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意思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二
《1、源远流长》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

第一课 历史沿革

古登州

蓬莱汉黄县地。汉元光二年(公元133年)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汉武帝于此(今蓬莱)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通典》)。蓬莱是明朝中期后登州府衙所在地,

古登州是唐朝时才建立的,古登州最初设置在文登。到

了唐贞观元年(627年),最早设在文登的登州被撤掉了,所属的几个县归莱州管辖。到了唐如意元年(692年),从莱州所辖的县中分离出牟平、黄县和文登三个县,重新设立了登州。重新设置的登州治所在牟平。到唐神龙三年(707年),治所便从牟平迁到了当时属于黄县管辖的蓬莱镇,蓬莱镇便升格为蓬莱县了。

登州府 古登州从唐初设立到明朝初期,一直为州,到了明洪武

九年(1367年),才升格为府。

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对登州府所辖区的范围有详细的记载。原文如下:“登州府东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莱州府即墨县四百里,西至莱州府掖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岛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顺口约六百里至盖州套约千余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东西广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

蓬莱县东至福山县界九十里(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黄县界四十里(至县治六十里),南至栖霞县界七十里„„”

清代府治蓬莱(今山东省蓬莱市)。下辖:蓬莱(山东省蓬莱市)、黄县(县治在今山东省龙口市黄县镇)、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市)、招远(今山东省招远市)、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福山(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文登(今山东省文登市)、荣城(县治在今

山东省荣成市旧荣成镇)、海阳(今山东省海阳市)共9县;宁海(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1散州。1913年废除。

从唐神龙三年州治迁至蓬莱到1913年撤府,古登州治所在蓬莱存在了长达一千二百多年。

1991年11月30日,撤销蓬莱县,设立蓬莱市 。

第二课 海防重镇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鲜发兵院落东部都尉涉河,汉武帝派兵5万,由蓬莱出发征伐,开辟了中国海上用兵的先河。三国时期魏帝曹睿(ruì,音同瑞)派司马懿征伐辽隧(今辽宁兴城),也是由蓬莱出发。到了唐代,全国兴起了“登、泉、扬、明”四大口岸,登州成了当时东渡朝鲜、日本的重要通道。这时期,先后征伐高丽十多次,运兵运粮多由登州港出发。北宋年间,登州一带成为海疆前哨和海防重镇。据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说,北宋景德年间,这里“屯兵常不下四、五千人”。宋庆历二年(1042),在蓬莱建停泊战船的刀鱼寨(今水城),成为中国北方最早的水军基地。

明朝初期,山东海疆防卫重点是登州、莱州二府。朱元璋对此特别重视,特意调整行政区划,以适应抗倭的需要。朱元璋说:“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洪武九年(1376年)改登州为府,设7卫、7千户所。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又建起了码头和土城墙,增设军事设施,称

为“备倭城”,到了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又在土城城墙内外加砌砖石,东西北加筑了3处敌台,便成了现在的“水城”规模。水城西凭丹崖形势险峻,负山控海,东南有改道的画河绕城入海,形成天然的护城河,还有水门、防浪堤、平浪台、码头、灯塔、城墙、

敌台、炮台等海港建筑和防御性建筑,形成了严密的海上防御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海上古军事要塞。这些历史和古迹,承载了精武文化的精髓。

练一练

中国北方最早的水军基地在哪?宋朝时称谓什么?

活动与探究: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蓬莱史实,同学们之间交流。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四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五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

A.秦代 B.汉代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B.具有划时代意义

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4.2013年10月,“2013·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这说明(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 ③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5.汉字至今有6000多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 ③汉字的正式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⑤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

A.①⑤

C.①③ B.②④ D.③⑤

6.右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可见(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7.中国据现存史料记载,中国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发现并利用了黄岩岛,在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下列关于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保存史书典籍的唯一目的在于论证我国疆域的广阔

2013年4月19日,“中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拟在5年之内,整理出版国学和海外汉学

两大系列的经论典籍、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1000种,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汉学图书中的经典与准经典作品。据此回答8~9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典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9.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为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③

B.①② D.①②③④ C.①②③

10.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③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④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经》)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④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道德经》)

A.①②③

C.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工作完成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B.①②④ D.②③④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六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案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八
《汉字源远流长》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是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识字、摘果子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识字3时,采用开火车识字的方法,即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组词、分析字型、说一句或几句话,其他同学轻声发出火车开动时的“呜一咔嚓、咔嚓”声。如果有人说错了或不会读,火车就停下来,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组词或其它),“修理”好后继续开火车。

2、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教师要尽快的“授之以鱼”,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①故事识字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影子”的“影”字时,把“影”字拆成“日(太阳)、京(京京)、彡(影子)”,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京京,他站在太阳下,地上留下了三撇(影子)。这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三者得到有趣的组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效果很好。

②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③字谜识字法: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牛走独木桥——生”,“1+1不等于2——王”,“六十天——朋”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此时,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都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3、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那么怎样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呢?首先,要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

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比如:电视上动画片中的说话字幕,校园的校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程表,同学姓名等,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活动中若以认字贯穿其中,充分发挥媒介作用,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还可以在研究中,在玩乐中接触认识不少汉字。让孩子走进一个无声而精彩的世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识字的乐趣,他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学生这种热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认识“司”字时,有的学生用“同”字去掉一笔“丨”就变成了“司”,有的学生用“词”去掉“讠”旁就变成了“司”。学习“李”字时,有的学生说“李”就是“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总之,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堂上,老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在课堂外,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老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发现,使儿童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适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九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份》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纵观人类的文明史,不由得心生感慨。当古埃及的文化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当古印度的史迹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当古巴比伦的智慧湮没于遗族的统治下,而在世界的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也经历了万世沧桑,潮起潮落,但却依然吐着醉人的芬芳,在世界文化宝藏中大放异彩。今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领略华夏神韵。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我们的古代中国文化,灿烂辉煌,不仅我们引以为豪,也为外人所景仰。从吃、穿、用、行,到吹、拉、弹、唱、听;既有文的琴、棋、书、画,也有武的刀枪剑戟、南拳北腿。可以说古代中国文化大观园,就是一百芳园,随便摘一朵,都并不比现今从荷兰进口的彩色玫瑰逊色。

在咱中国,讲究源头和传承,就像崔永元跟本山大叔唠的昨天、今天、明天。古代中国文化,从夏商周萌芽,到秦汉创门立户,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苦苦修炼,最终走向盛唐的全貌繁荣,并一直经宋元明清,一脉流传至今,一直都姓“中华”。这在上下五千年的世界史中,本身就是一种辉煌。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世界的远古文明:古巴比伦城遗址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公元前5000多年,人们开始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水草丰美的地带繁衍生息。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50年,两河流域的文明达到高潮,人们发明了楔形文字、数位进制、星期制、历法、灌溉、冶炼技术,还将圆周划分为360度、酿出啤酒、制定了人类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许多个第一。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可创造文化的是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玛雅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的遗憾!

中国古代文化辉煌,与中华文化齐名的还有哪三大文化?

①古埃及的壁画、古代纸草画、图坦卡门的金面罩; ②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汉漠拉比法典、泥板字; ③古印度最早的印度数字符号、多罗女神像、泰姬陵;

这三大文化都曾经辉煌过,但它们最后的命运如何?

①约公元初年,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最终毁灭了;②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③埃及文化曾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④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沉睡千年。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

殷周(起源)──春秋战国(雏形)──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殷周有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的群星闪耀百家争鸣共同完成中国思想的奠基礼,杰出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还有屈原、名医扁鹊,著名诗篇有《诗经》与《离骚》;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陵兵马俑、修筑长城;汉代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张衡的地动仪,表明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敦煌壁画;唐诗歌、书法艺术,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近5万首;唐朝发明了火药;理学、宋词、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宋代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元曲、故宫、明清小说、民间绘画。龙腾东方──春秋景色──战国风云──秦汉气象──隋唐情韵──两宋文章──元明清遗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就像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一样,你会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我们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源远流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当出国旅游、留学,当你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写出一手漂亮的方块字时,大家就知道一般情况下你就是中国人。汉字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标识身份。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材料:甲骨文是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时代和春秋时代,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统称为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把文字统一为小篆。相传隶书是秦代程邈创造的。到东汉末年,人们在隶书的基础上略加改进,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新体字——楷书。此外还有两种文字——草书和行书。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汉字被一些邻过国借用,形成了特有的汉字文化圈。公元一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东至日本,南至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这几个国家都没有自己的官方文字。汉字传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他们就用汉字记录语言。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日语中的汉语借词占到了日语全部词汇的55%。如中国、米、书、疾病。逐步为各国热崇的中国汉字在国内又面临各种尴尬。

第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在被青年人所热情演绎。诸如“美眉”、“PK”、“粉丝”、“玉米”、“凉粉”等等;但这种语言却让家长和老师们很头痛,因为他们常常对孩子随口蹦出的“语言”而不知所云。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很可能会带来汉语的革命,有人认为这只能污染汉语言文字。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的变迁总会催生一些新的词汇,这不奇怪。但是新的词汇和新的语言习惯应该是科学规范的、健康有益的,而不应该是怪异的甚至是低俗的。语言是社会现象,适用领域范围有基本要求,如今的网络语言中的怪字、错字层出不穷,对日常用语的规范性造成一定伤害。这对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常说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是维系民族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保持语言的纯洁和规范,都是重要的。

第二,有人认为:汉字书写复杂,主张“汉字拼音化”甚至有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汉字拼音化那将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中断。秦文汉赋,唐诗宋词,一旦改成拼音文字,那还能读吗?再说,中国人的姓名也没有什么意思了,“立早章”和“弓长张”没有区别了。拼音文字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横排,汉字有横向的;也有竖向的;还有框形结构和屏障结构的,其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一半表意,一半表音,中国历史悠久,古今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商周的古文我们现在仍能读懂,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汉字内涵丰富,不仅表音,而且表形、表意。余光中是学英文的,但是一直认为中文是最美的,他说: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象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象有一个哭的脸。

汉字内涵丰富,不仅表音,而且表形、表意。表形如“山”,表意如“和谐”、“存在”。在今天,我们了解世界需要掌握各国文字,但汉字才是我们的根。汉字以它特有的艺术告诉我们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三,汉字成语被错改。“衣衣不舍、无所胃惧、痔在必得、咳不容缓、天尝地酒、乐在骑中”,对于这样的串改,恐怕老祖宗给我们留的词语愿意都丧失。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

问题探究:你知道的史书典籍有哪些?《史记》、《春秋》、《论语》、《汉书》、《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续汉书》、《竹书纪年》、《后汉书》,还有《二十四史》,像《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

限到汉武帝时期,跨越了三千多年。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课外拓展:二十四史是史学的宝贵典籍,是历代著名历史学家精心编写的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有关历史事件。司马迁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迁二十岁,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提问一:可见,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

提问二:我们为什么能编撰这么多的史书?相传我国夏商时期就设置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了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提问三:最正气的史官是谁?司马迁。

(2)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族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梁启超说过:中国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为发达。那么,你所知道的汉字记载的史书有哪些?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 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善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这些古籍善本进行妥善保护、开发和利用,保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党和政府以及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汉字和史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存传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什么因素?——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道教是我国东汉晚期形成土生土长的宗教。约在公元1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所以在古代中国,儒、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为什么佛教能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道德经是其信仰的经典,在道观进行宗教活动;佛教信仰释迦牟尼,佛经是其信仰的经典,在寺庙进行宗教活动。道教和佛教都教人积德行善,但道教是现世报,就是说你的今生就可得到报应,佛教是来世报,就是说你的今生为来生打基础。)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明清的西学东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利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秦汉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沿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华。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一,对外域文化,能敞开胸怀,批判吸收。

在中国古代,儒、释(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即使是近代,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各种思想能够共存,相互吸收。

第三,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盛唐时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问题探究:如果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你最愿意回到哪个朝代?最不愿意回到哪个朝代?请给出理由。 探究提示:走过了古代的辉煌,历史的车轮驶入了让人伤心的近代。忘不了圆明园中燃起的侵略之火,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们的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我们3000人参与纂修,前后历时三年的《永乐大典》问世以后,正本去向不明;美国的博物馆收藏着艺术品中最珍贵的《乾隆皇帝和11位妃子肖像》;王园渌(敦煌国宝的发现者兼出卖者)为了那一点少得可怜的钱,把我们的国宝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的送到了国外;斯坦因(敦煌国宝的最大盗墓者)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的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感受?痛心、难过、悲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如此的灿烂辉煌,为什么近代遭遇了这样的命运?如何改变这种命运?

正如鲁迅所言:中国历史上曾有不胜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但正如鲁迅指出:“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

源远流长的意思篇十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相》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