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龙鱼养殖条件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 鲟龙鱼养殖条件
鲟龙鱼养殖一年回本,叶志红回乡创业一年纯赚30万元

图为南雄市澜河镇干部前往叶志红的养殖场了解鲟龙鱼养殖情况。

  近日,记者前往南雄市澜河镇上澜村采访时,看到了这样喜人的一幕,捧起一条刚刚从鱼池里捞上来的鲟龙鱼,回乡创业青年叶志红笑得合不拢嘴。把这一池鱼卖了,他们家投资养殖鲟龙鱼的本钱一年就收回来了,怎么能不高兴呢?叶志红说,能有这样的成就,还要感谢政府鼓励青年回乡创业的好政策。

  叶志红是南雄市澜河镇上澜村人,毕业后到珠三角为一家物流公司打工,一个月的收入也有几千元。去年底,他的父亲准备搞特色养殖,让读过几天书的儿子回来一起创业,养殖品质较高的鲟龙鱼。

  叶志红思量,打工收入总是有限,回乡创业可能是一条更宽广的路,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家乡跟父亲叶常宾搞起了鲟龙鱼养殖。

  叶家要搞鲟龙鱼养殖的时候,正值澜河镇鼓励农民搞特色种养之时,得到了镇政府的支持,优先给予贷款,帮助其提供了养殖场地及必要的技术支持。很快他们的鲟龙鱼养殖场就建了起来,并于今年初投放了第一批鱼苗。

  叶常宾告诉记者,他们从租地、建养殖鱼池和引水系统,以及一年的鱼苗、饲料,共投资80万元左右,投放3万多尾鱼苗,目前已经出栏2万多尾,收入50多万元,年内大鱼全部出卖后,总收入超过80万元,他们的投资一年就回本了。明年开始,一年净收入将超过30万元。他们的特色养殖很成功。

  据悉,叶志红回乡创业获得成功,在澜河镇并非个例,澜河镇钟副镇长告诉记者,在镇政府附近就有两个养殖石蛙获得成功的青年。

  鲟龙鱼养殖技术:

  环境选择

  由于人工养殖条件与天然环境差异很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采用人工调控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子,配合生理诱导等技术达到性腺发育成熟,同时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养。

  鲟鱼对养殖水环境要求很高,一般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每升6~8毫克。鱼池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面积以3~5亩为宜,以长方形为好。池底淤泥小于10厘米,如是水泥流水池其面积50~300米不限,池深2米。

  放养前每亩用10公斤左右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干塘日晒。于放养前2周注水,水深为2米。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鲟鱼承受水温为1~30℃,生产商品鲟鱼的最适水温为20℃~24℃,夏季池塘水温超过26℃时,应及时注新水。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

  鱼苗培育

  鲟鱼春季开始洄游,秋季结束,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秋季洄游型第二年产卵。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11~9龄,雌性11~13龄,产卵周期4~6年。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当年早春放养100~150克重的鱼种,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公斤的商品鱼。

  苗种培育池可用圆形玻璃缸制成或采用正方形的水泥池,直径3~5米,深1.5米,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水深0.6+0.9米。水质要求无污染的江河水,PH值7.2~8,透明度20~40厘米,经沉淀过滤后使用。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2℃时,用锅炉或深井水调温,使用增氧泵保持水中溶解氧每升在6毫克以上。进水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为中心溢排水,根据水质及鱼苗情况每隔2~3天吸底排污1次,及时清除死鱼,每7~10天放水洗池1次。

  可采用已驯化转口的鲟鱼,尾重5~10克,体长10~15厘米。刚孵化的仔鱼在体形和行为上变化很大,处于体表及卵黄呼吸向鳃呼吸转移阶段,此时需供给充足的氧气。

  营养需求

  蛋白质鲟鱼是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要蛋白源,饲料蛋白质适宜含量范围为35%~49%。

  脂肪鱼类对脂肪的利用能力很高,脂肪的消化率与饲料效率均可达到90%,鲟鱼可超过95%,幼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9%左右,最适合鲟鱼使用的油脂是鱼油,其次为大豆油和玉米油。

  糖类鲟鱼对糖类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对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的消化系数可达95%以上。

  维生素和矿物质鲟鱼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一般为1%~2%,复合无机盐一般为1%~3%,胆碱为0.5%。

  饲养管理

  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但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

  在卵黄囊未吸收完毕的混合营养阶段,适时投喂适口的开口饵料,可提高鱼苗成活率。此期鱼苗为被动摄食,所以要求水中要保证一定的饵料密度,这样才能有较高的存活率。

  实行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原则,日投饵率3%,以后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减少投饵率,当鱼达到1公斤以上时,日投饵率不超过1%。由于鲟鱼怕光,所以投喂时间为每天黎明和黄昏各一次。每半月加喂鱼健康2号、淡水鱼多维和酶制剂等,以提高鲟鱼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能力、加快鲟鱼生长。

  初始饲喂为市售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等活饵,喂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消毒,每天投喂3次;在鲟鱼体长达4~9厘米,体重达1~4克时,要完成从活饵到配合饲料的食性驯化。配合饲料前期用软颗粒,后期用硬颗粒。

  疫病防治

  预防鲟鱼抗病能力较强,发病较少,在养殖过程中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只要做好预防工作,基本可杜绝疾病的发生。预防可以采用水体消毒和药饵投喂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公斤,可改善水质和杀灭致病菌。用0.4毫克/升敌百虫全池泼洒可杀灭指环虫、三代虫及辅头鳋幼虫。另外,每月前2次投药饵,后1次投非药物饵料,药量占饵料重的0.5%,药物为呋喃西林和土霉素,两者交替使用,效果良好。

  细菌性肠炎一般多发于成鱼阶段,症状表现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采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5~6天即可治愈。

  脂肪肝患病鱼类无明显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等不易察觉的现象,死亡很少。引起鱼类肝组织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等脂肪代谢异常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饲料主要成分的不足或过多,饲料的主料配方与养殖对象的营养标准匹配不合适;某些维生素的不足或过多;饲料中油脂添加过多;水体中有毒物质;过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以及杀虫剂。 【鲟龙鱼养殖条件】

  应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不乱用药或滥用药,提倡科学用药,不宜将药物添加到饲料中长期使用,可添加一些有利于脂质代谢的物质,如维生素B、维生素E、氯化胆碱等。

  肝淤血与肝血肿病鱼体表无异常,解剖可见肝脏有红点、红斑、严重者为红色、紫红色或褐色,肝肿大。病鱼食量明显减少或停食,活力降低,身体消瘦,体色灰暗,易继发传染性疾病。在致病物质的作用下,肝组织受到较严重的影响,表现出功能不全。一般因某些药物和毒物导致肝淤血与肝血肿,或由脂肪变性引起肝淤血与肝血肿,致病因素与脂肪肝相同。

  肝组织病变发展到淤血阶段,若及时确诊并采取措施,可有效控制。

篇二 鲟龙鱼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鲟鱼标准化养殖技术(2010.8.19)

  鲟鱼鲟形目、鲟科、鲟属,地方名叫七粒浮子。它的个体大,肌间无刺,骨头全是软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营养、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本期节目介绍鲟鱼标准化养殖技术。

  鲟鱼全身是宝。其肉无肌间刺,食用率高,可做生鱼片、油炸鱼片,也可进行熏制和制作罐头等,其吻、鳍、肝、鳃、骨、胃肠、脊索等均是上等佳肴;尤其是匙吻鲟卵经加工制成的“鱼籽酱”,誉满全球,为世界高档营养食品;其吻、骨和皮可制胶,同时皮还可以制成优质皮革。

  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据报道,鲟鱼所含的抗癌因子是鲨鱼的10~15倍,长期食用鲟鱼,对防癌抗癌、防胃痛和脱发均有特效。近年来鲟鱼人工养殖已在逐步兴起,水产业内人士对其鲟鱼养殖前景一致看好。

  池塘鲟鱼养殖技术要点:

  注意:鲟鱼是一种极爱干净的鱼种。因此投喂饲料以后,一定要及时清除池中的残饵,以防水质变坏,影响鲟鱼的生长。

  池塘养殖鲟鱼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苗种培育阶段是关键。  
                       
  1、苗种获得。从黑龙江购进受精卵,自行人工孵化。受精卵卵径约2毫米,沉性卵,水温保持在195—20.6℃之间,约经80—120小时,便可全部孵化出仔鱼,孵化率为80%,在整个过程中,孵化器内仔鱼出膜有一定时间差,因而在第一条仔鱼出膜那一刻,便专人收集刚孵出的带有卵黄囊的鱼仔到孵化盘分批培育。

  2、幼苗的培育  
                       
  阶段一:刚孵出来的仔鱼放在孵化环盘内采用微流水培育。放养密度为6000尾/平方米,此阶段鱼苗无摄食行为,其间要保证充足的溶氧,日常操作要格外小心,过4—5天,待仔鱼卵黄囊吸收2/3以后,可投喂饵料。因属驯化阶段,幼苗往往大量死亡。针对这种常见现象,笔者配制出S1、S2、S3号粉末状饲料,(粗蛋白含量≥45%),结合丰年虫、水蚤投喂(不用红虫),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半个月达到45%的转饵率,此时鱼苗已长至3厘米左右,即可用饲料S3投喂。

  阶段二:3厘米以上鱼苗要转移至培育池培育,此阶段培育池设计为3米×1米×0.5米,池顶进水,排水孔通过垂溢排管排水,池上部要盖顶,以防日光直射、暴雨等危害鱼苗。

  投饵量按鱼体重的25%—45%投喂,依照少量、多次原则,日投喂8次,每次投饵前先去污、停气、停水。  
                       
  阶段三:当鱼苗长至10厘米以上时,移至6米×4米×1米规格池培育。移入池之前,水泥池先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刷洗干净,搬移鱼苗时用10ppm痢特灵浸洗鱼体3—4分钟,然后下池,当鱼种长至25厘米以上、50—100克重时,鲟鱼种培育阶段算成功了,此时可放心下大塘养殖。

  其它鲟鱼养殖技术:

  一、鲟鱼在喂食前必须先清水。把污物、鱼粪等排干净,越干净越好,因为水里的污物易粘在鲟鱼鳃上引起缺氧。 

  二、鱼苗引进来先要驯食。幼鲟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饵料,养到车间里就要从天然饵料慢慢过渡到人工饵料,过渡期主要用水蚯蚓喂养。从引进2厘米到3厘米的幼苗养到1公斤左右的商品鱼,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 

  三、以流水式水池养殖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占地面积小,水流量容易控制,投喂饲料也比较方便,在供、排水的时候,可以采取每池单注单排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池子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是相对独立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交叉污染导致鲟鱼生病。另外,鱼池的内表面一定要光滑,因为鲟鱼喜欢沿着池壁游动,他的身体又没有鳞片保护,很容易被池壁擦伤。 

  四、按养殖密度投饲。放养密度以500尾/亩为最佳,饲喂时实行定时、定量的投喂原则,最好选择颗粒饲料。因为这些配合饲料中含有鲟鱼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需的各种养分,可以将饲料直接投入到水池当中。通常每天喂食4~5次,日投饵率在1%到3%之间。 

  工厂化鲟鱼养殖致富故事:

  鲟鱼让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农民走上了致富路。该村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组成渔民合作社,养殖鲟鱼年户平收入达到5万余元。25日,该村鲟鱼养殖基地农户捧着丰收的鲟鱼喜笑颜开。 

   占地2万平方米的养殖车间内,一排排水泥池中游动着体型巨大的鲟鱼,水泥池中的活水由另一循环水处理车间净化处理后输送过来。4月25 日,记者在宜都市天峡鲟鱼养殖公司看到,庞大的养殖车间养殖了1000余吨鲟鱼,与传统养鱼模式不同的是,养殖车间一切都按标准化生产,养殖池的水温长年控制在15度至25度,饵料按标准化营养配制。该公司负责人彭卓群告诉记者,在室内进行工厂化养殖鲟鱼,一年相当于

[1] [2] 下一页

篇三 鲟龙鱼养殖条件
鲟龙鱼养殖技术

篇四 鲟龙鱼养殖条件
中国鲟鱼养殖概况

【鲟龙鱼养殖条件】

篇五 鲟龙鱼养殖条件
鲟鱼的养殖技术

【鲟龙鱼养殖条件】

鲟鱼的养殖技术

鲟鱼性情相对温顺,动作缓慢,对外界的影响反应迟钝,除了沿着池壁和在池底游动外,它基本不在水的中上层活动,因此在饲养的过程中,饲料转化率相对较高。 鲟鱼是一种极爱干净的鱼种。因此我们投喂饲料以后,一定要及时清除池中的残饵,以防水质变坏,影响鲟鱼的生长。为了使养殖鲟鱼的水质清新,我们还可以在池子里混养一些鲢鱼。这鲢鱼非但不与鲟鱼争食,而且它吃的是影响水质的浮游生物。鲟鱼具有适应性强、广温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经济价值高以及养殖技术易掌握等优点,既可在小水体(如水泥池、水族箱、玻璃钢槽等)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也可在土池中进行单养、套养,还可在湖泊、水库中放养或进行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因此鲟鱼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苗种培育。人工培育史氏鲟苗种主要利用圆形流水池,池壁要求光滑,池上要搭设遮光设施,培育池规格以直径2~3米,水深0.5~0.8米为宜。水温保持18~26℃,溶氧量6毫克/升以上,pH值7~8,水流速不应大于0.1米/秒。仔鱼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2.5万~

3.5万尾,到卵黄囊吸收2/3时可投喂轮虫、小型枝角类或蛋白含量54%的人工颗粒饵料,投饵率40%,每天投喂8次。随着鱼苗的长大应适时分池,稚鱼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000尾,投喂水蚯蚓、碎鱼及蛋白含量为40%~50%的人工颗粒饵料,投饵率15%~35%,

日投喂6次。幼鱼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400尾,饲料蛋白含量37%,投饵率10%,活饵料为水蚯蚓及碎鱼虾,每日投喂6次。 成鱼养殖。鲟鱼成鱼养殖既可在池塘中单养、混养,也可在大水面放养或网箱、围栏养殖,但最好是微流水养殖。饵料蛋白含量32%~36%,用人工饲料养殖应定期投喂药饵消除病虫害,平时要保持水质清新。 网箱养殖鲟鱼应选择在水质好、无污染、不受大风影响、水深3米以上的水域设置网箱。网箱规格4米×4米×2.5米,也可根据需要加长,网目大小以不逃鱼、底部网片以不漏饵为原则。鱼苗至少要达到2~3月龄,能主动摄食和逃避敌害时才能投放。放养时间以5月底6月初为宜,选择在早晨5~8时放养。 随着鱼体长大应适时调整放养密度。主要投喂新鲜动物性饵料(蚯蚓、枝角类)和人工配合饵料。其体重5克时,日投喂量为体重的10%,以后每隔7天减少1%,直至递减至2%为止,日投饵次数4~6次,但应根据水温、摄食及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鲟鱼一般经2周年的养殖可达到商品规格,冬季需要越冬。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当水温降到16℃时,将网箱中的鲟鱼按规格分类移入室内水泥池越冬;二是将网箱加盖后沉到距水面1米以下越冬。

篇六 鲟龙鱼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及对策

【鲟龙鱼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及对策

同济医学院 张述林

近年来,鲟鱼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破坏了产卵场所,过度捕捞亲鱼,导致世界性的鲟鱼资源下降。为发展鲟鱼产业,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渔业已把鲟鱼类作为经济鱼类进行人工养殖,并开展养殖鲟鱼的综合利用研究。有的国家进行以鲟鱼为原料的现代加工业研究,有的国家在营养成分分析与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由于鲟鱼资源短缺,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⑴ 开展养殖鲟鱼的综合利用研究。目前,我国对于鲟鱼类的养殖研究和开发,主要是对国内外养殖技术比较成熟、孵化繁殖技术比较完善、适合我国水体养殖的、具有较大市场的、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鲟鱼品种,它促使我国鲟鱼养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鲟鱼资源不再短缺。为提高养殖鲟鱼的综合利用,当前必须加强以鲟鱼为原料的现代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究,使之早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占领国际市场。

⑵ 加强养殖鲟鱼的基础研究。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外形特征、生态习性、食性生长、繁殖、变异(从其他杂交的动植物看,因气候、环境、食物等原因变异较快)等研究。还要开展鲟鱼营养成份研究,依据现代营养保健理论和生物工程技术,对鲟鱼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价和深层次的产品开发,国内外尚缺乏系统、直接的资料。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对幼体尤其是成熟鲟鱼的各部位进行全面的营养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食品工程新技术及相关研究方法,对鱼体进行分割利用研究,和对常规下脚料或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研究。

⑶ 养殖鲟鱼的深度开发市场研究。重点是化妆品市场、保健品市场、药用食用市场等的研究。如鲟鱼软骨中硫酸软骨素含量高达30%,当前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痛、关节炎、耳鸣以及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高血脂症等。它还具有凝血和防止血管硬化等活性,对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的防治有较好的疗效,对神经细胞、肾细胞等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在国外是很流行的保健品添加剂,我国出口到日本、韩国的硫酸软骨素都被用作食品添加剂。目前,只有美国、西班牙、阿根廷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掌握了硫酸软骨素的生产技术。从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硫酸软骨素的开发和生产(主要是从动物骨头中提炼),目前国际市场所需的硫酸软骨素大部分由中国进口。如何开发鲟鱼软骨中硫酸软骨素值得重视。

【鲟龙鱼养殖条件】

鱼皮胶原具有很好的低温溶解性和持水性,在营养保健及化妆品中有独到的用途,能促进钙的沉积、美容养颜和防止衰老、增加血管与神经韧性与弹性

等。我国化妆品产销市场很大,有资料表明,我国化妆品产销总额为2000亿元/年以上(不含出口、不含保健品),且年递增量为20~30%。鲟鱼化妆品、保健品如能占年销量的3~5%,其年产值可达60亿至100亿元。

综上所述,进行养殖鲟鱼综合利用,既可促进我国养殖鲟鱼品种的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各种水面,又可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应该说前景广阔。

⑷ 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促使鲟鱼业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加强已采取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认真执行禁捕政策、捕捞许可证制度、限制捕捞渔具、控制采捕规格、设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扩大人工繁殖放流鲟鱼的规模、控制个体农药、工业废水污染,严格防止鲟鱼生长区的上干流采矿作业废水的流入等。

⑸ 加强行业管理实行标准化作业,加强政府职能,对鲟鱼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和适当的扶持。完善鲟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宏观调控鲟鱼业的建设与发展,合理布局,依靠科技逐步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鲟鱼业,防止一哄而上现象的发生。

⑹ 加大科研力度。鲟鱼养殖业是21世纪水产养殖的一个亮点。为了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要开展鲟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研究。为了多争取出口配额,打开国外广阔的市场,加大科研力度,解决目前存在的疾病防治、提高苗种成活率、人工饲养开口驯化技术等问题,使我们的鲟鱼业稳定健康发展起来。

保护原种、提高引种质量。保护我国鲟鱼原种是当务之急。建立鲟鱼类资源库,保护自然鲟鱼类的种资源,种类的不被污染,并加强管理防止人工繁殖的杂交种和引进品种进入我国的自然水域,避免污染自然鲟鱼的遗传基因,前苏联鲟鱼的管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目前在前苏联的一些国家很难找土著纯种。在引进外国品种时,应注意检查,避免引进退化的、不纯的品种,因为质量不好的品种有生长速度缓慢、抗病能力低和个体小等特点,并对我国自然鱼类有潜在危害。

篇七 鲟龙鱼养殖条件
中国鲟鱼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3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