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雾霾的诗

| 网络规划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关于雾霾的诗篇一
《雾霾与赞美诗》

雾霾与赞美诗

常听到身边的人议论北京空气质量如何恶化,个人感觉,恶化可能谈不上,近二十多年来,改善倒是看到一些。

就拿我从小居住的西起六里桥,东至虎坊桥之宣南一带来说。小时候的秋冬总是顶着大灰天,春天大风夹杂着颗粒物刮得人睁不开眼睛。生活圈周边工厂林立:家和学校附近能隐约听到经济日报印刷车间、541厂、3401厂的机器轰鸣声;闻得到龙门醋厂、玻璃制品厂、革制品厂和护城河的刺鼻气味。小学骑车通学路上又看到广安门火车站随处堆积的聚氯乙烯颗粒和第二机床厂冒出的黑烟。更有第一监狱烧油的发电机,劳改局墙外和姚家井平房大院冬天烧的煤火,三路居菜地边的粪肥和一座座露天垃圾堆、化粪池。连母亲工作的中学校办厂也是每天马达转个不停。而现在,这些过度发展的落后工业搬走的搬走,改造的改造,取而代之新型住宅小区、绿地花园和清洁能源供应。春天至少睁得开眼睛,秋冬少说见得到几十个蓝天。

当然,发展是不能自满的,我们的环保和健康意识在成长,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成长得更快。所以,我们更关心空气,更关注“雾霾”,这才让我想到一段关于雾霾的历史故事。

南北朝时期,长江南岸的南陈国最后一个君主叫陈叔宝。可见人品、命运和名字的关系不大,陈叔宝是荒淫无道的灭国君主,而不出十年,就生出一位同名叔宝的人物——秦琼,不但艺高胆大,而且忠孝两全。先说这个陈叔宝,传说挥金如土、劳民伤财,在后宫修筑了

可以快速通往嫔妃居所的大花园,整日沉溺酒色财气、歌舞升平,不理政事,把治理国家的大权都交给两名最受宠幸的妃子和攀附她们的大臣。

就在同一时期,长江北岸北周国的丞相名叫杨坚,文武双全、德高望重,不但平定了中国北方,而且受到原北周皇帝的禅让,改国号为大隋。接着,杨坚整理军备,酝酿过江攻打南陈,这大约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战略思想的雏形。虽然南陈官场腐败,民怨极深,论兵力却并非不堪一击,况且凭借长江天险,让杨坚一时找不到进攻的战机。

偏偏稍纵即逝的战机就这样来了。是年正月初一,南陈君臣齐聚一堂,举行新年朝会庆典,无非又是陈叔宝主持的一场吃喝玩乐大会。赶上这一日雾霾大作,掌管天气预测的大臣钦天监向陈叔宝建议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并取消庆典。陈叔宝只图玩乐,丝毫不理会忠臣的建议。就在庆典进行当中,吸入大量雾霾空气的陈叔宝渐渐感到口鼻之中又辣又酸,呛得喘不过气来。这位陈后主在污染物中毒后昏睡了过去,一直到晚上才醒过来。而就在同一天,杨坚收到情报,抓住陈叔宝昏睡的时机,命令手下部队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渡江战役”。由于前期准备得当,利用陈军的麻痹,借助雾霾的掩护,再加上长期处于压迫之下的南陈人民积极配合,北隋军队仅用半天时间就全部渡过长江天险。

再说陈叔宝慢慢苏醒,得知敌军渡河的消息,临时调集大臣商讨对策、调集军队,已经来到正月初四。北隋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正

月二十当天就攻进南陈都城南京,活捉昏君陈叔宝,灭掉了南陈。又经过一年多时间,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延续三百多年的乱世割据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后来,杨坚成为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君主,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榜上高居第八十二名。回头再看看昏睡着被灭国的南陈后主,倒无可争议地进入了昏君排行榜的榜单。可见,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等护具,可能是减少污染伤害的有效手段。

对了,陈叔宝这家伙有一件事做得“流芳百世”。他常常标榜自己是“文艺青年”,当年在后宫喝酒玩乐的时候,喜欢找文人来对诗。陈叔宝也确实有些文采,不过,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赞美嫔妃花容月貌的淫词艳曲,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亡国之音”赞美诗—《玉树后庭花》。

后来大诗人杜牧作诗讽刺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烟”,恰好对应了直接导致南陈灭国的“雾霾”。而以上这段记载于后世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大概是关于雾霾重大危害最早的历史记录了。

关于雾霾的诗篇二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作者 . 安立志

至少半个世纪前,伦敦曾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第一章就写到雾都,“到处是雾。雾笼罩着河的上游,在绿色的小岛和草地之间飘荡;雾笼罩着河的下游,在鳞次栉比的船只之间,在这个大而脏的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动,滚得它自己也变脏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P5)当然,伦敦的大雾,并非我国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里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而是有毒的雾霾。

伦敦的大雾,对狄更斯说来,也许是“当局者迷”。说来难以置信,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有两个中国官员,倒是扮演了“旁观者清”的角色,成为伦敦雾霾的目击者,可贵的是,他们还用文字与诗词记下了现场与观感。

1890年2月1日(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二),以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命名的法国轮船“伊拉瓦第”号驶出吴淞口。船上有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一是薛福成,一是黄遵宪。前者的头衔是清政府钦差大臣、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后者的身份则是公使参赞。他们与一干随员同乘这艘轮船前往欧洲赴任。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一个多月的颠簸,4月22日(三月初四)踏上英国的国土。

1840年,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薛福成是清政府第六任驻英公使。薛福成此行,不仅在交涉领事设立、滇缅边界、借才异

国等方面取得重要外交成果,而且在考察沿途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有重要收获。《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不仅是一部外交日志,也是一部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文献。至于他们对伦敦雾都的观察,不过是其“副产品”。

11月17日(十月初六),薛福成到伦敦后第一次遭遇大雾,他的体验是用心的。他观察的不仅是雾都的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规律。他写道:“伦敦惟四月至八月天气较为清朗。九月以后直至三月,几于无日不阴,无日不雾;虽有时天气稍晴,而日为烟雾所遮,但见红轮晃漾,其光不甚明亮。”(《日记》,P238)伦敦的大雾“冬春犹甚,每五日中必有两三日昼晦者。”(同上,P239)翌年1月11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二),他又写道:“余在伦敦,连日大雾者已两阅月。„„是日亦烟雾蔽塞,讵知出伦敦未及十里,则旭日晴朗,天无纤云。余以数月未睹此景,神气为之一清。”(同上,270)从总体上说,这些观察仍然属于表象的范畴。

何以知道这是霾而不是雾呢?刚到伦敦的薛福成感受是这样的,“伦敦数百万户燃煤之烟,为雾所罩,猝不能散,往往白昼晦冥,烟气四塞,受之者无不咳呛,余颇不能耐,亟欲避去。”(同上,P270)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也影响人们的视觉。“室中皆燃灯火,方能观书写字。”(同上,P239)因此,才会出现行人用手电为汽车引路的怪现象。正因如此,“英之官绅,每至夏冬必移居乡间一两月,名为避暑避寒,实则欲换吸空气,谓可却病养身。盖烟煤薰灼之气,与人身脏腑之浊气,惟伦敦为最盛也。”(同上,P239)

导致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呢?他的观察是:“盖英伦三岛,四面皆海,本多白雾;而伦敦五百万烟户之煤烟,又为雾所掩,不能冲霄直上,聚为黄雾。„„盖天地稍冷,则人皆拥炉,又多五百余万人终日夜焚煤之烟,非特灶突之烟也。大抵伦敦为地球第一繁盛之区。洋房几无隙地,又多三层四层之楼,平房之下尚有地室,已不啻五六层矣,是不啻以一伦敦化为三四伦敦也。”(同上,239)短短一段话,分析了伦敦的气候条件、能源结构及城市布局,可谓有心也。

薛福成作为一个初出国门的清廷官员,今人不应苛求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有多少了解,也不能苛求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少研究。作为驻外公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包括伦敦雾都这样的由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污染,能有如此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已是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外交官员的职业敏感。

黄遵宪不仅是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人,也是二十世纪中国诗界革新之导师。作为诗人,黄遵宪在英国期间,曾就伦敦大雾写过两首诗,一为《重雾》,一为《伦敦大雾行》。中国古代有许多咏雾的诗人与诗作,“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董思恭《咏雾》)、“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苏味道《咏雾》)、“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李峤《雾》)。在中国传统的田园乡村里,雾是朦胧而美丽、温馨而亲切的,而雾和霾之于人们的感官,感受是不一样的。黄遵宪笔下的大雾显然与前引的唐诗不同,《重雾》中的伦敦,“雾重城如漆,寒深火不红”,如果还只是关于雾都伦敦的初步印象的话,那么,《伦敦大雾行》则汪洋恣肆地状绘了伦敦雾霾给予人的不适与恐怖。“苍天已

死黄天立,倒海翻云百神集。一时天醉帝梦酣,举国沉迷同失日。”开头几句,以中国特色的历史与神话,引出大雾的话题,而“化尘尘亦缁,望气气皆墨。色象无可名,眼鼻若并塞。„„出门寸步不能行,九衢遍地铃铎声。”显然是直观与写实的现实主义。而充满奇幻与玄妙的“忽然黑暗无间堕落阿鼻狱,又惊恶风吹船飘至罗刹国。”(《人境庐诗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P387)则体现了黄遵宪浪漫主义的比兴功力。此行欧洲,黄遵宪之诗笔,不仅记录下锡兰卧佛,记录下巴黎铁塔,而且记录下雾都伦敦。以古风来描述工业革命的负效应,对于中国诗人,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最初,人们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缺乏认识的。伦敦大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终于导致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从1952年12月5日开始,由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严重雾霾天气。短短4天,伦敦直接死于雾霾达4000人。12月9日之后,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死于呼吸系统疾病(2013年1月16日《西安日报》)。

痛定思痛的英国政府,终于开始采取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制定《清洁空气法》只是一个开端。与立法保障相伴而行的还有科技发展、全民参与、媒体监督等等,伦敦终于在20多年后摘掉了雾都的灰色帽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到不到10天。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宝贵的经验。

“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旧唐书·杜佑传》)我国本来具有后发展优势,本来可以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不幸的是,近几年我国北方也遭遇了大范围的雾霾。好在世界各国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路径。我们已经不必被动地依赖大风治霾,我们也不必为短暂的“APEC蓝”而欣喜。人们追逐蓝天白云,毕竟这才是人类正常的生存空间。

关于雾霾的诗篇三
《财经郎眼 - 雾霾》

雾霾

1.雾霾

1) 现象

 很多人用生命在于静止,对比雾霾天气生命在于运动,而且关门关窗。且玩笑的说,

我有个朋友用跑步替代了抽烟,于是成功的患上了肺炎。躲得过尼古丁1,躲不过阴霾天。

 上海的朋友说开窗,雾霾直接触发烟雾报警器1,北京的朋友,煤气警报常年响,

南京的朋友雾霾和甲醛2。

 《环球时报》雾霾能见度只有几十米,有利于特种作战,大部分侦查都失效了,水

下作战靠海带,天上作战靠雾霾。

2) 郎来了

 1、现象:12月初,全国性的雾霾爆发了,扩及到了25个省,104个城市。黑龙江,

河北能见度50公尺,安徽能见度10公尺,交通灯都看不到,警察就用吹哨子的方法治理。

 2、影响:PM2.5对我们的影响,由于PM2.5颗粒很小,有75%留在肺泡里面,造

成所谓呼吸器官的病变,另外25%进入血液里,造成心血管疾病3,北京1月份雾霾最严重的时候,呼吸科病患增加了8倍。

 3、对比:英国在1952年发生一次严重雾霾,12.5~9号4天,有4000人因为雾霾

死亡,2个月内又增加了8000人死亡,那时办了牛展350头牛,52头严重中毒,14头牛快死了。英国大力整治雾霾。

 4、未来:国家环保部解释“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

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而且有较强大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物传送”(太专业化了),通俗的解释:1、没风;2、空气湿度大;3、PM2.5从北方吹过来。如果是如此的话,我可以放心;但是,中国空气最干净城市海口,2011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1081个城市做了空气调查,海口排814名,说明中国的环境水平太危机了;50年前就有雾霾了,1961~1965年,当时能见度是30几公里,在中国中部地区有出现,后来10年,1971~1975,雾霾情况开始扩大,中部完全受到影响,能见度低于30公里,约为25公里;1991~1995,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到东北都有受到雾霾的影响,台湾也有,这时候能见度已经跌到了15公里左右;2001~2005,半个中国已经受到了影响,能见度15公里以下;2013年,东部沿海以及东北都是严重受到影响的地方。

 结论:中国的雾霾50年前就存在,如果真的是因为空气湿度大,北方的沙尘暴飘

至造成的雾霾还好治理,原因有另外。

3) 雾霾原因

 北京雾霾:由数据调查,北京的PM2.5由北方河北,内蒙古吹来的只占了24%,

剩下的76%由北京自身产生,北京这76%来自于:

1) 汽车,机动车占了22%最高

2) 再者烧煤(热水的锅炉)占了17%排名第二

3) 建筑工地16%

4) 工业喷涂16%

对于以上这76%的自产污染,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尾气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制定相关规范减少尘土排放。而政府并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为何在奥运期间有蓝天。

 上海雾霾:上海的PM2.5来源有20%为外来因素,80%为本地的因素。和北京几

乎是近相似的原因。

 结论:中国雾霾的原因主要是由汽车尾气、工业喷涂、建筑工地、烧煤锅炉,是一

个历史的沉积,50年的雾霾走到了今天。而集中爆发正好因为12月初,空气没风,湿度大。

4) 问答

 雾霾反应的是30年来经济粗放的产业结构发展的一个结果

答:由上述的数据可以得知,我国雾霾并不是30年来经济粗放发展导致的,而是汽车,锅炉,工业喷涂,建筑工地,并且这些也比调整经济结构好解决。

 对于上述的原因,相关的人员也缴纳了相当昂贵的排污费,如何看到这个转款专用

的问题。

答:地方政府将大部分的排污费去建高铁,建办公大楼等等。三中全会因此提出了“事权与财权”统一,以前的各级政府的考核只考核GDP,逼得各级政府不管什么污染的,若将PM2.5作为各级官员考核标准,那么PM2.5可以得到整治

 无论是美国,日本,英国都有产生过环境污染的现象,雾霾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

必经阶段,但希望这个阶段能够缩短。

5) 三见客

 华东地区有80%的钢铁产能都是没有经过环评,审批的。 张春尉:粗放型发展虽然赢得了国内生产总值,但是最终肺都给抹黑了 我国有一个目标,2017年将煤炭为主的能源降低到65%以下。 中组部1(中共中央组织部)改变和完善地方领导班子的指标,不以GDP为考核

指标,不搞GDP排名了。

 中组部还有一个领导班子考核指标,成为地方举债,如果前任借了债,盲目乱建扩

建也要问责。问责制是一个组织进步的原动力。

 抗霾的神器:1、PM2.5口罩,专家称最好选用N95(能将95%以上的0.3微米以

下的悬浮粒子预计隔离)口罩;2、防尘面罩,淘宝1月份销量达到73000件;  雾霾的诗:雾霾天,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狗,狗叫我才走。

关于雾霾的诗篇四
《诗歌王子陈昂《渴望一场寒风》被市民誉为战胜雾霾的胜利之歌》

诗歌王子陈昂《渴望一场寒风》被市民誉为战胜雾霾的胜利之歌

2015年12月8日开始,北京正式启动3年来首个重污染红色预警信号,北京因雾霾严重,连武警战士执勤都要带着口罩,走在北京的街道上可见度很低,给北京市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记者的朋友圈这两天最热的话题就是“雾霾”,“我宁愿在风中瑟瑟发抖也不愿看到北京的雾霾”、“渴望一场寒风,在嘚瑟中,看雾霾远去,不理不睬”、“渴望一场寒风吹走满天的雾霾”“等风来即便瑟瑟发抖也不愿再见雾霾”,“‘雾霾’、‘嘚瑟’、‘风’” 成为这两天朋友圈的高频词汇,那么这些句子、词语出自哪里呢?后经记者调查发现源于诗歌王子陈昂创作的诗歌《渴望一场寒风》(原诗如下:西伯利亚的大风尚未吹来/我拿什么赶走雾霾/近在咫尺的我们/无法看到彼此的无奈/雾朦胧的大地/看不清天空的色彩/渴望一场寒风/在嘚瑟中/看雾霾远去/不理不睬)。

《渴望一场寒风》是陈昂12月8日写的一首新诗,两天的时间已经传遍北京,有市民称这两天朋友见面经常谈起雾霾,谈起《渴望一场寒风》这首诗,一位中学老师说陈昂创作的《渴望一场寒风》这首诗歌之所以这么快这么火一方面因为写作背景和题材好,题材选取上围绕着“雾霾”这一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诗歌的作者诗歌王子陈昂文笔好具有很高的诗歌创作天赋,“雾霾”的到来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为什么偏偏火的是陈昂的《渴望一场寒风》,这需要我们在这首诗中找原因,首句“西伯利亚的风尚未吹来”写出了原来作者在等待风来,那么等风来干什么呢,接着看“我拿什么赶走雾霾”,反问句的形式说明是为了赶走雾霾,“近在咫尺的我们,无法看到彼此的无奈,雾朦胧的大地,看不清天空的色彩”这是此诗的第一个高度,诗人写出了“雾霾”现象,污染严重,能见度很低,“无奈”一词一语双关,写出了表面和内心的双重无奈,“渴望一场寒风,在嘚瑟中,看雾霾远去,

不理不睬”这里“寒”字用的特别好是本诗的第二高度,首先从时间上看冬季当然是寒风,

第二“寒风”一般不招人喜欢而诗人此时“渴望”足以说明“雾霾”更不招人待见,第三只有寒风人们才会“嘚瑟”此处引出了本诗的第三个高度“嘚瑟”,这个词用的很巧妙,一方面“嘚瑟”是实写与“寒风”呼应,另一方面“嘚瑟”是得意,是希望寒风赶走雾霾,除此之外“嘚瑟”还引出了本诗的第四个高度“不理不睬”,写出了诗人和市民们希望“雾霾”早日离开的心声,他们对“雾霾”深恶痛绝毫无留恋之情,“雾霾”离去,皆大欢喜。

《渴望一场寒风》作者陈昂,当红诗人、学者、春草派诗歌代表人物。现任《中国新诗》主讲嘉宾,中国青年诗人协会副主席,北京未来作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诗歌作品先后译成英语、法语、俄语、日语、德语等十余种版本,2015年《雪人的愤怒》一诗登上美国文学剧舞台。200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天涯》,2009年荣获“十佳诗人”提名奖,2011年荣获“人民诗人”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闻一多诗歌奖”,同年应邀加入中国诗歌学会,2014年6月诗歌《洪荒》入编中学生语文课外读本,2014年12月荣登搜狐教育作家榜第二名,2015年6月在北京成立“陈昂文学工作室”,2015年10月应邀录制央视一套CCTV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享有“诗歌王子”、“丹青诗人”之美誉。

12月10日午后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有所改善,空气质量将逐步好转,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预警解除规定,将于12月10日12时,全市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雾霾”终被赶走。北京市民非常高兴,有人打起标语“赶走雾霾,永不再来”,更有市民称赞诗歌王子陈昂创作的《渴望一场寒风》功不可没,在“雾霾”笼罩的日子里给予市民无限的乐趣和自信。本网随机采访了市民李女士,她说:“《渴望一场寒风》是赶走雾霾的胜利之歌”。

“渴望一场寒风,在嘚瑟中,看雾霾远去,不理不睬”,“雾霾”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希望雾霾离开,永不再来。(编辑/张纬纱 李红)

关于雾霾的诗篇五
《雾霾》

关于雾霾的诗篇六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作者:钱向东

来源:《文理导航》2014年第04期

【摘 要】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简要分析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误区,并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瑕疵;情感;意象;主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并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基础上,对提高审美情趣大有裨益。但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误区:

一、重本义,轻意蕴: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些教师从本本出发,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来执教古诗词,甚至以解释词语、逐字翻译、最后串讲整首诗词的本义为主要教学目标。如此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断章取义的知识,但削弱了对古诗词意蕴的深刻理解。

二、重识记,轻朗读: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教师对学生加强识记(背诵)古诗词固然重要,但轻视情感朗读就本末倒置了。其实,只有让学生通过情感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但是,不少教师把背诵古诗词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性朗读的时间少的“可怜”,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感到乏味,乃至厌学。

三、重解题,轻背景:有些教师偏重对诗词题目的字词解释,但讲述写作背景时往往停留于对作者简单的字号称谓,而没有详细解读作者的简要经历、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诗词的系统性理解。

山雨欲来风满楼,前进道路坎坷磨。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种种误区在所难免;在践行“15/20/10”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务必正视现实,着眼未来,为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效率探寻奥秘。

一、在品味文句中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岁月,但是有些教师还是打上传统教育的烙印,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效应,注重强行灌输字句本义的点拨,淡化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刺激是由条件反射机制来达成的,而音乐和人类语言的音调都来源于原始非条件反射音调,这就是它们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通过吟唱的办法来加深对作品的感悟。所谓“吟唱”就是采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品的主旨和韵味情调。当然,我们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来为诗词谱曲,让学生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品味诗情画意。为了提高鉴赏诗词的效率,教师应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创造性的在教学中将内容相关的几首诗合在一起

吟唱。诸如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贺知章的《咏柳》三首诗可以组合吟唱,学生从中不仅体验到作品的音乐美,更增添了鉴赏古诗词的无比乐趣。我在执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就大胆改变学生常态化的“读诗”,先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平仄规律,然后配上《阳光三叠》让大家反复吟唱,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了李白诗词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在情感诵读中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语感和情感更有利于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正确处理。一般而言,初中古诗词朗读的节奏比较简单。诸如:七言诗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五言诗词则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所谓重读是指体现在作品的关键词上,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慨的词语。至于语调的处理,应该坚持抑扬顿挫的原则,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都是很讲究的。学生在在领略诗词意象美的时候,还要正确把握好深沉悲愤与恬淡自然的区别,做到平声流连舒缓,仄声狂野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合理,使客观物象的张弛和学生的主观情绪有机搭配。诸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难”和“残”形象的表达作者凄切、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心灵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必须带有低沉委婉的语调。

三、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中让学生领悟主旨美

从某种角度而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首先要让他们初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起伏。假如不向学生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那学生很难把握《行路难》的主题思想;假如学生不了解唐后主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那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李煜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愁绪;假如不了解陶渊明的超然闲适、曹操的豪壮雄健和杜甫的沉郁顿挫,那就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只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思想。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还应鼓励学生仔细分析标题的字眼,因为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些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些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可见,学生正确的读懂标题,既可以初步读出诗词的重要信息,又可能产生意外的收获。譬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密州出猎”四个字上理解颇费周折,“密州”一词简要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暗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背景:他谪居密州后还是寂寞和落魄的;“出猎”则概括了主要事件,当学生初步感知“出猎”大意后,就为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情怀奠定了基础。

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但愿站在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大胆创新,为构建更理想的“15/2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陈兆民中学)

关于雾霾的诗篇七
《有关雾霾的电子版小报》

17、交换、捐赠、改造多余物品 18、拒食野生动物、拒用野生动物制品 19、每月卖一次废塑料废品、废纸等

20、领养一棵树或做一天环保志愿者

关于雾霾的诗篇八
《关于雾霾侵袭中国现象的思考》

关于雾霾侵袭中国现象的思考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中意境朦胧的书写,这几天成了江浙沪空气状况的真实写照。于很多南方人来说,一直以为雾霾是北方城市特有的存在,直到近期江浙地区包括福建、甚至海南这样的空气“优等生”纷纷中招“落马”,才让我们对雾霾有了重新的认识。雾霾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地域特征逐渐淡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天气。

一、雾霾产生的原因

很多人也许会问雾霾是如何产生的?其实雾和霾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而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各方面机能伤害非常大,甚至会造成死亡!然而关于雾霾产生的原因,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解释,只有一些专家学者给出了解释。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大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江浙沪一带经济发达是电子工业、制造业的聚集地,从而造成巨大污染。

3. 汽车尾气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也是造成雾霾的一个因素。

然而我个人认为造成雾霾天气的首要原因并不是气象原因和汽车尾气排放,此次雾霾出现首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如果没有任何污染源,出现这次长三角的气象条件,依然不会形成雾霾。孟非老师认为‘汽车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首要原因’这个说法是在转移视线,虽然他不是专业人士,但他的观点还是挺有道理的。所以,治理雾霾天气还要从治理环境污染开始。

二、雾霾的治理

雾霾污染也曾经困扰伦敦,“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就细致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1968年以后,英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

从英国人治理雾霾的方法中,我们也许能找到一条出路。首先,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的产业结构,那些污染严重的行业应该被逐渐取缔。其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私家车发展,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最后,优先发展高科技行业,利用高科技来治理污染。此外,政府在治理雾霾的同时还要注意公正透明,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让民众看到治理雾霾的希望。

三、面对雾霾普通民众应怎样做

污染是自由流动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对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以为不在自己家门口就没事。雾霾的危害,已经像无孔不入的空气一样,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既然雾霾无法避免,我们民众应该怎样做呢?

对策一:少出门

减少出门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学成分。也最好不好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减少雾霾做贡献。

对策二:少抽烟

卷烟、雪茄和烟斗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多属于PM2.5范畴的细颗粒物,烟草烟雾含有7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包括69种致癌物和172种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抽烟者本身和吸入“二手烟”受众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灰霾天气下,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抽烟者近几日不论是外出还是呆在室内,应当尽量少抽烟。

对策三:少开窗

专家表示在灰霾天气,尽量不要开窗。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时间每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对策四:选对口罩。

普通口罩对于2.5微米的空气颗粒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要阻挡PM2.5需要医用N95口罩,其对0.3微米的颗粒能抵挡95%,在PM2.5爆表的天气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对策五:做好个人卫生

出门后进入室内要及时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带的污染残留物,以防止PM2.5对人体的危害。洗脸时最好用温水,利于洗掉脸上的颗粒。清理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沾水反复清洗,或者反复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鼻涕,同时要避免呛咳。除了面部清理外,身体裸露的部分也要清洗。

对策六:清淡饮食

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够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还可以多吃点豆腐、牛奶等食品。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条,可以尽量减少雾霾对自己造成的损害。

我们在治理雾霾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我们的政府长期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却忽略了能源产业改革和环境保护,所以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欧美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我们还要再走一遍,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

关于雾霾的诗篇九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风霾陡作,黄沙蔽天 2013-10-23 16:14:27 来源: 新华资料

雾霾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如今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眼下,除了对机动车尾气

排放、工地扬尘的严控,为期三个月在全市范围内对餐饮油烟的专项整治行动也将全面展

开。“雾霾”天气始于何时?历史上有关于雾霾天气的记载吗?

元至元六年“雾锁大都”“都门隐于风霾间”

北京地处我国的北方,气候干燥,尤其是冬季漫长,且北距沙漠不过200多公里,很

容易出现雾霾天气,史称“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北京气象志》、

《北京灾害史》、《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

目前对其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

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

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

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

散。”由此可见,元代史籍中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很

低。

明弘治十年“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到了明代,有关“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明宪宗实

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

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

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1497年),礼部奏:“京师去冬恒燠无雪„„

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万历十

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

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

者施之。”类似记录明代北京地区“霾灾”的多达数十次。

清嘉庆十五年“琼岛雾锁霾封”“煤山隐于风霾土雨”

清代也发生过多次“霾灾”,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

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

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

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

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总之,每隔几年“霾灾”便会光临京城,

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所以对雾霾的程度、浓度、范围和

危害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灾情,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

元代以前史料中

为何鲜见“雾霾”?

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雾霾,而在明清时期雾霾却时常光顾京城呢?有气

象学家研究认为:一是元代以前有关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记录极少,特别缺少“原始气象

资料”的记录和整理,明清时期才逐渐增多;二是与北京的地理有很大关系。北京地势三

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北京湾”,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处于平原开阔地带,大气

容易形成一片逆温层,无风、气象条件极其稳定,雾气、风霾最易集结。三是元代以前北

京地区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人烟稀少,出现雾霾天气相对较低。四是明代以后随着

城市规模扩展,建筑物不断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了。

古人对雾霾灾害的认识很肤浅,人们多认为是老天爷降的“霾灾”,所以多求神灵保

佑,“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

明清两代,帝王遇有“霾灾”出现时,多遣文武群臣斋戒三日,并禁天下屠宰,或派

文武官员到天坛祭天,以求天神驱散风霾,并降甘霖。“霾灾”最大的危害是影响交通运

输,古代也是如此。明清时期盛行漕运,也就是使用运河的船只把粮食送进京城,“霾灾”

一发生,水路难通,京城的粮仓存储量急剧减少,时有告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

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

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据传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

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

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

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霾字古已有之,在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已有非常贴切的解释:“霾,风雨土也。”

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

“雨”为下雨;“貍”,俗字为“狸”,指狸子,也叫野猫、山猫。狸子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其行为阴险,所居处阴暗,古人视其为不祥。“雨”“貍”为“霾”,指阴霾,是一种大风扬尘、天气浑浊的景象。关于霾字的词语很多,比如:雾霾、阴霾、霾晦、烟霾、霾雾、尘霾、霾天、云霾、昏霾、霾风、翳霾、霾暗、冰霾、黄霾、霾晶、幽霾、霾霃、盐霾、旱霾、沈霾、风霾、沙霾、曀霾、黑霾和成语雨霾风障等,其中阴霾形容天气阴晦、昏暗或比喻人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霾晦指大风扬起漫天尘土,天色晦暗;霾曀则指隐晦不明的样子„„

人们对于大自然中为何会出现“霾”,其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早在《诗经·邶风·终风》中,就出现过霾字:“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这里的意思是,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沙土,以致尘土飞扬。但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霾字通“埋”,是指陷在地里:“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有时也引申为掩埋或埋葬,《吕氏春秋·孟春》:“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揜骼霾髊。”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霾”大多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释天》称:“风而雨土为霾。” 《毛传》中也有:“霾,雨土也。”后来的《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了更确切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即使如今,人们对于霾的认识仍在逐步深入。比如,在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大气浑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的天气现象。系大气中有悬浮的细微烟、尘或盐粒所致;第二,通“埋”。在1999年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则增加

了关于能见度的内容:霾出现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干霾和湿霾之分„„在今天的中国天气网上,霾的权威定义为:“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对其测定的标准也从前几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改成了现在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

含有霾的古诗节选

《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 年代:隋代 作者:江总 连崖夕气合,虚宇宿云霾。

《晓望》 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拂云霾楚气,朝海蹴吴天。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过庐山下》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六用喜雨韵三首》年代:宋代作者:吴潜云 云霾几日障危岑,户牖绸缪要背阴。

《次韵叔衍兄贺生子》年代:宋代 作者:魏了翁 云霾障日树蒙密,草蔓漫天山蔽亏。

《冒雪早行》 年代:宋代 作者:张嵲 每忆西山千丈秀,云霾对面失空青。千林夜雪无人迹,独策羸骖带晓星。

《述怀》年代:元代 作者:倪瓒 云霾龙蛇噬,不复辨渭泾。

《单鞭夺槊》年代:元代 作者:尚仲贤 凭着你文武双全将相才,则要你扫荡云霾,肃靖尘埃。 《寄鲁三父》 年代:明代 作者:硕篽 日暮风沙路转迷, 征鸿愁度竞陵西。 云霾楚树连江暗,雪涨湘江泊水低。

《绣襦记·竹林新嗣》 年代:明代 作者:徐霖 绛烛吐莲台,宝篆结云霾。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年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关于雾霾的诗篇十
《关于雾霾的新闻》

雾霾的新闻:

1. 北京时间1月10日夜间至11日上午,受区域大雾影响,北京各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已连续若干小时达到300微克以上,不少地区已升至400微克以上,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普遍达到6级,属严重污染级别。

2. 北京时间1月13日10时59分,位于天津市中心的复康路、南京路、香山道等监测点最近24小时AQI均值分别为385、366、357,空气质量等级为“严重污染”

3. 1月7日-14日一周内,黄淮东部、江淮、江南北部出现霾的日数有3-5天,京津冀地区霾的日数有2-3天;天津、郑州、石家庄等城市出现重度污染,部分城市重度污染持续时间长达6天。

4. 据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至1月12日18时,珠三角6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有49个出现PM2.5超标,占全部站点的79%。其中,位于珠海和中山的3个站点录得PM2.5中度污染。广州市环保局公布的29个站点中,也有23个站点出现超标状况。

5. 1月4时27分,江苏气象台变更大雾橙色预警信号。盐城等9个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在苏北的盐城建湖县,能见度更是持续低于50米。

6. 1月29日,长沙市火车站、雨花区、马坡岭等8个监测点空气质量显示为第五级、“重度污染”。 29日下午6点,仅沙坪与湖南中医大的空气质量等级未进“重度污染”的队伍。而火车站空气质量令人担忧,AQI指数高达270,接近“严重污染”。

另外在2月份和三月份也有相关报道:

1. 河北省空气质量自动发布系统2月28日10时实时发布数据显示,除秦皇岛、承德外,河北省其他城市均为空气质量重度污染以上级别,其中石家庄、廊坊、保定等6市达到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级别。 2. 3月19日杭州遭遇今年以来最厉害的一场灰霾天气。杭州市气象台也因此发布今年首个霾黄色预警信号。下午1点时,市区的最低能见度只有1300多米。

总结:

雾霾主要集中在1-3月份,只是今年我国的雾霾较为严重的时候集中在 一月份。

今年的雾霾天气比以往都要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A 集中在中东地区(像黄淮东部、江淮、江南北部)

B 持续时间长(部分城市重度污染持续时间长达6天)

C 污染十分严重(可从图片还有一些数据中看得出来)

D 主要集中在1-3月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91949.html

    上一篇:抒发思念之情的古诗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雾霾的诗】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