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一)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

2013—2014年高三第一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李敏

根据湖南省2013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特别是宁夏、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14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13年是湖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13年9月—2014年3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

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五、复习内容与进度

1、复习内容

(1)必修内容: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选修内容: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3年9月5日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二)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三)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导学案第1课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导学案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的特点。

知识结构

考点梳理

一、夏商周的沿革

(岳麓)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就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

( 人民)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和神权的结合,社会不平等突出表现为政治压迫。早期文明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岳麓):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

二、主要制度

1.王位世袭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世袭方式。

四、(岳麓)维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礼乐制度

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2.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不一样。如饮食方面,不同等第的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肉食种类各不相同。周礼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3.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有效地统治人民。

4.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5.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时期的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问题探究

1.分封制瓦解的原因?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

3.分封制的基础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体验高考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仰诸侯、崇周制

而 “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6.《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7.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巩固训练

1.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

2.《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

A.中央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地方行政制度

3.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 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4.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

A.分封制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5.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C、有利于实现统治集团内部的平等 D、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6. 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7.“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

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8.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四)
高三历史通史第一轮复习总教案

高三历史通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试大纲】

●西周时期的政治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所取代。

●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对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占有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过程

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

影响

1、对秦朝: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②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代

措施:设“中朝”、设刺史;推行“推恩令”。

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

特点: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负责执行),下设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3、北宋

措施:削实权 (“权”)①削弱藩镇;②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设二府削弱宰相权力。制钱谷(“钱”)①地方各路设转运使,各州郡赋税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设三司,三司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收精兵(“兵”)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影响: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②在地主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主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

1、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

①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 ②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票拟”。

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

①背景: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②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③特点:“简、速、密”。

【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较多,特别是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较乱,学生感觉较难,以后要通过多做题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单元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大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梳理】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2、铁犁牛耕

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开始(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②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③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种所有制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春秋战国。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主要部门及成就 ①冶金业。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冶铁技术: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②制瓷业。 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棉纺业: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历程:

商朝:“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宋朝: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2、特点:

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二)“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

3、目的: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4、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给予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

5、特点: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衙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评价:

①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2、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内容大多都属于记忆性的知识,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讲课时通过设计表格,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单元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试大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①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老子: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法家:

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

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五)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201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运用“三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视频】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三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 2016年7月—2017年2月上旬(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

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6、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7、重视训练与讲练评结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8、关注“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共同进步

(1)及时帮扶辅导,提优补差。

(2)做好跟踪记录,对每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解决。

(3)加强人文关怀,心灵沟通。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65311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