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一: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二:信息技术三下整册教案及反思(精华篇)

第1课 指挥窗口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桌面。

2、理解窗口中“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的作用。

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窗口中“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

2、学会运用鼠标放大缩小窗口。

3、学会移动窗口。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的能力。

2、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窗口的概念,指挥窗口。

难点:运用鼠标进行窗口的移动、放大与缩小。

三、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计算机中鼠标的设置是否正常。桌面上的图标排列方法不能设为“自动排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打开电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什么呢?

那么有同学知道桌面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对学生表述不正确的地方进行纠正,主要以鼓励为主。

学生回答:桌面

学生回答:开始按钮,任务栏,图标„„(回答不全或表述不正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自信、精神饱满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认识windows窗口

1、讲解桌面中的各个部分,在教师上进行演示。打开和书本第2页一样的界面。逐个讲解,并简单叙述他们的功能。 看自己的电脑屏幕,观看老师的操作和听老师的讲解。 激发学生热情和对电脑的兴趣。

演示操作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书本上的电脑桌面。 看书本,仔细观察书本上桌面的组成部分。

3、这是电脑小博士为我们打开的桌面,我们能不能自己也打开这么一个桌面呢?

(学生自己操作,做成书本上的样式。)

用卡通人物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自己动手的需要。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窗口“小精灵”

1、找相同点,在老师电脑上打开画图程序和IE浏览器。同学们看看这两个窗口有什么相同点吗?

老师操作演示各按钮的作用。

学生看电脑自己的电脑屏幕,根据自己的想法找出相同点。

“都有‘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可能)

(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2、看电脑小博士又出了一招来让我们学习,看看书本第3页的“教你一招”。老师演示,各个步骤要慢。 学生打开书本第3页,看“教你一招”,观看电脑屏幕,仔细看老师的操作。

3、学生各自操作,要求互相交流与帮助。老师作总结,必要时可再演示一次。

学生开始操作,可参照书本上的步骤。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轻松指挥

1、设置疑问。先在老师电脑上显示第4页上的窗口,问学生这是怎么做的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

学生回答,应该有能回答的学生,但很大一不部分回答不了。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初步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看书本上的内容。书本上的同学也和我们一样在动脑筋呢,看看他们的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操作,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 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

3、请大家按照书本上的步骤(第4页上),自己试试看。

学生按照书本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多个图片的比较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上个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4、请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演示操作。

个别演示,其他观看 在学习中互流合 。

5、完成课后的练习。 对课后练习进行操作。 回顾复习。

五、活动小结

1、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窗口有了更多的认识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在本堂课的学习成果,

2、今天我们大家都学习的很好,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电脑进行观察,看看自己家里的电脑窗口是不是一样,能不能和爸爸妈妈说说你今天所学的窗口知识。

回家操作。(有条件的小朋友)

(培养学生与父母交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指挥窗口》教学反思

来源:发布时间:2011-03-30 点击次数:1253

《指挥窗口》是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1课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窗口的组成和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由于我校三年级的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我尝试以下教法:

1.让学生自主探索:最小化按钮和还愿/最大化按钮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使用过的, 在听过以上个别学生所说的作用后,自主探索,看看是否和同学说的一样,如果有不同意见即可回答。不过由于孩子们还小,在观察方方面还不是很到位,所以老师一定要再注意讲解,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其中再可让学生继续观察,力求讲透,让每个学生都能弄清楚。

2.最后我采用了“谁来接受挑战”的方式,以检查本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只是“我说,学生操作”,一个很普通的教学方式,但是换了谁来接受老师的挑战这个问问题的方式后,学生变得非常踊跃,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学生完成操作后,我还马上说一句:挑战成功!你做得真好!效果非常好。

本课的操作比较简单,难点在于最大化按钮与还原按钮是同一个按钮,学生容易混淆,上课时我采取的方法是我操作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然后个别学生说出他的发现,最后在我的指令下学生多练习几次,力求让所有的学生搞清楚。这部分内容我也思考是否也可让学生自己探究,几个同学可以讨论讨论,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中间一个按钮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请同学们自己操作试试看,注意仔细观察,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讨论!以此,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郑张平)

windowns窗口是我们使用计算机的基础,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对窗口进行相应的控制。开始菜单、图标、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关闭按钮都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和说出作用。但同时也有些学生对任务栏不能正确使用,特别是在关闭系统时,往往有些学生没有把所有的窗口关闭,就要关闭系统,从而造成无法关闭的情况。为此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要有目的的多让学生看看任务栏,任务栏的窗口是否都已经关闭了。

教后录:漂亮的桌面是小孩子最喜欢玩的内容了,特别是在桌面上出现他们喜欢的动漫人物和可爱的小动物时,总是不由自主发出欢呼声。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了学生这种激情,组织学生探索桌面墙纸的设置方法,并比一比谁设的桌面漂亮,学生都很积极地学习,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屏幕保护程序也是孩子喜欢的玩具之一,当屏保出现动画时,每位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不正我们所希望的课堂吗!

周到 发表于 2009-2-27 10:25:00

《装扮桌面》教学反思

《装扮桌面》是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第一单元“Windows小秘密”的第二课,这一课主要涉及了桌面壁纸的变换和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两个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初步掌握这两个内容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生动的,美丽桌面的变化既是一种色彩的吸引,也是一种新奇探索的过程。

在本课导入时利用漂亮桌面的展示,给学生一种神秘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下去通过一个学生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设置桌面的基本步骤。在学生基本学会这一操作后,展示一个学生在壁纸使用时选择“居中”时的情境,通过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后果?怎样使图片占满整个桌面?”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表达的能力。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学会要通过自己动脑筋来解决问题。

在进行屏幕保护设置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大概理解屏幕保护程序的作用,老师演示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方法,然后学生自己进行设置。在有部分学生出现屏幕保护而有部分学生没有出现屏幕保护的时候,通过一个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开始屏幕保护了,而有的同学没有开始呢?”引导学生重观察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细节,设置等待时间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在屏幕保护程序设置的一些细节;学生的示范,学生找出的问题所在,能对其他学生起到一种督促的作用,有利于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一起尝试的过程,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键盘一家》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对键盘非常好奇,最开始教鼠标的时候就会有不少学生会悄悄地拉出键盘,用小手在上面笔划着。看着上面有这么多颗键,他们总是习惯性地用双手的食指在上面乱按。因此键盘的教学课,一直是我最关注的,也是我觉得最不容易上的。现在的小孩很早就接触电脑,其实在操作电脑上很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打字的手法上,小学从三年级开始有信息课,总共学习四年,如果这四年全都是随性,用的最多的就是两个手指,要不就是乱拍键盘,那以后他们就很难改正了。所以,在他们刚刚接触电脑的时候就学会正确的指法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首先主动去学习课本上的有关知识,然后再让学生上机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环节是直观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迅速地认识事物,但由于学校的一些硬件设备不齐全,导致此环节开展不了,因此,教学认识键盘四个区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书本上的图片,将键盘上的四区分别设为四种颜色,由我来说一个键的名称,学生来说出对应按的手指,这样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熟知了各区的名称。接下来再让学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加深对键盘分区的认识。每个键区上的键位的认识和使用,不能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掌握。而本节课主要学习主键盘区,刚好三年级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英文单词,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他们为每个单词找到相应的位置,并将它们找在写字板上。

刚开始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因为是第一次接触键盘,所以在课堂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

1、因为学生很兴奋,老师在讲课的同时自己就在下面操作了,导致学生之间有差距,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快的同学一下子就能找到正确的手法,而有些同学还是云里雾里,搞不清楚状况,在个别辅导的时候又没有照顾到已经会的学生,浪费了一部分时间。

2、学生的打字习惯不好,特别是对盲打的概念他们还不不懂,有部分同学一开始打字就习惯性地伸出食指,当你告诉他用哪根手指的时候他可以说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

上完本节课后,我认为除了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指法习惯,对进一步学习很有帮助。确实是这样,毕竟他们还是小学生,才刚刚学习电脑,今天也刚开始接触键盘,也是从今天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指法。应该说从现在开始对学生强调,在打字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指法来进行,还是一点都不晚的。所以在决定学生将来这一方面的命运时,我们教师必须负起这个责任来。

信息技术 三下《键盘一家》教学反思

[ 2011-3-7 14:21:00 | By: 杨菁菁 ]

推荐

三年级的键盘教学课,一直是我最关注,也是我最上心的。现在的小孩很早就接触电脑,其实在操作电脑上很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打字的手法上,小学学电脑三年,如果这三年全都是随性,用的最多的就是两个手指,要不就是乱拍键盘。所以,在他们刚刚接触电脑的时候就学会正确的指法是非常关键的。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直观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迅速地认识事物,因此,教学认识键盘四区时,我做了一个课件,将键盘上的四区分别设为四种颜色,并用“找朋友”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熟知各区的名称。然后再让学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加深了学生对键盘分区的认知力。每个键区上的键位的认识和使用,不能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掌握,而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比较多,不容许学生有过多的时间来实践,于是我在教学“基本键”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字母游戏”,效果非常好,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学生非常有兴趣,并且情绪激昂。

存在的问题可能就是:

1、老问题。差距还是有的,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快的同学一下子就能找到正确的手法,而有些同学还是云里雾里,搞不清楚状况,在个别辅导的时候没有照顾到已经会的学生,浪费了一部分时间。

2、这点可以说是没有料想到的,有部分同学对于一双手的手指的叫法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当你告诉他用哪根手指的时候他可以说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

我执教的《童年趣事》,通过回顾课文,让孩子们能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这一点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课前让孩子们多收集童年的资料,问一问父母,看看自己儿时的照片,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童年的“趣”;另一点是让学生们在交流中拓宽写作思路,乐于书写童年的趣事,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感受童年的乐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除了课堂上,课后还能通过班级博客和班级聊天群进行互动交流;在互评互改中,学会修改习作,并在修改中感受写作的乐趣。

从整体来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习作要求。我认为这次作文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作法:

一、课堂中不急于要求学生写,而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审题,选择材料。对于这一次作文要求相对城市上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在于学生不理解怎样的事算是趣事。有很多学生在开始时,往往弄不懂,以为给人以快乐的事,让人开心的事就是“趣事”。所以在习作开始时我围绕题目,通过事例解

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趣”的含义。接着让学生选择材料,为了使学生的材料,达到“准、新、精”的要求,我先要求学生自行思考,想出两到三件符合题意的材料,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忙选出较为合适的材料,最后还要在班里进行点评,才进行写作。

二、以自己的具体的事例打开学生心扉。以前讲作文,我总爱以作文选上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这么做也确实能让学生理解习作要求,但课堂总让人觉得不真,不够有“人情味”。这一次在写作之前认真回想了我童年里发生的趣事,以我的真人真事作为事例引导学生。因为是老师的真人真事,所以孩子们上课时总是很感兴趣。[+小学教学设计网_

三、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有些事不一定对谁都能讲得出来,可能对有些比较熟的人会讲得比较有兴致,而对另一些人讲时心情又不太放松,在指导学生时我注意到了这一点,让学生你想对谁说那就去对谁说。看到课堂里“乱七八糟”的,我觉得达到了我的目的了。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来写,从而使学生习作具备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命题,不作过于细致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形式,这样就避免了束缚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色彩。

当然,从学生作文中也能看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作文的修改还不够认真,在细节描写,诸如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等。

《游动物园》教学反思

教后录:对于键盘上的下排键的练习,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键位的不熟悉,有很多的同学不知道这个字母念什么,这对以后的中文输入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在课堂上需要花点时间给学生补补汉字拼音。对于学生的指法,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我们多点提醒,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指法有没有发生变化,并及时进行纠正。

【案例反思】

1. 设计教学主线,化枯燥为有趣

本课的教学情境始终围绕动物展开,从抛出一个“如何帮助小动物回家——动物园”的疑问开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过渡到帮助小动物“做标记牌”的行动,解决问题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游动物园“填游园卡”的经历。生动、有趣的教学主线贯穿于课堂,学生的兴趣得到保护,情感得到激发,积极地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教学任务之中。

一个线路清晰、生动有趣、贯穿课堂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是显而易见的。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设计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多么不容易。首先,我们必须摆脱对教材对我们造成的思维定势,学会走进教材,学会提炼出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然后走出教材,重新架设合理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其次,教学主线的架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一一对应。教学主线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主线上的每一个结点都应该有它存在的意义。整条线清晰了,其余的就可以顺畅地搭建了。

2. 整合学科资源,化零散为整体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孤立地学习技术,而要注重技术在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应用和情感体验,键盘教学也是一样。键盘教学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字母的位置,练习打字,那么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整合其他学科的资源,为键盘教学所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材上也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比如学习字母打字的时候可以整合英语学科的资源,如常见的物品、动物英文单词;学习拼音打字、汉字输入时可以整合语文学科的资源,如输入词语、成语、古诗、句子、文章等。

此外,我们要注意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任务更有意义,更有效地达成目标。《游动物园》这节课中,小动物并不是随意挑选的,而是依据达成目标所对应的任务来挑选。特别是“做标记牌”的第二个子任务中,斑马(zebra)、狐狸(fox)、牛(cattle)、秃鹫(vulture)、兔子(rabbit)、猴子(monkey)这六个动物的英文单词中的字母覆盖了下排键上的所有字母,这样才能保证下排键这一重点知识得以全面地学习和应用。

在学件的设计上,我们还要注意材料的有效性。除了漂亮的外观,精心的内容,还需要关注一些细节,比如重要文字的醒目标识,学件大小给学生造成的视觉上的舒适度等。只有综合考虑了教学资源的特点,扬长避短,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3. 调整评价方式,化低效为高效

键盘教学中如何有效检测学生指法练习的规范性?这是本课在设计时碰到的一个难点问题。与常见的作品制作课不同,键盘教学课堂中难以出现精彩纷呈、耳目一新的信息技术作品,那么到底该如何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键盘指法呢?这节课中,我觉得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改“作品看实效”为“过程看落实”,从学生练习打字的过程去评价,从而让评价既成为一种检查落实情况的手段,又成为监督学生规范练习的工具。 这节课中采用了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让同伴填写、自己填写具备“键盘指法”和“打字速度”两项指标的评价表格,分阶段落实键盘指法,提高课堂评价的效率。

《第6课 打字游戏》教学反思

通过前几节课的课堂练习,学生对于指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指法也已基本掌握,在课堂上练习时也能按照指法来输入文字,但也有部分同学不能坚持使用正确的指法,打了一会就发生指法的错误,有的学生指法不对发生了移位,有的学生又恢复原来的一指禅功。在游戏中,学生的兴趣很高,但有点手忙脚乱,更容易为了求快而使用错误的指法,要加强同桌之间的监督,相互提醒,才能达到巩固指法的目的。

《英文儿歌》教学反思[ 作者:顾伟洁 文章来源:海宁教育博客 点击数:302 更新时间:2007-10-26 6:43:52| 收藏本文 ]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 【背景: 字号:大 中 小】袁花镇谈桥中心小学 顾伟洁

上完《英文儿歌》这一堂课,我觉得收获很大,下面就这堂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成功之处:

1、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的整合

本课的题目是《英文儿歌》,本课是练习重点也是打一首英文歌曲,而我的研究主题也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的整合,在课堂我始终以这一原则为中心,我觉得整合得很成功,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了英语知识,更让学生学到了电脑知识,而且学生兴趣较浓。

2、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部分,我没有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学生去做,我觉得这样学生可能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这堂课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我布置给学生任务,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发现,并能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我采用奖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自己不懂地地方,而且都能积极地提出自己不明白之处,每当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去听,因为这个问题都是他们不会地问题,例如大写字母的输入方法,上档字符的输入方法,我觉得在这一环节中我能做到以学生为主,培训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转变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发展。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我们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课中我努力构建起一种平等、和谐地师生生系,学生能自己操作地尽量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能上台演示尽量让学生自己演示,避免了老师做学生光看地现象。

二、不足之处

1、对培养学生正确指法方面有所忽略

这堂课有四个教学目标,其中一条是较熟练字母键的操作指法,但学生指法还很不熟练,学生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指法,他们就想把歌词打完,在这一过程中,我对这方面的引导不够,把更多地精力放在了功能键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学生指法,有的学生干脆就用一个手指打,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在课堂中我做得不够好,应更好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指法,更不能忘了指法。

2、学生评价不够完善

在这堂课中我准备了小奖品用来奖励学生,其实有很多学生提问,但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自己已经忘了发奖品。在课堂中,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还不够完善,对有些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总结,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丰富多彩。

3、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不够

在信息课堂中,有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而这些学生往往不会问老师或同学,以致于常此以往下去,这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对于三年级学生还处在电脑起步阶段,指法的学习又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不愿学。在这堂课中也有个别学生一堂的指法很乱,而且对于功能键的掌握也不是很好,对于这些学生我不是很关注,忽视了他们,在这一点我应更加地关注这些后进生,能主动地去帮他们,并能安排个别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原文地址:

《第8课儿童天地》教学反思

这是三年级的第一节上网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键盘输入网址,从而找到网站进行浏览。但在学生输入网址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

1.有些学生对于键盘字母的大小写有些分辨不清。

2.网址输入的过程中,字母错误较多,从而造成不能打开网站。

3.有的学生没看到插入点,就在输入网址,找了很久但做了一些无用功。

4.学生网络的流量不稳定,造成有的网站很久都没打开。

对于以上我们在教学时都要加以注意。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三: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在我几年的教学中我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我们教育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学生以前更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近几年,通过电视、社会、书籍等方面的传播,使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

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交流中,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知,自主学习。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科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学生基础差,学习意识比较单薄,在课堂上除了对游戏有兴趣外,其他的不感兴趣的情况,我们采取从最简单、

最基础的问题入手,先对学生布置作业,让自己独立去完成,也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有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完成后在进行检查和讲解,对作出来的同学进行当堂表扬,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我校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机子操作,但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解除学生的疑惑,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

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时了解新的动态,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学生,拿出一套切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发挥更大的潜能,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四:信息技术教案及反思

第2课 主演人物出场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插入”菜单的功能,学会向演示文稿中添加新幻灯片、添加文字、图片和声音;学会设置背景颜色和幻灯片切换方式的设置方法;掌握制作演示文稿的一些简单操作,能制作出简单的演示文稿。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场景切换的方式及声音效果对现场渲染左右,激发

学生运用多媒体信息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动态信息和音乐效果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对提高剧目感染力的欲望。

教学重点: 插入新幻灯片;向幻灯片中添加文字和图片,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饰。

教学难点: 向幻灯片中添加文字和图片,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饰。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具: 课本、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对PowerPoint软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建立演示文稿、应用模板和插

入文本框等知识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PowerPoint软件的其他知识点,首先插入新幻灯片。

二、探究学习

1、任务一:制作新场景幻灯片 怎样插入新幻灯片? 插

入→新幻灯片→模板选择→修饰(插入图片和背景设置) 注意:演示文稿是由多张幻灯片构成的,不同的场景可以使用不同的幻灯片来构成。

2、任务二:用切换把大幕拉开 选中第一张幻灯片→幻灯

片放映→幻灯片切换→设置(切换方式“中央向左 右扩展”、速度“慢速”、声音“风声”)→单击播放观看效果。

4、任务三:插入声音文件配音效选中幻灯片→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选择wav文件→确定→单击“自动”→把声音对象拖到播放区域外。

隐藏声音图片的另一种方法:

右击声音图标→编辑声音对象→勾选“幻灯片放映时隐藏声音图标”。

三、小试身手

1、用复制方法让场景越来越丰富

2、根据上一节课自己的选题,继续新建幻灯片,并使

用图片、声音进行描述。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主演人物出场了,我们学习了如何新建幻灯片,了

解了演示文稿是由多张幻灯片构成的,学习了幻灯片的切换方式以及声音的插入。

板书设计: 主演人物出场了

1.插入新幻灯片

2.设置切换方式

3.增加音乐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们是对ppt的更进一步的学习,我主要采取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学探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尝试本节课学的是什么,自己动手做的总比老师讲的记的要深刻。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有个别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方法,导致有两三个学的不是很好,不过大多数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下次我会多给学生留时间,争取每位学生都让他们学会并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感兴趣。

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作为了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带着兴趣,自觉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

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任务驱动,加深记忆。

在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学中我采取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操作性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五:七年级信息技术详案附教学反思

第1课 信息技术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3.能说出身边常见的信息技术

重点: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难点:

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信息是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列举身边的文字、语言、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几种信息传递方式的对比来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各方面带来的变化;

用手势传递信息:低效、稍纵即逝

用语言传递信息:实时性强、便捷、空间有限

用文字传递信息:可以把信息传到远方和以后,但比较慢

用电话、电报传递信息:便捷、打破空间限制,但电话只能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

用网络传递信息:可以传递更为复杂的信息,完全不受空限制

信息的特点:

(1)需要有一定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存储和传递;

(2)共享性,反复使用

(3)时效性,如气像信息

(4)普遍性,人们没有信息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总之,信息无处不在,人们不断与外界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

2.新课讲授

组织学生通过翻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电话、电视、传真、移动电话等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

(1)人类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交流:手势、表情、肢体动作或简单的嗓音——语言——文字(甲骨文—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电话、电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2)学生活动:列举身边听到看到的信息技术

“千晨眼”、“顺风耳”、可视电话、网络视频等

气象信息:卫星

电子商务等等

教师引导: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人类认识信息、利用信息和发展信息的历史,而现代的信息技术也正逐渐朝着高速、大容量、综合化、数字化以及个人化方向发展。

3.学生讨论: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了哪些作用?

4.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电报是由谁发明的》,了解电报的发明过程、电报的基本原理、电报对信息传递的巨大作用以及莫尔斯的个人品质。

课堂练习:

请学生说一说:

1.信息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2.我们身边有哪些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4.请学生介绍一下电话、传真等其他信息技术产生与发展?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概念性的东西还没有十分感兴趣,因此对“信息”的概念比较模糊,更不容易把“信息”与“电脑”相结合,更不懂“信息技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第2课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2.了解计算机的常见分类(依规模、速度和功能来分)

3.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及家庭应用

4.了解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重点: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与基本应用

难点: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比较抽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计算机的组成与作用

计算机将数据进行高速、准确的运算,还能进行推理、分析、判断等,把各种处理结果通过不同方式传递给使用者,帮助人们完成部分脑力劳动。

二、新课讲述

1、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

2、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四个阶段

1946年-20世纪50年代后期、电子管、体积庞大耗电量大运算速度低;

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晶体管、体积减小功耗降低速度提高;

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前期、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体积功耗下降速度提高; 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目前量子计算机、神经元计算机、四维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的最新研制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见书本P6的各种计算机图片。

4、目前我国也是PC制造大国,许多世界著名的PC生产商都有中国的生产基地,同时我国国产生品牌联想、方正等也迅速崛起,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后,已成为全球第三大PC生产商。

4、列举家用电器——全自动洗衣机、数字式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对嵌入式电脑有一个更新的认识。也让学生对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及各个方面的应用有一个全面了解。

三、课堂小结

对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进行小结,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计算机的诞生》等,以对计算机有一个全面了解。

课堂练习: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通常计算机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3)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有哪些领域?

(4)计算机进入家庭后有哪些应用?

(5)未来的计算机将会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的四个阶段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同时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也代表了这个行业的广泛应用。这一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历史也开阔了眼界。只是这些理论与书本上的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形象认识,需要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情况来加以生动地说明。

第3课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

3.了解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的作用,并能指认主要部件

4.了解计算机的常用接口及其作用

5.了解信息存储单位并掌握其换算关系。

重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五大部件)

难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信息存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引导:我们都喜欢玩电脑,那么我们也该知道电脑有哪些部分组成,现在我们看着自己面前的电脑来回答一下,这些电脑包含哪件部件?

二.新课讲述

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运算器与控制器统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内存又分为ROM与RAM

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等

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请学生对着自己的电脑进行识别。

2.教师打开一台台式机,让学生看一看,在机箱内部的一些组件。如:硬盘动器、软驱、光驱、内存条、显示卡等等,给学生留下更深地印象。

教师将这些硬件再装回电脑主板上,让学生知道电脑的组件安装。

三、小组合作,实践练习

学生分成六人一个小组,到因特网上搜索一台电脑的基本配置,每个小组配置成一台电脑。 课堂练习:

1.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计算机硬件系统有哪些部分组成?

3.存储设备可以分成哪些?外存储器有哪些?

4.1TB=( )GB 1GB=( )MB

1MB=( )KB 1KB=( )B

5.配置一台电脑

教学反思:

计算机的硬件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基础课,也是学生对“计算机之谜”进一步解开的关键,学好这一课可以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学生最乐于动手,以实物为例来讲解是最好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客观实在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动手让每个学生都来组装一台电脑,从网上的电脑配置移到现实中来,易于掌握,也增强了动手能力。

第4课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软件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系统软件及其基本作用

3.了解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

4.了解MS Windows的发展过程

重点:

软件的分类、Windows的发展

难点:

理解Windows的发展给使用者带的巨大便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引导:有了一台电脑之后,我们并不能立即使用,在这个硬件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安装软件,才能好好地利用这台电脑,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服务。

二.新课讲述(PPT课件)

1.软件分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常见的有DOS、UNIX、LINUX、Windows、OS/2等

(2)语言处理程序:汇编程序、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

(3)系统实用程序和各种工具软件

应用软件: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辅助设计软件、辅助教学软件、信息管理软件、绘图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计算软件、杀病毒软件……

2.对各种应用软件的介绍通过软件演示的形式进行,比如通过AUTOCAD演示一些机械图纸、建筑图纸,通过Photoshop、CorelDraw演示一些处理过各平面设计作品,通过Excel演示数据统计的过程……以此增加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的感性认识,并培训养学习兴趣。

3.Windows发展给计算机使用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使计算机使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此学生却很难感受到,通过两个不同版本的Windows使用,对比的方式可以突显Windows的发展给操作带来的巨大便利。

(1)演示Windows 98环境与Windows XP环境下图片游览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软件系统有哪些部分组成?

2.系统软件如何分类?

3.说一说你目前所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是何版本?

2.你会用哪些软件?它们属于什么软件?

教学反思: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学生用好电脑的关键一课。很多学生不容易搞清楚软件系统中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分类,同时,对于操作系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晰,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并且用形象地比喻来解释操作系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第5课 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简单工作原理(五大部件示意图)

2.了解数值表示方法

3.了解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数制

4.了解常用数制之间的转换原理,初步学会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5.了解计算机内部字符的表示方法

重点:

计算机简单工作原理

难点:

计算机简单工作原理、十进制与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引导: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同学们肯定很奇怪计算机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呢?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计算机最基础的工作原理。

二.新课讲述

1.一是计算机内部的数据与指令都采用二进制,即计算机内部任何东西都是以“0”、“1”的形式表示,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二是指令和数据都会先被放在存储器里,三是控制器会从存储器里取出指令,根据指令指挥其他设备完成任务。

2.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数制的本质,二进制数中只有“0、1”两种数字,逢2进1;八进制数中只有“0-7”8种数字,逢8进1;十进制数中有“0-9”10种数字,逢10进1;十六进制数中有“0-F”16种数字,逢16进1。

3.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二进制数当中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左边第1位,表示20=1,可以理解为十进制当中的个位

第2位,表示21=2,可以理解为十进制当中的十位

第3位,表示22=4,可以理解为十进制当中的百位

第4位,表示23=8,可以理解为十进制当中的千位

以此类推……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六:信息技术基础全套教案带教学反思及习题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 1 -

吴江市盛泽中学信息技术备课组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 2 -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 信息可以增值;

(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 3 -

吴江市盛泽中学信息技术备课组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 4 -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 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 5 -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七: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及课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及课后反思

画图软件

邱传毅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曲线”工具的用途,从而判断和选择“曲线”工具

认知“曲线”的存在并了解其重要性,学会保存文件及打开文件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会选择和运用“曲线”工具绘出图形

3. 情感目标: 在欣赏图片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意识

二. 教学二、重难点

重点: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曲线”工具的用法

难点:“曲线”工具中的用法及一个弯曲与两个弯曲的不同画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课件演示,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画图”中“椭圆”工具的用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曲线”工具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演示)

师: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发现“曲线无处不在”,如果缺少曲线,生活九号亏变得单调乏味。下面请大家找一找,在你们身边还有哪些曲线事物呢?

(生寻找,回答)

师:看来曲线组成世界的一部分,十分重要,那么今天我们也动手把曲线加入到我们的图画中。

2.师提出任务,生自主探究

(打开“画图”软件)

师:上节课,我们用“椭圆”工具画太阳要“三步走”,请位同学说说哪三步走呢?

(生答)

师:好,同样,画曲线时大家可以仿照画太阳的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任务一:画出2个弯的图形

(1)展示图片,提出任务(展示课件2)

(2)生自主探究,师巡回指导(若发现有多人出现共同问题,可暂停讲解)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方法

(4)师总结评价(概括出“三步走”,先画出直线,后拖动两次才行)

任务二:画出1个弯的曲线图形

(1)展示图片,观察对比(展示课件1)

师:比一比,这两副图中曲线有什么区别?(一个是1个弯的,一个是2个弯的)

(2)师提出任务,生解决任务(若发现有共同问题,可停下讲解)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其方法

(4)师总结评价(概括出1个弯的曲线与2个弯的曲线画法的异同点)

任务三:画封闭曲线图形

(1)展示图片,观察对比(展示课件2)

师:看一看,这种曲线与刚才的两种曲线又有什么区别?(是封闭图形)

(2)师提出任务,生自主探究

师:因为画曲线时,先画出直线而封闭图形的终点与起点师是同一点,那么我们画出的第一步还是直线吗?想一想,动手试一试。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其方法

(4)师总结评价(封闭曲线应先画出一点,然后在其它地方点击2点,就像在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出单击一样即可)

3. 布置作业,生创作想象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摸索出几种曲线的画法,下面老师请大家可用刚才的知识完成一枝柳条的曲线图,里面既有封闭的树叶也有不封闭的树干,每组比一比,看看哪组最棒,最快。(请信息小助手检查作业)

(师观察,帮助)

4. 生展示最佳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师针对三种不同的曲线画法的区别作提示总结)

5. 师总结评价,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关闭窗口,弹出一个对话框,点击否这样你们的作品会丢失,你们一定觉得自己辛苦画的画丢失了很可惜,不要紧,下节课,我们一起学学怎么样保存自己的作品。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答)

师:哦!今天我们先欣赏了大自然的美景,看到了美丽的彩虹,壮观的长城军舰,美丽的动植物,神奇的曲线,还去游乐园 参观了一下,让我们感受到了“曲线无处不在”,然后我们学习了三种曲线的画法,分别是一个弯的,2个弯的,以及封闭的曲线。

看来,这节课我们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那你们知道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富有吗?(生答)

师:老师觉得有知识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今天你们学到那么多知识,所以你们也越来越富有了。

\

课 后 反 思

邱传毅

这节课,我认为最大缺陷是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较慢,以至于后来为了赶内容,知识讲的不清楚,重难点之处没有得到提示与重复,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这可能因为课前的导入部分过多造成。

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听课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建议与意见,也提出了疑惑,让我看到更多要改进之处。例如,学生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对学生的反馈处理的太潦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小组活动趋于形式,未能真正实施起来,导入篇幅过多,浪费了时间,讲课高潮没有体现,等等、、、、、、,但同时也给了我鼓励,让我明白自己这一节课也有亮点,如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并且体现了信息技术课与美术整合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传播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本节课知识点都已完成,并且设计了一个综合练习——画柳条,让学生巩固练习。我想,如果我可以把“曲线”工具的画法编一个顺口溜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两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拖动。 对一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原地单击。 对封闭曲线的“三步走”:先点击,二拖动,三拖动。 这是我设想的不知是否会更好点。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八: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及反思2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单元 走进电脑世界

本单元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应用防护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一课 走进计算机

教学目的:

1、能说出电脑的各个部分

2、知道电脑需要软件才能运用

教学重点:

电脑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

教学难点:

电脑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堂:

现在,我们先认识一下电脑外表的各个部分,再来了解电脑中的关键部件。

二、外貌

1、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

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各种各样的电脑部件

2、音响、软盘、硬盘、光盘、打印机

软盘、硬盘、光盘都是外存储器,都能存储信息。

打印机能将你写的日记、画的小鸟和制作的电子贺卡印出来。教师展示三种类型的打印机:针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

3、其它

除了上面的设备,还有许多功能新奇的设备

扫描仪可像复印机一样,将文章或图片复制到电脑中。

语音输入装置会快速地把你讲的话转换成文字。

手写输入装置可以帮你将手写的汉字输入电脑。

三、关键部件

电脑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

硬件就像人的身体,是看得见,措得着的设备。

软件好象人的大脑中的思想、知识和学问,是看不见的程序和数据。

认识计算机的心脏:中央处理器:简你CPU主要完成电脑中的信息处理和指挥协调其他部件的工作。人们把它看作电脑的"心脏"。

存储器(MEMORY)是电脑的记忆细胞,电脑就是用它来存取信息的。分为内存和外存。

作业:

练习: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有:

教学反思:

在第一堂信息技术课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是什么,怎样学好信息技术等问题。此后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提出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可以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同时注意将任务简化,同时将学生任务简化为基础与技巧两部分,便于让学生抓住重点,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时,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

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2 + 3 =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

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第2课 未来的计算机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状况

培养学生对电脑技巧的探索

提高学生对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标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计算机的发展

1.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2.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三、未来的电脑

讨论:你想像中的未来电脑是什么样的?

四、作业:设计未来的计算机

教学反思;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第3课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安全工作环境。

2. 能力目标: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备份。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意识,养成对重要数据及时进行备份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对重要数据进行整理与备份。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计算机的运行的环境

1.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电脑的?

2.小结计算机的工作环境:

二、保护计算中的数据

1.先创设情境,请学生从一个有众多不同类型文件混乱摆放的文件夹中找到指定的文件,让学生体会将文件整理妥当的必要性。

2.举例:①有些学生为了携带方便,将重要的文件只存放在软盘中,结果软盘发生故障,导致盘中的重要文件无法读出,影响了学习。②多用户的计算机(如机房内的计算机)因为某个用户误操作删除了其他用户的文件,导致文件丢失。

3.讲解如何备份文件,:可以利用硬盘不同分区进行备份,现在还可以通过网站、网络硬盘、大容量邮箱等网络手段,以及利用光盘刻录的方式进行文件备份。

4.将这些备份方法作一个简单的演示。

作业: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文件以不同的方式归类保存,完成文件整理、备份的任务。

教学反思: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九: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及课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及课后反思

画图软件

邱传毅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曲线”工具的用途,从而判断和选择“曲线”工具

认知“曲线”的存在并了解其重要性,学会保存文件及打开文件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会选择和运用“曲线”工具绘出图形

3. 情感目标: 在欣赏图片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意识

二. 教学二、重难点

重点: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曲线”工具的用法

难点:“曲线”工具中的用法及一个弯曲与两个弯曲的不同画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课件演示,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画图”中“椭圆”工具的用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曲线”工具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演示)

师: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发现“曲线无处不在”,如果缺少曲线,生活九号亏变得单调乏味。下面请大家找一找,在你们身边还有哪些曲线事物呢?

(生寻找,回答)

师:看来曲线组成世界的一部分,十分重要,那么今天我们也动手把曲线加入到我们的图画中。

2.师提出任务,生自主探究

(打开“画图”软件)

师:上节课,我们用“椭圆”工具画太阳要“三步走”,请位同学说说哪三步走呢?

(生答)

师:好,同样,画曲线时大家可以仿照画太阳的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任务一:画出2个弯的图形

(1)展示图片,提出任务(展示课件2)

(2)生自主探究,师巡回指导(若发现有多人出现共同问题,可暂停讲解)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方法

(4)师总结评价(概括出“三步走”,先画出直线,后拖动两次才行)

任务二:画出1个弯的曲线图形

(1)展示图片,观察对比(展示课件1)

师:比一比,这两副图中曲线有什么区别?(一个是1个弯的,一个是2个弯的)

(2)师提出任务,生解决任务(若发现有共同问题,可停下讲解)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其方法

(4)师总结评价(概括出1个弯的曲线与2个弯的曲线画法的异同点)

任务三:画封闭曲线图形

(1)展示图片,观察对比(展示课件2)

师:看一看,这种曲线与刚才的两种曲线又有什么区别?(是封闭图形)

(2)师提出任务,生自主探究

师:因为画曲线时,先画出直线而封闭图形的终点与起点师是同一点,那么我们画出的第一步还是直线吗?想一想,动手试一试。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其方法

(4)师总结评价(封闭曲线应先画出一点,然后在其它地方点击2点,就像在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出单击一样即可)

3. 布置作业,生创作想象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摸索出几种曲线的画法,下面老师请大家可用刚才的知识完成一枝柳条的曲线图,里面既有封闭的树叶也有不封闭的树干,每组比一比,看看哪组最棒,最快。(请信息小助手检查作业)

(师观察,帮助)

4. 生展示最佳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师针对三种不同的曲线画法的区别作提示总结)

5. 师总结评价,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关闭窗口,弹出一个对话框,点击否这样你们的作品会丢失,你们一定觉得自己辛苦画的画丢失了很可惜,不要紧,下节课,我们一起学学怎么样保存自己的作品。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答)

师:哦!今天我们先欣赏了大自然的美景,看到了美丽的彩虹,壮观的长城军舰,美丽的动植物,神奇的曲线,还去游乐园 参观了一下,让我们感受到了“曲线无处不在”,然后我们学习了三种曲线的画法,分别是一个弯的,2个弯的,以及封闭的曲线。

看来,这节课我们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那你们知道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富有吗?(生答)

师:老师觉得有知识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今天你们学到那么多知识,所以你们也越来越富有了。

\

课 后 反 思

邱传毅

这节课,我认为最大缺陷是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较慢,以至于后来为了赶内容,知识讲的不清楚,重难点之处没有得到提示与重复,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这可能因为课前的导入部分过多造成。

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听课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建议与意见,也提出了疑惑,让我看到更多要改进之处。例如,学生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对学生的反馈处理的太潦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小组活动趋于形式,未能真正实施起来,导入篇幅过多,浪费了时间,讲课高潮没有体现,等等、、、、、、,但同时也给了我鼓励,让我明白自己这一节课也有亮点,如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并且体现了信息技术课与美术整合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传播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本节课知识点都已完成,并且设计了一个综合练习——画柳条,让学生巩固练习。我想,如果我可以把“曲线”工具的画法编一个顺口溜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两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拖动。 对一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原地单击。 对封闭曲线的“三步走”:先点击,二拖动,三拖动。 这是我设想的不知是否会更好点。

如何进行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教案与反思篇十: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及课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及课后反思

画图软件

教师:杜炳华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曲线"工具的用途,从而判断和选择"曲线"工具 认知"曲线"的存在并了解其重要性,学会保存文件及打开文件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会选择和运用"曲线"工具绘出图形

3. 情感目标: 在欣赏图片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曲线"工具的用法

难点:"曲线"工具中的用法及一个弯曲与两个弯曲的不同画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课件演示,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画图"中"椭圆"工具的用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曲线"工具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演示)

师: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发现"曲线无处不在",如果缺少曲线,生活九号亏变得单调乏味.下面请大家找一找,在你们身边还有哪些曲线事物呢?

(生寻找,回答)

师:看来曲线组成世界的一部分,十分重要,那么今天我们也动手把曲线加入到我们的图画中.

2.师提出任务,生自主探究

(打开"画图"软件)

师:上节课,我们用"椭圆"工具画太阳要"三步走",请位同学说说哪三步走呢?

(生答)

师:好,同样,画曲线时大家可以仿照画太阳的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任务一:画出2个弯的图形

(1)展示图片,提出任务(展示课件2)

(2)生自主探究,师巡回指导(若发现有多人出现共同问题,可暂停讲解)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方法

(4)师总结评价(概括出"三步走",先画出直线,后拖动两次才行) 任务二:画出1个弯的曲线图形

(1)展示图片,观察对比(展示课件1)

师:比一比,这两副图中曲线有什么区别?(一个是1个弯的,一个是2个弯的)

(2)师提出任务,生解决任务(若发现有共同问题,可停下讲解)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其方法

(4)师总结评价(概括出1个弯的曲线与2个弯的曲线画法的异同点) 任务三:画封闭曲线图形

(1)展示图片,观察对比(展示课件2)

师:看一看,这种曲线与刚才的两种曲线又有什么区别?(是封闭图形)

(2)师提出任务,生自主探究

师:因为画曲线时,先画出直线而封闭图形的终点与起点师是同一点,那么我们画出的第一步还是直线吗?想一想,动手试一试.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其方法

(4)师总结评价(封闭曲线应先画出一点,然后在其它地方点击2点,

就像在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出单击一样即可)

3. 布置作业,生创作想象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摸索出几种曲线的画法,下面老师请大家可用刚才的知识完成一枝柳条的曲线图,里面既有封闭的树叶也有不封闭的树干,每组比一比,看看哪组最棒,最快.(请信息小助手检查作业) (师观察,帮助)

4. 生展示最佳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师针对三种不同的曲线画法的区别作提示总结)

5. 师总结评价,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关闭窗口,弹出一个对话框,点击否这样你们的作品会丢失,你们一定觉得自己辛苦画的画丢失了很可惜,不要紧,下节课,我们一起学学怎么样保存自己的作品.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答)

师:哦!今天我们先欣赏了大自然的美景,看到了美丽的彩虹,壮观的长城军舰,美丽的动植物,神奇的曲线,还去游乐园

参观了一下,让我们感受到了"曲线无处不在",然后我们学习了三种曲线的画法,分别是一个弯的,2个弯的,以及封闭的曲线.

看来,这节课我们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那你们知道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富有吗?(生答)

师:老师觉得有知识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今天你们学到那么多知识,所以你们也越来越富有了.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最大缺陷是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较慢,以至于后来为了赶内容,知识讲的不清楚,重难点之处没有得到提示与重复,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这可能因为课前的导入部分过多造成.

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听课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建议与意见,也提出了疑惑,让我看到更多要改进之处.例如,学生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对学生的反馈处理的太潦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小组活动趋于形式,未能真正实施起来,导入篇幅过多,浪费了时间,讲课高潮没有体现,等等、、、、、、,但同时也给了我鼓励,让我明白自己这一节课也有亮点,如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并且体现了信息技术课与美术整合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传播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本节课知识点都已完成,并且设计了一个综合练习——画柳条,让学生巩固练习.我想,如果我可以把"曲线"工具的画法编一个顺口溜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两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拖动.

对一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原地单击.

对封闭曲线的"三步走":先点击,二拖动,三拖动.

这是我设想的不知是否会更好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