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李鸿章》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鸿章》读后感

  本书是梁启超按照西方传记的形式,边叙述边议论,以一个历史学家公正的视角所写的。

  Paint me as I am。英国著名首相格林威尔这么说。

  兵家、洋务时代、中日之战、外交家、投闲时代、以及李鸿章之末路。概括了他一生。

  人死了之后,后来人总是要评说一下的。

  李鸿章,庐州合肥人,二十多岁考取功名,后来在曾国藩幕下做事,跟曾学习。而后,受曾国藩举荐,担任淮军统领、平荡太平天国和捻军战乱、号召洋务运动。这中间一路顺遂,没有半点波折。天之骄子啊,好像老天助力一样。曾国藩也说过,人之成功要归功一半于天,这不仅符合实情,也可在不顺时讨个心安。

  其实人力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讲究借势,创造条件。时机,时势,都是时在前,这个时就是天时,是老天的意思。所以要敬畏,要感恩,感恩,感恩。

  中日之战,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

  光绪十九年,七十大寿病而不死,大概有点天道的意思。而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出自他之手,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颜面尽失。乃至于在死前一个小时,俄国还在逼他签字画押…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有道是物极必反,这是规律,是天道。前期多么风光,后期多么惨淡啊。

  所以书中说,李鸿章是时势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

  不学无术、保守谨慎、没有胆识和魄力,是他的缺点;吃得苦、不怕别人风言风语,无论发生何事都能从容不迫气定神闲地去化解,是他的优点。

  不学无术在于只知军事不知内政、国务和外交,不懂练兵的真正意义,不了解国际形势;不熟悉国际公法,误劝藩属国朝鲜语日本签约,而后朝鲜已然独立,又派兵干涉,授人口实;一直依赖他国调停致使贻误战机;被动防守而不主动出击屡屡失去作战最佳时机,致使主客易位;识人不明,把大堆才能担不起职业责任的难兄难弟放在相应岗位,导致庸人误事…

  但不可否认,李鸿章也是一个英雄,末路英雄。这里的末路指的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呼啦啦大厦将倾,此时中国能倚的上的人也只有他了(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以国家为己任的人都死了)。真正是临危受命啊,彼时,我国孱弱,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后养精蓄锐,将目光锁定东方;汽船使得天涯若比邻为他们踏足东方创造了条件,炮火等先进的兵器又再次添了码,西方磨刀霍霍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多事之秋李鸿章作为全中国才干最强,声望最高的人被推选出来,英雄才变为”狗熊”…

  说他不学无术,没有才识是对的,但是当时他是中国最好的了,儒官为国尽忠,临危受命所带来的一切辱骂与指责尽数被他担在了头上,可是他不正是那时中国的代表吗?代表差只能说明班级差不是吗…

  总之,强者才能生存啊。弱国无外交,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一直以来如此。也不是说最强才能生存下去,只是说,更适合环境的才是最“强”的,更适合环境的才更容易生存下去。

  再重申我的观点,是努力适合环境,与环境同步,才更容易生存。

  李鸿章的外交手短总结起来就是,联合别的国家来压制某一国家,而且是临时抱佛脚,也就是战国策“制衡”的思想。比如:法国欺负我们了,那么求英德来制约法国;日本人欺负我们了,求俄国来制约日本;德国欺负我们了,求俄英法来制约德国…唉,西方也有热衷于结盟的,可那是别人也有独立自主的方法,可以与你结盟也可以不与你结盟,自己是掌有主动权的不会受制于人。

  翻译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那些热衷于交际搭建关系的,如果你没有点自己的才华,那和别人搞关系?别痴心妄想了,别人瞧不上你的,还时不时欺负你一下,你还得没得地儿诉苦去。一样的道理啊。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吧。

  1、人呢,要拥有敬畏的心,懂得人之成事,半数在天。不可过分突出自我,懂得万物循环往复的道理,不可说得太满,做得太过。

  2、看待事物要全面,联系全面发展辩证地看问题。不懂不要说,懂了别乱说,世界上能看得通透的又有几件呢?别乱说胡说!不能拘泥于一处,凡事多想办法,而不是只会吐槽说我尽力了…

  3、明白自己生活中99%的事与别人无关,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提升自己。自己优秀一点,能做成的事就多了一点。不提升自己成天想着团队合作,请问谁愿意和你合作,帮助你呢?永远记住,互利共赢。

  专心走自己脚下的路,不时抬头看看天,估摸下自己走到哪儿了 ,偶尔停下来休息,然后再出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9084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