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硅~金陵怀古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第一篇:《金陵怀古王珪鉴赏习题》

宋朝 王珪《金陵怀古》诗歌鉴赏(附诗歌鉴赏习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本篇《华阳集》题作《金陵怀古》。

首联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

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秋色。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沥不停,江面上稀落地漂浮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仿佛要把古老楼房压垮。四句,一写别渚孤鸟,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宛如四幅秋景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索摇落,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两联,融情入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一鸟

来别渚”,本极孤寂,再加荒烟缭绕(“带烟”),愈见其情景凄迷。“数帆下归舟”,何其寥落,又兼秋雨凄凄(“和雨”),更显出风物清冷。对于鸟,着一“来”字,表明它是悄悄落下;对于舟,用一“下”字,可知其行色匆匆;如果改为“飞”字、“泛”字,就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不假说破,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凄凉”应

“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道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执笔:

刘乃昌)

(摘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90—191页)

《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89—190页收录了王珪的另一首诗歌: 《游赏心亭》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第二篇:《“金陵怀古”阅读试题及答案》

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9.(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3)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第三篇:《题目c2062829bd64783e09122ba1》

一、整体解读

王硅~金陵怀古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王硅~金陵怀古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四篇:《宋朝 王珪》

宋朝 王珪《金陵怀古》诗歌鉴赏(附诗歌鉴赏习题)宋朝 王珪《金陵怀古》诗歌鉴赏(附

诗歌鉴赏习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本篇《华阳集》题作《金陵怀古》。

首联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

寻。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王硅~金陵怀古

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

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秋色。晚烟凄迷中,一只

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沥不停,江面上稀落地漂浮着几片帆影,驶向

归途。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仿

佛要把古老楼房压垮。四句,一写别渚孤鸟,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

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宛如四幅秋景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

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索摇落,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两联,融情入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一鸟来别渚”,本极孤寂,

再加荒烟缭绕(“带烟”),愈见其情景凄迷。“数帆下归舟”,何其寥落,又兼秋雨凄凄(“和

雨”),更显出风物清冷。对于鸟,着一“来”字,表明它是悄悄落下;对于舟,用一“下”

字,可知其行色匆匆;如果改为“飞”字、“泛”字,就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暮吹”

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

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不假说

破,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

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

凄凉”应

“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道渠成地

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

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

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

“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

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

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执笔:刘乃昌)

(摘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90—191页)

《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89—190页收录了王珪的另一首诗歌:

《游赏心亭》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王硅~金陵怀古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

附录:

12.阅读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

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 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 "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每处赏析2分)

第五篇:《题目d7cfac4769eae009581becc1》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六篇:《高三语文-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 ▲ 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 ▲ 。只是改变了不该改变的东西,这才 ▲ 。

A.不禁 改变 匪夷所思 B.难免 变迁 难以想象

C.不禁 变迁 不可思议 D.难免 改变 难以琢磨

2.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3.下面是一厂家附在产品包装袋里的“回函卡”中的一段文字,符合准确、得体要求的一项是(3分)

亲爱的顾客,谢谢您的惠顾。本厂产品刚刚面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请您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并寄回该厂,以便我们改进。我们将回赠薄礼,请多多海涵。

A. 谢谢您的惠顾 B. 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

C. 并寄回该厂 D. 我们将回赠薄礼,请多多海涵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_____▲______。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创造性思维要在实践中善于捕捉灵

感。

B.我们要抛弃的恰是我们正要寻找的。

C.生命从一开始就考验着我们的取舍。

D.独立常始于为自己想出第一个主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王硅~金陵怀古

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

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殆忘寝食 大概 B. 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延:招..

请 ①

C. 吾自欲致其敬耳 致:表示 D. 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 蕲:通..

“祈”,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公亦拳拳于彼 ②安于贫贱 ..

B. ①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C. ①不妄与人接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D. ①使专治生以糊口 ②县尉谢生遗以袭衣 ..

【小题3】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2)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

【小题4】作者笔下的四君子都是属于生活贫穷但却钟爱读书之人,请概括说明作者介绍四位贤士隐居者时又分别侧重于各自的什么特点。(4分)

第七篇:《王硅《金陵怀古》鉴赏答案及赏析》

王硅《金陵怀古》鉴赏答案及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颈联(五、六句)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1)(4分)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4分)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伤感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每处赏析2分)

作品鉴赏

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 本文来自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这首诗歌的寥落沉郁,与奋发进取的盛唐气象迥别。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第八篇:《《金陵怀古 王硅》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 王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金陵怀古 王硅》阅读答案《金陵怀古 王硅》阅读答案

(1)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参考答案:

14. (1)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2)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金陵怀古 王硅》阅读答案文章《金陵怀古 王硅》阅读答案出自王硅》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13,(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领起下面两联所见金陵秋景。(1分)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萧瑟秋光: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片寥落清冷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怀乡的愁苦之情,对故都萧条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对国运衰微的沉重忧思。(2分。任意答两点)

《金陵怀古 王硅》阅读答案

第九篇:《王硅《游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

游赏心亭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 首联写出了建康城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2分)

2. 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要的表现手法。(5分)   

王硅《游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王硅《游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

参考答案

1.历史悠久   形势严峻(2分,每点1分)

2.抒发了作者对建康城风物犹在、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前车之鉴,仍然沉醉于亡国之音的深深忧虑。首联、颔联写景,注重炼字,“空”“压”“来”“入”富有表现力;景中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怀。颈联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嘲讽现实,委婉巧妙。

(5分。感情2分,手法3分,结合诗句分析,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

王硅《游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文章王硅《游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①二三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高高的城墙把汹涌澎湃的海浪压逼回到海的入口处,万里江山依旧壮阔,而曾在此定都的前代统治者却早已因沉湎歌舞,荒废朝政而致国家破亡,对历史的感慨,物是人非。(3分)第三联是说今天依然听到悲伤淫糜的亡国之音,如今的统治者却不能吸取教训,对现实的忧虑,使作者“怅然”。(2分)

赏析:

《游赏心亭》创作出苍凉的意境。浩渺的“沧波”,黯然的“王气”,为这首诗定下了基调。其间所蕴含的感慨,就是由此而来。

南京城虎踞龙盘,乃六朝故都,演出过不知多少悲壮的历史戏剧,写下了不知多少壮丽的怀古诗篇。

此诗首联很有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四周残破的城墙)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那种意境,“六代豪繁春去也”,而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不尽感慨涌上了诗人的心头。“压”字是压制的意思,本句写城墙压制着海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城墙的高大、坚固,和海水的波涛汹涌。刘诗“寂寞回”用正衬显得更深沉些,王诗“压沧波”用反衬倒欠沉稳。白居易读刘诗后就以独到的眼光评说过:“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王硅《游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鉴赏

颔联是这首诗的精华。首先,写景很有气势,“万里”承二句从空间大笔勾勒宏阔的境界,与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笔法非常相近;而“九秋”承首句从时间抒写历史沧桑。其次,“醉眼”与“吟魂”两词用得非常妙,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第三,“来”和“入”这两个动词也锤炼得好,颇有杜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那种炼字的功夫。第四,头两联回环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后半转入抒情、议论。颈联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的“玉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熔于一炉,锤炼而成,既有历史的深沉感,也很有现实意义。

尾联出句化用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诗意,末句写诗人低徊沉思,借酒浇愁。这一结句有点杜甫“注目寒江依山阁”那种深沉感和无穷的余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8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