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离别朋友的诗篇一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
教学目的:
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师:你们的资料都是从哪来的?
生:我从电脑上查的。
生:我从一本杂志上找到的。
师:对啊,我们现在获得信息的途径是越来越多了,大家一定要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答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在历史上就注明了元二是王维的朋友,既于他是什么人,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第一首诗中没有点明送朋友到哪,而第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二是
要到安西去。
师:从小小的题目中,同学们却可以发现这么多的秘密,可见,题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每一首诗包括每一篇文章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因为它可以给你很多信息。
三、教给方法,品味诗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古诗词的感悟还是靠朗读去实现,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古诗中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朗读,在诗的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读一读,当然是越得越多遍越有感情越好。
师:现在,读三遍的举手,读四遍的举手,五遍的呢?六遍的有吗?(老师数人数)
生:老师,我读了七遍了。
师:好,就你来把这两首古诗读一遍。
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其他同学,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跟着默读。他们真是时间的主人,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嘴在动啊!观察是很重要的!
师:大家来评评,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有点快。
师:那综合你们俩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有感情必须„„ 生:(齐声)读得慢。
师:谁来向他挑战?你真有勇气,你来读!
生:读。
师:慢是慢下来了。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俩同学有些字的字音读不
一样了,发现了吗?
生:是“朝”和“舍”。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读
师:也就是说,这俩字在这里应该怎样解释才对呢?
生:可能是早晨和宿舍的意思。
师:可能?
生:是肯定是。
师:对,男子汉就应该果断点。
师:谁能更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生:读。
师:这个同学真不赖,我们发现,真的想读得有感情就应该„„ 生:慢。
师:那么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就有感情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故意拉长声音) 生:不仅没有感情,而且听起来很难受。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随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在我这名师的指导下,效果果然是好多了。还有谁敢跟他一拼高低?这生女生真是巾国不让须眉,来吧,我相信你会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读。
师: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真是读得太好了。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随着
老师的手势,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边读边找一找,你能找到这两首诗中哪能些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生齐读)
四、对比参读,感悟诗情
同是送别诗,两诗人取象的景物是一清新,一恶劣,表现的感情是一凄凉一豪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诗的对比,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前面两句都是写景的。
师:那你能说一说都写了哪些景吗?
生:第一首诗中有黄云、太阳、北风、雁、雪;第二首诗中有雨、轻尘、客舍、柳树。
师:你找得真仔细。其他同学一起再看看他所说的景物,想一想,从这些景物中你发现什么了没有?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前两句虽然都是写景的,但第一首中的景物感觉起来很悲,而第二首诗中的景物布满了春天的气息,非常清新。
师:你说得好极了。那就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刚才读诗时,除了要读出诗的音韵外,你们觉得还欠缺点什么呢?
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
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 师:(点头)不错,那你整首诗看一看,王维在送元二时,是从哪里送
离别朋友的诗篇二
《20古诗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 时 教 学 设 计
离别朋友的诗篇三
《唐代送别诗意象》
在中国诗坛上, 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 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 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 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
黯然销魂者, 唯 而已矣!
——江淹《别赋》
送别诗无论是叙 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 神密切相关。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 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 唐人给朋友 送别时喜欢以诗相赠酬。按照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唐宋诗歌中,送别朋友的诗歌如累累硕果,缀满 枝头;其繁多而又精彩。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 接灌输, 而是诗人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来宣泄和附着自 己的情感。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意象”来抒发 自己的感情。
意象,是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艺术范畴,它也是我国首创的一
个审美范畴,同时又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中出现最早而且又被
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而它的内涵却一 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 境界,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艺术形象,构成意象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送别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送别诗有其自身独特的
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
道,北梁、南浦, 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 唐代送别诗中的这些自然意象 ,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物我融为一体,提升了送别诗的深厚韵味和丰富蕴舍。
下面我将对极有代表和用之广泛的意象:杨柳,加以剖析。
,
杨柳依依满别情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 意象。追溯一下,我认为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 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此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 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
雨雪霏霏。 ”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 道: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 的婉软美好之态。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蕴。
南朝梁陈和唐人在写《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 且常常跟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如唐人王之涣的《涼洲词》曰: “黄河远上 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因为杨柳和别 离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 七绝写道: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 园情。 ” 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 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客,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间愿。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代 诗人裴说《柳》诗曰: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 从这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
送别诗中为什么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 勤挽留之意。折柳就是希望行客不要为离别难过,不必执著的依恋 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 不适。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 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 界事物有所感,心有所情,便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 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之读者在阅读诗歌能够根据这个 艺术天地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露自己的感情色彩。
观览唐人送别诗,我们感到,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示深情厚意;无论是 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就 是送别诗的感情色彩每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风格。
离别朋友的诗篇四
《八下课外古诗》
离别朋友的诗篇五
《古诗两首YUAN》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唐朝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许多诗人特别重视离别之情,常常用诗来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这就是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读比较
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思考:两首诗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2、交流:编者把这两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说明这两首有联系;两首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送“字; 这两首诗都是唐朝的;都是送别朋友的诗。(板书:送别)题目中都告诉我们送谁到哪里去。)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诗意。
1、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3、教师小结:送孟浩然去广陵的是谁呀?(李白);相机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大诗人。这一次,孟浩然去的地方是(广陵),广陵也就是诗中的扬州城,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鹤楼的下游。 齐读课题
4、我们平时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5、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一: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两人互读古诗,并进行评价;
(3)小组内依序说说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6、交流(1)指名读,评价;(2)齐读,师评价
三、精读理解
1、诗读正确了,接下来该做什么?怎样理解古诗呢?
2、小组合作学习二
(1)自己默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或上下文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自读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4、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读;谈感受
5、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教师引导: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
(2)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不是) 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就要分别了。望着故人,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吟诵道:„„读前两句诗,把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读出来(生读)
(4)黄鹤楼前这么一停,烟花三月后面这么一顿,感觉就出来了。(生齐读)
(5)课外有一段资料,请大家读一读。(出示资料)
(6)此时李白有什么感受?(留恋,难过,不舍)再读前两句,读出这种难过,不舍的感觉。
6、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拓展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教师引导: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2)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人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3)集体交流: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①情境体验: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内心体验:李白久久地望着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是深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齐读)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4)指导朗读: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7、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练习背诵: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地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这首诗。(背全诗)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学习,那这两手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离别朋友的诗篇六
《古诗赏析》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上,生起紫色烟雾,像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三千尺的高处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天而降。
【简析】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怀。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一座山峰——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团团紫烟。一个“生”不仅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更为状写瀑布设臵了雄浑的背景,也为下文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遥看瀑布”四字从结构文法上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从角度上看,又是写远处。而“挂前川”中的一个“挂”字维纱维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因距离远,视觉开阔,所以画面才会如此宏大而壮观:山上烟雾缭绕,山间白练高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从近处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下,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岩壁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迅猛。“三千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山之高峻。即使这样写,诗人仍然觉得还没有把瀑布的雄浑与奇异气势表现得淋
漓尽致,于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一个“疑”子,道破是诗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无疑使瀑布增添了几分空灵、奇幻神奇的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特而又精巧,语言洗炼明快而又生动形象。不愧为诗仙李白的传世佳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
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份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臶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臶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 。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 每逢 ”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 ,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
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离别朋友的诗篇七
《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背诵》
离别朋友的诗篇八
《课外古诗词鉴赏》
离别朋友的诗篇九
《25古诗三首》
离别朋友的诗篇十
《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背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