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哀愁的诗句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一
《古诗》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二
《诗歌阅读答案》

14.1答“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14,1【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答题规律] 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透析】【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14、1【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解析】“子规”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传统意象。可以结合诗意理解,作者因战乱远离家园,偏居山村,听到子规的鸣叫,难免产生归思之心。2【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师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故园”指北宋京师汴梁,作者与友人因战祸离家,此时即便没有战争了,但却国已不国,家已非家,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哀愁。

14、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14、【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解析】这是一首七绝。作者借淮河这条本为大宋内河、现在却成为宋金界河的河流。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首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互不相干。二句写南北相隔之状,虽同在一条河流之中,波痕相接,却不能相通,一线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的界线,无法逾越。三四句写到此时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而两岸人民反倒不如鸥鹭自由,只能隔岸相对,让人悲从中来。本诗写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人民隔离的现实,表达的似乎更多的应该是对此种现状的悲痛、无奈之情。“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的分析似乎和作者一贯的诗歌风格及情感不能吻合。

14﹑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赏析唐·高蟾《金陵晚望》[原作]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今译]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赏析]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

(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这是很辩证的。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4.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第16题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三
《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术语暨意象

评价诗歌内容的词语:咏物抒怀、怀古之作、思乡思亲、爱国颂歌、游子生涯、山水田园、军旅生活、乡土气息、城市风貌,爱国热情、忠贞爱情、青春颂歌、校园生活等。

评价诗歌主旨(主题)的词语: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画龙点睛等。

评价诗歌意境的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等。

评价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激愤、沉痛、悲愤、哀伤、伤感、忧愁、寂寞、孤独、烦闷、憎恨、厌恶、不满,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思念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评价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凝练、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评价诗歌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自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复沓手法等。

评价诗歌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淳朴、自然等。

评价诗歌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比兴、对偶、对比、借代、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象征等等。 评价诗歌总体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的语词: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类比象征、夸张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突出、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明贬实褒、抑扬结合、移步换形、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等。

评价诗歌抒情的词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等。

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诗歌鉴赏题答题表述程式:这首诗通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附录: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的景物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鲈之思””,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松柏常常象征坚贞、高洁、正直、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竹象征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品格。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即深长的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柳营:指军营。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2、东篱、三径: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四
《古诗鉴赏 - 答案》

古诗词鉴赏八(上)

一、课内诗词鉴赏

(一)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试分别指出。

2.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三)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诗(体裁),以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事件是______。

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四)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词的语言风格。

(五)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六)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七)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2)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2分)

(3)颔联的景物描绘渲染了什么意境?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汉乐府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揭示了什么道理?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画面。

(二)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徙倚欲何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用现代汉语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的景象

3.作者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体现这一内容的诗句是?

(三)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任意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用简洁语言描绘“木叶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3.尾联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4.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

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六)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2.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七)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本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2.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八)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2.理解“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意思。

3.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

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3.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竟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古诗词鉴赏答案

一、课内古诗词

(一)望岳 1.首联是从远处望整座泰山,颔联则是近望泰山,颈联写细望所见,尾联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顶而望的意愿。 2,这首诗主要写了泰山地域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这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钟”“割”用拟人手法突出大自然的有情和泰山高大巍峨的“奇险”,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奋力攀登,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喜悦。

(二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三)1.叙事 时间 老妇 差役捉人,老妇应役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4.“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5.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四)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4.“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五)1.(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3分)"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情绪。(1分)

( 六 ) (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分) (4)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5)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七) (1)(2分)夕阳迟 欲暮时 (2)(2分)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渲染了宏阔雄壮的意境。颔联的第一句写登临放眼,思绪翻滚,想到三国时吴蜀为争荆州而交战的历史事件,一幕幕悲壮激烈的画卷便历历在目。这便为读者渲染了宏阔雄壮的意境。第二句写诗人避难至此,凭高望远。所见之景中,“湖山”之景表现了气象开阔如昔。

(二)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长歌行1.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葵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甚至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美景想到人生易老,鼓励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进。 2.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

(二)野望1.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略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早寒江上有怀1.融情于景,把思归的哀愁和前途茫茫的愁绪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中。 2.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落,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3.表达诗人思归哀情和前路漫漫的愁绪。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彷彿就要撼动岳阳城一般。

2.“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了了洞庭湖的壮观。3.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 4.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五)黄鹤楼1.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2.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3.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渺,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六)送友人1.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遽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3.诗的最后写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五
《古雅的哀愁_蹇先艾诗作浅析》

第14卷第6期2012年12月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ZunyiNormalCollege

Vol.14,No.6

Dec.2012

古雅的哀愁

———蹇先艾诗作浅析颜同林,彭冠龙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蹇先艾步入文坛,是以诗歌铺路的。他的诗作不多,却质量很高。这些诗以稀疏的意象、几乎无色的修饰和寄情山水,营构了清幽的意境,传达了古雅的哀愁。这古雅的哀愁有着舒缓的节奏,使抒情主体呈现为一个“孤寂的夜影”的形象,这一形象反过来加强了哀愁情绪的古雅韵味,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关键词:蹇先艾;现代新诗;古雅;哀愁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2)-06-0017-04

ElegantMelancholy

———ABriefAnalysisofPoemsbyJianXian-aiYANTong-lin,PENGGuan-lo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550001,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hispoems,JianXian-aistartedhisliterarywriting.Thoughhewrotenotsomanypoems,hispoemsweregood,which,bymeansofsparseimages,lightmodificationandintegrationofemotionwithnature,createsserenepoeticworldandshowselegentmelancholy.Theelegantmelancholybearsslowrhythm,makingthelyricsubjectsassumebeanimageofbeinglonelyandserene,andthisimageinturnstrengthentheeleganttasteofbeingmelancholy,indicatingakindofuniqueartisticimpression.

Keywords:JianXian-ai;modernnewpoems;elegant;melancholy

蹇先艾以乡土小说成就闻名于世。从192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水葬》开始,至解放前夕发表《春的客栈》为止,一共写了近一百篇短篇小说,出版了八本短篇小说集。但蹇先艾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从写诗开始的。

他在学生时代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写诗,是一件对于他来说非常意外的事,给了他信心,使他走上了

他与他的哥哥去北平新诗创作之路。1923年春天,

西便门外的二闸游玩,回来后,在游玩的余兴之中写了一首白话纪游诗《二闸纪游》,没有告诉任何人就偷偷投给了《晨报副刊》。他本以为这次投稿一定是这件泥牛入海,没想到五天后那首诗居然登出来了。

事让年轻的蹇先艾有种一登龙门则身价百倍的感觉,从此开始不断写诗。进了大学后,仍然向《晨报副刊》和《文学旬刊》投稿,大多都刊登出来了。

在创作诗歌的道路上,蹇先艾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来往比较密切的有当时已经成名的诗人徐志摩、闻一多,有当时文坛的名流梁启超、朱自清、王统照,

饶孟侃、刘梦苇、朱有当时初登文坛的青年诗人朱湘、

大枏等等。蹇先艾曾说:“我认识的老诗人和青年诗人

[1]

越来越多,我对写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蹇先艾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

收稿日期:2012-08-18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大西南文化与贵州20世纪新诗研究”(黔省专合字[2009]112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颜同林,男,湖南涟源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诗歌理论研究。

彭冠龙,男,山东泰安人,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7

第14卷第6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2月

浪时的无助和茫然;通过代,共创作40首,30年代以后只在1934年元旦写了“灯影”和激越悲壮的“雨声”1首《炉边》。20年代末,他曾把已写好的诗辑为一本对比,很容易的表达了前途未卜时的凄惶,再用

《孤独者之歌》,北新书局打算将这本书出版。北新书“沉郁的夏夜”进行形容,成功加强了凄惶的情绪。精局的李小峰多次催促,还托赵景深催问,他由于自己当地表达了感情,但意境是空旷的,我们几乎感觉不感觉水平不高,始终没有把这本书的稿子交出去。后到意象的存在。

一共两节,第一节把春天清晨的景色写来这些书稿在他一次从北京回贵州的途中全部丢《春晓》

的十分传神:失,因此,蹇先艾一直没有诗集流传于世。60年代初“这纱窗外低荡着初晓的温柔,/霞光仿

/林鸟也惊醒了伊们的清宵期虽然重操诗笔,但是所写的都是格律诗,而且这诗佛金波掀动,风弄歌喉,

兴很快被文革浇灭。梦,/歌音袅袅啭落槐花深院中。”春天清晨可写的美

读蹇先艾的诗,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诗中透出“纱窗”、“霞光”、“林丽意象很多,而诗中只有四个:的一种古雅的哀愁。这些诗,鸟”形式上是现代的、内容和“槐花”。这四个意象分别点出了春天清晨的四

语言上是现代的,但在韵味上,却是古光鲜美、生机美和缤纷美。就在读者欣上是现代的、种美:朦胧美、

雅的,字句中有着清幽的意境。这古雅的韵味中,赏这四种美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这仅有的四个意象,有

陷入一个空旷的意境。着舒缓的节奏,传达出了点点哀愁,仿佛诗中有一个

其他诗中也是如此,比如《秋夜》全诗三节只用孤寂的夜影。

了一、清幽的意境“虫号”、“凉风”、“灯”、“伊的小影”和“潭水”五个

蹇先艾的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意境清幽。这一特意象,就把诗人秋夜里哀叹时光飞逝、朱颜易老的悲

“徐志摩先生还将《梦中呓语》全诗十行只用了“枕点的形成应该与徐志摩的诗有关。愁刻画得细致入微。

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志摩诗集》送给父亲(即蹇先上”、“眼泪”和“鲜花”三个意象,就把诗人当时的相

[2]

艾———引者注),这本诗成了他写诗的范本。”徐志思之苦和当年的离愁别绪全部展现。摩诗清丽、温婉、幽静的特点必然影响了蹇先艾的可见,诗中的意象虽少,但对于传情达意已经足诗。蹇先艾诗中的意境,没有繁复迷离的色彩,没有够。意象稀疏使意境显得空旷,这是清幽意境在空间浓妆艳抹的修饰,如流水般清澈;没有灯红酒绿的喧上的基础。哗,没有撕心裂肺的嚎叫,如深谷般幽静。蹇先艾以(二)几乎无色的修饰这清幽的意境,造就了古雅的韵味,透露出诗人哀愁蹇先艾写诗,似乎不喜欢用颜色来做修饰语,我的情绪。这样一个意境得以出现,离不开三个因素:们从他的诗中很难找到表示颜色的词,即使找到了,

几乎无色的修饰和寄情山水。意象稀疏、也大多是黑色和白色。他的诗歌世界是一个黑白的

艺术世界,我们欣赏他的诗,仿佛是在看黑白电影。(一)意象稀疏

诗中没有意象,就会变成苍白地喊叫或空洞地在他的诗里,形容星星,是“默数天杪云衣间镶说教,让读者感到索然无味,而意象太多又会变得臃嵌着的小星闪闪,/仿佛有一对是伊的明眸,望我含肿,让读者感到喘不动气。20年代的蹇先艾正值学(《这几夜》),没有颜色,只有比拟。形容山笑殷勤”生时代,而且体弱多病,天天在小圈子里打转,生活岭,是“莽莽苍苍的枯岭一片,/四周有群峰空谷远山很简单,或许与他当时这种生活状况有关,蹇先艾的翳影;/盘纡似长龙踏过山北山南———/那踽凉巍峨的诗中,意象很少,这使每首诗都显得平淡。然而,意象荒墟堞痕”(《登万里长城》),用了四行进行描写,却虽少,却十分精当,并不影响诗的艺术效果。所以,蹇看不到一点色彩,只有山岭的莽莽苍苍和荒芜破败。先艾诗中的意象只是稀疏,而不是贫乏。写故乡的自然风光,是“去追逐山中飘幻的云彩,/暮

《流浪》一共四节,前两节写流浪者的孤独:“我鸦掠过了天光也无声;/轻轻掀起溟茫的层层夜色,/是一个流浪海角天涯的人,/人间的快乐与悲哀我已我们向霜枫溪要一把星月”(《回想中的故乡》),这里遍尝;/一叶的飘泊,更向何处觅取归宿,/四顾都是浩面对“云彩”的修饰用的是“飘幻”,对“鸦”的形容是淼无边的大海汪洋。//我也不知我前途有无明光,/“暮鸦”,对“夜色”的修饰用的是“溟茫”,完全可以用这一向都无端地涕泣与凄惶;/灯影下,听雨声多少色彩来展现的意象,偏偏一点色彩都没有。激越,悲壮,/便夏夜,沉郁的夏夜也这般漫长!”一共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蹇先艾对意象的修饰八句,其中的意象只有五个:飘泊的“一叶”、“大海汪多用一些富有形象感的词句。以形象感代替色彩感,

“灯影”、、激越悲壮的“雨声”和“沉郁的夏夜”。这洋”把缺失的色彩用立体物象的细致刻画来补偿,使诗五个意向很准确的传达出了诗人的情绪。通过飘泊中意境清淡而新奇独特。蹇先艾注重描摹物态的诗的“一叶”和“大海汪洋”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诗人流歌特点,大概与梁启超对他的指点有关。梁启超很欣18

颜同林等·古雅的哀愁

赏蹇先艾在《晨报诗镌》上发表的诗,给了他很多鼓

励,还曾经给蹇先艾写了一把扇子,写的是周邦彦的《瑞鹤仙》,这首词是以“描写物态,曲尽其妙”著称于世的,梁启超在词后加了一句勉励蹇先艾的话:“先艾

”从蹇先艾几乎无色的诗中,我们确实看学诗宜致力!

“描写物态,曲尽其妙”的方向努力。到了他在向着

再看那少数有色彩的诗。“死的光芒,/投在灰白

(《夜深时》)“我们在月下踏着溶溶的沙砾上闪耀。”

的银光,/记否?你正是低首默会!”(《忆从前》)“雄峻

/它蹄下蹴起滚滚的墨云。”(《大雨的黑骑咆哮踔腾,

歌》)“冷酷的夜把我装入黑漆棺中,/我便开始做起

/我的灵魂爬出了心橱的天窗,/由螺那骇人的怪梦:

旋的青烟幻成撒旦魔王。”(《骇人的怪梦》)黑色与白色充斥于他的诗中,其他颜色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仔细分析黑与白这两种颜色会发现,黑色总是与幽暗神秘相联系,“黑骑咆哮”、“滚滚墨云”、“黑漆棺椁”等等,总让人毛骨悚然而又被深深吸引;白色总是与

“灰白的沙砾”、“溶溶的银光”等清静纯洁相联系,

等,让人感到神圣而清丽。在这黑与白的世界中,透出的是清幽的意境。

在这几乎无色的修饰中,蹇先艾的诗像是黑白电影,这样一个艺术世界并不单调,而是十分淡雅,这淡雅的感觉是清幽意境在色彩上的基础。

(三)寄情山水

中国古代诗歌一直以来就有寄情山水的传统。《诗经》中“起兴”的手法往往借助山水景物来引起所咏之词,后来情与景的密切关系在古代文论中多有提及,比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或有时

[3]

不拘形胜,,面西言东,但假山川以发豪兴尔。”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昔人论诗词,有景

[4]

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语、

现代白话诗中,寄情山水的现象几乎消失了,我们很难从诗中见到大篇幅的山水景物,而蹇先艾的诗作是个例外,他好像对山水自然风光情有独钟。

“林梢横披夜雾袅袅,/宛然一座秀峰的山巅:/从山腰隐约露出塔影之半身。”(《北海夜游》)这是写夜雾中的一座秀峰,“塔影之半身”的隐约中透出一丝神秘。“我身前有绿苔,有古树杈桠,/与湖心飘浮无定的断梗残蒿;/瞑目静听那晓风挟着芦苇吹嗷,/有如潺急的雨声打破深夜的寂寥。”(《积水潭之畔》)这是写积水潭旁的景色,绿苔古树晓风吹嗷之中,我们感到了环境的荒芜和诗人心情的寂寞。“这林壑间映有雄浑伟大,/悠长的驴嘶和着流泉,/交互啸响在寥寂空/这山旁洒遍了点点的梨花。”(《雨晨游龙潭》)诗人山,

把自己心中低回的寂寞之情寄托在这林壑与空山之中,山林里的驴嘶泉响都反衬出山的空荡、人的孤独。

他要在诗中抒发的情绪,全部寄托在山水之中。

这浸染了诗人情感的山水,艺术化地呈现为哀愁的山水。深山空谷中“只有几点青磷摇曳墓地荒凉”(《流浪》),“晚来点点绿火,是野鬼在山中徜徉”(《哀

),一片愁怨景象;“这凄凄的野草,这回环的山故乡》

/这明月辉里摩荡着树影森森”(《百年后》),充满径,

了幽幽的哀叹。清泉流水中,“我微微战栗———/听澌嘶的水声凄动,/流过了长阶,流过了花荫”(《雨),“江心摇荡着雪浪万点,/月明辉泻落在一叶空夕》船”(《江上》),哀愁静静地在水里荡漾,随着水声在诗中流淌。

寄情山水使诗平添了自然之美,成为清幽意境在内容上的基础。前文已论述,意象稀疏保证了意境的空旷,几乎无色的修饰使意境显得淡雅。空旷淡雅中有高山流水,这水墨画般的意境透着清幽的感觉。而水墨画中的山水包藏着诗人的哀愁,画中的清幽意境使这哀愁显得古雅。

二、孤寂的夜影

蹇先艾诗中的古雅哀愁是缓缓展开的,诗中舒缓的节奏低回幽怨,仿佛满脸愁容的诗人在来回踱

“夜”是蹇先艾诗中的中心意象,主导着整步。同时,

首诗的环境,笼罩着诗中的情绪,使诗人的来回踱步全部发生在夜里,好像一个孤寂的夜影,这样一个抒情主体的形象更增加了诗中哀愁情绪的古雅韵味。

(一)舒缓的节奏

没有疾风骤雨式的宣泄,一切哀愁都是缓缓表达的,诗的舒缓节奏,实际来源于诗人心中的低回愁绪,这愁绪“剪不断,理还乱”,在诗人心中就像“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但流露到字面上,只像“梅子黄时雨”,连绵不断,却缓缓地落下。

比如《雪暮》:“万有倾入了薄暮的怀抱,/苍茫里战栗着空林疏影;/满天飞舞轻灵的翩翩银雨,/已寂灭了叶落凄叹的悲音。//我遥望莹辉闪烁的窗外,/寒天美景温慰我的悲情;/失家的鸟也在檐前低哭,/默向这花雨飘洒的黄昏。”从“失家的鸟也在檐前低哭”这句话来看,这首诗是在抒发思乡之情,但是整个第一节都没有直接说明这一情绪,而是写了四种景色:日薄西山、空林萧瑟、漫天细雨和叶落无声。通过这四种景色反复地渲染乡愁,却不点明,慢慢的在诗中引出这一愁绪。第二节中,这一愁绪渐见端倪,但诗人在

“寒天”与“温慰”的对比来烘前两句中仍要铺垫,以

托心中的乡愁。整首诗感情浓烈,却节奏舒缓。

又如《百年后》:“你听那山头吹过来震撼的音响!/是飚飞的风嚎,是悲壮的松吟?/这凄凄的野草,这回环的山径,/这明月辉里摩荡着树影森森。//我已掩埋在蓬蒿的深处,/枫叶满地点染着墓园荒

19

第14卷第6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2月

怪梦。”冷———/但何处去寻觅那消蚀了的光阴,/更何从再狂(《骇人的怪梦》)“韵,我今夜独自林下徘徊;/

啜那爱情的芳醇?”这首诗是要写死后的寂寥,但是远天末描一轮月影,/我浸映辉柔的阶心,/放情高歌

松涛、野”(《寄韵》)“我想趁今夜篱边花影卧,第一节中还是不点明,仍然是在写景:风嚎、如伟壮的松籁。

草、山间小路、月下黑影,无不点染出凄凉和寂寞,透/偷登那海天雄浑的云壑。”(《我想》)这些例子都是

第二“夜”意象直接出现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着一股悲苦之气,让人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绪。

“我已掩埋在蓬蒿的深处,/枫节中说明了诗的用意:到一股蕴蓄已久的哀愁,这哀愁在夜晚的环境下显

叶满地点染着墓园荒冷”。豁然开朗之后,诗人没有得既沧桑又雅致,而且让我们感到诗人“独自林下徘

,这更增加了惆怅的力度,使哀愁由无形变为有就此围绕这一点大肆宣泄,而是让思绪继续慢慢延徊”

伸:“但何处去寻觅那消蚀了的光阴,/更何从再狂啜形,由不可见变为可见。

”整首诗舒缓地表达诗人想象中的哀意象的变体主要是“星”与“月”。“无垠的梦那爱情的芳醇?“夜”

愁,对于死亡没有集中描写,而是围绕一种情绪反复境和冷酷的人间隔绝,/在万千的星光下,饮海涛松渲染,慢慢地传达心中苦闷。/在暮霭里呼啸,在白云里低回。”(《知道风沉醉,

还有《江上》对一位老人思念亡妻心情的展现,了》)星光下的哀愁显得那么大气,在万千繁星映照《夏夜杂句》对心中凄凉感觉的展现,《我想》对相思下,诗人以松涛、暮霭和白云寄托愁绪,壮阔中有一

《希望像一座险峻的山峰》对人们执着月色下的哀愁给人的感之情的展现,点缠绵,夜色中充满了古雅。

于心中颠倒梦想的嘲讽,等等,无不是用这种舒缓的觉也是如此,“为何月色都是如此冷寥,/溶溶的银光节奏娓娓道来的。淹没了苍松?/天外忽地传来一声哀唳,/是否那飘流

从这舒缓的节奏中超脱出来,然后反观这一诗”月色之下,孤鸿哀唳,孤独寂寥的哀愁无依的征鸿?歌节奏,我们会发现,蹇先艾诗歌中有着明显的宋词在苍松中显得古朴,在溶溶月光下带上几分典雅,在写法的痕迹,舒缓节奏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舒缓地流进读者的心中。“词境”。飘流的征鸿无依地飞翔时,所谓“词境”,是指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式,更具体细致夜色之下低回徘徊,仿佛抒情主体是一个孤寂地抒发某种情绪。的夜影。“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这一“孤寂的夜影”形象,与诗人当时的生活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形象细腻,状况有关,“少年离家,漂泊异乡,加之‘五四’退潮后

[5]

含义微妙。”一首或一阕才一意,必然要反复渲染某诗风的影响,诗人感到孤寂,不少诗篇都抒发着他的

[6]

一情绪,节奏自然舒缓。再来看前面列举的例子,《雪忧郁、感伤,唱着‘孤独者的歌’”。暮》、《百年后》,还有《江上》、《夏夜杂句》等等,全是以三、小结

蹇先艾的诗歌不多,但是质量很高。他的诗以稀舒缓节奏,用整首诗反复渲染心灵深处的一丝心绪,

疏的意象、把这种情绪表现得具体细致、亲切细腻;没有众多的几乎无色的修饰和寄情山水,营构了清幽

形象,却传达了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情感色调。的意境,传达了古雅的哀愁,这古雅的哀愁有着舒缓

“孤寂的夜影”的形的节奏,使抒情主体呈现为一个(二)中心意象:“夜”

象,这一形象反过来加强了哀愁情绪的古雅韵味。这诗中舒缓的节奏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个人在来回

样古雅的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在“五踱步,这个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踱步呢?综观蹇先艾

的所有诗作,可以发现这一环境是夜晚。前文已经论四”那样一个提倡“一时代当有一时代之文学”、“今述,蹇先艾诗中的意象是稀疏的,而每首诗仅有的几人当造今人之文学”的时代,蹇先艾的诗显示了独特

的艺术面貌。个意象中,总会出现“夜”这一意象。“夜”在蹇先艾所

有诗作中频繁出现,渲染了古雅的色彩,集中传达了

参考文献:诗人心中的哀愁,成为蹇先艾诗中的中心意象。

[1]蹇先艾.我与新诗———“五四”琐忆之三[J].山花,1979,(12).从所有诗歌作品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夜”意象

[2]蹇人毅.乡土飘诗魂———蹇先艾纪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

出现的频繁,比如《北海夜游》、《梦中呓语》、《夏夜杂

版社,1999.13.

句》、《夜深时》、《这几夜》、《秋夜》、《骇人的怪梦》等[3]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21.

“夜”意象有时直接出现,有时通等。再看诗的内容,[4]王国维.人间词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59.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56.过各种变体出现。

[6]王刚,曾祥铣.黔北20世纪文学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

“有时在深秋之夜———/粉面上有泪痕成点。”

社,2001.31.

(《花畦》)“昏黑的夜半有孤魂在田里驰骤嗷叫,/泪[7]蹇先艾.蹇先艾文集·散文诗歌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浪和着哭嚎被晚风剪剪吹动飘扬。”(《哀故乡》)“冷社,2004.

(责任编辑:王林)酷的夜把我装入黑漆棺中,/我便开始做起那骇人的20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六
《语文古诗》

1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情怀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畜了画面的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答: 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逐出”,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刻、淡雅(或幽静、清新)。 。3减字木兰花苏 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登城 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濛濛细雨 )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答: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定哀情,哀景衬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妄”。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

湘江,流入洞庭湖。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答: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帝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

了怎样的情怀?答: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雨 【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答案: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答案: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 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 这首

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渡 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答: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答: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七
《古诗欣赏》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八
《借神话传说诉闺中哀怨_古诗_迢迢牵牛星_读后》

2009年第

20期总第165期

文学与语言

借神话传说诉闺中哀怨

———古诗《迢迢牵牛星》读后

黄焱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摘要]《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本文试从牵牛、织女神话故事的流传过程来分析《迢迢牵牛星》,认为作者就是从神话传说中获得灵感,通过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崭新、感人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神话传说[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76-03

《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作。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诗作整体表现了动荡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悯之情以及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还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作者将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为秋夜即景之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借天上的牵牛、织女相思之情,抒发人间的游子思妇离别之感。通过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和愁苦情志的描述,表现思妇想念游子的难以名状的痛苦心情,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它表面写的是天上的遭遇,实则是人间的哀愁。诗中贯穿的牵牛织女故事是一段流传了很久的神话传说,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爱情悲剧故事。

最初在周朝时,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牵牛星,是河鼓三星之一,在银河南,两侧各有一颗小星,像个扁担,民间常称为扁担星。织女星在银河北,下面也有小星,像织布的梭子,和牵牛星遥遥相对。

牵牛和织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在这首诗作品中,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没有任何传说故事,并且各不相干。西汉初年,汉武帝修昆明池,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石人塑像也建到了自己的宫苑之中。班固《西都赋》记载了这样的情况:“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牵牛、织女两塑像两两相对,其中故事不得其详。

到了东汉末年,有人开始把牵牛和织女说成是一对恩爱夫妻,并且将他们的爱情故事定下了悲剧的调子,使本来就很神奇的故事分外感人。其中爱情主题的注入是关键,它使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星座(或者说两位星神)具有了人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殷芸的《小说》等作品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搜神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小说》)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当时

76THESILKROAD

的时代有关。汉魏之交,战火连年,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咏思征夫之诗是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如曹丕《燕歌行》、曹植《咏织女》等,大都借牛郎织女二人相分离的爱情悲剧,把更多的社会内容融入其中。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全方位渗透。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是不会得到支持的。牛郎娶织女,实际是娶天帝之女,于门户并不相配。因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便成为社会动荡时期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使牛郎织女传说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牛郎织女形象更成为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这正是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及魏晋时期广泛流传、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后代对这个故事又进行了加工,并最终完全变成了民间传说,故事的基本框架也逐渐定型:爱情、天河阻隔、七夕相会。如杜甫的《牵牛织女》、杜牧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等。牵牛由天上的星神逐渐变成了人间父母双亡的放牛郎,与天上的织女相恋,一段感动天地的“人神恋”从此上演。这段姻缘最终被王母划下的天河阻隔,只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就形成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就是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最完整的记录。诗人借天上的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神话传说,写一位年轻女子思念爱人而苦于无法聚首的的离恨别绪,充满着哀怨的基调。这一离奇的神话故事,实际上是在现实的苦难下,人们或因贫困而流离失所导致夫妇生离死别,或因贫富悬殊、门楣高低、地域相隔造成的青年男女婚恋悲剧等方面的真实写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天上人间距离之遥,牛郎织女相隔之远;“皎皎”状星光之亮,示织女神光彩照人,超风脱俗。诗一开头就用两个叠词,两两相对,将人们引向旷远奇妙的神话世界,再现了秋夜天空广大、星光灿烂、碧空如洗的视觉感受,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遥望夜空远景,感慨万千的情形。银河两地的牛女双星的故事传说丰富了她的想象,加深了她的感受,更能引起她对目前处境的比较。织女不停地眨着眼睛,似乎以无限的深情望着遥远的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视线转移至织女星,在联想中,美丽的织女劳作的情形如在眼前,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札札”分别状写素手之修美,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形、声并现。“擢素手”极写织女之灵气,“弄机杼”为前两句作注脚,将“擢”字落实到“织”字上,于空灵处见实在。“机杼”代织机,为眼见之实,以“札札”作象声衬托,为耳听之明。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两句与前两句相比,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这个转折很有力,它深刻揭示了织女内心的悲哀和怨恨。“不成章”三字蕴涵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通过表面现象来反映织女内心深深的幽怨,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是诗歌有力的转折。短短10个字,“思”之态,“织”之特定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织机札札,声声叹息,断人心肠,夺人魂魄。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诗歌从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的表现转到对忧思困扰的渲染。被深忧困扰而彻夜难眠的思妇眼望朗朗的秋夜星空,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银河,牛郎、织女两星有多远呢?思妇望着天上的银河,看着那里稀稀落落、零零散散分布的星星,就像是清澈见底的湖水一样,连里面的石子、鱼虾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么浅的一条河,这么窄的一条河,他们为什么不趟过去相见,而只是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诗道出了多少难以言传的苦衷!原来是银河阻断了他们美满的婚姻,“盈盈”乃水之清浅物貌,“脉脉”乃人之含情貌。欲语谁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恋情,情景并生,哀怨动人。矛盾之鲜明,表情达意之深切,情景之交融,声情之并茂,意境之浑融,雅俗之兼得,乃画龙点睛之神笔。而这苦衷是谁造成的呢?据说是天帝的惩罚,天上的悲剧是天帝造成的,而人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动乱的社会,还是封建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孕育着强烈的不满情绪。

明艳的华彩,娴熟的织技,坚贞的操守,幽怨的情思,兰心慧质,内外兼美,字字叙天上织女愁思,句句抒人间思妇离恨。似神似人,扑朔迷离,明说织女,暗写思妇,既是神话故事的再创造,又是汉末人们审美观念的写照;既反映了人们的爱情理想,又不游离于现实生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神话传说的神秘气息笼罩着秋夜星空,触动着身处幽闺的思妇的离情别绪,宇宙之神秘,冥冥造化之不可知,命运之无奈,作者很自然地就将天上地下、神话现实、织女自身融为一体。作者也正是从神话传说中捕捉到灵感,获得艺术的冲动,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怀,通过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崭新、感人的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也借助于神话传说使她更加真实、具体、感人。诗歌集中笔触,单从女方着手诉说,写相思而不能相聚的幽情恨意、离愁别绪,使之成为著名的闺怨诗。

THESILKROAD77

2009年第

20期总第165期

文学与语言

论张九龄山水诗的内涵及诗史意义

姜朝晖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从魏晋山水诗开启,到山水之作发展到王维、孟浩然掀起创作高潮,张九龄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外放遭贬谪而寄情山水,张九龄对前代诗风深入学习借鉴,其山水行役之作有了谢灵运凝重的风格;山水景致是传达心境的媒介,对山水的感悟和描摹,便不再是简单的铺陈,而成为一种心境的表现方式。诗歌山水美景与心境相合,曲江之诗也有了王维神韵;得山水之助,曲江山水诗歌清新省净,清澹典雅,古朴沉郁,形成特有的明秀清澹之风。

[关键词]张九龄;山水诗;清澹风格[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78-03

张九龄为玄宗开元朝最后一位贤相,其为人耿直,为官清正,放言议政,喜论得失,终遭谗言罢相。张九龄之罢相,李林甫之为相,也标示了大唐开明政治的结束。张九龄是唐朝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三卷,共218首。其诗内容丰富,风格淡雅,意境纯美,尤其是《望月怀远》一首,成为传世佳作。诗歌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景阔大而雄浑;而结尾“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情真挚而深沉。张九龄为诗直追陈子昂兴寄风骨理论,其12首《感遇》诗,一篇一咏,寄寓比兴,抒发情怀,成就颇高。张九龄为政生涯中有过两次外放经历:一次是开元十五年春,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另一次是因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期间,张九龄写出了许多吟咏山水的诗歌,对唐代山水田园诗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从晋宋山水诗兴起到盛唐田园山水诗形成潮流,张九龄在其中起了过渡承接作用。细读其诗,我们会发现,曲江山水之作既有大谢之风,又开王维一派。

晋宋之际,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即“庄老

告退,山水方滋”,文人失意便隐居林泉,寄兴自然,以示高洁;高门失意也会退居庄园,游山玩水,以显脱俗。因此,文学作品渐渐有了描绘山水的内容。宋初,士族出身的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刘宋王室对他的不信任,使其执政之壮大理想不能实现,常怀愤懑,抑郁不平,于是放怀山水,游玩享乐,“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其诗作以山川景物美景为主题,在玄风日炽之时,诗风枯燥平淡之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由此,开创了山水文学这一新的流派。谢灵运对自然景物观察仔细,才学又高,善于熔铸词汇,他的山水诗刻画工细,色泽明丽,典雅华美,显得清新生动。而张九龄的行役山水诗正是融入了大谢特点,形成了自己清澹自然的风格。从他的大多数诗歌来看,其是“以大谢式的沉厚凝重的风格另立一宗”,谢诗在描摹山水景物时,善于铺排,写景层次密实繁复,往往是随行程而移步以换景,使眼中景物有了动态,又在变化美丽的景中表现自己悟出的玄理。如

[参考文献]

[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杨效知.古诗十九首鉴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赏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4).

[5]侯佩锋.“牛郎织女”神话与汉代婚姻[J].寻根,2005,(1).[6]王帝.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及其演变[J].贵州文史丛刊,

1992.

[3]徐明著.魏晋南北朝小说[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4]邱广君.牛女故事寄思情———《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2006,(1).

78THESILKROAD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九
《古诗理解性默写》

表达哀愁的诗句篇十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丽与哀愁》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丽与哀愁

泱泱大国,千年华夏,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歌,当今时代,小说占据了阅读市场的大份额,莫言诺贝尔奖的获得,更掀起了中国新一轮的读书热潮,请大家阅读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的同时,别忘记我们中国美丽的古典诗歌。 他们愤世嫉俗的不羁性情她们旖旎独特的古典韵致,共同演绎出流传千古的浪漫往事,为我们留下太多的流传千古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可感可叹的回忆。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他的儿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以示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说:“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中国诗可抒不平之怨,可达社会之用,可寄山水之情的思想源头,因为有了诗教,我们可以不求诸宗教的迷狂而自有生命的昄依与安逸,读诗、诵诗、解诗是我们的优秀传统,诗歌塑造了我们的诗心。

轮回千年,实是个让我们认识了“恬淡清真,语出自然,淡语天成”的孟浩然,是诗歌让我们见识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实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魂魄;也让我们哀叹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决绝,体味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愁。

可如今,就连作为诗歌源头的《诗经》,也已经几乎没人懂得,《诗经》如果没有注释,将是寸步难行,大多数说自己喜欢诗经的 ,只能够喜欢《蒹葭》《关雎》等少数篇章中的少数句子罢了,真拿来“诗三百”让他读,可能只是如叶公好龙般束之高阁了。今人意识了古典诗歌,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我们表达出的不是

真正的悲伤亦不是真正的快乐。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对诗歌的领悟, 古典诗词对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了我们的审美性,想象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熏陶。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