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社会的句子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一
《批判话语分析》

新闻文本的批判性话语研究

①——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理论探究文本之“再现”

李敬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上海 200072)

[摘 要] 英国批判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批判性话语研究(CDA)的语言观是将语言看作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费尔克拉夫以“话语”称之。它致力于探究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话语机制对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作用,从而促使话语与权利、意识形态之间的“隐形”关系明朗化。本文应用诺曼·费尔克拉夫在语言学运作机制层面的相关研究,结合中文的语法特点及语言习惯,以《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版中涉及伊朗、朝鲜的两则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性质研究的方法,从大众媒介话语实践与现实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来思考新闻文本的“再现”。

[关键词] 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研究;构建;文本;意识形态

一、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研究理论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S.Harris)在他1952年发表于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的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②从此,它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被广泛研究。

根据话语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话语分析大致分为两个流派:英美学派与法德学派。英美学派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更多地是建立在把话语看成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看作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种语言使用形式,因此其研究主要针对语言的应用,其对象包括各种书面文体、口语数据等,其分析途径则包括文本结构分析与情境分析,所涉及的学科有语义学(semantics)、语法学(syntax)、语音学、语用学(pragmatics)、符号学(semiology)、认知心理学、微观社会学等。③法德学派话语分析则是建立在把话语看作是一种交际或一种意义交流活动,其关注、分析话语后面的意识形态、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话语的功能和效果、话语生成过程及当代社会和历史中各种话语之间的斗争等,而完全回避话语的句法等语言特征。④ ①[基金项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传播学)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李敬,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

② 李悦娥、范宏雅编著(2002).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1页.

③ Van Dijik,Teun A.(1988).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Hove and London:Hillsdale,p.17.

④ 倪炎元(1999).主流与非主流——报纸对1990年国民党党内政治报道与评论的论述分析.新闻学研究,第58期(1999年1月).

当代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研究则融合了两个学派的特点:他反对描述性话语研究仅停留在语言学的层面,而忽视了对社会实践、意识形态斗争的批判性研究;他也批评后者缺乏对语言文本的关注,这种忽视使得话语研究中对以文本为方向的分析价值受到了限制。费尔克拉夫的研究与语言学的发展轨迹大致相同。“20世纪以来出现的语言学转向使得语言研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受到了重视,而以语言学研究

①为中心的文本分析更是在近年来成为社会科学所青睐的方法之一。”如费尔克拉夫所言,“传

统上,其他社会科学缺乏对语言的兴趣,并倾向于把语言看作是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立场和态度现在正在发生变化。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正在淡化,更多不同种类的理论和实践正在各种学科内部得到了发展。而与这些变化相伴随的是社会理论中的一种“语言转向”,它导致了对语言的赞美,即把语言更多地看作是社会现象中的一个作为中心的角色。”②在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一书的引言中,费尔克拉夫将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阐释为“一种致力于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批判性话语研究整合了a)文本分析,b)文本生产、消费与分配过程的分析,c)对各种话语实践的社会文化分析。”费尔克拉夫认为,批判性话语研究与占支配地位的非批判性、描述性话语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研究目标的不同,批判性话语研究弥补了描述性话语研究阐释力缺乏的空白,它认为语言不只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同时也建构了社会过程与结构。批判性话语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去自然化”(denaturalized)的分析,揭示话语实践是如何被社会现实所塑就的,同时又对社会现实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③

从方法论上来说,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使用的是以语言学为方向的话语分析和与话语及语言相关的社会政治思想相结合的方法,他是在社会变化的向度中来研究话语的。费尔克拉夫所使用的“话语”概念指涉一切有主题、目标的陈述方式,包括口语文本、文字文本以及其它形式。话语研究在新闻研究中的应用尤为普遍,费尔克拉夫在Media Discourse一书中谈到,“对大众媒介话语的研究可以探索以下三大问题:1)社会实践(具体事实、关系类型)如何再现?2)文本中的主体身份如何建立?3)文本所涉及的关系结构如何?(报道者与受众,专家与受众,政要与受众的关系)④本文将应用费尔克拉夫在语言学运作机制层面的相关研究,如“词汇”、“语法”、“连贯性”、“文本结构”、“互文性” 等诸多语言层面的研究成果,来探索社会关系结构与话语实践的关系,并尝试对上述三大问题做出一定程度的回答。

二、样本分析

2009年6月12日,伊朗举行第十届总统选举。6月13日,相对于前总理、总统候选人穆萨维,现任总统内贾德以63.3%的绝对优势在总统选举中胜出。这一结果引发争议,改革派领导人穆萨维表示强烈抗议,称选举存在“明显违规”。随后两天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引起伊朗国内骚乱,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随即下令调查大选舞弊传闻。此次伊朗大选倍受媒体关注,从大选前的预测,到整个事件的追踪报道、专家评论等均说明该事件的重要性。究① Norman Fairclough(2003).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中译本序.

② Norman Fairclough(2003).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导言.

③ Norman Fairclough(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England,

“Introduction”.

④ Norman Fairclough(1995). Media Discourse. New York, p.5.

其原因,自然与内贾德政府的核态度有着莫大干系。一谈到核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朝鲜。那么对于伊朗和朝鲜,这两个(在核问题上)有一定可比性的国家,它们是怎样“再现”在他国新闻报道中的?“再现”与社会关系结构(国家关系)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本文的样本为有关伊朗大选和朝鲜核问题的两则新闻报道,样本选自2009年6月22日《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版。第三部分将应用费尔克拉夫批判话语研究在语言学运作机制层面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个案分析。《解放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1949年正式创刊,是上海最具权威的主流媒体,也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几大媒体之一,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以及海内外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其文本具备研究价值。

三、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CDA)研究应用:个案分析

报道一(2009年6月22日)

伊朗警方警告穆萨维停止抗议

伊外长指西方国家对伊选举发表“不适当不合逻辑和干涉性”言论

据新华社德黑兰6月20日电(记者 车玲 梁有昶)在伊朗第10届总统选举中失利的总统候选人、前总理穆萨维20日致信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再次要求取消总统选举结果。

穆萨维的个人网站当天公布了信件内容。穆萨维在信中列出多个选举中存在的违规现象,并表示这只是一部分情况,事实上违规操作从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

据伊朗新闻电视台21日报道称,伊朗议长拉里贾已敦促宪监会对有关总统选举的违规申诉进行彻底调查。

而伊朗新闻电视台21日还报道,伊朗外长穆塔基当天在各国驻伊朗外交官发表讲话时说,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近日来就伊朗总统选举事务发表了“不适当的、不合逻辑的和干涉性”言论。

穆塔基特别指出,在6月12日伊朗总统选举开始前的一段时间,英国派遣了大批情报人员进入伊朗,对伊朗总统选举进行干涉。

穆塔基还说,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未能客观报道伊朗选举的情况,反而“大擂战鼓”,通过煽动性的报道对伊朗总统选举出现的一些分歧进行炒作。

新华社本报特稿(张宁)21日,多家伊朗媒体刊载伊朗警察部队领导人发表的一封公开信。公开信要求民众停止抗议,否则警方将采取“果断措施”。

伊朗媒体21日刊载伊朗警察部队司令穆加达姆致穆萨维的一封公开信。穆加达姆在信中说,持续一个多星期的民众抗议活动变得“令人疲惫、厌倦和难以忍受”。假如抗议者不停止活动,警方将采取“果断措施”。

这篇新闻的正标题 “伊朗警方警告穆萨维停止抗议”,费尔克拉夫认为,文本分析可以被组织在四个主要标题之下:“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首先,从“词汇”和“语法”的层面入手分析该标题:从中文的语言机制来看,语法的主要单位是句子。例如,

新闻标题就是一个句子,构成句子的要素是“词组”,词组的有意义的主要单位是“词语”,诸如标题中的主语“伊朗警方”、动词“警告”,副标题中的主语“伊外长”、动词“指”。 费尔克拉夫指出,每一个句子都具有多重功能,它都是观念的意义、人际间的(身份和关系的)意义,以及文本的意义,这三重意义的结合。

批判性话语研究(CDA)反对索绪尔关于符号“任意性”观点,该观点认为对于连接一个特殊能指和一个特殊所指来说,不存在有动机的或理性的基础。CDA则提出了相反的假设,即符号的使用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动机,对于特殊能指和特殊所指的连接,有着其社会理由。从句子的构造来说,人们对句子的结构和设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也就反映出社会关系、主体身份的选择。“伊朗警方警告穆萨维停止抗议”从语态上说,是一个主动语态句,它明确规定了“伊朗警方”和“穆萨维”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是一个“定向(directed)行为”,即行为者按照某个目标行事,它在文本表层表现为一个“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子结构,行为者而非行为目标被置于“主题(theme)”的地位。“主题”是文本生产者在句子中的出发点。费尔克拉夫指出,“主题”一般上(虽然不意味着必然就是)被当作“既定”信息,即对于文本生产者和阐释者来说都是业已了解或已被确定的信息。

费尔克拉夫认为,选用哪种过程类型来表示一个现实过程,可能具有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这个标题所暗示的是:国家权利对于某种不合法、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某种行为提出了严肃告诫。费尔克拉夫引用特鲁(Trew)的观点,即报纸的政治定位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过程类型,这些选择可能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我们可以从报道相同事件的其它表述形式中看到这一点,例如:“伊朗前总理穆萨维抗议总统选举存在明显违规”(某地方性都市报)、“穆萨维等前往墓地悼念因大选骚乱去世抗议者”(法媒体)。

其次,从人际间的意义来看,这个句子是陈述句式,费尔克拉夫指出,陈述句式与疑问句和指令句相对,它在类别上是权威的。它确定了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这方面,是持以非不确定话语告知事件发生的人;读者这方面,是某个被告知的人,他们之间的主体位置是确定的。再者,从文本的层面看,“伊朗警方”是该句的主题,它占据了句子的首要部分,说明这篇文章主要是有关伊朗警方行为的报道,是聚焦于警方的所做、所为、所言,而不是行为目标“穆萨维”的。我们不妨设想该句转换为被动语态,“穆萨维的抗议行为受到(伊朗警方的)警告”,或者加括弧的行为者被省略,那么这个行为者是未知的或是无关紧要的,或者是文本生产者故意使之处于模糊之中。

连贯性,考查的是词语如何被连接成句子的,句子又如何被连接成段落的,段落怎样组成语篇的,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连接来完成的,诸如语词重复,使用近义词,或者通过代词、连词等来完成。费尔克拉夫谈到福柯的观点,福柯认为通过各样的修辞手段,陈述的语词可以被连接起来,它们的序列构成了文本描绘的特点,即描绘、演绎、定义了彼此之间是如何被联系起来的。“连贯性”也是探讨“文本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往往被当作是文本的一种属性,更恰当的说,是解释的一种属性。也就是说,一个连贯的文本是这样的:它的构成部分富有意义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个文本作为整体“具有了意义”。这种联系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不明确的,即不以正式标识(明确的关联词)来连接。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文本表层的连贯性并不能只被看作是文本的客观属性,它是文本生产者建构文本的一种方式,也是促使文本阐释者的解读与文本建构者意图相一致的基础,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妥协式解读行为的产生。因此,费尔克拉夫指出,连贯性是一致性的一个因素。它通过促成阐释者的妥协式解读,完成了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

对该报道的连贯性分析主要在于研究句段之间的语序与连接词,从而做出推论。主标题“伊朗警方警告穆萨维停止抗议”,副标题“伊外长指西方国家对伊选举发表‘不适当不合逻辑和干涉性’言论”,通过这两者在语序上的紧密关联,人们可以假设、或推论“西方国家对伊选举的‘不适当不合逻辑和干涉性’的行为”是促成“穆萨维抗议”的原因。结合“语词”的使用,我们看到在新闻正文所采用的语词:“西方国家未能客观报道„„,反而‘大擂战鼓’„„对伊选举采取了‘煽动性的报道’„„对伊朗总统选举出现的一些分歧进行炒作„„” 所使用的语词表达了明确的态度。另外,正文中还出现了大量明确标识的连贯词,如“„„报道称„„还报道„„特别指出„„还说„„与此同时„„”等,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这些语词都出自于伊朗高级官方人员所言,在报道中以明确的互文性或“互为话语性”(下文将谈到互文性)的形式被引用 。它所采用的“严肃”措辞显示了话语的分量、真实和权威。通过对连贯性的分析,我们可以重复得出相同的推论。对之,费尔克拉夫指出,这种句子、语段之间的搭配关系并非是能够在词典中找到的搭配,它们是由文本生产者在某个文本中建构出来的。在建立这些关系时,文本生产者还假定了一个“有能力”看到这些搭配关系的阐释者,只要阐释者被成功地置于这个位置,文本就成功地发挥了意识形态的作用,构建了主体。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Kristeva)依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提出的。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其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指出,“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对于互文的使用是否在文本中被明确标识,法国话语分析学者们将明确标识的互文称作“明确的(manifest)”互文性,未在明确标识的情况下,“结合”另一个文本的形式称作“建构性(constitutive)”互文性。当强调话语秩序时,即话语与习俗(convention)的复杂关系,费尔克拉夫使用了新的术语“互为话语性(interdiscursivity)”来指称后者。对于前者,“明确的”互文性,费尔克拉夫使用术语“话语描述(discourse reprensentation)”来强调文本的语言“描写”,话语描述中的其它文本的组成部分通常被明确标识后结合进另一个文本之中,它使用引号或报道词,诸如“他说”,“她谈到”。

费尔克拉夫指出,话语描述是新闻文本中普遍出现的情况,它是关于人们说过的东西中有价值部分的描述。话语描述按是否使用引号,又分为“直接的”话语描述和“间接的”话语描述,直接性话语描述在报道者“声音”与被报道者“声音”之间设置了明显的界限,“人们往往认为,直接话语使用了被报道者的准确用词”①。在间接话语中,引号被取消了,所使用的时态、动词等成为体现报道者观点的东西,诸如副标题“伊外长指西方国家对伊选举发表‘不适当不合逻辑和干涉性’言论”这句话中,对动词“指”的使用。我们必须注意到,这里所使用的描述性动词是“指”,而不是“说”、“谈到”。除此之外,在正文中,“(伊朗外长)穆塔基特别指出„„”、“穆塔基还说„„”,其中所使用的描述性动词是“特别指出”、① Norman Fairclough(2003).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第99页.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二
《研究:《呐喊》鲁迅批判过的思想》

研究作业:《呐喊》 鲁迅批判过的思想

1、《狂人日记》

原句:“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从这一句中的“不知是日是夜”可以看出作者的迷惘,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2、《孔乙己》

原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在经济上他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塑造了一个备受科举制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批判了封建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

3、《药》

原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是环境描写,“什么都睡着”说明整个社会在熟睡状态,没有苏醒。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批判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群众的麻木和无知。

4、《明天》

原句:“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

最后一个“明天”再末尾出现,暗示一切的热火都在死寂中归零,人们仍然麻木地继续着自己宿命式的生活,批判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5、《一件小事》

原句:“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它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作者从这件小事中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同时却又批判了“我”的渺小。

6、《风波》

原句:“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从“不如”中表现出九斤老太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但同时反映了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终究是要被历史淘汰的。批判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

7、《头发的故事》

8、原句:“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这段叙述交待了N先生的性格及我对他的态度,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批判了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9、《故乡》

原句:“希望本是无所谓的,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运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但不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同时作者也批判了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及其思想日益麻木的社会根源。

10、《阿Q正传》

原句:“我们先前——比你们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表现了阿Q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只好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批判了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

11、《端午节》

原句“他脸色一变,方太太料想他是在恼这伊的无教育,便赶紧退开,没有说完话。方玄绰也没有说完话,将腰一伸,咿咿呜呜的就念《尝试集》。”

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批判了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

12、《白光》

原句:“这回又完了!”

字面上写他执着在寻找祖上留下的宝藏,实际预示他在理想幻灭崩溃下死亡的临近。可以了一个因科举制落榜而发病而死的应试者,揭露了旧科举制对人的残害,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13、《兔和猫》

原句:“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

作者通过作品中人对兔和猫的不同情感、态度,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是非分明的战斗精神,批判了强者和弱者、吃人者和被吃者的尖锐矛盾。

14、《鸭的喜剧》

原句:“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作者看到的是北京是旧中国军阀争权、五四新文化阵营走向分化、封建复古派甚嚣尘上,故谓之“嚷嚷”。折射出当时生存竞争的规则,即“强者为王,弱者为寇”的社会现象,批判了人吃人的本质。

15、《社戏》

原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不出的大”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无比的喜悦。这与前文失望、沮丧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我”此时的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作者写理想中的农村生活来批判现实中的农村,也批判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勾心斗角。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三
《批评性话语》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

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 批评性 目的 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

评性社会理论认为社会中的电视、报刊等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纵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批评语言学因而认为,作为电视报刊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该学派给批评性下了十分精辟的定义:不把任何东西想成理所当然,通过文本中的线索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自省,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Not taking anything for granted, opening up alternative readings (justifiable through cues in the texts); self-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making ideological positions manifested in the respective text transparent,etc.)。

自1989年后,批评语言学渐渐转向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作为批评语言学一个分支,CDA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以及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同时致力于发现改进这种不平等的方法(Martin 2000a)。和主流语言学家不同,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篇作为语言的存在形式是具体化的社会实践,“表达社会机构的意义和价值”(Fowler,1991)。批评语篇分析学家主张“语篇是社会结构固有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并在社会的互动作用中产生”(Teun A. van Dijk, 1998)。“话语是是社会实践的语言(Discourse is language as social practice)”(Fairclough,1989)。其含义是,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而话语则是语言这种社会实践的一个实例。表明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社会行为,语言与社会实践关系紧密。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到更大社会和意识形态条件所制约的。CDA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语言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分析模式和理论基础多样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批评性话语分析较多集中在政治、新闻媒体、广告、医患交流等比较传统的分析领域。对话语分析,各学派有自己独特的阐述。

从话语的含义可以看出,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s)与社会意识结构(socio-ideological structures)具有辩证关系,后者是前者的条件也是其结果。具体的,一方面从广泛意义上以及各个语言层次上来讲,话语是由社会结构构成并受其影响,如社会阶级关系,或诸如法律、教育系统的特殊机构,或各种话语及非话语的规约习俗对话语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话语具有社会建构性,即话语对社会结构有反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反作用于具体的社会结构,如上文提到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机构,社会规约。

意识形态包括社会偏见、社会歧视以及对事实的歪曲等,是“隐含在常规中的一些前提和假设”。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成分往往具有不透明性,以非意识形态的常识出现并赢得主体的接受,这就是主体将意识形态自然化(naturalize),这时其控制能力也最强。批评话语分析者的目的是要揭露话语中的不平等现象,号召人们为争取平等而斗争。这些观点主要来自Habermas和Foucault。他们在分析话语时始终把语言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锋芒直指社会生活中权力失衡、社会不平等、不民主的行为和其他不公正的现象。向大众灌输其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正如批评性社会理论反对的,社会中的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是帮助

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纵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他们认为,作为新闻媒体中介的语言有很强的选择性,它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解读新闻以及提示其中意识形态作用有用的工具,即体现了“社会结构决定话语特性,话语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

在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中Fairclough(1992a:12)将语篇分析方法分为两类:非批评性的(或描述性的)和批评性的方法。非批评性的(或描述性的)语篇分析方法非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描述,而不是解释,因而忽视了语篇的效果和语篇中的权力。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标是要具有广泛的解释性,寻找社会机构和社会结构的成因,并发现语篇在社会宏观结构再生中的作用,提示语篇和权力的关系,以及反映隐藏的意识形态。

Fowler(1991)认为批评语篇分析是一种“工具语言学”(Instrumnguistics),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

作为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代表Wodak指出critical就是指不把任何语言理所当然化,就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去除简化论,教条主义,二歧论乖影响,在研究中不断自省,使权力关系结构和透明化。三、理论框架

正如黄国文指出的,话语分析虽然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但语篇分析者都会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同样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CDA最初都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将文本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但因为语言学基础不同,分析的理论框架也不尽相同,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语篇历史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国内代表有辛斌,陈中竺,丁建新,廖益清,田海龙,张迈曾,徐立新等,多是引进理论,并积极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各学派的语言学甚而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话语分析的批评性,以其中最有影响的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Fairclough(1995)提出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任何话语都是三维的:(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social-cultural

discours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a)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description)。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Fairclough吸收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简称SFL)的观点。(b)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interpretation)。(c)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explantation),如图一所示:

他认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但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决定语篇。语篇分析应该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历史的和批评性的。他通过衔接、及物性、词义、词序、隐喻等研究了语篇与当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语篇在英国社会的民主化、商品化、技术化进程中的作用。Fairclough既重视对微观层面的新闻语篇的分析,也重视对宏观层面的方法论的探讨和理论框架的构建,重视对语篇与社会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其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话语分析离不开语言分析,其主要工具是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分析往往在词语、短语和句子结构以及语篇等层面上分析语言意义,例如,从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名词化(nominalization),话语预设,隐喻或修辞手段,语调、语气、人称代词的等。这些文本形式上的选择都是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

Fairclough不仅就语言与权力的关系(1989)、批评性语言意识(1992b)、新闻语篇(1995)、新资本主义(new capitalism)社会中的语言(2002)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他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使其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并推动CDA的发展。

而其它学派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论框架,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具有实用价值,如Reisigl和Wodak(2001)指出批评性的三维度:以文本为基础的批评性,以社会审视为主的批评性,以及反省式的批评性。这三个方面表明分析者为达到批评性的目的,应深入把各个层面的语境分析和具体的文本分析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自我批语式的进行自我修正:从选择研究对象到选择研究方法,从取样到为该样本建立合适的理论框架,再到对分析结构进行解释。而社会认知学派的代表人van Dijk(1991)对英国媒体对种族关系的报道进行语言特征和结构上的分析,陈中竺(1995)也分析了两篇关于罢工英文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以达到心理控制——都是对批评性最好的表现。

四、局限性

在语言学方面,Halliday的SFL很好的提供了描写(describe)、解释(interprete)话语的语言学工具,即在微观层面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除了结合SFL分析,还有其它语言学理论,如JAGER多运用隐喻(metaphor),Wodak则借鉴了推导理论(argumentation)和修辞(rhetoric),丁建新、瘳益清也尝试结合语用学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为了使得CDA体现

Critical的本质,在完善固定下一个理论框架时,语言学家在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不至拘泥于一种方法,而是多视角的分析批评。但相应的宏观层面的社会分析缺乏充足完善的理论框架,而使得社会实践分析相对薄弱,缺乏说服力。所以正如Wodak表示的,目前CDA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将细致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各个社会领域的相关理论相结合。显然,批评语言学家们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话语的社会理论加强补充。

Wodak(2007)还提出一个问题:最初所要达到的批评性目的会不会与日益发展的理论框架,方法论,评判标准产生冲突,因为任何倾于程式化的教条主义都是与批评性的目的相违背的?对分析者本身的判断,肯定需要一定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又由谁来定?怎样的标准才能达到真正批评的目的?Widdowson也质疑CDA的可靠性,CDA的分析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不是客观独立的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中性,不偏不倚。所以,从语料的选择具意识形态和选择语篇的语言特征证实分析者自己的偏见看,CDA的说服力都有所削弱。

另外,她也提出,批评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否定、反对、纠错、打倒,而是运用语言学知识以及丰富的社会知识,有意识的去认识文本中隐含的意义。Martin提出积极话语分析,即以友善、宽松、和谐的态度,以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建设性”为目标对话语作分析,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目的就是为了对语篇(更准确说是话语)进行批评式的审视,揭示其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自然化的意识形态。为此目的,批评语言学家在不同语言学基础上尝试提出不同理论框架,主要集中在文本微观分析结合社会理论宏观分析的结合上。尽管如此,还是存在问题有待解决,完善以真正达到“ental Li批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2]Fairclough.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5.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4]廖益清.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1999.1-4.

[5]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

论文网在线 p>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四
《批评话语分析》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五
《批评话语分析》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六
《话语》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七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组成部分都是某种权力的反映。罗杰·佛勒和甘瑟·克里斯还受到了米歇尔·福科的影响。福科的“知识是纯粹的”的传统观念,揭示了知识和权力的不可分割性。一方面,所有知识都是一种特殊权力体制的结果。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知识构成了他们所描述和分析的社会现实:“权力与知识直接地相互包含……不存在任何没有相关知识领域之构成的权力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没有同时包含和构成权力关系的知识。”通过各种不同的话语,权力—知识复合体的效果得到了重新安置:“正是在话语中,权力与知识结合在一起。”佛勒和克里斯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萨皮尔—沃尔夫(Sapir-Whorf)的语言决定论( linguistic determinism)和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学说以及韩里德(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言的社会符号学理论”。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种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分析基础主要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尤其是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语法。Halliday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J.R.Firth的系统思想、人类学家B.Mali-nowiski的语境思想、社会学家B.Bernstein的语码思想,不把语言看做是由规则组成的系统去描述,而是当做意义的一个来源,是一套与语言应用的环境相联系,供人们选择的意义潜势系统,它强调的是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而当代批评语篇分析更多的是从批评科学而不是语言学汲取营养,虽然它也需要语言和符号分析理论的支撑。当代批评语篇分析家认为话语是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符号成分(semiotic elements of social

prac-tice),对话语的再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研究话语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原则

批评性话语分析为了履行自身的首要任务,即探索语篇与其过程、语言形式与社会以及符号过程等的辩证,要求能对语言形式作更为有力的描述。费尔克拉夫和沃戴克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原则概括为:

(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它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把焦点对准语言,不是为语言而语言。

(2)权利关系是“话语的”,即话语是社会权利关系生成和再现的场所。

(3)话语构成社会和文化,话语是社会和文化再现和变化的场所。

(4)话语从事意识形态的工作,话语结构展现、加强、再生社会中的权力和支配关系,并使其合理化或对其进行置疑。

(5)话语是历史的,它应被置于语境中加以考察。

(6)文本与社会的关系是经由中介产生的。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话语构造社会结构,也被社会所构造。

(7)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话语结构不仅仅是描述性的,它更是解释性的。它试图根据社会互动的特征,尤其是根据社会结构特征对话语结构进行解释。

(8)话语是社会行动的形式,它揭示权力关系的隐晦性。

四、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和新动态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是1979年由n.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20- 30 -

用,正开展对现代汉语篇章的批评性分析研究。有些专家从文化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汉语篇进行了对比批评分析研究,对翻译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相信这些学者的研究将带动和激励其他人一起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国内的PDA②研究已经起步,CDA和PDA的比较研究已有人关注,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国内PDA研究和机构话语分析的研究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拓展。它会促动CDA理论的纵深研究与发展。根据国内最近的几次(批评)话语分析研讨会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的介绍情况来看,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积极话语分析(PDA)的研究,甚至CDA与PDA的对比研究。(朱永生,2006等) 批评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介绍与应用将在我国逐渐推广。因为这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它将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得到运用。一些学者已尝试将他们的一些新成果应用于CDA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功能语法分析软件和语料库建设将被用于批评话语分析。(李战子,200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机构语言批评研究、组织语篇批评分析、政治语篇批评分析、媒体语篇批评研究等必将像国外一样得到蓬勃发展。

五、结语

笔者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批评话语分析将与语言学、认知、社会紧密联系。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建构。它实际上凸显了语言中人们熟视无睹的权势关系与意识形态过程。相对于主- 31 -

世纪末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潮。目前,批评话语分析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种新趋势,从而产生包括批评语言学、批评教育学、批评社会学、批评话语意识、批评社会语言学与批评写作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批评应用语言学(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如在荷兰有VanDijk教授建立的批评语篇研究中心和出版的学术期刊Discourse&S‘,ciety,在英国有N.Fairclough教授建立的研究中心和PaulChilton教授主编的学术期刊Languageandpolities;国内语言学界过去10年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喜的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语言学界兴起一股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潮,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等外语院系的研究较为突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戴伟栋、北京师范大学的叶起昌和天津商业大学的田海龙等多位教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频频发表文章,介绍西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动态,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阐释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英、汉语篇的批评性对比分析日益得到重视;在重视英语语料的同时,汉语语料的本土化研究初步得到加强。辛斌等学者正在从事的英汉语篇批评性对比研究反映了CDA研究在国内的这一新特点、新趋势。一些学者(如张迈曾、徐涛、项蕴华、田海龙等)不满足对英语语料的分析利

流语言学和主流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这一更深的层次来寻求解释语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在强调社会对语篇的影响的同时,还注重研究语篇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充分认识到语篇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对社会文化变化和再生产所起的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研究专著和硕士、博士论文还很少而国外却很常见,内容也涉及诸多方面。其次,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成果多为综述性论文,纵深的研究成果不够多。此外,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国内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对批评语用学、批评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批评话语分析尽管还称不上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新流派,尽管还存在着许多缺陷甚至矛盾之处,但它却代表着一种语言研究的新视角,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也在不

(上接28页)创作了《暴风骤雨》,使用了东北农村方言;赵树理的《三里湾》,有较多的山西口语。语言的趋雅或趋俗,有时与政治联系。

语言文字从理论上考察,本没有阶级属性,也没有政治的分界。但是,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制度,可以制订适合自己的语言文字政策。有的提倡改革,有的固守传统;有的提倡通俗,有的倾向典雅。不同政体的成员自然有不同的语文旨趣。两岸三地的汉字,有简化汉字,某些字突破了汉字的“六书”体例,但有利于文字的普及,使得汉字更通俗简便;也有的拒绝简

断地对这些理论加以修改和完善,以期更好地为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提供更完整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L.Language and Power[M].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8. [2]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3]戴炜华陈宇韵.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 2004(4):12-16.

[4]田海龙.《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18-320.

[5]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 (1).

[6]王占斌, 苑春鸣《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7 (5

. [7]支永碧,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3).

化,固守繁体。语文政策影响着语文的雅和俗。

一个有丰富文化典籍的民族,语言的俗化和雅化是并行的。矛盾中可能有折中调和,有此消彼长。对于语言的演化,我们维护其健康和优美,也认同其演进和更新。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三版。

[2]罗伯特〃麦克拉姆、威廉〃克兰 《英语的故事》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 32 -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八
《景观社会: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

批判社会的句子篇九
《新闻话语批评分析》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09年第3期

!15!

从神话到动机:新闻话语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