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句大全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咏物诗句大全篇一
《咏物诗的类型》

咏物诗的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 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 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 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 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 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 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 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 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而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

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四、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 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 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五、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 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咏物诗句大全篇二
《咏物诗的鉴赏》

咏物诗句大全篇三
《咏物诗歌文档》

《咏物诗四首》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包含的感情,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物”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二、学习课文:1、预习检查:默写;2、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四首诗;3、由各小组按照自己的方式每个小组朗诵一首诗。

三、探究:度《子规》讨论回答

1、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什么特点?

传说是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后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又叫杜鹃、杜宇、怨鸟,啼血哀鸣,使人悲痛扼腕。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

2、诗中子规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两句写杜宇冤死已久,化鸟长年啼叫,令人闻而悲凄。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巧妙联想,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借咏子规,写历代冤魂之多,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还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3、诗人咏子规用了什么方法?

托物言情: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由鸟及人: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暗示之意深刻,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

四、拓展: 子规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除了本诗外,还有哪些写子规的诗词?“子规”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常用寓意是什么?

②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

③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总结:带有诗人特定情感的物象叫意象,古诗丰富:荷花高洁,菊花隐逸,鹏鸟高

远,柳枝别离,桃花美人、牡丹富贵、杨花飘零。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鸟或花都带上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常用寓意:象征凄怨哀伤的悲苦之事—→蒙冤、离別、怀远、思归。

五、整合:鉴赏咏物诗的思路(技巧、模式)是?咏物诗鉴赏三问法:

1、用了什么方法----托物寄情、咏物言志或借物喻理.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

2、写什么物(实:特征,原因) ? 啼血(形)─→积冤、不平(神)。

3、言什么志(虚:悲情还是喜情;是小我,还是大我)? 蒙冤屈死之人多(表层)─→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深层)。

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六、应用: 运用诗歌鉴赏三问法,合作探究另外三首。

(一)、合作探究《葡萄》:

1、诗人咏葡萄用了什么方法?

托物言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2、葡萄为何物?有什么特点?

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

的,枝条杂络――半枯、支离─→高架、扶――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勃生长。

3、诗中葡萄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张署共勉。

4、搜集其他写葡萄的或类似的诗句,看看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常用寓意是什么?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刘禹锡《葡萄歌》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 -----唐彦谦《葡萄》 ●溢美葡萄之词,美好、甜蜜,是皆大喜欢的美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

● 这些诗写的是征战疆场将士的悲壮。尝着葡萄的美味是官员,守卫边疆

的将士出生入死,诗人鸣不平。

(二)合作探究《赏牡丹》:

1、牡丹是一种怎样的花?有什么特点?

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之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特点:有格、多情—→独特魅力。

2、诗中牡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却格调不高,池中的芙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写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3、诗人咏牡丹用了什么方法?用这种方法的诗还有哪些?

烘托:诗人将芍药和芙蕖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再正面写牡丹。

比喻、拟人:比喻"国色"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石头城》《乌衣巷》这二首诗均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前者,题为“石头城”,却不从“石头城”入手,而是先从周边的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荒凉与衰败;后者,通过写“乌衣巷”周边的野草花,表明其荒凉意味,烘托王谢等世家大族已经没落的历史兴亡之感。

4、牡丹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除了本诗外,还有哪些写牡丹的诗文?“牡丹”这一意象在古诗文中的常用寓意是什么?

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②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李正封《咏牡丹》“国色天香”

③万万花中第一流。 ------唐?徐夤《牡丹花》

④天下真花独牡丹。----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⑤天然国色美无双---清?陈确

⑥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啊牡丹 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娇媚 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有人说你富贵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蒋大为《牡丹之歌》

※※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白居易《惜牡丹花》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唐?徐夤《郡庭惜牡丹》

※※借花抒情,伸述心志: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

5、古代文人是否都喜欢牡丹,为什么?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文人的喜好是当时社会境况的流露。盛唐的国花牡丹与清以病态为美的梅花,深刻的反衬着中国历朝历代的兴废存亡。

(三)合作探究《小松》:

1、诗中“小松”是何物?有什么特点?

岁寒三友包括——松竹梅。松是坚贞不屈的典范。因为松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四季常青”。

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 “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

2、“小松”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 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出身寒微,青年时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诗人以此诗抒发自己对不平社会的不满。

3、诗人咏“小松”用了什么方法?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写松,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在议论之中,充满哲理意味。

4、松树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除了本诗外,还有哪些写松树的诗?“松”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常用寓意是什么?

①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饮酒》 ②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③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④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⑤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常用寓意:松树是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正直、坚贞、高洁、傲岸。

七、提高:在历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几乎都可觅得咏物诗的芳踪,试完成2007年高考--重庆卷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咏物诗句大全篇四
《有关咏物的诗》

有关咏物的诗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清·郑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咏竹(傅庞如)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咏竹(七律)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诗句大全篇五
《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 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 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 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 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晚唐河朔人。本为寒士,屡试不第。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写给高侍郎的。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芙蓉:荷花。

前两句说,碧桃、红杏靠着甘露滋润、太阳煦照开出娇艳的花。"天上"、"日边"象征中第者地位陡然上升,"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 "和露种"、"倚云栽"比喻这些人凭恃靠山,特获宠遇。三、四句转过来写他自己,说江上的芙蓉却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只能在秋风中迟迟地绽放,但它自甘冷清,既不怨天尤人,更不肯趋炎附势。

3、思想感情

① 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 以物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 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4、常用手法: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抒情方法上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5、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学习过程】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环境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遭遇或发生的变化与诗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常常象征人或暗喻人,明写物实写人,要把物当成人来理解。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二.咏物诗常见的考题形式如下: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三、实战演练,感受高考

1、(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或)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又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作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自洁自清、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来喻自己,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或)这首诗在表现山泉的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南朝)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1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3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咏物诗句大全篇六
《咏物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5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