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 日记 |

【www.guakaob.com--日记】

《关于“吃人”的话语逻辑》
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第一篇

关于“吃人”的话语逻辑

赵江滨

提要:本着从思想上“回到鲁迅去”的态度,本文系统梳理了对《狂人日记》“吃人”话语探究的代表性观点,对以往“误读”“吃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从理论层面揭示了鲁迅“吃人”话语的双重语义和“吃人”话语的深层逻辑。

《狂人日记》发表至今已近九十年,其间对“吃人”话题进行探讨的文字已不胜枚举,迄今未见终结的迹象。这一方面固然表明鲁迅的思想遗产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资源,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说明鲁迅先生在小说世界中所释放的话语空间至今仍未被阐释净尽,因而丧失其阐释的可能性。凡此无不印证着《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新文学开山之作的客观权威性。

《狂人日记》的“吃人”话语虽然已经受到频繁的探究,但对“吃人”内蕴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它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小说描述的“吃人”现象在本质上是指称历史事实还是隐喻或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非人道性质;其次,由于小说中“狂人”思维呈现的跳跃性,使得“吃人”话语显得孤立突兀,缺少确切的语境支撑,这令研究者和阅读者对其内蕴的理解缺少直接的逻辑依据。这就造成历来对《狂人日记》的评论和研究,大多流于表面,止于简单,始终没能抵达鲁迅赋予《狂人日记》话题内蕴应有的思想高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或如有人指出的那样,除了受以往不正常的政治原因影响外,主要还是研究者与鲁迅及其作品存在着“认知层级的不逮”和“解释学错位”。○1而如果缺乏对“吃人”话语完整逻辑的把握,《狂人日记》内蕴的思想丰富性就实际上为浅陋所阉割,那么我们对作品的认识就将和鲁迅先生博大精深思想给与我们的思想馈赠无缘。

一、关于“吃人”话语的双重语义

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宗旨,鲁迅自己在小说问世四个月后即在与好友许寿裳的通信中袒露:“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2这是鲁迅对《狂人日记》主题所作的第一次阐释,但因发生在私人通信中,作者的这个主观阐释相对于公开的社会评价而言其实是隐在的。在这里,鲁迅对小说主题的“吃人”(“食人”)本义并未回避,语气上伴有思想的惊叹意味,想来这一“发见”曾令鲁迅的思想产生非同一般的震撼。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思想发现所产生的震撼却留给了鲁迅自己,甚至现在也依然如此。

《狂人日记》一经从作者之手流布于世,便成为一桩脱离作者控制的客观存在,对其阐释的命运也不由自主。《狂人日记》的“吃人”主题从小说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在当时社会

文化语境的牵引下脱离了其本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最彻底的文化符号,直奔反封建的文化战场。换句话说,《狂人日记》的“吃人”命题总是在新文化的象征意义上而非它的本义上受到人们的广泛阐释。这个现象当然很好地说明了阐释学的基本原理,即阐释主体和阐释客体间发生的“视界融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然偏离阐释对象的基本初衷的。这种结果的阐释学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疏离了鲁迅创作时真实的主观思想也是不争的事实。

《狂人日记》写成于1918年4月2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对小说的最初评价来自《新潮》1卷2号的一则“书报介绍”,它认为小说“用写实笔法,达寄托(symbolism)的旨趣,诚然是中国近来第一篇好小说”。○3这个评语言简意赅,它事实上成了后来评价和研究《狂人日记》主题的先导性观点,同时,它敏锐注意到小说主题的引申意义——即象征主义倾向(symbolism),并强调了这种倾向的新文学价值。以后对小说主题意蕴的社会化认知基本都是在这个路径上发展的。

1919年11月,《新青年》6卷6号刊出了吴虞著名的《吃人与礼教》一文,这篇文章的绝大部分文字追踪小说列数的“吃人”事实,更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触目惊心的“吃人”案例,但吴虞无疑对“吃人”话题触发的文化引申意义更感兴趣,这位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认为:“我读《新青年》里鲁迅君的《狂人日记》,不觉得发生了许多感想。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带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这以后,“礼教吃人”的说法遂广为流行,以至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的主流话语。徐炳昶曾回忆说,“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上有‘仁义道德均将吃人’之说,其后‘吃人的礼教’一名词,遂常见于报纸上面。”○4及至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也提到:“《狂人日记》是一篇掊击礼教的半象征性文章。发表后‘吃人礼教’四字成为五四智识阶级的口头禅,其影响不能说不大。”○5

作为鲁迅胞弟的周作人,在很长时间里一度是鲁迅作品的权威阐释者,他认为:“《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是礼教吃人。这是鲁迅在《新青年》上所放的第一炮,目标是古来的封建道德,以后的攻击便一直都集中在那上面„„礼教吃人,所包含甚广,这里借狂人说话,自然只可照题目实做,这是打倒礼教的一篇宣传文字,文艺与学术问题都是次要的事”。○6而新文学初期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沈雁冰(茅盾)在《读〈呐喊〉》中回忆了初读《狂人日记》时的新奇感受,这个感受基本上与“吃人”的事实无涉,而与作品涉及的言外之意关系更为密切——“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

上述对《狂人日记》主题的代表性阐释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语境强有力地介入了对《狂人日记》主题意蕴的阐释过程,而且这种阐释的社会性后果是权威而具有决定意义的。相比而言,鲁迅自己原初对作品主题意蕴的私下阐释在新文学的批评潮流面前倒显得落落寡合了。值得注意的是,事隔十六年后的1935年初,鲁迅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

《【大全】形容间过得快话语优美句子》
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第二篇

形容间过得快话语优美句子大全

第一节

1、欢娱不惜时光逝。

2、年难留,时易损。

3、白驹过隙,日光荏苒。

4、时光荏苒,岁月蹉跎。

5、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6、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0、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11、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12、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1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4、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15、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6、光阴似箭催人老,光阴如骏赶少年。

17、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1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19、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

20、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21、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22、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2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4、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25、我们看到的,都只是过去,只是这个过去,离我们很近很近而已。

26、平安夜的钟声又将转一轮,岁月的车轮又前进了一程。猛回头,潮涨潮落已经淹没了昨日的足迹。

27、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8、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29、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0、岁月如梭,韶光易逝。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夜阑珊,读无眠,听尽春言,每天都是新的一片,不再清闲,望着洒满月光的星星一路向前。

第二节

1、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花落空摘枝。——杜秋娘《金缕衣》

5、岁月如流

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李大钊

8、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9、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0、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11、劝君惜取少年时。

12、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1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14、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斯宾塞

15、年难留,时易损。

16、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只能回味物是人非;事事休岁月不饶人岁月无情仿佛还在昨天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日三秋光阴如梭光阴似箭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7、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

18、一弹指顷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1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诗迟。——颜真卿《劝学》

2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21、劝君莫惜金缕衣。

22、风驰电掣

23、转瞬即逝

24、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

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郎费罗

2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2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29、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0、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31、人寿几何?逝如朝霞。

32、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33、光阴似箭【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3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5、欢娱不惜时光逝。

36、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去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功立业在今日,莫待明天朝悔今朝。——《昨日诗》

37、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38、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3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0、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41、日不暇给

4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44、当我们误用生命的时候,生命并无价值,而这努力是值得的。倘若活着并无价值,

死掉毫不足惜。——狄更斯

45、弹指之间

46、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47、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48、昙花一现

4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0、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51、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惜时》

5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53、白驹过隙

54、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但丁

55、日月如梭

56、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惜时》

57、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58、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59、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鲁迅

60、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复

61、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关于“吃人”的话语逻辑》
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第三篇

关于“吃人”的话语逻辑

赵江滨

提要:本着从思想上“回到鲁迅去”的态度,本文系统梳理了对《狂人日记》“吃人”话语探究的代表性观点,对以往“误读”“吃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从理论层面揭示了鲁迅“吃人”话语的双重语义和“吃人”话语的深层逻辑。

《狂人日记》发表至今已近九十年,其间对“吃人”话题进行探讨的文字已不胜枚举,迄今未见终结的迹象。这一方面固然表明鲁迅的思想遗产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资源,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说明鲁迅先生在小说世界中所释放的话语空间至今仍未被阐释净尽,因而丧失其阐释的可能性。凡此无不印证着《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新文学开山之作的客观权威性。

《狂人日记》的“吃人”话语虽然已经受到频繁的探究,但对“吃人”内蕴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它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小说描述的“吃人”现象在本质上是指称历史事实还是隐喻或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非人道性质;其次,由于小说中“狂人”思维呈现的跳跃性,使得“吃人”话语显得孤立突兀,缺少确切的语境支撑,这令研究者和阅读者对其内蕴的理解缺少直接的逻辑依据。这就造成历来对《狂人日记》的评论和研究,大多流于表面,止于简单,始终没能抵达鲁迅赋予《狂人日记》话题内蕴应有的思想高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或如有人指出的那样,除了受以往不正常的政治原因影响外,主要还是研究者与鲁迅及其作品存在着“认知层级的不逮”和“解释学错位”。○1而如果缺乏对“吃人”话语完整逻辑的把握,《狂人日记》内蕴的思想丰富性就实际上为浅陋所阉割,那么我们对作品的认识就将和鲁迅先生博大精深思想给与我们的思想馈赠无缘。

一、关于“吃人”话语的双重语义

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宗旨,鲁迅自己在小说问世四个月后即在与好友许寿裳的通信中袒露:“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2这是鲁迅对《狂人日记》主题所作的第一次阐释,但因发生在私人通信中,作者的这个主观阐释相对于公开的社会评价而言其实是隐在的。在这里,鲁迅对小说主题的“吃人”(“食人”)本义并未回避,语气上伴有思想的惊叹意味,想来这一“发见”曾令鲁迅的思想产生非同一般的震撼。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思想发现所产生的震撼却留给了鲁迅自己,甚至现在也依然如此。

《狂人日记》一经从作者之手流布于世,便成为一桩脱离作者控制的客观存在,对其阐释的命运也不由自主。《狂人日记》的“吃人”主题从小说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在当时社会

文化语境的牵引下脱离了其本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最彻底的文化符号,直奔反封建的文化战场。换句话说,《狂人日记》的“吃人”命题总是在新文化的象征意义上而非它的本义上受到人们的广泛阐释。这个现象当然很好地说明了阐释学的基本原理,即阐释主体和阐释客体间发生的“视界融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然偏离阐释对象的基本初衷的。这种结果的阐释学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疏离了鲁迅创作时真实的主观思想也是不争的事实。

《狂人日记》写成于1918年4月2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对小说的最初评价来自《新潮》1卷2号的一则“书报介绍”,它认为小说“用写实笔法,达寄托(symbolism)的旨趣,诚然是中国近来第一篇好小说”。○3这个评语言简意赅,它事实上成了后来评价和研究《狂人日记》主题的先导性观点,同时,它敏锐注意到小说主题的引申意义——即象征主义倾向(symbolism),并强调了这种倾向的新文学价值。以后对小说主题意蕴的社会化认知基本都是在这个路径上发展的。

1919年11月,《新青年》6卷6号刊出了吴虞著名的《吃人与礼教》一文,这篇文章的绝大部分文字追踪小说列数的“吃人”事实,更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触目惊心的“吃人”案例,但吴虞无疑对“吃人”话题触发的文化引申意义更感兴趣,这位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认为:“我读《新青年》里鲁迅君的《狂人日记》,不觉得发生了许多感想。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带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这以后,“礼教吃人”的说法遂广为流行,以至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的主流话语。徐炳昶曾回忆说,“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上有‘仁义道德均将吃人’之说,其后‘吃人的礼教’一名词,遂常见于报纸上面。”○4及至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也提到:“《狂人日记》是一篇掊击礼教的半象征性文章。发表后‘吃人礼教’四字成为五四智识阶级的口头禅,其影响不能说不大。”○5

作为鲁迅胞弟的周作人,在很长时间里一度是鲁迅作品的权威阐释者,他认为:“《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是礼教吃人。这是鲁迅在《新青年》上所放的第一炮,目标是古来的封建道德,以后的攻击便一直都集中在那上面„„礼教吃人,所包含甚广,这里借狂人说话,自然只可照题目实做,这是打倒礼教的一篇宣传文字,文艺与学术问题都是次要的事”。○6而新文学初期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沈雁冰(茅盾)在《读〈呐喊〉》中回忆了初读《狂人日记》时的新奇感受,这个感受基本上与“吃人”的事实无涉,而与作品涉及的言外之意关系更为密切——“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

上述对《狂人日记》主题的代表性阐释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语境强有力地介入了对《狂人日记》主题意蕴的阐释过程,而且这种阐释的社会性后果是权威而具有决定意义的。相比而言,鲁迅自己原初对作品主题意蕴的私下阐释在新文学的批评潮流面前倒显得落落寡合了。值得注意的是,事隔十六年后的1935年初,鲁迅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

说二集》并为之作序时,无疑注意到了《狂人日记》问世十多年来的阐释命运,他在公开评价自己的这篇作品时,对小说主题意蕴的二度阐释明显与第一次有别。他概括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7悉心体会鲁迅先生在时过境迁后的这个二度阐释,人们可以体察,这句评语决不是鲁迅自己在独抒心得,而是整合了众多的社会批评成分。鲁迅在这里很微妙地回避了自己当初强调的“吃人”字眼,但将小说主题与“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相联系,明显是在向社会阐释结果倾斜。

表面看,鲁迅对《狂人日记》的前后阐释差异很大,但这种情形并非不可理解。姑且不说这十多年中鲁迅的个人生活和思想伴随社会的剧烈振荡而变迁,必然会鲜明体现在对旧作的评价上——因为阐释的主观情境已发生了变化;即使是社会施加于作品的阐述观点也必然会提醒鲁迅予以正视——因为阐释的社会背景必然会左右作品意义的生成,这已由不得作者所辩解;另外,鲁迅许多公之于众的文字和其真实的思想状况经常呈现并不对应的张力情形,就像鲁迅自己所说,“我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8思想的超前性、深刻性和绝对的怀疑主义精神是鲁迅主体世界的重要特征,这种精神状况使得鲁迅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思想与现实社会存在的距离,而且这个距离是无法简单消弭的。因此,鲁迅的二度阐释相对于第一次阐释所发生的畸变无疑是对社会外在评价的妥协,这个妥协可能远离了创作时的初衷,但却是对作品客观阐释后果的明智追认。再说,鲁迅对《狂人日记》的两度阐释所处的具体情况极为不同,由此释放的信息当然迥然有异。鲁迅第一次对《狂人日记》的自我阐述发生在与至交许寿裳的通信中,这是在极为私密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鲁迅可以毫无顾忌地径直袒露自己创作《狂人日记》的想法,这个想法应该是作者创作《狂人日记》时的原初想法,它离《狂人日记》的本义也最为切近。而鲁迅对《狂人日记》主题所作的二度阐释则完全系一桩公开行为,这种处境无疑使鲁迅非常顾忌诠释自己作品产生的社会后果,于是他不能不兼顾既往的社会评价。二度阐释虽然巧妙地隐去了“吃人”的字眼,却不言而喻地吻合于流行的观点。虽然从阐释学的理论上讲,作者的个人意见在对作品的社会化解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但它对我们了解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时的直接思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很显然,“吃人”主题的文化隐喻通过作者的二度阐释获得了更权威的扩散,此后对《狂人日记》“吃人”主题的认知又以此为开端,继续在该命题的文化引申意义上延宕,成为阐释《狂人日记》主题的不二法门。

这样,《狂人日记》主题便被凝定下来,数十年间如出一辙,即使在表述的文字上也大同小异。如“(《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就是说:四千年的中国历史只是一种吃人的文化。狂人这种大胆的诅咒和‘五四’时代的反传统的思想立场当然是一致的。当时‘礼教吃人’的批评已经流行,鲁迅把这一口号在小说中引申为隐喻,可说是忠实地履行了如他自己所说的‘服从将令’的‘呐喊’任务。”○9“鲁迅小说的主题,最主要的便是暴露黑暗的现实。这种暴露,便同时是控诉。他的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借一个狂人的眼和嘴,揭开旧社会的‘仁义道德’的烟幕,显示出血淋淋的‘人吃人’的关系,„„对于旧社会旧

制度投下了激烈的宣战书。”○10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在《狂人日记》的题解中也注明:“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11由此可见,《狂人日记》早已被当成了一个关于文化批判的寓言故事。

“吃人”主题的文化引申和社会性放大,并不令人满意。于是,还原《狂人日记》“吃人”主题的声音也时有所现:其一可说是“求真”的需要,希望还原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的思想本源,因为无论是鲁迅对作品的早期阐述,还是作品的具体描述都涉及确切无疑的“吃人”事实,因而对《狂人日记》主题的阐述也应“回到鲁迅”;其二可说是“现实功利性”需要,因为“吃人”(或非人道)的痛史在建国后的曲折历史中依然变相出现,时过境迁却没有受到深刻的批判和检讨,因此《狂人日记》“吃人”命题的文化警世意义仍未消失其应有的现实价值,对“吃人”话题的写实性重提仍属必要。○12

孤立来看,“吃人”语义并不复杂,人们对其的理解也不困难,它的语言符号与一桩确切无疑的经验对象直接相关。按照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任何一个概念都由一一对应的能指和所指两要素所构成,这种固定的联系使得一个概念在一种语言系统中确立了可供识别的独一无二的意义。但在具体的语用——譬如文学作品中,一个概念的能指和所指却由于作者经常根据主观需要而赋予它们以新的联系和意义,于是该概念在语言系统中的惯常联系便遭到颠覆,对它的特定意义的识别就要藉助具体的语境去重新辨认。因此,表面上看,《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二字并不构成人们理解上的障碍,但因为它显而易见的既包含通常语汇中给定的经验事实,又超出了人们日常的经验所指,况且作者在作品中的主观思想由于并未简单停留在对经验事实的提示和确认上,笼罩着明显的更复杂思绪,这就使得“吃人”的主题愈发变得模糊、深广。

但不论是“吃人”的本义还是引申义,都不是与《狂人日记》无关的,而是《狂人日记》文本的题中之义,它们都是与同一符号的能指发生联系的两个相关所指,或可称为直接所指和间接所指。这种语言的非单一性指向,一般也是文学上象征主义的来源之一,它造成了文学语言可能具有的多义性特征。这种多义性一般为语言学所排斥,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这样的多义性语言却成就了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狂人日记》的“吃人”话题就具有这样的性质。说到“吃人”,小说描述的都是事实,如“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狼子村的佃户吃心肝”,“易牙蒸子给桀纣吃”,徐锡麟行刺失败被剖腹炒心肝,等等,都是“吃人”的直接表现,并无隐晦之处。然而如果联系整个小说的全部内容和细节来看,对“吃人”的理解却并不简单,因为这些直接的“吃人”事实显然并非小说言说的主要或全部意思。更由于“狂人”绝对的怀疑倾向,“吃人”一词在小说中具有无限的“泛化”色彩,尤其是小说中那段带有提示全文的语句,使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追寻“吃人”后面的含义——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段话中的“吃人”一词就不简单是直接指称,作者明显将“吃人”的语义锋芒提升到文化批判的隐喻层面。

至少就“吃人”指涉的上述两个方面看,“吃人”的符号能指确实既与“吃人”的经验事实有关,又与“吃人”的文化象征隐喻有联系。这种情形很早就为人们所觉察。50年代,孙伏园就以简约的文字述及《狂人日记》的这个特点,他认为:“《狂人日记》的形式是比较特殊的,是日记体,也是格言体;是譬喻,是象征的,却也是写实的。”○1390年代,钱理群先生更明确指出了《狂人日记》主题的两重语义,并对“吃人”命题的写实意义作了更进一步的引申:“鲁迅写《狂人日记》,不仅给‘吃人’以象征意义,更给他以实在意义,说明他已经看到了中国食人问题的严重性。即使到了民国,也就是到了一个新的共和国,中国的食人现象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在继续着。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制造出一些新的理论来证明食人的必要性、可行性。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在20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很多很多令人发指的‘食人’、‘杀人’现象。鲁迅与周作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揭示了中国人的嗜杀性,食人行为,更揭示了许多导致轻易杀人的理论和根据,作了有力的反驳和批判。” ○14这 是将“吃人”话语拉回“实指”的最剀切的观点。

虽然人们对《狂人日记》的“吃人”主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还是在这个命题的直接指称还是隐喻象征问题上做文章,二者尽管有别,但它们涉及的还是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对解读作品的思想意蕴并不构成实质上的破坏。

二、关于“吃人”话语的理论逻辑

尽管如此,如果对《狂人日记》“吃人”话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上述层面,仍然不免失之简单,就像王乾坤尖锐指出的那样,“虽然没有离谱,但实在太肤浅。”○15真正构成对《狂人日记》“吃人”话语理解的障碍并困扰人们对“吃人”问题全面理解的是:小说“吃人”话语的思想逻辑缘起何处?鲁迅是在什么思想层面上言说“吃人”问题的?何以人类学史(远不止文明史)上屡见不鲜、层出不穷甚至现实生活中也时有所闻的的“吃人”现象,会让鲁迅的思想莫名惊诧?数十年间人们对“吃人”话题的社会“误读”尽管有其阐释的历史合理性,却无疑不应成为我们深入理解鲁迅思想藉以偷懒的借口。

从理论上厘清《狂人日记》的“吃人”话语,“回到鲁迅去”不失为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从直接的联系上寻绎《狂人日记》“吃人”的话语逻辑,鲁迅给许寿裳的那封信仍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信息,前面我们只引述了一半,在信的后半部分鲁迅信手插叙了一则教育部发生的道德丑闻,随即对之作了辛辣的议论,这个议论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吃人”话题的进一步演绎:“作事如此,可谓极人间之奇观,达兽道之极致,„„历观国内无一佳象,而仆则思想颇变迁,毫不悲观。盖国之观念,其愚亦与省界相类。若以人类为着眼

《描写吃饭的句子》
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第四篇

1、我很饿,吃饭的时候饥不择食,不喜欢吃的菜都吃得津津有味。

2、他拿起碗筷就大口大口的地用筷子往嘴里塞饭,饭到了嘴里还没有经过细爵就囫囵吞下肚去,饿地太厉害了!后面直接拿起碗往嘴里倒饭,大嘴使劲地吞抿!

3、十几个人坐在餐桌上,但是屋里却静得可怕。饭菜已经上齐,和奶奶做的一样香甜,但却少了那种熟悉而又特别的味道。平常话最多的小姑爷这时也按捺不住,他开口道:“再也吃不到妈做的菜了!”小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描写吃饭的句子。饭桌旁传来低低的啜泣声。饭后,大家像往常一样开始“娱乐”。但却没有了以往的舒坦与惬意。

4、“开饭啦!开饭啦!”这是妈妈再叫我,爸爸和爷爷吃饭。“哇!好香呀!今天什么日子呀!怎么做这么多又这么香的饭菜呀!”我再问妈妈。“怎么了?不行吗?如果不行的话你就别吃了。”妈妈说。描写吃饭的句子。吃饭的时候,爸爸和爷爷是边吃饭边说话。我呢,则是边吃饭边玩耍。而妈妈呢,则在一旁一声不吭的在吃饭。爸爸和爷爷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时间过去了半个小时,5、洗漱完,我和爸妈一起吃早点。四方桌的南面,空着了一付碗筷。以往一家人吃饭,总能听到一家人爽心的笑声以及奶奶让我多吃几口的关切话语。然而今天,我们都默默地吞咽着,静静地用心情去体味没有了奶奶的日子。

6、我从小有个习惯,就是吃饭总会吃得一点不剩。一次和朋友各点了一份酸豆角炒饭,朋友胃口小只吃了一半就饱了,我却一直吃到盘子光光。结账的时候,老板在饭桌旁看着朋友的盘子说:“你的酸豆角炒饭,五元。”然后他看着我的盘子,皱了皱眉头问:“你吃的啥?”

7、看到妈妈刚做好的红烧肉端上了桌,宝宝赶忙跑了过去,爬上了椅子,用他那刚玩过沙子的小手捏了一块放在嘴里,()笑呵呵的对妈妈说:“真好吃啊!”妈妈开心地拿来了毛巾,帮他的小手擦干净,宝宝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小嘴和小手都是油。

8、某天和一朋友吃饭,她带着她三岁左右的孩子,接着……服务员上了盘菜,我随口问道:辣吗?只见朋友迅速的夹起菜塞进她孩子的嘴里,接着孩子“哇”的哭起来,然后她淡定的告诉我:挺辣的,别吃了。汗汗汗……孩子,受苦了!

9、想着想着,我和母亲就来到了街上,找了一家饭店,挑了个单间坐下。我想母亲一生节俭,今儿我请母亲吃饭,一定要让她好好“奢侈”一回。我一口气点了好几道这个饭店的“特色菜”。母亲一个劲儿地在旁边说:“够了,够了。”菜上得很快,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母亲看得眼花缭乱,迟迟不敢动筷。我说:“妈,赶紧吃吧,一会儿放凉就没味儿了。”母亲说:“好,好,咱们一起吃。”正吃着,母亲说:“你先吃吧,我出去要个塑料袋,这么多菜,吃不完,咱们兜回去。”母亲想的真周到,我想。

10、说完爸爸在说说相反的“型号”。那就是妈妈的“淑女型”,说到妈妈我要悄悄的告诉你:“我妈妈不吃肥肉,只是经常吃瘦肉和青菜哦!”皮肤还算白,哈哈!不愧是淑女呀!就拿她的吃相来说吧,用一个不大的碗,张开一张樱桃小嘴,轻轻的将饭喂入口中,很轻的嚼了几下,生怕太过用力了米饭会痛似的。不过吃得还算快,没过“几分钟”就吃完了。要是妈妈早出生200年就可以做一位真正的淑女了。

11、一家人坐着吃中饭,何辰怡跟奶奶并排的坐着,辰辰用小脚碰了一下奶奶的脚。辰辰说:“握握小脚,你好!你好!”

《形容东西好吃的句子》
形容吃多了的句子 第五篇

1、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2、黄瓜,没有长成时吃起来有点涩,味微苦。当它成熟时,就变得甜滋滋了,连它的“小尾巴”都发甜。形容东西好吃的句子。那些深绿色的黄瓜对人来说是老了点,不好吃了,可这样的黄瓜却成了我的“上等品”。我切开这样的黄瓜,用手抠出瓜籽,放进嘴里一嚼,满口喷香,一股甜味油然而生,再加上水分多,我特别爱吃。

3、只要吃到软软的奶酪蛋糕,4、把桂圆凑近嘴边,用手一捏表皮,桂圆就会“扑溜”一声滑进嘴里,轻轻一咬,嘴里顿时灌满了新鲜的汁水,甜津津的,细腻爽口。

5、特别喜欢这里的乳酪蛋糕,朋友过生日,决定定做一个给她, 白色的奶油上堆着各种水果,空白的地方洒满了巧克力,各种水果摆放其间,好不好算是心意了心意。 事实证明味道还是很好地,入口即化的感觉。

6、三角黑森林性价比较高,甜而不腻;塔拉米苏是放在一个小小的杯子里,虽然量少了一点,但是味道比较不错;绿茶蛋糕清新甜美,唇齿留香;肉松面包松软可口,肉松比较多。

7、小笼汤包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错呢。形容东西好吃的句子。俗话说得好:“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不过我饿管不了那么多,望着那么美味的小笼汤包,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抓起汤包就往嘴里塞,好烫,我捂着嘴巴叫了起来,这次我吸取教训,先轻轻地咬一口皮,顿时,汁儿涌进了我的嘴里,好醇,好润,好香,我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待我反应过来,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汤包了。

8、近看,白白嫩嫩的小笼汤包饱满,润泽,嗯,看起来就很好吃。瞧,那皮儿是多么的娇嫩呀,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经典语句轻轻一捏就破碎了。透过外皮儿,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纯美的汤汁儿。

9、好像所有的糕点都是有魔力的,每每路过蛋糕店就鬼使神差的停下来,买上它几块,或是坐下来美美的吃上一块蛋糕,喝上一杯咖啡、奶茶。()真是能美上一整天啊!

10、这只西瓜又大又圆,像只大皮球,它表皮的颜色绿绿的,上面还带有黑色的花纹,切开西瓜,立刻露出了红色的瓜瓤,同时淌出了西瓜汁,只见瓜瓤里嵌着一颗颗乌黑的瓜籽,这时,我早已馋得口水直流,恨不得马上就咬一口,解解渴。

11、西瓜的品种也很多,有甜津津的无籽瓜;有瓜皮特别脆的爆炸瓜;有水分特多的水蜜瓜;还有小巧玲珑的凤瓜。

12、妈妈熬的鸡汤,白色的,很香,咸味,很好喝。每次妈妈做鸡汤,我都拿个小勺子喝,喝一口,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

13、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

14、用刀切开它,可以看见那鲜红的瓜肉,里面一颗籽也没有,还没有吃到嘴里,就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你咬一口,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冷冻过的西瓜更清甜无比,比那刚买的还要好吃,冰凉凉的,真是夏天解暑的好水果。

15、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6、西瓜不但瓜肉好吃,瓜皮也好吃,去掉绿皮,剩下白色的部分,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再炒,真是一道美味的小菜。

17、这盘菜五色俱全,让我忍不住口水直流。再看看其它菜,让我眼花缭乱。

18、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润。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19、西瓜全身都是宝,西瓜皮炒着当菜吃,瓜瓤可以解渴,清火,瓜籽也可以炒了在休闲的时候吃,西瓜全身不全是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1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