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禅法》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生与死的禅法》读后感

  人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时如此,死亦如此。虽然按照禅宗的说法,最殊胜的死法就是该怎么死就怎么死,(因为生灭本不存在),但谈上师《生与死的禅法》一书,告诉我们,按现象界的说法人固有一死,但死后去哪里,可是大有学问的,如果我们生前就做好准备,对于临终对于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了知不同的归处不同的特点和命运,就可以临终抉择,就可以大限临头不慌,就可以通过熏习而熟悉,最终选择一条正确的成佛之路。此书就是具体告诫我们临终不误入歧途的一本书。

  按照禅宗的说法,如来藏的一个功德就是自显现,正是因为其能自显现,才可以自解脱。这种自显现通过阿赖耶识及八识支持人身体与根官不坏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既是周遍法界的生机,周遍一切时空,周遍呈现生命形态与不呈现生命形态的世界,这周遍的生机就是佛的大悲。

  而六中有法门,正是凭借着自显现这个抉择见来观修的道法。现证识境为智境的自显现,于识境中自解脱。

  我们一生做演员,在幻境中生活,我们的心需要落妆,一边扮演一边落幕,不断扮演,不断落幕,这就是切实可行而容易令人接受的禅法。我们的心性太疲劳,应该在禅法中得到休息。如果我们活在一个境里,活在一维时间三维空间里,我们就永远无法得到心性的休息,如果我们施设另外一个更大背景的生命平台,超越了现象界的境,我们就有了时间差,就可以达到心性的休息。

  生与死的禅法,教人要修习死亡,先认识死亡,体验对死亡的恐惧,然后学习如何应付这种恐惧。人类最大的束缚是受困于时间与空间,时空是我们生灭的标志,在时空中存在显现便是生,不存在不显现则是灭,于是循着时空的轨迹,我们便有欢悦,恐惧与悲伤。因此做死亡的观想,先要试着打破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概念,将生灭看成是一个现象。

  打破时空局限的心,非常自在,它梭巡于生死变异之间,而不执着于任何的生死变异。许多濒临死亡的人经验告诉我们,当灵体脱离身体的一刹那,轻盈,自在,喜悦,凡有过此经验的人,再不愿回到身体中。通过修习,观察生灭,观察无常,其作用就是打开你心灵的枷锁,让它自在。

  人生一切现象无非是幻感,人亦只是在幻感中生死。从现象界的层次来看,真性即法性,真性就像一面镜子,法界万象则是镜面上显现的影。真性就是如来藏识,藏识既是受污染的心识,而清净的开悟的心识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可以比喻为太阳,佛的功德则可以比喻为太阳的光和热,只要有太阳,光和热就必定自行升起,这既是太阳的功能,这个自生起的功能,也就是我们说的佛性。凡夫用藏识来束缚自己,于是升起迷乱,不知一切法的自显现都是诸佛功德,这就必须修习禅法,依次第而证本来清净无有杂染的如来藏。受束缚的是自己的心性,心先执着自我,同时去认识万象,万象便烙上了自我的烙印。

  周遍法界有两种自显现,一种是涅槃界,一种是轮回界。涅槃界的自显现处于解脱的状态,轮回界的自显现则处于束缚的状态。因缘,因可以视为主观因素,缘是客观条件,当事物与现象如是生起时,便是自显现。涅槃与轮回界的自显现都以此为本始基。

  世俗执着于一段一段的自显现,当其于我们这个世界自显现时,便说生,当其不再自显现时,则说死。若打破显现与不显现的世间执着,那么生与死无非便是生命流程中的一个段落,当其显现,并非实有,当其不再显现,并非消亡。不论显现与不显现,本质都是幻惑。在一个特定时空中非常真实,可离开这个时空,我们立刻体会到它的虚幻,即是电视屏幕内外的不同境界。

  六中有,既是六种自显现的现象。

  1.处生中有, 2,梦幻中有, 3.禅定中有 (1,2.3为人生存的阶段)

  4.临终中有, 5. 法性中有 6.受生中有 (4.5.6.为人死亡的阶段)

  生与死无非只是名言,局限于我们的时空来理解,我们的心理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障碍。若能超越时空来理解,而且能层层超越,人就能自在于生死。可惜人却错在执着种种名言为真实。如超越名言设施的束缚,就称为自然智,就是佛的心识状态。

  人在生时,有物质身体和感官的束缚,无论如何修习,一般很难不受物质身和感觉器官的影响以及时空的局限,唯有临终的一霎那以致受生,中有身才能脱离这些局限而存在。

  1.处生中有指人自出生以后,直至临终中有出现以前这一段过程,即人显现的一生,也称为一世。(自第一口呼吸以至咽下最后一口气)。一世包括处生和临终两个中有。把处生中有比喻为鸽子归巢。处生中有禅定的目的,在于现证种种不同层次的虚妄。处生中有的修习包括修“寂止与胜观”。寂止是确立一个追求的所缘境界,胜观即是对境界的层层超越。

  阿赖耶识是轮回生死的根本。能取是一切有情自我的功能,所取即是自我之外的一切境界。

  2.梦幻中有,本阶段禅修分为:(1)昼修幻身,(幻人离幻境)

  修幻身,令自己知道自己如幻,不去执着幻身与幻境,当心识一旦离开幻境之时,心便住于另外一个层次,即是幻人离幻境的心理状态,就是心性自解脱。禅修时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镜影,现分是自显现的生机。体会一切法只是显现而无自性,那么修清净幻身的目的便达到。

  (2)夜修梦幻,(在梦中知梦基础上,从容转变梦境)

  (3)后修光明。(四大光明:解悟光明,大种光明,上师光明,明点光明)目的在于引发自己内在的具生清净光明。

  四大解脱,本初解脱,自解脱,刹那解脱,圆满解脱。一切轮回界之本性,本来就住在四大解脱,正由于成见太多,概念太多,分别太多,有情才不知本住,不知自身本解脱,由是无束无缚。本初解脱是根本真实见地,自解脱是无寻无伺,不作分别的修持,刹那解脱是于行持中,凡有显现皆任其自消融,圆满解脱是离一切功用而现证的证量果。

  往生即是人于死后,其神识可以到佛的净土托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神识在这个世界的莲花中入胎。往生净土其实并未成佛,只是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去投胎化生。

  在六中有修习中,还要在相对的静态中体会到生机在运作,令境界具足生机。如果升起坛城,要想象整个坛城是立体,生动,温暖,有生命力的世界,这才能称起为“生起”。法性自显现包括了心性自显现,法性的自显现超越时空,心性自显现却落在我们这世间的时空范限。因此先要认识自己时空的自显现,再做超越,以致能认识打破时空局限的法性自显现。

  在家常日用中,用平常心来认识自显现,就是要让心性得到休息,但还未达到解脱。行者未能超越时空,心性始终局限在“见一切法为心性自显现”的范围内。

  受生就是投胎。中有身并不是灵魂,是一组带着业力的心识。“意生身”是心力(意识)而组成的,也即是通常说的鬼魂。意生身所具的“前身”一定是最美好的形态,

  如果受生人道,四大部洲的景象为:东胜身洲的景象是湖泊,湖上有天鹅和鸿雁。西牛贺洲是湖泊与草原,草原上都是马。北俱芦洲是湖泊与树林,林间有许多黄牛。三个洲都是佛法未传之地。求解脱的人不应进入。

  唯有南瞻部洲已传佛法,意生身可以安住,其景象是到处有美宅华厦,(却非华丽的宫殿),要受生投胎,便安然住于这个境界,等待受生的时刻来临。

  学佛无非只是心理改造,改造为坦然,清净,无私,平等。在受生的过程中,即是改造心理的最后一个机会,只须意生身的心识发挥出正面因素的力量,便可以不入胎门而终于得到解脱。

  显现是用凡庸心识来认知一切事物,所以一切事物都经过心识的歪曲,说自显现,心识如一面镜,任由事物投影于镜面,这镜面即是自显现,心识未加任何概念于事物上。生机是事物内在的功能,显现是事物的外在形相。

  生与死的禅法,就是现证自显现的法门。当心识脱离屏幕那一刹那,便是禅,这时心识才能离开屏幕中的一切纷闹,得到休息。,这种安住,是心性休息的延续。禅的境界,即是心识改变的境界,心识依层次改变,也就依层次而住,依层次而解脱。三个中有便是对三个时机的利用。

  现在我们就要做到“身在曹营心在汉”,在生活中可以有情绪,有喜怒哀乐,但是心要如如不动。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心灵空间,与现实有一个距离,如果你的心力足够大,你就不会被外境的花花世界所左右,就不会像窗外的火车动,你就感觉动一样。而这个足够大的心力的基础就是浩瀚的经教。

  学佛学禅可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这根玄要始终挂着,不松懈,以确保生生世世不轮回,以确保走在成佛的轨道上,最终圆成佛道。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7266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