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精思观回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篇一:《2016年南昌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产生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它们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后者,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

两种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社会意识、心理、关系等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体现在产品中。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产品生产过程。

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电子时代智能生产力,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科技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随着传媒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科技化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影视出版、体育比赛,乃至广告娱乐、信息传播等产业,已越发成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进入市场、产业,渗透经济、科技、商品的要素,其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生产力代表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增加文化产品的需求,如人们对书籍音像艺术品的需求,对娱乐、旅游、信息与网络等服务的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既有独特的发生发展史、对精神生产者创造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受物质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

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没有灵魂。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文化作为发展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发展与经济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作者金元浦,摘自《开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它显现出偏重于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包括语言、文学

和技术能力等方面。

B. 文化生产力与“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

的文明发展成果。

C. 庞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是文化生产发展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也说明文化产业的地位在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 和其他生产一样,文化生产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最富精神性的生产,具有明

显的特性。

答案:D(其他生产不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最富精神性的生产过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社会分工,分化出物质生产者和精神生产者,也同时也产生了文化

方面的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

B. 建立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崭新关系是当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三者的一体化趋势是其重

要特征之一。

C. 文化生产力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它将生产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有形无形地体现在产品中,并且

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

D. 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注文化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化背景,就只是一种

没有灵魂的发展。

答案:A(‚同时产生‛原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能说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当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应该更多

地关注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B. 文化生产既包含了对于文化生产者和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也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文化生

产不是纯粹的精神劳动。

C. 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能将文化置于次要地位,不能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去对

待,否则,人类生活将枯燥而苍白。

D. 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巨大,发展和经济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提升

文化生产力成了世界各国一个核心话题。

答案:C(不是‚不能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去对待‛,原文为‚不能将文化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去对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傒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

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湖南帅赵淇,雅号知人,见之惊曰:‚他日翰苑名流也。‛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咸器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祐初,钜夫、挚列荐于..

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名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升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南归省母,旋复召还。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集贤学士王约谓:‚与傒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

政,当无施不可。‛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子孙。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何如揭曼硕?‛间出所上《太平政要》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经郎揭曼硕所进也。‛其见亲重如此。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傒斯少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欢心,既有禄入,衣食稍逾于前,辄愀然曰:..

‚吾亲未尝享是也。‛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终始无间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为文章,叙事严整,语简而当;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大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殊方绝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节选自《元史•揭傒斯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B. 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C. 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D. 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 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 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编修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

以追溯到唐朝。

D. 菽(shū)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答案:B(未能及第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揭傒斯在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轻时就有文名,受到程钜夫、卢挚等名公显宦的器重;

朝廷重要的文书、显宦的碑铭大都请他撰写。

B. 揭傒斯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监修国史的李孟读了他撰写的《功臣列传》,赞叹其为史家笔

法,并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

C. 揭傒斯被皇帝信任和赏识。他担任授经郎教授功勋大臣及皇亲国戚的子孙读书,每当中书省推荐

官员,皇帝都会拿揭傒斯来做比较。

D. 揭傒斯非常孝顺,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了俸禄以后,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想到他的父母,觉得

自己的父母没有享受到这些。

答案:B(‚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的不是李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答:文宗经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满意,文宗常常用字号称呼他,而不称呼他的名。

关键词:

幸:驾临、巡幸,造访、光临(错误:有幸、幸而)

咨访:咨询、询问、咨询探讨(错误:咨询访问、咨询拜访)

称:使满意、符合心意、称心意(错误:传达、提到、说道、不翻译)

恒:常常、一直、每次、始终、总是。

名:称呼他的名字、直呼其名、叫他的名字。(翻译成‚名字‛‚姓名‛,没有翻译成动词)

(2)中书因傒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答:中书省根据傒斯的建议,于是免除这项征调,老百姓依靠这点得到恢复,富州人至今感恩傒斯。 关键词:

因:根据、凭借、按照、听从(错误:因为)

捐:免除、抛弃、放弃(错误:捐献、捐出、减轻)

以:得到、得以、从而(错误:未译)

苏:恢复、复苏、改善、摆脱困境、舒缓压力、生活状况有所好转(常见错误:生存、不翻译。) 德:感恩、感激、尊敬、敬重、以……为德(歌颂、赞扬、翻译成名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⑴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1)精思观‛,在襄阳附近。‚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

【解读】

“精思观”,在襄阳附近。“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与孟浩然多有唱和。这首纪游之作,历来被推为冲淡的标本。正如闻一多所评论:“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所谓“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是指诗人将诗意完全消融于平淡的字句中,以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说明路途不是很远。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失,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简陋的门,语出《诗经·陈风》),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因此,全诗从第二联起,在写景中就充溢着一种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回首归路只见牛羊,是指不见王先生的影儿。诗人化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之语,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

盼望归来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则是无所依傍的写景。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吞声于深秋,一失影,一失声,透露出的都是若有所失的神情。“衡门犹未掩”,是因为之子犹未归。于是先归者还在怅望,“伫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您这位老先生”,一种发生在亲友之间的关切加埋怨,情见乎辞。

“淡到看不见诗”,是现象。“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这才是孟诗的本质。

8.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颈联写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因夜寒而吞声,(2分)暗示朋友还未到家,(1分)透露出诗人若有所失的心情(2分)。(解析:心情——失落怅惘、焦虑担忧、企盼等。 分析心情时,注意前因后果!)

9.结合诗歌的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6分)

答: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2分)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次联写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2分)显现其诗风‚清淡‛的特点(2分)。(解析:心情——失落怅惘、焦虑担忧、企盼等。 分析心情时,注意前因后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氓》一诗中女子对氓因婚事推迟而进行的解释的诗句“ , ”,表现女子的善良、天真。

(2)《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 , ”。

(3)杜牧《阿房宫赋》“ , ”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答案:(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叫田栀毓庄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便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泡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豆娃他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就‚噗通‛一声给田医生给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止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

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甛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都又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譬喻,

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 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

目的是使病人相信他医术的神奇,平常食材也能治得大病。

C. 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噗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

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 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

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强烈的求生欲望。

E. 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叙田栀毓两次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游精思观回

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间用白话与文言‛错误,小说主要以口语叙述为主;B.目的分析错误,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掩盖他用药的大胆;D.‚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不够完整,‚迫切‛与景物特征不符,除了‚求生欲望‛,更有对生命价值的领悟和反思。)

(2)小说在塑造“田医生”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蛮憨大胆,敢治各种疑难杂症,敢将剧毒之物入药。②喜爱本行,自学医术多年,常年开办诊所,为乡人治病。 ③非常自信(自负、骄傲),因以奇招治好了几个大病,而对自己的医术颇为得意。④良心未泯,知错能改,能自我反省。面对洛河的叹息和结尾的‚停业‛‚正名‛就是表现。⑤灵活心细,善于观察病征,酌情取舍。⑥遇事逃避,不敢担当。(每点2分,答满3点即可。共6分)

(3)田栀毓逃向外乡路上,用一句“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表达了自己行医半生的感慨,请结合全文理解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案:①‚时来信石益人‛是运气好的时候用剧毒的信石也能治好怪病,赢得名声与尊敬;②‚运退芒硝夺命‛是说运气不好时,芒硝差点使人丧命;③因此领悟到自己的医术有限,再也不能凭运气和胆量行医。(每点2分,共6分)( 1、① ②两点合并为一点解释,给4分。2、 ① ②两点没有解释‚时来‛‚运退‛扣2分。)

(4)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人物形象上,表明田栀毓对自己的医术有了清醒的认识,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情节结构上,诊所突然停业的情节安排,呼应了小说标题和小说开头,结构完整;③思想内容上,凸显了‚医生‛称谓的沉重和责任的重大;(深化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当下医者生命伦理的反思)④艺术效果上,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巧妙的突转形成戏剧性的效果,容易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每点2分,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篇二:《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NCS20160607项目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产生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它们在自 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 等归于后者,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

两种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社会意识、心理、关

系等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将自身强烈 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体现在

产品中。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存在 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同样是产品生产过程。

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电子时代智能生产力,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科技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 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

一体化趋势。

随着传媒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科 技化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影视出版、体育比赛,乃至广告娱乐、信息传播等产业,已越发成

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进入市场、产业,渗透经济、科技、商品的要

素,其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生产力代表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 基本物质层次满足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增加文化产品的需求, 如人们对书籍、音像、艺术品的需求,对娱乐、旅游、信息与网络等服务的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既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史 以及对生产者精神创造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受物质生产技术条件 的限制。

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 关注。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 中的极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没有灵魂。 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文

化作为发展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发展与经 济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 成为21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

(作者金元浦,摘自《开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它显现出偏重于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包括语言、文 学和技术能力等方面。游精思观回

B.文化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

的文明发展成果。

C.庞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是文化生产发展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也说明文化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和其他生产一样,文化的生产过程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的最富精神性的 生产,具有明显的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分工,分化出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也同时产生了文化方面 的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

B.建立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崭新关系是当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三者的一体化趋势是 其重要特征之一。

C.文化生产力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它将生产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有形无形地体现在产品中, 并且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

D.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注文化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背景,就只是一种没 有灵魂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能反映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当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应该更 多地关注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B.文化生产既包含了对文化生产者和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也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文化 生产不是纯粹的精神劳动。

C.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与民族不能将文化置于次要地位,不能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 否则,人类的生活将枯燥而苍白。

D.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巨大,发展与经济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提 升文化生产力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个核心话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侯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

自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成器重

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祜初,钜夫、挚列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 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日:‚是方可名史笔!‛升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

奉。南归省母,旋复召还。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集贤学士王约谓:‚与 侯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 子孙。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 何如揭曼硕?‛间出所上《太平政要》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经郎揭曼硕所进也。‛其见亲重如此。富

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

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

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傒斯少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

必得其欢心,既有禄入,衣食稍逾于前,辄愀然日:‚吾亲未尝享是也。‛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 于兄弟,终始无间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食墨病民者则尤不曲 为之掩复也。为文章,叙事严整,语简而当;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太典册及元勋茂德

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殊方绝域,成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

(节选自《元史·揭傒斯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B.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C.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丽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D.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 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 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揭傒斯在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轻时就有文名,受到程钜夫、卢挚等名公显宦的器 重;朝廷重要的文书,显宦的碑铭大都请他撰写。

B.揭傒斯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监修国史的李孟读了他撰写的《功臣列传》,赞叹其为史家 笔法,并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

C.揭傒斯受到皇帝信任和赏识。他担任授经郎教授功勋大臣及皇亲国戚的子孙读书,每当中书

省推荐官员,皇帝都会拿揭傒斯来做比较。

D.揭傒斯非常孝顺,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了俸禄以后,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想到他的父母,觉 得自己的父母没有享受到这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2)中书因侯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①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①“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 出游,中途走散。

8.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9.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氓》一诗中女子对氓因婚事推迟而进行的解释的诗句“, ,”表现女 子的善良、天真。

(2)《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

(3)杜牧《阿房官赋》“”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

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阅

卷时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历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游精思观回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我叫田栀毓

庄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

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 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 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

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 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

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

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 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

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

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

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

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

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

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

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谚‚噗通‛

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正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

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

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

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

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 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 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 ‚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 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

篇三:《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产生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它们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后者,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

两种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社会意识、心理、关系等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体现在产品中。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同样是产品生产过程。

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电子时代智能生产力,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科技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随着传媒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科技化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影视出版、体育比赛,乃至广告娱乐、信息传播等产业,已越发成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进入市场、产业,渗透经济、科技、商品的要素,其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生产力代表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增加文化产品的需求,如人们对书籍、音像、艺术品的需求,对娱乐、旅游、信息与网络等服务的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既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对生产者精神创造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受物质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

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没有灵魂。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文化作为发展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发展与经济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

(作者金元浦,摘自《开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它显现出偏重于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包括语言、文学和技术能力等方面。

B.文化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

C.庞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是文化生产发展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也说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和其他生产一样,文化的生产过程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的最富精神性的生产,具有明显的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分工,分化出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也同时产生了文化方面的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

B.建立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崭新关系是当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三者的一体化趋势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C.文化生产力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它将生产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有形无形地体现在产品中,并且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

D.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注文化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背景,就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能反映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当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应该更多地关注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B.文化生产既包含了对文化生产者和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也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文化生产不是纯粹的精神劳动。

C.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与民族不能将文化置于次要地位,不能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否则,人类的生活将枯燥而苍白。

D.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巨大,发展与经济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文化生产力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个核心话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侯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成器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祜初,钜夫、挚列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日:‚是方可名史笔!‛升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南归省母,旋复召还。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集贤学士王约谓:‚与侯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子孙。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何如揭曼硕?‛间出所上《太平政要》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经郎揭曼硕所进也。‛其见亲重如此。富 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傒斯少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欢心,既有禄入,衣食稍逾于前,辄愀然日:‚吾亲未尝享是也。‛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终始无间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太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殊方绝域,成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

(节选自《元史·揭傒斯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B.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C.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丽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D.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揭傒斯在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轻时就有文名,受到程钜夫、卢挚等名公显宦的器重;朝廷重要的文书,显宦的碑铭大都请他撰写。

B.揭傒斯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监修国史的李孟读了他撰写的《功臣列传》,赞叹其为史家笔法,并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

C.揭傒斯受到皇帝信任和赏识。他担任授经郎教授功勋大臣及皇亲国戚的子孙读书,每当中书省推荐官员,皇帝都会拿揭傒斯来做比较。

D.揭傒斯非常孝顺,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了俸禄以后,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想到他的父母,觉

得自己的父母没有享受到这些。游精思观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2)中书因侯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①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①“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

8.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9.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氓》一诗中女子对氓因婚事推迟而进行的解释的诗句“ ,”

表现女子的善良、天真。

(2)《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

“ , 。”

(3)杜牧《阿房官赋》“”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阅卷时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历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我叫田栀毓

庄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谚‚噗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正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 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

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譬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目的是使病人相信他医术的神奇,平常食材也能治得大病。

C.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噗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

E.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叙田栀毓两次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2)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田栀毓逃向外乡路上,用一句“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表达了自己行医半生的感慨,请结合全文理解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

(4)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中舒:我的治学之路

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做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一直到1925年我考上清华国学 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

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坚实,

篇四:《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翻译赏析_作者孟浩然》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翻译赏析_作者孟浩然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鉴赏]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说明路途不是很远。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失,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简陋的门,语出<诗经·陈风>),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
因此,全诗从第二联起,“淡到看不见诗”,是现象。“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这才是孟诗的本质。

篇五:《答人翻译赏析_作者太上隐者》

<答人>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太上隐者。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注释]
①答人: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诗。答人翻译赏析_作者太上隐者。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译文]
偶然来到松树底下,找块石头安稳的睡上一觉。因为山中没有日历,只晓得冬去春来,但却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
[鉴赏]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35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