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褚时健传》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读《褚时健传》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褚时健传》后感

  很久不看传记类的书了,能记住的寥寥几本看过的传记也是诸如毛泽东、蒋介石、张居正之类的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人物传记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他人叙述或者相关记载,导致传记内容容易失真,且在行文的时候也可能会失于史料的铺张,读起来略微枯燥。相反,为健在的人物作传,优势在于能够采访本人,保证了相对的真实性,但客观性就会打一定的折扣,毕竟成稿之后还要请本人过目。所以我很少阅读传记类的书籍。看这本《褚时健传》更多的是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对于90后的我来说,褚时健的名字实在是陌生。最初的接触来自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传奇+悲剧似乎成了褚时健一生的写照。但毕竟《激荡三十年》是群像式的描述,只是点到为止。周桦的这本《褚时健传》经褚老本人授权,给了我详细了解这位传奇老人的机会。

  褚时健1927年出生在云南矣则,他的一生几经起落:早年丧父、辍学、烤酒、种地,以此帮母亲谋生;青年重新求学却遭遇战争,扛枪打仗;解放后没能逃脱“右派”的命运,却能埋头搞生产,所在糖厂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年过半百,接收玉溪烟厂,将其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集团企业,褚时健成为“亚洲烟王”;后因贪污问题入狱,妻子、女儿也同样入狱,女儿更是死于狱中;保释后以75岁高龄开始种橙再创业,再次创造了“励志橙”的新传奇。

  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褚时健身上实在是有太多值得称赞的品质:做事精益求精;懂得平衡之道;判断敏锐;有扩大生产而一掷千金的果断和豪气;在与人相处时却极为平易近人;少官气而多实干;处在人生低谷时,也展现出了最大的反弹之力。不论是文革时期的糖厂,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玉溪烟厂,褚时健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厂里员工甚至当地人的命运。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他从生产原料、生产方式等全方面下手,在最大的可能下,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原材料质量。他鼓励员工创新,并率先采用计件工资。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改善员工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样的成绩,在由计划经济时代过度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显得是那么耀眼。

  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为提高生产所做的努力几乎都会碰到所谓的“政策敏感区“,比如为获得好原料而进行的串换,为进口设备必须争取的外汇额度等等。还有各方的利益分配,比如为避免审批麻烦,褚时健提出将烟草专卖局与烟厂合并,而这一度遭到了烟草专卖局领导的强烈反对。尽管文中强调褚时健不惯于官场和政治,但我认为他却是深谙其道。在玉溪烟厂的发展中,云南省领导开放的心态和对褚时健支持的态度固然重要,褚时健本身懂得利用”税收“进行游说、平衡各方利益却更为关键。书的扉页上提到:褚时健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过招不断、碰撞不断。我深以为然。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烟草公司,必须配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这在80、90年代的中国几乎难如登天。而褚时健真是堵上了一切,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制度和环境的限制,才赢得了玉溪烟厂跨越式的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也是最感动的一点,是褚时健的实干精神。在这个键盘侠满天飞的年代,褚时健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坚持和实干真的会让他人、让这个社会不一样。在那个不做事不会犯错,做事反而带来麻烦的年代,褚时健坚持改进技术、坚持生产,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即使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褚时健也不曾闲下来。不论是60年代放逐农场,还是保释后回到玉溪,他从来没有自暴自弃。他让我明白,即使受到了再大的挫折,也要相信希望和改变的力量。

  最后,褚时健和妻子马静芬半个多世纪的相守和相伴,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同样令人感动。

  唐斯圆

  2016/6/24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6570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