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学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学案

【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验教训。

2.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

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3.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史实,分析我国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互

联网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前快餐】

1.从晚商墓葬挖掘来看,大小墓葬中普遍随葬酒器。这一史实反映了 A.商朝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B.商朝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商朝奴隶制度趋于瓦解 D.商朝人用饮酒仪式祭祖

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十七世纪时,荷属东印度公司雇用著名的印刷业家族,为公司绘制航海地图。绘图人员受雇后,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航海图上的信息外流。荷属东印度公司此一做法最主要是出自何种考虑? A.战争 B.商业 C.文化 D.外交

5.“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上述核心观点是 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进行

C.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 D.非洲成为了廉价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 6.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 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D.经济停滞倒退

7.清嘉庆年间,有官员提出:“若不准开厂(手工业作坊或手工工场),则工作之人无以资生,添数十万无业流民,难保其不附从为乱,故只当听其经营,不可扰事。”这段材料说明当时清政府

A.严禁手工业生产,有利封建统治 B.为解决流民问题维护统治,准许手工生产 C.重农轻商的影响,反对手工生产 D.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鼓励发展手工业生产 8.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阅读关于鸦片战争的电报 B.1905年,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 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9.“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应记载于

A.《汉书〃食货志》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10.“新人向领袖像和来宾鞠躬, “新人向领袖像和来宾鞠躬,婚礼即告完成”,这样的情景多见于

A.21世纪初 B.20世纪三四十年代 C.20世纪50至70年代 D.20世纪八九十年代 11.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有关?

A.调节农业生产 B.调整工业生产 C.整顿财政金融 D.实行以工代赈

12.中国矿产资源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遭到严重的破坏, 下图为德国在山东路矿公司的铜牌,类似的公司给 中国造成的危害,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是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军事工业 D.农业

13.阅读下列材料:

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说明:①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

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

(3)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自主复习】

一、结合旧学案,精读教材,落实课标。(第四单元) 二、重点问题归纳

1.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成就?

2.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有哪些成功与失误?

3.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4.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何意义?

【巩固训练】

1.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语汇,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合作社 ②大跃进 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其中改变了所有制性质的是 ①土地改革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人民公社化④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 B.② C.①③ D.②④ 3.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的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下面对毛泽东的这段谈话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对手工业改造还不够彻底 B.说明当时右倾错误思想有较大影响

C.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犯了“左”的错误 D.工业化建设与群众相脱节

4.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昌。吸取历史经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重视农业生产的投资,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B.主要致力于改革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C.强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严重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6.仔细观察下图,2001年,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是加入了哪一组织(请用下列组织图片的相应字母表示)

A B C D

7 . 2005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9 % ,将近60 %的人口只占不到 1 / 3 的商品销售额。这说明

A.必须要扩大城市消费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未真正展开 C.扩大农村市场将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D.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8.右图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出现图中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右图是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的文章。该文章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 ②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④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下表为 1962 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对此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完成 C.困难局面得到遏制,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D.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11. 1983 年 12 月 1 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白1954 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己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③ ④ D. ② ③ ④

12.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前进性表现在①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②工作重心的转移③产业结构的调整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右图中的现象破坏了社会和谐,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造成严重挫折,导致社会不和谐,主要是由于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浪费不少资源

C.实行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生产关系的变革脱离了生产力的状况

14.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15.“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①建立人民公社 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③发展乡镇企业 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大改造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了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D.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17.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注重市场机制

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18.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19.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20.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们的衣着服饰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人们服饰着装的特点,并阐释其原因。(8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衣着服饰

(2)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60、70年代军装最流行?(6分)

(3)90年代的结婚照和80年代初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有什么变化?(3分)原因是什么?(4分)

(4)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 引自清华大学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仍采取所谓“两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被发达国家成本的制成品打败”指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所提“同光中兴”的机遇期指什么?(2分)中国丧失这个机遇期的国内因素有哪些?

(3)新中国成立后,出现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中国未能赢得这次机遇期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4分)

(4)用史实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3分)你认为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应具备哪些条件?(3分)

参考答案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二:2015年中学九年级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科: 历史 周次: 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三:2009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十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专题十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考纲概览】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点突破 典例讲练】

考点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难疑点突破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其提供前提条件。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③借鉴苏联的经验。

(2)措施:①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②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果:l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步骤:①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人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②手工业:1951年,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建国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①内容: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l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3)经济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4)成就:经历许多挫折,取得巨大成就。

(5)“文革”时期的经济:“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文革”中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考点对应例题

例1 (2007.山东文综·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

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本题解题必须明确“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是什么(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在此基础上判断哪是“纠正措施”。要注意根据时间要素排除选项。答案:D

例2 (2004·江苏)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左”倾错误进行的恶果,给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答案:D

考点对应训练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险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2.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 )

A.改变不合理的劳动产品分配机制 B.将经济由单一所有制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

C.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彻底清除封建制度的残余

3.1 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

A.制定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一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

材料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难疑点突破

1.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③特征:包产到户。④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①概念:农村中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②作用: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有企业改革

(1)目标:党的“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考点对应例题

例l (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解析:B。注意歌曲中的关键词“1992年”、“春天”,很显然题干所指示邓小平南方谈话。

例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效果,不久在全国农村推行。 答案:B

例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扩大农民的自主经营权,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但它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也不能说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故应选B。答案:B

考点对应训练

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对这句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概括了包产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2.1953年我国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评述最准确的是( )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D.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3.26年前的山东邹平县还是一个全国性的贫困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的百强县,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303亿元,利税28.7亿元,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对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二 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大搞所谓“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这次会议把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甚至有饭都是大伙一块儿吃。“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 材料三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由于“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因此受到中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

材料四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其中一条就是2004年开始进行减免农业税试点,并确定从2006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这一重大举措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自此.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说明两次农村改革后,农民的反映如何?分析出现这两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二、三、四中的政策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一、二、三、四,试总结出我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教训。

考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重难疑点突破

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经济特区:①建立: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②原因: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挛往。

(2)经济开发区: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又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3)意义: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它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贸组织实质: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人世历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会议;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认识: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考点对应例题

例1 (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解析: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例2 我国最终形成了“点一线一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发区④上海浦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 答案:C

例3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A.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 B.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C.2001.年11月1 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

解析:世贸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进入了这个大市场,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同时,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答案:C

考点对应训练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是《春天的故事》的几句歌词。“春天的故事”喻指( )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结束 D.包产到户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 )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作为侨乡,更利于吸引外资 ③工业基础比内地更雄厚 ④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各个领域都进行开放 B.中国既对发达国家又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C.中国的沿海开放,内地也对外开放 D.中国彻底的开放,唯开放是从

4.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这一举措( )

①机遇与挑战并存,符合少数国人的利益 ②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体现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体现④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四:《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张家口十九中学 李云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巩固新中国的措施

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知道我国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4、理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5、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6、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过程与方法:

师生共同欣赏每首红歌,感受历史,重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的分析,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认识到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3、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4、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教材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

主专政政权。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我国的民主法制得以健全。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但是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设历史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

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

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实现大团结……”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最可能流行于哪一时期 ?

生答:新中国成立初期

请各小组把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点归纳出来。(见课件)

2、“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国家人民地位高,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设问: (1)我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

(2)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探索的?

请各小组把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点展示出来。(见课件)

3、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创设情境,回答问题。

出示两则材料: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

《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 邓小平南方谈话

(1)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指确定要把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

(2)歌词中的“老人”是谁?人民怎么称呼他的?为什么要这样称呼他?

①邓小平;

②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

③点拨: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的内容,

总结: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为了实现材料二中邓小平同志的愿望,我们必须依靠党在新时期的哪一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那次会议作出的?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

4、学以致用,活动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八大背景:基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完成,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中国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需要拨乱反正。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2)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

八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中国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或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3)从这一探索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板书设计:见课件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五: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背景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2)任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实施:①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础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年~1966年)

(1)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①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②“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调整国民经济:①1960年,中国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

(1)1967年、1968年,“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九一三事件”以后,由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3)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明确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形势又隐入混乱。

(4)“文革”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A、会议召开的背景:(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邓小平在会议召开之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B、会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大胆放权,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将职权交给企业性的公司;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2)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解决党、政、企不分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

(3)关于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施背景: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3)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等首先放宽政策,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并初见成效。上述经营方式得到了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的肯定,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行。

(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为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联产承包→农村经济发展→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

②、国有企业的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实施“引进来”战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①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③1990年,中共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实施“走出去”战略: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5)、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三、疑难点清单

1、“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要远远大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失误。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真正到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1977、1978年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其中供大于求的达99%。

5、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6、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和平过渡”即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8、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9、“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10、“文革”后邓小平大力整顿的突破口并不是经济上,而是在文教上。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12、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共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13、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14、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洞海经济开发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5、建国后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6、关于新中国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变。核心内容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弊端是使用企业失去了活力。

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六: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程标准】

1、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历史意义。

3、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

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56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之后的二十年既有八大、八字方针调整等的成功探索,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的挫折,总的来说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知识梳理】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三大改造的过程

(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b.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大跃进”含义:“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 人民公社化运动含义: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3)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1)时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科京召开。这次会议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2)内容:a.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正。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b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2)形成:为了发展农产,当地党和政府率先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作用: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随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 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主要内容: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

b.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改革方面,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国企改革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

(2)作用: 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1)时间: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

(2)发展: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形成

(1):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功能和作用:.它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发展: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 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5.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过程: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难点阐释】

1、怎样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高考链接】

1.(08广东理科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08宁夏文综)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3.(08广东单科)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4.(08宁夏文综)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5. (08广东文科基础)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6. (2008上海)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7.(08江苏单科)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8. (08全国文综二)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9.(08天津文综)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整体感知】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七: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探索背景:P46

①伴随土地改革和建立国营经济等,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在此基础上,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③一五工业化建设成功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④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全行业公私合营(対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但也遗留许多问题(如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等)。

(2)探索过程:1956-1976年 P48

①1956年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多发展农业、轻工业和沿海工业等,开始突破苏

联建设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道路。

②1956年 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论断。(提出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1958年 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起因:对什么是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认识

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

后果: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倾泛滥,造成社会生产

力极大破坏。

④1960年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

⑤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建设严重破坏。周恩来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邓小平在1975年以铁路开始全面整顿。

(3)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指导思想上:坚持认清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

②中心任务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对待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存在,不能当成主要任务,也不能搞熄灭论

③经济建设:应遵循客观规律,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④政治建设: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律体制,坚持民主领导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崇拜

⑤成功经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⑥生产关系变革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P52-53

(1)内容:①改革: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

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

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肯定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应该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

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

长期存在问题。

②开放: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选自会议公报)

(此外,会议还提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等)

(2)意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P53

(1)开始于安徽、四川

(2)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同时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政府等农村基层政

(3)作用: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附:旧人教版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

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使农民获得了

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的过于集中单一方

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P53、57

(1)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2)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3)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附:①开始: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③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等)

5.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的史实:P54

(1)经济特区:

①1979年 决定对广东、福建给予对外特殊政策

原因:有对外交流的历史传统、沿海,对外交往便利、临近港澳台、是侨乡,便于

引进外资等

②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③1988年 设置海南岛经济特区

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地位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开始:1984年 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

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②特点: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

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

和措施。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

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节选自百度百科)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

州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

(4)开发开放浦东:

①决策时间:1990年

②战略着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特点: 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特区的政策

④意义: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附: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附:“百度百科”的解释:到1993年,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7.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P56-57

(1)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本质区别。

(2)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

化。

(4)1997年中共十五大:在所有制问题上突破: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②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④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到改革开放30年时:已初步建立,表现:

①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②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8.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

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

(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开放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

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9.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①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加快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

②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上通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③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

④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⑤使我国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八: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复习教案

历史拓展型课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理解近代化含义: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

(二)掌握近代化的主要内容(经济的近代化、政治的近代化、思想的近代化)。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过程的复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内外迁移教学法、类比法、讲授法、提问法、自主互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几次重大事件

【教学难点】:对中国近代过程的几次重大事件的评价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层递式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结合学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导入:通过回忆第一单元指出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在这条道路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入第二单元。

2、课件出示第二单元复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二、自主复习,夯实基础

1、出示问题:通过多媒媒体出示问题: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几次重大事件是什么?几次重大事件的相关要素是什么(背景、时间、目的、人物、内容、结果、影响或意义)?

2、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自主复习,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章节,这期间,教师注意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层进法、对比法和联系法来复习这一章节,同时注意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师生释疑

这一过程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作答,学生都能掌握的基本问题,由教师简单提示即可,不作大面积讲解。着重就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多媒体展示重要问题,学生讨论作答,因为问题有难度,适宜逐一列出问题,逐一作答。

出示问题:1、中国近代化的几个阶段及重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课件展示内容:

①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②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

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③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启发学生掌握从表象探究实质的方法。

课件展示内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3、对几次重大活动的评价:

教师注意有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这一过程可由学生讨论把双方的观点亮出来,然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概括,这一过程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表达的个人观点应予以充分肯定。

(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又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最后遭到镇压。

(3)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胜利: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北洋军阀是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改变。

(4)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观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四、师生互动、构建网络

基本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掌握后,课件出示本单元基本框架图

有针对性的挑选题目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一)选择题:

1.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内容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训练新式军队

2.下列属于辛亥革命成就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

(二)材料解析题:中国近代化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展开。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举出1919年以前,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道路的过程中与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说出1919年以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3)请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六、课堂反思:

本单元为综合课,容量较大,问题设计注重了精练、合理、有价值,环环相扣;注意了重难点知识的提炼、整合、梳理和建构。简单的问题直接提问、复杂的问题合作探究,做到史论结合、以知育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的基础上延伸知识、进行创新,并能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整体效果还不错。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九: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案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袁老一中

内容来源:2015年《河南中考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a.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b.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d.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e.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从1953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考试出题的频率特别高。主要考点涉及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内容。

3.中招考点分析

近年中考,我们同样应该特别关注第一个五年计划及三大改造等内容。因为近年来民主法制建设是考试的一个命题热点,所以我们除了要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还应该联系到在“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

4.学情分析

由于本专题涉及的考点及热点较多,学生在学习新课的时候知识点掌握的

又不太牢固,特别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归纳能力不强,所以在专题复习时应 多加强知识点的巩固与训练。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能说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失误。能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中国的道路复习教案篇十: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整体把握中国近现代史

时间:1840年~20世纪90年代(150多年的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

1、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近代史严格说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的历史。中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 但有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范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因而简单地说,中国近代史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它的起点定为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属于中国古代史时期;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即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 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 是指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 比如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表现在政治上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 司法主权,但清政府依然对全国实行独立地、有效地管理;经济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丝、茶生产依 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在中国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文 化西方思想虽有一定的输入,但在“中学为体”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封建主义比封建统治阶级范畴要广。它包括封建地主阶级和中 国其它反动势力,例如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等。此外,它不仅包括反动阶级,还包括反动的政治制 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等。人民大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不同。在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大众主要指农民、工人、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无疑,它比封建社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基本线索:帝国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

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的社会进步。

三个阶段: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864年);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清王朝实际变成“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期特征:1919-1949年,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历史。

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等继续侵略中国;国民党由革命到反动再到衰败;对外妥协投降,对内维系着与中共合作——斗争——再合作——再斗争的关系;中共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官僚资本主义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个阶段: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27年7月);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进行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8月~1936年6月)国共两党政权的尖锐对立;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日本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③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是中国人民近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推翻国民党22年统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和本国封建统治。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 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 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 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 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结果不同:旧民工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 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所属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7、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①侵略史: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②抗争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③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新政、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同盟会的建立、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共二大。

④近代化史:中国近代化即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现代史

1、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艰难曲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拔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继往开来,沿着邓小平理论指明的方向,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之,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曲折发展的历史。

2、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3、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伺的矛盾

在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阶级矛盾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

5、四个阶段: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时期的前三年,面临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首先,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陆,进行抗美援朝,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从而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巩固了人民政权;同时,努力恢复国民经济,初步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从1953年1月,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取得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党也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艰苦探索,成就很大,严重失误,道路曲折

中国是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中共率领全国人民基本执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左”的指导思想开始抬头,政治上出现了反右斗争的扩大化错误,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继而又进行了反对彭德怀等人正确主张的“反右倾”斗争,致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党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纠正。调整国民经济,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但党的指导思想是左的倾向和阶级斗争理论,并逐步扩大为全局性的错误,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③“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时期。

1966年5月到1969年4月,是“文革”发动阶段,形成全国动乱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中断。此后.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相继掌权,“左”倾错误发展到了顶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受挫。“文革”后期,邓小平在周恩来的支持下进行整顿,国民经济一度复苏,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都处于“左”的思想严重影响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巨大灾难,但由于干部和群众的抵制,仍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外交一度活跃,国际地位有了一定提高。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文革”结束之初,由于当时“两个凡是”的影响,我国各项工作曾处于徘徊状态。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等领域的改革,出现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此后在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单元断限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涉及的历史史实是两次鸦片战争、列强对中国的早期经济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和思想领域的变化等。包括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卫战争、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及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化等。

一、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梳理

1、鸦片战争

(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必然性”可分为“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逻辑层次。英国的工业革命和1825年的经济危机,使它更迫切、更疯狂地向全球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必要性。东西方世界的对比和英国在东南亚、中亚地区建立的殖民地,使侵华战争具备了可能性。

①西方,19世纪上半期,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或者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为了夺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②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对外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③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清朝统治。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乘机挑起战争

④19世纪上半期,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列强的势力范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了,它们必然要把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当作下一个掠夺对象。

⑤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侵略利益。

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持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面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等西方国家最初是打算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市场,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出超”亦称贸易顺差,即在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出口总额高于商品的进口总额。反之,若商品的进口总额高于出口商品的总额则称 “入超”,亦称贸易逆差。)

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

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政治: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经济: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军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鸦片的输入后,大量白银外流,银价上涨,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人民负担;士兵吸食鸦片,削弱可军队的战斗力;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这些都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无御敌之兵,无充饷之银。)故道光帝同意林则徐查禁鸦片。因而出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起因:英国对华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年6月)

历史意义:打击了英国的嚣张气焰,显示了中国民族的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维护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

例:“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3)经过(图P4)

①发动阶段(1840年6月一1841年1月):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随后沿海北犯至天津白河口,中国派琦善谈判,将林则徐革职。1841年1月,英军占香港岛,并沿海北犯。

②扩大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1841年8月,英扩大战争,1841年英国占领广东香港岛,攻占沿海城市。这一阶段战争重心转向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击英军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的精神。

③战争结束: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鸦片战争结束。

(4)性质:对于英国来说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中国则是被迫的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5)结果:中国战败,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

(6)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战争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②主观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

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