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诗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喝酒诗第一篇
《喝酒诗》

喝酒诗

不去不去又去了 不喝不喝又喝了 喝着喝着又多了 晃悠晃悠回家了 回家进门挨骂了 伴着骂声睡着了 睡着睡着渴醒了 喝完水后又睡了 早上起来后悔了 晚上有酒又去了

喝酒诗第二篇
《饮酒诗》

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上,酒這種特殊的飲品與文學創作有著不解之緣。中國古代的飲酒活動與人們的心靈波動緊密結合,乃至一直驅動和影響著幾千年的詩歌藝術。一部中國古代詩歌史,自始至終都和酒文化勾連在一起,甚至常常融合在一起。我國古代詩人普遍地具有飲酒的嗜好,而詩歌有事最適合詠唱飲酒這種文化活動的。酒對古代詩歌創作的確影響很深。

唐代是我國酒文化與詩歌創作二者都登峰造極的一個特殊時代。釀酒業規模產量遠逾兩漢魏晉南北朝各代,酒這種文化意蘊機強的特殊飲品最大限度地普及于民間。所謂“文酒之會”、“詩酒之席”,成為一般文化人尤其是風流詩酒客們心嚮往之的經常性的精神娛樂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唐人寫下大量的飲酒詩。讀唐詩而不及于飲酒詩,那是古典詩歌鑒賞中一項重大的缺失。因為飲酒詩在唐詩中屬於重大題材,這些作品不但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唐詩創作的藝術成就,而且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唐人的文化心態和時代精神,是我們瞭解民族心態的表徵、是人的社會活動和心靈波動留在紙上的“影子”。

本詩選主要參考孟錦貴《唐代飲酒詩選》、《唐人選唐詩》以及《全唐詩》電子版,收錄了五十首風格迥異的唐代飲酒詩,并略作點評。

2011年11月6日

王衍899-926 字化源,原名宗衍。許州舞陽人。前屬先主王建第十一子,封鄭王。宮詞 輝輝赫赫浮玉云,宣華池上月華新。月華如水浸宮殿,有酒不醉真癡人。 月光如水的夜晚,風景如此美好,然而詩人孤寂落寞的心越發顯得淒涼,那些輝煌煊赫都成過眼煙雲,在這樣的晚上,要是沒有酒來助興才真的是遺憾。

王績585-644 字無功,絳州龍門人。居東皋,號東皋子。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后棄官還響,放誕縱酒。 過酒家五首 二 此日常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在酒家看到的醉漢必然多,看得詩人也不免加入他們的行列,實在是跟頤養性靈沒有什麽關係,純粹是受眾人的影響啊。 醉后 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這首詩是作者將自己的樂酒情懷與阮籍和陶淵明作比,人生在世就是要乘興喝酒乘興放歌,這才算是不虛此行。 看釀酒 六月調神曲,正朝汲美泉。從來作春酒,未省不經年。 釀酒用的是神曲,美泉,作出來的美酒肯定也是香甜醉人,嘗一嘗果然如此,三杯兩盞下肚即忘掉煩惱長醉不醒了。 春晚園林 不道嫌朝隱,無情受陸沉。忽逢今旦樂,還遂少時心。卷書藏篋笥,移榻就園林。老妻能勸酒,少子解彈琴。落花隨處下,春鳥自須吟。兀然成一醉,誰知懷抱深? 這是一首歸隱時候的田園詩歌,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給這個在政治上不得志的詩人帶來一種世俗的歡樂和安撫。

王維 ?-761 字摩秸,原籍祈人,其父遷居蒲州。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官至上書右丞。作品主要為山水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

少年行四首 一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義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翰 生卒年不詳,字子羽,晉陽人。景云元年進士,官仙州別駕。任俠使酒,恃才不羈。

涼州詞二首之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孟浩然 689-740 襄州襄陽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詩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隱逸生活。

裴司土員司戶見尋 府僚能枉駕,家醞復新開。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新梅。誰道山公醉,猶能騎馬回。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詩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嚮民歌神話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瑰麗絢爛的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道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愿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酒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行路難三首之一

喝酒诗第三篇
《唐代文人饮酒诗中的诗酒情缘》

第23卷第4期2009年8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3NO.4

Aug.2009

唐代文人饮酒诗中的诗酒情缘

2

张三玲1,,赵晓洁*2

(1.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要: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又是一个酒的国度,美酒与好诗如胶似漆融于一体,创造了中国诗与酒的文

化史。诗人们或以诗酒解愁,逃避现实的苦难;或以诗酒自娱,沉溺人生的享乐;或以诗酒寓怀,感慨生命短促的悲凉和无奈;或以诗酒为志,实现人生别样的追求。

关键词:唐代;饮酒诗;诗酒情缘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82(2009)04-0067-03

诗与酒的最初结缘绝不会迟于《诗经》的产生,《诗经》中就有饮酒诗。当然,诗的创造并非必然取

决于酒的作用,但诗与酒,在中国文化史上,似乎成了文人的专利。中国古代很多大诗人、艺术家总是与酒有一种不解之缘,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嵇康、阮籍在沉醉中留下了万言大作,陶渊明“酒中有深味”,李白“斗酒诗百篇”,戴叔伦“每因一樽酒,重和百篇诗”,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把酒黄昏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壮志酒醒心惊”,……直到今日毛泽东“把酒酹滔滔”,朱德“愿将菊酒解前仇”,诗酒携手的历史,绵绵不断。这种诗酒情缘在唐文人身上体现更甚。

唐代文人钟情于酒,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人们不仅饮酒,甚至雅号也离不开酒的影子,

“五斗先生”,李白号为“酒仙”,元结自号王绩自称

“醉民”,白居易自称为“醉吟先生”,皮日休自号“醉士”……可见钟情于杯中物的人数之多。诗人们或以诗酒解愁,逃避现实的苦难;或以诗酒自娱,

沉溺人生的享乐;或以诗酒寓怀,感慨生命短促的悲凉和无奈;或以诗酒为志,实现人生别样的追求……或许诗人们只有在沉醉中方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方能洞见人性的光辉。

初唐诗人王绩,因仕途失意而弃官,回归田园当了十几年隐士,写下了许多饮酒诗,如《过酒家》“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

收稿日期:2009-04-10

独为醒。”又如《赠程处士》“百年长扰扰,万事息悠:悠。日光随意落,水势任情流。礼乐囚姬旦,诗出缚

孔丘。不如高枕卧,时取醉消愁。”依道家的观点,礼、乐、诗、书是没有用的,虽然人生可能有“万事”袭扰,但是正如王绩所言的“日光随意落”“水势任情流”一样,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应该顺其自然。王绩是以诗酒来解愁,逃避现实的苦难。

盛唐时,借酒助兴、借诗抒情的文人不可胜数,如山水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他们的詩中流露出恬淡中和之美,同时也充溢着自信与豪迈之气。如王维《汉江

“楚塞山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临泛》

色有无中。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口水势浩渺,浪涌波翻,青山莽莽苍苍,似隐似现,王维很想痛醉于山光水色中。此诗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诗人满腔豪气,跃然笔墨之间。

再来看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金秋时节,受朋友之邀,到小山庄做客,宾主在快乐的“把酒话桑麻”,临走还余情未尽,“待到重欢笑中

阳日,还来就菊花”,彰显出孟浩然的豪迈之风。

最能见出盛唐诗人豪侠气慨的非高适、岑参、王翰等边塞诗人莫属。边塞诗多表达了守边御敌的信心,一种悲壮的豪情。高适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写“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道:

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域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

-67-

宝刀雄。”在饯别时诗人以高昂的英雄豪气告别友人:不要太惆怅太感伤,我期待听到你立功塞外的消息,等待着看到你创造的英雄业绩!但没有悲悲戚

只有炽热如火一般的英雄戚、凄凄惨惨、冷冷清清,

情怀,也只有这样的“心事”———立功塞外!

再如“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翁花门

口。”(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击西胡。”(岑参《送李副公使赴碛西官军》)“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迈与飘逸。酒激发了他的灵感,启发了他的智慧,解放了他的思想,释放了他天才的创造力。正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诗歌。诗借酒以灵,酒借诗以名。正是诗

与酒的融铸,才成就了李白。

杜甫对酒确也是情有独钟,杜甫有300多首饮酒诗,占其诗歌总数的1/5。杜甫诗写得沉郁悲凉,杜甫酒也喝得深刻而凄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醉时歌》)杜甫在身世漂零、仕途不遇中清醒于现实的冷酷与残忍,他只有在诗酒中纵怀,聊慰人生,

《凉州词》)。十岁少年,七十老翁,千钟不醉,万斛“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

开怀;即使送别,也决无“黯然消魂”的惆怅和悒郁。吾师。”杜甫对自然景物有着孩童般天真的热爱之甚至面对死亡也义无反顾,决不犹疑,异域奇景,边塞奇人,壮士奇威,英雄奇情,明朗欢快的语言,自由活泼的韵律,跳动跌宕的节奏,汹涌着诗人情感的狂潮,奔腾着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慨。

李白,品味着诗酒山水文化之奥秘,更加淋漓尽致地发展了这种诗酒情缘。他以诗酒来解愁,以诗酒为享乐,在诗酒中忘情,在诗酒中陶醉。杜甫在《饮中八仙歌》盛赞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被人们称为传神之笔,生动地道出了李白与酒和诗的关系,写出了李白饮酒的颠狂与洒脱,才华的富瞻与横溢,性情的豪爽与傲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这是一首劝酒歌,起笔就已不凡,引吭高歌,气势慷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豪放浪漫的性格,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诗人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非常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虽然屡遭坎坷和挫折,却并不感到气馁。他虽牢骚满腹,但并不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企图从酒中寻找慰藉,增添力量。这美酒就是李白的能量和镇痛剂。酒能排除忧愤,同样酒也能增强信心和勇气。“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李白《月下独酌》)对月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8-

情。“苑外江头坐不归,水晶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曲江对酒》)这首诗是杜甫留在长安时最后的作品。一年前的杜甫只身投奔肃宗,受职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受审,后虽复职,但不受重用。杜甫空有满腔报负,却无以作为,只好纵酒自遣,吟诗消愁。这时的杜甫虽有满腔幽怨,但其笔下仍写出了晚霞笼罩中的水晶宫殿,飘扬嬉逐的桃花杨花,参差翱翔的黄鸟白鸟,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可见杜甫在仕途坎坷时仍能于自然景物中寻得心灵慰藉,其心境自有一种明朗与旷达,洒脱与放纵。

白居易也是一位极富政治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诗人。他开始致力于写诗作文,但并不是抒情遣兴,泄闷消愁,而是要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借此帮助国君实现良善的政治目的和良善的社会风俗。为此作者有讽喻诗《秦中吟》及《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与元九书》),这是何等的尖锐与激烈,可见诗人的正直与勇气。遗憾的是白居易并不是一个意志十分坚定的政治家,当社会黑暗,仕途受挫,他的满腔激情渐渐消退,而是闲适潇洒地笑对人生。“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狂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等菊黄家酝热,共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与梦德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漫漫人生,宦海浮沉,世情冷暖,疮痍满身,以酒解忧,唯有杜康,醉乡沉酣,其乐融融。白居易漫忆一生,艰难苦恨,虚幻莫测,老大徒悲,只有与朋友吟诗喝酒,聊慰人生。酒与诗可能是他内心抑郁最适宜的装饰物。

而晚唐文人在酒中品尝到的却是万般辛酸和苦涩。

杜牧由于满腹雄才大略无法抒展,内心感到十分寂寞,三十刚出头,就放荡不羁,常在公务之余,出入于歌楼酒馆,过着风流倜傥的生活。试看《赠别》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古代风俗中,清明是色彩情调很浓郁的节日,加上这绵绵如丝的细雨,更引人烦恼。当纷纷细

雨飘洒在身上的时候,行人怎能不“断魂”呢?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酒在唐代甚至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

上,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诗人与酒的结缘绝不是偶然的结合,而是一种必然的交融,诗与酒如同诗人的左臂右膀,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二者的浑融才使诗人描酒、诗三绘诗情酒意的全景图画成为可能,亦使人、者完美的结合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清)宋大樽.茗香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唐诗与酒[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2]葛景春

[3]王炎.中国古代的诗酒情结[J].中华文化论坛,2001(1):131-134.[4]古凤莲,叶玉茸.一世常读醉,诗酒每相亲———浅谈陶渊明的饮酒诗[J].宜春学院学报,2007(1):143-145.[5]杨文榜.李白饮酒诗的文化底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13-16.

ADiscussiononthePoemandWineSentimentinChineseTangDynasty's

DrinkingPoems

ZHANGSan-ling,ZHAOXiao-jie

(SchoolofLanguageandLiterature,ShanxiUniversity,TaiyuanShanxi,030006;SchoolofLiteratureandHistory,ShanxiDatongUniversity,DatongShanxi,037009)

Abstract:Chinaisakingdomofpoetry,andalsoakingdomofwines.Nicewines,andgoodpoems,havebeenworkingtogeth-erandcreatedtheculturalhistoryofwineandpoetry.Poetsdrankwinestodispelworries,escapingfromthemiseriesinlife,orforentertainmentpurposes,indulginginhumanpleasure;ortoshowtheirsentiment,expressingtheirsighsontheshortnessorsadnessoflife;ortoexpresstheirambitionsinwineandpoetry.

Keywords:TangDynasty;drinkingpoem;poemandliquorsentiment〔编辑裴兴荣〕

------------------------------------------------

(上接第66页)

可见,他的疯狂残暴的背后是社会环境这只巨手在操纵着,他只是一个被社会挤压、扭曲以致变形的小人物,是冷酷的等级社会和金钱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的最后,希斯克厉夫停止复仇,不吃不喝,把自己折磨死,人性得以复归。可见他本性善

良,他仍然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杨苡译.呼啸山庄[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4]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中希斯克利夫扭曲性格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0-31.[5]尚萌.《呼啸山庄》

APreliminaryDiscussiononHeathcliff’sCharacter

CHENLi-juan

(1.SchoolofLiteratureandHistory,ShanxiDatongUniversity,DatongShanxi,037009;

2.SchoolofLiberalArts,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4)

Abstract:SomearguethatHeathcliffisadevilwhentheytalkofhim.AndtheythinkthebasicreasonthatmakesHeathcliffchangesodrasticallyisCatherine'sbetrayal.HowevertheauthorbelievesthattheHeathcliffisamanwhorequiressympathy.WhileCatherineisonlyafusethatlightshisenmity.

-69-

喝酒诗第四篇
《陶渊明饮酒诗》

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2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动,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归园田居》之二: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3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们看他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他的诗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4 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4.1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4.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之五)

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4 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4.1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4.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之五)

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喝酒诗第五篇
《唐代饮酒诗浅析》

唐代饮酒诗浅析

【论文提纲】

一、唐代酒文化的繁盛

二、酒在唐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交流、助兴作用

(二)遣怀、排忧作用

三、唐代饮酒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一)抒发个人抱负

(二)表达失意愤懑

(三)游戏调侃

(四)羁旅乡愁

(五)叹离伤别

(六)歌颂友谊

(七)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四、饮酒诗中所体现的唐诗人精神风貌

五、结语 唐诗与酒之关系

【论文摘要】《全唐诗》中约有6000多首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对唐代诸多饮酒诗进行整体观照时发现:①酒文化在唐朝十分繁盛,酒在唐代文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饮酒诗得以繁荣的根本。②饮酒诗中所体现的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人本性的真实写照。③唐代饮酒诗展现出唐诗人开放博大的胸襟,与历史上其他饮酒之风盛行时期的文人风貌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对唐诗与酒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唐代 饮酒诗 思想感情 关系

【Abstract】Nearly 6000 many chants the wine and poem related to wine in " the whole Tang poetry ", poems created in the wine or after drinking are more. To phenomenon this, this text is through drink to a great deal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 go on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holly, finding: ①Wine culture grows prosperity very much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wine has important status in scholar's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 this to drink poem must use prosperous base. ②The poet's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Tang Dynasty reflected in the poem of drinking, was the true portrayal of poet's natural instinct. ③Drink poem show open vast mind, people of Tang poetry, until other wind that drink prevail scholar style and features of period have loud difference very in history the Tang Dynasty. Finally, in sum, this text expla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ang poetry and wine

【Key Words】 The Tang Dynasty Drinking poem Thoughts and feelings Concern

酒文化渊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生活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国人而言,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情感寄托。酒文化肇始于夏商,而盛于隋唐。唐代酒文化浸染着诸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反之,写酒诗作又丰富和延伸了唐代酒文化的内涵。酒是促进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饮酒诗人之众,饮酒诗之多充分证明了唐代酒文化对诗人们的影响。

一、唐代酒文化的繁盛

酒文化至唐朝,甚是繁盛。酒的品种之多,酿酒者之众足以让人惊叹。《唐国史补》中有这样的记载:

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 河东之乾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

此外,还有成都的郫筒、新丰的兰陵、西京的葡萄、河东的桑落、曲阿的五醴,苍梧的竹叶等。隋唐时期的酒不仅品类多,而且酒的色泽与味道亦是多种多样。以酒色而言,红黄绿白碧青紫诸色纷呈。《岭表录异》所载岭南广中酿造的酒其色如胭脂,即名为红酒。《酉阳杂俎》载京都贾家以好水酿酒,经宿色泽如绛,名为昆仑觞,这也是红酒中的佳酿。又《杜阳杂编》载宪宗时宫中有乌弋过所进龙膏酒,其酒色黑如漆,饮之令人神爽;武宗时有扶余过所进澄明酒,其色如紫膏,饮之令人骨香。此外,还有菖蒲酒、桃花酒、无忧酒等, 各色纷呈。以酒味而言,有醇烈、甘辛、浓淡、清浊之别。其中以香醇最为贵重,酒中略带甜味①。

酒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唐代酒文化的繁盛,自然要影响人们(特别是文人) 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在当时,酿酒已然成为了人们的生活风尚,除

了各地的酿酒作坊之外,文人之中也不乏醉心于酿酒事业的。初唐政治家魏征就是一位酿酒大师,他所酿美酒品种众多,最为有名的是“酃渌”和“翠涛”②。魏征将此酒进献唐太宗时,太宗赐诗云:“酃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将“酃渌”和“翠涛”与汉武帝的兰生酒和隋炀帝的玉薤酒相比,可见其味道之佳。

唐代不仅酒的品种多,酿酒者多,饮酒的人更多。诸多诗人都以酒为号,留醉酒乡,如杜甫被尊为“酒圣”,王绩自称“醉吟先生”、“五斗先生”,白居易自称“醉尹”,皮日休自称“醉士”、“醉民”,陆龟蒙及其夫人亦是好酒者,伉俪二人常常对饮赋诗作文。玄宗时, 号称诗书画三绝的广文馆博士郑虔,几无一日不醉酒。还有饮酒者中最富盛名的“饮中八仙”:贺知章,洛阳王李进,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此八人个个都是风韵久存,光鉴百代的豪饮名士。“八仙”之一的李适之“ 雅好宾友,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被罢相后更是沉溺酒乡„„饮酒对于文人来说, 它已不是简单的助兴饮品,更多的是文人精神内蕴与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外泄,因而唐代大量饮酒诗的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二、酒在唐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在感情浓郁或情感活跃时好饮酒,例如在心情郁闷时思饮酒,在情感压抑时欲饮酒,在愁苦时饮酒,在思念亲人时饮酒,在心情激动和快乐时饮酒,喜庆时饮酒,团聚时饮酒等等。总之,酒常常陪伴着人们的感情,也促发着人们的感情。酒能助兴,亦可解愁,更能为诗人遣心抒怀。总体而言,酒在唐人生活中有两大作用:交流、助兴作用和遣怀、排忧作用。

(一)交流、助兴作用。酒有调剂人际关系,释放人的情感,彼此之间充分交

流的作用。唐代把饮酒看成是国泰民安的表现,因此宴饮是经常举行的,热烈而欢洽的宴席处处可见。在这种场面中,酒起着提高兴致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又起着感情交流的作用。在宴饮过程中行酒令,赋酒诗,把人们的兴致都提了起来,营造了一个个欢乐的场面。无论是佳节吉日,还是朋友相聚,表达幸福欢畅之情,酒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踏访故人,自然要在宴饮中叙叙旧情。故人团聚,彼此之间应有许多话要说,这样的宴饮如果缺了酒,尽管有鸡黍,田家,绿树,青山,仍然不能使宴饮气氛和人们之间的情感交融达到高潮。而几杯酒下肚,话匣子也随之打开:桑麻长势可好?庄稼收成如何?鸡豚长地可肥壮?„„对故人关切的询问中,使得田家人丰收的喜悦再次涌上心头,两人的感情自然而然便深厚很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藤门今始为君开。 盘餮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家境贫寒没有山珍海味,只能拿旧年酿制的浊酒来招待客人,然而这并不影响主客之间的交流,只要有酒,就可使彼此之间的交流酣畅淋漓。如果还不过瘾,再唤来邻翁相对而饮,尽所剩之酒,喝它个欢畅自在!

(二)遣怀、排忧作用。历来文人大多属于怀才不遇或不满现状者,内心痛苦、郁闷、悲伤、惆怅,当文人们内心的情感无法渲泄或不足为外人道时,他们共

喝酒诗第六篇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人品高洁,生性淡泊,他是真正的隐士,虽然他也曾做过几任小官,但那都是为解生活之困不得已而为之,每次出仕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安身立命于田园,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饮酒》诗组中的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它的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 “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在不经意间抬头时,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体会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喝酒诗第七篇
《论杜甫的 饮酒诗》

论杜甫的饮酒诗作者:赵松元 许泽平  摘要:饮酒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其饮酒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充满悖论的心灵意蕴:他既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又是一个“清醒的醉饮客”;杜甫的饮酒诗呈现出中国诗酒文化的独特形态:穷愁清醒。这种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杜甫心酸悲怆的内心世界,更展现了一种大地般的博大的人道关怀。杜甫创造了中国诗酒文化中继“天”、“人”境界之后的“地”的境界。   关键词:杜甫;饮酒诗;穷愁的大丈夫;清醒的醉饮客;人道关怀 ;“地”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I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8)04-0084-06      有唐一代,诗人而以饮酒著称者,非诗仙和酒仙集于一身的李白莫属。李白身上的光环太闪太亮,他集中了我们绝大部分的目光,使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沉浸在诗酒中的人物——杜甫。杜甫跟李白一样,也是嗜酒如命,其一生纵酒悲歌,留下了大量的饮酒诗。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400多首,其中涉及饮酒的有300首左右,郭沫若曾对杜甫的饮酒诗作出过统计,指出杜甫集中“凡说到饮酒上来的共有三百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 , 当代学人葛景春在《李白与唐代酒文化》一文中指出“杜甫诗中提到酒字的有一百七十处,醉字八十一处,酣字二十二处,酌字九处,杯字三十九处,樽字二十二处,其它如醒、醅、酝、酩、酿、酩酊、醇酣、玉壶、玉筋、玉瓶等二十一处,总计有三百八十五处。” 这么多的饮酒诗本来应该有深入的研究才是,但学界对李白饮酒诗的研究很多,对杜甫饮酒诗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本文拟通过对杜甫饮酒诗的解读进入他的人格世界和心灵世界,并对其文化意义略加阐析。      一.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饮酒诗展现了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形象      杜甫青年时代就嗜好饮酒,其早期诗作《夜宴左氏庄》云:“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看剑令人气旺,喝酒令人血热,于豪情中颇见抱负,写出青年杜甫谋求建功立业的决心。他在后期写的《壮游》诗中曾回忆过青年时代酣饮时的豪迈:“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天下尽在胸次之中,在酣畅淋漓,眼空四海的意象中,闪现着青年杜甫那种豪迈不羁,爽健清狂、奋发向上的生命姿态。   在度过了一段裘马清狂的放旷生涯之后,天宝五载(746),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带着他的才气和自信,放言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四

处交游,精神和心理都处在一个高傲,自由,狂放的状态,身上十分明显地表现出盛唐人的浪漫气质,因而在旅食京华之初,他写下了千古奇诗《饮中八仙歌》。学界对此诗多有研究,陈贻焮认为八仙的醉酒体现了盛唐诗人所特有的“不受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莫励锋则联系当时的背景,指出饮中八仙的“精神状态正是盛唐诗坛风气的形象体现”。天宝年间,朝政已经渐渐走向腐败昏暗,社会矛盾开始激化,而饮中八仙“仍然受到巨大的惯性力量的支配,以充满着浪漫情调的举止(例如痛饮)来消解心底的惆怅失意,他们没有能够,也并不愿意睁大眼睛清醒地正视现实,所以整个诗坛仍然弥漫着浪漫主义的风气” 。   然而,我们发现,在这首诗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浪漫洒脱的作品。杜甫客居长安不久,父亲杜闲便去世了,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开始穷困起来。与此同时,初入长安时的火热理想被黑暗的现实政治砸得粉碎,曾经的壮志满怀变成酒后的失落。他不得不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在穷困潦倒中,杜甫从一个裘马轻狂的诗酒少年变成了一个未老先衰吞声踯躅的穷酸文士,一个经常以酒浇愁的酒徒。“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可以说,《饮中八仙歌》是杜甫最后的浪漫,从此之后,杜甫就不再是轻狂快意,而是穷愁潦倒了——这种穷愁潦倒的生活形态及其带来的心灵悲伤,在其饮酒诗中,得到了生动真实的呈现。   黄庭坚在《老杜浣花溪图引》中形容杜甫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确实,读杜甫中年以后的饮酒诗,我们会处处感受到充满着忧时伤世、愁苦悲凉的情绪。有人概括杜甫一生的痛苦,得出五点: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愤;二,国政失策,危机四伏之忧;三,山河破碎,民生艰难之痛;四,潦倒贫困,病痛衰老之伤;五,奔波漂泊,亲友离散之苦。 概括得颇为全面。壮志难酬,山河破碎,民生困苦,漂泊流离,饥寒交迫,这是杜甫后半生所直接面对的。在这样的背景中,他每每悲苦不堪,只能靠诗酒来稍微宣泄内心的苦闷和忧伤。他忧愁澒蒙鸿洞,不可抑制,所以他往往在狂歌中痛饮,在痛饮时流泪: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晦日寻崔戢李封》)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促觞激百虑,掩抑泪潺湲。(《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杜甫的泣泪酣歌并不只是为自己,虽然他有时候也为自己的遭遇发牢骚

,但仅仅是牢骚而已。当面对天下的纷乱和破碎,他就不仅是牢骚了,而是悲愤,苍凉,痛苦,哀伤。所以他狂歌痛饮,甚至不惜借助外在形骸的放荡不羁来暂时麻醉,所谓“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这样激烈的感情,这样张狂的姿态,折射出来的是极度的悲痛。在这里,杜甫突破了儒家儒雅的外衣,把对天下的那种无法割舍的情感表露到极至。杜甫的这种狂歌痛饮与李白不一样,李白更多的是为挣脱外在的束缚,追求个性生命的自由,他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张扬的是一种狂傲,浪漫,自信,而不像杜甫是用泪水筑起来的。杜甫高喊着“狂歌过于胜,得醉即为家”,实际上他是狂歌了,但却找不着内心的归宿,找不到“家”,他找到的是“万国皆戎马”的现实,在干戈衰谢面前,杜甫忍不住泪流满面。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杜甫的泪,却一流再流:   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晦日寻崔戢、李封》)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到今事反覆,故老泪万行。(《又上后园山脚》)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白马》)   促觞激百虑,掩抑泪潺湲。(《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其一)   这么多的泪水,映现出诗人在万方多难的时世中饱经沧桑的穷愁形象。在忧患悲痛中,他常常是就着泪水而喝“浊酒”。可以说,酒中浸泡了诗人的悲伤和眼泪。我们发现,酒和悲,成为杜甫诗中常见的语词、意象。他是在潦倒中不断重复着内心的煎熬,酒和泪对杜甫来说,已经成了一种无法改变的生活形态,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生命之中。   后人为杜甫树立的雕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一个垂暮老人的形象,乱发过耳,满脸愁苦,往往还怜悯地看着脚下疮痍满目的大地,让人无限沉重。在今天看来,他的许多酒诗,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等等,早已具有了一种原型意义。这里面的穷愁当然是杜甫式的,但在酒意背后所透射出来的伤痕累累的博大的心灵,难道不是其特有的吗?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一诗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恨不得让杜甫重生。闻一多说杜甫是“四

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这除了杜甫的文学成就以外,更是对杜甫的心灵和人格的高度评价。论及此处,说杜甫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千古天地一丈夫,杜甫实在当之无愧。    二.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饮酒诗展现了一个清醒的醉饮客形象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醺。(《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二)   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可以看出,诗酒对老杜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融进了他的生命里。他虽也有“斗酒新诗终日疏”的闲散清逸,但其更多的是“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的不知身在何方不知归向何处的无奈和伤感。联系杜甫的大半生,不但个人的去向和生死是未知数,更令人难过的是战火中的国家不知何日才能安定。在忧愁太多的时候,诗就派不上多大的用处,只好“任酒醺”,一醉方休。酒能消愁。事实上,杜甫对酒的消愁作用是有着独到体会的,且看他的自述:   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晦日寻崔戢李封》)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羌村三首》其二)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落日》)   在杜甫看来,“一酌散千忧”的酒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事物。既能“慰沉浮”,也能“慰迟暮”。在感到悲伤失望的时候,他往往自斟自饮,希冀醉去,用一醉来解千般愁。醉的直接效果就是精神的遁去,醉了的人虽然身体还在活动,但却暂时失去了清醒的意识,变得神志不清。也就是说,在醉了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变得混混沌沌。醉对一个负担了太多的人来说是一种幸福,虽然短暂,但却可以放下一切的责任和忧愁,一切的失落和委屈,一切的痛苦和哀伤。杜甫喝酒每每希望自己喝醉,就是基于这点,他说“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三绝句》)。杜甫酒诗中“醉”字共有81处,但真正意义上“醉”了的不多,大部分都“醉”得很无奈,更兼哀伤,蕴含着无限的忧愁和悲愤。如“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等等。这些都“醉”得很苦。因而我们怀疑杜甫根本从来就没有“醉”过。

因为一个醉了人的是不会这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的。在我们看来,他只是在不断地在重复一个醉去的愿望。在这些诗句里,“醉”突出的是他对朝廷的失望以及战乱带给他的内心伤痛,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而不是真正生理意义上的醉。杜甫一再地暗示自己“醉”了,那是因为杜甫不仅要面对山河破碎,生民凋零的现实,还要面对由此而产生的内心不尽的悲愁,无论内外对他都是一种压迫,所以即使是酒精已经无法让他醉去,他都得喝酒,这种“沉痛迫中肠”的悲苦已经不是他自己所能排遣了,因而他说“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希求真正醉去,一醉千日。李白有句千古名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酒对想浇愁的人永远只是一种毒药,饮鸩止渴,无法自拔。   既然无法醉去,那么必然走向醉的反面——醒。“醒”,在杜甫的酒诗里亦当占一个核心的地位,虽然字面上“醒”字出现得不多,但是,作为一种精神内核,却渗透在字里行间。先来看比较重要的有字面依据的“醒”:   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醉歌行》)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叹庭前甘菊花》)   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又呈窦使君》)   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春归》)   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在困守长安的后期,杜甫因为壮志难酬,加之看不过朝政的昏暗,上层社会的穷奢极欲及他们对下层贫苦百姓所做的压迫和奴役,曾悲愤异常,发出“众宾皆醉我独醒”的振聋发聩的痛苦呼喊。但当天下弥漫在一片战火之中却迟迟得不到平定的时候,杜甫是“愁与醉无醒”,“醒复醉”,甚至还质问“为谁醒”。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极度失落之后无奈的悲痛心理。问题是杜甫自己说“无醒”就真的是“无醒”了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九日登梓州城》)   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寄题江外草堂(梓州作,寄成都故居)》)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   在这些诗句里,杜甫醉了吗?恰恰相反,他太清醒了,这正是他痛苦的来源。他得用痛饮来麻痹战乱纷争所带来的诸多心理创伤。但是他愈喝愈清醒,不管是“急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