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泥鳅赚钱吗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 养泥鳅赚钱吗
养泥鳅养小了卖更赚钱?这样养泥鳅养殖利润高的秘密

  【每日农经】(20160224)二两大的泥鳅养小的秘密

  记者:今天我在这里寻找一种美食,这个美食呢既不是天上飞的也不是地上跑的,更不是树上长的。它到底是什么呢?没错就在我脚下。

  眼下已是冬季,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的稻子早已收割完毕,那藏在这稻梗地里的美食是什么呢?原来是泥鳅,常言说“天上斑鸠,地上泥鳅”,这是对它肉质味道的赞美,而水中小人参的称号则是对它营养价值的肯定。

  村民:姑娘,你抓了几条泥鳅?

  记者:抓了三条,你看。

  村民:这么小啊,我们这儿有大的,特别大。

  村民高登说,不远处就有人养泥鳅,他养的泥鳅又大又多,这个人名叫潘幼峰,养了100多万斤的泥鳅,每年能赚七八百万元呢。嘿,这泥鳅就藏在这个小箱子里呢?它究竟有多大呢?

  

  记者:真的很大,好粗。这么大的泥鳅,好滑好滑,这不是蛇吧?

  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泥鳅养殖合作社养殖户 潘磊:是蛇不就咬你了吗?

  记者:这不是蛇是什么,是黄鳝吧?再摸一下,还是那么粗,这里面有好几条呢呀,还真有这么大的泥鳅。这个泥鳅真是太滑了,但真的好漂亮,肚子泛黄色,背部泛青,还有些黑色的斑点,肚子圆鼓鼓的不停在扭动,眼睛不是很大,不过很有神。这么大的泥鳅我真是头一次见,大得像条鱼。

  泥鳅是一种小型底层鱼类,常出没在湖泊、河流以及水田的淤泥表层,擅长钻泥打洞。通常,我们见到的泥鳅个头都很小,可是这种泥鳅却个头很大。

  普通泥鳅1斤合20条,约半两一条。而这种大泥鳅,一条就有2两重,瞧。都快跟鲫鱼一般大了。这种泥鳅名字叫大鳞副泥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儿大、肉多,乃泥鳅家族中的巨无霸也。那么,养殖户潘幼峰为什么要养它呢,难道只因个头大吗?这事还得从3年前他养普通泥鳅说起。

  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泥鳅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潘幼峰:正常情况下普通泥鳅的亩产1500斤,最后收获的时候没有多少只有五六百斤,按照亩产1500斤计算亩收入2.2万元,但最后收获500斤计算,收入只有7000多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泥鳅亩效益损失1万多元呢?

  潘幼峰:普通泥鳅苗在长到10天左右的时候最容易被蜻蜓幼体吃掉,蜻蜓幼体就是蜻蜓在水里面产的卵,它长成幼虫就会吃1~2厘米的泥鳅苗,吃得很厉害。蜻蜓幼体每天从早到晚,能吃二三十条泥鳅苗。

  原来蜻蜓幼虫是罪魁祸首,专吃两三厘米大的泥鳅苗。可是,蜻蜓无孔不入,对付这个敌人还真有些防不胜防,那该怎么办呢?

  

  潘幼峰:防范唯一的选择就是更换更大的品种,让泥鳅长得更快。因为蜻蜓幼体只吃1厘米到2厘米的鱼苗,再达到三厘米以上,它根本就抓不到了。

  大鳞副泥鳅的苗个体大,生长速度也快,换养它,蜻蜓幼虫便无可乘之机。泥鳅的天敌很多,不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都对它很感兴趣。一个不留神就成了敌人的盘中美味。好好,要怪就怪泥鳅太美味。这等美食,狗狗岂能放过?说好只给吃一条的,还抢?

  浙江海洋学院教授 储张杰:泥鳅总是离不开泥的,在泥里它能找到适宜的食物,夏天温度很高的时候躲在泥里躲避酷暑,冬天的时候在泥里越冬。

  泥鳅是打洞高手,尤其气温低的时候它们更喜欢往洞里钻。洞穴出卖了它的去向,也掩盖了它的行踪。这洞里藏着什么玄机呢?泥鳅会不会乖乖地呆在洞里面呢?钻到洞里面的泥鳅好不好捉呢?

  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泥鳅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潘幼峰:来,我抓你看看。我慢慢把手伸下去,对 ,这不是一条吗。

  记者:是啊。

  潘幼峰:你动的时候它拼命往泥里面钻,你摸,这就是泥鳅。好了,慢慢地伸泥里面去,把它拉上来不就好了,看到没有。

  呵呵,掌握要领后,捉泥鳅变得轻松自如。其实啊,平时很难遇到大规模捉泥鳅的景象,为了让记者更清楚了解泥鳅在泥里的生活特性,养殖户特意把水塘的水放干的。这捉泥鳅的同时,记者还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这挖出的泥鳅偶尔会有几条2两重的超大泥鳅,大部分泥鳅个头要小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泥鳅养殖合作社养殖户潘磊:基本上比普通泥鳅大一点,比我们正常出栏的泥鳅小一点,大概1斤在10条左右,一条重一两,这种规格的泥鳅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

篇二 养泥鳅赚钱吗
胡文峰养泥鳅年售800万的赚钱之道

篇三 养泥鳅赚钱吗
为什么很多人养泥鳅会失败

篇四 养泥鳅赚钱吗
浅谈泥鳅养殖的几点经验

【养泥鳅赚钱吗】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泥鳅养殖的几点经验

作者:姜磊 陈录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1期

摘 要:泥鳅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鱼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泥鳅对水质的要求很低,池塘、稻田以及水沟等都能够养殖,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巨大,也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方式。文中简单分析了泥鳅养殖的几项技术,供深入研究泥鳅养殖技术做参考。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泥鳅又被叫做黄鳅、鳅鱼,因为其鲜美的肉质,以及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同时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较低,所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美称为“水中人参”,属于人们餐桌上常备的一道佳肴。泥鳅是特种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且很少有疾病,成活率也较高,一年四季全年供销。现如今的泥鳅养殖已经从单纯的苗种单养方式发展到了成鳅与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共养的高效养殖方式,并且养殖的效益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

1我国泥鳅养殖的基本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泥鳅仍旧属于野鱼,还没有开展大面积的集中养殖。伴随着人们对泥鳅需求量的激增,野生的泥鳅资源不断减少,大部分的地区开始进行人工泥鳅养殖。泥鳅养殖的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投入的资金也不断攀升,人们凭借着泥鳅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并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泥鳅养殖的火热趋势。

2泥鳅养殖的几项基本技术

2.1 池塘环境

池塘需要挨近水源,方便对水塘的定期加水,一般水塘的面积在200~400m2即可,太大或太小都不好。水塘的水深最好为40~50cm,保持水质的酸碱度在7.5~8.0,池塘的池底需要平坦少淤泥,将池埂最大化夯实,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走[1]。泥鳅生性爱逃逸,尤其会趁着雨水较多的时候随着涨满的水流冲出的缝隙逃走,因此防逃逸措施一定不能马虎。为了便于后期的捕捞,可以在排水口周围开挖一个面积为7m2上下的坑池。池塘的消毒工作最好使用生石灰以及漂白粉混合,一般保证水深在10cm上下即可。每667m2的消毒使用50kg的生石灰混合15kg的漂白粉,融入水中泼洒至鱼塘内。

篇五 养泥鳅赚钱吗
养泥鳅不用泥

(主持人)泥鳅泥鳅,一般认为泥鳅离开泥是很难养活的,况且现在是大冬天,要在以往泥鳅都该冬眠了,然而在河南省郑州市郊区的黄河滩上,有一处泥鳅养殖场,养泥鳅不仅不用泥,而且那里的泥鳅不冬眠,长的还蛮欢实的。

这个大棚从外面看不过是一个大棚,进去一瞧,大棚里种着蔬菜。哎,蔬菜种在水里边,这并不算新鲜;再仔细瞧,这水里边还有动静。原来里边藏着成群的泥鳅,这还不算新鲜,新鲜的是这些泥鳅生长在没有泥的池子里。

就这样的大棚,效益可不低。

(采访)河南省郑州市某生态科技示范园总经理王水章:一亩地能收入三万元,应该是没问题。

说这话的就是泥鳅养殖场的主人王水章。王水章的泥鳅养殖与众不同,不用泥却能养出好泥鳅。

我们知道,泥鳅最喜欢钻泥了,这滑溜溜的泥鳅钻泥的本领真不小。专家说,在野生条件下,对于泥鳅来说,泥确实是必不可少。

(采访)河南省科学院博士周文宗:泥鳅在野生环境本身在自然界里面,它本身就是钻泥的,这个泥主要是提供一种稳定黑暗的,特别是温度的稳定。这样,有利于泥鳅越夏和越冬。

有了泥,泥鳅就可以抵御夏季的高温和冬季的寒冷。一般水温高于33℃以上,或者低于15℃以下,泥鳅就会钻进泥里,保存体力,准备夏眠和冬眠了。不仅如此,这泥也是泥鳅平时休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另外,泥里边还有泥鳅所需要的一些活体饵料。

所以,在野生状态下,泥和泥鳅戚戚相关,这样说来,在泥塘里人工养殖泥鳅应该没什么问题。

一开始王水章就在泥塘里养起了泥鳅。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原本满心的期盼却落了空。 (采访)王水章:该收到的钱,现在要收到,可是没有收到。我心里非常苦恼。

王水章把河南省科学院的周文宗博士请来,请他给泥鳅把把脉。周博士分析了泥塘养殖泥鳅存在的问题。

(采访)周文宗:人工养殖环境,如果是有土养殖,它就带来有一个问题,因为这个养殖密度比较高,一般像我们目前池塘养殖的密度,一亩在一千斤以上。

这么高的养殖密度,势必是要加大饲料的投喂量的。

(采访)我们这个饲料目前主要是沉性饲料为主,淤泥非常脏,特别是中后期淤泥非常脏。

饲料常常被淤泥污染。另外,这泥鳅和一般鱼的习性有些不同,它们的活动空间非常小,一般采食的范围也就在1米左右。这么一个大池塘即便饲料撒得再细心,也很难面面俱到,一些泥鳅吃不上饲料,生长速度慢。大量剩余的饲料在泥里边,这泥就起到了发酵罐的作用。这样以来,必然带来很多副作用,产生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水质,泥塘的水质一旦恶化,就很难恢复了。

(采访)周文宗:因为这个水体这么大,你就是换水那个泥很多这种腐败物、有机物、细菌都在泥里面,那么这些东西是没法用换水来处理的,所以这个水质到中后期以后很难调控,所以会引起产量下降。

在这种养殖环境里,好不容易活下来的泥鳅,没到冬季又早早钻到泥里了,和人们捉起了迷藏,泥鳅捕捞也成了问题。

(采访)周文宗:因为这个泥鳅低于15℃以后就开始钻泥了,那时候像这种池塘,一般都钻到泥里面,泥一般都20厘米,这样的话不大好抓。

这样看来,池塘里的泥倒成了养殖泥鳅的一大障碍。周文宗博士几年前就开始研究不用泥来养泥鳅。

(采访)王水章:我想他们说养泥鳅,不加泥,我说泥鳅泥鳅,得需要加泥嘛,不在泥里怎么长。

不过,为了能养好泥鳅,王水章决定试一试,搞无土养殖泥鳅。

(采访)王水章:我这人性格就是比较想搞一些新生事物,新的做法,也是为中国的养泥鳅做点事情吧。

主持人)用无土的方法养殖泥鳅,新鲜是新鲜,可没有泥这泥鳅到底能不能长好呢?对于王水章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刚开始用无土养殖,这泥鳅长的也不像他预想的那样好。

这是专们用来养殖泥鳅的无土养殖池,池子底部铺着专用的薄膜,池子一般长5米、宽4米,深0.5米。和泥塘相比,没有泥的池子管理方便多了。池子小投料方便、换水也容易,不仅省水,还可以避免泥带来的副作用,养殖环境大大改善。让王水章没有想到的是,一段时间以后泥鳅出现了问题。

(采访)王水章:夏天最热的时候,水温达到了45~48℃,泥鳅没办法休息,没办法休息,有出现死亡的。

即便增加养殖池的水位,效果也不太理想,看来,得必须找到能够代替泥的东西? (采访)王水章:我们要给它弄点草,铺上草温度也降下来了,泥鳅也有休息的地方了。 不仅如此,泥鳅躲在草根里,还可以吃点嫩芽、嫩根改善伙食。水草吸收水里多余的养分,又可以改善水质。泥鳅总算有了一个不错的新家。看来,这些水草对于无土养殖池里的泥鳅来说,是非常必要了。

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随着水草的生长,泥鳅却是不见长,而且死亡的现象越来越多。这让王水章很是纳闷。难道是泥鳅真的离不开泥吗?

王水章观察发现,由于池子里水草多,饲料常常洒落在水草上。

(采访)周文宗:这个泥鳅它不能爬到水草上面吃食,饲料浪费比较大。

到头来泥鳅还是吃不饱。后来发现,即便是投放足够的饲料,死泥鳅照样不断。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再仔细观察,王水章发现了一个秘密。

(采访)王水章:泥鳅早上9点、下午5点,这个时间它需要往上跳。

(空,音乐)后来询问专家,才知道泥鳅不只是在这两个时间段跳跃,它们经常跳跃,只是这两个时间段比较活跃。泥鳅绝对是跳跃高手,不过,这不是为了运动,也不是为了捕食,那它们为什么这么忙活呢?

(采访)周文宗:这个泥鳅是跳出水面呼吸的。

这点和鳝鱼就不同了,鳝鱼可以爬在水草上慢慢呼吸,而泥鳅是急性子,它要不断跳出

水面吸进新鲜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肛门把废气排出去。这是泥鳅在利用肠呼吸。它还可以像普通鱼一样用鳃呼吸,甚至利用自己的皮肤呼吸。所以,泥鳅对水里的溶氧要求并不高,但是,过多的水草确实影响了泥鳅的正常生长,得赶紧去除一部分水草。 (采访)王水章:这草用小竹竿一拦,绑在外边。泥鳅累得慌,天热了都卧在草里面,早起它出来吸收点新鲜空气,有玩的地方了,也有休息的地方。

经过试验,他们总结出,无土养殖泥鳅,水草的面积一般占水面的1/3,最多不超过2/3。为了方便泥鳅取食,节省饲料,专家还特意提醒,饲喂的时候需要注意。

(采访)周文宗:撒饲料基本上就在竹子空间喂饲料,然后观察泥鳅的活动。

投放的饲料直接沉入水底。由于池底上铺着薄膜,比较干净。和泥塘相比,这里的泥鳅找吃的就方便多了。

泥鳅虽然没有锋利牙齿,不能咬碎块状饲料,但是泥鳅非常聪明。它们对这些块状的饲料发起了一轮轮攻击,先把饲料撞碎。颗粒变小的饲料很容易吸到嘴里,最后都变成了泥鳅的美餐。

由于饲喂泥鳅是是定时、定量,这样,不仅节省了饲料,水质也有保证,在这样的环境里,泥鳅生长迅速,而且很少得病。王水章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

随着天气转冷,泥鳅生长速度慢了下来,该是收获泥鳅的时候了。和池塘里的泥鳅相比,这水池里的泥鳅,捕捞变得非常容易,用网子一兜,就很少有漏网的泥鳅了,再也不用和泥鳅捉迷藏了。

(主持人)按往常秋天正是泥鳅收获的季节,可王水章却有了一个新想法,这泥鳅先不卖了,他要等到市场上断货的时候再出手,打一个时间差来提高效益。这想法不错,可天气冷了,没有泥的池子,这泥鳅怎们能过冬呢?

水池里没有泥,泥鳅不能像往常那样钻到泥里躲避寒冷,只好藏在水草里。到了冬季水草里的温度也不高,泥鳅很容易被冻死。

为了让泥鳅安全过冬,并且能够正常生长,就得增加水温,王水章想到了给泥鳅养殖池扣大棚。而在以前冬季池塘里很难养泥鳅。

(采访)周文宗:这么大的水面去搞大棚、搞温室,一个成本比较高,再一个也不现实,加温了也不好。

如今的养殖池变小了,扣棚就相对容易一些。棚高1.8米,宽10米,正好罩上两排池子。 (采访)王水章:我们用这个小池子养泥鳅,扣棚方便,能提高它的温度,延长它的生长期。

要在过去,一般在10月下旬,郑州地区室外养殖的泥鳅生长就很慢了。早上的水温也就9~10℃,中午最高的温度也不到15℃。然而,在塑料大棚里,上面有薄膜罩着,池子下边铺着黑色薄膜有吸热的作用,和泥池子相比增温效果更加明显。

(采访)周文宗:目前我们观察,扣棚的温度,最低温度到19℃,上午如果温度高的话,可以到23℃,这个温度是差别很大的。

泥鳅在大棚里采食依然很活跃,生长迅速。这样,冬季养殖时间可以向后延长两个月,而早春又可以提前两个月,通过扣大棚一年当中总共增加了4个月的养殖时间。

(采访)王水章:养殖效益增加了30~40%。

不仅如此,由于增加了泥鳅的生长时间,对来年繁育泥鳅种苗也有好处。

(采访)周文宗:因为泥鳅繁殖主要是4月份到5月份,如果我们冬天能够让它加快生长,繁殖可以提前,并且还可以比较整齐,这样的话,有利于我们搞人工育苗,这也是一大优势。

可话说回来,扣棚毕竟增加了一些成本,为了进一步增加效益,王水章在专家的指导下,针对无土养殖池的特点,在泥鳅养殖技术上进行了调整。

首先是增加了养殖密度。他们把两个池子的泥鳅倒入一个池子里边,泥鳅的养殖密度增加了一倍。

【养泥鳅赚钱吗】

专家说,没有泥的池子,泥鳅活动空间要大一些,况且冬季大棚里水温不是特别高,养殖密度适当大一些,可以节省空间。

不过,这养殖密度大了,日常的管理也要跟得上。

篇六 养泥鳅赚钱吗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

一、泥鳅养殖池水要求【养泥鳅赚钱吗】

1)水温: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人工繁殖的条件下,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 ,最适水温为22一28 ℃。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2)水质: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cm~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注意:要经常注入新池塘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泥鳅养殖池水干净无污染是保证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二、泥鳅养殖模式及池塘建造标准

1)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地势平坦、通风向阳、进水和排水都方便、交通方便地方。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形状可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以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

2)庭院养殖: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平方米~80平方米,池深1m~1.5m。,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cm~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cm左右,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

3)坑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每平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4)稻田养殖:稻田选择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5)放养前应进行泥鳅养殖池塘消毒及环境改善,其方法和用量具体参考如下: 消毒: 一般用生石灰,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鳅种放养前7天~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塘;5天~7天后,蓄水10cm~20cm。

环境改善:泥鳅苗入池前,为了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根据池塘水质情况,投施一些有机和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以培肥水质,施用量参考10kg/亩~15kg/亩。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

6)泥鳅投食及其用量标准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蝇蛆、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

泥鳅的摄食量与养殖时间也有密切关系: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泥鳅投食注意: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小时~4小时内吃完为准。成鳅期,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等作出适当调整。残饵要及时清除。

【养泥鳅赚钱吗】

7)泥鳅投苗标准: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亮,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cm~7cm的鳅种的放养密度为80/平方米~100尾/平方米(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

8)日常管理: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延长泥鳅生长期);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9)疾病预防: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 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

总结: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养泥鳅赚钱吗】

10)捕捞: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篇七 养泥鳅赚钱吗
泥鳅养殖效益分析

【养泥鳅赚钱吗】

泥鳅养殖效益分析

(1):水面租金:

500元/亩/年(各地不同,请自己调节数据)。2亩泥鳅塘,水面租金成本1000元左右。

(2):种苗购买资金:

两亩水面,投放三至五公分的泥鳅苗20万条,以万条800元计算,需16000元。

(3):饵料成本:

按20万条(包括损耗)苗出产3500斤泥鳅计算,需要投入饲料7000斤,饲料成本17000元左右,(购买配合饲料)。如果以养殖池中的水草,腐殖物,水生物,浮游生物丰富,加上自家的米糠,麦麸,豆渣,等作为饲料,或者人工养殖一些蚯蚓,蝇蛆作为饵料,那饲料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的,利润会更高。

(4):其它费用:

渔药,水电,人工工资,泥鳅池塘改造等其它开支2000元左右。(本预算包括池塘建造和人工工资等费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计算)。

(5):养殖周期:

泥鳅一般养殖4—5个月成熟,养殖总成本约36000元左右。各地的泥鳅苗和饲料价格有差异,所以养殖成本也有区别。

(6):产出:

养殖2亩水面的泥鳅,投苗20万条(包括损耗),产出在3500斤左右(种苗的质量和规格,养殖技术,饲料的优劣,养殖周期的长短等因素,均对出产量由影响)。商品泥鳅的市场价格(按保守价)18元/斤计算,3500斤泥鳅的收入为63000元。

(7):利润:

63000元-36000元=27000元。

(8):分析:

泥鳅的养殖技术易掌握,病虫害比较少,销路基本不愁,只是随市场行情变化,价格有波动。风险较小,值得推广。

(9):泥鳅养殖的重要提示:

泥鳅的规模化繁殖已取得成功。目前市场上有野生和人工2种泥鳅苗,均可用于规模化养殖。泥鳅苗的运输处理好了,也不成问。但值得注意的是泥鳅在包装的时候要滴入少量的食用油和药物,以防泥鳅拥挤产生大量的泡沫,导致泥鳅缺氧而亡。

另外,池塘中采用我们的立体养殖技术,可以混养花白鲢、鲤鱼、草鱼等鱼类,充分利用池塘水面,增加养殖利润。

浩泽水产养殖泥鳅黄鳝养殖技术培训服务—何以做人,信以做事,专事黄鳝泥鳅养殖,诚待天下

联系人:黄华 QQ:971645297 手机15973615960 网址:http//: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4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