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牡丹花阅读答案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一
《诗歌鉴赏 画面 练习答案》

海棠 苏轼 惜牡丹花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傍晚 西风(2分)(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 (1)C(2)A(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

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二
《2012年南宁市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2年南宁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项是

A.澹泊 谵语 赡养 瞻望 B.哺育 甫定 逋逃 桃脯 ........

C.漂洗 骠勇 剽悍 飘扬 D.抵押 扺掌 神祇 祗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搞新闻采访进行写作是新闻记者的天职,但是要写出精品,记者们必须对政治和新闻有极高的敏感度,必须练就一身倚马可待的真本领、硬功夫。 ....

B.父母对子女总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教育子女也总是苦口婆心,做子女的,应该多体谅,多理解,不要让父母枉费心机。 ....

C.孩子溺爱不得,对于他们的不情之请,家长要坚决说不,否则孩子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

并且不知道珍惜,一旦要求达不到,就会怪罪父母。

D.她本来就天生丽质,加上又会保养,使用化妆品后更加花容月貌,周围的人都投来羡慕....

的目光,她心里乐开了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江海区挂牌成立的困难归侨侨眷救助站,将以保障归侨侨眷生活为目标,除了以各项惠侨政策为载体、采取政策倾斜外,还进行资金扶持、物质援助,标志着江海区侨务工作又上了—个新的台阶。

B.市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大气预报显示:受冷空气影响,周内我市大多以阴有小雨天气为主,各地气温也将有所下降。今起3天降温降雨明显,日平均气温下降3至5℃,到周末天气才会有所好转。

C.2009年,解放军高级将领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据不完全统计,此番调整涉及到的高级将领的人数有33人,而高层释放的关于“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的信号更是意味深长。

D.烟台莱州市局近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晨会例会、宣传栏、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节水、节电、排污等工作的监管,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语段,又叫句群,是由句子组成的话言表达单位

②它是建筑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表意“层次”

③语段正是这样—个相对独立的较大语义单位

④但是,要表达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思想,往往需要把几个句子组织起来.结成更大的言语片段,以表达“一层”的意思

⑤我们知道,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单独地使用,能够单独地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⑥它是句子和语篇之间的中间层次

A.①②⑤④③⑥ B.①⑤④③⑥② C.①⑥⑤④③② D.①⑤④③②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未来气候是如何“算”出的?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

势作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来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摘自201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作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C.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D.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B.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作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C.“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D.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唯一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的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因此,预言全球气候变暖,为时尚早。

B.要消除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只需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避免其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存在的预测差异。

C.气候模式只能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作出预测,而无法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

D.虽然受科学水平的限制,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政府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l0题。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 (《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 是:赞同 .

B.加集贤校理 加:升任 .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 去:离开 .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 因:利用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5分)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5分)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磷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①。

[注]①裴磷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②把火:手持火把。

(1)裴诗塑造了白牡丹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威震四诲。(贾谊《过泰论》)

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

(2(辛弃疾《永通乐·京口固亭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 , ,青山依旧在,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

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

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三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第4套及答案》

抚顺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命题:黄淑艳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都必须按

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其它题目答案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

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邢莉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

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

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

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

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

源习俗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

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

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

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

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

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

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

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

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

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

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

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

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

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

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

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

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

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继承了上巳节中的传统,在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只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主要是在纪念介子推的同时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籍中说“清明之日,桐始华”,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三日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

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

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①上言:“有一

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③,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

造,迫于典司④,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

授曰:“君房⑤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

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

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

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

“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

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选自《后汉

书》

[注]:① [齐国]:治为山东淄博。这里指当地官府。② [玄纁]:黑色和浅

红色的布帛。这里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贽礼。③ [北军]这里指汉代警卫京城

部队在城北的驻地。④ [典司]:掌管的公事。⑤[君房]:侯霸字君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 物色:寻找。

从容:随口。 B.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 ..

C.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要领:腰与颈。 ..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人因谓光曰 .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B.①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C.①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②所谓花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D.①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

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应该算是一个

颇具远见卓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的说

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抗争精神,他没有依从刘秀的意旨,坚决

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3分)

(2)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3分)

(3)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9.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

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 。 (李商隐《无题》)

②人世有代谢,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戍卒叫,函谷举, ,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④民生各有所乐兮, 。 (屈原《离骚》)

天长地久有时尽, 。 (白居易《长恨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

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

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 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 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

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

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

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

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

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

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

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

舒展开来。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它就跟着我们一起

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

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

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

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

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

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

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

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

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作者擅长细致描写,在作者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惊天动地。

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饱满地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将信将疑、满怀

希望、喜悦万分、深刻思悟的全过程。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四
《2012年南宁市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2年南宁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项是

A.澹泊 谵语 赡养 瞻望 B.哺育 甫定 逋逃 桃脯 ........

C.漂洗 骠勇 剽悍 飘扬 D.抵押 扺掌 神祇 祗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搞新闻采访进行写作是新闻记者的天职,但是要写出精品,记者们必须对政治和新闻有极高的敏感度,必须练就一身倚马可待的真本领、硬功夫。 ....

B.父母对子女总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教育子女也总是苦口婆心,做子女的,应该多体谅,多理解,不要让父母枉费心机。 ....

C.孩子溺爱不得,对于他们的不情之请,家长要坚决说不,否则孩子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

并且不知道珍惜,一旦要求达不到,就会怪罪父母。

D.她本来就天生丽质,加上又会保养,使用化妆品后更加花容月貌,周围的人都投来羡慕....

的目光,她心里乐开了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江海区挂牌成立的困难归侨侨眷救助站,将以保障归侨侨眷生活为目标,除了以各项惠侨政策为载体、采取政策倾斜外,还进行资金扶持、物质援助,标志着江海区侨务工作又上了—个新的台阶。

B.市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大气预报显示:受冷空气影响,周内我市大多以阴有小雨天气为主,各地气温也将有所下降。今起3天降温降雨明显,日平均气温下降3至5℃,到周末天气才会有所好转。

C.2009年,解放军高级将领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据不完全统计,此番调整涉及到的高级将领的人数有33人,而高层释放的关于“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的信号更是意味深长。

D.烟台莱州市局近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晨会例会、宣传栏、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节水、节电、排污等工作的监管,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语段,又叫句群,是由句子组成的话言表达单位

②它是建筑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表意“层次”

③语段正是这样—个相对独立的较大语义单位

④但是,要表达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思想,往往需要把几个句子组织起来.结成更大的言语片段,以表达“一层”的意思

⑤我们知道,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单独地使用,能够单独地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⑥它是句子和语篇之间的中间层次

A.①②⑤④③⑥ B.①⑤④③⑥② C.①⑥⑤④③② D.①⑤④③②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未来气候是如何“算”出的?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

势作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来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摘自201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作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C.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D.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B.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作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C.“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D.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唯一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的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因此,预言全球气候变暖,为时尚早。

B.要消除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只需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避免其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存在的预测差异。

C.气候模式只能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作出预测,而无法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

D.虽然受科学水平的限制,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政府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l0题。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 (《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 是:赞同 .

B.加集贤校理 加:升任 .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 去:离开 .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 因:利用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5分)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5分)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磷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①。

[注]①裴磷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②把火:手持火把。

(1)裴诗塑造了白牡丹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威震四诲。(贾谊《过泰论》)

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

(2(辛弃疾《永通乐·京口固亭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 , ,青山依旧在,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

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

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五
《山东临沂市2015届高三5月三模语文真题+答案+作文评析》

山东临沂市2015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2015.5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行人安祥自若地在马路中间行走,车就不敢开快。自行车紧按着铃,也白搭,人们置若罔(wǎng)闻。这里的居民又特别喜爱在街面活动,打牌的,吃饭的,乘凉的,晒太阳的。生活就从门里蔓延出来,摊到了这里。

不过,切莫以为这里都是些 甲 (粗俗/俚俗)的生活,在那些低檐窄户的后头, 乙 (背静/寂静)的弄(1òng)堂里,也蜇居着一些文雅的 丙 (狷介/桀骜)的人生。只要听听那里钢琴声就知道,手指头在琴键上摸索出沉思的夜曲,还有天井墙上,月光下的爬墙虎的影子。这都是些隐私一样的情节,藏匿在一扇扇缄(jiǎn)默的门窗里面,是不能做街景的。所以,街景再怎么都是粗糙(cāo)的。越是华丽的街景,越是粗糙,带着些暴力气势汹汹的。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弄(1òng)堂 藏匿 B.粗糙(cāo) 蜇居

C.缄(jiǎn)默 气势汹汹 D.置若罔(wǎng)闻 安祥自若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粗俗 寂静 桀骜 B.俚俗 背静 狷介

C.俚俗 寂静 狷介 D.粗俗 背静 桀骜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A.像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诞生于农业社会,如今人们不再安土重迁,新奇好玩的事物层出不穷,但是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个人与家庭、社会的纽带,是不可替代的。

B.“汉语热”似乎是搭上了韩国外交迅速向中国靠拢大背景下的顺风车,韩国总统朴槿惠在访华期间亲切的中文问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对那些赶时间上班或有急事的违规者来说,罚十元钱对其不足为训,而一二十分钟的 “文明接力”却会因为让其彻底迟到或耽误了事情而长一个深刻教训。

D.面对创新创业大潮,作为政府科技部门,我们应顺势而为,为正在方兴未艾的“草根创新”添薪加火,使大众创新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引擎。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A.文化部团委在3月份启动了《青春·使命》学先进促成长活动,组织青年干部深入挖 掘、发现、整理、宣传文化战线各时期的先进典型。

B.中国《汉字》国际巡展启动活动后,引发了不少的轰动。“精妙绝伦,叹为观止!”,不少参观者用这样的话来评价布展的精巧和汉字的美妙。

C.这些条形的石头,被安放于何年?又默默地托付起过多少人前行的步履?俯首石阶,我一直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

D.杨丽萍从未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她所有的舞蹈全部源于自然,源自于自然山林中的风叶流云,花鸟虫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导致人们的驾车文明程度不高,确实到了推动依法文明驾 车,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的时候。

B.在网络时代,人们将微博、微信等公众信息平台称为“自媒体”,其盛行主要是由于自

媒体具有传播更直接、表达更自由的特点造成的。

C.机器人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流水线上装配植保机器人,集施肥、播种、喷药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可对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进行护理。

D.中俄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体现了在国际形势大变革、大调整的情况下,双方在维护世界秩序稳定、推动和平发展方面的协作精神。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根据形象学的理论,异国形象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它所传达的是他者国家的话语,或是体现着对异国的社会集体想象,或是针对着这种想象,总之要受到它的制约。西方形象学研究的经验事实分为西方文明国度之间的相互形象塑造和西方文明为东方国家单向的形象塑造。其中,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真正的意义不是认识或再现中国的现实,而是构筑一种西方文化必要的、关于中国的形象。因为现代的中国形象,不论是立场和视野还是想象的主体都是西方的。

文化交融和共生中存在着文化本体和文化变异体两种文化形态。可以说,中国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但这均不是“事实的”文化的本体性价值。只能是“描述的”文化的价值。对西方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可见,西方作品中的中国并非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中国,而是被西方化了的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摆在中国学界的第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该如何面对一个真实的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不断变化的。最初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被高度美化的物质和精神昌明的综合体,例如《马可·波罗游记》里就有许多对中国物质文明夸张的渲染。但是,伴随晚清政府的苟延残喘,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被贬斥为封闭、愚昧和落后的。例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续编》等作品中,对中国文明进行肆无忌惮地讽刺与攻击。在他眼里,所谓中国的光辉灿烂、强大昌盛等颂扬中国的言论,丝毫不值一提;而中国人的自傲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事实上中国人连美洲的生番野人都比不上„„

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中充斥着的殖民话语,对近代以来中国本土的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许多行为和措施都是对西方的一种回应。在急于扮演国际化角色的过程中,中国无可避免地被笼罩在了后殖民主义世界的大气候之下。时至今日,国人仍有将西方当做正面的东西来看待,认为西方的模式和经验就是好的,从而丧失了从根本上去挑战和拒绝西方权势话语、殖民话语的勇气。

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镜中之我”所说的那样,自我是社会的产物,以镜子的反映来说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随着当代形象学从对他者文化的阐释转向对自我文化的确认,借助他者形象这面镜子认识自我是形象塑造者的一个重要动机。在形象学中,每种形象都是另一种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而无论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把中国形象看作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权力运作的结果,是西方主义的产物,而更进一步而言,中国当代形象学更多的是要考虑西方的中国形象对中国社会的能动意义。因为,中国乃至东方就是在西方所塑造的形象的提示和促动下巨变的。

(选自《文艺争鸣》,有删节)

6.下列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国形象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它所传达的是他者国家的话语,要受到这种形象想象的制约。

B.中国形象的立场、视野和想象的主体都是西方的,所以西方的“中国形象”真正的意义是构筑西方文化必要的。

C.中国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的社会功能,均不是“事实的”文化的本体性价值,只是“描述的”文化的价值。

D.对西方作家而言,中国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他们作品中的中国是已经被西方化了的中国。

7.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在不断变化的,如《马可·波罗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续编》中作者的观点就不同。

B.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可避免地被笼罩在了后殖民主义世界的大气候之下,而中国的许多行为和措施都对西方做出了回应。

C.由于当代形象学从对他者文化的阐释转向了对自我文化的确认,形象塑造者的唯二动 机变成了借助他者形象这面镜子认识自我。

D.中西方学者都把中国形象看作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权力运作的结果,人们考虑更多的 是西方的中国形象对中国社会的能动意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中国形象”属于西方文明为东方国家单向塑造的形象,其真正的意义不是认识或再现中国的现实。

B.在文化交融和共生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学界必须应对的第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该如何面 对一个真实的中国。

C.认为西方的模式和经验都好的人,结果就丧失了从根本上去挑战和拒绝西方权势话语、 殖民话语的勇气。

D.库利提出的“镜中之我”的说法是以镜子的反映来说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在 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为空格)(每小题3分,共12分)

薛季昶,绛州龙门人也。则天初,上封事,解褐拜监察御史。频按制狱称旨,累迁御史中丞。

万岁通天元年,夏官郎中侯味虚统兵讨契丹不利,奏言“贼徒炽盛,常有蛇虎导其军”。则天命季昶按验其状,便为河北道按察使。季昶先驰至军,斩味虚□闻。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季昶又杖杀之。由是威震远近,州县望风慑惧。然后布以恩信,旌扬善吏。

有汴州孝女李氏,年八岁,父卒,枢殡在堂十余载,每日哭临无限。及年长,母欲嫁之。遂截发自誓,请在家终养。及丧母,号毁殆至灭性,家无丈夫,自营棺椁,州里钦□至孝,送葬者千余人。葬毕,庐于墓侧,蓬头跣足,负土成坟,手植松柏数百株。季昶列上其状,有制特表门闾,赐以粟帛。

久视元年,季昶自定州刺史入为雍州长史,威名甚著,前后京尹,无及之者。俄迁文昌左丞,历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为洛州长史,所在皆以严肃为政。

神龙初,以预诛张易之兄弟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户部侍郎。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竞以此败,语在《晖传》。季昶亦因是累贬,自桂州都督授儋州司马。初,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及广州司马光楚客不协。及将之儋州,惧庆立见杀,将往广州,又恶楚客,乃叹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因自制棺,仰药□死。

睿宗即位,下制曰:“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干义烈。早承先顾,驱策中外,绩誉昭宣;有庄、汤之推举,同汲黯之强直。属丑正操衡,除其异己,横加窜责,卒至殂亡。言念忠冤,有怀嘉悼。可赠左御史大夫,仍同敬晖等例,与一子官。”

(选自《旧唐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按制狱称旨 按:按照

B.家无丈夫,自营棺椁 营:置办

C.横加窜责,卒至殂亡 窜:放逐

D.言念忠冤,有怀嘉悼 嘉:褒扬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是

①斩味虚□闻②州里钦□至孝③因自制棺,仰药□死

A.①以 ②之 ③而

B.①以 ②其 ③而

C.①而 ②之 ③以

D.①而 ②其 ③以

1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藁城/尉吴津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

B.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

C.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

D.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征讨契丹的将领出兵不利并欺骗朝廷后,薛季昶奉命去调查,他毅然处决了统军将 领侯味虚并上报朝延。

B.薛季昶担任雍州长史后,声名卓著,前后的长官没有人能赶上他。他任职时行政严谨 清肃,备受称道。

C.在参与策划并诛杀张易之兄弟后,薛季昶劝告主事者敬晖等乘势铲除武三思的建议未 被采纳,他因此而被害。

D.薛季昶后来受到朝廷的平反和嘉奖,皇帝亲自下诏,把他同古代的一些忠臣相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竟以此败,语在《晖传》(5分)

(2)及将之儋州,惧庆立见杀,将往广州,又恶楚客,乃叹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5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花下醉

李 商 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请选取一首诗进行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夜晚秉火赏花,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4分)

15.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向有德行的人看齐,同时认真反省自身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诫人们不能有丝毫的贪心,千万不能觊觎身外之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16.以下为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节选,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当大家以手机短信送祝福庆祝西方感恩节时,由“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教父母学会上网”等组成的新二十四孝图正在山东师范大学校园展出,青年大学生用独特方式度过感恩节,弘扬孝道文化。

“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记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看到了由大学生绘制的新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与现代生活联系,贴近老年人实际生活需要,吸引了众多大学生驻足观看。

“本次新二十四孝图绘制展示活动是学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一,用这种活泼新颖的形式,弘扬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山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李梦遥介绍说,举办这个活动,是希望引导大学生崇孝感恩,培养尽孝乐孝的品质,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7.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4分)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①____________。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②_____________。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六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

一、二、三题(10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知识积累(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愁莫展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

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

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3—6小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 ,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却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3.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

B.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4.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5.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C.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D.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6.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项是( )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

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

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

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

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

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

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

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

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

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

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呰窳:zǐyǔ,疏懒。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B.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4

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4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 牡 丹 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2.(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七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耄耋(dié) 调运(diào) 悬崖勒马(lè) 惊魂甫定(pǔ)

B.沉淀(diàn) 喟然(wèi) 并行不悖(bèi) 酩酊大醉(dǐng)

C.差劲(chà) 拙劣(zhuō) 似是而非(sì) 数见不鲜(shù)

D.供给(gōng) 囤积(tún) 春色撩人(liào) 蒙头转向(mē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桑 笑靥 秣马厉兵 篷荜生辉

B.脉搏 涣散 耳濡目染 汗流夹背

C.喝彩 炽热 哀声叹气 恼羞成怒

D.副刊 伫立 青出于兰 察言观色

3.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B.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

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

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5.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6.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 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皆窳:ziyu,疏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卫风·氓》)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

(白居易《琵琶行》)

(3)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5)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指《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 》。

(6)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以恢弘气势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巨著,是列夫·托尔斯泰的《 》。 来源:考试大-高考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八
高考题》

1.(2007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惜牡丹花

[宋]苏轼 [唐]白居易

[注]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1)诗的开头两句于正面描写中兼顾侧面渲染。“袅袅”,春风吹拂;“空濛”,月色朦胧。“崇光”,指海棠花光泽高洁美丽;“香雾”,指海棠花香气浓郁。后两句由花及人,生发奇想;“睡”“红妆”妙用拟人,足见作者爱花惜花之情,虽近痴语,但情真意切。

(2)答题着眼于“感情”作答,并答出两诗的不同点。苏诗末联很明显地写出了“爱花之盛开”。白诗题中“惜”字及诗中“残”“衰”等字,尤其是“把火看”,传达的是作者的惜花之情。

2.(200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①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②③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

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⑵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 答案:(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1)意象,即为作品中具体的事物,可通过寻找三首诗词的所用意象如以分析比

对,从中找出相同事物作答;作者的感情应通过 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去理解把握,如第一首中的“旧时”,第二首中的“同是天涯”,第三首中的“亡,都尽说”。(2)先要了解每首诗的关键语句,如第一首的一、二句写景,第二首的第二句,第三首的最后一句。这些句子对于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有很大的作用。在解答此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目中的两项要求,题目作答既要符合题目要求,又要有充足的依据。

3.(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

作简要说明。

答: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 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 朝的兴衰。

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诗的内容。第一首诗要注意“四郊飞雪”“宫中落便干”“绿树碧 檐”“外边寒”这些信息点。第二首诗要注意:“君王游乐”“玉辇升天”的信息。第一首诗描写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宫外飞雪阴云、寒冷,通过对比痛斥统治阶级安于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第二首诗抒写昔日君王游乐、歌舞升平,后来君王身死,宫内一片荒凉,讽刺统治者荒淫无度导致王朝覆灭,慨叹王朝的兴衰。

4.(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夜 深

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析:(1)王维的《秋夜独坐》写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除了诗人自己,堂亡只有孤灯,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作者从雨声中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躺进堂屋来叫了,写的都是动景。

周弼的《夜深》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作者从室内“静”的氛围写起,又写到周围的“静”景。(2)王诗、周诗从视觉、听觉的感受,从室内、室外的不同侧面,来表现秋夜独坐时的空寂心情。但一写秋夜,一写春夜;一写上半夜,一写下半夜;一写坐禅,一写读书。二者具体内容和意境都不同。王维欣赏的是一种虚空感;静心默坐,听凭时光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悄悄流逝。作者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于是陷入,人生的悲哀。周弼自得是一种充实感:灯下夜读,不负时光暗转。尽管周弼描绘的重点也在于室内氛围和室外夜景,但诗所烘托的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形象。

5.(2007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

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解析:(1)要善于捕捉信息进行赏析。从两首诗的题目可知,两首诗均为怀古诗,怀古伤今。从注释中可知,“晚唐”透露出感伤的对象、内容。整合信息,即可得到答案。

(2)从两首诗的首尾句可知,分别是针对韦庄和高蟾的诗来说的。“谁谓伤心画不成?”在诗中要找出画的内容,即“老木寒云满古城”,韦庄在画面中绘出了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6.(2003年高考·北京春招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解析:(1)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浙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颈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迢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渺在何处了。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尽、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绪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句高斋闻雁作势。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唐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对社会的感受。

(2)前两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 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入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尽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jb”“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

出。

7.(2004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后面的题目。

赤 壁

①杜庠

②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③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⑴.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⑵.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⑶.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答: 答案:(1)对仗(或: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3)提示: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解析:题目要求中有提示: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有这样的特点。诗和对联都涉及同赤壁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周郎一炬”中的“周郎”即周瑜,“一炬”是历史上在赤壁发生的借东风、火烧曹营、大败曹军的事实,同诗中的“兵销炬影东风猛”反映的事实一致。“苏子两游”中的“苏子”即苏轼,“两游”是指苏轼在“七月既望”和“十月之望”的夜里游览赤壁的事实,同诗中“梦断箫声夜月孤”反映的事实一致。本题巧妙地考查了课内课外的知识,既有历史知识,又有文学常识。 诗的前六句写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后两句写现实中的感受和见闻。所见的景是“荒矶鸥鸟满烟芜”,所抒的情可以从“荒”“满烟”“芜”中透射出来,也可以从诗中注释①反映出来。作答时可从多方面人手,要符合试题要求。

8.(2005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

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情。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九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①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5、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庐山瀑布 徐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3)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

不同?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

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

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①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②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9、(2008年广东卷)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1、【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2、【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的感慨。

3、【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4、【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对比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5、(1)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2)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6、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7、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9、解析:首先是审准题意,分析比较对象的异同点。从比较对象来看,对象相同,都是木芙蓉;作者不同,一是吕本中,一是范成大。从设置问题来看,前一题主要是求同,后一题是求异。从比较内容来看,形象与修辞。其次是找准切入点,抓关键句,对照相关问题涉及的内容思考。第三是精心组织答案;第四是形成文字。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

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惜牡丹花阅读答案篇十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耄耋(dié) 调运(diào) 悬崖勒马(lè) 惊魂甫定(pǔ)

B.沉淀(diàn) 喟然(wèi) 并行不悖(bèi) 酩酊大醉(dǐng)

C.差劲(chà) 拙劣(zhuō) 似是而非(sì) 数见不鲜(shù)

D.供给(gōng) 囤积(tún) 春色撩人(liào) 蒙头转向(mē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桑 笑靥 秣马厉兵 篷荜生辉

B.脉搏 涣散 耳濡目染 汗流夹背

C.喝彩 炽热 哀声叹气 恼羞成怒

D.副刊 伫立 青出于兰 察言观色

3.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

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

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

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

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

军战士。

B.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

发现。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

乐。

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

量减产和绝产。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

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

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

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

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

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

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

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

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

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

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

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

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

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

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

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

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

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

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

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

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

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5.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6.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

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

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

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

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

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

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

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

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

异屡见,

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

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

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皆窳:ziyu,疏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A

C

B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

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

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

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

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

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

不同? (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卫风·氓》)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3)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9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