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颜色的诗的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一
《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

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

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于二月花。 (红)

2、 日照香炉生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紫)

3、 儿童急走追__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黄)

4、 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5、 骝马新跨__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6、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丝绦。

7、 两个黄鹂鸣__柳,一行 鹭上青天。

8、 春风又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 江碧鸟逾白,山__花欲燃。

10、日暮__山远,天寒 屋贫。

11、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12、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13、小时不识月,呼作 玉盘。

14、 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5、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16、 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7、接天连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1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 柳色新。

19、返景入深林,复照 苔上。

20、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黑、白) (白) (碧、绿) (翠、白) (绿) (青) (苍、白) (红、绿) (白) (白) (白、黄) (黄) (碧、红) (青青) (青) (黄、白) (白、绿、红)

21、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东流至此回。 (碧)

22、常恐秋节至,昆 华叶衰。 (黄)

2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 在人间。 (白)

24、遥望洞庭山水色, 银盘里一 螺。 (白、青)

25、平明寻 羽,没在石棱中。 (白)

26、 箬笠,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杏出墙来。

28、咬定 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30、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1、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鹂深树鸣。

33、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34、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5、晓看 湿处,花重锦官城。

36、万丈 泉落,迢迢半 氛。

37、宿昔 云志,蹉跎 发年。

38、 树村边合, 山郭外斜。

39、大漠风尘日色落, 旗半卷出辕门。

40、弄篙莫溅水,畏湿 莲衣。

41、荆溪 石出,天寒 叶稀。

42、桃 复含宿雨,柳 更带春烟。 (红) (青) (紫、红) (黄) (白) (黄) (绿、红) (青) (红) (红、紫) (青、白) (绿、青) (红) (红) (白、红) (红、绿) (青、绿)

44、 山横北郭, 水绕东城。 (青、白)

45、客路 山外,行舟 水前。 (青、绿)

46、一树寒梅 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白)

47、糁径杨花铺 毡,点溪荷花叠 钱。 (白、青)

48、桃花一蔟开无主,可爱深 爱浅

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2

49、 日放歌须纵酒, 春作伴好还乡。

50、江 鸟逾 ,山 花欲燃。

51、三春 雪归 冢,万里 河绕 山。

52、月 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5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 斗芳菲。

54、漠漠轻阴晚自开, 天 日映楼台。

55、杨柳 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56、 陌 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57、惆怅阶前 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58、最爱湖东行不足, 杨阴里 沙堤。

59、荷蓑出林唇雨细,芦管卧吹莎草 。

60、鸟下 芜秦苑夕,蝉鸣 叶汉宫秋。

61、 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6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 时。

63、 发不知勤学早, 首方悔读书迟。 (白、青) (白、青、黄、黑) (黑) (红紫) (青、白) (青青) (紫、红) (红) (绿、百) (绿) (绿、黄) (绿) (橙黄橘绿) (黑、白) (碧、白、青)

64、花开 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红)

65、 满山原 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白)

66、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 。 (红)

67、一水护田将 绕,两山排闼送 来。 (绿、青)

68、梅子 杏子肥,麦花 菜花稀。(金黄、雪白)

69、 树连村暗, 花入陌稀

70、 雪犹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绿、黄) (白)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二
《带有颜色的诗句》

带有颜色的诗句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李白《古风》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杜甫《春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带有颜色的诗句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三
《描写春天色彩的诗句古诗》

描写春天色彩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柳绝句 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春 日 朱 熹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春晓(1)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2) 作者: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娃(女换作犬)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恰恰啼.顶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四
《诗词中带有颜色的集合》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荚。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荚。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弗1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荚。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荚。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荚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

歌的荚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佑 伉)(2009-05-04 19:44:05)标签:复习 高考 教育 训练 语文 阅读 指导 杂谈 分类:诗联鉴品廊

诗歌是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要抒发感情,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烘托特定的意境,这就要求诗也要讲究色彩的运用、颜色的对照、光线的变化。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

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何草不黄”等句子。唐诗用色彩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诗中画”主要借助于色彩词汇的灵活运用和巧妙搭配。那么一般出现在诗里的颜色词汇都有哪些呢?

从大量诗词中我们发现,出现在诗词里的颜色词汇主要有:红、绿、黄、白、黑、紫、金、银等,而“红”又可用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朱、丹、绛、赤等换用,“绿”也可用翠、青、碧来代替。还可在这些颜色词前加上表示深浅、明暗、新旧等的形容词。如新绿、暗红、残红等。此外,诗中还有“春色”、“秋色”、“秀色”等词,虽不具体指某一种颜色,却概括性极强。构成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那么,这些词汇又是如何塑造形象、烘托意境的呢?

我们知道,运用于文学艺术中的色彩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界色彩,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形象即意象,它往往由表示色彩的词语和表示富有色彩的事物的词组成,如“红花”、“碧波”等。秦观在《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中连用两组色彩,黄嘴啄红花,黑尾点绿波,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也可看出词人用色很注意搭配。使它们彼此烘托,互相映衬,这也是许多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如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鲜明的画面,给人艺术的享受。除了黑白、明暗对比,古诗词中常常有红(暖)绿(冷)两色的映衬,如“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乐亭游春》)、“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等。这些作者或以“红”衬“绿”,使“绿”更为突出;或以“绿”托“红”,使红更加耀眼;或红绿互相映衬,形象鲜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有的诗人用同一色调,但有深浅浓淡的变化,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融淡黄入深黄,蝴蝶和花浑然一体。 也有诗人所写诗词全篇用色,勾画背景,使诗的境界更为广阔,色调更加鲜明。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一开始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春景图。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愁云惨淡的天空。纷纷扬扬的飞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

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和谐而又美丽,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塞外图景。

还有的诗只写景物,不用颜色词,但由于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在总体上形成某种色调。因而也具有较强的色彩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形态、色泽易于让人产生联想: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泻在松林上,清清的泉水漫过磐石淙淙地流着„„一幅淡雅朦胧的山水画尽在眼前。再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一种苍茫的画面。画出了广阔无垠的草原形象。

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例说古诗词的色彩美

我国古诗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色彩美的勾画极具特色。

诗人有时为了勾画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形象。“碧玉妆成一树高,春风吹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玉树琼枝,满天皆白,多么圣洁的世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接着是明月当空,朗照大地。皎洁的月光洒在江水、沙滩、芳甸上,一切景物都像是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纱巾,构成一幅多么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的图画。

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诗人们常用色彩对比的手法。“野径人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背景是一片漆黑,江中的渔火虽然只是星星点点,但在整个黑色的底色衬托下,显得特别耀眼。这里明暗对比强烈,表现出诗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悦之情。“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绝句》)这里是红和绿对比衬托。红色属暖色,而绿色属冷色,冷暖相比,给人以对比强烈,色彩鲜明的感觉,同时也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形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这里是青、绿与白的对比,由宁静的青、绿衬托,白色更显得十分醒目,特别清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里是红、白相映衬。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整个背景是漫天皆白的雪地,在临近结尾时忽然来了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中红旗,特别耀眼,整个画面顿添活力。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使封大夫出师西征》)“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调写尽了悲壮、苍凉的气氛。可见,古诗人很注重诗词的色彩美。

有别于对色彩的自然把握,文人雅士对于写景题材古诗中的色彩运用和取舍,都鲜明地反映着传统文人的具有文化排他性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体现出

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特殊色彩的巧妙摄取。古代文人生活范围有限,基本自绝于日常劳作,往往通过很敏锐的摄取生活中最曼妙的单一色调,以增强诗作的生活性内涵和诗情画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黄色的相容,通过动静、隐露辩证诠释生活的瞬间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富有诗情、诗趣和诗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审视深秋枫叶的独特色调,体现出作者对秋色、秋味、秋韵的抽象思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作者通过对烟年里最美妙的柳色和草色的独到把握,写出了自然绿色最特别的时令特色,表现了对正处蓬勃茁壮期的春景及其生命力的热情赞颂。

《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国古典山水诗也有言志抒情的创作传统,独特色调浓缩形成的诗画景象,往往会使人和景之间构成情绪的映衬或冲突,从而为抒情言志提供了可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四字浓缩了无限的色调风物,超越了空间限制,于有限的语词中包含了无尽的生活内涵,涵盖了作者对游人的绵绵情思。同样是对独特色调的浓缩把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的《泊秦淮》)用两个“笼”字,将相近的三份色调揉为一体,彼此难分,从色调方面勾画出“秦淮”、“酒家”纸醉金迷、忘忧无耻的堕落情状,为作者的咏史言志提供了色调基础。景物与情绪的协调一致如此,而景物和人物行为的激烈冲突,同样也会有精妙的表达效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通篇以雪白为基本色调,冷色的雪,凄清的气候特点,都显示出钓鱼人与周围环境的极不协调与高强度的冲突,诗作以此表现了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调色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内涵。孔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其中于民。”古代写景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影响。暖色让人感觉华丽,橙色是最暖色,红、黄是暖色,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色,蓝紫、蓝绿是冷色,蓝是冷极。诗人习惯调动的色彩,基本没有冷暖两极,主要是中性色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色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

红、绿是一对高纯度的互补色,互补色构成的对比效果最强烈、最刺激,如果正确处理面积比例关系,往往会取得既对比强烈,又丰富调和的良好效果。“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示红隐绿,既显示了红的突出与夺目,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世故人情,也隐含着红绿的和谐搭配与衬托,相得益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性微冷色的绿的大面积的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色调丰富调和,在这首送别诗中给人以充分的热烈和热情的审美体验。

包括红绿色在内,两种对比色的冷暖调和,会对比强烈,但调色也明朗宁静,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忆江南》)红蓝两色的冷暖对比强烈,使画面明镜,读者对江南美景也有了一个高度凝练的体验机会。“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红的残阳对碧绿的江水,显示出同一位诗人对同一种调色方法的纯熟使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

写自然界瞬间的天气突变,但通过色调的对比,以及动静的调动,使诗句间跳跃出一种画境的“气韵生动”。

两种类似色彩的调和与搭配,会营造出平静安详的生活情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写途中所见,波澜不惊,呈现出一派祥和气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的《绝句》)两个诗句中同时存有类似色调的协调与陪衬,动静增趣,色调明丽,意境和谐,富含生机。都从中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对美好生活情趣的苦苦追求。

类似色彩的调和与对比,也能渲染出一种特别的情绪氛围,并进而取得情景交融的诗情画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的《春夜喜雨》)两种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对比与调和,既使画面色调对比强烈,也在单纯的雨景层面上显示出作者对这种祥和温馨的雨趣的独到把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的《别董大》),高明度的冷暖色调进行对比与调和,于对比的抑扬褒贬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远行前途的担忧,各句中冷暖色调的调和又没有使感情基调过于低沉,从而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昂劝慰提供了前提铺垫。

三、巧妙运用明度的差异来调动情绪变化。古代诗人特别善于利用阳光的不同变化,揭示色彩的明度差异,以及与此相伴的时令特点,进而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怀。色彩的明度,也能反映不同的审美趋向,明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明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而无色彩中的低明度则最为消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的《望天门山》),明亮的阳光与白帆大江相融,并由青山予以陪衬,色彩的明度对比强烈,画面情景亮丽、热烈,感情基调明快高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由衷赞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的《天凈沙·秋思》)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的《枫桥夜泊》),分别选取了傍晚和深夜时分的特殊明度的瞬间色彩,所反映出的情绪消极、沉闷,诗人的一腔忧愁不言而跃于纸上的字里行间。

因此,由画及诗地审视色彩运用与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情趣,对于在初中古代写景题材诗歌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品位,不失为一次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有益尝试。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古诗词的色彩美 周联平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8-3-14 19:34 作者: 论文之家 来源: 代写论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这首小诗的成功与其色彩的妙用分不开。白毛、绿水、红掌、青波,对仗工整,色彩明丽。诗人用极普通的四色来描摹事物,似信手拈来,然清新可爱,宛如一幅水粉画,人见人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词中所写之物如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诗人有时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颜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五
《诗词中的色彩》

诗词中的色彩

——运用互联网的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高中

2. 学科:语文

3. 课时:1

4. 课前准备:学生运用百度搜集以往学习过的带有颜色的诗句

学生运用百度搜集各种颜色的文化内涵。

二、 教学课题

色彩是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以色彩词为突破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诗词中表示色彩的词语来品味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怀,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1了解词语的色彩义,感知诗词中蕴藏的色彩美。

2学习色彩词在诗歌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色彩词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

3深入探讨色彩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三、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诗歌中常见的色彩词,以及色彩词的色彩义,在课堂上这部分以交流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第二,以唐诗为切入点,初步感知唐诗的色彩美,课前分为四组,小组合作赏析,课上派代表发言。第三,以两首诗为例,透过色彩词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初探“紫”色的文化内涵。第四,拓展延伸,“红”为什么被诗人所钟爱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第五,学以致用,分析高考题。 教学重点:1.学习色彩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2.掌握通过色彩词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探讨色彩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诗歌中分析色彩词的材料作参考,归纳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相关的带有色彩的诗歌,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做成PPT课堂让学生分别鉴赏。此外,引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色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红”色的文化根源,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把课前预习和课上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地调动学生运用百度来帮助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五、 教学过程

【教师激情导入】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色彩对话,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雨后天幕上那一抹绚烂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种颜色都是那么纯美,诗人也是爱色彩的一族,文人墨客用色彩来抒己志的例子不胜枚举。白居易诗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描绘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江南,请大家说出你课前收集到的含有色彩的诗句。

【百度搜索】 【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了解词语的色彩义,感知诗词中蕴藏的色彩美。

2、学习色彩词在诗歌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色彩词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

3、 深入探讨色彩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利用百度搜索预习查找有关色彩义的相关内容

【百度百科】

【教师点拨】象征义是指使用了象征手法而形成的词义。闻一多先生用诗表达了他对色彩的感悟:“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这里充分的再现了各种色彩词的象征义,正是象征义的使用,读罢此诗我们似乎感觉到了色彩都是有灵动的,都是有生命的。

【教师活动】教师结合诗句重点讲解形象色彩、象征义、感情色彩的相关内容

【师生活动】

教师课前布置给学生四首唐诗,把学生分成四组,学生课前查资料整理出感受,课上进行交流。问题:分析以下诗歌中的色彩美《问刘十九》《春夜喜雨》《新晴野望》《绝句》

【百度搜索】

1《问刘十九》白居易

2《春夜喜雨》杜甫

3《新晴野望》王维 4《绝句》杜甫

【合作探究】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庐山瀑布》李白

2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问题一:李诗中的“紫”字何意?从诗的意境上有何作用?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艾诗中的“紫”为何意?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1.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紫”字为我们渲染了浪漫而神奇的气氛。

2.大堰河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虽然只是艾青的乳母,但在艾青的心中她是如此的高贵,在这里,诗人运用了“紫”色的象征义,象征着高贵。

【教师活动】教师课前通过百度搜集“紫”色的相关资料以学案的方式印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课上理解问题三

【百度知道】

问题三:“紫”象征高贵,有何文化渊源?

【教师点拨】在道家眼里,紫气乃瑞祥之气,圣人之气。道家可谓是唯紫是尊,称神仙府第为紫府、紫台、紫海;奉仙人中的至尊为紫皇;女仙又名紫姑;仙书则以紫书号之。由于道家认为紫气代表着祥瑞,“紫气东来”一词于是流行于世。世人都知“紫气东来”说的就是祥瑞与吉喜。

【拓展延伸】在中国,有一种色彩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图腾,它氤氲这中华文明独有的气息,它就是中国红。请举例说明“尚红”现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师点拨】课件展示:平安、吉祥、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忠诚、勇敢、兴旺、热烈、革命;驱病除灾、逢凶化吉“热忱、奋进、团结” „„

【教师活动】问题:“尚红”现象的文化根源何在?

【学生活动】通过百度搜索了解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当时,红色,又称瑞色,象征喜庆,大方,朝气。中国汉代最早的祭祀,婚嫁服饰便称之为玄瑞,直译为黑红之义。

【实践活动】以“生命的色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教师活动】课前教师收集关于“生命的色彩”的美文,课上欣赏分析

【百度知道】“生命的色彩”

【课堂练习】学生分为三组竞赛,大屏幕上先展示“红、黄、白”三种颜色,让每组学生随机选择,每种颜色后面对应一句诗,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颜色的内涵和作用

问题: 诗句中标注的颜色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课堂小结】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色彩来点染诗歌是中国诗人所钟爱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使得中国诗如此的绚烂,如此的多彩,如此的蕴藉。读中国诗,读中国诗中特有的色彩,读色彩中特有的文化。

六、 课后反思

《诗歌中的色彩》一课是我结合《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的色彩》相关内容设计的,旨在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中国,诗画同源,许多文人同时也是画家,他们在诗中灵活运用色彩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优美的图画,读诗也是在赏画。在这里,表示颜色的词语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点,因此我把本课的内容定位在赏析色彩词,进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从教的角度来说我有以下收获:首先,我认识到一个问题:要想收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充分预习很关键,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的与预习题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要求问题精到。其次,在解决重的时候,不能设计粗线条的问题,粗线的问题学生无处着手,问题设计一定要清晰明了,设问要简练,同时要环环相扣。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下发先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第三,课堂的设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竞争的意识。在学以致用的部分,设计一个小组活动,练习题是随机选择的而非全班一起思考同一问题。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六
《宋词中的颜色词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May,2012,Vol.42,No.3第42卷第3期,

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学术新视野】

宋词中的颜色词语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要:我国古典韵文中对于颜色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宋词尤甚。汉语的颜色词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发展,除了

描写颜色本身以外,还承载着许多颜色义之外的语义内涵与功能,并在使用中通过各种语义结构表现出来。本文选取宋代词作这一古典韵文的经典文体为语料,一方面对其中颜色词的表层结构进行分析,进而深入发掘其深层的语义内涵及表意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与唐诗中颜色词使用情况的对比,并从宋词的特定文学体裁出发,结合具体数据和实例,说明颜色词在宋词中使用的特质。

关键词:宋词;颜色词;语义结构;表意功能我国古典韵文的文学语言以其丰富的词藻和优美的韵《楚律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宋词的创作远从《诗经》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宋词仍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并对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及文学语言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我们研究汉语特别是汉语文学语言的一座巨大宝库。

以往对宋词的研究多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意境或写景抒情的创作手法等,少有语言学的视角。而对其中颜色词语的关注,多年来也只出现过少量例举式的文章,如

[1]

《唐宋诗词中的颜色字》,吴宏一的赵雪沛、陶文鹏的《论[2]

宋词绘影绘声的艺术》。日本学者较早关注到了中国古典

的语义结构、表意途径等特点;其二,从文学体裁、题材和审美文化方面,分析颜色词的表意功能,发掘语言使用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颜色词在宋词中的语义类型

《全宋词》颜色词在中主要以两类形式存在,一是颜色词在句中单独使用,如“似旧时宫额,如此日芳容”

[4](卷2P971)

;二是颜色词与其他词构成含彩词语,如“他年

[4](卷1P792)

“”。老,访我清溪醉”中的

颜色词在这两类形式中,所传达的语义各具特点。从语义内容上看,颜色词在这两类形式中所传达的语义信息量并不对等:

1.单用于句中的颜色词在语义上主要是描写颜色或直接转喻具有相应颜色的某事物。同时,常见的几个基本颜色词转喻的事物往往较为固定,即颜色词常转喻有限的几类事物,呈现出一定的程式化倾向。

如:

[4](2P178)

例(1)梅花,君自看,丁香已白,桃脸将红。卷

《对李白诗中色彩字使韵文中的颜色词使用,如中岛敏夫的

[3]

用的若干考察》,但也仅限于唐诗中李白的作品。

在当今各学科之间交流增强、跨学科视野优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对于同一材料的不同视角的观察往往显示出独有的新意。宏观的角度看,无论是文学还是语言,都是人类社即社会性才是其本质属性。颜色本身是自然现会的现象,

象,但每每进入语言表达,往往显示出一定的人文主观性。我国古典韵文中对于颜色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宋词尤甚。虽然孤立地看每一首词作都是作家的个体创作,但一个时代的词作汇集在一起,则能够反映出整个时代相关的种种,包括语言使用中的某种社会整体倾向。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宋词中的颜色词进行研究。其一,从语言学层面观察宋词中颜色词的使用结构,分析颜色词语

05-04;修回日期:2012-03-14收稿日期:2011-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10XWB06)作者简介:董佳,女,陕西西安人,从事汉语词汇研究。174

“白”“红”作谓词,用于描写颜色。例(2)凋红减翠,正是清秋杪。

[4](卷2P330)

[4](卷2P987)

例(3)明朝一棹人千里,多少愁与翠颦。例(3),

“红”“花”“女子”颜色词转喻时常指如例(2),或者指如“青”“山峰”颜色词转喻时常指“树枝”如例(4),如例

(5),“人的鬓发”或者指如例(6),

例(4)盘翠跃,掩映平林寒涧。

[4](卷1P330)

[4](卷4P450)

[4](2P454)

例(15)殷勤踏取青阳,风前花正低昂。卷

例(16)风雨移春醉梦中。忽然吹信息,堕泸戎。青炜风物换朱融。

[4](卷3P409)

例(5)看排闼青来,书床啸咏,莫向惠峰去。

[4](1P185)

例(6)两鬓可怜,只为相思老。卷

“青阳”“青炜”,中的“青”并不是描写颜色,而是代表“春天”。这个意义源自上古文化中“五色”与方位、季节的。“青”对应之说在方位上对应东方,而古代神话中掌管春季,“青”“春季”的春神也居于东方,因此也就被赋予了的文化涵义。

总的来看,颜色词构成含彩词语后,所能传达的语义信往往比颜色词单用在句中时更加丰富。息,

“青”,以上三例中的颜色词虽从字面的直意看,均可理“青色”,解为但其实指的事物是不同的:例(4)中“青盘翠“盘错生长”;例(5)中“排闼跃”实指“青绿的山峰迎面而来”;而例(6)中“两鬓可怜青”来”实指“两鬓”。则指的是

“白”颜色词单用于句中时,除了描写事物的颜色外,也往往直接转喻具有白色特征的事物,如,

[4](3P660)例(7)君举,我频釂。卷

[4](4P201)例(8)春风里,种他红与白,笑我懒中忙。卷

二、宋词中颜色词的使用特质与表意功能

[4](卷1P318)

(一)颜色词在宋词中的使用特质(与唐诗相比较)初看上文所归纳的颜色词在宋词中的表现形式,似乎与其他古典韵文(如唐诗)中的情形并无大区别,但通过进一步的比较,便可以发现颜色词在宋词中的使用特质。

1.从颜色词的使用频率上进行对比。五种基本颜色词《全宋词》《全唐诗》在和中的出现频率统计如下:

《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生《全宋词字频表》,《全宋词》成的中的统计数据中词文共约141万字,实用汉字共6167种,按照每个字的出现频率高低排名,其中五种基本颜色词的字频排名及出现次数分别为(从左至右以频度高低排列):

《全宋词》表1五种基本颜色词在中的字频排名及出现次数

颜色词字频排名出现次数

红第28位5052次

青第68位3375次

例(9)黑纷纷小战争。几人心手斗纵横。长。

[4](卷3P867)

例(10)九十日春,三千丈发,如此愁来白更“白”,,分别在例(7)中转喻“酒”例(8)中转喻“花”例(9)中转喻“棋子”,“白发”。例(10)中则指

2.由颜色词构成的含彩词语所能表达的语义往往超出了颜色义本身,可以表达颜色义之外的联想义、文化义等等。如,

“白”“白社”“白屋”“白身”:颜色词构成的含彩词语

[4](1P442)例(11)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卷

例(12)东林,依约认前缘。

[4](卷4P656)

[4](卷2P525)

[4](卷4P74)

例(13)白屋到横金,已是蟠桃结子。

例(14)不见彭余朱李辈,总是白身人作。

“白”,“白”以上各例由构成的含彩词语中的语义更加:“白”丰富的本义即白颜色,从古代染色技术的角度看,“白”也有未染色的、未经修饰的意思。

古人的住所,有的是经过修饰的雕梁画柱、朱门绿窗,有的人家则没有财力或地位去装饰住所,于是住的地方就称为“白社”“白屋”,(12)、(13)。如例(11)、

古人也会将这种“某事物是否附加上它物”的意思,与“人的地位财富状况”进行一种认知上的对应。一个人做了“官位加身”,官,可以说是那么没有官位财富加身的人,就成“白身人”,了如例(14);

“白”既可表示未经修饰,也可表示人无财力、无地位的“白”“无名无利”“富贵”“名状况。于是引申出了的涵义,与,“白屋”“白社”“白身”“白”,利”相对立。因此中的并不表“白色”“未染色、现颜色,而是表达从颜色义的不加修饰”的,特点,联想到“未附加上财富、名利”即“无产、位低”之含义。

“青”,“青”又如,颜色词构成的含彩词语中除了描写颜色的状态或变化外,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如“青”“青炜”:阳

第93位第143位第1481位2954次

2160次

136次

《全唐诗字频统计》,《全唐诗》根据诗文共约303万字,实用汉字6209种,其中五种基本颜色词的字频排名及出现次数分别为:

《全唐诗》表2五种基本颜色词在中的字频排名及出现次数

颜色词

字频排名第15位出现次数12738次

第61位第150位第157位第1161位6659次

4238次

4129次

516次

总体来看,无论是在唐诗还是宋词中,颜色词都属于高“黑”频字,除了以外,其他四种颜色词的字频排名均在6000多种汉字中处于160位之前。

2.颜色词所体现出的诗词内容特点之比较:

,“白”分别来看是唐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词①,而“红”。为了进一步了解颜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颜色词是

色词所体现出的特点,我们分别统计了这两个颜色词构成含彩词时的情况,结果如下:

“白”唐诗中由构成的、使用频率居前5位的含彩词分别

《全唐诗》,“李白”,“白居易”,“白”在的诗句中出现约969次出现约2693次。即使减去这些仍出现9076次,字频排名相当于第34位。

175

是:

“白云”(1136次)、“白日”(713次)、“白发”(539次)、“白头”(429次)、“白首”(262次)

“红”宋词中由构成的、使用频率居前5位的含彩词分别是:

“红尘”(184次)、“红妆”(108次)、“红叶”(104次)、“红袖”(92次)、“红楼”(81次)

从以上统计数据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颜色词在诗与词这两种文学体裁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质:诗中的“白云”“白日”“白发”“白头”多体现着诗人对宏图远志的畅想与时“红尘”“红妆”“红叶”“红袖”间岁月的感慨;而则鲜明地表现出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对爱情的描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与词在题材选择、审美情趣乃至社会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二)颜色词在宋词中的表意功能

唐诗在题材上更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语言风格上或秀丽雄浑或清新俊逸;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香艳、柔美、温婉的气质成为宋词主流的审美情趣。因此诗与词在风格上的差异往往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诗与词所呈现出的风格也会大相径庭。那么如何将这些风格呈现出来呢?创作时语言的运用便成为重要的途径。有时只需一两个词语,一篇作品的风格气质便旋即显现。如下例:

例(17)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卷2P859)

身世与报国不成的激情与忧愤。

至此,从内容上看,这篇作品已俨然成了一篇言志的诗作了,尽管在形式上是词。而最后一句终于出现了全篇仅有”“翠袖”,的两个含有颜色的词语“红巾就是这两个与前文的风格相比稍显突兀的含彩词,最终成就了这篇作品作为词的审美特征。

“红”“翠”这两个宋词中最常见的女性色彩词汇,柔化了前面由一系列用典带来的铿锵顿挫之感,终于流露出词作中应有的温柔与慰藉。

为什么英雄希望得到的慰藉不是来自养育自己的父母?不是来自带给自己希望的孩子?也不是来自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偏偏是一位红巾翠袖?因为这就是宋词创作的传统,在写文用于上书、写诗用于言志的时代,宋词娱乐和言情的社会功能决定了这首词在风格上最终的落脚点需归于“柔。媚”

宋词的创作传统客观上要求作品需具备其特有的审美。“红”情趣,即更重视传达温柔细腻的情感和“翠”是宋词“黄”“绿”中代表女性最为典型的两个颜色词(当然“朱”

“青”“红”“翠”也可用于描写女性,但都不如典型),因此作“红巾翠袖”者在最后用这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完成了情感的“词”表达,从而成就了整首作品作为所应有的审美意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宋词中颜色词语的使用,不但在使用的结构形式上更加多变,而且在表义内容和语用功能上也更加丰富,往往能表现出颜色义以外的诸多附加涵义。而这些现象跟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时代特殊的社会心理等都密切相关。事实上,对于任何语言中词汇语义的研究都不应忽视对相应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传统等因素的考察和参照,否则便无法真正参透其中的细节和真谛。

颜色词在宋词中的使用特质和表意功能一方面表现在宏观上,与唐诗相比,宋词中颜色词的词频倾向体现出与词作题材相适应的特质;另一方面表现在具体创作时,颜色词的使用给作品整体艺术风格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的这首名作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其间作者任建康通判。此时的辛弃疾从北方来到南宋已有八九年了,本想一展宏图带领南宋军队收复北方失地,却投闲置散,作着一个通判,报国之愿久久不能实现。在一次登临周览之际,心中郁结的悲愤之情涌来,便作出了此篇传世之作。

应该说,此作已经不再是交付青楼歌女的传唱之作,而是作者抒写心中情感的文学作品了,在内容上已大大超出了词最初常见的儿女情长。但即便如此,它终究是一篇词作,“词”仍需要具有作为这种特定文学艺术样式的独特的审美取向。

这首词开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景”。接着从“把吴钩看了”情之景,自然地从过渡到“人”“树犹如此”,一直到用了一连串的典故,以隐喻暗示自己的

参考文献:

[1]吴宏一.唐宋诗词中的颜色字[J].中国文化研究,

2007,(1).

[2]赵学沛,.文学遗陶文鹏.论宋词绘影绘声的艺术[J]

2007,(4).产,

[3]中岛敏夫.对李白诗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M]∥马

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北京:中1986:108.国展望出版社,

[4]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朱德才.增订注释全宋词[

1997.

[责任编辑

琴]

176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七
《古诗词的色彩美》

(二)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荚。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荚。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弗1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荚。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荚。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荚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荚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4.说说④小节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2分)

答:

15.④、⑤两小节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3分)

答:

16.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3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

17.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3分)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村。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

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限。

答: ▲

答案:

13.(3分)(1)单一色调的变化之美 (2)全篇用色 (3)多色组合

14.(2分)诗歌中表达色彩的词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15.(3分)不能。因为前者明显,直观,后者需稍加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意思对即可)

16.(3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意思对即可)

17.(3分)①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 ②运用多种色彩的组合 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8题(16分)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八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映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表示颜色的诗的篇九
《浅析宋词中的颜色词》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作者姓名: 董傲阳

指导教师: 田恒金

所在学部: 文学部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届): 2014届6班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浅析宋词中的颜色词》,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 号:2014230501267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宋词中的颜色词 学 部:文学部 专业: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4届6班 学生姓名:董傲阳 学号:2010513263 指导教师:田恒金 职称: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研究目标:分析宋词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主要任务:通过对宋词中颜色词的语义,文化,认知三个方面的分析,显示了宋代颜色词的总体面貌,透过颜色词了解宋代的风俗习惯,人文心理,使我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宋词的风格特色。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从三个角度对宋词中的颜色词进行分析即语义、文化、认知,列举了宋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颜色词,并探讨了颜色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基础条件: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研究路线:把宋词中的颜色词按其表示的意义分类,分析宋词中颜色词词义的演变,透过这些演变来看宋代的一些风俗即人文情况

4、主要参考文献

[1]胡昭著.罗淑珍.《全宋词》.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1 第一版

[2]吴宏一.《唐诗宋词中的颜色字——以欧阳修的一首七绝为讨论重心》. 中国文化研究.

[3]赵雪沛.陶文鹏.《论宋词绘影绘声的艺术》.文化遗产.2007

[4]董佳.《宋词中的颜色词》.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指 导 教师: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4309.html

    上一篇:怎么治嗓子里的痰

    下一篇:茶叶与藜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