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现实的诗词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一
《邓恩玄学诗比喻初探》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邓恩玄学诗比喻初探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

秦晓梅

[摘要]本文根据玄学派诗人擅用奇喻这一突出的特点,对玄学派领袖约翰·邓恩在其几首诗中如何运用比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关键词]约翰·邓恩诗歌玄学比喻

玄学派诗通常指英国17世纪一些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包括安德鲁

·马维尔、乔治·赫伯特克拉肖、亨利·沃恩等。首先,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关于爱情,玄学派诗人继承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传统,以人为中心,但他们不满足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突出表现有血有肉的男女间的爱情。不过,他们也并非完全沉湎于男欢女爱。他们理想的爱情是精神恋

爱同性爱或体爱(physicallove)的结合。他们认为,

性爱是基础,精神恋爱是升华,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在创作手法上,他们一反当时爱情矫揉造作的夸饰风格,而采用比较朴实,甚至口语化的语言,句式简略凝缩,多为诗人以第一人称展开的一场与爱人、上帝以及自身的辩论。特别重要的是,他们抛弃已成为陈词滥调的夸张比喻,转而运用使人耳目一新的所谓“妙喻”(conceit)。在一般的比喻里,相关双方由于文化和心理上的一些原因总会有某些方面有比较突出的相似性,或者说他们之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比如玫瑰(爱情),樱桃(红唇),等等。但玄学派诗里的妙喻却往往没有这种基础,人们很难在双方关系之间产生联想。在欣赏玄学派诗时,读者常有惊奇和震惊的感觉,禁不住为诗人奇异的想象和巧妙的手法拍案叫绝。

在众多玄学派诗人当中约翰·邓恩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诗歌给人一种固有的戏剧性,展示了看上去零散多样的经历与观念,以及漫无边际的情感与心境。他的诗歌形式是动态的,语言别致精巧,意象栩栩如生,韵律生动活泼,与其它单纯静谧,乐感十足而平淡无奇的伊丽莎白时代爱情诗相比大相径庭。其诗体现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也就是说诗中反映的不是诗意的世界而是现实的世界。邓恩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通过使用一种更注重智力的比喻,大胆地把一些所谓缺乏诗意的东西写进自己的作品,使他们担负起全新的情感联系,让人耳目一新,创造出了新颖独特的玄学奇喻,即运用才智去发掘事物间仅有的一点相似作比,推广开去,以其突兀离奇的意向营造出别样的意境。

但是究竟如何体味玄学派奇喻的妙处和神韵呢?我们通过邓恩的

几首诗分析为例,来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用意。

诗人一首题为告别辞:莫悲伤》中,诗人采用了浅显易懂的口语体风格,以超凡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创造了一系列奇特且有力度的类比和比喻,形象贴切地表述了他所崇尚的爱情观和理想的爱情模式。想法突兀,意向奇特。诗歌从第25行开始用“爱情似圆规”的比喻可谓是千古绝唱,

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久负盛名的玄学派的奇喻。

我们知道,一副圆规有两只脚。在工作的时候,它的两只脚差分开来,其中一只脚牢牢钉在某个

固定的点上,另一只脚则以该点为中心运动,完成一个圆。

也就是说,圆规的一分为二,并没有将自己拆散,而只是变成了两个更为相互依赖的部分。其一只脚的固定不动与另一只脚的运动对于一个圆的完成都是

必不可少的。而圆这一图形正是完美的象征。对于邓恩,

这圆规的两只脚则是恋爱中的两个情侣:女方是那只固定于一点的脚,而男方便是那只转动的脚,两个人的爱情则恰如这副圆规的顶部,它紧紧地维系着双方的感情并在双方的一次次分离中显示着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情爱和性爱也正像是圆规的两只脚,二者缺一不可,性爱以情爱为中心运动着,共同描绘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标记。(Iftheybetwo,theyaretwoso/Asstifftwincompassesaretwo;/Thysoul,thefix'dfoot,makesnoshow/Tomove,butdoth,ifthe'otherdo./Andthoughitinthecentresit,/Yetwhentheotherfardothroam,/Itleans,andhearkensafterit,/Andgrowserect,asthatcomeshome./Suchwiltthoubetome,whomust/Liketh'otherfoot,obliquelyrun;/Thyfirmnessmakesmycirclejust,/Andmakesmeend,whereIbegun.)这最后的三个诗节实际上分成了三个层次的寓意,第一层寓意是说圆规的两脚是互相牵连的,来说明真实的分离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认为两脚分久必合,来说明分离只是暂时的;最后一层寓意是该诗中最为

重要的圆圈说。在邓恩看来,

圆是完美的象征,在圆规画出圆圈的过程—442—

中,其起点就是终点,只要圆规的定脚坚定,另外一只脚才能画出完美

的圆圈。这里,定脚象征着妇女的坚贞,而这种坚贞又赋予诗人力量来完成圆圈。这一玄学的比喻将诗人对妻子的关切、担忧、劝诫等等复杂

的心理体验和情绪都极为形象性地表现了出来。

(Ourtwosoulstherefore,whichareone,/ThoughImustgo,endurenotyet/Abreach,butanexpansion,/Likegoldtoairythinnessbeat.)诗人通过超凡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创造了奇特的且有力度的类比和比喻,形象贴切地表述了他所崇尚的爱情观和理想的爱情模式,即:朝夕相处和形影不离的性伴侣实际上是难长久的,他们经受不了离别的严峻考验,在两个天各一方之后彼此的感情往往也会烟消云散。而真正的情人在分别后,却往往会使感情进一步加深;因为他们失去的只是暂时的感官享受,拥有的却是永久的感情的升华。这首诗揭示出了真诚、永恒之爱情的真谛:它是性爱与情爱的完美的结合。

(Ohstay,/threelivesinonefleaspare,/Wherewealmost,/naymorethanmarriedare./ThisfleaisyouandI,andthis/Ourmarriagebedandmarriagetempleis;/)这首名为《跳蚤》的诗通篇是以跳蚤这个形象为链接的。爱情本是甜美而浪漫的。它是人们心目中一幅美丽而隽永的画面。而跳蚤却

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把相爱双方以两滴血的形象结合在跳蚤体内。相爱的双方经过婚姻结合为一个整体,而跳蚤在你所爱的人身上吸一滴血,在你的身上吸一滴,这两滴代表相爱双方的血在跳蚤体内融合也成为一个整体。邓恩将跳蚤奇妙的比喻成了婚姻的殿堂。(Cruelandsudden,hastthousince/Purpledthynailinbloodfinno-cence?/Whereincouldthisfleaguiltybe,/Exceptinthatdropwhichitsuckedfromthee?/Yetthoutriumph'st,andsay'stthatthou/Find'stnotthyselfnormetheweakernow;/'Tistrue;thenlearnhowfalsefearsbe:/Justsomuchhonor,whenthouyield'sttome,/Willwaste,asthisflea'sdeathtooklifefromthee.)在第三段里,情人显然已经下手,掐死了跳蚤,所以诗人戏谑地称对方为残忍”“、用无辜者的鲜血把自己的指甲染得红紫”。这时,情人回答说,虽然“我”的血也在它(跳蚤)体内,可我并没有因为它的死而有半分虚弱,诗人话锋一转,直接切入主题:既然如此,你答应我的求爱对你的名誉也不会有分毫的损失。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结尾,恰好使读者恍然大悟,在诗篇开始之前,诗人正绞尽脑汁想说服情人接受他的求爱呢。语气富有调侃,比附出乎通常想象,推理和结论也超乎意料,典型反映

了邓恩式的奇想。

读者初读时会觉得匪夷所思。可仔细品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在《太阳升起》这首诗里,邓恩依旧是一反常理,独辟蹊径,将奇喻

贯彻到底。

“太阳”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温暖与光明,对于某些民族来说,太阳是他们的图腾,是他们能生生不息的源泉,太阳神就是他们至高无上的主神。在浩瀚的中外诗作中太阳也多是以褒义的意象出现的。而在邓恩的这首诗里太阳成了批判的对象。(She'isallstates,andallprincesI/Nothingelseis./Princesdobutplayus;compar'dtothis,/Allhonour'smimic,allwealthalchemy./Thou,sun,arthalfashappy'aswe,/Inthattheworld'scon-tractedthus;/Thineageasksease,andsincethydutiesbe/Towarmtheworld,that'sdoneinwarmingus./Shineheretous,andthouarteverywhere;/Thisbedthycentreis,thesewalls,thysphere)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就对太阳加以强烈的指责:对于那些徜徉在爱情甜蜜中的恋人来说,太阳成了爱骚扰人的老傻瓜(BusyOldfool),不守规矩(unridy),你为什么要通过窗户和窗帘访问我们呢?难道说情人们就一定要顺应你的时间安排?(MusttothymotionsLovers'seasonrun?)后面的抱怨更大:骂太阳莽撞(saucy),无事生非的可怜虫(pedanticwreth),应该去光顾其它按时作息的人们,如学童、学徒、宫庭猎手、勤劳的农夫,而情人应该与众不同,“太阳”就不该要求他们守时,因为这变换的四季、交替的日夜甚至小时,只会把时间离析

成破布(rageoftime),就必然会打破恋人的整体的世界。

这样的指责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然而仔细推敲,对于在热恋中的伴侣们而言,彼此就是世界的全部,其它任何东西显然都是多余的,而打扰他们快乐的太阳,理所应当要遭到他们的斥责,责怪它的“不守本分”,所以邓恩的这种奇思是有一定道理的。

邓恩才思敏捷、善于思辨,他通过他笔下的奇(下转第443页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外研究比较

新疆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十五一”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企业作为经济细胞应确立“绿色经营”的新理念。引入环境报告体系,可以使企业树立起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观念。本文通过我国和国外环境信息报告披露研究的比较,分析差距,希望促进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环境信息报告。

国外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现状综述

国际上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会计月刊》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开创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先河。进入90年代,环境会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0年.格瑞(RobGray)撰

《会计工作的绿化》是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环境写的

德会计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世界会计界的学术议题。1992年,

福·欧文编辑出版了《绿色报告》。该书汇集了众多学者在绿色报告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西欧绿色报告的历史、绿色报告的未来、绿色意识和绿色报告的未来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绿色报告的内

作用、以及绿色报告系统构建。该书的主要贡献在于为后续的绿色容、

报告基本框架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96年,罗博·格雷教授与德福·欧文等学者合著出版了《会计与受托责任:公司社会报告与环境报告的变化与挑战》。该书从公司的受托责任角度,剖析了现行会计理

该书论的诸多缺陷,系统阐述了公司社会报告与环境报告原理与理论。

为人们全面了解公司社会报告和环境报告的发展历史和开展社会报告和环境报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1998年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召开,主题是讨论通过《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

国会计学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都曾就环境会计及其他社会责任问

《环境活动报题发表研究公告。1995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发布了

,讨论了环境报告的意义、使用者、基本框架、环境活动报告的准备告》

与编制方法。1996年,德国的环境部编辑出版了《环境成本核算手册》,提出了将环境成本从原来的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中分离出来,采用环境成本和通常成本并行核算的模式,分别编制环境报表和财务报表,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日本在2000年5月由日本环境厅发布了《面向环境会计(2000年)报告》,确定了分辨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有

同年7月日本环境厅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编写了《环境会关方法。

计指南》,通过案例研究和问答的方式回答了有关环境会计处理中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处理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样板。以上研究文献表明,企业环境报告的国际研究还处于理论创新和基本框架的设计阶段。研究侧重于企业环境报告的国际比较和内容设计方面。综上所述研究,国际环境信息披露主要有如下特点:

(1)除联合国外,纵观西方国家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过程,政府立法都起着主导作用,各国均有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

(2)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呈逐步增长的趋势,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环境报告书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

(3)披露环境信息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较为常见的是把环境信息包括在年度财务报告之中,但也有的单独发布专门的环境报告,独立模式和非独立模式并存。

(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多彩纷呈。有的主要是围绕环境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进行披露,有的是针对环境绩效进行披露。

(5)除了日本,各国企业披露的环境财务信息内容有限,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信息上。这说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信息是大家以意象独特、意义新颖见称。(上接第442页)喻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他通过使用这种更注重智力的比喻,使激情与推理融为一体,给诗歌倾注新的活力。邓恩不愧为英国诗史上的一大名家,他开拓的玄学诗路更为丰富,更具生机;他所作的新颖、深刻的奇喻令人诡异惊讶。邓恩并非靠一些纤巧的手法来炫世的,他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和广袤的想象空间。想象,越来越多的现代读者将会对邓恩的智慧结合热情的诗倍加

成为英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赞许。邓恩的诗歌凭借其独特的魅力,

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引入了全新的视角,对现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轩新玉

普遍重视并具有较好的披露基础的。

(6)环境绩效信息虽然具体内容不完全一样,但基本上都包含了环境方针政策、环境管理系统、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和循环使用、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排放量等信息。企业披露环境绩效信息的形式主要是环境报告书。

国内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现状综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不少学者面对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己开始意识到环境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葛家澎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环境会计理论》,将环境会计理论首次引入我国。开启了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研究的大门,并成为许多学者对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启蒙之作。从1992年起至今,

葛家澎、李若山:《90我国学者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

—绿色会计理论》。1999年,孟凡利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

博士出版了专著《环境会计研究》。在该书中,孟凡利博士就环境会计术语的界定、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会计如何适应环境管理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做出的改进、环境会计分析以及环境会计走向现实的保障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环境报告方面,孟凡利博士就环境报告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和设想。根据孟凡利博士的观点,企业环境会计对外提供的信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二是环境绩效。该书作为我国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的第一部论著,为我国未来的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对于我国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上王立彦等:《关于企业环境会计实务的调查分析》,对于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其对我国环境会计实务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研究。王立彦博士就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和环境报告基本框架提出独到的见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环境报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对环境报告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披露的内容及形式上。而且在具体的披露内容及形式上观点差异较大。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没有系统的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的制度和规范,而且我国的法律,政府的规定以及会计职业团体还没有明确提出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和要求。

研究分析的意义

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现代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污染已经不单单是危害子孙后代的问题,它已经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已被政府和公众所公认。不能一味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只能是竭泽而渔,自食其果。许多企业因环境污染而被勒令定期整改,甚至有的因此而被关闭。个别地区因为环境污染,百姓无法生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促进我国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环境信息披露是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这是目前国内外达成的共识。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理论与实务研究都处于创新阶段,虽然有创意的观点不断出现,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稳定的结构,目前的理论也还没能够有效地同实践相结合。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更停留在“浅谈”“初探”、“试析”、“试论”、的阶段,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满足国家、企业、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我们应尽快建立符合当前情况的环境报告模式。促使企业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及其与贸易相互支持的经营战略,减少因环境问题而形成的障碍。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企业环境报告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319-326

[2]吴伟仁.1988英国文学史及选读(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胡家峦.英国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43—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二
《漫话古诗文中的比喻 胡殿惠》

漫话古诗文中的比喻胡殿惠

赋闲时光多,八旬回忆多,把熟知的古诗文中的比喻搜集,归拢一番,不为著作,不求创意,事可充实晚年生活。本文没有构想个中心,内容不系统,且以漫话形式,说说比喻的十几个种类及作用:古诗中的比喻有写景,抒情的好作用,在散文、小说中有叙事论理,刻画人物等作用。言多语失,难免有误。

一、比喻的广泛应用。

比喻常列在各种修辞格的前列。写作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可算是比喻,可以说凡是应用语言就能运用比喻。

火红、雪白、冰凉、漆黑,这些词都不是主谓结构,是偏正结构——状中关系,像什么样的意思。雪白的墙,像雪那样白的墙。火红的日子,像火那样红火,兴旺的日子。秋波一词是比喻美人的眼睛像秋水般清澈明亮。秋波一词出于元代朱德润的诗 “两面秋波随彩笔,一奁冰影对钿花。”席卷:把东西像卷席子一样全部都卷了。汉贾谊《过秦论》开头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四个比喻“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形容秦孝公当时消灭六国,独霸天下的强盛威势。

四个字的成语比喻许许多多,如,心花怒放、狼吞虎咽,它的比喻意义习以为常而不以为奇了。许多有历史出处的如,口蜜腹剑、水落石出。唐朝宰相李林甫,他告诉别人去采金子发大财;然后他就向皇帝告状,治那个人的罪。李林甫被说成嘴上有蜜,心里有把剑,是嘴甜而心里阴险的人。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了。

比喻的广泛性,不妨先说个现代的例子。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航天归来刚着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通话问询“在卫星里感觉怎样啊?”他回答一句话“像在家里一样。”这句比喻的话,人人听了明白,不须再说,不须再问了。它及时地给千千万万个人的心里送上了个满足。它是别的任何词语也难以替代的:说工作顺利、身体正常、很安全、一切感觉良好!等等词语都显得啰嗦又不适当,不如这句直截了当把话说到“家”了。

古人刘勰评论比喻说,“事核而言练。”事实精确,语言简练。这是对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晏子春秋》文章中的比喻说的。

齐国使臣晏子(晏婴)出使到楚国,楚王持强凌弱,藉晏子个子小就羞辱他、、、一见面时说:“齐无人也?”话的潜意说齐国像没人了似的,怎么来你这麽个小个子呢?于是,晏子用比喻巧以辩驳,维护了国家尊严。他说,我们齐国京城“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临淄京城市面广大三百闾,人多稠密热天大家扬起袖子遮成荫凉棚子,人们挥洒汗珠像下雨一般。

形容城市人口稠密众多,“张袂成荫,挥汗成雨”这个比喻,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论是用于上海、广州,还是巴黎、纽约,世界那一个大都市,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它比“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都适宜恰当,都情浓意重。楚王还不服这个“齐之习辞者”又设计污蔑:绑来一个人,说是齐国人在这犯了盗窃罪。指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原来好偷盗哇。晏子郑重回答:“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栀”水土不一样它就变了;这个人在齐国不偷盗,到楚国这水土,他就变偷盗了。晏子这里用的是比喻的设喻。

晏子能言善辩,成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名臣。“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是比喻中的暗喻。文学理论家刘勰以它为例,说好的比喻“事核而言练”,事实精确,语言简练。

说比喻,有必要把比喻的内涵定义明确一下。俗称比喻就是打比方,这样说不准确。词典上把比方、比喻分别列项注释。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他有自身的内涵定义。比喻在《诗经》中称为“比”, 即“赋、比、兴”的三种手法之一。比,也叫譬喻。《诗经》的权威朱熹说,譬喻“以此物言彼物也。”东汉学者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类以言之。”说《硕鼠》整篇是取类以言之的比喻。郑玄又把比和兴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见物之喜,附他类以兴之。《关雎》是也。”

《现代汉语词典》中比喻的注释。“比喻: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这里包含比喻的构成和比喻的作用两部分内容。

比喻的构成: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某一事物。即是两类不同的又相似的事物构成比喻。这样形成比喻的三个要素:本体——比喻词——喻体。即被比喻部分——比喻词——比喻部分

比喻的作用:“更加生动鲜明。”用比喻以起到变生疏为孰知,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生动感人,

鲜明易暁。

晏子在辩驳楚王时先是说“何谓(齐)无人!”这反驳,是个论断性的话。光这么说不生动不感人,又说临淄人“比肩接踵”人多得肩挨肩脚跟脚。这么说到是具体化了,但不如“张袂成荫,挥汗成雨。”这是两类不同又像似的比喻,他比前两句更形象鲜明易暁,意义生动感人。好的比喻也都是恰当的——古人的衣服袖子肥肥大大,天热三两人扬起袖子就成荫;人多挥汗成雨这也是通常说的话。这个比喻句从语言艺术上说属于历史的上乘之作。

大思想家老子、孔子都用过比喻把深奥,抽象的哲理观念说得通俗易懂。老子讲道、德、善,用比喻“上善若水。”并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水能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争利,处在低处也平平的。孔子在回答国君问怎样治理国家时,他用比喻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国君治国要行德政,行德政像北斗星居在天的中心,四周的星辰都拱卫着。群星拱北斗是至今常用的话。今年(2010)我国习副主席的一次讲话引用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话。

《诗经·小旻min》写周幽王在治国诸方面不行德政,施暴政而国家处于危亡的情形。全诗45句最后的三句结尾是比喻“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比喻把国家处境的险恶,人心的畏惧之感表达得鲜明动人。后来,孔子的《论语》中引用过这句话。今年的电视剧《老牛家的战斗》中用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韩愈诗《送桂州严大夫》向朋友严谟介绍桂林山水之美。前两句介绍地点,桂林在湘水之南。三,四句颔联是一对比喻名句“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漓江水色青绿像条绫罗飘带,山景如同顶戴碧玉宝簪高丛美丽。这把桂林的山水之美形容得具体鲜明。是本诗的重点所在,以后接续是送别欣喜的话,说去桂林胜过仙境,快乘鸾凤飞去。“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这句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两句都是表达桂林山水之美。后一句是个论断,他的抽象理性概括性强;前一句是比喻描写,它有具体鲜明的感知性形象性好。

《悲歌》是汉乐府中一首写悲情的诗。全诗共10句,句句写悲情不出现“悲”字,把内心的悲情写得逐层深入。结尾的比喻句把悲情比得更加深重。——先是写悲的行为:不管是“歌”还是“哭”都止不住悲情,“远望”故乡也代不了“归船”见不着“家人”。最后结尾用比喻说内心的悲情:”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入声)“心悲得说不出话来,心肠里像有个圆圆的车轮子滚来滚去转个不停。这个比喻把思乡的悲痛心境表达得贴切,感人。比喻的本体是”肠中”,喻体是“车轮”,比喻词省略了,语言简洁有力。

诗歌中的比喻主要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上起着生动鲜明的作用;小说中的比喻主要在叙事论理,刻画人物方面起着生动鲜明作用。

《三国演义》写刘、关、张,三个人物用比喻把每个人的相貌、性格特征写得神形活现,称得上是人物肖像描写的范例。

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势如奔马。张飞虎豹头型的大圆脑袋,两个圆圆的大眼睛,一圈黑糊糊的大胡茬子像燕颔一样看不见脖子。更突出的特征是他说话的声音,整个人的情势动态:“声如巨雷”之 大,“势如奔吗”之狂。这个比喻,活现出一个莽张飞的彪悍性格特征。张飞彪悍、躁动、勇猛的形象在全书400多个人物中是鲜明突出的。他“势如奔马”几乎没有平静站立的时候,心不静手脚好动。三顾茅庐时他等不耐烦,说我拿绳子去把他(诸葛亮)绑出来。“声如巨雷”在当阳桥上他三声大吓(he)把夏侯杰吓(xia)得从马上掉下来。画龙画虎难画骨。把人物写得形似神似,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比喻起着良好作用。

关羽:“丹凤眼,卧蚕眉”。蚕在眠期不吃不动,胖胖长长的身子静卧在叶子上——卧蚕眉,喻男子粗长的浓眉。与蛾眉、黛眉、柳叶眉,女人的眉显然不同。关羽的面容,”面如重枣,唇若涂脂“。重枣即大枣子。枣子是尽人易知的红红亮亮的颜色,圆鼓长长的形状。由这么一比喻,关羽关公是位枣形枣色的红脸关公,成为三国以来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典型。此后的绘画、雕塑、戏剧中关公的脸谱都是枣形枣色的红脸模样。

刘备刘玄德是长兄,汉室后裔。说他有帝王气度,“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形容他面容玉美润泽,没有胡子。 刘、关、张,三个人的面容,气度,性情特征都用比喻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比喻的恰切,通俗,鲜明性是无与伦比的。它为后世的人物描写树个范例。、、、

小说《水浒传》开头部分写当时北宋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天灾严重;一方面是贫富悬殊严重对立。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堪活命。这样的社会背景,小说故事的开端部分写个四句小诗:

赤日炎炎似火烧,这是个明喻句;语法上说是主谓句。主语名词“日”前加“赤”,即赤红,赤热的太阳 。谓语“炎炎似火烧”是人所感受到的程度。万人万物受着火一样的烧灼,此时的农民眼见亲手耕作的“野田稻禾半枯

焦。”无论是旱谷子还是水稻子多半都枯死要烧焦了。农民赖以生活的希望没有了!这时人的心情该是个什么样呢?又用个比喻 :“农夫心中如汤煮,”汤:本意开水。赤日似火,庄稼枯焦农民心中能不开水似的吗!这个比喻恰当其事切合其情。而可恨的是“公子王孙把扇揺。”他们不以为苦,反自为乐。这首诗把个一样的天灾,两种人世情的社会情景反映得多么鲜明呀!。

这首小诗从一个侧面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得淋漓尽致。若没有这样好的比喻,还怎么说能这样深切,动人呢!

二、几种常见的比喻。

1、明喻,不妨说明喻是一种明明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明喻的比喻词以“像”为主,其它有,如、犹如、似、若、仿佛等等,这些词都是“像“的意思。“像”是明喻的标志。“像”多出现在现代;“如”多出现在古代。本文先后20多个明喻句,为诗经、论语、汉唐诗、明清小说的例句,比喻词都是“如”。

“像”表示本体和喻体两者的相似关系。“面如重枣”。面是本体(被比喻部分);枣是喻体(比喻部分)。面是人脸面;枣是果实,中间要没有比喻词“如”,成为面重枣。两个名词意义互不相关。“如”在中间表示两者有相似点构成相比关系。这两者的相似点很好——形相似色也相似,枣子是为人所普见的,所以这个比喻它起到变不知为熟知的好作用。

鲍照 “直如青丝绳,清如玉壶冰”。两个比喻词“如”都是“像”的意思。韩愈,“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比喻词,”“似、如”都是“像的意思。

明喻的结构式:本体 —— 比喻词 —— 喻体

甲 —— 像 —— 乙

面 如 重枣

江 似 青罗带。

一日不见 如 三秋兮。

潭面无风 镜未磨。 (省略比喻词)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是《诗经·采葛》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一日和三秋时间长短不同,但人所急于想见面的心情,即使是隔一天没见着面,也像时隔三个月、三秋、三岁(年)那么长。这个意义重在比喻词“如”字中。没有如字成为,一日不见三秋,是述宾关系而失去了比喻的相似关系。

《诗经·伯兮》写一妇女思念远征不在家的丈夫,她不打扮不梳理以致头发乱糟糟。诗中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从丈夫你走后、、、我的头发像蓬草乱糟糟。

“首”头发是本体;“飞蓬”是喻体。头发和乱草虽是两种物,而在乱蓬蓬这一点相似极了。比喻词——如,正表示两者的相比意义。头发比如飞蓬乱草,固然相似,但人的形象不美呀!外表形象虽不美而内在心灵美。丈夫不在家要是油头粉面打扮:外形美;心灵倒不美了。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从丈夫走后就没心打扮,时间长头发自乱。乱如飞蓬的比喻带有夸张作用,着重表达对丈夫笃厚情深的忠贞。诗的下一句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我并不是没有胭脂油膏,,丈夫不回来我为谁美容。所以,首如飞蓬这是一个切情合理的好比喻。

《论语·述而篇》中有两句话,它的中心是真正的快乐在于生活得纯真而不在于富贵。前一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即使吃粗粮,喝白水,日子贫寒心纯净,弯着胳臂当枕头睡,乐趣也在其中的呀。下一句是个比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世间不合乎道义的财富再多权贵再高 ,在我都如浮云一样轻贱。这是个明喻句:本体,不义而富且贵;比喻词,如;浮云是喻体。

这里把不义,富贵这个抽象的道德观念,比喻得具体鲜明富有感染力。是嘉惠于人流芳千古的名言。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丹青引》引用过:“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首句:湖面的水光和月光交相辉映两相明亮谐和,下一句:水面无风无浪平静明亮像个未曾擦拭过的明镜。这句把湖水比作无尘的明镜,令人可知可感。

写完了水面,后两句写水中的山色——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湖中有个山叫君山。遥望中看到水中的君山,发挥了想象又用个比喻:清澈的秋水,明月朗照洁白银亮,水中的青山像似白银盘里一个碧绿的小海螺。比得小巧可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个比喻山水的名句。四句小诗中两句都是省略比喻词的明喻句。

白居易《忆江南》中两个明喻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写杭州早晨日出江边春花绿水的景致。

春日晨光照耀着江边满目盛开的花朵,艳艳红似火,初春江水映着芳草水绿如蓝。这个比喻是情景交融,景中含着赞喜之情的。这个诗意有另一句——交代性的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在杭州任过刺使,对西湖他有过政绩,更爱西湖美景。所以,在离开这里的一个春天,想起了熟知的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的江南春,想着,想着情不自禁又说“能不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能在“郡亭枕上看潮头,”诗情到最后高潮“何日更重游。”旧地重游情意深。诗在情景交融中结束。

《忆江南》一个标题贯穿两首诗。开头的比喻,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着意写景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意象贯通全诗。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照征虏亭。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

这首五绝写山花,江船的月夜景色。“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满山盛开的花朵如秀美少女之面颊,江面上渔火辉煌来来往往似纷纷飞流的萤火。这两个明喻是诗的结尾句。

开头的两句“船下、、、月照、、、”是叙事,是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我乘船离开广陵(南京),是月夜之时在征虏亭,看到满眼山花和江船灯火景致。再用“秀颊、萤火”的比喻把景致描绘一番。这么十个字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

山上有花,花使山增色添美;花满山上,花势高丛。在月色朦胧之中的高丛山花晃如秀颊美人伫立面前。月色朦胧之中远远近近漁船往来必然是点点灯火纷纷流动。所以比作“江火似流萤”这就是一幅动态之景;前句的秀颊是静态之美——诗情画意鲜明感人。山花,漁火虽是人们常见的,但不是谁都能比喻得这么好的。

景象美好,言辞华丽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意境,给人精神境界一个美好的馨飨。山花如秀颊;江花红似火;江火似流萤;江似青罗带。这些比喻是描绘山水景致的艺术精品。

诗似乎是由一字一词,词词句句组成的;其实诗是由意境练组成的。言辞华丽的好比喻是诗的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言辞不华丽,自然,淳朴的恰当的比喻描绘出好的形象,同样是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

下面两首李白、杜甫的诗,比喻恰当,淳朴;没有华丽言辞。

李白的《丁都护歌》写纤夫拉船之苦。是在运河中逆水拉船运石头。诗中一个明喻句“一唱丁都护,心摧 泪如雨。”一唱的“一”相当于,“一、、、就、、、”如:一见就哭;一说就笑;一走就是八年。一唱丁都护就悲伤落泪,泪落如雨。丁都护歌固然原是丧事悲伤曲调,现在是口头上的拉船号子。上句已叙述了”呉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热天,吴越的牛夜间看见水中月影以为是太阳,热得喘粗气。“一何苦”多么苦。人拉船天热,苦累口渴。要喝水——“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纤夫们热、渴、累,在劳苦交加中弯腰一步步拉船,口里呼着悲伤的号子。一声声丁都护,一阵阵伤心泪落如雨。这个比喻字字含着苦泪。是诗情的一个至高点。

末尾两句使诗的意境完美了,“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江边上无数的纤夫们弯腰弓背拉着船绳,在泪雨的呼号声中,向着看不到终点的远方,一步步拉着,一声声呼着、、、,这是一幅慢镜头;呼着,拉着、、、忽而放大一个特写镜头,纤夫们的泪水混和满脸汗水,雨一般流落不止。

“一唱丁都护,心摧泪如雨”。这个淳朴,深切的比喻在诗中是整个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

饮中八仙 杜甫

诗中写八个人醉酒的情形,其中五个人用比喻。

头一个人“知章骑马似乘船,”贺知章喝醉时,在马上骑不稳,晃晃悠悠像坐船似的。这个明喻句像朴实真切的叙述一样。下一句“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年岁较大,喝醉眼更花,掉井也不醒酒。这是一种幽默而不失其真。是杜甫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种。

诗中第三个人是做左丞相的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丞相官大钱多!喝酒耗费万钱不在乎?所以天天喝?下句说他“饮如长江吸百川。”这明明是打比方也是夸张,实则表明他饮酒的海量。

第四个人物,年轻的崔宗之是一派帅哥风度:“宗之潇洒美少年、、、皎如玉树临风前。”赞美宗之醉酒时潇洒风流娇美。这里的“少年”一词是古义,指40岁以下的青年。(王力)例如:少年见罗敷(陌上桑);莫等闲白了

少年头(岳飞);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夜来忽梦少年事(白居易);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王维)以及近代的“少年郎,采槟榔”这些“少年”都指风华正茂的青年。用“玉树临风”比喻他喝得情不自持,美如临风玉树摇摇晃晃。玉树,及玉人、玉山都是比喻伫立的美人。例如亭亭玉树临风立(红楼梦);玉山倾倒再难扶(红楼梦);、、、疑似玉人来(西厢记)。

诗中写李白的句子最多。李白是诗才酒兴双高的人物。杜甫曾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里杜甫写李白诗才和酒兴方面的高义和豪情。

先说李白素有诗才“李白一斗诗百篇“再说他一旦喝酒就尽情尽兴地喝,诗才同酒兴并发喝它个“长安市上酒家眠”酒家眠和井底眠的眠,都是为押韵用“眠”不用 “睡”。刚闭眼睛睡,打瞌睡;睡着了为眠,安眠。酒喝沉醉而睡或眠在李白是出名的。历史名画《太白醉酒图》有个趣说,酉卒念醉,目垂念睡。李太白抱酒坛子在山坡睡,不知道他是睡还是醉。这里说李白在市上的酒店里喝酒,喝醉了他就睡在酒店里,这样的行经表现李白不顾个人高官的身份。不是在朝给皇帝写待诏的高官,不再是为贵妃娘娘酒宴歌舞时给她作《清平调》时的情形。下一句进一层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饮中仙。”玄宗皇帝呼太白回朝,为啥不去呢?回答我今天成了酒仙了!酒仙,是神仙就不给皇帝做臣下了!李白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在这又体现了出来。李白本有“诗仙”称谓,若凿实自称臣是诗中仙就会以实丢实。何况本是写醉酒,以酒仙之称是艺术的虚中见实,体现李白的非凡豪情傲岸风骨。

一切文学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写人”的,写人,要写出人的心里,性格来。杜甫的这个比喻把李白的性格写得高深。这艺术手法是高超的。

八仙中的张旭是有草圣之称的书法家。他“挥毫落笔如云烟”。“云烟”是喻体用以比喻本体——纸上草书的字样,像云烟飘飞,纾卷自如。

诗中的五个比喻 (1个暗喻4个明喻)把醉酒的5个人表现得神形活现,各俱情态。饮酒的八个人能诗的诗,能写的写。可谓八仙醉酒各露其能,不是各显其能。贺知章骑马似乘船落水,这不是显像是露像。李白睡在酒店自称酒中仙,不听天子呼。这是酒后露真言。

作品中一个好的比喻是作品中整个意境练上的一个光环。欣赏好的比喻为个人的阅读,写作看有目标,方向。 焦仲卿妻 (汉乐府诗)

这是汉乐府中的一篇五言叙事诗。主人公刘兰芝是封建专制家庭中的年轻媳妇,婚姻遭婆母的无端逼迫,最终和丈夫二人双双同殉节。诗中多处用比喻为开展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起良好作用。

故事开头写刘兰芝肖像,有三个比喻:“腰若流纨素,指如削(xiao)葱根。口如含朱丹.”她身穿本(素)色细丝(纨)衣装像明亮的水一般轻盈漂流。纤纤的手指像葱白儿柔嫩、、、像红宝珠那样好看的小嘴唇。特用比喻描绘出一个古代女子常有的美貌。细写她的丝装和手指是和上下文相关联的。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始结婚。”她手巧人勤:”鸡鸣登机织,、、、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婆母还嫌慢 。

丈夫焦仲卿是个小官,夫妻二人和好。兰芝婆婆一再逼儿子休妻再娶。焦仲卿做不出有力的反抗;兰芝被迫回娘家。临走辞别婆母,回过身和小姑子告别时说,我过门时你才床那么高,以后别光玩儿,好好侍候妈。说着说着一转身“泪落连珠子”眼泪像串珠似的往下掉。这五个字的比喻恰当自然地体现出兰芝的贤惠悲苦,是别的言词所替换不了的。

兰芝和丈夫在路上分手时,二人表决心。兰芝主动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君,夫君你。作,是比喻词成为。妾:我。妻子自贱之称。磐石、蒲苇都是喻体,比喻心如磐石之坚如蒲苇之轫。蒲和苇都有千丝万缕绵长不断的柔韧性。兰芝表完了坚忍不拔至死不渝的决心之后又告诉丈夫“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这是不祥的预兆。自家亲人性情不好,会是不幸中的不幸。这个比喻句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前后呼应作用。

兰芝回家第五天,母亲要把她许配给县令的儿子。兰芝拒绝,说服了母亲。后来太守儿子求亲。兰芝的哥哥强硬的说,我给你算好挂了!是否(pi)泰挂,是个大吉的挂。否泰,凶吉祸福的意思。否泰挂的卦辞为 “否极泰来”。意为灾祸的坏运到了极点就转变成好运,吉祥福祉就到来啦。他说:“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你先嫁的坏运后嫁这回是好运,好坏相差天地之大。这回嫁到太守家,你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享受不完!最后强暴地说,这样的不嫁,以后你还想怎么的呀!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三
《现实主义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

阐述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因此我个人觉得现实主义诗歌更能如实反映当时人的生活状况,有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诗歌。

阐述《诗经》中,《硕鼠》的审美意蕴:

这是一首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重税的剥削之诗。农民无法忍受课税负担沉重,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愤慨和控拆。

这首诗全用比体,以物拟人。诗体的三个部分结构相同,意义一致。

从历史背景上看,当时社会对土地按亩课税,实施封建课税法,封建的生产关系已在发展着。即是说,在农业奴隶劳动上的榨取关系已经衰废了,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和发展。农民群众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生活举步维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得阶层关系的对立日趋明显,才使得受苦群众不得不仰天长号。

从形象刻画上,全诗由两个层面描绘了本诗的主题,一是从正面刻画的“大田鼠”的形象,给人一开门见山留下了老鼠丑陋贪婪又狡黠的首映效应,同时也让广大受以压迫的人民群众对此贪得无厌的形象产生共鸣,借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二是作者刻画穷苦民众的一次次诉苦中烘托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

从反应的社会现实上,群众一直渴望有块“乐土”可以免受压迫剥削的痛苦,但是哪里知道“大田鼠”是到处都有的,“乐土”也只不过是存在于农民阶级意识中的幻想而已,诗人说作歌告哀,骚人说发愤抒情,也只不过是无奈倾诉而已。在封建制度的笼罩下,这样的生活也不知何时是个尽头。《硕鼠》一诗以形象的比喻,层层推进的深刻内涵,通俗寓于全诗的感情线索中,揭示了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也烘托了受压迫民众的无奈与无助,同时也隐喻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下残酷的社会现实,也从侧面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阐述《诗经》中,《采薇》的审美意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要开始一种“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凄凉自然是不可言喻的。那“依依”的“杨柳”虽代表着温柔的乡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幸福即将不再,这“杨柳”也见证了抒情主人公哀婉凄切的别离,寄托着主人公魂牵梦绕的乡愁和与亲人相会无期的感伤。客体之景与主

体之情相反相成,衬托出一幅离家远戍的悲苦画面。依恋、留别内涵的“杨柳”意象遂成为后代作品中描写离别的专有名词,到唐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不合时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将归乡本应有的欢愉,凝聚了在回乡时刻回味一生所体会到的人生无常的悲伤和世事苍茫的感怀,这“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愁绪使得他只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了。漫长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满不尽的哀伤。道路向前延伸,哀伤也将继续,又有谁能理解这不尽的哀伤呢?整个诗章充满人生感伤的情调,这是戍边士兵的痛苦生活酿造出来的满腔真情。它熏染到依依的杨柳上,凝结在霏霏的雪花里,也渗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阐述《十五从军征》的审美意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有多少血泪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阐述《七哀诗》的审美意蕴: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

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阐述《无家别》的审美意蕴: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吗?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四
《诗词鉴赏比喻手法专练1》

诗词鉴赏比喻手法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月

韩 偓

辛夷①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②,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注】 ①辛夷:一种香草。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

答:(1)诗的前两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色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第一句从景物的角度写,辛夷刚凋谢,桃花又接着开放了,写出了三月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第二句从节日的角度写,踏青的快乐还在心头,寒食节又来了,寒食节之后紧接着又是清明节,节日一个接一个。所以说一年四季最好的是三月。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

答:“空”比“错”恰切。“错”字只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

6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①

叶 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答: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 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思对即可)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五
《浅谈李白诗歌的比喻》

2007年9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Sept.,2007Vol.34 No.5

第34卷第5期

浅谈李白诗歌的比喻

张明旺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太原030012)

  摘 要:形象切至,入人意中,新颖别致,出人意外,是李诗歌比喻的基本特色。李白诗歌比喻的感情色彩是极其浓厚的,且这种感情不是人为地披挂在喻体上,而是从比况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李白诗歌的比喻大多是眼前景、口头语,顺手拈来,悉成妙谛。这些比喻绝不是呆板、单一的,合运用。这样,就使李白的诗句更生动,更有弹性,更有表现力。  关键词:李白;诗歌;比喻

  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5),  “比喻是天才的标识”(,通,而达到加强形象感的艺术效果。“皇甫湜《答李生第三书》里曾总括出比喻的辩证原则。一方面‘凡喻必以非类’,另一方面‘凡比必于其伦’。比喻包括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无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要使比喻新效果愈高。”(钱钟书《读〈拉奥孔〉》奇,抓住读者,就必须使喻体与本体在“必于其伦”的基础上“分得愈开”,看来,诗人李白是深明此道的。他善于把不同性质、不同领域、不同作用的事物放在一起设喻。如《杨叛儿》“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用香烟的双双一气,升入云霞,比喻男女间难舍难分的炽热的爱情,《太原早秋》“思君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用悠悠流水比喻不尽的相思,在《寄远》中用“卷施心独苦,抽却死还生”比喻思妇对丈夫感情的坚贞不渝,《久别离》中用“愁如回飙乱白雪”比喻怨妇杂乱迷离的思想情绪。当然,这些比喻已不是上述那种单一的比喻,它一方面由于新颖别致、具体可感,抓住了读者;另一方面,这些比喻构成的形象领域,对整首诗的意境又是一个

,确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指出:“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形象切至,入人意中,是比喻的第一要义,也是李白诗歌比喻的基本特色。他善于抓住喻体与本体之间突出的类似点加以发挥创造,给人以形象的感受。如在《鸣雁行》中,以“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的鸣雁,比喻自己对遭难罹祸的惊恐心情;在《雉子斑》里,他又用“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斑鸠比喻自己即使为自由理想而死,也决不向权贵屈膝妥协的坚强性格。他还以“落羽辞金殿,孤鸣咤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的鹦鹉来说明自己的多言见弃,表示了对统治者的愤懑,寄托了落魄不偶的感慨;他也用“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的松树,表现自己冲破阻力、积极进取的决心及其乐观主义精神。这些比喻贴切生动、通俗易懂,“意托斯间,流言彼处”,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但是,比喻光贴切是不够的,高超的比喻不仅形象切至在人意中,而且还要新颖别致,出人意外,这

收稿日期:2007205210

作者简介:张明旺(1955—),男,山西静乐人,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主任编辑。

—105—

极好的衬托,它不仅使人们能领会其固有的形象意义,而且还可以“使读者能够各式各样地想象他们”,用“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积蓄去补

(高尔基《给青年作者》),使人们在“充和增补”咀

(元好问《与张仲杰郎中论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的品尝中接受作者的思想,得到感情上的共文诗》

鸣。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诗歌比喻的感情色彩是极为浓厚的,且这种感情不是“人为”地披挂在喻体上,而是从比况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受挫后不久,当时,他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在“济苍生”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狂放不羁、沽酒买醉的消极情绪就自然而然地拨动了他诗歌的琴弦。望着碧绿的汉水,他想的是饮酒,在“黑甜乡”里混世。一句普通的比喻,饱含了诗人的一腔孤愤和无限愁思。同样的例子,在《秋浦歌》里他还写道:“秋浦长是秋,萧瑟使人愁。”秋浦的衰飒荒凉,引发了诗人对政治失意的感慨,置身秋浦,《词》月,的美丽。在此,、感动的工具赢得了它存在的意义。为了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李白还往往用突出事物本质特点的比喻手法,表现自己爱憎分明的态度。如用松兰比喻君子,萧艾比喻小人,并预言正义必然战胜反动,真理一定会战胜谬误。如在《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务》里他写道:“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在《古风・三十七》中他写道:“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对当朝的权贵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蔑视。在《古风・三十九》中用“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鸳鸯”,比喻君子失时,小人得志,对黑暗的唐王朝及其用人路线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这些例子在李白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这些比喻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突出了作者的感情,使纷繁的现实、抽象的道理得到形象的反映,读来是有一定启迪意义的。

李白是一个不屑于苦吟的诗人,他的比喻大多是眼前景、口头语,顺手拈来,悉成妙谛。当诗人不堪忍受黑暗现实的折磨,从长安金门出来时,以金门

的鹦鹉自喻;《寄崔侍御》“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用不系舟表现自己在宦海和尘世中浮沉的情景,多么形象又多么平淡!再如《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浮云的来去无定,比喻游子的心意,以夕阳的徐徐而落———似乎不愿下落,有所留恋,比喻自己眷恋友人的心情。不仅写出了人物难舍难分的情态,而且点出时间是在夕阳半规的傍晚,不仅有环境的衬托,而且有气氛的渲染,简炼、新颖、形象、生动。再如《听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寥寥十个字,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状出了气势,意境是如此开阔,画面是如此和谐。涵泳其诗,我们耳畔仿佛听到了阵阵松涛,眼前仿佛看到了一片林海。这种比喻所造成的意境是生词僻句永远不可企及的。

作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诗人,李白的比喻决不是呆板、单一的,就使诗句更生动,再如《长相思》“昔时横波”,在强烈对比和巧妙比喻的综合运用中,使人看到了思妇的苦闷,看到了封建帝王穷兵黩武,使民不聊生、妻离子散的惨景。再如《北风行》用“黄河捧土尚可塞”,比喻主人公的深仇大恨,其中又有夸张的成分;同时,“黄河捧土尚可塞”对下句“北风雨雪恨难裁”又有反衬的作用。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混合使用,表现北方妇女对出征战死的丈夫的怀念及其痛苦心情,反映诗人的反战思想,感染力是很强的。

巧比妙喻,以达其情,美人香草,寄托遥深。一切形式、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李白运用比喻这一艺术表现手段,形象地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如《古风・五十四》“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用比喻表现了炎凉世态中的冷暖人情,如《箜篌引》“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轻言托朋友,对面九嶷峰”。他也用比喻表示了自己绝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孤傲性格。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等等。总之,李白诗歌的比喻就像一个雕刻家手里的笔刀,或设譬言志,或托物咏怀,或以景寓意,或借事抒情,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从而使他的创作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放射出不可磨灭的光辉。

—106—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六
《探究性阅读(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形容词)》

探究性阅读

-------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形容词

五年一班 呂玥潼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的都是在美国常常会用到的形容词,先把這些形容词给学会吧!这些形容词隨时隨地都用得到,一定要把它们牢牢记住哦! 1、good It's good. 很好。 今天我们再来介绍另一组也是常用的形容词。Good跟Cool很像, 都是听到什么好事时就可以脫口而出的, "It's good!" 例如, 当别人说"I just got an A from that course." 你就可以轻描淡写地说"It's good." 一般別人跟你问好时说"How are you doing?" 通常我们会回答"I am good" 或是 "I am doing good." 这是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对话之一。 另外 good for you 或是 good to hear 这两种句型也很常见, 例如別人跟你说他明年想要上大学, 或是说他决定从现在起每天要运动一小时, 你就可以說, "Good for you." 或是 "Good to hear." 2、great That's great. 太好了。 Great在这里就是说很棒的意思。大家也可以把这个词设想成是good的比较级,如果刚才那个得到一个A的人换作是女生的话,我可能就会说 "That's great!" 这样別人听赤可能就会更舒服一点。同樣的, 遇到別人跟你问好, 要是你今天觉得很不错的话, 你就可以说 "I am great!" 3、cool It's cool! 很好, 很棒! Cool这个字在英文里算是应用最广的字之一了, 几乎隨时隨地都可以听到大家在说这个字。通常有两种场合大家会说cool这个词,首先第一个场合是当有人说了一件不错的事情, 例如, "I am going to college this year." 你就可以说"Cool!" 或是人家说, "I just bought a brand new car." 你还是说 "Cool!"总之只要是好事, 你都可以說cool! 另外一个场合会说cool多半是別人问你做了某件事沒有, 你说做了, 別人就会说cool。例如別人问你 "Did you make one copy for me?" 你说"Yes." 他就会很自然地说"Cool." 又例如别家问

你, "Did you go to watch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 你说, "Yes." 人家也会说"Cool!" 总之, cool这个字是无所不在的,听到什么好事就说cool准沒错。 4、neat It is neat! 太酷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 neat是cool的比较级, 比cool还再cool一点的就是neat, 例如別人说他学钢琴学了十年, 像这种事你光用cool形容是不夠的,不如就说neat会来得更贴切一点。或是别人说, "I've been to Europe several times." 听到这种几乎不可能发生在一般人身上的事, 你也可以说neat! 5、wonderful That's wonderful. 太棒了。 Wonderful听起来要比 great 还要再更好一些。如果说这个拿 "A" 的人是个漂亮美眉的话,就试试这句吧! "That's wonderful!" 听起来是不是很舒服呢? 当然要是遇到別人跟你问好, 你回答 "I am wonderful." 那就表示你今天真的是很不错了! 6、Pretty She is pretty. 她好漂亮。 Pretty 当作漂亮解时,和 beautiful 程度上差不多, 但如果真的要比的話, beautiful 还是比 pretty 还要 beautiful 一点。另外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当球赛有精采的表现时, 你就可以说, Oh! That's pretty. 但是不能说, That's beautiful, 跟中文是不是有点类似呢? 7. fantastic 极好的;了不起的 You've got the job? Fantastic! 你得到那份工作了?太好了! 8. marvelous 极好的;非凡的 That's a marvelous idea! 这主意真是棒极

了。 9. special 特别的;不寻常的 You know, you are really special! 你知道吗,你真的很特别。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七
《浅谈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辽阳市三高中 付尧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因此,比兴中有比喻的成分,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比喻在诗歌中有明显的标记,有喻词或喻体。而比兴没有。 “似”这个喻词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中,把积雪比成堆积的花,里面有明显的“似”这个比喻词。还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有“似”比喻便很明显了。有的是没有比喻词,但是喻体很明显。例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很明显的,把池塘的水面比成“明镜”。诗歌中有喻体出现也是判定比喻的一个标志。

比兴这种手法却不需要喻体和比喻词,要靠人的理解得出比喻的真实含义。如《卫风·氓》第三章即以传统的比兴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写眼前鲜嫩的桑叶,对斑鸠提出不要贪食的劝告,从而由此引出对女子“无与士耽”的劝告, 并以桑叶的嫩绿润泽暗喻女子早年甜蜜幸福的恋爱时光。而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这两句引发对主人公遭弃始末的追述,并以桑葚的枯萎凋零暗喻似水流年带走了曾经的青春,曾经亮丽可人的

容颜;以不再新鲜润泽的桑叶的结局暗喻饱受婚后贫困生活煎熬的女子面临着被无情遗弃的命运。

其次,比喻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而比兴侧重整体意境的表达。 比喻修辞中主要想运用它实现更加形象的效果,所以它更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例如形容人谨慎的态度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春天的生机盎然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形容淡淡的哀愁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山和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把无形写成有形,都只是侧重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

而比兴手法则不能断章取义,截取其中之一来理解,它更侧重的是整体的意境。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咏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词中的“孤鸿”“幽人”互喻,从全词看,他遭受政治挫折,可谓“寓意高远”。 “孤鸿”“幽人”的意象分别来自《易经》中的《渐卦》和《履卦》,运用这两个文化意象,透射出苏轼在遭遇政治极大打击后渴望归隐、得以避祸的心态。用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意境。这种意境要结合全词分析,不能分开说。

第三,比喻经常和其他修辞共同使用,但表达效果是在一起的。比兴和其他修辞一起使用,表达效果是分开的。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把愁的绵长比作有白发三千丈那么长,诗句中比喻、通感、夸张同时使用,但表达效果只有

一个,那就是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和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想象和夸张。表达效果只是让音乐变成具体可感。

而比兴如果和其他修辞连用的话,表达效果是“各为其主”。例如《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用了比兴手法,作者用描写春天正一天天离去引出下文国家正渐渐衰微,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无法回避。上片是作者的哀惋、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一句用了拟人修辞,想表达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

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那是拟人修辞在这句诗中的含义,而不是全词以春喻国的含义。所以在共用修辞的表达效果上看,比喻要和其他修辞一起总结含义,而比兴则要分析每个修辞的含义。

在我国的诗词创作中,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 便于理解记忆,正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才使得很多诗歌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并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韵味。因此这两种手法在古代诗歌鉴赏中都很重要,所以在此列举了两者的细微差别,希望读者在阅读古诗的时候能有所领悟。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付 尧

辽阳市三高中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八
《比喻修辞在唐诗中的运用》

浅析比喻手法在唐诗中的作用

文学院 0807班 陈泽林 学号:2008101010739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而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一的唐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内涵和出神入化的文学技法表现出来,既引人入胜,有震撼人心。唐诗中或咏物,或说理,或抒情。其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和文字的锤炼,使得诗歌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价值。而比喻手法的运用,则是诗人创作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比喻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一、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唐诗中有很多咏物咏史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主体是被吟咏的事物或人物。这些主体一般都是客观实体,基本不允许主观臆造。所以,如何能让读者仅仅通过文字便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这一类诗歌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只有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开始随后的抒情和说理等情感表达。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人们在现实中能感知的、能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印象的事物,把它们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这样便构成一系列的比喻。

而比喻的成立,要具备“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在唐诗中,作者所吟咏的人或物常常离读者较远,而作者通过与之类似的,又能贴近读者的事物进行设喻,马上就让读者想到,作者描绘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真正地达到“化平淡为生动”比如下面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即描写春天返青的柳树在风中妖娆柔美的姿态、作者在前两句均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借喻这一词格。将柳树的绿比作玉,将垂下的柳条比作丝带。形象地将刚刚返青不久的柳树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这两句描写的不是静止的柳树,运用比喻的手段就可以使柳树的形象活起来,即让读者在视觉上感知柳树的绿,又能让读者有触觉上感受到柳枝的轻柔。在最后一句用明喻的手段,既可以简单明了地将看不见的风以具体的形态让读者接受,又可以直接点出咏柳背后的内涵。作者所吟咏的不只是柳树,更使造就柳树形象的春风,是自然。即便是不处在春天里柳树旁的读者,也能在脑中形成那一组形象,更能顺着结尾的比喻,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类似的诗歌还有李贺的《马诗》(其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要阐释的较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具体明确。

在唐诗中,还有一类说理的诗。即在诗中阐释人生的哲理。道理往往都是抽象的,如果以单纯的说教方式来告诉读者,则不免生涩,死板。这样就是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打了折扣。同时,有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通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要做到浅显易懂。在诗歌的艺术性和说理的明确性、有效性之间,就需要用修辞手法架起一道桥梁。而比喻这种常用的辞格,便在此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使得诗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意在说明新的事物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代旧的事物,不必为时光流逝和人的老去感到悲哀,要豁达乐观。而这种道理比较深刻,要通过诗人精妙的笔法来实现浅显明了。而作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在诗中只出现了“沉舟旁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这两个喻体,将这一道理形象地阐释出来。读者在读到这两句话的时候,马上就能在脑中形成千帆过境,万木欣欣的场面,更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哲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其他诗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说是朱斌的《登楼》),虞世南的《蝉》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喻的运用来阐述人生哲理。

三、比喻的手法往往是和诗人情感相联系的,通过比喻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进而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常来讲,比喻的手法加上不同的情感类型和情感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通过一首诗的修辞方法的了解,就能很快地了解作者在作这首诗时的感情态度等心理活动,从而为整首诗奠定感情基调。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抒情造成的矫揉造作。同时,也节约了抒发情感的语言,即用一个比喻句代替了一组抒情的句子,可以达到“化冗长为简洁”。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两句借虽然无限美好灿烂的夕阳却已近黄昏来比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老去,表现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而对于不可超越的生命又有着无奈之情。这样,以自然物来比喻人和整个生命过程,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情感的相知,使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鉴赏更为容易,避免了艰深晦涩。同时简单的十个字阐述了深奥的人生道理,也是比喻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比喻虽然是一种普通常见的修辞方式,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重要的。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高度锤炼的结果,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是精炼简短的文字更加丰满,表现力得到增强,人们通过对诗中比喻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中的形象,诗中的情感和哲理。比喻为诗歌的艺术魅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为其价值,使得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以至沿用。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九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那短短文字,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其意之深、境之远、情之挚。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到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五年级的《长相思》六年级的《春夜喜雨》,诗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很明显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王松洲老师对古诗词教学做出这样的评价:从教的角度看“难”从学的角度看“难”即:四难,难读、难懂、难入、难学。而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让古诗词教学变得轻松许多。针对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古诗《山行之秋意》,李老师执教的词《浣溪沙》走近苏轼谈一下我的认识。

蒋老师 《山行之秋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蒋老师利用漂亮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好的语文课是对学生全程的吸引。在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食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时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蒋老师不只站在教材的高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描写秋景的古诗时有一个纵向的联系,老师对知识点做了一个整合因此便有了《枫桥夜泊》、《子夜秋歌》、《暮江吟》、《古朗月行》„„从而让学生

从读中,从观察中扩大了对秋的认识:霜、叶、水、果、月„„这是一个知识面由窄到宽的延伸。

老师在做练习时实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1 有诗中的秋景牵引到现实生活中的秋景比如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大雁南飞,花果飘香„„看到学生写的秋天的词语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收获2 在感受诗的韵律美时,要求学生边背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说,没有想象的课堂是平实的,而这节古诗教学是生动的。在了解古诗时和学生一起认识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古诗中比喻的妙用,那么学生在描写“银杏树、枫树、柿子树、石榴树”的变化时句子会更加生动。

蒋老师的古诗教学突出重点看秋景,练说话,突破难点感受是的韵律美,是一个很好的读——说——练的结合。

李老师 《从〈浣溪沙〉走近苏轼》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惊于苏轼那面对逆境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惊于李老师那深厚的文学积淀。《浣溪沙》这首词以淡疏的笔墨写景,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李老师从复习巩固入手出示苏轼的作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再次领略苏轼的才华导入新课。知识点有对比就有提升,拿《清平乐.村居》与《浣溪沙》的格式对比,前者少了小序,后者少了题目。

“读”也是这一课堂特色。学生自由读《浣溪沙》,指名读,正字音读,师生共读,读苏轼不同人生经历作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等。这些环节都紧扣《课标》中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浣溪沙》的理解老师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突出学生的课堂地位。在学生知道词的大意时,学生又进行深读再次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与知识魅力。课堂上把词意放轻了把体会诗人的情怀放重了,注重了“品”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诗词不只是诗词也可以走近我们的学习生活。

下面针对古诗词教学,我从诗词诵读和想象两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我认为我们教诗词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而是要让学生品悟,体验,运用,传承。《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等能力,(我想学生平实的读背诗词也是一种很好的古文化语言积累。)同时语文科长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优秀文化莫过于我们教材上的古诗词了。

关于古诗词教学,《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

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

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

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目标是诵读

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60篇(段)。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学习我了解到古诗词教学侧重于诵读,想象,情感体验,淡化了诗意的讲解。在课堂上我是朝这个方向做的:

1 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诗句中都突出了诵读的重要性。那么学习古诗词诵读就是方向。在课堂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读为本。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文有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如果不重视读岂不辜负这诗的形式之美吗?

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就是引领学生读诗,讲意,默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等环节。关于学生的能力,学习方法可能被忽略了,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太明显。所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要淡化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多在课堂上利用时间诵读。可以有老师的范读,学生自主朗读,师生共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品味诗的语言,再送诵读感受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读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读中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理解。只有师生师生共同煮书也就解决了难读,难懂这一问题了。

2 以想象为本

千百年的古诗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有距离的。《课标》中反复出现展开想象,可见想要入境我们必须要朝这个方向引领。去领会诗人的言外之意就比如《浣溪沙》中的苏轼,想象他在逆境中的心态领会他的魅力。联想和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泊船瓜洲》时,当王安石停船在瓜州遥望故乡南京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想象当时伱与诗人同行你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在读《伯牙绝弦》时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等待钟子期的心境是何等的心情?在品读古诗时,带着学生入境,通过想象和诗人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我们常对学生说用手中的笔抒心中的情,这为古诗词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就《秋思》一诗张籍以书信为载体,写完后信封封了又拆通过心理,动作描写表达那千情万绪的思乡之情只要我们进行时时地想象:如果你是张籍,独自一人在洛阳城,遇到遇到秋风乍起心里会有什么感受?(由秋——冷——孤独——思乡)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方式,那么学生续编故事的情节就会跃然纸上。可谓是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学生思想上的“穿越”也是轻松的。

在我们的古诗词教材的编排上更突出人文精神,每篇古诗文几乎都有插图,我们老师也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把自己所看到的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去二三里》(风景画)《泊船瓜洲》(思想图)《清平乐.村居》(田园画)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表达诗中的意境。如《山行》所描绘的以枫林为主景,让学生

比喻现实的诗词篇十
《徐志摩诗《生活》赏析》

徐志摩诗《生活》赏析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

五月二十九日

①写于1928年5月29日,

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

月刊第2卷和3号,署名志摩,

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

诗评:

好的诗都是用真诚和生命写就的。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悲剧性的, 或苦难的人生经历或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美不仅是作家艰苦劳动的结果,也 是以作者在生活中的坎坷、甚至牺牲为代价的。《生活》可以说是这样的作品。

《生活》是一曲“行路难”。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诗人在全诗一开始便以蓄 愤已久的态度点题“生活”。作者避免了形象化的直观性的话语,直接采

用感情色彩非 常明显而强烈的形容词对“生活”的特征进行揭示,足见诗人对“生活”的不满甚至仇 恨。社会本来应该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舞台,现在却被剥夺了各种美好的方面, 简化成也就是丑化为“一条甬道”。不仅狭窄,而且阴沉、黑暗,一点光明和希望都没 有,更甚者是它还象“毒蛇似的蜿蜒”曲折、险恶、恐惧。

然而更可悲的是人无法逃避这种“生活”。生活总是个人的具体经历,人只要活着, 就必须过“生活”;现在“生活”成了“一条甬道”,人便无可选择地被扶持在这条绝 望线中经受痛苦绝望的煎熬:“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前方”是什么呢?诗人写 道:“手扪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几句诗仍 然扣着“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这一总的意象,但是却把“甬道”中的感受具体化了。 在这条甬道中没有温情、正直、关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扶壁而行,感受到的是 冷壁和冷壁上的粘潮;这里没有空气,没有出路,没有自主的权利,象在妖魔的脏腑内 令人窒息,并有时刻被妖魔消化掉的危险;这里没有光明,一切丑恶在这里滋生、繁衍, 美好和生命与黑暗无缘,而丑恶总是与黑暗结伴而行。对人的摧残,身体上的重荷与艰 难还是其次的,气氛的恐怖以及信仰的毁灭、前途的绝望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人的精神; 最后两句诗正揭示了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 什么愿望?”

这首诗很短,却极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得以实现与诗人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 抒情视角有直接关系。在本诗中,诗人把“生活”比喻成“甬道”,然后以这一意象为 出发点,把各种丰富的人生经验浓缩为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陷入”——“挣扎”: ——“消灭”揭示着主体不断的努力;而“毒蛇”、“冷壁”、“妖魔”、“天光”等 等意象则是具体揭示“甬道”的特征,这些意象独立看并无更深的意义,但在“生活” 如“甬道”这一大背景下组合起来,强化了“生活”的否定性性质。诗虽小,却如七宝 楼台,层层叠叠,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美的艺术世界。

我们应该突破语义层,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和痛苦的诗人心心相印。 面对生活的种种丑恶与黑暗,诗人拒绝了同流合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其中挣扎; 挣扎就是抗争,挣扎需要力量和勇气,而面对强大的不讲完善与美的对手的挣扎命中注 定是要失败的,因此,这种挣扎除了需要与对手抗争的力量和勇气之外,还必须面对来 自自己精神世界的对前途的绝望的挑战;这正如深夜在长河中行船,要想战胜各种激流 险滩,首要的是航行者心中要有一片光明和期待。这首诗正是诗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时对 经验世界与人生的反省,是对生活真谛的追问。然而诗人自我追问的结论却是不仅对世 界,而且对自己既定追求的绝望,这样产生影响的不是发现了世界的丑恶,而是发现了 自己生活的无意义,于是诗人在最后才说:“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 什么愿望?”最可悲的就是这样的结局:个人主动放弃生活。放弃的痛苦当然从反面却 证着对生活的热烈期待,但这种对生活的最热烈的挚爱却导致对生活的根本否定,生命 的逻辑真是不可思议。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最好剖析还是诗人自己的话:“人的最大悲剧 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你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

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 (《自剖》)这首诗的好处不在于对社会的批判;作为心灵的艺术,其感人之处在于它 昭示了生命的艰难、选择的艰难。 徐志摩是一位飘然来又飘然去的诗人(《再别康桥》),似乎潇洒浪漫,实际上他承受着太多的心灵重荷。在这首诗中,他对生活和人生给予了否定性的评价,事实上他并没有抛弃生活,而命运却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是,诗人的诗久经风雨却还活着,它用艺术的美好启示我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3385.html

    上一篇:折柳送别的诗

    下一篇:思念友谊的诗句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