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晚望阅读答案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一
《通州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3届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一(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5分)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30日电

(记者王珏玢)①

由习近平主席赠送给俄总统普京的“

”《普京总统肖像》再次让南通沈绣吸引世界目光。②由南通沈寿艺术馆承制的这幅作品

抓住了人物肖像的shén yùn( ),把普京总统jiān yì( )强悍的气质、充满智慧

和活力的性格, A (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③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

人们都能感受到作品光彩照人的艺术mèilì( )和皇家气派。④沈绣虽然为中华传统

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新的窗口,但是也又一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1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在A处横线上。(1分)

A

3.语段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2分)

4.综合性学习。(9分)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分)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面这则新闻,写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

【材料一】沈绣(又称仿真绣),是苏绣艺术中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刺绣的最高水平。

1914年,沈绣创立者沈寿应清末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之邀,定居南通,

并首创中国职业学校——女红传习所,为南通的沈绣艺术培养了一批杰出人

才。沈绣之所以蜚声海外,是因其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

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使沈绣在

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初三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7 页)

【材料二】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沈绣技艺要求高、绣制时间长,

绣制的艺人必须精通刺绣工艺并有绘画基础。现在绣工过硬的艺人大多年龄

在60岁左右,而年轻人中愿意潜下心来传承这门手艺的少之又少,老一代

沈绣艺人也有找不到接班人的担忧。

(3)针对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请提两条解决困境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4分)

5.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论语》)

(2)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3)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文天祥《过零丁洋》)

(5(赵翼《论诗》)

(6(徐志摩《再别康桥》)

(7)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

(8)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

(二)(6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6~7题。(6分)

洛桥晚望

【唐】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6.诗的前三句描摹了桥下冰初结、 ▲ 、 ▲ 和楼

阁闲静等初冬时节的景致,渲染出 ▲ 的气氛。(3分)

7.有人评价此诗奇在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请从视角变换的角度分析这一评论。(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5分)

①②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

③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

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初三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7 页)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

⑥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④滥:贪求。⑤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⑥马齿:马的年龄。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而求假道焉(

2)不可许

也(

) ..

3)夫虢之不亡

也,恃虞()(4)荀息伐虢,克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译文

11(1分)

12.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

文内容,具体分析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5分) ....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6题。(17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初三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7 页) ④⑤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13.文章开头引用翁同龢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两个事例。(4分)

15.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作答。(6分)

16.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论证了“临大事必须有静气”的道理。从你阅读过的作品

中,再补充一个“临大事而有静气”的论据。(不超过80字)(4分)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22分)

苦 夏

冯骥才

①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初三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②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

③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④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我们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创作力反而加倍的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这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⑦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选自《中华散文(我的故事)》,有删改)

17.

?

(4

分)

18. 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后与原句相比哪一个好?为什么?(4分)

19. ,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4分)

初三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7 页)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二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考点针对练一》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三
《2009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09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第一部分 文言文(共30分)

一、默写。(15分)

1. ,月明直见嵩山雪。(孟郊《洛桥晚望》)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3. ,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4.向来枉费推移力, 。(朱熹《观书有感》)

5.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一诗中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的两句是: ,

6.辛苦遭逢起一经,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9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小石潭记》一文的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 ,以前你还学过他的《 》一文。(1分)

8.解释加点字。(每题1分)

日光下彻 以其境过清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气氛是 (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6分)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

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

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滚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声响。③差(chaì):同“瘥”,病愈。

11.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

暇 然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2分)

然则何以解忧?

13.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2分)

第二部分 现代文(30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14~18题。(15分)

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

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音乐的履痕,迷蒙的帆影……这是还在上海的我,用对江南雨的思维模式而习惯的联想异乡的情景。

当我登上马来半岛,方知那雨与想象的不大一样。 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的水花的。

马来的雨并不是那种缠绵的江南雨。它似乎并不飘洒温柔,但却不烦人,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此时还是雨季,可不知为何却少雨。烈日下的丛林看上去呈现焦虑的枯色。于是,睡时梦雨,醒时求雨,一个“盼”字将旅途拉的好长。终于,在不抱希望的时候雨却把希望浇成了果实。在高脚屋,在街上,在海上,算不准何时来看不清怎么来的马来雨令游客过了几把瘾。

在高脚屋,那雨是给你“听”的,被粗粗的木柱四面撑起的小屋,浮在密密的雨中。高脚屋之所以在东南亚流行,就因为它有不会被雨水浸着的好处。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雨骤时,沿铁皮凹槽泻下的水帘声响从四壁迫来,金戈铁马声盈屋;雨稀时,偶有大雨点击在铁皮上,碎碎的细乐声中有了重音节。高脚屋往往掩在绿阴丛中,那雨打在宽宽的芭蕉叶上,声音变得很圆润,和那屋顶上的声响构成刚柔两个声部,交响成曲。据说有钱的马来人要么迁居城里,要么盖起高楼瓦屋,舒适时肯定的,但这听雨的享受也没有了。

高脚屋的雨声,是平民的音乐。

在街道上,那雨是让你淋的。马来西亚的城镇,街道两边大多是骑楼,是给行人遮阳或避雨的。这里四季如夏,遮阳是必须的,但挡雨未必需要,燠热时分冲冲凉是何等的快意。路上行人几乎未有见带雨伞的。旱季雨是奢侈品;雨季当然要尽情享受一下的。

马来的雨很劲。在槟城街头,突来的骤雨如幕,望过去似是风也吹不破的。路上水不及排走,雨点上去溅出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雨急,水滴也重,可打在身上并不痛,滑滑的淌到地里去了。雨不凉,可暑气不再有 ,心里温温的有了点春的感觉。马来西亚的车很多,世界各地的名车几乎都能见到,这里的车价与其他物价相比似乎不贵,因此私车并不罕见。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的甩出整排整排的雨水来。驾车乘车的人在空调里没有暑苦,当然也体会不了那雨的清凉,现代文明有时离大自然是远了些的。

在海上,那雨是让你“观”的。素有“海上公园”之誉的马来西亚,其美景离不开海的衬托。海是马来雨的的源泉和舞台,那里的雨景格外壮观。密密的雨千针万线似的,欲将海与天缝在一起。即使烈日当空,雨依旧会扬扬洒洒,将海和天搅成咸湿的一团。登上快艇游海,你能直接体会雨的律动,快艇箭似的飞,那雨被拉成斜斜的线条。远处的岛时隐时现,像是五线谱中的“蝌蚪”,雨中涛声里变成了可视的音符。细雨适宜湖泊,骤雨才适合海洋。想起有首歌的名字叫“用马来西亚的方式爱你”,不知歌词如何,但可以想象那韵味会是马来雨的方式:海

天一体,波澜壮阔;爽快透彻,惊心动魄。

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

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

14.作者主要选择 、 、 等三个地方,分别从 、 、 等三个主要角度,具体细致地进行描摹。(6分)

15.在描写马来雨特点之前,作者为什么先写自己对江南雨的印象?(2分)

1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效果。(3分)

17.下列选项中,对文中“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马来的雨很大,很有气势,如同帷幕一般,让人欣赏其中美丽的景色,看到那里的风土人情。

B.马来的雨很有气势,很有特色,充分表现了马来西亚的美丽风光,让

作者深深地为之留恋。

C.马来的雨不仅是当地独特的景色,而且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日积

月累便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当地风俗人情。

D.马来的雨一方面反映了马来西亚的风光,另一方面象征了马来西亚人

的性格特点。这是作者借物喻人高超笔法的展现。

18.文章开头和结尾仅一字之差,说说你的理解。(2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19~23题。(15分)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

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四
《形象鉴赏题题组训练》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五
《2013届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调研测试语文》

2013届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一(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5分)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30日电

(记者王珏玢)①

由习近平主席赠送给俄总统普京的“

”《普京总统肖像》再次让南通沈绣吸引世界目光。②由南通沈寿艺术馆承制的这幅作品

抓住了人物肖像的shén yùn( ),把普京总统jiān yì( )强悍的气质、充满智慧

和活力的性格, A (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③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

人们都能感受到作品光彩照人的艺术mèilì( )和皇家气派。④沈绣虽然为中华传统

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新的窗口,但是也又一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1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在A处横线上。(1分)

A

3.语段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2分)

4.综合性学习。(9分)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分)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面这则新闻,写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

【材料一】沈绣(又称仿真绣),是苏绣艺术中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刺绣的最高水平。

1914年,沈绣创立者沈寿应清末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之邀,定居南通,

并首创中国职业学校——女红传习所,为南通的沈绣艺术培养了一批杰出人

才。沈绣之所以蜚声海外,是因其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

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使沈绣在

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中学生学习网(

【材料二】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沈绣技艺要求高、绣制时间长,

绣制的艺人必须精通刺绣工艺并有绘画基础。现在绣工过硬的艺人大多年龄

在60岁左右,而年轻人中愿意潜下心来传承这门手艺的少之又少,老一代

沈绣艺人也有找不到接班人的担忧。

(3)针对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请提两条解决困境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4分)

5.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论语》)

(2)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3)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文天祥《过零丁洋》)

(5(赵翼《论诗》)

(6(徐志摩《再别康桥》)

(7)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

(8)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

(二)(6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6~7题。(6分)

洛桥晚望

【唐】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6.诗的前三句描摹了桥下冰初结、 ▲ 、 ▲ 和楼

阁闲静等初冬时节的景致,渲染出 ▲ 的气氛。(3分)

7.有人评价此诗奇在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请从视角变换的角度分析这一评论。(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5分)

①②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

③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

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中学生学习网(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

⑥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④滥:贪求。⑤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⑥马齿:马的年龄。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而求假道焉(

2)不可许

也(

) ..

3)夫虢之不亡

也,恃虞()(4)荀息伐虢,克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译文

11(1分)

12.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

文内容,具体分析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5分) ....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6题。(17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中学生学习网(④⑤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13.文章开头引用翁同龢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两个事例。(4分)

15.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作答。(6分)

16.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论证了“临大事必须有静气”的道理。从你阅读过的作品

中,再补充一个“临大事而有静气”的论据。(不超过80字)(4分)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22分)

苦 夏

冯骥才

①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中学生学习网(

②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

③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④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我们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创作力反而加倍的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这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⑦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选自《中华散文(我的故事)》,有删改)

17.

?

(4

分)

18. 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后与原句相比哪一个好?为什么?(4分)

19. ,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4分)

中学生学习网(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六
《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其他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15分)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30日电(记者王珏玢)①由习近平主席赠送给俄总统普京的“国礼”《普京总统肖像》再次让南通沈绣吸引世界目光。②由南通沈寿艺术馆承制的这幅作品抓住了人物肖像的shén yùn( ),把普京总统jiān yì( )强悍的气质、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性格, A (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③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人们都能感受到作品光彩照人的艺术mèilì( )和皇家气派。④沈绣虽然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新的窗口,但是也又一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A处应填 。

【小题3】语段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2分)

第 句,修改意

见:

【小题4】综合性学习。(9分)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分)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面这则新闻,写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

【材料一】沈绣(又称仿真绣),是苏绣艺术中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刺绣的最高水平。1914年,沈绣创立者沈寿应清末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之邀,定居南通,并首创中国职业学校——女红传习所,为南通的沈绣艺术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沈绣之所以蜚声海外,是因其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使沈绣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材料二】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沈绣技艺要求高、绣制时间长,绣制的艺人必须精通刺绣工艺并有绘画基础。现在绣工过硬的艺人大多年龄在60岁左右,而年轻人中愿意潜下心来传承这门手艺的少之又少,老一代沈绣艺人也有找不到接班人的担忧。

探究的结

果:

(3)针对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请提两条解决困境的切实可行的建议。(4分)

默写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小题1】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

【小题2】烈士暮年,________ __。(曹操《龟虽寿》)

【小题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小题4】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小题5】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小题6】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小题7】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

到: , 。

【小题8】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

是 , 。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6分)

洛桥晚望

【唐】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小题1】诗的前三句描摹了桥下冰初

结、 、 和楼阁闲静等初冬时节的景致,渲染出 的气氛。(3分)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诗奇在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请从视角变换的角度分析这一评论。(3分)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5分)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①。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

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③,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④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⑤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⑥亦薄长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④滥:贪求。⑤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⑥马齿:马的年龄。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而求假道焉( ) (2)不可许也( )

(3)夫虢之不亡也,恃虞( )(4)荀息伐虢,克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文 :

【小题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1分)

【小题5】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5分)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17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

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翁同龢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两个事例。(4分)

【小题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作答。(6分)

【小题4】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论证了“临大事必须有静气”的道理。从你阅读过的作品中,再补充一个“临大事而有静气”的论据。(不超过

80字)(4分) 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22分)

苦 夏

冯骥才

①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②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

③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④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我们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创作力反而加倍的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这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⑦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选自《中华散文(我的故事)》,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看,题目“苦夏”包含哪几层意思?(4分)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七
《2013.10济川初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济川中学初三语文阶段试题 2013.10.17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泰兴的古银杏森林公园,是国家CCC级自然景区,其间村庄错落,银杏成林。远望过去,像连绵起伏的群山,且有千峰秀的感觉,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可谁又能描绘得出那美景的精呢?徜徉其中,给人以无尽的想,流连忘。

分)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在莫斯科发表演讲的习近平主席,给俄罗斯学生留下了平静、睿智、大气的印象。

B. 82岁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C. “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那人问道。

D.要守土有责,强化责任抓禁烧;营造氛围,全面深入抓宣传;组建队伍,保持高压抓督查。

3.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 ....

B.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小组一起去踏青,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

C.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吸引了。 ....

D.在初三中考的动员会上,主任抛砖引玉的即兴演讲,博得全场一片掌声。 ....

4.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 ,鸡犬相闻。②日星隐耀, 。

③ ,佳木秀而繁阴。④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古诗词中不乏写愁的诗句,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 名著阅读。(6分)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______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 。(2分)

(2)飞岛国语言学校的三位教授在改革祖国语言时为什么要作出“取消语言中所有词汇”

的改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格列佛为小人国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他为何还要离开小人国,来到不来夫斯库帝国。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8分)

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你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知识积累】

①写出与物候有关的成语两个 。(2分)

②你为同学们提供的由“云”预测天气的谚语是 。(2分)

(2)【解疑释难】

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请用所学的物候知识来解释原因。

①到北戴河、大连、青岛的原因: 。(2分)

②到庐山的原因: 。(2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孟郊的《洛桥晚望》一诗,完成第7题。(6分)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7.(1)诗的前三句描摹了桥下冰初结、、榆柳萧疏和楼阁闲静等季节

的景致,渲染出 的气氛。(3分)

(2)有人评价此诗奇在结尾句“月明直见嵩山雪”有画龙点睛之妙,请从视觉变换的角

度分析这一评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威后问使者曰:.

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一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②书:国书 ③恙:忧患

④苟:如果 ⑤:难道 ⑥婴儿子:人名。

8.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②书未发 ( ) ..

③岁亦无恙 ( ) ④使者不说(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何以王齐国?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⑥④⑤①②③

C.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八则》)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皆 率 民 而 出 于 孝 情 者 也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将哀而生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赵威后的见解相当精辟,概括说说本文体现了赵威后怎样的政治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黑匣子》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②“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子。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由于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因此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

③“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飞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

④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⑤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 即使“黑匣子”随飞机..

残骸散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

⑥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12. 请根据文章提供的内容信息,抓住本质特征,给“黑匣子”下一个定义。(4分) “黑匣子” 。

13.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第⑤段中加点词“唯一”的表达作用。(2分)

14. 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强看电视里报道说某航空公司一家飞机失事,有关方面正在对飞机

失事前30分钟黑匣子记录的信号和数据进行分析。小强不解地问:“黑匣子那么聪明 吗?怎么能预知半小时后飞机要失事了,就事先及时记录下讲话声音和数据?”

请你根据文章的介绍,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小强的疑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陈常青的《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例,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在“谈笑间”让蒋家王朝“樯橹灰飞烟灭”。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和耐心的历练。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

⑤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⑥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15. 文章开头引用翁同龢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隐忍的痛,肆意的爱》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②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

③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

④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⑤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⑥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 一下。

⑦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⑧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 开脸。

⑨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⑩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

11过去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

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八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题型一 形象鉴赏题题组训练》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九
《2014届高考复习(苏教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考点针对练一 Word版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伯虎即席书事

张 镃

四面围疏竹,中间着小台。

有时将客到,随意看花开。

拂拭莓苔石,招携玛瑙杯。

昏鸦归欲尽,数个入诗来。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过访友人杨伯虎居所的即兴之作。

②小台:小楼。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杨伯虎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竹围楼台,显示了居所环境的幽静和雅致;携客看花、饮酒作诗,显示了居所主人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雅趣。从中可以看出杨伯虎远离闹市、随性自然、闲适淡泊的隐者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蝴蝶。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情景的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先明确作品的写作对象是蝴蝶,然后结合词中对蝴蝶的描写,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这一描写对象所拥有的特点。 ②①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解析 首先应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 都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①①②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②③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③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独居(节选)

马 戴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游子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秋季里独听滴露、与僧为邻、孤寂凄苦、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游子形象。无名氏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徘徊在暮春时节的美景中,却偏偏有家难归的内心悲苦的游子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②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洛桥晚望阅读答案篇十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二节 考点针对练一 Word版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蝴蝶。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情景的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先明确作品的写作对象是蝴蝶,然后结合词中对蝴蝶的描写,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这一描写对象所拥有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了梅花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明早梅的与众不同;“白玉条”,疑梅为雪,表现早梅的冰清玉洁。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诗人写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残月、啼鸟、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通过这些意象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

清冷的氛围,烘托了羁旅者孤独清寂的感受和愁思。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恶禁持:恶,猛;禁持,摇晃。②亚门:几乎与门等高。

本词上片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了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以哀景衬托归家之心切。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解析 首先应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②①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 都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②③①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③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独居(节选)

马 戴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游子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秋季里独听滴露、与僧为邻、孤寂凄苦、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游子形象。无名氏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徘徊在暮春时节的美景中,却偏偏有家难归的内心悲苦的游子形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