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 安全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安全师考试】

篇一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毒蘑菇识别:如何看懂野蘑菇的记号辨别毒蘑菇

  【导视】:这是美味山珍,这却是毒蘑菇。明明长得像亲兄弟,怎么效果却有天壤之别?看颜色、闻气味,找特征,辨别野生菌能有多少招数?野蘑菇身上到底有没有安全记号?

看懂野蘑菇的记号

  【主持人】:吃野蘑菇中毒的事情每年都有发生,大部分是因为误采误食。可是你知道吗,大自然在创造蘑菇这种神奇生物的时候,在它们身上是留了记号的,有的记号表示危险,有的记号代表安全,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看懂这些记号。

  【解说】:这是美味牛肝菌、这是松茸、这是鸡油菌,这些都是可以吃的野生菌。在有着“真菌王国”美誉的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不仅是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当地每年出口的野生食用菌,能够带来近一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野生菌有着巨大的市场,但是也存在巨大的风险。

  【采访】:

  消费者:不吃不吃,不能吃,吃了中毒,要死人的。

  村民:我们就是害怕了,害怕中毒。

  【解说】:有毒的蘑菇有时候很容易辨别,但是有的蘑菇有毒,却又和食用菌长得非常相似。比方说这种蘑菇,看起来和牛肝菌一模一样。但要是误食了,可能就会看到“小人国”。

  【采访】消费者:我有个师妹,好像她给我讲过,她吃了中毒以后,到处都是小人,走来走去,飘来飘去的。

  【解说】:看见小人在眼前跳舞,赶也赶不走,这不就是产生幻觉了嘛。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毒临床救治专家杨亚非主任告诉我们,他们每年都会救治几十个这样的中毒者。

  【采访】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杨亚非:他开始也有一些消化道症状,但消化道症状不是太重,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幻觉,各种各样的幻觉。

  【解说】:因为是精神状态出现问题,很多患者还是从精神病院转过来的。

  【采访】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杨亚非:这一类的病人,有很多人是跑到精神病医院去看,家里人把他当成精神失常。他头脑是一片空白,他的行为他不知道。

  【解说】:或者是头脑一片空白、或者是产生各种幻觉,这显然都是神经毒素捣的鬼。那么这种长得像牛肝菌的有毒蘑菇到底是什么呢?研究蘑菇分类学的郭相带记者来到市场上进行调查。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郭相:我觉得造成小人国现象的就是这类蘑菇。这在云南省叫做红见手青 。

  【解说】:“见手青”不是某一种蘑菇,而是牛肝菌这个大类当中的几种蘑菇,包括华美牛肝菌、红柄牛肝菌、华丽牛肝菌等等,它们都是美味牛肝菌的表兄弟,所以在模样上就很像。可是这些被称为“见手青”的牛肝菌里面到底含有什么毒素呢?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观世:蘑菇里面有很多毒素,其中有一类毒素我们叫色胺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它作用于人类的中枢神经,促使我们人类的交感神经发生变化和生理机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产生幻觉这种现象。

  【解说】:牛肝菌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著名食用菌,特别在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尤为推崇。云南省每年出口的牛肝菌价值7千多万美元,占到野生菌出口额的70%左右,总不能因为其中几种有毒就不采不吃了吧。可是,怎么区别美味牛肝菌和见手青呢?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郭相: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个表皮就像烤面包颜色一样的,下面充满网纹的东西,就是著名的美味牛肝菌。

  【解说】:牛肝菌的共同特征是:菌盖厚实,菌柄粗壮,柄上有网状花纹,菌盖的背面密布菌管,放大了看,是密密麻麻的小孔。不同的是,美味牛肝菌的菌盖颜色偏棕色或者黄色。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郭相:我的形容是,烤面包,不同火候烤出来的,这样子。

  【解说】:而多数见手青的菌盖颜色会偏红一点,但有一些品种的颜色也是偏黄色的,不懂的人就容易搞混。但是当地人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找到了差别,因为他们发现见手青身上有一个重要的记号。

  【采访】:

  郭相:见手青受伤之后会呈现蓝色的反应。在菌伞的部位也会出现,然后在菌柄的部位也会出现。

  消费者:变色了。看到没?

  记者:这么快。

  消费者:对,你掰开就变颜色了。看到没有,一会儿就变了。

  【解说】:原来,这些有毒的牛肝菌在受伤以后,伤口的部位会变成青蓝色,特别是在用手捏了以后,变化更加明显。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们“见手青”,直接用名字指出了这类有毒牛肝菌的标记。可是为什么见手青在受伤以后会变色呢?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观世:在这菇体里面含有多酚类化合物和多酚酶类化合物。当菇体受伤以后,多酚酶类就释放出来,作用于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颜色变化。

  【解说】:伤口会不会变色,这就是识别“美味牛肝菌”和“见手青”的重要标记。云南人非常喜欢吃见手青,不但会在家里自己做,有名的饭店里也会有这道菜,为什么明知有中毒的风险,大家还要吃它呢?

  【采访】:

  昆明某餐饮企业行政总厨 尹仕益:我们这边的话基本上所有人都在吃这种菌子,这个菌它是非常的香。

  消费者:中毒的概率是很低的,不用太担心,如果说是为了担心这种事情而放弃这种美食的话,我认为是太可惜了。

  【解说】:味道香,好吃,这是当地人喜欢吃见手青的主要原因,而中毒概率低,也是大家敢吃的一个理由。其实为了避免中毒,当地人想出了很多加工方法。既有看不到的招数,也有看得到的招数。看不到的是,厨师们加工见手青一般会采用二次烹饪法,就是分两次来做这个菜。

  【采访】昆明某餐饮企业行政总厨 尹仕益:首先呢,就是用油先捞一遍,在捞的过程当中油温必须要控制在六成油温,差不多将近一分钟左右,然后把它捞起来。再进行第二次的这种高温爆炒,就可以吃了。那个是基本没毒的。

  【解说】:大厨们的做法是让见手青先过油,等在热油里面炸熟了,再二次下锅进行调味,这个加工过程在厨房里进行,消费者一般是看不到的。而大家能够看到的是,如果在当地吃野生菌火锅,服务员一定会亲自帮客人往锅里下菜,不但如此,她们还会紧紧地盯着时间。

  【采访】昆明某餐饮企业 服务员:煮菌子的话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像这8个菌子,只有见手青是有一定的微毒,其它几个菌子都是没有毒性的,那在煮的时候呢,我们的要求是先把这个见手青放到锅里面。煮开以后8分钟,然后的话再放入其它的菌子。

  【解说】:不管是二次烹饪还是先下锅煮,目的都是想把见手青的加热时间延长一点。那么这些做法是不是真的安全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吃“见手青”会中毒?

  【采访】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杨亚非:所谓中毒就是吃生的,不熟的。都是加工的问题,没有充分地加热,没有充分地水解,没有充分地解毒,是吧。

  【解说】:原来,吃见手青中毒,还真是跟见手青没做熟有直接关系。高温是解毒的关键。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观世:尤其是生物碱类毒素,它在高温下它会分解,起码它这个化合物发生一个变化,最后使它失去毒性。

  【解说】:因为没有做熟而导致中毒,这一点跟大家熟悉的扁豆没有做熟导致的中毒非常相似。所以厨师们在加工见手青的时候要二次下锅。服务员也会剥夺消费者自己动手下菜的权利,目的都是为了能让大家吃得安全。

  消费者自己在家里做这道菜的时候要注意几点:一是量不要大,一盘子见手青的重量顶多在300克左右;二是要多放油,以提高锅里蘑菇的温度,有助于毒素分解;三是炒菜的时间要长一点,至少得在5分钟以上。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粘在锅铲上的这几片。当地媒体曾报道说:“吃了同样一碗菌,有人没事有人中毒”,之所以会发生这么蹊跷的事,专家分析认为,就是有人不幸地吃到了锅铲上的这几片蘑菇。

篇二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毒蘑菇识别:请你当心毒蘑菇

  中毒事件接二连三,野蘑菇成为餐桌杀手。追查元凶,到底是什么毒蘑菇闯的祸?是颜色鲜艳的有毒,还是长相奇怪的有毒?虫子验毒、大蒜验毒,民间的验毒高招,到底灵不灵?     野生蘑菇大量生长的季节,野蘑菇中毒事件就时常见诸媒体。自然界中的毒蘑菇有哪些可识别的特征?民间验毒的方法是不是可靠?野蘑菇怎么吃才能更安全?本期节目将通过野外调查、市场调查、试验室验证等多个渠道,听食用菌界的权威专家解剖毒蘑菇的来龙去脉。请你当心毒蘑菇!     相关知识:     路边的蘑菇你别采 小心中毒!     每年三四月份都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这是由于此时气候温暖潮湿,正适宜蘑菇生长。 很多老百姓都认为毒蘑菇都形状花哨,色彩斑斓,而长相朴实的蘑菇不会有毒。但其实,蘑菇的种类非常多,有毒还是无毒,就是专家也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广东地区头号毒菇杀手“白毒伞”全株呈纯白色,外观与可食用的蘑菇非常相像,但毒性极强,食用一小株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由于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很容易受到毒蘑菇的菌丝沾染,如果食用仍然有中毒的危险。还有的人认为,只要在做蘑菇汤时,加上蒜瓣或者是银器,如果蒜瓣和银器不变色,就说明蘑菇无毒,可以放心吃。专家认为不靠谱,因为很多毒物,蒜瓣和银器根本无法试出。     吃了毒蘑菇的病人的症状:     致命毒蘑菇的致死率很高,一般都在50%以上,而且往往是一家人一起中招。而且毒蘑菇还有个狡猾的特性,就是会先假意投降[  毒蝇鹅膏菌" src="/cfsp/UploadFiles_6056/201404/20140403112736585.jpg">   毒蝇鹅膏菌   白毒鹅膏菌" src="/cfsp/UploadFiles_6056/201404/20140403112736393.jpg">   白毒鹅膏菌     中毒症状     毒蘑菇的有毒成分比较复杂,一种毒蘑菇还可能含有多种毒素,有的互相拮抗,有的互相协同,因而症状较为复杂。     ●胃肠中毒型     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如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神经精神型     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引起这种症状的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已知有60余种。     ●溶血型     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肝脏损害型     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除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     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     ●光过敏性皮炎型     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毒蘑菇中毒处理方法:     食物中毒自我急救的最常用办法就是催吐。如果还不能吐的话,可用手指或筷子等直接刺激咽喉引吐。但因食物中毒导致昏迷的时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对毒蘑菇进行鉴别呢?     1、对照法:借助适合于当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图册,逐一辨认当地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像穿了超短裙一样)。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3、观颜色:毒蘑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4、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5、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预防毒鲜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是不采摘、不食用。如果想吃蘑菇,不妨去正规菜市场选购经过严格挑选的蘑菇,陌生蘑菇尽量不要食用。如果没有把握确定蘑菇是无毒的,千万不要食用,如果不慎误食了有毒蘑菇,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送医院诊治。     致命鹅膏中毒死亡率最高     三四月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蘑菇包括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专家提醒,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态相似辨别困难。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数据显示,广东毒蘑菇种类有112种,种类最多的是鹅膏属,有20种,占17.8%;其次为红菇属有10种,占8.9%;排名第三者是丝盖伞属,有8种,占7.1%。致命鹅膏、铅绿褶菇和粗柄白鬼伞等最常见,其中致命鹅膏的中毒死亡率最高。在东莞频频夺人性命的“白毒伞”就是致命鹅膏。谢岗林场有关负责人称,谢岗镇山林茂密地方均有毒蘑菇存在,误食白毒伞死亡率高达95%以上。     东莞市卫生局介绍,毒蘑菇在我国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东莞地区常见的毒蘑菇有褐鳞小伞、白毒伞、毒粉褶蕈、鹿花菌等。毒蘑菇生长广泛,与食用菇无明显区别,肉眼难以鉴别,故常有误食而发生中毒事件,且食用干毒蘑菇也可引起中毒。     靠色彩辨别是否有毒不可靠     民间有说法,菌环菌托兼有者一般有毒。此外可观察蘑菇撕断菌杆后的分泌物,无毒的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撕断菌面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浓稠,呈赤褐色,在空气中易变色。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苦、麻、恶腥等,但松乳菇有辣味,短裙竹蒜孢体恶臭,洗去孢体后却鲜美可食。还将可疑蘑菇切成薄片,放在报纸上,挤压出汁液,待汁液晾干后,在汁液的痕迹上滴些浓盐酸。毒蘑菇20分钟后会显现蓝色。毒素较少的,汁液的痕迹处会先显现红色,然后逐渐变为蓝色。     可专家认为上述鉴别方法不科学。华中农业大学从事食用菌研究的一位教授称,有些蘑菇颜色并不鲜艳但毒性很大,如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有颜色鲜艳的蘑菇却味美可食,如:金顶侧耳、硫黄色干酪菌等。蘑菇流汁变色有毒的说法也不靠谱。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其乳汁均会变蓝绿色,却是无毒的食用菌。“毒蘑菇的识别迄今还未找到既科学又简便的方法。”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项研究指出,毒磨菇主要识别方法有形态识别法、动物检验法和化学检测法,但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     新闻:小区惊现“白毒伞”     ●昨日下午5时许     ●东莞南城景湖春晓小区     昨日下午5时许,东莞南城景湖春晓小区,几名小学生放学后在靠近住宅楼的绿化带里的枯树根部,发现了十多株白蘑菇。一名小朋友惊奇地大喊:“快看,有蘑菇!”小朋友摘蘑菇时,被路过的一位老奶奶发现并喝止。一名小朋友的母亲黎女士闻讯而至,立即掏出手机上网找出新闻中的“白毒伞”照片,经过仔细比对,确定这就是“白毒伞”。黎女士有些后怕:还以为毒蘑菇只有山里才有,没想到小区绿化带里也有,而这都是小朋友们喜欢玩的地方。小区物管表示,可能是连日降雨,滋生出这些毒蘑菇,已立即派人清理这些毒蘑菇,并清查小区的枯树。同时提醒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看到类似的毒蘑菇不要吃不要摘,通知大人来处理。     蘑菇毒人事件     统计显示,2000年至2013年,广东省蘑菇中毒共有73起,致2 9 9人中毒,3 8人死亡。     ●2014年3月16日     东莞谢岗五星村的刘志武带一双儿女去谢岗银屏山爬山采摘了“白毒伞”,当晚一家三口食用中毒,3月25日三人均因中毒太深死亡。     ●2013年4月5日下午     长安镇某公司员工王欢等12人食用长安镇莲花山上的“白蘑菇”,4人死亡。     ●2010年5月17日下午     万江一家工厂保安李某,将工厂周边长出的蘑菇带回家煮食,一家三口中毒,好在都抢救回来。     ●2008年3月29日     一对来自湖南的老两口在东江边散步时,采食白色野蘑菇当晚餐中毒,一度生命危急。     采写:南都记者吴雪峰 张鹏 何永华     资料整理:南都记者 吴雪峰

篇三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教你一眼识别有毒蘑菇

教你一眼识别有毒蘑菇

一、如何科学鉴别毒蘑菇 经过一个夏季,野生蘑菇种类繁殖迅速,毒蘑菇难以准确鉴别,为此,专家提醒,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野蘑菇,也称蕈子、野生蘑菇,属真菌植物,以子实体入药。野蘑菇通常可分为食用野蘑菇、条件可食用野蘑菇和有毒野蘑菇三大类。

食用野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条件可食用野蘑菇,指通过加热、水洗和晒干等处理后可吃的野蘑菇;有毒野蘑菇则不能食用。有毒野蘑菇的种类很多,所含毒素成份很复杂,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野蘑菇中毒常发生在夏秋多雨季节,主要是误采、误食有毒野蘑菇而引起。对那些不熟悉或从未吃过的野蘑菇,特别是那些颜色鲜艳、形态特殊的野蘑菇,不可盲目采食。采回野蘑菇后最好请有经验的人帮助鉴别,野蘑菇喜欢生长在烂叶旁然后再食用。

野生蘑菇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有些带毒蘑菇的外貌与可食用的蘑菇十分相似,若误食毒菇轻者腹痛、腹泻、呕吐,重者将危及生命。那么,如何鉴别有毒蘑菇呢?

1、对照法:借助适合于当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图册,逐一辨认当地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3、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像穿了超短裙一样)。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4、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5、观颜色:毒蘑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二、误区:民间流传银针验毒等方法并不靠谱

此前民间传言,颜色鲜艳的蘑菇为毒蘑菇,食用蘑菇颜色则十分朴素。陈若霞说,真菌的分类涉及其多方面特征,仅仅从外观或是颜色上来辨别毒蘑菇都是片面的。“鸡油菌色彩鲜艳,是可食用的,白毒鹅膏菌颜色朴素,却有剧毒。野生菌无论颜色朴素还是鲜艳,如果是不熟悉的,均不能随便吃。”

有种说法是毒蘑菇在烹饪时,放上大米、葱白、大蒜同煮,能使后者变色从而辨别出毒蘑菇,煮熟后的毒蘑菇,遇到银器往往变黑色。专家解释说:“这种检验办法不科学,大米、葱白、大蒜来验证毒蘑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银针验毒更不靠谱,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会生成黑色,但是菌毒素如毒伞肽,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也不会使银器变黑。因此,这种鉴别办法太过单一,是很危险的。”

另外,民间流传着虫食过的野生菌为无毒。专家表示:“昆虫与人类的生理构造与生化特性均不同,对菌类毒素的反应机制也不一样,不能认为昆虫能食用人就不会中毒。如竹荪上的菌盖有微臭,虫子喜欢吃,但人却不吃,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有被虫啃食的痕迹,如豹斑毒伞常常会被蛞蝓啃食。”

三、不同蘑菇有哪些养生功效

平菇抗癌【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得益于平菇所含的抗肿瘤细胞的多糖体,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植物神经紊乱,尤其是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香菇美容解酒

香菇含有丰富的钾、钙等矿物质以及核糖类成分,可抑制肝内胆固醇增加,促进血液循

环,发挥降低血压、滋养皮肤等作用。蘑菇还是极强的解毒剂,据报道,经常饮酒又不胜酒力的男人,多吃香菇对肝脏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金针菇益智

因其赖氨酸的含量特高,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和健脑作用显著,在日本被誉为“益智菇”。 草菇解毒

草菇的维生素C含量高居菇类第一,解毒作用强大,可与潜入人体的铅、砷、苯等有害物结合,使之随小便排出。并能减慢胃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糖尿病患者的“益友”。 口蘑助发育

富含锌元素为其特色,而锌元素与孩子的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育密切相关,故口蘑是非常好的补锌来源之一。

灵芝菇防癌

研究提示灵芝菇可以将致癌自由基减少50%。

四、蘑菇最佳吃法

干香菇炖肉,鲜香菇炒菜。干香菇在烘干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芳香物质,因此香味更浓,适合炖肉。而鲜香菇味淡,口感比较清爽,和素菜一起烹炒更好。在泡干香菇时,时间不要过久,20~40分钟为佳,否则其香味和营养都会流失。

平菇百搭。平菇是消费量最大的菌类,这也与其百搭的吃法有关,它不仅可以和蔬菜、肉类甚至鸡蛋一起烹炒,还可以用来做汤。

金针菇拌凉菜或涮火锅。为了避免食物中毒,最好将金针菇煮六七分钟以上。还可以将金针菇一切为二,上半部分可做汤、炒肉,菌柄部分剁碎做馅儿,这样既不影响口感,还可平衡营养。

杏鲍菇炒肉或炖汤。其肉质肥嫩,香味浓郁,对烹饪时间长短没有特别要求,因而无论是炒肉还是炖汤,都不会影响其营养和口感。

猴头菇清炒。猴头菇味道较淡,炖肉时口味会受肉味影响,炒菜时又会被蔬菜左右。因此,猴头菇最适合用来清炒。猴头菇略带苦味,喜欢这种味道的可以直接洗净烹饪,若要去除苦味,洗的时候将其在水中攥一下,苦味会随之流失。

草菇爆炒。爆炒时间短,维生素C等不容易被破坏。入锅前,可以先在鲜草菇的菌盖上划个十字形刀口,这样更容易入味。

口蘑做汤。口蘑味道鲜美,与清淡的蔬菜一起煮汤,口感更清爽。

双孢蘑菇炖鸡或炒菜。它是一种世界性栽培和消费的菇类,欧美人常在制作披萨时加入这种蘑菇。双孢蘑菇炖鸡,炒菜都不错,还可用来制作罐头。

篇四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第三课 如何识别有毒的蘑菇和野果

第三课 如何识别有毒的蘑菇和野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有些蘑菇和野果是有毒不能吃的。

2.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鉴别有毒蘑菇和野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材中第12页的安全小故事,明白道理:

森林里,有些蘑菇和野果是有毒不能吃的。如果吃了这样的蘑菇和野果,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二、贴心小提示

学习鉴别毒蘑菇的方法

1.看其生长的地方 一般可食的蘑菇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而有毒菇大都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长相 有毒菇菌盖颜色鲜艳,常带有红色或紫色斑点,还有的是绿色、墨黑色、青紫色,有毒菇采摘后要变色;无毒菇大多为白色或茶褐色,有的呈黄色。

3.闻味道 毒菇有酸、辣、苦、麻或其它恶腥味;而无毒菇却有一种特殊香的味道。

4.看虫咬状 毒菇不会被小动物咬伤或啃食;而无毒菇往往生蛆,小动物都喜爱啃食。

5.看分泌物 有毒菇破烂后,受伤部位流出的分泌物会变色并带有辛辣味,无毒菇一般不变色。

6.看浸泡的水 毒菇浸入水中后,水会像牛奶状一样的混浊;而无毒菇水浸后水仍然很清。

7.用盐酸或白醋鉴别 将蘑菇的汁液涂在白纸上,干后滴一点盐酸或白醋,20分钟后纸上呈现兰色或立即变红色者则是毒菇。

8.试煮 在煮野蘑菇时,可在容器内放几根灯心草或一些大蒜或大米同煮,当蘑菇煮热后,看灯心草变成绿色或紫绿色者,大蒜或大米变色者则是毒菇;灯心草变黄者,大蒜或大米仍保持本色者则无毒。【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三、脱险金钥匙

1.一般来说,有毒的蘑菇多为色彩艳丽。

2.一些具有乳汁,尤其是彩色汁液的植物往往都有毒,并且果实也很可能有毒。

四、小考场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下列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1.什么样的蘑菇都能吃。(×)

2.森林里的果子都是能吃的。(×)

五、小结。(略)

六、指导学生记录、摘抄学习笔记。

篇五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蘑菇的形状及有毒蘑菇的识别方法

(1)常食用蘑菇的种类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常见的食用蘑菇有香菇、草菇、金针菇、花菇、双孢蘑菇、平菇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香菇:正常的香菇体圆齐正,菌伞肥厚,盖面平滑,质干不碎;色泽黄褐,菌伞下面的褶裥要紧密细白,菌柄短而粗壮;远闻有香气【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草菇:草菇的维生素

C

含量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

金针菇:金针菇中赖氨酸的含量特别高,含锌量也比较高,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和健脑的作用,被誉为“益智菇”。

花菇:伞面上有似菊花样的白色裂纹,色泽黄褐光润;菌伞厚实;边缘下卷,菌裥细密均匀,身干,杂小柄短(菌伞直径2

 ̄3厘米)

,香气浓郁。

双孢蘑菇:双孢菇中含有多种抗病毒成分,这些成分对辅助治疗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很好效果;双孢菇是一种较好的减肥美容食品。它所含的大量植物纤维,具有防止便秘,具有防止便秘、促进排毒、预防糖尿病及大肠癌、降低胆固醇含量的作用,而且它又属于低热量食品,可以防止发胖。

平菇:平顶,呈浅褐色,好的平菇片大,菌伞较厚,伞面边缘完整,破裂口较少,菌裥白色或浅黄色,裥褶均匀,菌柄较短。平菇含有抗肿瘤细胞的多糖体,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常吃平菇还具有降低血压和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

(2)有毒无毒的鉴别

在食用蘑菇中有时也会混杂有毒的蘑菇,只有稍加注意不难识别。毒蘑菇的颜色比较鲜艳,菌伞带有红、紫、黄或其他杂色、斑点,基部呈红色;伞柄上带有菌轮,根部有囊胞;撕破后会流出白色或黄色乳法,并有股辛辣味。 从颜色上看,有毒的蘑菇的颜色鲜艳,常呈红、绿、黄色,菇中央呈突起伏,菌伞常带有杂色斑点,表面有丝状物或小块的残渣或鳞片。而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菇盖较平,伞面光滑。 从分泌物上看,有毒蘑菇的菇的盖或受伤部位,常分泌出粘稠浓厚液体,有赤褐色法,有辛辣等异味,菇盖撕裂后容易变色。而无毒蘑菇一般较为干燥,折断后分泌出的液体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盖撕裂后一般不变色。 有毒蘑菇的伞柄上菇轮,且容易折断,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伞柄很难用手撕开。而无毒蘑菇的伞柄上无菇轮,下部无菇托,伞柄易用手撕开。

用化学法鉴别,有毒蘑菇挤出的乳法,涂在纸上,干后滴一滴

另外,菇奇形怪状的,如杆茎细长或粗长,菇面厚实硬板,象喇叭,象人头,象雨伞等。即使色泽正常,也多属有毒蘑菇。

识别毒蘑菇的方法

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形状。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杆上有菌轮,菌托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八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篇六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如何鉴别毒蘑菇

篇七 野蘑菇有毒的鉴别
野蘑菇是否有毒的识别误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48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