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

| 初中作文 |

【www.guakaob.com--初中作文】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一)
水分子的变化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分子的变化和水的组成。

2. 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

3从微观上认识化学反应的过程。

重点:由电解水实验认识水分子的变化。

难点:从微观上认识电解水的过程。

教法:实验探究

学法:模型法,学案练习法

教学过程:

以问题导入新课;当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有什么变化?当水通电时水分子又有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

实验探究一学生分组进行电解水实验

1、面观察实验现象:电极上是否有气泡产生?正极负极产生气体的比例是多少?

(1) 检验是什么气体,提醒学生体积多的用燃着的木条去实验,体积小的用带火星

的木条去实验,通过检验想象得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能被

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气体是氢气。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探究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小组讨论如何用模型演示水分解的过程。

教师点拨上述问题。得出出结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和成新分子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物质的变化。

3 认识分解反应 学生交流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特点。归纳总结分解反应

的概念

(二)水的合成

刚才我们了解电解水会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能燃烧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实验探究二学生实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先演示学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学生实验并 观察实验现象:火焰颜色和生成物的状态。

【交流共享】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产成水的反应过程。

请同学们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与水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比较有何异同,从而得出什么是化合反应。

学生自学课本34页,了解氢气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解】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这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那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成为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

【提问】根据你对水的了解,你能说一下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从中又懂得了哪些道理?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启发与收获。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二)
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知道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 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三) 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四) 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 我思我获。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

漫着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

(二) 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想,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探究二:"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吗?"

我采用这样一套装置为学生演示,点燃酒精灯后缓慢交替推动活塞,并说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红墨水,加热后体积会如何变?为什么?学生肯定都知道体积增大,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但"为什么"却是一个崭新的疑问。观察思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想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探究三:"认识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基本性质。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发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作业。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

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打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进入到微观世界,学习水分子的知识,掌握水分子的特性:分子很小,分子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能够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内容特别抽象。学生要准确把握的确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运用授课技巧,降低教学难度,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

六、这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三)
分子的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

醴陵市青云学校 龙赛湘 新课程、新理念!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上午好!

有幸参加这次化学盛宴。我来自醴陵市青云学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四个环节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引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奥秘的开端。化学内容从宏观走向微观,学生的思维也由显性进入抽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不仅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更加深刻,而且更是以后学习元素、离子、化学式等化学符号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材处理

九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初次接触到微观粒子,对抽象的分子、原子的概念较难把握。为加深对分子性质的认识,增设分子在不同温度下运动速率的探究及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将本课的内容安排两课时完成,这节课只对分子的性质及概念进行探讨。

3、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分子的客观存在 ,了解分子的性质及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在丰富的宏观情境中,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手段,想象、类比等方法探究微观奥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化学源于生活”的思想,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微观世界。

4、根据教材内容及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探究分子的三种性质,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考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将分子概念的形成,及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与表象的建立作为这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教学中采用情境激学、实验探究、联想推理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与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个体的自主建构过程。学生综合运用情境体验式、探索发现式、自主交流式等学习方法,在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主性,主动参与体验。

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巧妙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程序分为情景体验、感受新知、合作探究、总结提升、思维拓展五个环节。

三、教学程序

(一)、情景体验、

鉴于教材引入实验的难操作性,我采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小诗引入。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什么缘故?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认知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感知、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在客观世界中确实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等粒子。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什么是分子呢?分子有什么性质?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感受新知

师生一起聆听分子“贝贝” 的自述。

通过图片、数据的展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展开类比、想象。“心悦诚服”地承认分子的客观存在,理解分子的体积、质量都非常“小”这一性质。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 分子除了质量、体积小的性质,还有其他性质吗?

接着展示一组生活图片,通过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很远就能闻到桂花香味;0.024m3体积的钢瓶为什么能装25m3体积的石油气;为什么湿衣服衣服晾在阳光下比阴凉处更容易干燥?引导学生猜想、讨论、确定本节课的探究问题:

猜想一:分子是运动的,

猜想二:分子运动速率也许与温度有关,

猜想三:分子之间可能有间隔 „„

3、设计方案: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不只是应该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探索他们。” 从确定的几个猜想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探究能力,自行确定1-2个猜想作为探究课题。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再引导他们从实验桌上的“仪器药品超市”中选择所需要的物品,根据教师给予的信息和提示,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可能会设计多种方案:a、在“分子运动的探究”方案中,有的同学没有选用教师准备的纸鹤,仍采用教材中的实验;有的同学没有设计对比实验,只选用了一只纸鹤。b、在“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探究中,有的小组没有考虑冷水与温水的体积。c、在“分子之间存在间隔”的探究方案中,有的同学把水倒入酒精中,有的同学是把酒精倒入水中;d、有的同学更是设计了新的方案,请求老师提供其它仪器„„ 对于这一些,我先是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再引导他们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改进完善探究方案。最后,教师抽取几组方案,评价分析,予以展示。

(在实验准备中,考虑教材实验时间较长,对探究“分子运动实验”做了小小的改进,用酚酞试液湿润处理过的千纸鹤代替烧杯A、B,显性而又简单。激发学生兴趣,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注意创新。)

4、动手探究:

考虑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在学生动手探究前,我出示探究提示„。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良好的探究技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交流。营造一种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

5:交流提高:

在学中做、在做中思。“同学们:通过探究,你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收获?”组织各小组积极交流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请几组代表说说探究时的现象、发现、疑问等,引导学生相互点评、补充,在一种讨论交流的互动学习中获得结论。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性质,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氨分子不断扩散接触到酚酞试液使纸鹤变红的动画,及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的动画。由感性到理性,进一步明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的性质。

为什么5ml水和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10ml呢?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为学生准备一生活事例:一杯黄豆和一杯大米混合后体积小于二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酒精与水混合时,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互相挤占间隔,使液体体积减少,从而理解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接着,展示物质三态时的分子间隔示意图,让学生明白分子之间不但有间隔,而且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固体的分子间隔较小。并出示信息,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探究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分子知识相关呢?让学生从身边事物谈起,运用分子的观点认识宏观现象,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再列举一些生活素材(加油站严禁烟火、臭水沟难闻的臭味、固态液态的氧、缉毒犬能迅速嗅出藏匿毒品之所等),进一步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的性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在化学中品尝生活。并以分子对生活存在有利与不利的影响为素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事物的两面性,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事物、看待世界。

以上是对分子性质的探究,那么,什么是分子呢?

探究二

分子概念的形成是本堂课的难点。展示水蒸发与水电解时水分子变化的过程,(水蒸发,是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分子的变化;水电解,是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解成更小的粒子,这些粒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明白“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水— 氢气+氧气后,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性质已发生改变,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的结论。我又以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组成,但其物理性质不同的事例,强调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接着,我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

别。及时化解前面学习中的疑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为下节课原子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最后,我不忘给学生加点精神食粮,向学生介绍阿佛加德罗的故事,他提出的分子学说,被默默无闻地埋藏了五十年,但最终被人们接受并且光芒四射,以此树立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总结提升: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与延续。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我设计了一组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并能妥善地分析问题,适当地解决问题。

接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内容,谈谈这节课的发现与收获:

(1)、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我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有什么启示?

(3)、本节课的学习让你对身边的事物有什么重新的认识?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完成知识的整理,构建知识体系。并以奥运水立方模拟水分子的设计、外壳由高分子材料构成为素材,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化学的无穷魅力。【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

(五)、思维拓展

课堂最后,我将让学生在这幅极具动感的画面的牵引下,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他们的思维,要求学生 以“我是一个水分子”为题就水的组成、性质、保护等话题写一篇科幻小故事。在一种开放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宏观与微观得到有机的融合与统一。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我注重了二个突出:

(1)、突出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知识运用” 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

(2)、突出抽象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在化学中品尝生活!

谢谢指导!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四)
水的分解 说课稿

初三 第二单元 第三节 水分子的运动 第一课时

水的分解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 水的分解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版本

水的分解是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全一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

二、目标确立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单元“物质组成的奥妙”中学生已经接触以下知识: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水是由大量的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不仅能相互结合形成水分子,还能两两结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本节课解开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同时,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揭开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在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宏观现象的分析,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组成的奥妙;通过对水分解的微观解释,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

学生通过2个月的初步学习,积累了若干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对化学这门新接触的课程既有浓烈的好奇心又有一些因认识不够带来的恐惧,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角度,多数学生还不能娴熟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时,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

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但是对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的生成物的推测有一定的难度。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猜测的结果是多样性的,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时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水蒸气?产生的气体与水沸腾时产生的气体一样吗?怎样区分它们?怎样验证?以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限于学生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水平不高,同时对事物的抽象微观世界不能建立正确的认识,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不能完全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分析水分子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水分解的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以加深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并且利用小游戏,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三)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本节课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理解起来非常的抽象。要把学生由形象的宏观物质世界引领到抽象的微观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并能够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对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这点是很难的。所以要把抽象的东西给形象化,才有助于理解。

当今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要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基于上述分析,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知道水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初步形成化学

变化是有条件的,并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通过对水分解的变化的微观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3、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能够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4、通过对水的分解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的分析能够理解分解反应,

并能区分分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能够理解新物质是由原物质转化来的。

2、能根据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来区分物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经历,使全部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化学的神奇。

2、使大部分学生初步形成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三、说重难点和学法指导:

学习重点:化学反应的本质,分解反应。

学习难点: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导学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多媒体展示动画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体现合作互动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验探究、分析总结以及用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设计流程

认识到物质可以发生变化 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颜色、状态等)

微粒的变化

五、说具体学生活动:

活动一:探究水电解后的产物

1、实验探究2—3明白原理后做通电实验,观察现象。

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底部和液面有什么变化?

2、猜想两只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呢?

3、你能确认水通电产生了新物质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4、在宏观上应如何用文字表示该反应?

本活动目的:

以实验为主线,通过不断的深化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宏观现象进入到微观世界,借助兴趣,提高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时以实验做启发,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给学生更深刻的直观印象以练习为引导加深学生对结论的印象,并及时修正学生描述中的错误。让学生形成要通过实验验证产物与反应物性质的不同,来证明化学变化发生的思维。

活动二:探究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认识化学反应实质。

5、请同学们先将上述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表示出来,

6、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它们之前转化时如何在通电条件下实现的?后合作交流

达成共识,交流展示、评价,使组内均能表达。

本活动目的:

学生达成共识后播放动画,完善认知。建立化学物质的三重表征,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微粒观。 同时引导学生开始学会用化学符号即化学语言去表达化学问题,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动三:讨论分析分解反应

7、化学反应种类繁多,需要分类加以研究请同学们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角

度观察分析此反应,对该反应特征进行表达。什么叫分解反应,如果A、B、C代表三种不同的物质可以怎么表达该反应?

本活动目的:

在化学上可以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教师导演小话剧:找两名女生和四名男生,模拟场景上课中,两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一组在看书学习;下课了,条件变了,每两名男生一组去踢球了,两名女生去踢毽子了。又上课了,能回到原来的学习小组吗?我们得到的氢气和氧气能不能变成水吗? 提出展望。

六、自我反思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讲课稿(五)
运动的水分子 说课稿

运动的水分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第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水分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水分子的组成起到了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③ 培养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3.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分子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洁白无瑕的云朵,淅淅沥沥的雨滴,漫天飞舞的雪花等美丽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走进化学学习。接着让学生思考:小小的水分子是怎样使水变成云、雨、雪的呢?进而引出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我采用课本上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给针管中的水加热,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把封闭在针管中的水煮沸,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还是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仅仅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从而初步认识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展示路边水渍在阳光下消失和水蒸气在锅盖冷凝的动画,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两种现象。然后归纳总结: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体变为气体;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体变为液体。接下来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22页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微观观点解释宏观现象,我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3.然后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探究分子的特征:实验一,把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静置后观察现象,混合液体少于100ml。师生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实验二,放一小块蔗糖于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蔗糖溶于水中。师生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课本一开始提到每一滴水中含有约十的二十一次方个水分子,所以可以得出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而总结出分子的三个特征。

(3)巩固练习

为了体现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灵活性,我给学生安排了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三题,来检验和提高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程度。

(4)课堂小结

教师询问学生:今天学到了什么?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使人一目了然,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52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