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5简介

| 介绍信 |

【www.guakaob.com--介绍信】

货币战争5简介篇一
《货币战争介绍》

为什么货币战争能够引起强烈的反响?

我认为有三点,第一,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随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逐步开放,《货币战争》给我们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第二,这本书以“国际银行家”为主角,以一个个历史事件为依托,串成一个逻辑框架,还讲述了很多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引起人们极大地阅读兴趣。

第三,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部分的反对者对故事资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由于我们对金融方面了解得不透彻,我觉得我们可以怀着学习的态度读这本书。

内森·罗斯柴尔德利用其家族严密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比英国官方提前了整整一天得到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的消息,通过操控英国国债市场,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

作者把人们普遍接受的世界近代史解释成是小撮国际银行家为了争夺货币发行权阴谋策划的。

作者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今天。其次在战略上,严密防范外资银行恶意制造通货膨胀推高中国资产泡沫化,继而猛抽银根制造通货紧缩来剪中国的羊毛,同时防控美元体系的崩溃危机。大量增加中国的黄金和白银储备,逐步改革中国货币体制以实现金银本位下的“中国元”转化,逐步迈向世界储备货币之路。

从历史上看,他们采取的大行动:

英国在银行家的鼓动下建立了第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银行家的钱袋。英格兰银行模式成为此后银行家们在美国努力复制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总统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较量,前后共有七位美国总统被刺。包括实现美国统一的林肯总统。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总统的伤亡率比美军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一线部队的平均伤亡率还要高。最终国际银行家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彻底控制了美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建立了美利坚大地上的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

书中还介绍了,国际银行家阴谋策划了一战二战,叱咤风云的希特勒不过是国际银行家的傀儡

挑动了中东战争,让国际油价上涨了400%!

发动了对亚洲小龙小虎的“剪羊毛”行动,并给日本投掷了一颗金融核炸弹,导致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长达十几年

书中还谈到许多国家被国际银行家发起的货币战争打败,人民靠生产劳动创造的财富被掠夺,非常令人震惊,发人深省。

不过,我们也希望作者讲述的 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就是人类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小部分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之中。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介绍,希望有兴趣的同学看一看这本书。

货币战争5简介篇二
《货币战争5人民币》

货币战争(五):人民币能否称霸世界?

国务院昨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结合此前中国央行与韩国、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范围,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提升,但人民币是否会像前几天我们回顾的英镑、美元、日元那样就此崛起,成为国际硬通货?今天的《货币战争》系列节目,我们就来回顾人民币是如何由弱到强以及它今后的命运?

计划经济时代人民币被严重高估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战争激战的枪炮声中,人民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先于共和国而成立。

由于刚刚历经数十年战火的洗礼,当时中国的经济肌体几乎完全瘫痪。年轻且没有经验的新中国央行要面对的,除了一个严重通货膨胀的烂摊子,还有各解放区分散发行的各种货币。人民币从此正式走上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

这就是当年发行的的第一版人民币,它一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样式之多,超过了后来的任何一套人民币。

更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这套人民币面值从1元到5万元,跨度之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建国之初物价波动的惊人幅度。

由于国内物价猛涨,而国外物价稳定甚至下跌,当时的人民币对外也极其不稳定,1949年3月600人民币可以兑1美元,到了1950年3月,就变成42000人民币才能兑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汇率大幅度下跌多达52次。

丁志杰:“那也就是说在那个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面,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那就是说人民币基本上开始一文不值。”

但随后,经济运行很快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稳定下来,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人民币也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汇率在之后的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整的直线。

吴念鲁:“到了55年,56年以后,这个人民币的牌价基本上没有动,为什么没有动呢?就是人民币的牌价只是作为一个计划,计划上这么一个,一个核算这么一个指标,比如说我进口我需要多少外汇了,那么这时候我就给你多少多少人民币,那么我这个出口,比如说我是多少了,然后我就算,统计,比如我出口是多少多少美元了,那么反回来折合人民币是多少,只是算一个折合的价格。”

根据这样的计划,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稳定在2.4618:1,简单地从数字上看,当年的人民币似乎相当值钱,但实际上在对外贸易中,比人民币牌价更有价值的却是另一个价格——换汇成本。也就是说,以商品出口成本计算,用多少人民币能换回一美元。

吴念鲁:“我记得在63年时候,当时我在中国银行,我们搞外贸信贷的人做过一个调查,当时做过一个调查以后,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换汇成本大概是6块多钱,6块多钱,就是一个美元要合6块多钱人民币。”

2块多的外汇牌价和6块多换汇成本,显示出人民币已经被严重高估,这给当时的汇率制度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吴念鲁:“当时觉得应该是,是不是应该调整人民币的汇率,应该调整,但是实际上后来觉得调整不调整,应该问题不是很大,就是没有什么更多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人民币的对外的汇率只是作为一个统计用的,只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用的,那么总体来说全部归到财政。”

这种汇率制度不可避免地让当时的外贸出现了一个畸形的现象:一方面国家提出千方百计要扩大出口,但一方面出口越多,亏损越大,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稳定,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经济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空前的泥潭,从1958年至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则不到2.6元。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进入双轨制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各种现代经济的元素开始被一一启动。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们币和外汇的交易业务,之后的13年间,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吴念鲁:“当时觉得这个外汇是一个稀缺的东西,后来产生一个什么,就搞叫外汇调剂市场,因为有的人他的外汇,他有外汇,但是他不一定进口不一定用得掉,有的人就是想进口但是没有外汇,因此就搞了调剂市场。”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多种汇率之间价格差别很大。

吴念鲁:“比如银行你规定你的汇率是一个美元是五元多钱,但是调剂市场上当时已经是八元多钱,而且已经,百分之八十几的外汇的需求都从外汇调剂市场上取得了。”

巨大的价差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外汇交易黑市。

李扬:“非常兴盛,像我们北京像(京宝街)那一带,那是黑市交易的一个,一个大本营,你要到那去一走,马上就有人凑过来,要美元吗?要英镑吗?要港币吗?”

经济学家李扬描述的情况,今天的很多中年人都还能够清晰地记得。而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得到当年外汇黑市的盛况。

作家王朔就曾在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中写道:“大伙儿是那么需要外汇买洋货,急得都疯了,就差组织义和团砸使馆了”。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发行的一种在中国境内流通、可与外币兑换的特殊人民币凭证也成为了香饽饽,这就是外汇券。由于当时国内商品的奇缺,和人民币汇率的高估,外汇券随之成为一种特殊消费权利的象征。

袁跃东:“那个时候坐出租车的多数是外国人,或者是外籍人,包括华侨,所以出租车司机他也要外汇券,外汇券比人民币要值钱,尽管面值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购买力强,所以出租车司机拒收人民币,很讽刺的事。”

到了这个时期,相对于改革开放转型中日趋活跃的经济,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制度,就如同计划经济留下的一条“金融尾巴”,无疑是一种拖累。

吴念鲁:“混乱,一种混乱,所有的外汇全国全部通过调剂中心这么来做,那么官方的价格实际上是有点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你再继续下去,我觉得对整个的贸易这个是发展不利的,而且对整个的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不利的。”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巡,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与此同时,在金融领域,一场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

李扬:“那时候改革,就从民间然后到半官方到官方讨论都很多,大家都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具体来说就是缺外汇,缺外汇,所以以前关于汇率改革不断是有人提出,但是不断的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吓倒,担心就是汇改之后一下子,我们本来已经是天天令我们担心的那一点外汇储备会减少,会出现逆差。”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份文件里面首次提出:要改革外汇体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随后,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

李扬:“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中国整体上来确立了市场运行的机制,确立了中国融入全球的一个基本平台,在此之前,虽然我们叫改革开放,主要是引进来,我们要人家的钱,那么94年之后实际已经确立了一种双向的一种格局,就是我们既要引进来,同时我们也要走出去。”

这次汇改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定为8.72:1,比之前的官方汇率5.7:1一次性贬值33%。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市场上变得便宜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从此之后,中国公司开始集体远征,中国经济走上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李扬:“是里程碑式的事情,中国的外汇储备摆脱了长期在0上下波动这样一种被动局面,从此走向了高增长之路。”

丁志杰:“对外经贸活动开始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在贸易,那么出口的增速开始达到了两位数,确立了中国此后的,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坚持不贬值

李扬认为,1997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就面对一个选择人民币怎么办?当时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它主要表现在从此中国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那么经济上如此,政治上如此,那么中国的人民币也从此获得了国际上的信赖,这点就对于一个大国的崛起很重要。

1994年,人民币第一次汇率改革成了当年打开经济发展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随后中国经济一路凯歌行进,到1997年时中国创造了7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

李扬:“是从泰国开始然后一下甩到韩国,像老牌的资本主义像日本什么等等,东南亚我们的香港、新加坡全部受到冲击,那么在这次冲击中一个大家应付冲击的一个很自然一个反应就是贬值。”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让汇率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大跌20%,历史上将这一天视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随后,风暴席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即使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于难,在韩国,受到攻击的韩元在2个多月里狂贬50%,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李扬:“中国就面对一个选择,人民币怎么办?因为当时这个,我们遇到非常大的压力,非常大的压力,在这种危机很深重的情况下,在国际的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说如果中国不贬值,你就万劫不复,就认为中国经济,那时候将近20年,20多一点,20年应当说初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家终于可以吃饱肚皮了,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了,那么认为你新阶段就没有了。”

但是,出乎世界的预料,我国政府力排众议,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

吴念鲁:“当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的话,人家西方都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在西方来讲,所谓一个,一个官员特别是像英国,比如英国的首相,或者英格兰银行,像中央银行的行长他说,英镑肯定不贬值,你们放心。但是礼拜五宣布,礼拜一就贬值,因此他们认为这个,官方不管你官多大,你要讲,肯定是随便一讲的,只是安抚民心。”

中国政府用行动实践了我们的承诺,98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8.27。 李扬:“这个阶段我评价它是非常重要,它主要表现在从此中国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那么经济上如此,政治上如此,那么中国的人民币也从此获得了国际上的信赖,这点就对于一个大国的崛起很重要。”

人民币走上国际化之路

丁志杰告诉记者,可以大胆预言,在未来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要发生。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仅仅两年后,中国经济再度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跃上1万亿美元大关,而人民币走向世界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2002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加拿大访问,途经温哥华机场时,他意外地发现,在当地的ATM机上,居然能够用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和加元。

丁志杰:“那么他当时看到这个事情就觉得很兴奋,说要,指示要加强研究,其实我们从那时候就看到,就是说随着亚洲危机就是亚洲逐渐走出危机,中国的经济就是说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币开始在周边的地区开始流通,那么也逐渐被市场所认可,所以说我们看到就是说,最早期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的这个现钞的这种跨境流通。”

无独有偶,2003年,马来西亚央行行长访问中国,他突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问题。 丁志杰:“访问中国的时候说,我们的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人民币,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投资的渠道,那么当时对我们政府来说大家还不知道说,马来西亚央行拿到人民币以后,作为外汇储备他怎么来投资。”

看来,不论我们自己是否有所准备,人民币的渗透都已悄然发生,2005年,菲律宾央行也宣布,人民币在菲律宾成为自由兑换货币。而在新加坡、越南、蒙古,甚至是法国巴黎的街头,人们都能够看到人民币兑换点。

袁跃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币,我们没有去主动地很声嘶力竭地去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实际上人民币的区域化已经在逐渐形成。”

加入WTO的2001年,中国外贸规模为5000亿美元,到2004年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一举超过了日本,2005年外贸规模则达到了1.4万亿美元,但贸易摩擦的问题却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背后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由于1997年金融风暴被迫暂停,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维持了7年,造成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也已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关键时刻。

2005年7月2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

周小川:“核心内容可能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就是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是一个内容;第二个内容就是汇率将是浮动的了,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我们做了一个初始的汇率水平的调整是2%。”

这次汇改被人们称为人民币的第二次汇改,此后3年的时间,人民币走上了渐进式升值之路,迄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0%,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5年底的8千亿美元上涨至2008年底的1.9万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进入了GDP每年增长10%以上的高速发展阶段。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充分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上升,也感受到人民币与外汇兑换从未有过的方便。

周小川:“总体来讲,应该看到中国整个购买力提高,人民币更加坚挺,价值更高了,对整个经济好的方面要大大大于负面影响的方面。”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低谷,在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都遭受危机以后,人民币因为自身的稳定成为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年底至今的4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白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李扬:“货币互换实际上就是说我们两国互相达成一个协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个比例内接受本币,所以能开这个通道,在于我们经济上有联系,而且我们在政治上有互信,有互相信任,所以它对于推进人民币的进一步走出去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通常认为,一种货币的国际化须经历三个阶段: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计价、成为储备货币,而货币互换不过是人民币走出的第一步。但是,人们还是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冰之旅,在以一种过去想象不到的速度悄然推进。今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宣布签订700亿元人民币等值双边货币互换框架协议,协议约定,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使用人民币,不必再用美元作交易中介货币。

丁志杰:“比如说中韩的货币互换,韩国的货币当局拿到人民币以后,那么他一部分可能用于什么?韩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那也就是说人民币直接进入了国际投资领域,阿根廷拿到的人民币的资金很大一部分主要是用于阿根廷从中国的进口,那就人民币进入了贸易支付领域,更为有意义的就是说,白俄罗斯在和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不到一周以后,就宣布

货币战争5简介篇三
《《金融海啸中的货币战争》5DVD》

《金融海啸中的货币战争》5DVD

作 者:谭雅玲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开 本:0

册 数:0

光盘数:DVD 5盘

定价:580元

优惠价:464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

讲师:谭雅玲

1985年进入中国银行从事国际金融研究至今。其间曾先后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日本山一证券公司、中银集团(香港)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进修与培训。现为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联融国际投资顾问中心主任、兼多家刊物特邀研究员,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国际金融的研

究工作,并卓有成效。 ……

《金融海啸中的货币战争》5DVD

《金融海啸中的货币战争》5DVD

《金融海啸中的货币战争》5DVD

讲师:谭雅玲

1985年进入中国银行从事国际金融研究至今。其间曾先后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日本山一证券公司、中银集团(香港)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进修与培训。现为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联融国际投资顾问中心主任、兼多家刊物特邀研究员,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国际金融的研究工作,并卓有成效。 ……

作 者:谭雅玲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开 本:0

册 数:0

光盘数:DVD 5盘

定价:580元

优惠价:464元

本店订购简单方便,可以选择货到付款、汇款发货、当地自取等方式

全国货到付款,满200元免运费,更多请登陆文成图书。

货币战争5简介篇四
《货币战争(五) 人民币能否称霸世界》

货币战争(五):人民币能否称霸世界?

经济半小时,2009.4.9

(主编:卢小波 记者:顾平 摄像:毛云李、李慧)

国务院昨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结合此前中国央行与韩国、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范围,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提升,但人民币是否会像前几天我们回顾的英镑、美元、日元那样就此崛起,成为国际硬通货?今天的《货币战争》系列节目,我们就来回顾人民币是如何由弱到强以及它今后的命运?

计划经济时代人民币被严重高估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战争激战的枪炮声中,人民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先于共和国而成立。

由于刚刚历经数十年战火的洗礼,当时中国的经济肌体几乎完全瘫痪。年轻且没有经验的新中国央行要面对的,除了一个严重通货膨胀的烂摊子,还有各解放区分散发行的各种货币。人民币从此正式走上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 这就是当年发行的的第一版人民币,它一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样式之多,超过了后来的任何一套人民币。

1

更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这套人民币面值从1元到5万元,跨度之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建国之初物价波动的惊人幅度。

由于国内物价猛涨,而国外物价稳定甚至下跌,当时的人民币对外也极其不稳定,1949年3月600人民币可以兑1美元,到了1950年3月,就变成42000人民币才能兑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汇率大幅度下跌多达52次。

丁志杰:‚那也就是说在那个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面,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那就是说人民币基本上开始一文不值。‛

但随后,经济运行很快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稳定下来,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人民币也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汇率在之后的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整的直线。

吴念鲁:‚到了55年,56年以后,这个人民币的牌价基本上没有动,为什么没有动呢?就是人民币的牌价只是作为一个计划,计划上这么一个,一个核算这么一个指标,比如说我进口我需要多少外汇了,那么这时候我就给你多少多少人民币,那么我这个出口,比如说我是多少了,然后我就算,统计,比如我出口是多少多少美元了,那么反回来折合人民币是多少,只是算一个折合的价格。‛

根据这样的计划,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稳定在2.4618:1,简单地从数字上看,当年的人民币似乎相当值钱,但实际上在对外贸易中,比人民币牌价更有价值的却是另一个价格——换汇成本。也就是说,以商品出口成本计算,用多少人民币能换回一美元。

吴念鲁:‚我记得在63年时候,当时我在中国银行,我们搞外贸信贷的人做过一个调查,当时做过一个调查以后,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换汇成本大概是6块多钱,6块多钱,就是一个美元要合6块多钱人民币。‛

2块多的外汇牌价和6块多换汇成本,显示出人民币已经被严重高估,这给当时的汇率制度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吴念鲁:‚当时觉得应该是,是不是应该调整人民币的汇率,应该调整,但是实际上后来觉得调整不调整,应该问题不是很大,就是没有什么更多的现实意 2

义,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人民币的对外的汇率只是作为一个统计用的,只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用的,那么总体来说全部归到财政。‛

这种汇率制度不可避免地让当时的外贸出现了一个畸形的现象:一方面国家提出千方百计要扩大出口,但一方面出口越多,亏损越大,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稳定,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经济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空前的泥潭,从1958年至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则不到2.6元。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进入双轨制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各种现代经济的元素开始被一一启动。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们币和外汇的交易业务,之后的13年间,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吴念鲁:‚当时觉得这个外汇是一个稀缺的东西,后来产生一个什么,就搞叫外汇调剂市场,因为有的人他的外汇,他有外汇,但是他不一定进口不一定用得掉,有的人就是想进口但是没有外汇,因此就搞了调剂市场。‛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多种汇率之间价格差别很大。

吴念鲁:‚比如银行你规定你的汇率是一个美元是五元多钱,但是调剂市场上当时已经是八元多钱,而且已经,百分之八十几的外汇的需求都从外汇调剂市场上取得了。‛

巨大的价差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外汇交易黑市。

李扬:‚非常兴盛,像我们北京像(京宝街)那一带,那是黑市交易的一个,一个大本营,你要到那去一走,马上就有人凑过来,要美元吗?要英镑吗?要港币吗?‛

3

经济学家李扬描述的情况,今天的很多中年人都还能够清晰地记得。而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得到当年外汇黑市的盛况。

作家王朔就曾在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中写道:‚大伙儿是那么需要外汇买洋货,急得都疯了,就差组织义和团砸使馆了‛。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发行的一种在中国境内流通、可与外币兑换的特殊人民币凭证也成为了香饽饽,这就是外汇券。由于当时国内商品的奇缺,和人民币汇率的高估,外汇券随之成为一种特殊消费权利的象征。

袁跃东:‚那个时候坐出租车的多数是外国人,或者是外籍人,包括华侨,所以出租车司机他也要外汇券,外汇券比人民币要值钱,尽管面值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购买力强,所以出租车司机拒收人民币,很讽刺的事。‛

到了这个时期,相对于改革开放转型中日趋活跃的经济,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制度,就如同计划经济留下的一条‚金融尾巴‛,无疑是一种拖累。

吴念鲁:‚混乱,一种混乱,所有的外汇全国全部通过调剂中心这么来做,那么官方的价格实际上是有点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你再继续下去,我觉得对整个的贸易这个是发展不利的,而且对整个的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不利的。‛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巡,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与此同时,在金融领域,一场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

李扬:‚那时候改革,就从民间然后到半官方到官方讨论都很多,大家都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具体来说就是缺外汇,缺外汇,所以以前关于汇率改革不断是有人提出,但是不断的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吓倒,担心就是汇改之后一下子,我们本来已经是天天令我们担心的那一点外汇储备会减少,会出现逆差。‛

4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份文件里面首次提出:要改革外汇体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随后,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

李扬:‚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中国整体上来确立了市场运行的机制,确立了中国融入全球的一个基本平台,在此之前,虽然我们叫改革开放,主要是引进来,我们要人家的钱,那么94年之后实际已经确立了一种双向的一种格局,就是我们既要引进来,同时我们也要走出去。‛

这次汇改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定为8.72:1,比之前的官方汇率5.7:1一次性贬值33%。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市场上变得便宜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从此之后,中国公司开始集体远征,中国经济走上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李扬:‚是里程碑式的事情,中国的外汇储备摆脱了长期在0上下波动这样一种被动局面,从此走向了高增长之路。‛

丁志杰:‚对外经贸活动开始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在贸易,那么出口的增速开始达到了两位数,确立了中国此后的,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坚持不贬值

1994年,人民币第一次汇率改革成了当年打开经济发展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随后中国经济一路凯歌行进,到1997年时中国创造了7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

李扬:‚是从泰国开始然后一下甩到韩国,像老牌的资本主义像日本什么等等,东南亚我们的香港、新加坡全部受到冲击,那么在这次冲击中一个大家应付冲击的一个很自然一个反应就是贬值。‛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让汇率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大跌20%,历史上将这一天视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随后,风暴席卷马来西亚、菲律 5

货币战争5简介篇五
《货币战争5读后感

货币战争5读后感

货币战争5>读后感

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都看过了,每本都是我受益匪浅,都是以近代金融历史为案例,货币5更是讲这几年发生的一些金融事件。这不仅仅是一部金融类的书,也是以伦理人性类的书,更是财富类的历史书。读起来就像是小说一样的存在,情节跌宕起伏。

资本永远都是逐利的,更准确的说,是资本背后的人性永远都是贪婪的。当人类不是在理性的状态下获取财富,而是在充满欲望的强烈情绪下追逐财富,就会引发金融爆炸,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人类过度贪婪的后果。人性,与生具俱来的贪婪,是驱动经济运转的根本力量。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创造财富跟分配财富展开的,而人性的贪婪始终伴随着左右。

货币并不是财富,而只是财富的收据,代表着财富的索取权,外加国家的担保。人们每天辛勤劳动,将劳动成果托管于银行,拿到的是一纸收据,希望在自己年老退休以后用收据跟以前相当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收据所对应物贬值了,这不就等于掠夺或者欺诈了吗?

政治制度的本质,就是保证国家财富的分配按照定下来的方案走;所谓的阶级矛盾,其本质也就是财富的分配矛盾而已。良好的制度,不是能够避免贪婪,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克制贪婪。因为贪婪是人性,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无法根治,历史也就是在重复人性的贪婪而已。人类的知识可以累积,科技也会进步,但是人性改变了几许?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人们太健忘。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地域相隔万里,时间相差千年。古罗马与中国北宋,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土地兼并,税负不公,财政赤字,货币贬值,内忧外患,甚至连危机爆发的顺序都一样。历史竟能如此惊人的相似,只因背后的人性基本没变。

古罗马立国以来,以氏族为基础,早期实行共耕制,耕地共有,私人财产仅限于“牲畜和奴隶”,罗马法不承认土地的私有,这样的罗马就形成了一个以公民,公有土地,公民军队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坚强内核。古罗马之所以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每个战士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而战的。随着罗马的经济稳步发展,财富日增,人性的贪婪就开始萌生了,首先打破规矩的就是终身制的国王跟世袭的贵族,他们开始公田私用,还迫使公民无偿劳动以满足他们的私欲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财富分配不公就出现了。随着豪强大户的势力日益膨胀,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土地,压榨平民,导致内战不断。期间有一段转折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外扩张代替了对内压迫,但是随着版图的不断增大,管理越来越难实现,最终还是崩溃了。因为贵族跟豪强大户的势力壮大,对平民的压榨不断。通过不断的贬值货币,造成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导致的反抗力量越来越强大所致的。再者,就算把整个地球都变成了罗马,可是由于人性的贪婪,财富也会向小数人集中,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

中国的北宋也曾盛极一时,与古罗马帝国那种基于政治统治和军事的需求不同,北宋时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跟经济扩张的自然结果。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各种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贸易也发展迅速。北宋也因此兴起了第一批的银行家,由于与官府的地缘关系,通过各种手段把“引”都集中在手里,随着他们的“筹码”越来越多对市场价格的控制能力也就越来越强,然后通过各种高利贷,典当之类的业务发展壮大了势力,最后富人与官员勾结起来就成了左右政策的力量。与古罗马一样,也有遇到反抗力量,但是最终还是被利益集团的力量压回去了。富人兼并大量土地但鲜有纳税,然后农民肩负这财政收入的重担,还要被地主剥削,再加政府赤字,贬值货币欲望高涨,导致物价上涨,最后民不聊生,人民力量反抗。

当改革的力量不足以击破已经固化到制度的贪婪的时候,就是国家破裂之端。无节制的贪婪所导致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永远都是国家破裂的主要因素。

如果历史可供借鉴,那么美国不是是在步入财富兼并,税负不公,财政赤字,货币贬值,阶级对立的恶性循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随后30年里,基本没有悬殊的贫富差距,这是中国财富分配的一个新的开始。人类文明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人试图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由于每个人的勤奋程度,性格,资质,成长环境,机遇都不同,最终有差距是逻辑上的比如。我们必须承认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都需要存在勤奋聪明的人,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30多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社会阶层也在变化着,会不会有像罗马跟北宋的豪强大户正在生根呢?利益集团的出现呢?

政治制度的本质,就是保证国家财富的分配按照定下来的方案走;所谓的阶级矛盾,其本质也就是财富的分配矛盾而已。良好的制度,不是能够避免贪婪,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克制贪婪。

畸形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这是不是“土地兼并”的一种形式呢?全国房产一天不联网,没有人会知道房产的分配情况。但是这个明明不是技术问题,大家都知道只有知道全国房产的分配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那为什么就是不能克服呢?难道其中已经有“豪强大户”在阻挠?如果历史可供借鉴,全国不动产联网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因为这是现行制度的力量跟人性贪婪力量的较量。

最后,宋鸿兵先生在金融的角度给出了几点建议:

推行房产税的重大阻力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因为高地价才能产生财政收入;金融系统同样不愿意看到房价下跌,因为这样资产质量就下降,影响收益。那么能不能把房产税的现金流>证券化?那就是“房产税抵押证券”。这样既能有效的刺激地方政府推进房产税的积极性,同样对金融系统也是一个巨大的收益来源。

中国历史上对粮食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使得中国没有步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忽视农业重要性上面的后尘,但通过取消农业税,加强美农业补贴等也只能勉强维持农业发展。种粮不赚钱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土地流转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因为流转的必然结果就是土地的集中,而且是向资本密集的方向集中。就像“豪强大户”那样,他们

得到了的土地只会租给别人去耕种,因为他们不善于去耕种,利润不及资本的翻滚来的快,他们主要目的是追逐地块的升值空间,绝非看重了种粮的利润。因此他们不关心土壤的质量,也不会去精耕细作,兴建水库之类的支出肯定是越少越好。而租地者更不愿意拿自己的钱去补贴别人的田地,也负担不起,只会把土地当工具,用瘦了的田就去租别的咯。对农民的直接补偿才是对扭曲的粮价的校正行为。农民消费能力扩大了就刺激城市经济与服务的增加,带来稳定的就业增长,又反过来吸纳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向良性发展。

货币战争5简介篇六
《《货币战争》读后感及ppt报告展示》

货币战争5简介篇七
《第五讲货币战争二日欧》

货币战争5简介篇八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一打开书,就看到一个浩大的“柴氏”家族,我仿佛云里雾里的,理不出一个头绪。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场又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人类史上不断演绎着,而且无声息地进行着。有谁会真正知道美国总统被刺杀,世界经济衰退,战争的爆发的幕后黑手?谁会在历史书上描述到林肯总统被刺杀的是因为南方势力不满意站争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弊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然而,这都没有道出真正的幕后黑手。

银行家最擅长的是“剪羊毛”,也就是通过大量发行货币,鼓励投资,使经济过热,吹起泡沫,然后突然提高利率,紧缩银根,使泡沫爆破,使多家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当优资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银行就可以从中获得高额的利润。同时,我又感觉一丝怅然,觉得我们的世界太恐怖了!我们的财富被掠夺,人们的生命被收割,我们都是某些人眼中的羊群!

之前,经济一团糟的美国,正在面临一场几十年未有的巨大的经济危机。就表层意义而言,这是混乱的经济现象,但由表及里,人们不难看出美国的政治基础,治国方略也同时显露衰败的迹象,就像所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混乱是表象,根子是制度。可以说,这场金融危机反映了美国的治国政治制度出现了危机;政府高官都有金融寡头的后援背景,政府放任私有银行贪欲横行;政府培养普通民众养成优越感以及没有节制的消费信贷;政府与国民安乐于举债度日;天文数字军事费用背后所掩盖的强权政治军事占领······其实,美国这种向全世界举债,想全人类举债的行为,与武力举债无异······!!!

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摆脱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方法有三:美国政府干预救市;世界各国为美国买单;用战争手段掠夺他国的财富。很明显,第一种方法,不可能完全奏效;第二种方法,要全世界忍声吞气,牺牲自我的利益,这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必须忍辱负重,而且随时因突发事件而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至于第三种方法,百年来,西方已经数次使用,唯美国获益最大。

2008年,历史将中国推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而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金融市场,应该怎样迎敌?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看到西方金融思想的优劣,结合我国国情适度引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我们的“战略空车”主权沦陷,不能将货币发行权拱手相让。如果屈服于国际银行家的阴谋之下让自己的印钞机,无异于将人民沦陷于沉重的债务之中。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成为世界上的一枝独秀。

虽然这本书的思想比较偏激,不过读读还是有好处的。

《货币战争》读后感

读了《货币战争》之后感觉这是一本史料性较强、内容很丰富、故事很生动的书。它主要关于近现代金融社会发展的历史演义,不仅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还可以作为各种金融正史或教史的重要补充,激发人们对一般金融知识、金融历史和现实金融社会生活的兴趣关心和认识。其中关于美国中央银行的美联储竟是私人金融寡头资本所有或操控的重要揭秘感觉很有价值。

全球化的今天,在国内一度弥漫着主流经济学家们对资本和所谓资本主义合理性的一片赞美之声,并麻痹和误导着众多的人们,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大家现实中世界经济格局和矛盾现实的本质,其实都是不同人们或不同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的利益攸关的所谓“货币战争”,而且,现实全球化“货币战争”的游戏规则也远远谈不上什么公平正义,而是形成了“华尔街”国际金融寡头们的一手操纵。

《货币战争》自出版之后,受到了普通大众的关注。是人们逐渐明白货币问题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盛败。也改变着人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例如作者讲述的情况与习惯性认识完全不同。在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概念里,既然中国的人民银行是国有的,属于政府机构序列,那么外国央行也应如是。但书中所揭露的西方国家央行并非如此,英格兰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乃至美联储,无不是私有银行,而且推其历史沿革,罗斯柴尔德家族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各银行的成立,之后陆续又产生几大金融家族,这些家族至今仍在发挥着神秘的难以估计的作用。

过去的几百年间中国经济步履蹒跚、起伏跌宕,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货币金融问题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以致吃了大亏。现在我们需要在认识方面急起直追。至于金融 全球化,特别是推动它的背后力

量,我们也不必把它们都看成是洪水猛兽。看到风险和挑战,就拒绝参与全球分工,拒斥金融自由主义,走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老路,是完全行不通的。金融全球化是一个大的游戏。对于中国来说,被迫也好,自愿也罢,我们都要参与其中。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回避,而是运用中国的智慧把这个游戏玩好,并且要成为这个全球大游戏的主要博弈者之一。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如果再有足够的运气,做到这一点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有人把市场的涨跌简单地归结为供给和需求发生的变化,没错,供需关系是决定涨跌的基本因素,但却不能决定涨跌的最大幅度,更何况有时涨跌还与供需关系发生背离;有人把市场的异常波动归结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监管不严,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暴涨暴跌来自于操控。联想到以下事实,更加佐证了上述操控的存在: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出身于美国老牌投行高盛公司的身份,以及历任财长的华尔街背景可以看出金融资本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从高盛公司与我国的上市公司深南电对赌石油价格的胜利,可以看出金融资本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强力控制;从摩根、高盛在中国市场的进出时间以及其中国的代理人的种种言论可以看出其对中国市场的介入程度。需要注意的是,高盛,摩根还仅仅是摆在台面上的资本,有更多神秘资金无法彻查来源。

但是本书中数据图表缺乏,大量的命题,都缺乏有效的数据来做证据,真实严谨的数据,是经济理论的基石,否则可信度很难建立。

读《货币战争》与《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

郎咸平教授的《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一书。郎咸平先生从金融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目前的金融危机以及中国面临的真正危机——制造业的危机,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同样提到了对《货币战争》一书的看法。郎咸平教授说货币战争一书上讲的内容是“胡说八道”、“都是错的”,而且“国际金融炒家如果只有这么点水平,我们就该安心了”。当然,这是随口一说,我们也不能较真,在我看来郎教授并非说这本书全错,而是说这本书描写过于简单,问题导向不正确。郎咸平教授称《货币战争》中的那些描述的事实其在上世纪早期就已经存在了,这也是为什么宋鸿兵是“编著”而非“著”的原因了。

其实,就我看来,对于国际金融炒家的金融阴谋(或金融剥削),两本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相一致的,只不过宋鸿兵先生以货币的角度看待国际金融发展,而郎老师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更广泛了。

从开始看《货币战争》这本书开始就爱不释手,直到一口气读完。就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宇燕说的一样:宋鸿兵先生果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由于宋鸿兵先生在编著历史,我们也很难直接去辨别其中的真假,更何况参杂了真话的谎言是最难识破的!所以,我们暂且认同宋鸿兵的说法,再慢慢细看。

此书以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融发家史展开,讲述了一个彻底的货币阴谋论以及金融霸权论,颠覆了我们的一些传统认识。将欧洲、美洲以及世界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以“金融战争”为脉络串联起来,写成了一幅完整的金融货币战争篇章。最后,作者落实到中国面临的现实情况展开应对策略的叙述。其中,令我惊讶不止的就是:本书出版于2007年6月,此时的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只是略有苗头,而且其真正编写完的时间应该早于2007年6月。那时作者就在书中猛烈抨击了衍生金融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金融危机和中国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这的确令人汗颜!当时,虽然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可能有些过热了,但是当时又有多少人去抨击衍生金融工具呢?又有多少人以自己的理论为基点阐述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危害呢?

《货币战争》中的一段话令我震撼:“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在我的脑海中,简单明了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的事实从未被应用到货币的供求上。在我国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宣传下长大,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可以垄断货币的发行,国家也不可能剥削人民(当然,坦白的说,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银行制度本来与国外不同)。但是,书中的事实表明货币在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一种可以控制的商品。尽管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但是从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认真的考虑过。

“当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时,美国在生产美元。”尽管浅显易懂,但这样一句话还是让我产生极大的震撼。美元主导着世界货币体系,但是美国尽到了维护世界货币体系稳定的义务和责任了吗?美元不负责任的过山车式涨跌,为了本国经济而巨额增发等,这看起来可不太像是负责任

的表现。宋鸿兵先生一直抨击“债务货币”,也就是现在的法币。把债务货币认为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这点我想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债务货币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就很难讲了。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又何况是存在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法币呢。这种法定货币对生产力发展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货币信用量,促使企业大规模发展。当然,凡事有个度,过度了自然有害。而对于美元,如果现在我们一味的抨击,那有没有想过中国过剩产品品出口中有多少是被美国人购买了,而这种购买又我们中国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呢。

宋鸿兵先生所强调的黄金之上的观点,我觉得自己缺乏判断力。但书中关于通货膨胀的数据令我有些信服黄金的魔力,至于数据的真实性就无从考证了。在此,我们引用郎咸平教授的观点:“欧洲在16、17世纪的时候,曾经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怎么来的,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之后造成的。你再想想,今天如果要发行纸黄金的话,你相信哪个国家去发行?还是美国,既然美国发行纸黄金,跟它发行美元有什么差别,不是一样的事情吗,所以用这点来看,你把黄金过于神话包括就是错误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避险工具,而是一个大宗的物资。”郎教授说话也颇有道理,只是处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无法判断。我只是在想,如果实施了人民币与黄金挂钩的货币体系,如果世界财产都来追逐可以保值的人民币。简直不可想象中国要发行多少人民币,要持有多少黄金。如何协调黄金和人民币之间的等量关系与扩大社会生产的巨大资金需要之间的矛盾。人是社会人,社会的发展终究还是归属到人自身发展上来。既然出现信用,既然出现超储量放贷,这就说明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有存在的价值。当年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系的崩溃至少告诉我们这种黄金挂钩体系的可持续性值得我们深思。

至于《货币战争》中所提到的“金融核弹”衍生金融工具,我不觉得这是导致东京垮掉的根源,看跌期权顶多就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多的可能是政治原因和国与国之间贸易问题才是问题的根源。美国的金融玩家的确已经经历过了很多泡沫时代和萧条时代,他们或许更明白何谓“金融万有引力定律”。在日经指数高位运行时,低价做空日经指数也符合逻辑上的操作手法。“金融市场具有一种超强的禀赋,当增加投机机会的方法存在真实需要时,市场必定会提供这种方法”,基于这点来看,把日本市场的崩溃归罪于这些衍生工具还是令人不解。最多,可能这些金融家通过政治运作影响了日本的汇率,进而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和股市。但到底是日本股市自己病入膏肓或被别人下毒致死也不能断然下结论吧,日本当年极度膨胀的民族自信心和高位运行的资产价格难免出现泡沫的影子。不过,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资金的储藏场所,的确给经济调控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从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到多家投行倒闭,再到现在中国许多国企爆出对赌协议的亏损,无处不有衍生金融工具出没。如何用好衍生工具,保证其不过度是个重要的问题。

宋鸿兵先生和郎咸平教授都提到了国际金融炒家的“高超技艺”。宋鸿兵先生认为国际金融家的法宝就是“剪羊毛”,即通过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或泡沫制造来谋取暴利。近年泰国经济的崩溃似乎可以用此来解释。郎咸平教授则认为“国际金融炒家利用定价权取代了供需,这就造成了国际大宗物资价格大涨„„实际上我所理解的国际金融炒家的水平比书上写的起码高百倍、千倍以上,你根本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高手,被你感觉出来还是什么高手呢”。这一点其实与宋鸿兵提到一点有相似之处:“实际上中国缺少定价权的关键问题就是没有金融的战略控制权”。更进一步,郎教授说“我们所学的经济学从2008年开始应该重新改写„„石油等各种产品的价格,是由国际金融炒家所决定的。”那我要问:国际金融炒家是具体通过什么来实现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上涨呢?是通过期货市场,还是利用了某些产品的定价恰恰是由小范围市场而非全部市场决定的呢?我们在关注价格到底是不是真的反映了供求关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价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另外,我所疑问的是,期货市场真的是基于现货市场的吗?为何一个个事例表明期货市场决定了现货市场的走势呢?期货市场所发现的价格到底是众多真实买方和卖方共同意愿的反映,还是金融大鳄们意愿的反映?如果期货市场是被金融炒家控制的话,实物期货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又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搞不好实物期货市场就更摧残民生了。

还有郎教授讲的中国制造业危机,还有工商业链条时代„„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至少让我们知道金融对于现代社会运作的及其重要性。掌握了知识,就是掌握了力量,才会掌握主动权。金融,无论好与坏,至少它现在是存在的,而且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冲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把金融相关的知识搞明白,才能在现代金融竞争中掌握有利地位。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无论如何,宋鸿兵先生的一些话还是对我们这些国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中国目前还仅仅是在大规模模仿西方生产技术方面很有进展,在思想理念与科学技术创新方面还差之甚远。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严重缺乏文明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重要表现就是无法辨别西 方制度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缺乏批判其明显荒谬之处的道德勇气,不敢尝试西方没有的东西,缺乏试图建立新的世界规则的胆略。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

六大因素制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

“新农合”制度目前在全国尚处于试点阶段,也出现不少难以避免的问题,并严重滞后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的步伐,亟待加以解决。据调查,目前有六大因素,致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步履维艰”。

基金筹集难以快速到位 —— “新农合”制度规定,农民以户为单位缴纳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并以户为单位给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颁发《合作医疗证》。但是在农村户籍统计中,普遍存在着婚嫁没有及时迁转户口,出生、死亡没有及时报户、销户等问题,登记人数与实际人数出入较大,影响了基金筹集的具体操作,造成中央、省、市财政补贴难以快速到位。

部分边远地区参合率偏低 —— 部分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存有疑虑,主要表现在投资观念、风险观念和共济意识淡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合作医疗提供的保证低、补偿中手续繁琐,以及前些年乡村干部乱收费、乱摊派的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医疗政策持怀疑态度。据统计,富平县梅家坪镇参合率仅为73%,全县倒数第一。参合率偏低,统筹资金到账少,必然影响农民的医疗赔付率标准。

参保期限制约新生婴儿享受 —— 按政策规定,一年一保,中途不接收新的参合人员。因此,在“新农合”医疗资金缴费期限后出生的婴儿,就不能参加“新农合”,这就意味着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不能得到大病医疗的保障,而此时新生婴儿患大病的机率是最高的。

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 调查中很多农民抱怨住院报销起付线高,报销比例小,报销封顶线偏低。临潼区乡镇卫生院和一级医院报销起付底线是150元,二级医院是300元,区外就医是1500元。富平县乡镇医院报销起付底线是100元,县级医院为300元,市级医院为600元,省级医院为2000元。2006年1-2月份,有20%的人选择了乡镇卫生院或一级医院就医,67%的人选择了二级医院就医,仅有13%的人选择区外就医。临潼区西泉镇坡底村农民王建辉因病住院,住院费用1300元,除去起付点的300元,超出的1000元扣除不属报销范畴的费用,余额按45%报销,只领到112元补贴。报销金额对于大部分经济水平低下的患病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60%的被访者认为“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不能有效满足参合农民的需求。

区县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 —— 区县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目前,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但是“新农合”医疗规定区县外就医报销起付线远远高于本地,而且报销手续繁杂,使外出务工人员难以感受“新农合”政策的优惠。

定点医院数量稀少 —— 因“新农合”定点医院数量少,医疗价格贵,服务态度差,导致农民在一般小病的治疗上更倾向于就近原则。临潼区定点二级医疗机构仅有5家,农民日常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或个体医生,且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落后、人才匮乏,难以承担“新农合”医疗患者就诊的重任,往往耽误病情。

此外,目前县级“合疗办”工作人员来源于本系统基层单位,多为临时抽调人员,队伍不稳定,办公条件简陋,县乡两级办公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

三、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紧迫性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

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没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在试点并进行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还不高,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80%左右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甚至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

3、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与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违背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而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某些医疗大开处方,卖贵重药,加重农民医疗负担。

据反映,太平镇绝大部分卫生医疗机构就诊收费和药费持高不降。在采访过程中有村民反映,有些医生甚至做出如此缺德的事情:有些病人的病不是难治,而医生缺偏偏弄一些无关紧要、“不痒不痛”的药方给病人吃,吃了几个疗程挣够亏心钱后再给病人开正药。

四、探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1、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是在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我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宣传的方式不应该书面和官方化,而是通俗易懂些,贴近农民。因为农民文化水平毕竟有限,他们不会关心合作医疗制度是什么重要手段,是什么最终体现,是什么重要内容;他们只关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它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切身利益。如果在宣传中没有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它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切实好处,那么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肯定不高,反而认为又是政府在以什么名义敛财,往往会以抵触的心理对待。

其次通过与村民访谈,我还觉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这种新型制度的力度不够。村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假如村民在符合报销的情况下由于不懂具体的操作过程,导致医疗费用报销不了,这反而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缺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型的制度推广肯定只会昙花一现。

因此,在向村民做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务必注意以上两方面,多多向农民宣传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并且时时刻刻以农民利益为重,让他们清楚实施新制度的每一个过程,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它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的手段欠妥当

在进行调研之前我就打听到村干部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采取强制手段,导致一部分村民产生抵触心理。农民有权根据情况选择拒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尽管它已经经过全国试点实验,但对其他地区农民来说还是不熟悉的。而对刚过温饱奔小康的村民来说,手头毕竟还是较拮据,每人每年15元还是挺大的一笔开支。

我觉得解决这一难题应该从源头做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是由市级牵头,以区级、县级以及县级市为单位,根据各自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施行。先来看看湛江市市级制定施行方案的总体目标:

再来看看湛江市某个县级单位是怎样施行的: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形势一片大好,轰轰烈烈。但是透过现象背后,深入到农民群众中,我们还是体会到事实上存在不少严重问题。通过采访在太平镇造甲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线工作人员和部分村民,我了解到一线工作人员在上级下达的重大任务面前不容怠慢,否则将受到扣奖金、工资,甚至降级或辞退的严重处罚。于是他们动用几乎所有用得上的法子确保下达任务100%完成,于是出现“制村民都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否则将以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由,不给村民办理未婚证、贫困证等证明”的怪现象。而从部分村民反映中知道村民有不满的怨气。一些村民子女比较多,得交一大笔钱,加上临近过年,每个地方都需要钱,手头更加紧张;一些村民不清楚这个新制度则认为这是村干部敛财的新花样。另外,在大部分农村推广新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双重收费现象。也就是一些村民担了教师等职务,在他们所属单位就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一线工作人员还是硬性要求他们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通过这些事实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农民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需要一段时间和适应的过

货币战争5简介篇九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为读者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国际银行家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提醒人们要预防“货币战争”在中国的发生。

跟随宋鸿兵先生的视野,我看到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实际上又是硝烟满布的货币战争。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 血肉横飞的战争, 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 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 而《凡尔赛合约》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 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 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 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 这些充满阴谋的战争都是国际银行家不懈追逐利益的结果。

通过宋鸿兵先生的独特视角,我看到了一个在教科书上没有见过的美国历史。似乎美国的历史,只是国际银行家在历史的舞台上华丽的演出。独立战争的爆发是缘于英格兰剥夺了其美国殖民地里美国人发行“殖民券”的权利;南北战争是“国际银行家们进行了长期缜密而周详的策划”;林肯的遇刺是因为他宣布由国际银行家在南北战争中一直提供巨额金融支持的南方的在战争中的债务一笔勾销;1929年的大衰退是国际银行家们共同组织的一盘大棋,其时间跨度竟然达到了20年之久;“1837年恐慌”是银行家与政府关于中央银行的存于废的斗争结果;“1857年恐慌”是银行家为了使自己获得一个好收成而已。而“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林肯、杰克逊、哈里森、泰勒、里根、肯尼迪的纷纷遇刺身亡的事实也只是验证了中国的那句老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个个美国总统不过是国际银行家们手中的棋子。那些走得顺利的子在银行家的支持下一路高歌猛进,然而一旦谁不听话了,就只得落得个遇刺的结果,让后给凶手安上一个精神病人的“诊断结果”。

读完《货币战争》,我认识了一批以前不曾相识的人,书中称之为“国际银行家”。他们不是总统,却可以想让哪里发生战争,哪里就发生战争;他们不是他们不是政治家,却可以在政治界轻易的呼风唤雨,按照他们的意愿操作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他们更不是士兵,却可以让美国总统的死亡率居然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他们好像就是美国历史的导演,让剧情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好像就掌握着这个世界的战争按钮,想哪里开火,只要轻轻的按下去就好了„„

随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降临,目前国内房价的不断攀升,我们也在向通货膨胀不断前进。是什么主导了这个过

程呢?寒假中看完的《货币战争》已经给了我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人民币的超量发行。为什么人民币会超量发行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老百姓拿出自己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钱来买房子,银行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断以个人购房的名义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钞票转账到了地产商、政府以及一手房东的手里,而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明天更高的回报,又把这些钞票拼命的撒向社会。一时的繁荣导致了国内的人民币数量猛增,而看看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你就知道了,还是那个房子,还是那斤猪肉,原来要1个铜板的东西,现在要一个金币才能买到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书中揭示了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一、以债务为货币发行的抵押,而非实物,这样就让有些机构有机会做一些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二、现在银行的部分储备金机制。美联储就有凭借美元是世界货币的优势而滥发货币的嫌疑。以前美国凭借国债发行美元导致本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的国债,就相当于美国通过国债将通货膨胀转嫁到其它国家。中国也是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的。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现代人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产业环境下生存?是一个很值得人们思虑的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该书内容的理解,下面来说说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看法。首先,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好看的书。这本书以小说的技巧来试图说明这几百年的货币运行的风云变幻,可谓精彩!这本书也从一个别人很少涉及的领域、一个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引入了历史,引入了经济这门本来很难懂得学科。如果说这个世界的事情是彼此联系的,错综复杂的,那么通过作者的细心发现和挖掘,他触碰到了金融与战争之间那跟敏感的神经。可能之前还没有谁像宋鸿兵先生一样,从一个纯货币的角度去看英国、美国的历史。也没有谁和他一样,以一群银行家为主体来阐述金融世界的风云变幻。全书以小说式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文学性强,天马行空 ,引人入胜。就书本身和它的内容观点而言,通过作者的深度挖掘,有一部分是比较有见地,有思想的,也值是得深入探讨的。这就是我认为的精彩之处。

其次,我还想讲讲自认为本书有缺陷的地方。虽然我接触经济学才半年的时间,不可能以一种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宋先生的著作,也当然不可能提出多少有见地的意见,甚至还有可能是自以为是,可是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我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所以随便说说。我个人觉得书中的有些说法断章取义,扭曲事实。比如说书中提到巴菲特大量购入白银是因为他受父亲影响,支持金本位的货币体系。然而,从我 读的巴非特传记中,巴非特自己对白银的解释是,只是一笔投资,2003年就全部脱手了,而且巴非特对黄金有一段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评论:“黄金是历史上最没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千辛万苦把它从地下里挖出来,再千辛万苦地运送千里,只为了在另外一个地方把它们埋到地里去!”这样的巴非特是不会支持金本位的货币体系的。

“1913年12月23 日,《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级别战争条件终于成熟了”,“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说因为《美联储法案》先通过接着爆发了一战,就认为“《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级别战争条件终于成熟了”;不能简单的说就因为美联储法案通过了,国际银行家

可以从参战的国家在美联储的借贷获得高额利息,就认为“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还有,虽然说事事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作者的洞察力很犀利,但有些联系似乎是牵强附会了些。比如作者一口咬定国际银行家们不只是操纵政治、制造战争,更频频制造金融危机;还武断地认定,所谓国际银行家就是一小撮利益一致紧抱一团的阴谋团体,而对现代金融体市场之间激烈的竞争这一客观事实全然漠视;甚至读完本书,让人觉得全世界是被一小部分智商极高的银行家统治着,这也与当今的气候不一致。

总之,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与经济学有关的书,学到了不少好的东西,了解了经济,了解了历史,还了解了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巨大的阴谋。通过读书,还让我学到了不少研究东西的好方法,这也是一大收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4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