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比喻成什么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一
《柿子成熟》

柿子“早熟”之谜

摘要:和许多果子一样,生柿子又硬又涩,而熟果子却又甜又软。因为在果子成熟的过程中,果子内部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生果子硬挺,是因为它含有许多果胶,而这些果胶大部分是不溶于水的,所以生果实的组织硬而且脆。而柿子的涩主要是因为果子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宁物质(鞣酸),这种物质有很强的收敛性,涩涩麻麻的,口感不好,而且对健康也不利。为了让生涩的柿子尽快熟起来,我在网上搜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且根据这些资料以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设计了一系列的小实验,找出了让柿子“早熟”的科学因素。 关键词:柿子 生涩 营养 成熟

引言:柿子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果品,而且甜腻可口,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吃,还有些人喜欢在冬季吃冻柿子,别有味道。我们都知道,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它所含的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出1-2倍。经鉴定,一个柿子能提供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所需量的一半,而且还能预防心脏血管硬化。但是,一般农民为了让柿子在运输过程中不受伤,延长存放期,增加柿子的食用价值,就会在它们半生半熟时就摘下来,但是没有完全成熟的柿子黄黄硬硬的像一个个圆石头,而且酸涩无味,不适合使用,然而,有经验的柿子爱好者也会想到办法让柿子早点成熟。

实验设计

一、研究背景

又到一年柿子成熟季,办公室老师送了我几个还没见熟的柿子。每天看着那几个青青涩涩的小东西完全没有成熟的痕迹,我不禁思考起了几个问题:是什么东西让柿子成熟起来的呢?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柿子会更快的成熟呢?为此,我还和几位老师讨论了一下几种可能的方案。为了验证我的设想,我设计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器材

保鲜袋四个;标签纸四张;成熟的苹果两个;与苹果等质量的香蕉;大米一小桶;12个黄中带绿的、硬邦邦的柿子。

三、实验过程设计

1、设置对照组:在四个保鲜袋上分别贴上“香蕉组”、“大米组”、“苹果组”和“实验组”,以示区别。将8个柿子等分成4组,分别放入四个保鲜袋中。

2、对照方法

实验组:将贴有“实验组”标签的保鲜袋中放入柿子并密封处理。

对照组一:将贴有“香蕉组”标签的保鲜袋中放入柿子和准备好的两根香蕉,并密封处理。

对照组二:将贴有“大米组”标签的保鲜袋中放入柿子以及足够的大米,并密封处理。 对照组三:将贴有“苹果组”标签的保鲜袋中放入柿子以及准备好的两个苹果,并密封处理。

密封处理完后,将四组柿子放入相同的恒温环境中。

3、观察方法:每隔24小时观察一次,室内气温平均在25左右。

4、实验猜想:“香蕉组”的柿子最先成熟,因为香蕉保鲜期最短。

4、实验记录:

(1)实验第一天,四组柿子在颜色及硬度方面均没有明显的变化。

(2)实验第十天,“香蕉组”柿子大部分变成红色,并且触感很软;“苹果组”柿子变成橘红色,且有些软;“大米组”与“实验组”柿子仍无明显变化。

(3)“香蕉组”柿子在第十三天完全成熟;“苹果组”柿子在实验第十六天完全成熟;“大米组”柿子在第二十八天时完全成熟;“实验组”柿子成熟所需时间最长。

四、实验结果分析

经过实验发现,没有放入任何东西的“实验组”柿子成熟最慢,其他组相对快一些,实验证明有一种物质实验过程中起催化作用,而“香蕉组”柿子的成熟期更短,证明这种物质的多少还会影响柿子成熟的速度。经过进一步分析以及参考网上资料,我得知,这种物质就是一种叫做“乙烯”的气体。乙烯是一种调节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植物激素,是所有植物组织都会自行散发的挥发性气体,科学家研究证实,空气中乙烯的浓度只要大于千万分之一,就有催熟的功效。而苹果和香蕉被摘下来以后依然能不断呼吸,继续释放出乙烯并且成熟。放入密封的塑料袋后的两种水果组合一方面可以促使产生的乙烯不断增多,保持了一定的浓度,另一方面密封的空间可以让里面的水果不能正常呼吸(缺养),从而由此就分解了果实里的一部分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部分酒精,这种变化会促使可溶性单宁物质变为不溶性,所以成熟后的柿子就香甜可口了。

五、实验结论

经过实验,我得出结论:柿子的“早熟”之谜就是催熟剂乙烯的作用。

六、研究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乙烯能给有活性的水果带来早日的成熟,当买来的柿子或其他水果很涩的话,可以把它们和苹果或者成熟的香蕉放在一起,让它们加快成熟。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存放水果,能常吃到新鲜的水果。经过这次亲自动手做实验以及观察实验过程,我找出了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的发生原因,但是,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比如说,为什么有经验的大人经常会说“受了伤的水果要先吃,不然很容易腐烂”呢?为什么密封的柿子不但没有成熟反而蔫了呢,如果加了水会不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根据这些生活疑问,我们能不能设计出更简单更快速的催熟柿子的方法呢?我希望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以及观察生活细节的过程中,能就一些现象亲自动手设计实验,一一解决这些问题,更进一步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二
《五语练习》

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跨、踮、挤

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 B )。

A、感到辛苦 B、如饥似渴 C、很是无奈

3、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作者把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孜孜不倦、振振有词、彬彬有礼

舒舒服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随便便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 chēng) 暂时(zàn zhàn)智慧(zì 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 )。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三、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 陌生 ) 喜爱( 厌恶 )

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2)书是朋友。

扩句:丰富多彩的书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3、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什么?

答: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到自己温暖而亲切的家。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赞赏) 忽略(忽视) 思考(思索)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让你不断进步的阶梯。

3、第7自然段中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请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如果要种一棵树,我们首先要挖一个坑,然后把树放进去,最后把坑填上。

4、“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式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位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5、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读书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还)、(最后)。

6、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稀罕( 珍稀 ) 顿时( 霎时 ) 分外( 格外 ) 爱惜( 珍惜 )

2、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外祖父很珍爱墨梅图。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的。

(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缩句)

梅花让我想起外祖父。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一枝画梅,没有什么稀罕的。

4、“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图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5、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三
《柿子成熟的原理》

柿子成熟的原理

昌邑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十二班 赵颖超

柿子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的果品,甜腻可口,营养丰富。柿子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而且还能预防心脏血管硬化,所以常吃柿子对人体健康是很有益的。

有一天,妈妈从市场上买来一大包柿子,黄黄硬硬的,像一块块圆石头。我问妈妈:“这么硬怎么吃啊?”妈妈回答说:“一般种柿子的人为了不让柿子受伤,延长存放期,增加柿子的食用价值,就会半生半熟就摘下来,放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我惊奇地说:“要这么久啊?”妈妈说:“不过,也有办法让柿子早点成熟的。”妈妈把方法告诉了我,我立刻动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六个黄柿子和三个成熟的红苹果放在一起,用塑料袋装上,扎紧袋口,作为实验组。还另外拿了六个黄柿子也用塑料袋密封起来,但是没放苹果,作为对照组。我每天晚上观察一次,室内气温平均在二十度 左右。

过了三天,我发现其中有一只柿子碰上去有点软了,拿出来一看,妈妈说:“这只熟了可以吃了。”为什么其他柿子都没成熟呢?我仔细一看,原来这只柿子的皮有点损伤。又过了四天,实验组里的大部分柿子如火一样鲜红,摸起软软的,吃一口,啊,真甜!如同蜂蜜一样,而没苹果的那袋才软了一些,颜色还是黄黄的好象营养不良似的,身子硬硬的,更别提吃了,嘴里的涩味还很重啊。

柿子和许多果子一样:生果子又硬、又涩,熟果子却又甜、又软。这是因为在果子成熟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生果子挺硬,是因为它含有许多果胶,这些果胶大部分是不溶于水的,象石头似的整天绷着脸,怪不得生果实的组织硬而且脆。但是,在成熟的过程中,这些果胶都逐渐转变为能溶于水。于是,果子也随之变软了。象柿子、杏子、香蕉、桃子,都有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由硬变软。 再说涩,涩主要是因为果子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宁物质(鞣酸),这种物质有很强的收敛性,使你的舌头感到涩涩麻麻的,那可不好吃,而且对健康也不利。成熟以后的柿子所含的单宁酸是不溶于水的,吃起来就不再有涩味了。同时鞣酸被氧化了,转化为糖份,也就不涩了,这时我们都很爱吃。

那么为什么苹果会加快柿子的成熟?因为水果也会呼吸的。苹果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气体——柿子的催熟剂,促使柿子成熟。我从网上查看了很多资料,原来这一切都是乙烯在搞怪。你们一定想问乙烯是什么东西吧?我告诉你,它是一种调节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植物激素,在所有的植物组织都会自行散发的挥发性气体,极微量的浓度就会影响植物的生理变化。只是随着器官的发育阶段不同,其含量有些差异。后来经科学家研究证实,空气中乙烯的浓度只要大于千万分之一,就有催熟的功效。而放入少量成熟的苹果以后,苹果和柿子被摘下来以后依然能不断呼吸,继续成熟。而世界级的乙烯制造者——苹果能更多地制造乙烯,因此更快地促进了柿子的成熟。

塑料袋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一方面可以促使产生的乙烯不断增

多,保持了一定的浓度;另一方面密封的空间可以让里面的水果不能正常呼吸(缺养),从而由此就分解了果实里的一部分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部分酒精,这种变化就会促使可溶性单宁物质变为不溶性,所以成熟后的柿子就香甜可口了。 而受伤的柿子更容易自身呼吸,促进成熟,这也是皮有点损伤的柿子早熟的原因。如果不想柿子成熟得太快的话,就不要和其它水果混装和塑料袋密封。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乙烯能给有活性的水果带来早日的成熟,当买来的柿子很涩或香蕉很青的话,可以把它们和苹果放在一起,让它们加快成熟。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存放水果,我们就能常吃到新鲜的水果。

柿子成熟的原理

昌邑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十二班

赵颖超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四
《让柿子快速成熟》

让柿子快速成熟

学校:建昌营初级中学

姓名:郭瑞红

年级班级:九年级5班

指导教师:佟娜

科普小论文—让柿子快速成熟

我的家乡座落在唐山市迁安市的东北部,巍巍长城之下。在这里几乎家家都有柿子树。因而柿子成了我们较为喜爱的水果。可令人恼火的是:生果子又硬又涩,我不禁思考:找到一种办法,让柿子快速成熟。听老一辈人说,将柿子和苹果放在一起可以大大缩短成熟的周期。我特意做了动手做了实验。

我将12个柿子和4个苹果放在一个小纸箱内,用宽胶条将其密封好,放在床底下作为实验组。同时我又准备了12个柿子放在以一个差不多大小纸箱内,可是没放苹果放在另一个房间的床底下,作为对照组。我用温度计量了一下两个房间的室温,均是24度。12小时以后,我分别打开两个箱子进行观察,肉眼未发现有什么变化,用手分别默默两个箱子的柿子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想可能是我太心急了。于是将其密封好,又用温度计量了室温,温度是26度。 四天以后,我打开装有苹果的纸箱,发现其中的3个一摸有些软。同时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纸箱内的其他柿子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禁问自己,随手拿起两种柿子进行比对,很快发现原来熟的柿子表皮都有了一点点儿损伤。我将其拿出,将剩下的柿子密封好。又过了3天,发现实验组所有的柿子都熟透了,一个个如同红红的灯笼,拿起来咬上一口,甜甜的,软软的,满嘴生津,简直是难得的人间美味。我又打开对照组,发现里面的柿子刚刚要变软,颜色还是黄黄的,拿一个咬一口,涩涩的,别提有多难吃了。

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苹果和柿子放在一起确实可以让柿子快速成熟这一说法。可这其中蕴含什么样的科学原理呢?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水果也是会呼吸的苹,果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气体。这种乙烯气体成了柿子天然的水果“催熟剂”,可以促使柿子提前成熟。你心中也许会问:乙烯是什么? 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呢?请让我为你作答吧:它是一种调节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植物激素,在所有的植物组织都会自行散发的挥发性气体,极微量的浓度就会影响植物的生理变化。是一种天然激素对身体没有伤害。我们都知道荔枝,香蕉,猕猴桃等均属南方热带水果,长期运输很容易变质坏掉。只能只能在它们还未变黄成熟的时候,就采摘下来,这时的水果往往又涩又硬,不能食用。而乙烯就是最常用的催熟剂。

另一方面密封的空间可以让里面的水果不能正常呼吸(缺氧),从而由此就分解了果实里的一部分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部分酒精,这种变化就会促使可溶性单宁物质变为不溶性,所以成熟后的柿子就香甜可口了。 而受伤的柿子更容易自身呼吸,促进成熟,这也是以前经常用的在生柿子上插入牙签似的小木条,来加快成熟的落后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果不想水果成熟得太快的话,就不要水果混装和密封。婆婆因病住院期间曾经收到好几个水果篮,当时高兴的合不上

嘴。可没过几天里面的大多数水果都坏了这就是几种水果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记得拿到后扯掉外面封着的塑料纸,透透气,使得可以较长的时间吃到新鲜的水果。

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乙烯能给有活性的水果带来早日的成熟,当买来的柿子很涩或香蕉很青的话,可以把它们和苹果放在一起,让它们加快成熟。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存放水果,能常吃到新鲜的水果。可必须的注意保存的时间。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五
《人教版五年级上课内阅读及答案 免费下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跨、踮、挤

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 B )。

A、感到辛苦 B、如饥似渴 C、很是无奈

3、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作者把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

舒舒服服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 chēng) 暂时(zàn zhàn)智慧(zì 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

理解是( )。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

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三、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 ) 喜爱( )

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

(2)书是朋友。

扩句: 。

3、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 和 。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什么?

答: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

习。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 ) 忽略( ) 思考( )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

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

3、第7自然段中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

请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4、“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

的方式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5、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读书顺序的词语:( )、( )、( )、( )。

6、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 )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稀罕( ) 顿时( ) 分外( ) 爱惜( )

2、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缩句)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4、“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图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5、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 。我奇怪,是因为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 。

7、第二自然段中运用的古诗都表达了 的感情。

六、阅读课文p40《鲸》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 )、( )、( )等说明方法。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六
《语言中的比喻》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七
《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一)》

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一)

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跨、踮、挤

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 B )。

A、感到辛苦 B、如饥似渴 C、很是无奈

3、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作者把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孜孜不倦、振振有词、彬彬有礼 舒舒服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随便便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 chēng) 暂时(zàn zhàn)智慧(zì 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 )。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三、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 陌生 ) 喜爱( 厌恶 )

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2)书是朋友。 扩句:丰富多彩的书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3、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什么?

答: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到自己温暖而亲切的家。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赞赏) 忽略(忽视) 思考(思索)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让你不断进步的阶梯。

3、第7自然段中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请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如果要种一棵树,我们首先要挖一个坑,然后把树放进去,最后把坑填上。

4、“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式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位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5、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读书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还)、(最后)。

6、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稀罕( 珍稀 )顿时( 霎时 ) 分外( 格外 )爱惜( 珍惜 )

2、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外祖父很珍爱墨梅图。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缩句)梅花让我想起外祖父。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一枝画梅,没有什么稀罕的。

4、“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图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5、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我把外祖父的墨梅图弄脏了怕外祖父责骂。我奇怪,是因为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那幅墨梅图。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第二自然段中运用的古诗都表达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的感情。

六、阅读课文p40《鲸》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鲸的大 );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重 )。

3、选择下面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填在括号里;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

(1)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列数字 )

(2)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 )

(3)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比较 ) 列数字:最大的蓝鲸,长达33.5米,体重195吨。

七、阅读阅读课文p47《新型玻璃》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珍贵( 宝贵 ) 企图( 妄图 ) 反义词:坚硬( 柔软 ) 安全( 危险 )

2、这两段主要讲夹丝网防盗玻璃和夹丝玻璃两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 安然无恙 和 藕断丝连 这两个词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写一句话。

“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锅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煮东西,可以炒东西,可以蒸东西,也可以焖东西。

5、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震憾,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吧。

答:我的感受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更应努力学习,长大发明更先进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八、课内阅读《落花生》第10、11、12、13自然段 。

1、我会按要求写词语。

反义词:爱慕(厌恶) 有用(没用) 好处(坏处)

近义词:可贵(珍贵) 体面(气派) 爱慕(喜爱)

2、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好看的外表) ,却具有(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3、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4、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5、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答: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如:清洁工人、农民、邮递员、老师。

九、阅读《钓鱼的启示》第3——10自然段。

1、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得意;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急切、委屈、难受、乞求,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答:诱惑人的“鱼”指的是: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物或事。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是”“非”各是什么意思? 答:“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4、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什么?

答: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十、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0至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用“√”表示。

血(xuâ xiě√)丝 砸着(zháo zhe√)

开辟(bì pì√) 颤(chàn√ zhàn)抖

2、把“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时”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罗列时间能说明父亲挖掘时间长而艰难,更体现了父亲执着的信念。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决不放弃 。

4、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5、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他对父亲非常信赖,鼓励同学,让同学先出去。

6、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答:还表现了群众、同学之间的关爱。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爱满人间。

十一、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10、11、16、17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 也好,“糟糕透了” 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解释词语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2、从文中划出一处比喻句,用横线划出。

文中是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比喻成两股风 。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B )

A、表示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递进 D、表示声音的延长

3、文中说“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其中,“这种爱的力量”是指的什么? 答:“这种爱的力量”指的是母亲的鼓励。

4、文中说:“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表扬、肯定,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5、母亲对“我”的爱是慈祥的,鼓励的爱。父亲对我的爱是严厉的,严格要求的爱。

6、请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7、 “歧”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Q,用部首查字法应查止部。

8、母亲和父亲的评价虽然相差太远,但还是有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点就是爱。

9、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当母亲说“精彩极了”时,她可能在想:儿子的作品虽然不是很好,但我更应该鼓励他,让他进步。当父亲说“糟糕透了”时,他可能在想:儿子的作品虽然不差,但为了让他有更大的进步,应给与否定。

10、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当他取得成就后,他可能会对母亲说:“妈妈,感谢您对我一如既往的鼓励,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也可能会对父亲说:“爸爸,感谢您对我一贯的批评,有了您的批评我才会这样出色”。

十二、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115页第3-4段,回答问题。

1、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剔”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T ,再查音节 tī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立刀旁 部,再查 8 画。

2、第4段第一句是 过渡句 句,在文中起 承上启下 作用。

3、我能把下列词组补充完整。

圆明园中,有 金碧辉煌 的殿堂,也有 玲珑剔透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田园风光 的山乡村野。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 艺术馆 。

4、这两段运用了 排比 、比喻 的修辞方法。我能仿写其中一种写一个句子。

排比:下课了,操场热闹起来,有的同学在打篮球,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踢足球,还有的同学在打羽毛球。 比喻:树上的柿子成熟了,像一个个红灯笼。

5、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 B ):A、超过 B、优美的地方 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 C ):A、用鼻子嗅 B、知道 C、有名望

(3)武陵春色( A ):A、情景,景象 B、颜色 C、脸上表现的神情

6、第4自然段的段落方式(结构、关系)是什么?

答:是总——分——总。

十三、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119页第4段,回答问题。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坠(zhuì )落山涧( jiàn ) 拧( nǐng )开盖子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

“山涧”的意思是:山间流水的沟。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顶峰歼敌 。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壮士们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5、按要求完成句子。

(1)“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缩句)

山坡上传来叫声。

(2)山路上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改变句序,句意不变)

许多具敌人的尸体留在了山路上。

十四、阅读《开国大典》4-7自然段(书本P139),回答问题。

1、这段话写的是开国大典前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的场面,作者按时间顺序,略写毛主席进场的情况,详写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的情况。

2、文中“这庄严的宣告”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表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表达了大家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4、“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比喻句,用海上的波浪比喻广场上的人群,把广场上的人群比作海上的波浪。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八
《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

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 B )。

A、感到辛苦 B、如饥似渴 C、很是无奈

3、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作者把比作,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孜孜不倦、振振有词、彬彬有礼

舒舒服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随便便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 chēng) 暂时(zàn zhàn)智慧(zì 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 )。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三、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 陌生 ) 喜爱( 厌恶 )

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2)书是朋友。

扩句:丰富多彩的书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3、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什么?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赞赏) 忽略(忽视) 思考(思索)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让你不断进步的阶梯。

3、第7自然段中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请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如果要种一棵树,我们首先要挖一个坑,然后把树放进去,最后把坑填上。

4、“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式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位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5、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读书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还)、(最后)。

6、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稀罕( 珍稀 ) 顿时( 霎时 ) 分外( 格外 ) 爱惜( 珍惜 )

2、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祖父很珍爱墨梅图。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的。

(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缩句)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4、“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图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5、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我把外祖父的墨梅图弄脏了怕外祖父责骂。我奇怪,是因为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那幅墨梅图。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第二自然段中运用的古诗都表达了的感情。

六、阅读课文p40《鲸》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鲸的大 );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重 )。

3、选择下面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填在括号里;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

(1)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列数字 )

(2)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 )

(3)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比较 )

七、阅读阅读课文p47《新型玻璃》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珍贵( 宝贵 ) 企图( 妄图 )

反义词:坚硬( 柔软 ) 安全( 危险 )

2、这两段主要讲夹丝网防盗玻璃和夹丝玻璃两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 和 这两个词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写一句话。

“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锅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煮东西,可以炒东西,可以蒸东西,也可以焖东西。

5、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震憾,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吧。

学习,长大发明更先进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八、课内阅读《落花生》第10、11、12、13自然段 。

1、我会按要求写词语。

反义词:爱慕(厌恶) 有用(没用) 好处(坏处)

近义词:可贵(珍贵) 体面(气派) 爱慕(喜爱)

2、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好看的外表) ,却具有(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3、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4、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5、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九、阅读《钓鱼的启示》第3——10自然段。

1、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答:诱惑人的“鱼”指的是: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物或事。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是”“非”各是什么意思? 答:“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4、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什么?

答: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十、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0至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用“√”表示。

血(xuè xiě√)丝 砸着(zháo zhe√)

开辟(bì pì√) 颤(chàn√ zhàn)抖

2、把“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时”好吗?为什么?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对父亲的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决不放弃 。

4、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5、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的承诺。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他对父亲非常信赖,鼓励同学,让同学先出去。

6、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十一、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10、11、16、17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 也好,“糟糕透了” 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解释词语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2、从文中划出一处比喻句,用横线划出。

文中是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比喻成两股风 。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B )

A、表示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递进 D、表示声音的延长

3、文中说“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其中,“这种爱的力量”是指的什么?

4、文中说:“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

5、母亲对“我”的爱是父亲对我的爱是

6、请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7、 “歧”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8、母亲和父亲的评价虽然相差太远,但还是有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点就是爱。

9、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当母亲说“精彩极了”时,她可能在想:好,但我更应该鼓励他,让他进步。当父亲说“糟糕透了”时,他可能在想:儿子的作品虽然不差,但为了让他有更大的进步,应给与否定。

10、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当他取得成就后,他可能会对母亲说:“妈妈,感谢您对我一如既往的鼓励,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也可能会对父亲说:“爸爸,感谢您对我一贯的批评,有了您的批评我才会这样出色”。

十二、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115页第3-4段,回答问题。

1、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剔”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8 画。

2、第4段第一句是 过渡句 句,在文中起 承上启下 作用。

3、我能把下列词组补充完整。

圆明园中,有 金碧辉煌 的殿堂,也有 玲珑剔透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田园风光 的山乡村野。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 艺术馆 。

4、这两段运用了 排比 、比喻 的修辞方法。我能仿写其中一种写一个句子。

球,还有的同学在打羽毛球。

5、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 B ):A、超过 B、优美的地方 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 C ):A、用鼻子嗅 B、知道 C、有名望

(3)武陵春色( A ):A、情景,景象 B、颜色 C、脸上表现的神情

6、第4自然段的段落方式(结构、关系)是什么?

十三、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119页第4段,回答问题。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坠( zhuì )落山涧( jiàn ) 拧( nǐng )开盖子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

“山涧”的意思是:山间流水的沟。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壮士们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5、按要求完成句子。

(1)“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缩句)

(2)山路上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改变句序,句意不变)

许多具敌人的尸体留在了山路上。

十四、阅读《开国大典》4-7自然段(书本P139),回答问题。

1、这段话写的是场面,作者按顺序,略写场的情况,详写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的情况。

2、文中“这庄严的宣告”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表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表达了大家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九
《模拟期中》

柿子比喻成什么篇十
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跨、踮、挤

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 B )。

A、感到辛苦 B、如饥似渴 C、很是无奈

3、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作者把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孜孜不倦、振振有词、彬彬有礼

舒舒服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随便便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 chēng) 暂时(zàn zhàn)智慧(zì 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 )。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三、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 陌生 ) 喜爱( 厌恶 )

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2)书是朋友。

扩句:丰富多彩的书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3、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什么?

答: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到自己温暖而亲切的家。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赞赏) 忽略(忽视) 思考(思索)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让你不断进步的阶梯。

3、第7自然段中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请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如果要种一棵树,我们首先要挖一个坑,然后把树放进去,最后把坑填上。

4、“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式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位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5、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读书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还)、(最后)。

6、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稀罕( 珍稀 ) 顿时( 霎时 ) 分外( 格外 ) 爱惜( 珍惜 )

2、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外祖父很珍爱墨梅图。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缩句) 梅花让我想起外祖父。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一枝画梅,没有什么稀罕的。

4、“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图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5、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我把外祖父的墨梅图弄脏了怕外祖父责骂。我奇怪,是因为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那幅墨梅图。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第二自然段中运用的古诗都表达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的感情。

六、阅读课文p40《鲸》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鲸的大 );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重 )。

3、选择下面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填在括号里;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

(1)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列数字 )

(2)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 )

(3)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比较 ) 列数字:最大的蓝鲸,长达33.5米,体重195吨。

七、阅读阅读课文p47《新型玻璃》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珍贵( 宝贵 ) 企图( 妄图 )

反义词:坚硬( 柔软 ) 安全( 危险 )

2、这两段主要讲夹丝网防盗玻璃和夹丝玻璃两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 安然无恙 和 藕断丝连 这两个词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写一句话。

“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锅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煮东西,可以炒东西,可以蒸东西,也可以焖东西。

5、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震憾,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吧。

答:我的感受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更应努力学习,长大发明更先进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八、课内阅读《落花生》第10、11、12、13自然段 。

1、我会按要求写词语。

反义词:爱慕(厌恶) 有用(没用) 好处(坏处)

近义词:可贵(珍贵) 体面(气派) 爱慕(喜爱)

2、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好看的外表) ,却具有(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3、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4、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5、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答: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如:清洁工人、农民、邮递员、老师。

九、阅读《钓鱼的启示》第3——10自然段。

1、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得意;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急切、委屈、难受、乞求,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答:诱惑人的“鱼”指的是: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物或事。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是”“非”各是什么意思? 答:“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4、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什么?

答: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十、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0至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用“√”表示。

血(xuâ xiě√)丝 砸着(zháo zhe√)

开辟(bì pì√) 颤(chàn√ zhàn)抖

2、把“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时”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罗列时间能说明父亲挖掘时间长而艰难,更体现了父亲执着的信念。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决不放弃 。

4、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5、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他对父亲非常信赖,鼓励同学,让同学先出去。

6、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答:还表现了群众、同学之间的关爱。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爱满人间。

十一、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10、11、16、17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 也好,“糟糕透了” 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解释词语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2、从文中划出一处比喻句,用横线划出。

文中是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比喻成两股风 。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B )

A、表示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递进 D、表示声音的延长

3、文中说“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其中,“这种爱的力量”是指的什么?

答:“这种爱的力量”指的是母亲的鼓励。

4、文中说:“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表扬、肯定,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5、母亲对“我”的爱是慈祥的,鼓励的爱。父亲对我的爱是严厉的,严格要求的爱。

6、请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7、 “歧”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Q,用部首查字法应查止部。

8、母亲和父亲的评价虽然相差太远,但还是有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点就是爱。

9、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当母亲说“精彩极了”时,她可能在想:儿子的作品虽然不是很好,但我更应该鼓励他,让他进步。当父亲说“糟糕透了”时,他可能在想:儿子的作品虽然不差,但为了让他有更大的进步,应给与否定。

10、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当他取得成就后,他可能会对母亲说:“妈妈,感谢您对我一如既往的鼓励,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也可能会对父亲说:“爸爸,感谢您对我一贯的批评,有了您的批评我才会这样出色”。

十二、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115页第3-4段,回答问题。

1、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剔”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T ,再查音节 tī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立刀旁 部,再查 8 画。

2、第4段第一句是 过渡句 句,在文中起 承上启下 作用。

3、我能把下列词组补充完整。

圆明园中,有 金碧辉煌 的殿堂,也有 玲珑剔透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田园风光 的山乡村野。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 艺术馆 。

4、这两段运用了 排比 、比喻 的修辞方法。我能仿写其中一种写一个句子。

排比:下课了,操场热闹起来,有的同学在打篮球,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踢足球,还有的同学在打羽毛球。

比喻:树上的柿子成熟了,像一个个红灯笼。

5、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 B ):A、超过 B、优美的地方 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 C ):A、用鼻子嗅 B、知道 C、有名望

(3)武陵春色( A ):A、情景,景象 B、颜色 C、脸上表现的神情

6、第4自然段的段落方式(结构、关系)是什么?

答:是总——分——总。

十三、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119页第4段,回答问题。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坠( zhuì )落山涧( jiàn ) 拧( nǐng )开盖子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

“山涧”的意思是:山间流水的沟。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顶峰歼敌 。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壮士们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5、按要求完成句子。

(1)“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缩句)

山坡上传来叫声。

(2)山路上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改变句序,句意不变)

许多具敌人的尸体留在了山路上。

十四、阅读《开国大典》4-7自然段(书本P139),回答问题。

1、这段话写的是开国大典前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的场面,作者按时间顺序,略写毛主席进场的情况,详写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的情况。

2、文中“这庄严的宣告”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表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表达了大家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4、“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比喻句,用海上的波浪比喻广场上的人群,把广场上的人群比作海上的波浪。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8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