家乡的元宵节日记

| 日记 |

【www.guakaob.com--日记】

篇一:《元宵节日记300字》

元宵节日记300字

篇一:元宵节日记300字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可还有一些人却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如武警战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为了给远离家乡的武警叔叔们送去欢乐与祝福,元宵节这天,我校“童鹰”小交警社团组织我们与武警叔叔们一起欢度节日。我们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活动现场。一到制作台前,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洗干净手一边学阿姨婆婆的样子搓起了元宵,一边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待着武警叔叔们的到来。“来了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只见武警叔叔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一进门,他们就把军帽整齐地排在桌子上,然后和我们一起热热闹闹地搓起了元宵。不一会儿,一个个圆溜溜的元宵就搓成了。

“烧好咯,烧好咯!”随着社区婆婆的叫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赶忙把元宵端到了武警叔叔手上,他们互相谦让着„„看着叔叔们开心的笑脸,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我们的心里满是自豪。

时间像飞箭过得真快。武警叔叔们要回部队了,我们赶紧站成一排,大声地说:“武警叔叔再见,元宵节快乐,后会有期!”大家听了全笑了。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元宵节啊!

篇二:元宵节日记300字

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有此而的名为元宵。在元宵佳节来临之时,所有的人们都像乐开了锅似的都欣欣欢笑着。在这元宵之夜,最吸引人的当数放“烟花”,因为烟花不仅好看,而且它的五颜六色会让人们看了感到心情愉快,使心情烦闷的人也乐开了怀。

今天我们吃饭很早,全是因为要看烟花,晚上我一吃过饭,就立刻冲下了楼,找齐了了朋友一起看眼花。

终于,夜晚降临了。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体育场看烟花,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十分拥挤,于是我们就在远处看。我们站在那儿,十分焦急地等待着。“砰砰”几声,烟花炸开了。哇!各种颜色的烟花“飞”到了天空,颜色不时地变化,我觉得紫色的最美丽。有的升到到月亮那边炸开了,真让人担心会把月亮炸飞了。其实,月亮离我们远着呢。有的烟花像一朵刚刚开放的花朵,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开来全是绿色的“小星星”,像降落伞一样,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在水面上喷出烟花,让我们十分惊讶有的炸开来的形状像一个个地球仪„„每次烟花炸开,我除了鼓掌,就是大声叫好。家乡的元宵节日记

接近尾声的时候,烟花是一个一个放的,不过,这些烟花比我刚才看到的烟花开的要快得多,也大得多。突然,四面八方都有烟花,全都是那些一放射出来就是金光闪闪的烟花,它们把四周照得比白天还要亮。突然,又一串烟花在金色的“围巾”下开放。接着,烟花就没了。

虽然烟花表演在。

我们的欢呼声中悄悄地结束了,但是刚刚那一幕幕精彩烟花,将回永远停留在我那一页一页美好的记忆中。家乡的元宵节日记

篇三:元宵节日记300字

今天是元宵节,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的来历: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家乡的元宵节日记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圆(今有专业户专卖)。

元宵圆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家乡的元宵节日记

挂花灯,放焰火。为泉州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灯品之多,苏、福为冠”(见宋《武林旧事》)。“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见谢肇浙《五杂俎》)。泉州是花灯之城,称花灯为“古灯”。花灯有家庭自糊的,有商店摊铺出卖的,有专业艺人特制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娘家嫁女向婆家送莲子灯,新婚男子向宗祠挂灯(莲生贵子,灯与丁谐音,祈祷添丁)。街上、厅堂、门廊挂灯。在通衢大道设“鳌山”,装活动机关,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光彩夺目。更有举行灯展的,精美的大型的活动的灯琳琅满目。开元寺、承天寺为灯展好场所。文化人举行春灯诗会,南音社街头搭“馆篷”,登台演唱。南安丰州唐王宫前对联:“管弦喧天,人来人往金吾夜;灯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园春”。元宵盛况,全在其中。

篇四:元宵节日记300字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以前都是年,元宵节一过,年也就走远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

听说鲍店煤矿文化广场七点半要点放烟花,晚上七点多一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子、小弟弟和我一起走出家门。走在街上,我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辟辟啪啪地摔着摔炮,十分高兴。

七点半到了,随着几声炮响,美丽的礼花腾空而起,拉开了焰火晚会的序幕。之后

就有几个大的礼花拉响了,漆黑的天空一下子变的明亮万分,礼花在天空上炸开,仿佛一朵美丽的菊花盛开在黑暗的天空,炸完之后的火星,像是流星向我飞来;最精彩的是四五个礼花同时升空,把天空变成一个巨大的、五颜六色的花园;有的礼花炸完后,又分出了许多无数的小礼花,有的小礼花还在空中四处游荡,引得许多人情不自禁的大叫起来。天空中的礼花有红的、绿的、白的、五彩缤纷,美丽夺目。家乡的元宵节日记

家乡的元宵节日记

今年的礼花真是万紫千红、不同凡响,我可谓是大开眼界,今天过了一个愉快的元宵节!

篇五:元宵节日记300字

正月十五 到了,我和家人一起去看花灯。

街上可热闹了,人山人海的。七点十分到了,开始放烟花了,“砰„„”的声音响起来,烟花有绿的、红的、黄的、紫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看,一个“超大号”的烟花飞上了天,紧接着随着一声轰鸣,又绽放出了一个个小一号烟花布满了天空,有的像紫荆花、有的像菊花。有的乡市迎春花„„又“砰!砰”的响了几声,有的烟花里面包着小蜜蜂,炸开以后,发射出萤火虫一样的光。五颜六色的彩花笼罩了整个利津县城。看黄金瀑布流淌下来了,每一根金丝落下来,闪闪的金花铺满了大地。正如唐代诗人李白所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看完烟花,我们又去看花灯,我们看见了十二生肖,它们好像在向我们挥手,鼠、牛、虎、兔、龙、蛇、马„„在向游人表示新春的祝福。再往前走,我们看见了迪士尼乐园,里面的米老鼠、唐老鸭等“主人”,它们演奏着各种乐器,真是歌舞升平,恭贺新岁啊!我们还看见了“三国演义”灯,有张飞、关羽、刘备三人,他们在桃园结拜兄弟,我仿佛听见了他们在说:“我们虽不能同年同日生,但愿我们同年同日死。”还有敲鼓的,打锣的,那声音的确美妙动听。

今天我过得真高兴。

篇六:元宵节日记300字

今天早上起床,妈妈说要下元宵吃。我听了,心花怒放,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可是最爱吃元宵的啊!

妈妈先往锅里倒上一大半的水烧开,再接二连三地将元宵宝宝们放进锅里“泡温泉”。没过多久,妈妈掀开锅盖,一股热气便迎面扑来,一个个元宵宝宝在沸腾的水里跳起了“芭蕾舞”妈妈给我盛了一碗放到桌子上,我抄起一个勺子,迫不及待地坐到桌子旁。

碗里那洁白无瑕的元宵宝宝们有大有小,个个都从水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望着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我舀了一个小的,靠在嘴边,吹了吹,送进嘴里,再一咬。啊!软软的,香香的,甜甜的,里面那饱满的浓汁都流了出来。可真是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

我“风卷残云”般地吃完了一碗元宵,摸着饱饱的肚子,满意极了!

篇二:《元宵节日记》

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是农历新年第一次满月,所以,从古代就被人们十分重视。从古至今,元宵节流传了很多的习俗,最让人熟知的就是吃元宵,猜灯谜,还有花灯展,举办花灯会等等。

每次元宵节,妈妈都会煮元宵给我吃,我就站在妈妈身边看。每一个元宵像是一个粗糙的小白胖子,圆圆的,当水烧的冒出水花的时候,他们就争先恐后的往水里跳。刚一下水,就开始潜泳,我真佩服他们的闭气能力。过了一会,这些小胖子就像洗了个热水澡,一个个浮出水面,从当初的麻沙粗糙变的白净、圆润,白玉般晶莹剔透的皮肤让我馋的直流口水。要是在爷爷家里,爷爷喜欢炸着吃,这些小白胖子变得更加雍容华贵了。他们都怕滚油,一进到过热的油就乱蹦乱跳的,还往外扬着油花,崩到身上就特别烫。因此,爷爷都是把他们温油下锅,这次他们一个个老老实实的,安静的在油锅里游动,不一会,就穿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无论是煮元宵还是炸元宵,除了他们的美味,最让我幸福的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元宵的温馨,我喜欢元宵节!

篇三:《家乡的元宵节》

“玩龙灯”

我的家乡杨店镇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是一座历史古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朝,作为驿站蜚声荆楚。宋神宗元丰五年,北宋文豪苏东坡途经此地,有感于十里桃花美景而留下“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的千古绝句。后邑人沈明亦有《咏桃驿》诗:“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斗山铺由此得名“桃花驿”,至今,贯穿杨店镇的最大一条主路依然名为“桃花驿大道”。

家乡的桃花闻名省内外,但是在我记忆中,春节时的杨店才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而其中“玩龙灯”又是最热闹、最有特点的活动。杨店的“玩龙灯”于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两点钟开始至正月十五晚上十二点钟结束,这段时间,杨店人用这种最为独特的方式闹元宵。

杨店是湖北省著名的“龙灯之乡”,杨店龙灯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镇共有龙灯127条,遍布全镇各街、各村。到了每年腊月,整个镇的人就开始活动起来以街道和村庄为单位为“玩灯”做起了准备,每个街道和村庄为了这次隆重的活动会各自组织一支领导团队负责一应事务,团队的成员称之为“头人”。准备阶段,在“头人”带领下全镇人民捐钱、捐物,一块不嫌少,万元不嫌多,每家每户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贡献。

杨店的“玩龙灯”有“开光”、“上庙”、“拜年”、“转乡”、“灿灯”几个大的阶段。“开光”于正月十二下午于正街(杨店最早的主街道)最先开始,龙头、龙尾、龙骨是新扎的,披上龙衣之后,一条条鲜活威严的神龙并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头人”的指挥下,人

们在龙头面前摆上贡品,插上香烛,请来道士,准备“开光”。开光时,所有“头人”全部跪在龙灯面前,道士与其助手敲大锣大鼓念经,念的都是当年“头人”的名单以及为此次玩灯捐款的人数等等。念时,也时不时有人送来长长的代表着吉祥和如意的红布条儿搭在龙头上,称为“搭红”(搭红其实是为了束紧龙头两边的翅子,使其不会因为舞龙而散开甚至掉落下来)。念完后用点燃的黄表纸或蜡烛绕龙眼一圈(“点睛”)并将蒙在新龙头眼睛上的有色纸撕去,然后再用蜡烛或黄表纸绕整个龙身一圈,表示龙灯已“显灵”,可以玩了。这就是“开光”的全过程。开光大致需要花上一个半小时左右。开光是首次舞龙之前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是“无开光不玩灯”。与此同时,其他街道和村庄里也进入了预热期,开始“闹灯”,一直延续至当天深夜。正月十三清早,所有街道和村庄的龙灯开始进入“开光”阶段,并于上午十点之前全部完成。接着就是全镇人民为之疯狂的“上庙”。

正月十三上午十点左右,全镇所有龙灯完成“开光”之后,正街的两条龙便在原地等候全镇其他龙的来访,来访顺序早已经按尊幼长卑的顺序严格排列过,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差错,一点点的差错就会被人们视为极大的不尊重,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整个来访过程要持续将近两个小时,之后所有的龙开始“上庙”。这座庙叫“天符庙”,大概有几百年历史,经历了数次维修整改之后依然显现出厚重的历史感。127条龙分数个批次在庙前欢舞,每个街道村庄的“头人”都要进庙上香,整个过程要持续到下午两点多钟。之后,所有龙灯开始撤离天符庙陆续向“侯庙”进发,在整个过程中全镇人民基本都涌

上龙灯的必经之路一睹这浩浩荡荡武威雄壮的景观,上至耄耋老者,下至蹒跚学步婴儿,个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激动。“侯庙”早已不是一座庙了,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建成了一所学校,但是群龙来访的习惯保留了下来,镇上的学校从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是放假的,政府部门、事企业单位也一样,因为这几天“玩龙灯”才是全镇最重要的事。一条条鲜活威严的龙加上密密麻麻观龙的人把“侯庙”周围挤得满满当当,水泄不通。时至太阳西陲,夜幕降临,观龙的人群才陆续的、意犹未尽的开始散去,群龙的第一次相聚也宣告结束,各自去了。

到了晚上,最开心的无疑是小孩子们,因为晚上的龙灯是属于他们的,晚上的龙卸下了龙衣插上了蜡烛散发着明亮的光芒,远远看去犹如一条蜿蜒的火龙。成群的小孩在几个老者的带领下,举着龙灯、敲着锣、打着鼓,开始走街串巷,到处都充满了小孩子兴奋的欢笑声,经久不绝……

正月十四的早晨一般喧嚣得会比较晚,成人们经历前一天巨大的消耗会起得比较晚,孩子们的美梦暂时还不会醒。大约上午十点左右,“头人”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在喧嚣的锣鼓声中,全镇从睡梦中醒来了,不一会人们又重新聚集到了龙灯的周围,玩灯又开始了。当天的主要任务是“拜年”。各街道、村庄之间的龙不聚集了,而是单独行动,分别前往各自街道、村庄的长辈、名门望族家拜年,能迎接龙灯的拜年在镇里是一件有天大面子的事情,预示着来年家族兴旺,因此,被拜年的家庭会准备很多很多的鞭炮、烟花等候龙灯的到来,

镇上的习惯就是鞭炮放得越久,龙灯在门口就舞的越久,祝福也就越多。当天虽然没有了前一天万人空巷的壮观,但是大街小巷都渗透着燃放鞭炮的火药味和不绝入耳的炸响,全镇都笼罩在浓浓的鞭炮灰尘中……

正月十五是玩灯的又一次高潮——“转乡”。这其中也透露着玩灯最重要的内涵,那就是“礼节”。因为正月十三上庙的时候镇区南部的龙灯都去过镇区北部的一些村落舞龙,所以正月十五就反过来,镇区北部的龙灯就到镇区南部舞龙,正所谓“礼尚往来”!有来有往正是杨店镇舞龙对于“以礼相待”的重要体现。一般情况下转乡结束时间大约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当天中午转乡的各街道各村庄为舞龙和观龙人准备的午饭在我眼里也是一大亮点,各街道、各村庄会把当地最好的厨师请来烹制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正街的肉包子、西街的磨豆浆、北街的蒸发糕……样样都保证你回味无穷。

“灿灯”是整个玩灯的收尾,也称“送灯”,一般于正月午夜十一点半至十二点。“灿灯”之前,各家男女老少点上香烛,围成圆圈,聚在一起点上篝火,龙灯周围插满蜡烛,并燃放鞭炮、烟花,这是过年期间最热闹的一刻。“灿灯”时由头人将龙头上的眼睛和嘴里的舌头、龙珠取下抛入火堆,所有人屈身跪在大火堆旁“送龙神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灿灯后有老者“喊彩”祝福 。灿灯喻示着一年一度长达三天的“月半”完美落幕,至此,春节正式结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元宵节活动也越来越多样化,在以“玩龙灯”为主线的的带动下,踩高跷、社戏、舞狮子等活动也是办得越来

越红火,可惜文笔有限,无法一一阐述,只能简单叙之。在我眼中,我们镇是春节民俗民风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在经济高速发展,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每每想起家乡的“玩龙灯”,都能让我沉醉好久、好久……

苏华正

2016年2月24日

篇四:《元宵节日记300字》

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早晨起床当然应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汤圆用黏黏的面团搓成,有大有小,有粉有白,放在锅里蒸上一会儿。煮好的汤圆,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元宵节日记300字。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像流水般滚入心脾,嘴巴里充满了浓浓的芝麻味,舌尖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晚上,我到外边去玩,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最美的还要数护城河边了。护城河边灯光辉煌,人声鼎沸。我漫游在这灯的世界,“好!”一阵喝彩声吸引住了我,原来是不远处有人在猜灯谜。元宵节日记300字。我也想过去猜猜,可无奈人太多,形成了一堵‘人’墙,把猜灯谜的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我站在‘人’墙外,听着里面传来的阵阵欢笑声。主持人开始说灯谜了:“一人一张嘴(猜一字)。”我心想:那是什么呢?我正想着,一位老爷爷举起了手,回答道:“是个‘合’字。”主持人笑眯眯地说:“恭喜您,答对了。”话音刚落,周围就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元宵节,这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在人们的欢笑声中结束。


元宵节日记300字(二)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可还有一些人却远离自己的家乡、()亲人,如武警战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为了给远离家乡的武警叔叔们送去欢乐与祝福,元宵节这天,我校“童鹰”小交警社团组织我们与武警叔叔们一起欢度节日。我们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活动现场。一到制作台前,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洗干净手一边学阿姨婆婆的样子搓起了元宵,一边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待着武警叔叔们的到来。“来了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只见武警叔叔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一进门,他们就把军帽整齐地排在桌子上,然后和我们一起热热闹闹地搓起了元宵。不一会儿,一个个圆溜溜的元宵就搓成了。

“烧好咯,烧好咯!”随着社区婆婆的叫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赶忙把元宵端到了武警叔叔手上,他们互相谦让着……看着叔叔们开心的笑脸,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我们的心里满是自豪。

时间像飞箭过得真快。武警叔叔们要回部队了,我们赶紧站成一排,大声地说:“武警叔叔再见,元宵节快乐,后会有期!”大家听了全笑了。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元宵节啊!


元宵节日记300字(三)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我们一家过得快快乐乐的。

晚上七点左右,我们全家一起下楼放焰火。正好碰上我的好朋友刘一凡,我俩一起去放焰火。我拿着一个最大的“金椰子”礼花,用香把礼花点着了,看见一朵朵美丽的“茶花”冲上天空绽放了,我和刘一凡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个超大型的“飞毛腿”,只见那好似流星划过天际,放射出五彩光芒,飞远了。接着又放了手摇花、花篮、降落伞……

最后我们全家津津有味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元宵晚会,其乐融融的。

今天我学会了煮汤圆的常识,感受到了放焰火的快乐。我梦想每天都是元宵节那该多好啊!我期盼着明年的元宵节……

篇五:《过年了日记350字》

篇一:过年了日记

   按照家乡的老规矩,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
从这天开始,人们都忙着准备格式的年货,大街上人来人往,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到了大年三十可真热闹,家家敢做年夜饭到处飘荡着酒肉的香味。大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上了漂亮的年画,每一家都灯火通明,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相互谈论着自己一年来的收获。过年了日记350字。门外的鞭炮声起伏不断,我忍不住拿了一挂鞭炮跑了出去。
正月初一这天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们拿着长辈发的压岁钱高高兴兴的去买爆竹和玩具。
正月十五是过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县城观看社火表演。社火的队伍可真长啊,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过年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篇二:过年了日记

   放了寒假,就等待着过年了。等待的岁月很漫长,但等到了就会把全部不开心的东西丢到九霄云外,所以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尽情地玩着好玩的、吃着好吃的、欣赏着好看的。
   过年最好玩的是什么?不知道吧,告诉你那就是放鞭炮。拿着线香,自己点上鞭炮,听着鞭炮在地上一连串的响声,看着炸开的红纸在空中飞舞,闻着炮竹特有的年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过年最好吃的是什么?当然是年夜里的团圆饭了。大大的饭桌上,鸡鸭鱼肉一应俱全,做法也是煎炒烹炸各具特色,看得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所以每次过年我都希望早点吃上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而且每次都吃得我肚子圆圆的。
   过年最好看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春节晚会。那五颜六色的灯光、亮丽的主持人、新奇古怪的节目、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把我牢牢的绑在了电视边,伴着我度过兴奋的大年夜。
   过年时还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全家人热闹的聚会、和哥哥姐姐见面时的惊喜、出去玩时的兴奋,都那么让人回味,我真喜欢过年。过年真好玩。


篇三:过年了日记

   说起过年,我们穆斯林可和汉族过年有所不同。在习惯上,穆斯林把开斋节当作过年。我们不放炮,不守岁,也不贴对联,而是在开斋前封一个月的斋,我也跟着妈妈在双休日的时候封了两天斋。封斋就是在白天不能吃不能喝,目的是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诚信。
   开斋的前两天,穆斯林家家户户都炸馓子,这是为开斋节做准备。
   开斋后,我们都提上礼物走亲戚。见面时都互相说声“色俩目”(祝福语),我也给爷爷奶奶说了“色俩目”。爷爷奶奶本来准备买件礼物给我,又怕我不称心,就把钱给了我,让我自己买些喜欢的东西,还特意嘱咐我,这些钱由我自由支配。我高兴得都睡不着觉了,脑子里总想着用这些钱来干什么?
   第二天一早,我就拿着钱到书店买了两本自己早就想着的课外书,剩下的钱我把它们放在了自己的“小金库”里,我打算以后去买一些有用的东西。
   我真希望下一次开斋节快快到来,这样,我的“小金库”就会变成“大金库”了!


篇四:过年了日记

   我盼了好久,才盼到这一天——年三十。
   晚上,刚吃完晚饭,外边就传来了隆隆的礼炮声,我迫不及待的对爸爸说:“咱们的礼炮呢?咱们也开始放吧。反正晚会还没开始。”“行!”刚开始放时,我只是在屋里看,弟弟和爸爸在外面放,后来,我觉得光看没什么意思,于是,我也点了一根香,玩了起来。玩了一会儿,弟弟想放穿天猴,我可最怕它了,我扔下香直奔屋子。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婶婶在屋子里大喊!我和弟弟像在赛跑一样,冲进里屋。
   我非常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今年他又出来了。他演了一个,让我们笑得合不拢嘴。啊,周杰伦也出场了,他唱的那首歌,真爽啊!……
   不一会儿,就到十二点了,我望着天空中一闪一闪的礼花,伴着新年的钟声,心中默默祝福着……


篇五:过年了日记

   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们迎来了一个寒冷的寒假。同时,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尾随而来。
   由于春节将至,各大商店都挤满了人,人们都在为新年做准备,因此,厂家们都大赚了一笔。
   在过年的前一个晚上,又叫除夕夜,烟火已经开始燃放了,只见八面烟花四起,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瞬间燃放。紧接着,进入耳帘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隆隆声。当到了十二点,烟花更肆无忌惮的在空中燃放,那形势,是那么漂亮,是那么壮观,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在十二点五十九分倒计时时我和全家都盯着电视机右上角上的时间,到了零点零六秒后,四周已被烟花照的白茫茫,更有鞭炮和叫声随着隆隆声传入耳中。
   而我却忍不住,沉沉睡去疲惫……
书通网相关日记推荐:过年了日记300字  过年了日记400字  过年了日记450字  过年了日记500字  过年了日记600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8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