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度大庾岭篇一
《度大庾岭》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1],停轺一望家[2]。魂随南翥鸟[3],泪尽北枝花[4]。
山雨初含霁[5],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问长沙[6]。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官至考工员外郎。睿宗时贬钦州,赐死。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公元七〇五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这诗是在迁徙途中写的。
去国离乡,谁能不生怨思。何况宋之问由宫廷侍臣变而为天涯逐客,由软红佳丽之地到瘴疠炎蒸之乡去受岁月的煎熬。生活的巨变怎能不激起他感情的激荡。从出朝之日起,他就企望着重返放园,切盼着君王再度征召。
跋山涉水,畏途万里,咬着牙过来了。登上大庾岭,感情又掀起一个新的更高的波峰。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瞻前顾后,忆往思来,怎不百感交集,涕泪交进?本诗劈头就写道:“度岭方辞国”。一般解释为:方才辞别国门,就来到了大庾岭。这样太平淡、太无味了,没有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出来.应该是:在度大庾岭的时刻,我才突然感到了去国辞朝的深切痛苦。作者另有《早发大庾岭》一诗写道:“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可以作为佐证。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此刻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轺一望家”,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望一次,再望一次。
正在犹豫不前、眷顾家国时,又有南来的大雁、岭北的梅花触动他的情思。屈原登大坟以舒忧心,有“魂一夕而九逝”、“涕淫淫其若霰”的诗句,宋之问可能受其影响而写:“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看来这一说较胜。大雁南翔至此而折回,人却无法北返,只能把精魂附在雁翼上。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引出泪下如霰,沾湿北岭的梅花。据说岭南岭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象花残办飞。此时此际,诗人怎能不“泪尽‟在这花开花落的分界岭上呢?
在感极而悲、难乎为继的时候,诗人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这是写南望所见:绵细的山雨刚刚停止,微露晴明之色,灰蒙蒙的江云被日光映照,逐渐变成彩霞。乍看这两句,似乎游离于诗外。上一联重在写情.情中有景,这一联专门写景,而景中之情,似有还无。仔细寻绎,它含而不露,是一种烘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祝愿:“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在其他诗作中,诗人都直写归乡归国的愿望,如“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早发始兴口至虚氏村作》)。“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早发大庾岭》)。而这一首却退了一步:“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只要让我知道归去的日期,就安心在这边鄙之地过窜逐生活,不敢象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有所怨恨了。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出来了。
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1]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国:国都,指长安。 [2]轺(yao姚):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3]翥(zhu著):飞举。
[4]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5]霁:雨(或雪)止天晴。
[6]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诗意本此。
《小园》黎简赏析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作者介绍】黎简(1747年6月30日~1799年12月3日) 字简民,一字未裁。号二樵,又号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乾隆五十四年拔贡。诗画书称三绝,诗学李贺、黄庭坚,刻求新颖,书得晋人意。性喜山水。有《五百四峰草堂诗文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黎简原籍广东顺德,其父来南宁经商,娶当地大族雷氏女为妻。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二十三日(6月30日)黎简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因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遂自号“狂简”。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丧未行,遂不复应试。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绝”。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曾寄居广州慈度寺,住处四周种上竹子,曰竹平安馆。中年所居村曰百花村,筑亭曰众香阁、曰药烟堂、曰五百四峰。袁枚当时名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轰动诗坛。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话,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1799年十一月七日(12月3日)卒。
【赏析】从来写景实词,景物鲜明者多,景中见人之作比较少;追求景物逼似之作多,得其神情态者又比较少;求其工整者多,见其风骨者更少。黎简《小园》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有值得称说的佳胜。
先看首联“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影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入笔五字,描写风影立见虚处传神。“深树”本为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于此诗人炼字的功力。再看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者小园中的景物,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可以概见。“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讲究装裱镶嵌艺术。一幅画通过装裱镶嵌,可收相得益彰的美学效应,这首联两句就极具装裱效果。那浮动在池水中的树影,已是意趣盎然的好画,把它镶嵌在小池周垣这个话框中,就显得更加鲜明突出;山光本来够美,诗人不取全景,让短墙遮住下半截,只露出断墙之上的天光云影。
再看次联“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这一联用流水对,写的虽是园外的树景,却使站在小园中的诗人入目成趣。如果没有上句“山光窥短墙”的描绘,小园中人便无法看见满村秋色。可见这一联,从园内伸向园外,仍是承接上意而来,只是金针暗度,不露痕迹,章法上极有讲究。为什么说“一半入斜阳”呢?傍晚秋光,枫林似火,夕阳如金,林子那一半受到斜阳的照射,黄叶化作一片金光;朝东那一半得不到夕阳,早已染上了苍茫暮色。用这一半苍茫的暮色映衬那一半的闪烁金光,不也有一种装裱艺术的效果吗?黎简本来擅长绘事。他这首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将画幅精工装裱,更显得精美鲜明。
这首诗合之浑然一体,折之可分前后两个半幅。从时序上看,前半幅四句写傍晚秋荣。从对象看,
前半幅纯写景物,后半幅由物及人。从诗意上看,前半句以炼字炼句胜,后半幅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新月:初三初四之月;新霜:凉秋九月之薄霜,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那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那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那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诗人一片冰心。这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画、授蒙童,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此时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名的胸次,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前半幅诗中有画,这后半幅画中有人,写出了诗人的品节风骨。
请人王昶《湖海诗专》评;黎简曰:“峻拔清峭,刻意新颖。”符南樵说:二樵(黎简之号)书画冠时,为诗生峭结涩,少陵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于此可知,黎简以清竣为特色,他是一位刻意追求诗意的诗人。他这首《小园》淡墨勾勒,清新如画,景中见人不尚藻饰而风物之神情意态;不求工整富艳而风骨凛然。其语言自然天成,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是一种“极炼如不炼”的艺术境界,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此诗足以当之。
度大庾岭篇二
《《度大庾岭 》诗歌赏析》
《度大庾岭 》诗歌赏析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1],停轺一望家[2]。
魂随南翥鸟[3],泪尽北枝花[4]。
山雨初含霁[5],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6]。[1]
注释:[1]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国:国都,指长安。
[2]轺(yao姚):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3]翥(zhu著):飞举。
[4]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5]霁:雨(或雪)止天晴。
[6]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诗意本此。
鉴赏 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的美丽景色。“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地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到长沙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
意。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这首诗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2]
度大庾岭篇三
《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研究》
第35卷第4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35No.42014年8月JournalofHanshanNormalUniversityAug.2014
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研究
胡泰斌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从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中可见,因大庾岭地理特点和不同时代文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
的不同,题大庾岭诗歌的价值内涵也就有其共同性和特殊性。题大庾岭诗歌作者群具有特殊性,主要有被
贬南迁及北归的文人,南下任职的文人,为国奔走的文人。诗歌内容主要体现在描写大庾岭的自然风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这三个层面上,表现出个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
关键词:大庾岭;古驿道;诗歌;群体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14)04-0067-04
区,更加依赖南方及岭南地区的经济,其中商业
一、大庾岭在古代所处的重要地位交往以赣江——大庾岭路为中心。明清之际,统
治者对外采取闭关政策,开放港口仅限于广州一
江西大余(古南安府)与广东南雄交界的大地,赣江——大庾岭商道就更加重要,“江西水庾岭,南与百粤沿海相连,北与中原内陆相通,路乃南北通衢,商贩往来,络绎不绝”①。第二是中原陆路与岭南海路相接的咽喉,自古以来都次鸦片战争后,九江开埠通商,出口的商品经由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江直接进出,简单而且快速。大庾岭逐渐成为
大庾岭建于战国末年,兴于盛唐。唐张九龄“僻处一隅,富商巨贾绝迹不至”②。至此,赣江修复大庾岭通道,修成后其撰文《开凿大庾岭路——大庾岭商道完全衰弱。
序》记载:“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大庾岭,古时是中原与“南蛮”在地理和文输以之代劳,高深为之失险。”使当时中国南北交化上的分水岭,尤其在唐宋时期,更是官员贬谪通通畅起来,迎来了鼎盛岁月。《民国大庾县志》:南迁和北归的必经之路。官员一旦贬谪岭南,就“庾岭两广,往来襟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脚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有所谓“春、循、梅、践履,冬无寒土。”与当时西部的“陆路丝绸之路”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③的繁荣相媲美,人们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民谚。对贬臣而言,只有穿越“岭南第一关”
宋时全国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南移到江南地的梅关,才能算是真正踏上了北归的旅途。历代收稿日期:2013-12-01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一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0YJ99)。
作者简介:胡泰斌(1975-)男,江西彭泽人,南昌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硕士。
①《清朝文献通志》卷27“征榷”。
②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舆地志·风俗”
③苏轼:《和陶九日闲居》,《苏轼诗集:卷四十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67·年出版。
有南朝陆凯,唐宋之问、刘长卿、张说、许浑,看到往日的乐观豁达,读来干瘪、乏味。元明以宋黄庭坚、苏轼、朱熹,元吕思诚,明解缙、戚后,仍有许多被贬文人的诗作,如吕思诚《大庾继光、汤显祖,清王士祯、朱彝尊、袁枚,近现岭留题二首》:“一水南来分百粤,大江东下入三代陈毅、何香凝等都曾经过于此。吴。”解缙《重过南安二首》:“为有东坡两行
竹,每看南斗迎谯楼。”黄仲昭《南安行台赋古
二、题大庾岭诗歌作者群的特殊性梅》:“独怜不改坚贞操,依旧寒花冒雪开。”汤
显祖《秋发庾岭》:“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
从历代文人经过大庾岭所题的诗歌分析可飞。”清乾隆以后,大庾岭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和见,不同时代文人的人生经历、生活道路、思想繁华,途径此地的文人再没有前人那种郁闷之抱负、理想追求等都相差较远,体现在他们的诗气,有的只是感伤怀古了。
歌上的价值、内涵也就相距甚远。12秦代开凿大庾岭主要是用于军事,交通险.南下任职的文人
在唐以前,大庾岭的作用和价值主要是军事.被贬南迁及北归的文人峻,直到唐张九龄开发大庾岭,“缘磴道,披灌和经济。唐张九龄开凿大庾岭后,对外交流拓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役匪逾展,海外诸国途径大庾岭前来朝拜,以后历代逐时,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渐开发古驿道。大庾岭在唐宋时期仍是落后偏僻通,转输以之代劳,高深为之失险”,①与海外通的蛮夷之地,官员都不愿意到岭南任职,多是被商日益频繁。有对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之功绩的盛贬流放到此,由此留下大量诗文,从而形成了独赞:“文献凿庾岭,功与九河同。”[1]之后,历代特的大庾岭贬谪文学风格。来此任职的官员都注意对大庾岭驿道的保护和修
唐宋之问曾二次被贬岭南,第二次途径此地复,至明清时期,梅关驿道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时作《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途径梅关时见到岭上的回。”借南飞到此的大雁自觉回头,喻意自己被繁荣,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到:“这种不贬南归的前程却难以确定,悲凉失落之感油然而断的交流的结果使山两侧的两座城市(指南安和生,感伤自己的命运还不及大雁自由。过岭后又南雄)真正成为工业中心,而且秩序井然,使大作《度大庾岭》:“但令归有时,不敢恨长沙。”批的人连同无穷无尽的行李,在短时间内都得到此时诗中表达的不仅是思乡,还以贾谊贬长沙后输送。”
的命运和行为,表露自己的心声,希望有朝一日宋元丰四年(1081),受委派的黄庭坚代表能返回中原。与宋之问同时被贬的还有沈佺期,朝廷赴南安主持考试,期间得以空闲与好友登上被贬流放到礶州,在度岭时想起了同时被贬的好大庾岭,诗兴大发,作《戏赠南安倅柳朝散》:友杜审言,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柳侯风味晚相见,衣袂颇薰荀令香。桃李能言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同是天涯沦落妙歌舞,樽前一曲断人肠。洞庭归客有佳句,庾人,悲伤失意,孤凉凄惨,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岭梅花如小棠。乘兴高帆少相待,淮湖秋月要传生。长安三年(703),有号称“燕许大手笔”的觞。”诗中洋溢了自己官场一帆风顺的得意之张说流配钦州,过岭时作《度大庾岭》:“乡关绝情。宋明理学在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的归望,亲戚不相求。”刘长卿在大历年间被贬为共同发展下,形成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而这睦州司马,最后官终随州刺使,其度岭时作《却几位理学大师都与大余有缘,都在大余工作和生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已料生涯事,惟应把钓活过。周敦颐创立理学始在大余。其与弟子程竿。”张九成《三月晦到大余》:“归路复如何,灏、程颐创立南安军学学堂,有“道在孔孟,源江声寒玉碎。”在南安”之说。“道源书院”也有“胜甲江右”
宋绍圣元年,已从贬所召还回京任职的苏轼之称。朱熹在大余探寻理学之源,作《南安道再次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儋州,在他两次度岭时中》:“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作《过大庾岭》、《度梅岭寄子由》、《南还一首》茂树少余萌。烟火居民少,荒戏草露侵。悠悠秋等诗中,虽然两次过岭作的诗有所差别,但很难稼晚,寥落岁寒心。”所表达的是忧国忧民的感
①《张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全唐文:卷二九一·68
·》。
情和对百姓的怜悯和痛心之情。命成功的坚定信念;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元帅诗
明南安知府张弼任职期间,扩修驿道,修复人陈毅在这里领导艰苦的游击战争,写下《偷渡丞相祠,作《张丞相祠》:“丞相祠前荐浮蚁,将梅关》、《登大庾岭》、《梅岭三章》等壮丽诗篇,军岭上望高鸿。”丘浚作《题大庾岭红梅三首》: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信,随时为革命牺牲奉献“花神昨趁瑶池宴,一夜春风与换胎。”袁州知府的精神。
徐琏作《岭北早行》:“尘埃筹世事,顿觉利名
轻。”清王士祯度岭时作《归度大庾岭》:“峤水三、题大庾岭诗歌的三个层面流言海,榕萌数驿亭。”陆袤作《南安道中》:
“往事凄然成记忆,浮云天地老孤踪。”朱彝尊作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中,既有描写大庾岭《度大庾岭》:“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的自然风光、抒发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又有缅怀途。”3前人伟业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人把个人的审
美倾向和思想情感溶于诗歌中。
梅岭地势险要,秦以来经常处在战火的硝烟.为国奔走的文人
中,汉楼船将军杨仆率师度大庾岭,平定南越之1大庾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也是美不胜.描写大庾岭的自然风光乱。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驻兵梅岭,定都建康,收。从文人题诗中,“南安十景”成为文人描写建立陈王朝。宋狄青为征讨侬智高,曾取道梅大庾岭的自然风光诗篇的主要对象,自南朝陆凯关。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江西福建督师度大庾途径大庾岭,折梅赠友,并赋《赠范晔》诗一岭,不幸被俘,在元军押送梅岭赴京师时,举目首,其后大庾岭梅花成为过往文人和官员抒情言远眺,祖国的河山沦为异族之手,百姓陷入水深志的主要对象。
火热之中,心中满腔愤懑,作《南安军》:“山河唐宋时期,多是因为被贬,途经大庾岭的文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人心情失落郁闷,无暇顾及大庾岭旖旎的自然风薇。”抗元失利,自知归期无望,以慷慨激昂的光,诗中所表达的多是不平愤懑之气,但也有少诗篇和绝食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数文人写到大庾岭的自然风光,张九龄《双秀
元初率兵灭宋的伯颜在度岭时,赋《度梅峰》、张诩《铁汉楼》、邵宝《舞剑台》、宋王奇关》:“马首径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表《绿阴亭》,苏轼遇赦北归登上谯楼时作《登谯达平定南方的胜利喜悦之情。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楼》,其中“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明曾三次途径南安,对他的理学体系的发展,具州”,是对大余的的形象概括,也成为誉赞大余有重要的意义。的经典绝唱。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度梅岭时写下《度梅明清时期,梅岭也逐渐失去往日政治、军事关》:“溪流百折绕青山,短发秋风夕照间。身入的用途,途径此地的文人不再担心被贬不能北归玉门犹是梦,复从天末出梅关。”在京城遭奸臣的恐惧,心境发生了变化,多能享受山水带来的诋毁,被调至广东,心中无限愤慨,到达大庾愉悦,把美景尽收诗中。其中描写最多的还是岭,恍如从世外飞到梅关,顿时心情舒畅,心中“南安十景”,如明大余人刘节《南安十景》描写起伏万千,即兴又作《入梅关》一首:“依稀已得淋漓尽致,还有吴宝炬描写“牡丹亭十景”的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想起远在家乡的《诗十首》等。此外,湛若水《题梅国书院三百姓,思绪起伏,吟出《入梅关》二首:“北去首》、朱彝尊《晚过东山寺》、魏际瑞《梅岭》、南来已白头,逢人莫说旧时愁。空余庾岭关前章绪《庾岭红梅》、蒋士铨《双城合壁》、游绍安月,犹照渔阳塞外秋。”诗中透出只要能报效国《台岭
家,无论身在何处都一样为国效力,不必计较个
人得失。2》等都属此类。大庾岭自然美景让无数文人借此来表达情谊.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石达开率领太平天国军队四次在大庾岭与清和志向抱负。宋之问《度大庾岭》:“魂随南翥军交战;北伐期间,何香凝经大庾岭向内地进鸟,泪尽北枝花。”想到被贬岭南,在岭上看见发,想到艰苦革命,看到眼前梅花灿烂绽放,吟到此驻足的南飞大雁,而自己前途难卜,只有一《咏梅》:“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吟风高挺腔热泪告别大庾岭的梅花,以诗来表明心迹。沈立,不畏风雪吹。”表达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对革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
·69
·
分,去国离家见白云。”与好友在岭上分别,想品格,历代过岭感发为其赋诗者不计其数。杜甫到此去与穷山恶水为伴,人烟稀少,心中不免寒作《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卿》:“波涛良史笔,无颤,再也没有年少时锋芒锐利之气,只求北归之绝大庾岭。”赞叹开凿大庾岭,对开发海上丝绸之期早点到来。张九龄《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路,沟通中原与海外国家的商业贸易功绩的伟大。“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在月夜与好友在岭诗中对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洁身自好的品质充满上听到大雁的鸣叫,想到千里之外的戍边战士与无限敬仰,同时也把张丞相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亲人的离别,表达出时局的混乱,知音难寻的痛明解缙《重过南安二首》:“少年见说张横苦(“流水琴”出自典故,比作知音难遇)。“避浦,曾访南安旧谪居。”诗人此次贬谪广西,途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经大庾岭,想起年少时就已知道张九成(自号横心”,受到奸佞的打击排挤,为保存生命,留下浦居士),因反对秦桧和金议和,被诬陷贬谪南有用之身为国家做贡献和对家乡百姓的拳拳赤子安十四年,联想到自己上书触怒龙颜,贬谪广之心,主动请求开凿大庾岭驿道,造福于百姓。西,眼前昔日的繁华喧闹如今已是满目疮痍,而还有蒋吉《大庾岭有怀》、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自己前途未卜,悲凉之心顿时而生。虽然前途渺者又别》、刘长卿《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文茫,但想起苏东坡北归在常乐院戏扫竹石的情天祥《南安军》、聂古柏《梅岭题知事手卷》、李景,又充满了信心,只要看见迎谯楼,归期也就绂《大庾岭3》等。指日可待了。
此外,张弼《张丞相祠》、袁枚《拜谒文献
唐开凿大庾岭驿道,在经济上大大促进岭南.咏史怀古祠》、魏际瑞《梅岭》、魏礼《梅岭》、袁枚《过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开凿大庾岭古驿道之功德,庾岭》、杨宗岱《梅岭图》、田汉《登梅关》等,在岭上建有功臣的祠堂,筑其塑像,以供后人瞻都对前人途经大庾岭时的不同情景发出感叹。仰。张九龄死后,唐玄宗赐谥“当年唐室五双
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并在山脚下建“夫人参考文献:庙”,纪念张九龄夫人全力以赴支持张九龄开凿
古驿道所作的贡献,几经修复,日臻完善。“堂[1]湛若水.文献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M]//中国地方志集成:1996:356.江西府县志辑.宇恢皇,门庑崇翼,寝筵有地,憩息有所。”[2]张
文献祠屹立梅岭数百年,拜谒者不计其数,人们[2]胡文伯.重修大庾岭张文献祠记成:江西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M]//中国地方志集1996:不仅是感恩戴德,更是为宣扬其为人正直的高尚278.
AStudyofPoetrybyScholarsontheTopicofDayuling
MountaininDifferentDynasties
HUTai-bin
(College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29)
tions,Abstract:Duetothegeographicalcharacteristicsandlifeexperiencesinspecialvalue
beamongconnotationspoetsontheembodiedtopicofDayulinginthepoetryMountain.hadcommonTheywerefeaturesmainlyanddifferentdynasties,ideas,ambi⁃
flyingparticularity.Therewassomething
naturalinoffice,
dividualbeauty,torunexpressingfortheemotionsnation.Thesouthandnorth,tobeexile,to
throughpoetrylyricalcontentsscenesweremainlymanifestedinthreeaspects:describingthe
Keyaestheticwords:tendencyDayulingandmountaintheirthoughts;theancientandfeelings.andthroughconcreteobjects,whichshowedtheirin⁃path;poetry;group
责任编辑
温优华
·70·
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研究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胡泰斌, HU Tai-bin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29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2014(4)
本文链接:
度大庾岭篇四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712年),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 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 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 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
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媒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景龙元年( 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其时朝廷朋党争立,由于他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 7O9年)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
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鉴赏《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中宗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
,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的美丽景色。“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蒙蒙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 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地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 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到长沙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这首诗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宋之问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 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 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 【夏日仙萼亭应制】宋之问 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 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 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 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
歌。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 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 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宋之问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宋之问 闰月再重阳,仙舆历宝坊。 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 风铎喧行漏,天花拂舞行。 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 【麟趾殿侍宴应制】宋之问 北阙层城峻,西宫复道悬。 乘舆历万户,置酒望三川。 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绮筵。 欲知陪赏处,空外有飞烟。 【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宋之问 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 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 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 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幸少林寺应制】宋之问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 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 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丘。 【幸岳寺应制】宋之问 暂幸珠筵地,俱怜石濑清。 泛流张翠幕,拂迥挂红旌。 雅曲龙调管,芳樽蚁泛觥。 陪欢玉座晚,复得听金声。 【扈从登封途中作】宋之问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 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 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扈从登封告成颂】宋之问 复道开行殿,钩陈列禁兵。 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 后骑回天苑,前山入御营。 万方俱下拜,相与乐升平。 【松山岭应制】宋之问 翼翼高旌转,锵锵凤辇飞。 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 白羽摇丹壑,天营逼翠微。 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 【缑山庙】宋之问 王子宾仙去,飘飖笙鹤飞。 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 天路何其远,人间此会稀。 空歌日云幕,霜月渐微微。 【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得微字】宋之问 水府沦幽壑,星轺下紫微。 鸟惊司仆驭,花落侍臣衣。 芳树摇春晚,晴云绕座飞。 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 【寿阳王花烛图(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仙媛乘龙日,天孙捧雁来。 可怜桃李树,更绕凤凰台。 烛照香车入,花临宝扇开。 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 【江
度大庾岭篇五
《岭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