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黄喉拟水龟养殖技术(石龟养殖视频)

  [农广天地]黄喉拟水龟养殖技术(石龟养殖视频)(20140105)

  首播: CCTV-7  周一至周五  14:43、19:00

  重播: CCTV-7  首播日次日  06:05、00:12

   黄喉拟水龟,俗称石龟、石金钱。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主要产区是我国的华南地区。黄喉拟水龟在2000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分类学上属爬行纲、龟鳖目、龟科、拟水龟属。本片就主要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黄喉拟水龟的繁殖技术和养殖技术,希望通过收看本视频能够对养殖这种石龟的朋友有所帮助。

  黄喉拟水龟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各地石龟养殖参考应用。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为野外常规的水泥池,单池面积100米2,池深100厘米,水深70厘米,池墙顶部设防逃檐,池边设鲜活饵料台、人工配合膨化饲料网栏、草栏、晒背台、进水管和排水口等养殖设施(具体见图1)。水源水质符合国家养殖用水标准的要求。

  饲养黄喉拟水龟应选择开阔、向阳,背风、幽静、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地方建池,池塘的大小和形状根据条件和养殖规模可建成圆形、椭圆形[来源

  二、龟种放养

  1. 清塘消毒

  放养前把池塘内与养殖无关的一切杂物彻底清理掉,然后用碘制剂按产品说明要求进行消毒;消毒1天后布置好养殖设施,并注水到标准水位,移栽水草后就可放养龟种。

  2. 龟种放养

  龟种规格最好在200~300克/只之间,放养密度为6只/米2,龟种放养前用1%食盐溶液消毒5分钟。放养时把龟种放到鲜活饵料台上,任其自行爬入水中,放养后立即用新鲜的淡水小鱼进行诱食。

  三、养殖管理

  1. 饵料投喂

  饵料最好采用人工配合膨化饲料和鲜活淡水小鱼,一般上午投喂膨化饲料,下午投喂鲜活淡水小鱼。若是冷冻的鱼一定要彻底化冰后再投喂,投喂前最好用1%食盐溶液消毒。人工配合膨化饲料要求投喂在网栏里,鲜活淡水小鱼投喂在饵料台上,不要投入水中。投喂量开始为龟体重的3%,形成吃食习惯后可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和前餐吃食情况灵活增减。每天投喂2次,早上7时、下午5时各1次,一般要求投喂后1小时把剩余的饵料捞出。

  2. 水质管理

  养好水草后,水质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水草最好是水浮莲或水花生。但当水体pH值低于7时,要用生石灰按每立方米水体50克的量化水泼洒调节。

  3. 巡塘

  巡塘是为了充分了解养殖情况,主要观察水质变化、水草变化、设施状况、龟的吃食和活动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如发现池中水草被大量采食,说明饵料中维生素含量不足,这时可添加有多维的软颗粒饵料进行补充;如发现有发病苗头,应有针对性地投喂中草药药饵;如发现设施损坏,应及时维修。此外,还要做好巡塘记录。

  四、黄喉拟水龟饲养管理

  刚孵出的黄喉拟水龟稚龟仅重3~5克,前3天靠吸收自身卵黄囊贮存的营养。3天后可投喂熟蛋黄或黄粉虫,7天后可投喂精、细、嫩、软易于消化的优质饲料,如切碎的新鲜鱼虾、动物内脏、果蔬及薯类等,投喂量为龟体总重的5%左右,以投饵后100分钟能吃完为度。夏季每天投喂2次,春、秋两季每天投喂1次。晚秋则两天投喂1次。但要投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高的优质饲料,让龟尽量多贮备些越冬能量,以利于它安全度过漫长的寒冬。

  稚龟一般在室内建池或利用盆、缸暂养,容器斜置,水深10~15厘米。让龟选择适合自己的栖息水位或干爽处。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100只左右。稚龟经15~30天暂养或越冬起眠后可转入幼龟池饲养。幼龟池若设在室内则应将水深加至30厘米,池壁顶部应出檐防逃,池中水陆面积之比为2:1。池底铺垫硬质粘土厚20厘米,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只。幼龟的饲料可在稚龟饲料配方基础上加浮萍或瓜菜等植物性饲料。生长旺季的5~8月投喂量可增至龟体总重的10%,越冬前1个月也应加喂富含脂肪的优质饲料,以利于安全越冬。幼龟池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左右。

  幼龟经2~3个月的精心饲养体重可达50克以上。当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可转到室外的龟池饲养。当进入3龄的青年龟(即已两度越冬后的春天)体重已达250克以上时即可着手接种龟背基枝藻培育绿毛龟。

  五、黄喉拟水龟的繁殖

  1.亲本选择。雄龟应选择体重300克以上。体形狭长,背甲较大,腹甲中央凹陷。尾较长。肛孔距腹甲末端较远的健壮个体:雌龟则应选择400克以上,体形圆厚,背甲较短。腹甲平坦。尾较短。肛孔距腹甲末端较近的健壮个体。总的要求是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甲壳完整,体表光滑。眼睛明亮有神,头颈和四肢伸缩自如,反应敏捷,能在平地上翻过身躯的个体。雌雄配比以2:1~1.5:1为宜。

  2.产卵期管理。黄喉拟水龟的性成孰年龄为5~6龄。5~6月和8~9月气温为20~25℃时的傍晚或黎明交配,6~9月产卵,7月份是产卵盛期。龟卵形似蚕茧,受精卵圆整光滑。卵壳红润有光泽且不粘泥沙。但龟卵的胚胎要等产出后24小时左右方才固定。所以收集龟卵应在产卵后的第2天下午进行。产卵期的每天上午应进行清理,将头晚或清晨新产的卵插上写明日期的标签,以便准时采收龟卵。收集龟卵时应逐个检查。将受精卵现出气囊腔的一端朝上排放在底部垫沙的面盆或专设的盛卵盘内,再按产卵先后分别排放于孵化箱中进行恒温孵化。个别龟卵若再置8个小时仍未出现白色半透明的气囊腔则为未受精卵,应作食用或加工处理。

  3.孵化管理。稚龟孵化箱的体积一般为60×40×12(厘米)的长方体,大多是木材制成。箱底钻几个排水孔,垫沙6厘米厚。龟卵以1厘米的间隙整齐排列,上部覆盖3~4厘米厚的沙土,盖上玻璃盖板。贴好标明产卵日期和龟卵数量等相关数据的标签,保持恒温28~30℃,湿度85%左右,经过55~60天孵化,稚龟出壳,孵化率一般90%左右。

篇二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河蟹养殖年效益达4亿多

  [每日农经]河蟹养殖年效益达4亿多

     湖北省洪湖市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市,其中河蟹养殖近几年发展迅猛,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优质河蟹1.5万多吨,占洪湖市水产养殖面积和产值的48%、65.3%。河蟹产业是洪湖水产发展的主导产业。

     洪湖养殖河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水源条件好,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湖泊,其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洪湖活水性较好,水体清澄,透明度高,平均值为133厘米,含钙、镁、硅、铝、氧比值高;二是河蟹天然饵料多,洪湖水域中有丰富的螺、河蚌、水蚯蚓等河蟹喜食饵料,还有大量生长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等各类水生植物,这些都是河蟹的天然饵料,也是河蟹栖息、蜕壳、隐蔽的良好场所;三是河蟹养殖技术成熟,在养殖结构上变“大养蟹”为“养大蟹、养优质蟹”,河蟹生长规格比去年增重30%左右,售价比去年高40%左右,每亩比去年节本增收1500元以上。其中,有的典型科技示范户河蟹养殖规格大,质量优,雌蟹最大个体达半斤,平均规格3.5两,雄蟹最大个体达8两,平均规格半斤,每亩产值近万元,比去年增收近5000元。洪湖河蟹良种选育、优质苗种繁育基地由6000亩达到2万亩,年产河蟹优质苗种由50万公斤达到150万公斤以上,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由3000亩达到1.5万亩,亩平净增收1500元以上,辐射带动洪湖35万亩河蟹养殖面积亩平增收1200元以上,全市河蟹产业年增效4亿元以上,实现洪湖河蟹养殖面积35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18亿元的发展目标,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广州和港澳台等地区。

  养殖技术:

近年来,河蟹颤抖病、蟹奴病等病害的暴发较为严重。1999年,江苏部分地区的河蟹生产曾因颤抖病的暴发而损失惨重,有些生产单位几乎全军覆没。对此,去年以来,在省、市、县级各级水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地河蟹生产逐步开始了健康养殖的试验示范,并且成效显著。笔者就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小结如下:

  1.严把蟹种关

  1.1 品种要纯正  
  目前我国养殖的河蟹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实践证明,不同水系的河蟹,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1.1  长江水系蟹种的特点与优点
  长江蟹的背甲为浅黄色、椭圆形、侧冀尖锐,其中第四侧齿明显,额齿中间凹陷明显;第二步足与第三步足等长,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1:20(这个比例是长江水系蟹种与其它水系蟹种区别的关键),步足毛金黄色,第二、三足上无刚毛。长江蟹的优点很多,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它水系的品种。

  1.1.2  亲本的优选选择顺序为:长江>湖泊>池塘

  1.1.3  苗种的优选选择顺序为:天然(捕捞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以大规格产蟹为亲本的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

  1.2  质量要优良
 
  1.2.1  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提高蟹种成活率
  性早熟蟹种是指当年的蟹苗,在培育成当年的蟹种后,个体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却已发育成熟的蟹。用这种蟹种翌年进行商品河蟹生产,绝大部分因蜕壳困难而死亡,从而给河蟹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的方法为四看:
  (1)看蟹种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即已呈团脐,脐周围长有绒毛,腹甲第四、五节变宽,则表明该此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种的螯足、步足内侧掌节部有没有绒毛,若有,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颜色较深。
  (3)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正常蟹种背部比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
  (4)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打开头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甚至有卵粒,则为性成熟卵巢;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则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枯黄色的肝脏,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1.2.3  有条件的最好自育蟹种。
  自育蟹种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质量明显好于外购蟹种。

  2.蟹池清淤消毒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水草丛中。在人工养殖中,可以改变其穴居的特性。根据调查观察,养殖池成蟹穴居比率是比较低的,而且雌性多于雄性。绝大部分河蟹掩埋于底泥中,只露出口器以上的眼和触角,维持呼吸。我们认为,底泥的质量要求也是大规模蟹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看来,河蟹发病因素的重点之一即在于底质的清洁与否。在生产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良、改善底质,以满足河蟹生活生长的需要。

  2.1  所有塘在每年年底前后大多通过干塘清淤(底泥不超过15Cm)、暴晒后,再用100—100 Kg/亩生石灰清塘。

  2.2  可以通过采用水下吸泥机等手段彻底清淤。

  2.3  流水增氧或使用增氧机增氧,确保水中溶氧不低于5mg/L。

  2.4  努力推广使用、投喂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可有效吸收水中、水底有毒物质。其作用如下:

  (1)净化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可吸收硫化氢、氨盐等有毒物质),降低它们在水体中的浓度;
  (2)可有效提高溶氧,稳定水环境PH值;
  (3)光合细菌本身为高蛋白质(含量高达65%),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
  (4)可有效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
  (5)可降低生产成本;
  (6)可生产绿色产品、无污染产品。

  3.调整放养模式
 
  3.1  适当的密度。
  改密养为稀放,一般放养500—600只/亩,这样,河蟹有一个充裕的生活、生长空间。

  3.2  适中的规格。
  一般为100—200只/kg,这样才能确保成蟹上市规格。

  3.3  适时放养。

[1] [2] 下一页

篇三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17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南方诸省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从我收到的上千封来信中可以了解到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如果没有把其根本点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现在我们不仅在山区养成功,而且在平原地区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内建有石蛙示范场。为了不使更多的养殖户劳民伤财,特将我们的石蛙养殖技术介绍给大家。

1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生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

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朱炳全(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310029)

篇四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石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石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蛙的养殖池建设、养殖管理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以供有关学者和养殖爱好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石蛙;养殖;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市场对野生绿色食品需求不断增大。石蛙为天然的野生绿色食品,肉质细嫩鲜美,口感好,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比较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潜力巨大。石蛙为我市的本地地方品种,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吉首市属于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山区,山多地少,具有石蛙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通过对石蛙等名优特水产品种进行护开发,即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同时对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和加快水产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来我市部分养殖户开始进行石蛙驯养繁殖,本文就我市吉首市恒辉石蛙养殖场的养殖管理经成功验进行了介绍,以供相关学者和养殖爱好者参考。

1、养殖场建设

1.1 选址

该养殖场选址在吉首市寨阳乡庄稼村,养殖场共占地3.7亩,距市区仅9公里,养殖场附近植被良好,有丰富的水资源。

1.2 养殖池建设

1.2.1 孵化池建设

孵化池5m,宽2m,高30cm, 孵化池内放置孵化箱,孵化箱长60cm,宽40cm,高10cm。孵化池采用微流水,水位保持在20cm左右,每隔3天洗刷一次池子,以保持水质清新,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

1.2.2蝌蚪池建设

蝌蚪池长4,宽1米,高20cm,池子也采用里高外低,自然微流水,池内放置部分1-2cm的光滑鹅卵石,食台采用白色平底瓷碗搭建,同时蝌蚪池采用塑料网覆盖以防敌害生物侵入。

1.2.3 幼、成蛙池建设

幼、成蛙池长5m,宽2m,高40cm,,水源采用喷雾式进水系统,保持池内低洼处有一定的水位,池内放置光滑的鹅卵石,幼蛙与成蛙池采用石块(或红砖)和石棉瓦搭成洞穴以供棘胸蛙栖息。

1.2.4 种蛙池建设

种蛙池5m,宽4m,高80cm米,蛙池建设采用倾斜式建设,以便于蛙池内水陆面积比例的控制,种蛙池水源采用喷雾式进水系统以确保池内水源的长期流动,保持水质清新,低洼深水位保持在20cm左右,池内种植部分水草以创造仿生态环境。

2、养殖管理

2.1 种蛙饲养

石蛙产卵时间大约从4月份开始,持续到10月份左右,7-9月份为产卵高峰期,待第二天10点左右收集头一天产的卵,种蛙池子石蛙雌雄比例控制在1:1左右,饵料以蚯蚓最佳,在产卵期间要保证种蛙有充足的饵料,同时,饵料的投喂根据天气情况做增减,一般气温过高或者阴雨天少投,下雨的当天少喂或者不投喂。

2.2 蝌蚪孵化

自产卵后的3-5天不用喂食,蝌蚪以卵黄囊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10天后开展投喂饵料,饵料以熟蛋黄和豆浆或者米粉、面粉、虾蟹类按一定的比例打成粉浆投喂。投喂量根据蝌蚪的食量而定,一般根据头一天投喂情况,第二条酌量增减,并根据天气情况投喂时间和饵料投喂量做出适当的更改,同时根据时刻观察水质情况,每天及时清除池内残余饵料,一般每周换两次水,若水质恶化较快,可以一天一换,以保持水质清新。经饲养一般75天左右天即可变态为幼蛙, 变态期间要尽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2.3 幼、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前期以饲喂蝇蛆为主,50克左右以后饲喂蝇蛆和蚯蚓。饵料投喂量根据头一天的觅食情况进行增减,一般喂食为蛙体重的1%左右,若头天剩余较多,第二天减少投喂量,同时为保持池内水质良好状况,要定期清洗养殖池。

3、疫病防治

3.1 水蛭病

水蛭病一般是由于蛙场池内水质受到污染,对于该病多采用预防为主,一旦发现池内有水蛭,对于孵化池和蝌蚪池,及时清池,注入新水,洗刷池子。成蛙、种蛙池有水蛭,可以用生石灰清池,将池内蛙转出池内,对池子进行全池泼洒石灰水,浸泡24小时,此时池内水蛭基本死亡,放掉池水,清洗池子,注入新水,对池内水质进行PH检测,PH在7~8之间,可以将蛙重新放回。

3.2 白嘴病

蛙的口部或者头部发白。此病为饵料投喂单一导致蛙营养不良,对于该病的防治可以在饵料添加多维素治疗,一般一周左右可以治愈。

3.3 气泡病【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气泡病的症状是蝌蚪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多发生在水温高,池水含氮量高的水泥池中。蝌蚪的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体。对于该病最有效是换水,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1~2 天;高温期间每隔2~3 天加注清水一次。

3.4 烂鳃病

烂鳃病的症状是鳃丝腐烂发白,俗称烂鳃,患病蝌蚪出现呼吸困难,迟缓地游于水面。该病还因感染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如鳃腐烂发白称烂鳃病,体表皮肤有大小不一斑点称白斑病。预防方法是用漂白粉全池泼洒。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蛙的市场前景可观,搞好石蛙的养殖,关键是如何解决石蛙的饵料和疫病防治问题,经实践,在养殖过程中,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每天及时清理剩余饵料,石蛙基本不患病,在蝌蚪的饲养过程中,采用虾蟹类或者蚯蚓与面粉和米粉搅拌成新鲜饵料饲喂,适口性好,蝌蚪生长状况好于其它饵料。

篇五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石蛙的养殖技术,石蛙养殖技术,石蛙养殖方法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石坑,属两栖类蛙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长期以来,处在深山密林的山涧溪流中,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有250-400g,最大可达500g以上。石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清凉滋补,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野生石蛙属保护对象,严禁食用。为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科研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人工饲养石蛙获得了成功。石蛙不但能集约化生产,也可以小规模饲养,石蛙的主要食物为蚯蚓、昆虫、蝇蛆和藻类等,养殖户可以自己培养饵料,十分适宜山区农民家养。只要具备无污染的水源,排灌方便的场地都可以建池养蛙。建1M2的水池可养50-100只成蛙,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各养殖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建厂养殖。

一、合理设计蛙池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在阴凉的山溪水边或有石洞的瀑布附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人工驯养有野生变家养,环境发生变化,必须合理设计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管理,一般选择在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的地方。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分设种蛙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根据石蛙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分别饲养管理。各种蛙池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为3-6M2,池底略微倾斜,底部设有限水位孔,可自由调节水位。其中幼蛙池和成蛙池内分为水面和陆地两部分。水面设投料台、石穴、草丛等;池上口或四周设网,

防止石蛙潜逃和敌害侵袭。建池后要测定供水水源和池内水的pH值,一般以6.5-7.5为宜。

二、配种产卵

石蛙的产卵孵化期在4-9月份,5,6月份是产卵高峰期。因此,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要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种蛙应选择个体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的成蛙留作种用。每池放雌、雄蛙各20-30只进行群养,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求环境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产卵1-2个小时后将卵块取出,放在孵化池中孵化,水温保持在20-28℃。

三、蝌蚪的饲养管理

经过10-15天,卵孵化成蝌蚪,前2-3天不喂食。以后随着小蝌蚪消化系统逐步健全开始觅食,这时需要补充饵料,每天早晚各投放一次,主要以高蛋白流质为主,如豆浆、牛奶、蛋黄等,并加一些嫩藻类植物。当体长达2cm以上,体色变为淡棕色时,可投喂植物性饲料,后期增加投放动物性饲料,有利于提前变态,饲养密度以300-500尾/M2为宜。由于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特别是对水质、水温等条件要求较高,需要每天换水一次,水的温差不要超过2°。蝌蚪生长后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变态期,在这一时期由水生的蝌蚪转化为水陆两栖的幼蛙。如果饲养管理不当,蝌蚪就难以变态或在变态中大量死亡,因此必须精心合理的饲养管理。

四、幼蛙、成蛙的饲养管理

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比原来的蝌蚪还小,采食量和消化能力都

不及变态前的蝌蚪。要挑选小的蚯蚓、黄粉虫或蝇蛆等活饵料投喂,每天在傍晚投放活饵料一次,投料量根据采食量而定,保持池内略有剩余为好,做到定时、定量、定位。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温度保持在16-28℃,池水深度为5-15cm随着蛙的不断生长,根据个体生长情况将不同规格的蛙按大小分池饲养,适当调整饲养密度,幼蛙200-300只/M2,成蛙的饲养密度适当减小,50-100只/M2。平时要注意预防蛙病,定期对蛙池进行消毒,始终保持水质清新。饲养人员经常检查石蛙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冬季做好保温防冻措施,适当提高水位,采用长流水,防治结冰。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温室、热水管道等设施使石蛙不冬眠,加快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

养殖石蛙是开发非粮食作物的重要项目,目前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的一条新路子。

石蛙养殖技术: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CCTV7农广天地正版特种养殖光盘——石蛙的养殖技术》石蛙也叫石鸡,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由于近年来人们的扑杀,野生石蛙资源锐减,人工养殖石蛙可以核减这一矛盾。本片就向您介绍石蛙的养殖技术:石蛙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池的规格要求、人工养殖技术、介绍了合理设计蛙池;配种产蛙;蝌蚪的饲养管理;幼蛙、成蛙的饲养管理。

《CCTV7农广天地正版特种养殖光盘——石蛙的养殖技术》图书介绍:为了积极推广石蛙养殖业,进一步促进石蛙养殖业的发展,我们以10年的养蛙经验为基础,并吸收国内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撰写了《石蛙高效养殖新技术与实例》。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石蛙养殖的实际生产技术,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石蛙的生物学特性、人工育苗、活饵料的培养、活蛙运输、病害的预防与治疗、出口加工和烹饪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书中所列的实例,都是养蛙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读者可以因地制宜,参照应用。

目录

第一章 石蛙的分布、效益与前景

第一节 石蛙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 石蛙产业发展前景

第二章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石蛙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 石蛙的生活史

第三节 石蛙的生活习性与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 石蛙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造

第一节 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布局

第二节 蛙池的建造

第三节 蛙池的消毒与脱碱

第四章 石蛙的苗种生产

第一节 亲蛙的选择

第二节 石蛙的繁殖

第五章 石蛙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蝌蚪的培育与管理

第二节 幼蛙的饲养与管理

第三节 成蛙的饲养与管理

第六章 石蛙的运输

第一节 蛙卵的运输

第二节 蝌蚪的运输

第三节 幼蛙的运输

第四节 成蛙的运输

篇六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石蛙人工养殖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根据国科院有关部门化验石蛙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250-400克,高的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150克即可上市,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也记载“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之功效,其蝌蚪与乌发有关,其卵具有明目的功能,现代研究还发现蛙之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Brandyplnin),所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一、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生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

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二、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大麦虫、蝇蛆等。

三、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

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四、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

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五、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面积6平方米,池底铺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2: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5~9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后食量增大。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6~7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六、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4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卵)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

篇七 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根据国科院有关部门化验石蛙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250-400克,高的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150克即可上市,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也记载“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之功效,其蝌蚪与乌发有关,其卵具有明目的功能,现代研究还发现蛙之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Brandyplnin),所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一、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生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

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二、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大麦虫、蝇蛆等。

三、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四、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石硅养殖技术视频】

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

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

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

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

;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五、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

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

,面积6平方米,池底铺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2:1

,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

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

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

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

蚯蚓、黄粉虫、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5~9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

后食量增大。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

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6~7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六、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4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卵)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

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

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300—500

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

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如果惊动或强光照射,将会影响配种,排卵和

受精,因此,要人为制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且有长流水和流水声的适宜配种产卵

的环境,在日常的饲养操作中更应注意这些。

七、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2~3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

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

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整个孵化期是胚胎发良的时期,胚

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

,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3—28℃,pH值中性 为宜,孵化密度每

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棘胸蛙卵在产出后5—10分钟,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

蛙卵在23~2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4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