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 电子商务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设计师】

篇一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4位大学生养泥鳅创业,从负债40万到年赚百万

  浙江在线02月06日讯 (浙江日报见习记者翁杰 记者史朵朵 通讯员陈位权)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鳅出塘在即。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创业网:。等巡夜的贺龙兴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都死了。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兄弟4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王小军戏谑地说:“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获得首笔销售收入3万元;2014年1月,接到温岭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2014年公司销售额达150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络绎不绝。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

篇二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生财有道]大个子肖荣安泥鳅养殖年赚百万

  [生财有道]大个子与小泥鳅(2011.4.26)

  肖荣安,一个退伍军人,对泥鳅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18岁时,他父亲突然病倒,老中医建议他吃泥鳅,没想到吃了一段时间后父亲身体慢慢好转起来。为了分担家庭负担,肖荣安放弃高考,选择当了海军,05年转业到朋友的饭店里当了一名副总,细心的他留意到客人最常点的菜就是泥鳅,因为销量太大,对采购部门来说泥鳅购买成了问题,看到这个情况后,肖荣安有了养泥鳅的想法。经过努力,如今他的泥鳅养殖场的规模已经达到1000亩,利润达到上百万元。敬请关注!

  泥鳅养殖小知识:

  近年来泥鳅天然资源总的趋势在下降。这是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加,捕捞强度的加大,农药大量使用等原因所致,开展泥鳅的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

  从国内市场的情况来看,由于泥鳅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我国居民尤其是南方居民,有食用泥鳅的习惯,泥鳅在鱼类中销路一直看好。

  泥鳅的养殖生长周期比较短,一般经过120~150天的饲养就能达到上市的规格。泥鳅养殖的产量比较高,在庭院养殖条件下,一般每100~200平方米的池塘可产泥鳅250~500千克,收入可达2500~5000元。

  利用稻田养殖,每667平方米稻田可产泥鳅50~100千克,仅泥鳅的收人就能达到5001000元。泥鳅的生命力较强,容易进行人工养殖,对水体要求不严格,投资少、见效快,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比较高。

  目前市场上泥鳅消费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个体较大的泥鳅比较好销,价格是一般个体的1倍。二是自然生长的泥鳅,比人工养殖的泥鳅好销,价格比人工养殖的高。在泥鳅的养殖上,要注意个体的培养,养殖时间从1年延长到1年半或2年;在养殖泥鳅时尽量让其自然生长,减少人工投放饲料的次数和种类,禁止投放各种添加剂、生长剂等,生产符合消费要求的绿色食品。

  养殖泥鳅的风险较小。为了减少风险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养殖泥鳅要加固、加高围堰,防止泥鳅逃跑,造成较大损失。二是喂养方法不正确,引起泥鳅胀死或水质变坏、“泛池”等,造成大面积死亡。三是捕捞过晚,泥鳅钻入泥中越冬无法捕捞,造成一定的损失。

篇三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80后年赚百万的启示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商机是要靠自己发现的,生意是要靠自己经营的。80后网上卖烧烤年赚百万之所以能创下惊人的业绩,靠的不只是美味,还有服务和品质,服务品质做得到位了,自然客人就多了。

人物介绍李烨或许是上海滩最有故事的烧烤店主之一,他出身豪门而又经历破产、辍学,靠扛箱子、摆烧烤摊挣回生活费,又投身互联网创业。在杨浦区翔殷路的偏远地段,一家门面不到20平方米的烧烤店里,80后李烨依靠微信、微博、淘宝等O2O营销方式,去年卖烧烤卖了280万元,赚了50%的毛利。偏僻烧烤店业绩惊人李烨的店铺叫做原始烧烤,是杨浦区翔殷路和军工路口一个不起眼的小门面。没有熙来攘往的热闹人流,离最近的居民小区也要走600米,这种选址显然没有按常理出牌。记者从翔殷路地铁站走了足足15分钟才找到这里

篇四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年赚百万的甜蜜事业

龙源期刊网 .cn

年赚百万的甜蜜事业

作者:王瑞红

来源:《大众投资指南》2015年第08期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晚上9点30分,淘宝网的8个客户代表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在这8位代表中,有一位来自四川的女孩王淑娟。而随着她的成名,她所经营的“甜蜜事业”——青川的土蜂蜜也一夜走红,生意火爆异常,她的公司生产的“清江源”唐家河蜂蜜,也成了青川的“地标性”特产之一。

海归女孩的“甜蜜梦想”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王淑娟,压根儿没想过回乡创业。直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对她所造成的震撼,才让她的人生轨迹出现了转变。望着被夷为平地的家园,王淑娟特别想为家乡的重建做点什么,尤其看到震后当地农民的优质土特产销路不畅,乡亲们“抱着金饭碗受穷”时,她心里那种回报家乡的念头就更强烈了。

现实是残酷的,因为不懂技术,刚开始创业王淑娟就败走了麦城。创业之初,铁了心要养蜂的王淑娟凑了一笔钱,买了蜂群和蜂箱,然后放养在唐家河的大山里由着蜜蜂们“自由活动”,没再管理。半个月后再去看时,蜜蜂们已经“集体出逃”跑了一大半。由于缺乏经验不懂技术,她的第一笔投资血本无归。

然而倔姑娘王淑娟却并没有让出师不利的挫折磨灭创业的锐气。尽管因为不懂养蜂技术吃了大亏,她还是没有丝毫“回头”的意思。吃了亏的她转换思路总结经验,聘请了一位有经验的蜂农技师负责养蜂和收蜜,自己则主要负责营销。对于自己产品的品质,王淑娟很自信。青川的山好,青竹江的水好,唐家河的生态环境好,这么纯净的自然条件,产出来的青川土蜂蜜肯定是全世界最好的。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瞄准“山珍”线上营销

2009年,马云到青川成立了“阿里之家”,为青川当地的电子商务发展做免费培训。为了将自产的蜂蜜推广到大山的外边,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广阔未来、准备进军电商行列的王淑娟也参加了培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她筹集了一些资金,在青溪镇和瓦砾乡分别建立了中华蜂生产基地和中华蜂繁育基地。之后王淑娟在“阿里巴巴”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在淘宝网上开办了“青川特产总汇”网店并入驻“阿里巴巴”成都创业园。之后为了线上线下配合产品的营销,她又在县城开起了“青川特产总汇”实体店,从事青川山珍批发零售,主要经营青川黑木耳、香菇、竹荪、银耳、天麻、茶叶、核桃和蜂蜜等。在经营中,她逐步确定“营销为先”的理念,边营销边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营销方法。

篇五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怎样才能年赚百万

1赌博

2投资 股票

脚踏实地类型

1养殖 猪 牛羊家禽等

2 拿出一千万投资

3出售个人知识及智慧来帮助别人获得报酬

篇六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大学生创业,从负债40万到年赚百万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

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

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鳅出塘在即。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

等巡夜的贺龙兴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都死了。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兄弟4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王小军戏谑地说:“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

“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

“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

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2013年6月,获得首笔销售收入3万元;2014年1月,接到温岭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

2014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2014年公司销售额达150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络绎不绝。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

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来源:作者V信1398094650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七 流水泥鳅年赚百万
种花木年赚百万有秘诀

龙源期刊网 .cn

种花木年赚百万有秘诀

作者:余杨

来源:《农村百事通》2013年第11期

对花木种植户而言,每年7、8月的酷暑和大寒隆冬时节,都是花木销售的淡季,因为移栽存活率太低,基本都无人问津。

然而,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泰安镇大面寺村农民陈恩友、陈恩伦、陈恩才三兄弟的苗木种植基地却一年四季都在出售花木,靠着近3.33公顷(50亩)的苗圃,他们每年都有近百万元的利润。陈家三兄弟到底有啥秘诀能让自己的苗木四季发财呢?

秘诀一:瞄准空档,销售不再有淡季

在陈氏三兄弟面积近3.33公顷的盆栽苗木基地,看不到一株超过5米高的花木,在一个挨一个的大棚里,满地都是大小不一的花盆,里面培育着三桷梅、黄桷树、日本海棠花、红花玉兰等优质花木,品种达到50多个。

陈氏三兄弟种植花木已经有10余年。前些年,他们都是按常规在地头定植花木。由于花木在酷暑天气和严寒天气存活率极低,而旺季又大量上市,种植户相互杀价,一年下来,除去租地、农资等生产成本,还不如外出打工收入高。

2008年,三兄弟经过总结发现,自己的花木销路窄,除了本身的种类多与别人雷同之外,关键是销售季节时间短,人人都在卖,购买者有限,导致相互杀价恶性竞争。于是,三兄弟经过市场考察和学习盆货种植技术后,于2009年初春开始,将地头的花木全部改用花盆培植。

普通苗木之所以存活率低,主要因为定植的花木根系往往交错生长,在起运和移栽过程中,花木根部损伤太大,一遇到寒冷或者炎热,就更难存活。而采用花盆培植,根茎生长范围有限,不存在移栽时损伤花木根茎,确保了移栽花木的正常生长。

实行盆栽后,打破了酷暑和冬季不能移栽花木的传统,销售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花木销售的淡季在三兄弟的花木种植场反而变成了旺季。同时,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盆栽花木的修枝、整形等方面,精心塑造,让每一株不同种类的盆花都独具特色,不仅增加了盆花的卖相,还增加了花木的附加值。

如今,三兄弟靠着特色独具、造型优美的盆花闯出致富路,每盆少则卖10元,多则卖到上千元,一年四季销售盆栽花木4万余盆,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万元,获纯利近100万元。 秘诀二:化零为整,每年多赚20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86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