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的含义

| 安全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安全师考试】

篇一:《背叛国家罪中客观条件的具体含义》

背叛国家罪中客观条件的具体含义

背叛国家的犯罪分子,为了破坏祖国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出卖民族利益,总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外国主子作靠山;而外国反动势力要对我国搞颠覆活动,也要千方百计地从我国内部寻找中意的代理人,充当内奸。

这里所说的“外国”:,是指对我国怀有侵略、控制、颠覆野心的外国政府,也指外国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党、政治集团以及其他反动势力,包括外国机构、组织和个人。外国机构,是指外国的官方机构,如政府、军队以及其他国家机关设置的机构,也包括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及办事处等。外国组织,是指外国的政党、社会团体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外国个人,是指外国公民、无国籍人以及外籍华人等。

“境外”与“外国”并不相同,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或者领域以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尚未实施行政管辖的地域。所谓“境外机构、组织”,是指回归之前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和外国的机构、组织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代表)机构和分支组织。如外国的政府、军队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在中国境内设置的机构、社团以及其他企事业组织,也包括外国驻华使、领馆,办事处,以及商社、新闻机构等。所谓“境外个人”,是指居住在外国和回归之前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人,以及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这里所说的居住,不论是否取得永久居住权或长期居住权,还是短期居住,都应视为居住。

这里所谓的“勾结”,根据《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第7条规定,是指境内机构、组织、个人实施的下列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1)与外国、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共同策划或者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2)接受外国、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的资助或者指使,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3)与外国、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建立联系,取得支持、帮助,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

篇二:《朋友的背叛》

朋友的背叛

从前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做汤梦琳,可是前些天她不知怎么的,变得越来越过分,甚至她完全不把我当朋友看待,于是,我便在网络上和她提出了绝交。 那一天我说“我们不要再做朋友了,你真的好过分”

可他却说“谁愿意和你做朋友啊!”那一天我真的好伤心,连睡觉也是在泪水的抚摸下睡去的。那一天晚上我就对自己说“既然她早已不把你当朋友了,那我何必要和这种什么叫朋友都不知道的人好呢?”

第二天下午回来时,她又开始在网上骂我,这是我妈妈也看不下去了,就帮我说她,谁知她竟然有那么厚颜无耻连我妈妈一起骂。

我妈妈说了,向她这种没教养的小孩,还是不要和她做朋好友好,好歹我也是她长辈啊,竟然还这样说话!

我记得前几天下大雨,她没带雨伞,但要走路回家,我就把雨伞借给了她,回家后我自己成了‘落汤鸡’而且还感冒了。还有他来我们家,我妈妈都会特意多买点菜招待她,可以一次我和我的另一个朋友杨心怡去她家吃饭,她却连饭也不给我们吃。

汤梦琳,希望以后你能认识到什么叫做朋友

实验小学五年级:朱婉瑄

篇三:《无锡市北塘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无锡市北塘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九年级 语文 期末考试试题卷 2015.02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背叛的含义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3分) ( )

A.不屑(xuâ) 睿(ruì)智 作梗( ɡěnɡ) 明眸(móu)善睐

B.伫(zhù)蓄 翩然( piān ) 涟漪(yī) 与日俱增(zēnɡ)

C.颧骨(quán) 皱缬(xiã) 绮(qǐ)丽 风雪栽(zǎi)途

D.取缔(dì) 圩子( wãi ) 隽(juàn)永 绿阴(yīn)如盖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敬爱的周总理,在漫长的历史中,日益获得伟大政治家的声名和举世的赞誉。 ..

B.日光流泻,林间的雾气伴着鸟鸣,随着太阳的升起而渐渐消弭。 ..

C.有效的沟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长篇大论,有时言简意赅才是智慧的表现。 ....

D、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校足球队表现差强人意。 ....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A.涕:眼泪 B.生:使„„生 C.向:向来 D.病:困苦不堪背叛的含义

4.根据选文,最适合填入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 )

三月的江南,草长莺飞, 。循着那曲折而玄秘的白墙灰瓦,斜街窄巷,低

吟浅唱。诗意的江南,让人驻足流连。

A.花发蝶忙 B.青烟碧水 C.杨柳堆烟 D.氤氲雾霭

5.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从电动自行车上一把看不见的“物联网防盗锁”,到出租车上的双向感知叫车系统;

从居民小区门口的智慧显示屏,到农业“智能养殖”系统,在“智慧无锡”的建设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领域用上了物联网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不断提高当地百姓

的生活质量。

A.智慧城市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B.“智慧无锡”的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

C.物联网技术提高了老百姓生活的质量。

D.物联网技术将在未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阅读理解(共49分) (一)繁昌县兴造记(12分)

①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

为县。县百四十余年,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

民,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历七代,为令者不知几人,恬不知改革,日入于坏。故世.

指繁昌为陋县,而仕者不肯来。

②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

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

门步廊。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自计材至于用工,总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

成焉。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③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九十年间,今几至万家。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其江山又..

天下之胜处,可乐也。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

而耳目尚有以之为观。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

6.下列句中的“之”与“事之穷必变”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C.此成之年月日也 D.予知县之去陋名 ..

7.下列说法不符文意的一项是(2分) ( )

A.繁昌,属于原来的南陵地,唐昭宗时在那里设置县,太宗时隶属太平州。

B.繁昌自从隶属于太平州后的百余年间,县城没有城墙,滨临大江。

C.夏希道任繁昌县令时,重新规划,大兴县城建设,于庆历七年十月建成。

D.选文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繁昌县兴造之后巨大的变化。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①恬不知改革 恬: ②既又自大其治所 大: ..

③止三千户 止: ④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 倍: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

译:

②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

译:

(二) (4分)

惜花 [清]姜宸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注】绾恨:把恨绕住。

10.本诗第二句“浅白长红付乱流”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1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4分)

①人类学家Berlin和Kay调查了98种语言,他们发现,各民族在定义颜色时,都会

在光谱中先找到“焦点色”——比如红,以此为参照,再区分粉红、玫红、高原红。对英

语和汉语来说,尽管黎明时的天空,英语划入“玫瑰红”,而汉语则作比“鱼肚白”,但红、

白这些焦点色却是共同而持久的。

②这两位人类学家还发现,各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不超过11个颜色范畴,并且能自

我进化、依序演变。如果某种语言只拥有两个基本颜色词,那么一定是黑和白。如果有第

三个,红舍我其谁。要是有四个,那么非黄即绿。再加一个,那黄绿都跑不了。蓝色、褐.......

色和紫色随之列队而来。 .... ③这些颜色语言家族拥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根据统计,秦汉《尔雅》出现色彩词数量

117个;到了清《康熙字典》,这个数字暴涨到934个。1880年以前,拉丁语里还没有“褐”。

爱喝酒的英国佬为了鉴别啤酒的品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色度计,用刻度决定各种各样

的“褐”——到底好不好喝。

④酒喝干,诗来了。颜色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承载着不同的审美偏好。台湾学者谢欣背叛的含义

怡比较汉语新诗和英文诗歌后发现,西方人用色彩词营造崇高、悲壮和优美的美感,基本上三分天下。然而色彩词到了中国人手里,压倒性地用来打造优美,君不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12.请谈谈第②自然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

13.第④自然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四)(4分)

①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

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地区冲突不断上演,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欠发达国家的妇女与儿童,如果跨国公司能想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环境伤害得千疮百孔,如果每个人能想想“克己复礼为仁”……即便“回到孔子”只是一种软约束,它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踏上歧途时,听到内心的“咯噔”一声。

②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于为解

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③技术的无远弗届,并不代表文化的逐渐趋同。亨廷顿早就观察到,现代化并不意味

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是一个记忆的共同体;若丧失这一记忆,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了。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14.阅读选文,概括“回到孔子”的深刻含义。(2分)

答:

15.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五)“背叛”炊烟(15分)

⑴“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⑵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⑶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⑷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⑸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⑹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⑺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⑻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⑼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⑽然而,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背叛的含义

⑾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⑿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⒀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⒁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⒂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⒃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⒄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

催生。

16.文章开头写“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如何理解第⑼段“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 4分)

答: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⒂段画线句“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3分)

答:

19.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六)

20.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愿将腰下剑, 。 (李白《塞下曲》)

②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③ ,猿则百叫无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⑤ ,终为土灰。 (曹操《龟虽寿》)

⑥蒹葭凄凄,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⑧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⑨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⑩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1. 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

平钟、敬献花圈等等;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2014年12月13日,南京在首个国家公祭日鸣响警报1分钟。中国共产党、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对于国家设立公祭日,你如何看待?请发表你的看法,并作简要论述。字数在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早晨是一天中天亮前后的一段时辰,是人生中充满希望的青春岁月,是人们对事物美好形势和前景的生动形容,也是人们早上见面时相互的问候与祝福。人们每天都经历早晨,但每天的早晨和不同人的早晨又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拥有和追求属于自己的“早晨”,但不同人的“早晨”及对其的感受又千差万别。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体裁不限(除诗歌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需出现,请用“××”代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34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