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一
《形容女子的诗词》

形容女子的诗词

心素如简 人淡如菊

 北方有佳人

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出自李延年诗.衍生出一个很著名的形容美女的词语——倾城倾国

3.“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形容恰到好处,不能稍做变化,否则就不够完美.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宋玉<招魂>)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西施>)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歌一首>)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洛阳女儿行>)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丽人行>)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周代《诗经.桃夭》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已将桃花作为女子的象征;

唐代李白《长相思》中有“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应是最早以直白的手法将花与美人相提并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李白<清平调词>(杨贵妃)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同上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同上

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话眉>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形容美女的诗句有:

手如柔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白居易《长恨歌》:

“天生丽质难自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温泉水滑洗凝脂”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面桃花

唐寅 一剪梅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 妒花歌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雨;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装。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

(袁中郎评)竟能画态

唐寅 题菊花图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仅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唐寅 和沈石田落花诗

之一

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翻成南阮贫; 借问牧童应设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六如偈送钱塘妾,八斗才逢洛水神; 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

之二

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 鬓边旧白添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 漏客已随香篆了,钱囊甘为酒杯空; 向来行乐东城畔,青草池塘乱活东。

之三

春来赫赫去匆匆,刺眼繁华转眼空; 杏子单衫初脱暖,梨花深院自多风。 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 倘是东君问鱼雁,心情说在雨声中。

之四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 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 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正当中。

李清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

帘外拥红堆雪。

常记海棠开后,

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

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

更一声啼()(左“决”右半,右“鸟”)。

李清照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四七、踏莎行

·簪花仕女图

送走寂寞,

迎来繁荣。

为谁争艳为谁红?

朵朵饱含相思泪,

朵朵伴我去漂零。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二
《关于妇女节的作文:三八妇女节诗歌---美丽的女人》

关于妇女节的作文:三八妇女节诗歌---美丽的女人 三八妇女节诗歌---美丽的女人

那些诱惑,终被举高,

终被某个惊蛰熟睡后的清醒所招摇,

你这个小妇人呵,头戴红缨

瞒目含嗔,就连有些柔风的手臂,

也被你轻咬一口后

变成红蕊的齿痕,把当季深深刻印

好象丛林深处,还看到蜗牛在背负光阴

这如何是好呢草树前头万木春

扫你门前的尘粒你应该看到它的眼睛,

正梨花带泪,

*美丽的女人*

森林同时穿过我和母亲

玄鸟乱飞。我把歌声固定在高原上

我的鞋窠里藏匿一粒砂子

夜深人静。地平线呵

从四八方窥探我最初的情人

月光蹲在墓碑上

母亲,你说过那是祖先世袭的领地

你用手掌拥抱我的手心

??这么小的手,绿而温暖

母亲,高山已经被山谷埋掉,沉陷

河流取道你苍莽的额头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三
《关于妇女节的作文:三八妇女节诗歌---美丽的女人》

关于妇女节的作文:三八妇女节诗歌---美丽的女人 三八妇女节诗歌---美丽的女人

那些诱惑,终被举高,

终被某个惊蛰熟睡后的清醒所招摇,

你这个小妇人呵,头戴红缨

瞒目含嗔,就连有些柔风的手臂,

也被你轻咬一口后

变成红蕊的齿痕,把当季深深刻印

好象丛林深处,还看到蜗牛在背负光阴

这如何是好呢草树前头万木春

扫你门前的尘粒你应该看到它的眼睛,

正梨花带泪,

*美丽的女人*

森林同时穿过我和母亲

玄鸟乱飞。我把歌声固定在高原上

我的鞋窠里藏匿一粒砂子

夜深人静。地平线呵

从四八方窥探我最初的情人

月光蹲在墓碑上

母亲,你说过那是祖先世袭的领地

你用手掌拥抱我的手心

??这么小的手,绿而温暖

母亲,高山已经被山谷埋掉,沉陷

河流取道你苍莽的额头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四
《李白女性诗歌美简析X》

                              

200513

文教・历史

李白女性诗歌美简析

□彭江虹

  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了清朝王琦编纂的《李太

白全集》。这本书共收入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文1110篇,其中诗歌1048首。在这1048首诗中,可以认定是描写女性的诗篇有103首,我们将它们称为“李白女性诗歌”。这些诗大约占李白全部诗歌的10%。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多。

。《唐诗三百首》、影响最大、最为读者公认的。这本唐诗选集名为300首,实选唐诗307首。在这307首中,李白的诗有25首,其中有13首是写女性的,竟占他全部入选诗歌的52%。对《唐诗三百首》的选诗,不是没有异议,而选用13首李白女性诗歌,历来却没有人表示什么异议。它们已经经受了几百年来亿万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历史的认可。那么,李白的女性诗歌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Ξ

绵长的相思之情。又如《清平调三首》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真是一幅。再如《越女词》五首之一“:耶溪,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这个越女是这么调皮,这么天真,这么清纯,这么活泼,她的笑比那荷花还美,她的形象比那荷花还俏!又如《采莲女》“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踌躇空断肠。”诗人将这些采莲少女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因借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反衬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这两首诗都是写的采莲女,前者含蓄而传神,后者则热烈而生动,其画面更广阔,简直是一幅生动的采莲仕女图。

二、富于意境美和情感美

如果说音乐美和绘画美是李白女性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话

,那么意境美便是它们的内在精髓。意境是中国诗画的独特范畴,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

请看《子夜吴歌四首》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一首描写怀念戍边夫婿的思妇的诗。“长安一片月”给“万户捣衣声”洒上了缕缕银光“,万户捣衣声”给“长安一片月”沁入了丝丝风韵。月声互染,这是多么纯洁多么浓郁多么动人的境界!这境界更加衬托了“玉关情”,更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那“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之问的思妇期盼之殷切,情感之深沉。又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写一个妇女独望秋月,夜深不寐,无一字言怨,而幽怨之意却沁入读者心坎;这是因为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极凄美的

一、富于音乐美和绘画美

李白的女性诗歌具有浓郁的音乐美,它们的节奏非常和谐,富于乐感。著名的《清平调三首》因为富于音乐美,而被当场配以乐曲,为当时著名男歌唱家李龟年当场歌唱,我国古代杰出的舞蹈家杨玉环则欣然随乐翩翩起舞,被唐明皇李隆基所欣赏。李隆基是个杰出的音乐鉴赏家,据《旧唐书》记载,在300人的大型音乐合奏中即使只有一人发出一个错误音符,他也能察觉,并且予以纠正。《子夜吴歌四首》是在吴民歌《子夜歌》的基础上的再创造。而《子夜歌》本来就是用来歌唱的,音乐性很强。李白加以创造后,更是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李白的女性诗歌不仅富于音乐美,而且具有色彩鲜艳的绘画美。比如《春思》中,通过“燕草”、“秦桑”“、碧丝”“、绿枝”“、春风”“、罗帷”等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莺飞草长,春意盎然的风景画,寄寓着思妇

Ξ

作者简介:彭江虹,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讲师,湖南长沙,410004。

143

文教・历史

200513

的,那就不是李隆基这个“春风”所能“解释”的。他在这三首诗里表达的这个主旨,不久就为杨玉环马嵬之死所证实。所以说,李白女性诗歌所表现的妇女观在那时是最先进的,这是李白女性诗歌美的精髓。

李白女性诗歌美是有渊源的。有人认为: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儒道互补”。我认为,不仅儒道互补,侠与儒道也是互补的。李白一生既受儒道影响,也受“侠”的影响。龚自珍说

“: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而李白将儒、道、侠,,这就使他不懈地追求,,崇尚自然,对封建秩序不以为然,对封,就能够感受到她们的美,并且对她们的命运给予关切。

李白写这些女性诗歌时,正处在盛唐,开元之治时期。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唐朝封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度繁荣,文化空前活跃,政治相对清明,精神相对开放,国力空前强盛。人们由此而朝气蓬勃,创造了灿烂文化。唐朝尤其是盛唐有着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最能体现那个时代文化的精神特征。这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是健康的,充满着重墨浓采的暖色调。

其中最能体现一个时代审美情趣的就是关于女性审美观。唐代人们的女性审美观有其独特的标准,即由魏晋时人的尚纤瘦,而一变为尚健硕丰腴,这也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唐人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传统的娇羞柔媚、温贞娴雅的女性形象,为健康活泼、无拘无束的形象所代替,在唐代时期,禁锢人性的封建礼教尚未发展到后来那么严酷的地步,礼法束缚较松,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薄,青年女子并不像后世那样终身禁锢闺房,活动范围比较开阔。社会性的娱乐场所也是男女青年的社交场所。唐朝宫中和上层社会人家的女子常常与男子共同参加骑马、打球、舞蹈等活动,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正体现出唐朝这一种健康的、禁锢色彩淡薄的女性审美观,以及当时女性宽松的社会交往。

总之,盛唐是个美时代,是个暖色调时代。盛唐的诗歌是美的,是暖色调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这时期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女性诗歌更是美的,更是暖色调的。美时代出美诗人,美诗人出美诗篇。安史之乱一爆发,李白就再也没有写一首美丽的女性诗歌了,美被战火熏枯了。

责任编辑:禹兰144

意境,那玉石台阶上不断滋生的白露与那愈益深沉的夜色不仅侵入了“她”的“罗袜”,更侵入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使他们跟着“她”从那水晶珠帘里凝望那玲珑的秋月,想着心中无限事。

真是美的前提,善是美的基础。美是与真、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李白的女性诗歌的情感正是体现出美的真谛,善的内涵。

三、歌颂了女性的人格美

不仅如此,李白女性诗歌还热情地讴歌了女性的人格美。这表现在对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的热情讴歌和肯定,对追求自由美满幸福爱情的女性的肯定和赞扬,同时表现在对妇女被压迫命运的敏感的前瞻性。

《妾薄命》《、白头吟》以陈阿娇、遇为题材,平等现象,《长干行》《、江夏行》描写了,青春长别离”的痛苦。这些是写弃妇的诗,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所受的压迫和痛苦,又表现了她们坚强独立的人格美。《秦女休行》《、东海有勇妇》则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两个为夫报仇的妇女。那个“秀色如琼花”的秦女“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形象是何等英武!诗人热情地赞颂她“何惭聂政姐,万古共惊嗟”,表现了鲜明的爱憎之情。诗人对那个“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的东海勇妇的评价,比豫让、要离还高。《北风行》表现了北方妇女对出征战死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和对安禄山不断向兄弟民族挑起战争的无比愤恨,表现了她们的爱国情怀。《杨叛儿》这首诗运用热情洋溢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她热爱生活,勇敢追求爱情;她以博山炉自喻,以沉香比喻对方,用以隐喻爱情的融洽,她要求男女双方的爱情要“双烟一气凌紫霞”。《夜坐吟》中的少女明确要求男女双方要“情声合,两无违”,而且掷地有声地宣称:“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她是那么坚定,那么执着,那么“苛刻”:你的歌声有一句不合我的心意,你尽管唱出千万支动人的歌曲也没用!她要求爱情要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理解、相互一致、情投意合的基础上,她的爱情观在现在都是很前沿的。对《清平调三首》主旨的理解向来有分歧。肖士认为李白是借赵飞燕嘲讽杨玉环,王琦予以否认《唐诗;三百首详析》作者喻守真认为“:解释春风无限恨”之“‘恨’者,恨春风吹拂之不常,名花有零落之时,美人有迟暮之时。”我以为喻氏之见是对的。李白对杨玉环的命运是担忧的。在他看来,杨氏虽然现在正很受宠,但归根到底她的“恨”是“无限”的,既然是无限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五
《浅谈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女性美》

第24卷 第6期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ol.24 No.4 2007年8月 Journal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Aug. 2007

浅谈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女性美

陶 沙

(河北师范大学 英语系,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本文从华兹华斯的《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孤独的刈麦女》和《毁了的村舍》三首诗入手,着力分析华氏诗中体现的女性美。通过与古典主义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对华氏诗中女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其诗歌的净化作用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华兹华斯;女性;含蓄美;孤独美;坚韧美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07)06—0066—03

一、引言 倾城的容貌,但透过这些诗,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威廉·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也是活的普通女性形象,即女性的含蓄之美,孤独之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他的文笔清新、和坚韧之美。 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1.含蓄之美 乡村生活,这种充满灵气的浪漫主义诗风一扫古典很多作品都是通过女性的语言、行为这些动态主义的略嫌呆板之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描写来表现女性美的,如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痴的世界。华氏年轻时亲历法国大革命,写下了许多情的牧羊人致意中人》中写道: 歌颂革命、充满激情的诗篇,革命理想破灭后,他在那里,我将用玫瑰给你铺床, 又寄情山水,也开始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正如他还伴着千朵花儿吐芬芳, 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所说: 为你编做一顶花冠,还有一条裙,

“……所选择的,一般是底层和乡间的生活,长裙上桃金娘绿叶散发香馨, 这是因为在那环境中,本质的内心情感能找到使其在那里,我们将坐在山石上, 充分展现的更好的土壤,所遇禁锢较少,能通过更看牧羊人放牧他们的群羊, 质朴,更强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在那种环境在浅唱的小溪边,悦耳动听的, 中,我们基本情感的存在状态更为简单,因而能够小鸟欢唱着恋人们的情歌。 被更精确地观察,也被更强有力地传播,因为乡间以上这首诗中,诗人不吝笔墨的描写表达了诗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萌发那些基本情感并由于农业人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对真挚奔放情感的渲泄活动的必然特点而更易于领悟,更具有恒久起到了很好的铺陈作用。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她依

[1][2]

性……”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又会给我们一种截然不同

其实,除了自然诗,叙事诗也是其诗歌的重要的感觉。 组成部分,这些朴实无华,却意境丰富的叙事诗,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让我们看到了华兹华斯饱含深情的内心世界。在其就在多佛小溪旁, 叙事诗中有许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如《露西》组诗,无人曾将这少女称赞, 《毁了的村舍》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深也没几人把她放在心上。 刻领悟到华兹华斯的女性观和新的女性审美视角。青苔石旁紫罗兰, 华氏诗歌的女性形象完全不同于以往诗人的描写,怀抱岩石半遮面! 可以说华氏抒情或叙事诗中的女性观及其表现手——她美丽的像一颗孤星, 法是别具匠心、独树一帜的。 独自个在窗空中闪现。

二、华兹华斯诗中的女性美 她活着,无人知晓, 华兹华斯诗中的女性形象,全部是社会底层的她死了,没几人知道。 普通百姓。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也没有倾国但她现在孤坟之中, —————————————— 收稿日期:2007—05—24 作者简介:陶沙(1983—),女,河北南宫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

66

对我,就不同了。

这首怀念死去恋人的爱情诗是《露西》组诗中的一篇。该诗通篇用质朴、平淡自然的语言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使“露西”这位诗人虚构的恋人具有了静态的含蓄美,即不借助雕琢文字而自然成章,使诗歌淡雅,质朴。诗歌开篇点明了少女的住所,即“人迹罕至的路边”,“小溪旁”,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了宁静、幽远的大自然意境之中,显示了少女返朴归真,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第二节用了两个比喻,把露西描绘成了青苔旁半隐半现的紫罗兰和忽忽闪闪的孤星。诗人用大自然中的景物描写少女的形象,既赋予无生命的花儿和星辰以灵性,又使露西那种独特内敛的美跃然纸上,如贮藏多年的陈酿一样,醇香四溢,回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人妙笔,没有着墨一个“美”字,但却从头到尾尽显“美意”。

2.孤独之美

品读华氏诗歌,我们发现,诗中的女性往往是孤独的,她们像山中的野花一样,静静开放又静静消逝,没人去关注她们。但我们心底那根弦总会被这种孤独之美所拨动,这种幽静淡泊之美在《孤独的刈麦女》中得到了较为完美的体现:

你看,那高原上孤独的少女, 独自个儿在这田野里!

她自己一人,边收割边哼着小曲, 停下吧,要么就悄悄地绕过去! 孤独一人,她又收割又绑捆, 唱出的曲调有些哀婉伤心。 啊,听!那深深的峡谷, 也把她的歌声洒布。 阿拉伯沙漠,

在偶见的绿荫,对疲惫的旅人, 夜莺会唱出甜美的歌,

但怎么也超不过这少女的唱吟, 在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听到啼叫报春的布谷鸟, 打破辽阔海域的沉寂,

却也赶不上少女的歌声醉人心迷。 就没人告诉我她唱的是什么?—— 也许只是些伤感事,

也许是些遥远过去不幸的生活, 也许是古老的战场怨曲。 也许唱的是更普通的曲子, 唱的是当今的生活琐事。

也许诉说着自然的伤感,损失和痛苦,

这些事曾经发生以后也许会反复。 不论这少女唱的主题是什么, 仿佛这歌声无头无尽远流长; 我见她边唱歌儿边工作, 我见她弯腰运镰收割忙。 我凝神贯注静静地听, 我登高侧耳仍听见那歌声。 那乐声在我这儿长存, 久未听见,却仍留于心。

这首流传甚广的抒情诗采用了民谣体,描写了一位孤独的刈麦女。苏格兰高地,美妙的歌声,神秘的割麦女,诗一开始就先声夺人,以祈使句统领全篇,令人兴趣大增。诗人接连用了“single”,“solitary”,“by herself”和“alone”这些“孤独”的近义词来不断强化凄凉的气氛,只有少女一人在没有人烟的高地上唱歌,孤寂可想而知,第二节为虚景,运用比兴手法来衬托歌声的美妙。炎炎夏日,疲惫不堪的旅人在荒漠上忽闻黄莺啼鸣;严寒冬日,远方小岛上布谷鸟啼叫,春光无限。然而这些都不及少女的歌声之美。如此少女歌声之美跃然纸上,文字成了跳动的音符。第三节是猜测歌曲内容,诗人带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四节写少女远去,歌声消逝,但诗人仍回味其韵,历历在目。全诗有时真实,有时飘渺;有时神秘,有时熟悉,把读者的心与割麦女紧紧地联在了一起,正是少女的孤独,孤独的人,孤独的心,使她具有了孤独之美,感情得以充分抒发。割麦女的孤独是身心两方面的孤独。诗人采用旁观的方式让少女一人独自“表演”而不参与其中,的确是用心良苦,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种孤独的效果强化,使之更具有美感。且不谈少女因何故而孤独,孤独本身成就了一种美。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坚韧之美

古典主义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圣女形象,高贵、美丽、纯洁,如本·琼生的《致西丽娅》和斯宾塞的《仙后》;另一种则是其对立面,及时行乐,放荡不羁,如约翰·邓恩的《歌》中所批判的女子。

假如初遇时她还有真情, 忠实到你把情书写成, 她却已

还没等我送过去, 就将两三个人抛弃。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女性则多具有现实主义的悲剧色彩。她们不是名媛贵妇,只是山野村姑,我

67

们甚至不能从诗中找到任何有关她们外貌的描写,她们代表了一类人,代表了华氏的女性审美视角观,表达了他对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与厚重情感。她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日复一日,辛勤操劳,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尽管这些女性的结局不尽凄凉,但这更加衬托出了她们的坚韧之美,折射出了女性的伟大和光辉。这些鲜活的,充满立体感的女性,使华兹华斯的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毁了的村舍》中乡下女子玛格丽特的遭遇谱成了一首“人间悲曲”,平淡中孕藏了激情。故事很简单,诗人在乡间“漫游”,路遇同行者,听他讲了当地一家人的故事。本是与世无争的三口之家,丈夫在外作工,玛格丽特在家照料孩子和家务。平静而安逸,然而两年灾旱,庄稼减半,战争瘟疫,天灾人祸纷踏而至,许多穷人都饥寒交迫而死。玛格丽特一家也是艰难度日。祸不单行,丈夫染病,花光了积蓄,第二个孩子又降世,然而。

玛格丽特挣扎着, 度过那些灾难的年头, 仍然怀着希望。

更可怕的是丈夫抛弃了她,从此杳无音信。玛格丽特境况凄惨,其孩子大的走了,小的死了,田园荒了,她的身体日渐衰弱,但仍站在路口,问行人有关丈夫的消息,这样几年以后,郁郁而终,当漫游者听到玛格丽特死讯后,面对破屋,感到一种宁静,没有绝望,没有哀思。

我离开了那里,

带着快乐走上我的路程, 老人站了起来,生气勃勃,

[3]

似乎准备迎接希望。

村舍崩塌,战争灾难,亲人离去,不幸接二连三降临在玛格丽特身上,却没有将她击倒信念仍在,永不放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坚守着丈夫回来的希望而告别了人世。这种坚韧之美,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平凡的伟大,也是伟大的平凡。生命的那种默默无闻中的顽强,往往使我们感动于她们的幽静和淡泊之美。给“漫游者”以心灵的震憾,给人以生命的力量的启迪。我们在深深同情她的同时,被她这种潜在的激情所征服不由得钦佩她的坚强,此时,华氏诗中的女性美不再是表面上的而是升华至深层次的一种和谐之美,成为女性生命中永恒的美。

三、结语

华兹华斯诗歌中女性的含蓄之美,孤独之美,坚韧之美意境深邃,风格独特。这些无名无姓、默默无闻的女性,因其诗而流芳千古。华兹华斯以他特有的清新自然的语言,朴素平易的叙事,对现实的敏感把握,使其真挚的感情,朴素的语言与深刻的思想完美结合起来,诗中那些平凡女性身上闪耀着不平凡的生命之美,给人的心灵以净化和生命的启迪。

华兹华斯笔下的女性就像那严寒墙角的梅花,“凌寒独自开”,“唯有暗香来”。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25.

[2]李正栓.英美诗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1.

[3]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65.

Analysis of Beauty of Women in Poetry of William Wordsworth

TAO Sh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beauty of woman in Wordsworth’s poetry from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The Solitary Reaper, The Ruined Cottage. Comparing with the woman image in classical poet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woman image in Wordsworth’s poetry and positively affirms its function of purifying and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t.

Key words: William Wordsworth; woman; beauty of being reserved; beauty of being lonely; beauty of being unyielding.

(责任编辑 黄立志)

68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六
《拜伦与曹植女性描写诗歌对比赏析》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期

拜伦与曹植女性描写诗歌对比赏析

刘勇1,2

(1.西北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8;2.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124)

SheWalksinBeauty(byByron)

Shewalksinbeauty,likethenight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Ofcloudlessclimesandstarryskies;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Andallthat'sbestofdarkandbright明与暗底最美妙的色泽Meetinheraspectandhereyes: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Thusmellow'dtothattenderlight仿佛是晨露映出的阳光Whichheaventogaudydaydenies.但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Oneshadethemore,oneraytheless,增加或减少一分色泽Hadhalfimpair'dthenamelessgrace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Whichwavesineveryraventress,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辫上

Orsoftlylightenso'erherface;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Wherethoughtsserenelysweetexpress在那脸庞,恬静的思绪Howpure,howdeartheirdwelling-place.指明它的来处纯洁而珍贵Andonthatcheek,ando'erthatbrow,啊,那额际,那鲜艳的面颊

Sosoft,socalm,yeteloquent,如此温和、

平静而又脉脉含情Thesmilesthatwin,thetintsthatglow,那迷人的微笑、

那明眸的顾盼Buttellofdaysingoodnessspent,都在说明一个善良的生命Amindatpeacewithallbelow,她的头脑安于世间的一切Aheartwhoseloveisinnocent!她的心流溢着真纯的爱情!拜伦是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作家的典范。我们不仅为这位天才的诗人的澎湃诗情所折服,而且为他作为“贵族革命者”的献身精神而礼赞。这首诗是为一位贵族少妇所写。时间是少妇婚后新寡,身着黑色的丧服,心情抑郁地去参加一个上流社会阶层的晚宴聚会。拜伦也在其中。参加聚会的贵族夫人们,个个珠光宝气,涂脂抹粉,服饰华丽,刻意打扮,俗不可耐。拜伦对此甚为反感。这时,纯朴美丽的少妇出现在宴会上,如鹤立鸡群,如出水芙蓉,光彩夺目,诗人只惊鸿一瞥,心灵立刻为之震慑。少妇身上没有拜伦司空见惯的上流贵妇的伪善虚荣,矫揉造作、放荡不羁和浮华堕落,他不禁为少妇的天生丽质和超凡脱俗所倾倒,所折服,并为她写下了这首极尽赞美之情的诗篇。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标题也是诗文开头一句,满含激情,意

贯全篇,烘托出这首诗美妙、光明的氛围。“

她”的出现,宛若惊鸿,不同凡俗的美,摄人心魄,光彩照人,顿时把人引入了“美”的意境之中。接下来三节诗都是围这自然天成的“美”展开。

“她”的“美”“

像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明与暗底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仿佛是晨露映出的阳光/但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这是极言“她”的自然之美。“

她”翩然而来,带着大自然的永恒的新鲜气息,一扫世事浮华,像闪烁的星空俯视大地,洞悉人间一切,让人引发对人生进而对宇宙的思索。明与暗的色泽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她”与自然浑然

一体,不仅美丽绝伦,而且纯真动人,“

增加或减少一分色泽/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显示了美的极致与和谐。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份自然与纯真美的层次上,他又把这“

美”推向更高的境界:“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辫上/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让

人感到美在“她”身上富有鲜活的生命。”在那脸庞,恬静的思绪/指明它的来处纯洁而珍贵”,道出了美来自“

她”纯洁而高贵的心灵。美又实体指向精神,外在和内在的统一,让人领略“她”的“完美”。

诗人将“她”描述得让人感觉已经臻于“完美”了。然而,拜伦意犹未尽:“啊/那额际,那鲜艳的面颊/如此温和、平静而又脉脉含情/那迷

人的微笑/那明眸的顾盼/都在说明一个善良的生命/她的头脑安于世

间的一切/她的心流溢着真纯的爱情!”

诗人面对“她”难言的美,抒发了他的爱慕之情,既情意绵绵,又热烈深沉。

最后诗人落笔在对“她”的“

善”的礼赞和咏唱。这样,“她”的美是自然、纯真、和谐、纯洁、高贵、善206

良和流溢着爱情的,肉体的美因为精神的美愈加纯洁、光明和动人,达

到了自然与纯真、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上升为美的绝唱。

在诗人苦闷于当时上流社会虚伪、浮华、丑陋的风气中感到窒息

般痛苦的时候,这样美的“

她”如圣女从天而降,沐浴在“美底光彩中”的他,怎不欣悦激动、

热情汹涌澎湃呢!统观全诗,谴词优美、凝练,韵律轻柔徐缓,风格自然明快,浪漫主义的激情、文思的巧妙高超、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首诗里得到和谐的体现和完美的统一。诗人明确告诉我们,人世间的美是纯朴、不加修饰、与大自然和谐的共鸣;流溢着纯真爱情的心是美的,与光明同在的欣悦灵魂是美的!

在中国古诗词中对于女性的描写或抽象或具体,或浪漫或写实,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曹植的《美女篇》一诗: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这首诗是乐府歌辞,“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

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地点是“

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

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

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

色的珊瑚。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

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

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

形象十分鲜明。“

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

女的美貌。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

陌上桑》的影响。“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

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下转第232页)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期

连接成分也不象英语连接成分那样,如同路标,起着指导作用,而是象

某地”是什么的作用。标志(label)告诉读者“

朱柏庐治(朱用纯《(5a)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家格言》)

四、结束语

由形合意合引起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表明:在英译汉时,

英语中的显性衔接应适当隐性化,以符合汉语自然、流畅的意合特点。而在汉译英时,汉语的隐性衔接应适当显性化,以符合英语重形的特点。科

(5a)Agooddeedisnogoodifitisdoneforshow.Anevilisallthe

王哈里译)worseifitiscoveredup.(裘克安、

汉语读者通过句子顺序,直接可以推导出原文属连接词增强类的

条件关系,而译成英语时,作者通过增加表条件关系的if直接将这种关系显示出来。通过连接词的粘合作用,英语句子能够形成紧凑严密的树形结构,而汉语因“粘合剂”较少,句子呈线形结构灵活舒畅。

5.形合意合与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

由于英语十分注重形式,除为了实现特殊的功能和目的,英语语篇常常避免原词复现,较多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及其他衔接手段配合使用,帮助句子相互衔接,构成连贯。Cook曾提到英国不提倡学生使用简单的重复,因为那样只会产生不好的文体(badstyle),而要使用高

上下义词、广义词等。另外雅的重复(elegantrepetition),即使用同义词、

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英语词汇量相当丰富,除了本族语词汇外,它还吸收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世界上较主要的语言的词汇。由于汉语的词汇量没有英语那么丰富,而且只须达意,因而常常采用原词重复的方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ForeignLanguage

(6a)Thequestionofwhatistobedonetoregulateandcontrol

exploitationoftheseabedsisnolongeratheoreticalmatter.Itisaproblemofinternationalconcern.

(6b)该做些什么来调节和控制海底开发,这一问题早已不再是理

英语世界》论问题,而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1999年2月)

原文在表达同一内容“问题”时,使用了"question","matter","

问题”这一problem"三个同义词,而译成汉语时,采取的是重复原词“手段。

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2]Halliday.M.A.K&HasanCohesioninEnglish[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3]Nida.E.A.TranslatingMeaning[M].EnglishLanguageInstitute.1982.[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8]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9]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土大学出版社.2003.

[11]潘国文.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2]申小龙.汉语句型研究[M].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1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上)[M].中华书局.1954.

[14]朱永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5]郑文婧.形合意合概念及其英文对译词[J].外语学刊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彭明强(1977.6—)男,西南科技大学讲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

[责任编辑:田瑞鑫]

(上接第206页)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首诗通篇用比,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

拜伦与曹植的诗歌都将女子写得精美绝伦,缠绵雅致。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中,诗人或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或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撩人心弦,情真意切,委婉柔美,这与我国的婉约派词人有着共通之处。曹植的《美女篇》虽不如《洛神赋》广为流传,但也是描写女性的佳品。诗人始终未对美女的长相进行丝毫的描写,仅通过对美女的服饰及路人反应等侧面描写,给了我们展示了一幅既朦胧又清晰的美女图。两位诗人的诗就像两幅风格迥异的东西方绘画。曹植的诗就像国画那样会有留白,注重创造出一种意境,意境出来了,读者会不由自

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想主地陷进去,思考。

想美女的长相。拜伦的诗就好似油画,一定要把颜色铺满画布,而且是

一层一层一遍一遍的来铺。初读起来,各方各面都写到了,似乎缺乏重

点;仔细捉摸,它又是很有逻辑和层次的,甚至可以看到空间的延展方向。细腻的描写,严谨的结构,正与西方绘画与建筑的风格相统一,让你可以很容易走进去,并且随时可以坐下来细细品味。

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也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我们在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科

[责任编辑:韩铭]

紧紧相连。作者借用“象征自己的(上接第227页)“””рябинарябина

祖国———俄罗斯。茨维塔耶娃的漂泊感和孤独感不仅是生活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幻灭与追寻,在任何时候她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流亡

茨维塔耶娃对俄罗斯的相思有着强烈的悲剧性,者,只身于社会之外。

她几乎不写现实中的祖国,因为她所思念的是并未实现的东西。那个“

在茨维塔耶娃晚期抒情俄罗斯—。——已不复存在,就像没有了那个我”

诗中的标志只剩下了从小就喜爱的山楂树。

在俄罗斯诗歌史上,茨维塔耶娃属于天才诗人,她是20世纪俄罗斯最具世界影响的是人之一。茨维塔耶娃不像未来派那样热衷于造新

大胆无羁”的形式词,也不像象征派那样使用隐喻和联想。她善于用“

来表现真诚、奔放的感情。她大胆摒弃任何节律,偏爱警句式的语言,大量使用语音重复、鲜活的韵脚、跳跃式的省略、大胆的断句等。仔细品味她的作品,我们深深感受到充溢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茨维塔耶娃的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节奏铿锵,意象神秘,她的诗是捕捉不定旋律的诗,是力求发现的诗。科

参考文献】【

[1]汪剑钊.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顾蕴璞.诗国寻美———俄罗斯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俄]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斯耶.她呼唤真诚与执着:浅析茨维塔耶娃抒情诗的审美情感[J],俄罗斯文艺,2000,(2).

[5]荣洁.茨维塔耶娃创作的主题和诗学特征[D].博士论文,黑龙江大学,2002.[6]杨芳.茨维塔耶娃诗歌中的祖国主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3).

作者简介:陈舒,(1984—)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

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俄语教学论。

[责任编辑:张新雷]

232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七
《汉代诗歌中所见女性观》

汉代诗歌中所见女性观

张雪丽,阎爱民12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本文从诗歌入手考察汉代社会的女性观。汉诗中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审美情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尺度中,劳作观和财富观占有特别重要的成份。诗人所赞美的“美女”、“贤妇”形象,以采桑女和织女为主;令人同情的弃妇,多是具有勤奋织作与创造财富的美德。汉诗中表现出的这种社会价值取向,与当时女性社会劳作的广泛性和在家庭经济中的重要性相一致,是朴素的早期女性观。

关键词:女性观;劳作;财富;汉诗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汉代诗歌中留下了大量有关当时妇女生活和场景的描写,为女性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对于这种史料的利用,学界的研究集中在对女性社会地位、情爱生活的论述等方面,

①且多偏及文学领域。本文旨趣,在于由此而探讨汉代社会的女性观,从汉诗中表现出的对

女性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尺度,考察分析汉代的女性的劳作观与财富观以及女性在社会劳动及家庭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汉代班昭作《女诫》,特别列“卑弱第一”,并引民谚说“生女如鼠,犹恐其虎。”提出

②了“女以弱为美”的审美观,对后世的女性观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尚并不如

此。我们先看诗歌中对女性美的描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见《文选》卷二十九)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宋子侯:董娇饶,《玉台新咏》卷一)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窕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辛延年:羽林郎,《玉台新咏》卷一)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曹植:美女篇,《文选》卷二十七)。

曹植的诗继承和保留较多的汉诗风格和传统,又属汉魏之际之人,以其诗论汉诗当无不妥。 以上诗歌中的“美女”形象,多是以采桑女、织女或者酒家女等劳动女性的面貌出现的,“美女”、“姝子”和胡姬之美,以她们的“采桑”、“弄机杼”、“当垆”沽酒的劳作活动来衬托,就连折枝采桑后的落叶也那么翩翩舞美。细想这样场景下的美女,当然不会是门庭不出的娇弱女子,一定是健康的和强壮的,诗中的“素手”、“纤手”,也准是一双有力的和能干的巧手,正如《文选》注引《韩诗》谓:“纤纤女手,可以缝裳”,又如先秦时代最著名的美女西施一样,是以浣纱女的劳作女子形象而称美的。

汉诗中对美女的描述,除了她们勤奋劳作的共性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些劳作的女性身上多配有华贵的饰品,如《羽林郎》中的蓝天玉、大秦珠、《美女篇》中的金环、金爵钗、翠琅玕、珊瑚等。以华丽的珍宝首饰来突出女性之美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从写实的眼光看,忙着采桑和招待客人的女子戴上这么一大串金银宝器,显然有些不切实际,更不会“两鬟千万馀”。但诗人这样的描述不是偶然,也不简单是作诗时常用的夸张笔法,而是在故意的这样渲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女性价值观念,人们对财富的欣羡和期望,期待着勤奋劳作可以换来丰厚的回报。诗人把采桑、沽酒女的勤奋劳作和劳作后回报的富有,同时写在了她们的身上。 ①

② 参看赵敏俐:《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文化遗产》2002年第1期,101—111页。 《后汉书·列女传》卷84,2787页,中华书局1972年标点本。

272

再看著名的《陌上桑》一诗中对采桑女子秦罗敷的描述: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憙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见《宋书·乐志三》卷二十一)

自《陌上桑》以后的美女诗、艳歌行等,“罗敷”简直就成了美女的代名词。不过我们细细品味此诗,看看罗敷到底“美”在何处?对于罗敷如何的貌美,诗人着墨并不多,不过是谈到她正值青春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比起诗中罗敷描述其夫的美貌和姿态来:“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相差远矣!或者人们谓:诗人并不直接写罗敷的美貌,而是从旁观者见到她后失态的反应来渲染罗敷的美,如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和使君等人。当然是有道理的,是古人常见的衬托的笔法。但众人到底在此看到了罗敷的什么而令他们如此惊讶呢?除了人们想当然的美貌外,诗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告诉我们的:一是她的勤奋劳作,二是她身上饰品的富有。“罗敷憙蚕桑,采桑城南隅”,是写她的劳作,一个“憙”字,表明了她是多么地勤奋和热爱养蚕采桑。余下大量笔墨则是写罗敷身上的富有,从稀有的明月珠,到精美的缃绮、紫绮,再到她更为富有浑身珠光宝气的丈夫,比起《美女篇》中采桑女的富有更有过之。或者如《乐府解题》所说这是罗敷“盛夸其夫”以拒绝有权有势的使君的智慧,在这智慧之中,罗敷用己之富有拒绝使君之富有,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以勤劳和富有为美的社会观念。换句话说,罗敷的“美”,美在她的勤奋和应该的富有。

由于诗中对采桑女罗敷富有的描述,一些研究者因之对历史上罗敷的出身,是劳动女性还是富贵之家,往往寻根究底,自古以来也是解说纷纭。但要将文学人物坐实,不拿出十分过硬资料上的证据,往往公婆各理,很难说的清楚。就笔者看来,这都不是重要的,诗歌一言再言“秦氏有好女”,其本意是在赞美罗敷有多“美”多“好”,这“好女”的标准,除了容貌外,就是勤奋和富有,至于罗敷是否真的富有,那不是诗中的主旨。

当然,汉人对“美女”的欣赏还有另外一种情趣,如《李延年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

难再得。(《汉书·外戚传》)

再《青青河畔草》: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又《东城高且长》: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见古诗十九首)

汉代倡家多出燕赵地区,李延年及其诗所言“倾城倾国”的延年之妹即出于此,所谓“燕赵多佳人”,也就是燕赵多倡女。①诗中“佳人”的这种“颜如玉”与“纤纤出素手”,是倡家、

②荡子和希望放纵自己者眼中的“美”,与社会多数人的女性观有所不同。

诗歌中这种以劳作和富有为美的观念,是与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尺度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劳作和财富是评判一个女性的标准。我们看下面的《上山采蘼芜》诗: ① 关于汉代倡家女的社会生活情况,可参见[日]矢田博士:《“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考》,李寅生译,《河池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8期,24—29页。

② 实际上汉代倡家的女性观同多数人的以劳作与追求财富为美的社会观也有某些相近之处,只不过她们的勤劳不是在采桑纺绩,而是在鸣琴鼓瑟和脂粉妆扮上,以此来求富于诸侯后宫。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273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玉台新咏》)

人们熟悉的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位弃妇在下山时恰逢故夫相坐问答的情形。诗歌以弃妇问“新人复何如”始,以故夫答“新人不如故”终,中心是新人、故人的比较。既然那位故夫抛弃故妇,大多是贪图新人的“颜色”,也就是喜新厌旧,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比较新旧二人时,除了容貌上只说了一句“颜色类相似”外,其余都是在大比二人“手爪”、“工织”如何,也即从劳动技能的角度,比两位女性为家庭创造了多少经济上的价值。新人能日织一匹缣,

,言外之意故人能日织素五丈多,汉制四匹为丈①,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新人不如故”

时说,新人创造的财富不如故人多,当然新人不如故人好了。或者因之可以认为诗歌是在以此来鞭挞那故夫的无情:往日夫妻的重逢,不仅不叙旧情,他竟还如此势利一匹一丈地斤斤计较,不是薄幸无耻小人又是什么?!

其实这样义愤填膺的判断或许有些冤枉了那位“故夫”,他是在比较二人之美,在前妻、新妇之间进行评价,而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诗中虽未明言,实际上他已表露出后悔之意。诗言“长跪问故夫”,表明了这对旧日夫妻重逢后坐在一起的惜惜之情,他们虽不是如促膝而谈那么亲密,但相互之间也是客客气气。②诗人是借故夫之口来对新旧二人进行评价的,开始的新人“未若故人姝”句中之“姝”,一般的理解是指女子的美貌与美色,《诗·邶风·静女》的“静女其姝”,前引《陌上桑》的“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都可如此解释。但此诗最后的“新人不如故”,实际是指新人的劳动技能不如故人,也就是“手爪不相如”。可见诗中“美”或者“姝”的评判是从整体而言的,其标准就是劳作,也就是以她能创造财富的多少而论。

再看著名的《为焦仲卿妻作》长诗,说是“长诗”,因为它是在不同时期逐渐增加的,在东汉它只是一首很简单的诗。据章培恒先生的考证:在此诗的《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和《乐府诗集》三种不同文本中,《艺文类聚》所载,“当是其在东汉时的面貌”,情节也完整。汉代的文本仅限于兰芝被姑所遣的内容,到后来才加上了为兄逼嫁、投水和仲卿自缢等情节。③由于诗不长,兹全录于下以作分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绮,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嫁为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史,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大人故言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有绣腰襦,葳蕤金缕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交文象牙簟,宛转素丝绳。鄙贱虽可薄,犹中迎后人。④

诗前有一小序谓:“后汉焦仲卿妻刘氏为姑所遣,时人伤之,作诗曰。”诗的中心是围绕刘氏的被出而作。

女子被出,多有不贤之名,刘兰芝为姑所出的原因,由“大人故言迟”和“君家妇难为”二句看,是由于兰芝的织作不勤所致。实际的情况当然不会如此,但“织作迟”是其姑掩盖她们间婆媳不协而找的一个重要借口。汉代出妻频繁常见,为何时人单对兰芝被出“伤之”?

⑤这里大概不简单的是什么封建家长制拆散了一双儿女好姻缘的缘故,而是由于兰芝勤奋并①

② 《说文解字》:“匹,四丈也。” “长跪”指跽坐,不能解释为故妇卑谦地跪在前夫面前。这是二人席地相对而坐时,一方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以长跪姿势表示对方的尊敬,《战国策·魏策》:“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即是。诗歌以“长跪问故夫”来表示故人在问话时的有教养和懂礼貌。

③ 章培恒:《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见家长制下的婚恋悲剧》,韩国中国学会编《第22次中国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从中国学看家族》,423-428页,汉城,2002年。

④ (唐)欧阳询著,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人部·闺情》卷32,5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⑤ 《礼记·内则》篇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子越甚宜其妻,子之母越甚不悦其子妇,而引起出妇。这其中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封建家长权的作怪,还多有性别上的自然因素。《颜氏家训·治家篇》有言:“妇人之性,率宠子壻而虐儿妇。宠壻则兄弟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之谗行焉。”家内同性成员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如异性间来的协和,特别是在焦氏这个三口之家中就更为突出(或者如汉以后的文本,再加上小姑为四口)。焦母出儿妇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夫妻二人平时在“大人”面前关系的“甚宜”所至。过为亲密外露且不加掩饰,不经意中使得以前一直母子相依的焦母自己感到了被冷落,对儿子的爱被夺走,引起她对兰芝的不悦;且家中又未见添有小孙来填补和转移焦母的这种对儿子的失落感,日积月累,积怨成怒,最终必欲逐儿妇而后快。唐人就有类似的看法,乔知之《定情篇》谓:“庐江小史妇,非关织作迟。本愿长相对,今已长相思。”见《乐府诗集》卷76《杂曲歌辞》。

274

不懒惰,能丰家积产且妆奁丰厚,按当时的女性观念,她是个贤妇、好女被出。贤妇被出,总是让人伤感的事。此诗实际也是刘氏自己或时人在替她辩白,为她叫屈。①

《为焦仲卿妻作》全诗共二十四句,除去前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写兰芝被出后对仲卿的眷恋不舍的心情外,其他多言兰芝的勤奋和富有。“十三能织绮,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七句,写兰芝的勤奋和有教养。“妾有绣腰襦,葳蕤金缕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交文象牙簟,宛转素丝绳”六句,又言她的富有。诗的中心意思是要证明兰芝是一位“贤女”而不该被遣出,与诗前小序正合。

汉人对出妻、夫妇离异视为平常事,由于平常,夫妇分手或分手后的重逢,相得自然,怨恨前夫前妻、二人相见彼此视如仇寇的不多,从一而终的观念更是极为淡薄。如前述《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与故夫重逢后,仍关心地询问“新人复何如”?朱买臣的妻子离买臣而去,后与夫家上冢祭祀时与买臣相遇,故妻“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数年后买臣富贵再遇故妻夫妇,也是同样“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至园中,给食之”。②他们夫妇之间或因喜新厌旧、或因贪图富贵分手尚且如此,而关系本来就很和谐的仲卿兰芝夫妇分手时就更为相互体贴,特别是兰芝,为即将要成为“故夫”的仲卿考虑得非常周到。按汉律的规定,“弃妻畀所赍”③,言出妻时应送还其初嫁时所携来之物。兰芝被逐,自己受了委屈,那些“绣腰襦”等贵重东西本来可以随身带走,但出于往日夫妇恩爱之情,兰芝将其全留在了婆家。“犹中迎后人”的义行,不但表现了兰芝大度的美德,也更凸显出人们对她被出结局的感伤,又怎么能不让时人“伤之”不已呢!

当然,良妇被出也不尽如《上山采蘼芜》中的“故人”和刘兰芝那样让人落泪的结局,也有出而复返的。西汉姜诗的妻子被逐后,寄居在邻舍中,以日夜纺织所得购买珍羞美味,暗中奉养婆母,由于她的“昼夜纺绩”和孝心,终于感动了邻母和婆母,最后被迎回。④

让人感伤和同情大多是织作勤的出妇,让人赞美和向往的也同样是织作勤和能干的主妇。《陇西行》诗中描写了一位普通人家中善持门户的“好妇”,诗人赞赏她的美丽大方和能干健康,感叹:

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长安有狭斜行》描述一官宦人家悠闲生活中的织作妇女,也是以欣赏的口吻写道:

三子俱入室,室中自生光。大妇织绮纻,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琴上高堂。(《乐府诗集》卷三十五)

汉诗中表现出的女性的劳作观与财富观,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是人们对女性期待的一种理想的模式。这种女性观的出现,与当时女性在社会生产和财富创造中所起的作用一致,既有它的现实性,又有它的理想性。

从汉诗来说,采桑姑娘和织女是常被歌颂的,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妇女从事采桑和织作的也最为常见。除了织作外,汉代女性也常常参加本来是男性的耕作劳动。汉代农书《氾胜之书》中谈到区田法时说:“一亩三千七百区,丁男女种十亩,至秋收三升粟,亩得百斛。”其中所指耕种者,是“丁男女”并称的。王莽实行井田制,一夫一妇授田百亩,也是将女子视为耕作的对象。至于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的事例在史籍和文物中多有反映。除了织和耕外,其他如漂衣浣纱、刺绣针织、织履贩席、设官教授、相马看产、当垆沽酒、行商坐贩等职业,

⑤乃至奔走江湖行医占卜、倡伎卖笑也有不少。

① 汉诗尚另有一首与之相类的《古艳歌》,见于《太平御览》卷826所引,逯钦立先生所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将其收入汉诗乐府古辞中,按语说:“《古诗为焦仲卿作》即继承其诗。”其诗曰:“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妾,心中侧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中心亦是围绕贤妇被责难为“织作迟”鸣冤而作,与《为焦仲卿妻作》诗本义相合。

② 《汉书·朱买臣传》,卷64上,2793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③ 《礼记·杂记下》卷21,1124页,郑注引汉律,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④ 《后汉书·列女传》,卷84,2783页。

⑤ 关于汉代女子的职业,可参阅瞿宣颖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职业”一节,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790—810页。

275

除了从事劳作涉及职业的多样化外,汉代妇女参加劳作还具有阶层上的广泛性特点。 《汉书·张安世传》言昭帝时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的家产情况: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

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一般说来,主内操持家业是主妇的事,文中所言“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应该主要是由“自纺绩”的张安世夫人主持所为。新汉之际,南阳宛人吴汉

①征战在外,“妻子在后买田业”,持家置产。公孙述将严融奉命征辟名士李业,李业不愿行,

②严融劝其“宜呼家室计之”而后定。东汉王良官至大司徒司直,其妻不入官舍务农在家,

③一次司徒史鲍恢因事至东海,过候其家,见“良妻布裙曳柴,从田中归”。 汉末曹操的夫

人丁氏被遣回娘家,曹操欲重修旧好,前往相迎,见“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

④踞机如故”。

采桑女和织女大多是下层劳动女性,为衣食之“衣”而忙碌,似不为见怪。但本质上是享受的,不愁衣食的贵族阶层,如张安世、王良、曹操等富贵至王侯公卿,他们的妻子也亲自纺绩耕作,就不是在作姿态,而是她们在操持家业上确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一个品德问题,社会是以此为美和用此作为对女性的评判尺度。

汉代女性的劳作在社会财富价值的创造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所以诗歌中描写的采桑女和织女的衣着装饰,多是华丽的和富有的,辛勤的劳作是和财富的富有相一致的。社会对女性创造财富的重要性,是比较认同的。

男耕女织是两性在小农生产中的自然分工,古之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人往往把织作与耕作看的同等重要。特别西汉统治者每每将耕织不足视为亡秦之鉴,时时提醒注意。《汉书·食货志》:“至于始皇,……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伍被传》:“往者秦为无道,……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馈,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主父偃传》亦云:“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汉行抑商政策,商人的

⑤“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是导致官府和一些政治家屡屡倡议打击

商人的一个重要口实。

汉代的统治者不但重农倡桑,自身也身体力行。皇帝、皇后还亲自带头在一定时节举行

⑥藉田、亲桑之礼,虽然这只是象征性的礼仪,却是为天下作则,以此移风易俗。

汉人对桑织的重视,因为它创造财富的重要性和耕作一样。刘向《列女传·鲁秋洁妇》载有鲁人秋胡戏妻的故事,与《陌上桑》中的使君戏罗敷事相类,或曰《陌上桑》据此所作,其事曰:

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於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傍

妇人采桑,秋胡子说之。……秋胡子谓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纺绩织纴,以供衣食,奉二亲,养夫子,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泆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秋胡子遂去。

从秋胡夫妻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力桑”纺绩,和“力田”耕种一样,都可成为“供衣食”、

⑦奉父母乃至“养夫子”的谋生手段,采桑妇本身对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有清醒地认识。此

书即是汉人所辑,反映的应当是汉人的观念。 ①

② 《后汉书·吴汉传》卷18,683页。 《后汉书·独行传》卷81,2670页。

③ 《后汉书·王良传》,卷27,933页。

④ 《三国志·后妃传》裴注引《魏略》,卷5,156页。

⑤ 《汉书·食货志上》,卷24上,1132页。

⑥ 《后汉书志·礼仪上》:“正月始耕。……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汉书·文帝纪》十三年春二年甲寅诏:“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晋书·礼志上》:“汉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

⑦ 以纺织养家的多有实例。如《后汉书·列女传》:河南郡人乐羊子远学七年不返,妻在家以纺织“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列女传·陈寡孝妇》:汉初陈地有孝妇,其夫戍役远行,以其母托于孝妇。后夫死不还,“妇养姑不衰,慈爱愈固,纺绩以为家业”,至姑老不易。

276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八
《从十四行诗看女人美的本质的演变》

从十四行诗看女性美的本质演变

---从莎士比亚、史宾塞到弗罗斯特

作者:刘爱兰(出生日期:1977年05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文诗歌与翻译 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地址:广东增城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职称:讲师

Email :1592438439@qq.com

摘要:

诗歌中诗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和阐释理想中女性美的内涵。在威廉·莎士比亚(、爱德蒙·斯宾塞以及罗伯特·弗洛斯斯特的十四行诗中三位诗人对女性美的本质的理解却是各有千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的爱情诗歌中充斥的是诗人对情人的美貌的赞美,女性的美也只因为诗人伟大的爱情和诗篇才有意义,缺乏对女性自身内涵美的挖掘。斯宾塞推崇的女性之美是其美德,其美德的体现同样也需要诗人爱情的眷顾。他们的诗歌中女性没有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所而彰显美的内涵。女性的美只不过是男人爱情的附属品。而弗罗斯特的诗中女性跳出了诗人情人的角色,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而存在,诗歌中没有美貌的赞美,也没美德的歌颂,而是通过意象、隐喻、象征的手法来阐释蕴藏在女人身上的内在美的内涵。

关键词:女性,美, 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史宾塞,弗罗斯特

Abstract : Poets want to discover the ideal beauty of a woma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illiam Shakespeare, Edmund Spender and Robert Frost each hav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n the inner beauty of a woman. In his sonnets, William Shakespeare put more attention on the physical beauty of a woman and made her beauty alive only by his great love and poems, ignoring the inner beauty of a woman. Edmund Spender thought it was virtue of a woman that makes her beautiful. And her virtue is honored by his love. In their poems, a woman does not stand by herself as an individual and shows her own inner beauty. While Robert Frost’s The Silken Tent is free from the praise of physical beauty and virtue of a woman and make a woman beautiful by her own.

Key Words: Woman, Beauty, Sonnet, Shakespeare, Spenser, Frost

女性是诗人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的灵感。对女性的赞美,诗人们总是不会吝啬其赞美之词。中国古诗歌《诗经》中《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谓是有倾城倾国的美貌。而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我怎能拿夏日来比喻你//你可比他更可爱,更温柔”也可见女性的温柔美丽。我们试着从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斯宾塞(Edmund Spenser)和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十四行诗来探索是诗人们理想中女性美的本质。选择十四行诗的诗歌是因为它传统渊源于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的十四行诗的诗体,在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主要是描写爱情的一种诗歌题材。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诗人托马斯·怀特(Thomas. Wyatt) 和亨利·霍华德( Henry Howard)伯爵引入英国之后虽然在形式有所变化但仍然被诗人们当做表达爱情的最好的诗体。如诗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8首的女性美的赞美是: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a b a b c d c 我怎么能拿夏日来比喻你? 你可比它更可爱,更温柔: 凌厉的风摧残五月的玫瑰, 夏日的时光也会稍瞬即逝: 天堂的光芒有会过分灼热 他金色的光环也将被吞噬; 万物之美总会凋谢的时候,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d e f e f g g 被命运和自然变幻所摧残; 而你的夏日却永远不褪色, 你的美丽将是永久的财富; 死神的阴影不能将你笼罩, 在不朽的诗行中你将永生 生命在呼吸,眼睛在见证,

美丽的你就在诗行中出现。

(笔者译)

诚如威廉·华兹华斯在诗歌“Scorn not the Sonnet”中所说“用这把钥匙(十四行诗)莎士比亚打开了心上的锁”(Shakespeare unlocked his heart; the melody) (聂珍钊,2007:347)。在诗歌的结构上,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与传统的彼特拉克不同的是诗歌的第一部分从传统的8个诗行增加到12个诗行,可分为3个4诗行,而第二部分由传统的6行缩减为2个诗行,并且单独押韵,这样的结构可以让诗人在第一部分对诗歌的话题(恋人的美貌)进行充分的阐释,诗人在第一个4诗行把恋人与自然中的“夏日”和“玫瑰”做比较正面的衬托来表现恋人之美,恋人比英国凉爽的夏日更温柔婉约,而玫瑰的美终究逃不脱凌厉风雨的摧残。第二个4诗行进一步解释其原因,因为太阳(天堂之眼)有所也会过于灼热,同时其光芒也终会变得暗淡无光,而玫瑰的美终究是自然万物之美最终逃不过大自然的肆虐。而在第三个4诗行诗人的口吻突然转,认为自己恋人的美丽是永恒的财富,她的美能够超于自然万物的变化莫测的短暂,而超于死亡的阴影,得以永恒。而恋人的美之所以能够永恒是诗人伟大的爱情和诗篇,诗人在最后的两个诗行里给予了回答。是诗人的爱情和诗篇给予恋人的美以永久的生命。在莎士比亚看开男人的爱情才女人美的内涵。诗歌的押韵的格式为abab cdcd efef gg 。瑞士语言学家沃尔夫冈·凯塞尔认为押韵“强有力地支撑了各行的联系和沟通。押韵使一行行的诗有了内在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体系,构成完整的诗篇。而这种联系不仅是形式上的联系,同时也是为意义上联系服务的。”(聂珍钊,2007)黑格尔在高度评价押韵时说:“通过同韵复现,韵把我们带回到我们的内心世界。韵使诗的音律更接近单纯的音乐,也更接近内心的声音。”他认为押韵突出的不是单纯的音质,而是音质中的精神意义。押韵不仅能保持诗形式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的情感。诗歌第一部分的12个诗行的押韵形式能够为诗歌的主体很好的服务,达到意义上的递进。而最后两行诗行的押韵是一个整体,很好的体现了诗人的主体思想。如果说莎士比亚的第18首诗歌中女人美的内涵还离不开美丽容貌的话,那么诗人的第130首则有新的体会。

Sonnet 130

MY mistress’ eyes are nothing like the sun a

Coral is far more red than her lips’ red: b

If snow be white, why then her breasts are dun; a

If hairs be wires, black wires grow on her head. b

I have seen roses damask’d , red and white, c

But no such roses see I in her cheeks; d

And in some perfumes is there more delight c

Than in the breath that from my mistress reeks. d

I love to hear her speak, yet well I know e

That music hath a far more pleasing sound; f

I grant I never saw a goddess go, e

My mistress, when she walks, treads on the ground: f

And yet, by heaven, I think my love as rare g

As any she believe with false compare. g

我爱人的眼睛非太阳般美艳, 珊瑚的红色也赛过她的双唇 : 雪也因她暗淡的肌肤而晶莹; 黑发金属般盘踞在她的头上 。 玫瑰花的红与白在她的脸颊 却永远失去了玫瑰花的色彩。 馥郁芬芳的香水所给与的快乐 比我爱人的呼吸更让人陶醉。 我爱的她的呢喃,却知道 音乐却有着比她更美的音符。 我承认爱人的举手投足之间 我从没有联想到女神的模样。 然而比被虚假粉饰的美女郎, 我发誓我的爱人确着实稀罕。 (笔者译)

诗歌的主题通过对恋人的描写来阐释女性美的内涵。全诗的结构与十四行诗第18首一样有3个4诗行和一个双行诗节组成。第一个4诗行中诗人用“太阳”(sun)的明亮来反衬情人眼睛的暗淡,用珊瑚(coral)的红来反衬情人双唇的苍白,用雪(snow)的白皙来反衬情人肌肤的憔悴,用黑金属(wires)来反衬情人头发的粗糙。 在第二个4诗行中,诗人进一步用玫瑰的娇艳色彩来衬托情人的脸颊的无光泽。而后由玫瑰的视觉转向味觉来说明我的情人不仅外貌是不美的,而且内在的气质(breath 则代表恋人内在的东西)也是不完美的。第三个4诗行进一步用音乐来衬托情人声音的不完美。总是现实中的情人是无法与女神相比的。诗人通过前面3个4诗行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的情人”的外表不完美的,甚至是丑陋的,我应该怎样对她呢? 女人是否会因为外表的不完美和气质的缺陷,而失去了美的内涵呢? 诗人在最后的双行诗节中给予了答案。诗人讽刺了传统诗歌中以意大利诗人佩脱拉克(Petrarch)为代表的诗人们对情人外表美的夸张表达和矫揉造作。因为在这些诗人的诗歌里总是歌颂情人太阳般的明眸、珊瑚似的红唇、雪白的肌肤、金丝般的秀发和玫瑰样的双颊。在诗人的眼里,这比起那些公式话的美人,他的恋人才是唯一的美丽女神。“情人眼里出西施”女性的美的本质似乎也是在男人的爱情中才得以实现,与她自身美丽的外貌和优雅的气质并无关系。女性的美的内涵不是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而实现的。

然而莎士比亚在描述女人之美时,不管其恋人是否美丽,其描写基本还是跳不出对其情人的外貌描写的窠臼。尽管在十四行诗第18首,诗人也强调女性美的内涵是通过诗人伟大的爱情和诗篇而实现的。在十四行诗130首,诗人也强调他的爱会让外表不完美的情人永远成为自己心中完美的女神。诗歌的女性美的内涵是通过通过诗人的爱情而得以实现,而不是凭着自己本身而实现的。莎士比亚也没有具体阐释女性的内在美的内涵。女性美的也只是通过男性(诗人)的眼睛体现出来。而斯宾塞的一首爱情十四行诗也许会给女人美的内涵作出新的揭示。 Sonnet 75

One day I wrote her name upon the strand,

But came the waves and washed it away:

Again I wrote it with a second hand,

But came the tide and made my pains his prey.

Vain man ( said she) that dost in vain essay

A mortal thing so to immortalize;

For I myself shall like to this decay,

And eke my name be wiped out likewise.

Not so ( quod I ); let baser things devise

To die in dust, but you shall live by fame;

My verse your virtues rare shall eternize,

And in the heavens write your glorious name:

Where, when 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ue,

Our love shall live, and later life renew.

a b a b b c b c c d c d e e 我在沙滩上写下她的名字, 潮汐涌来,将她的名字抹去, 我于是再次将她的名字写下, 而我的努力仍是潮汐的猎物。 自负的人啊(她说)用徒劳的方式 企图让短暂的事物永生; 我的身躯也终点会消陨, 像沙滩上稍瞬即逝的名字。 不(我说):让卑贱的生命注定 在尘土找到归宿,你的名声却永存; 我的诗行会让你的美德而不朽, 在天堂我写下你闪亮的名字: 在那里,死亡征服了世间一切, 我们的爱在复活的生命永恒。 (笔者译)

在这首美丽的爱情小诗里,斯宾塞通过和她恋人在夏日的海边的对话,表达了对生命、美和善的思考。有一天,诗人与恋人在海边游玩,他把恋人的名字写在沙滩上,但是名字很快就被涌来的潮汐冲洗掉了,诗人的每次努力都是徒劳。恋人说:必死的无法不朽,我也会像沙滩上的名字一样稍瞬即逝。而诗人辩驳道:虽然生命要回归尘土,而你却因为你的美德(virtues)而永生。你的名字会写在天国里,死神会征服一切,但我们的爱情在复活的生命中而永恒。诗人从海浪冲刷掉海滩的名字而领悟到了生命的的哲学内涵,理解了生命与美德的关系:生命是会消失的,而美德却是不朽的。在诗人的眼里,恋人之所以美丽高贵是因为她的美德,而这中美德根本不需要外在美的陪衬。诗歌中没有提到恋人外貌,因为在诗人看来美德才是美的唯一内

涵。一个女性的永恒之美不是她美艳的外表,而是她内心的美德。只有这样的美才能超越死亡,在天堂里得到永恒的生命。诗人总结说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因此生命也会不朽。

该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是具有斯宾塞个人风格的十四行诗体。斯宾塞的十四行诗虽然是在彼特拉克和锡德尼的十四行诗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他的十四行诗在艺术形式上是一种独创。首先在诗歌的结构上,斯宾塞体的十四行诗的第一部分里用的是3个4行诗,在内容上连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诗中的要表达的问题得到从分的讨论和表达,问题的结论也即将到来,最后以一个双行诗节轻松的结束了全诗,并使诗歌要表达的主题得到升华。在该诗歌中,第一部分的3个4行通过我对沙滩上爱人名字的思考,以及爱人与自己的对话,来探讨了生命的永恒之美。而在最后的双行诗节中,诗人歌颂了爱情超越一切生命的永恒之美。可以看出在形式上斯宾塞能够在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体的第一部分增加一个4诗行,可以让讨论的问题可以更深入。这种主题思想的充分表达是通过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得到体现的。在韵律上,该诗歌是每行10个音节,节奏上是采用抑扬格,是一种抑扬格5韵步诗。

One day I wrote her name upon the strand,

∣ˉˊ∣ˉˊ∣ˉˊ∣ˉˊ∣ˉˊ∣

在押韵的上使用的独特的连环韵(interlocking rhyme),即用abab bcbc cdcd ee 这种押韵的格式把所有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生命永恒之美的主题。从形式上看3个四行诗分别是独立的,但是在实质上她们又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开的。而这种联系就是依靠连环韵实现的。连环韵中的第一个4行诗和第二个4行的吻韵,第二个4行诗和第三个4诗行中的吻韵让三个4行诗行有了意义上的联系和沟通而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将生命与美的主题一步步推向高潮。我们可以看到在诗人眼里,美、善、生命和爱情就是一体的。恋人的美在善(美德)中而不朽,永恒的爱情让生命而不朽。应该说斯宾塞的对美的诠释已经从莎士比亚惯用的对外表的描写中脱离出来,仅仅从美德的角度来探讨生命之美。但是斯宾塞的诗歌对女性美的诠释还是没有把女性作为独立个性的主体,女性美的内涵终究没有脱离诗人的爱情。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十四行四《丝帐蓬》(The Silken Tent)却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体现的女性美。

The Silken Tent 丝帐蓬

She is as in a field a silken tent a 她像田野中的丝帐蓬 At midday when a sunny summer breeze b 当夏日中午和煦的微风 Has dried the dew and all its ropes relent, a 吹干了雨露,绳索松弛, So that in guys it gently sways at ease, b 帐篷在牵绊中悠然摇摆, And its supporting central cedar pole, c 中心支撑帐篷的雪松杆, That is its pinnacle to heavenward d 指向通往天堂的方向

And signifies the sureness of the soul, c 它象征着心灵的平静, Seems to owe naught to any single cord, d 不受任何绳索的羁绊, But strictly held by none, is loosely bound e 不为牵制只是松弛被

By countless silken ties of love and thought f 无数爱和理性的丝结

To everything on earth the compass round, e 与大地的一切联系起来, And only by one’s going slightly taut. f 只因某个绳索的紧张。 In the capriciousness of summer air g 在夏日空气的变化莫测中 Is of the slightest bondage made aware. g 凸现了她最温柔的羁绊。 (聂珍钊 , 2000 :378-379) (笔者译)

弗罗斯特在继承传统十四行诗歌题材的同时,在诗歌的主题意义上却有其自身的创新。诗人通过隐喻,象征的手法,将女性比作中午时分田野中的丝帐篷(silken tent) 。这种独特的意象让我们想象到女性自身所蕴藏的特有特质。以为成熟美丽的女性就像中午的丝帐篷,因为有绳索的羁绊,在微风中她饱满充实,在绳索的羁绊中,她获得了自由。我们可以把这种羁绊理解为理性,或者是爱。理智和爱似乎总是女性自由的羁绊和束缚。而她能够获得自由是因为她平静的

心灵(the sureness of soul)。诗人是用能支撑整个丝帐篷的雪松杆(cedar pole)来暗喻女性心灵的力量。心灵是自由的,在自由的力量中体现女性才能彰显其个性美,才能实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责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十四行诗在结构和韵律上继承了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在结构上,诗歌的前12行和后面的一个双行诗节组成诗歌的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个4诗行,诗人把田园生活的中的丝帐篷与生活中的女性联系起来,中午时分夏日和煦的微风已经吹干晨曦的露水,丝帐篷的绳索也开始松弛了,成熟中的女性就像丝帐篷一样在松弛的绳索的牵绊中而悠然地摆动。第二个4诗行诗人进一步阐释女性与丝帐篷的在内涵上的相似。丝帐篷之所以能够支撑是因为中心“雪松杆”,而“雪松杆”就是支撑女性存在的“平静的心灵”。这颗心灵像“雪松杆”是不受任何绳索的羁绊。第三个4诗行中,诗人进一步阐释了独立女性的责任,是爱和理性把女性与现实融在一起,在爱和理性的羁绊中而获得自由,在自由中而承担责任。而这就是诗人要阐释出来的一种女性美。 诗歌的押韵的形式为abab cdcd efef gg。 在韵律上,诗歌也有打破传统的抑扬格的规则,使用了扬抑格,如第8行诗的开头 “Seems to” 来强调女人自愿承担责任的意义。再如第而行“At midday when a sunny summer breeze”中的midday 是两个重音,也是扬扬格,这也打破了十四行诗歌的抑扬格的规则。在诗行里,弗罗斯特用midday 把一个抑扬格和一个扬抑格结合在一起,用以暗示诗歌中的女人到了中年,强调她的成熟、责任感和内在美。

可见罗伯斯特的女性美是女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的身份而体现的。女人的美不是诗人的爱情和诗篇的附属品。弗罗斯特没有象莎士比亚一样落入对女性的外表描写的窠臼,也没有象斯宾塞一样直接赞美女性的美德。他是运用大自然的一个具体的意象“帐篷”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主在爱和理性的羁绊中只因为有一颗平静的心灵作为生命的支柱而获得自由,在自由中而承担其责任,而这就是诗人要阐释出来的一种女性美的内涵。

参考书目

1. 聂珍钊 英语诗歌形式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2. 李正栓,英美诗歌教程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3. 埃德蒙·斯宾塞,小爱神:十四行诗集[M], 曹明伦(译)河北: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09出版)

描写女性美丽的现代诗篇九
《现代诗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