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相貌

| 述职报告 |

【www.guakaob.com--述职报告】

古风相貌第一篇
《中国古代皇帝相貌趣谈》

中国古代皇帝相貌趣谈

元璋的标准像

今天是影像媒介的时代,各国政要频繁亮相媒体。可古代没有照相机的时候,皇帝的相貌靠什么流传?西方还好,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可以通过雕塑和画像流传。中国古代只能是画像。不过,唐朝以前皇帝的画像,多数是画家想像的。唐朝是中国画的黄金时代。唐代皇帝的画像注重写实。例如著名的唐太宗的画像,就很传神。如《步辇图》等。隋唐两代皇帝血统都有鲜卑痕迹,伟大的唐太宗

就是一幅胡像。尤其是其眼睛和胡子。《清异录》云:“唐文皇虬鬚,壮冠,人号‘须圣’。”“虬髯”就是卷曲的络腮胡子。这是胡人的特征。而且从画上看,不仅卷曲还上翘。太宗“尝戏张弓挂矢”。估计他的虬髯还是有点红色的。著名的唐传奇《虬髯客》就是隐射太宗的。不过,唐代宫体画师大概想让太宗相貌和纯种汉人天子的所谓龙相相似,《步辇图》中的太宗相貌被历史的合理化了。这就是沈从文所说的“鬚不上翘,髯而不虬”的修饰。即把上胡须画平了,连鬓胡不卷曲了,成为直垂的样子。这样以来,太宗就是真正的汉家皇帝了。古代一般老百姓难睹龙颜,这样的画就是媒介了。这并不奇怪,在罗马帝国,据后来史家考证,第一个皇帝屋大维的雕像就是美化的。其实屋大维本人没有那般英武。

太宗眼如豹子。发怒时候的样子应该是很吓人的。故上朝时,大臣们看见威猛的太宗皇帝,都惶恐不安。魏征后来还悄悄劝太宗要把脸色放温柔点。从图画上看,唐太宗穿的衣服也是胡人的那种窄袖衣装。唐代一般重大场合才穿宽衣博袖的汉服,平常都是胡人夹克。因为血统的混合,文化的杂交,唐代浪漫而丰满。永远不可复制。

《步辇图》的唐太宗

经过唐末黄巢动乱,唐朝还有点鲜卑血统的贵族差不多都死绝了。到了宋代,中国人的相貌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样子了。宋代皇帝因为都是儒家熏染,都比较文雅持重。每个皇帝气质神态大同小异。从相貌特征看是典型的汉家皇帝了。不过宋代皇帝平时也不是冠冕的盛装。他们一般

都是绛纱袍,黑色长翅璞头或,端坐龙椅。宋代皇帝有性格的还是宋太祖。他是一个武人,相貌堂堂。微胖的黑脸,胡子也有点翘。个子挺高。当时的画师看来也是写实的。太祖皇帝为人比较真诚,杯酒释兵权,没有杀功臣。他虽然有时候也用斧头把文人牙齿都打掉,诞生还是立下祖制,除非谋反,不杀士大夫。后来弑兄上位的他老弟宋太宗身材短小,和他哥哥一样是黑胖的。但太宗要阴骘多了。他阴谋多年,聚集了一个团队。他逼死宋太祖两个儿子。他强奸小周后很有名,不过图是后世画的。短小黑胖的太宗老让我想到宋江。

宋太祖

宋太宗

古风相貌第二篇
《古代女子外貌》

描写古代女子外貌的句子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淡粉色华衣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见的锁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丝用发带束起,头插蝴蝶钗,一缕青丝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颜色,双颊边若隐若现的红扉感营造出一种纯肌如花瓣般的娇嫩可爱,整个人好似随风纷飞的蝴蝶,又似清灵透彻的冰雪。】

【身着淡粉色宫衣,发丝竖起。插着碧簪,娇小玲珑,浅浅的笑容绽放在脸上,肌肤白皙滑嫩,吹弹即破煞是可爱,遥看仙子下凡尘,广袖宽松,粉玉要带,蛮腰纤细,楚楚动人。】

【身着一袭浅紫百褶裙,裙摆刺着几只蝴蝶,眉间刺着耀眼的兰花,斜插一支紫色流苏,水灵灵的大眼睛仿佛能谱写一切,嘴唇不点自红,略施胭脂,长发随清风飘起来,伴随着垂坠的响声,仿佛荷花中的仙子,迷迷离离,让人不禁升起怜爱。】

【巴掌大的娇小无暇脸蛋,吹弹可破的肌肤,精致的五官有着地中海最澄净的深蓝双眸,拥有让人嫉妒的最美丽的蔷薇色飘逸长发。因自小服食过其母调制的凝心丸,以至于身上散发这淡淡的花香...身着一件象牙白拽地长裙,外罩一件镶金银丝绣五彩樱花的席地宫纱,秀发挽如半朵菊花,额间仔细贴了桃花花钿,更加显得面色如春,樱唇凤眼,鬓发如云。两边各簪了两只支掐金丝镂空孔雀簪,每只孔雀嘴下又衔了一串黑珍珠,既贵气又不张扬。】

【三千青丝如锦缎般披落在肩头,一对柳眉弯似月牙,却偏在眉尖染上了淡淡的冷清;一双美眸漆黑得不见底,眼角微微向上挑,笑起来的时候宛如黑夜般魅惑;睫毛在眼帘下打出的阴影更是为整张脸增添的说不出道不明的神秘色彩;鼻梁挺拔且不失秀气,将姣好的面容分成两边,使脸庞格外富线条感;一张樱桃小嘴颜色红润,仿若无声的诱惑。美好的五官被完美的脸部线条一直引到了尖尖的下颚。白皙的肌肤几近透明,胸前那狐族公主特有的一月亮印记还若隐若现。散发着女子与生俱来的体香,但这香的与其她女子不同,不知是什么味。一袭白色的曳地长裙,白衣如雪,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目光中寒意逼人。清丽秀雅,莫可逼视,神色间却冰冷淡漠,当真洁若冰雪,却也是冷若冰雪,实不知她是喜是怒,是愁是乐。】

【暗红的眸清澈见底又不失明媚,却透着神秘,另人无法琢磨,如柳般的秀眉,眉宇眼角满是甜甜的笑,水灵得能捏出水来,小巧精致的鼻子,如樱桃般轻薄如翼的小嘴,荡漾在精致无暇的脸上的笑颜,妩媚动人,集万千风情与一身,诱惑着人心,白皙的皮肤有两团淡淡的红晕,婴儿般的皮肤吹弹及破,刹是可 爱,丝绸般墨色的秀发随意的飘散在腰间,身材纤细,蛮腰赢弱,显得楚楚动人,三千青丝撩了些许盘成发髻,其余垂在颈边,更衬那白质修长的勃子。张的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疑是从天而来的仙女清丽出尘,不需粉黛便天姿国色,艳冠群妍。整个人秀美如画,清丽如仙。粉色繁花宫装,外面披着一层粉纱,宽大的衣摆上锈着金丝,额前有着一快月形的、雕刻着细细的神秘且古老的花纹的暗红色水晶,头上插着红玉珊瑚簪,莲步摇微微颤动,衬得别有一番风情美丽可人姿。】

【一袭淡紫色长裙及地,群脚上一只蝴蝶在一片花丛中翩翩起舞,。身披蓝色薄纱,显得清澈透明,亦真亦幻。腰间一条白色织锦腰带,显得清新素雅。秀眉如柳弯,眼眸如湖水,鼻子小巧,高高的挺着,樱唇不点即红。肌肤似雪般白嫩,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高雅的气势。头上三尺青丝黑得发亮,斜暂一支木钗,木钗精致而不华贵,与这身素装显得相得益彰。】

她粉面上一点朱唇,神色间欲语还羞。娇美处若粉色桃瓣,举止处有幽兰之姿。光阴荏苒,她已出落得亭

亭玉立,非他往日随意可调笑的小女孩。

一女子藏身人群中,白纱半掩面,杏眼圆睁,眸中仍映着惊愕。

她一袭明黄淡雅长裙,墨发侧披如瀑,素颜清雅面庞淡淡然笑。

白衣女子顺着声音看去,一位酒红色长发,粉红色绸缎衣襟,那双酒红色的眸子更是令人心醉。

那女孩有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灿若繁星,不知她想到了什么,对着自己兴奋的一笑,眼睛弯的像月牙儿一样,仿佛那灵韵也溢了出来。一颦一笑之间,高贵的神色自然流露,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她清雅灵秀的光芒。

她红衣罩体,修长的玉颈下,一片酥胸如凝脂白玉,半遮半掩,素腰一束,竟不盈一握,一双颀长水润匀称的秀腿裸露着,就连秀美的莲足也在无声地妖娆着,发出诱人的邀请。这女子的装束无疑是极其艳冶的,但这艳冶与她的神态相比,似乎逊色了许多。她的大眼睛含笑含俏含妖,水遮雾绕地,媚意荡漾,小巧的嘴角微微翘起,红唇微张,欲引人一亲丰泽,这是一个从骨子里散发着妖媚的女人,她似乎无时无刻都在引诱着男人,牵动着男人的神经。

一个黄衣少女笑吟吟的站在门口,肤光胜雪,双目犹似一泓清水,在各人脸上转了几转.这少女容貌秀丽之极,当真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

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一个少女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

碧水寒潭之上,出尘如仙,傲世而立,恍若仙子下凡,令人不敢逼视。一袭紫衣临风而飘,一头长发倾泻而下,紫衫如花,长剑胜雪,说不尽的美丽清雅,高贵绝俗。

肤如凝脂,白里透红,温婉如玉,晶莹剔透。比最洁白的羊脂玉还要纯白无暇;比最温和的软玉还要温软晶莹;比最娇美的玫瑰花瓣还要娇嫩鲜艳;比最清澈的水晶还要秀美水灵。

红玫瑰香紧身袍袍袖上衣,下罩翠绿烟纱散花裙,腰间用金丝软烟罗系成一个大大的蝴蝶结,鬓发低垂斜插碧玉瓒凤钗,显的体态修长妖妖艳艳勾人魂魄。

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娇媚无骨入艳三分。

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风髻露鬓,淡扫娥眉眼含春,皮肤细润如温玉柔光若腻,樱桃小嘴不点而赤,娇艳若滴,腮边两缕发丝随风轻柔拂面凭添几分诱人的风情,而灵活转动的眼眸慧黠地转动,几分调皮,几分淘气,一身淡绿长裙,腰不盈一握,美得如此无瑕,美得如此不食人间烟火

一个身穿白色绣着淡粉色的荷花抹胸,腰系百花曳地裙,手挽薄雾烟绿色拖地烟纱,风鬟雾鬓,发中别着珠花簪。眼神有神,眼眉之间点着一抹金调点,撩人心弦,果真是一位绝色佳人!

肌肤胜雪,眉目如画,花容月貌,貌美如花,如花似玉,玉洁冰清,冰雪聪明,明艳动人,人见人爱,倾国倾城,沉鱼落

雁,闭月羞花,人间尤物,出尘脱俗,吹弹即破,白璧无瑕,美艳绝伦,美伦美奂,楚楚可人,人淡如菊,娇艳如花,至真至纯,尽善尽美

美若天仙,温文尔雅,品貌端庄,丽质天成,窈窕淑女,天姿绝色,国色天香,风姿绰约,风华绝代,语笑嫣然,含苞待放,娇艳欲滴,玲珑剔透,人间极品

古风相貌第三篇
《古代官场长相决定待遇》

古代官场长相决定待遇

晚清、民国诸多史料记述,瞿鸿禨因为长相与同治皇帝相像而升迁很快,并登上相位。刘体智的《异辞录》记载:“止庵(瞿鸿禨)体类穆宗(同治皇帝)”。

古人云:相由心生。并且,古人还常常把人的相貌同命运挂钩,民间所谓的“算命先生”也总拿人的相貌来说事,用来“推算”人的富贵吉凶,以及命运走向,而古代官场也很在意为官者的相貌。

中国古代对皇帝的面相都极其称扬,所谓的“帝王相”隆准龙颜,指的是鼻子丰隆,准头齐,鼻梁挺直,是“龙相”。最经典的“龙相”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吴晗的《朱元璋传》描述,朱元璋“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多,高高的颧骨,却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个脸盘看,恰像一个横摆着的立体形的山字,脑盖上一块奇骨隆起,像一个小山丘。”如此稀少怪异的面相,绝非常人所有,所以,迷信观念认为“小和尚”朱元璋当皇帝是顺理成章、上天注定的。

我国唐朝曾明确将相貌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唐中宗年间,当时的皇室权贵肆意侵占老百姓的田产,官员都惧怕权贵势力,只有雍州司田官(管理田亩的官员)陆大同敢于依据法条“尽断还之”,老百姓称赞他是好官,但是,陆大同的顶头上司害怕引火烧身,就想方设法把陆大同调离岗位。

然而,没过多久,陆大同又转回来任雍州司田官。雍州的“一把手”王晋为维护皇室在自己管辖区的利益极大化,也为了保住自己官位,就貌似诚恳地对陆大同说:“以你的才华和能力,绝不应该只当个雍州分管具体事务的佐官,你为何不想想办法,谋个适合你的更高的官位呢?”陆大同曰:“某无身材,但守公直,素无廊庙之望,唯以雍州判佐为好官。”(刘肃《大唐新语》)——意思是说:我陆大同没有好“身材”,只会公平正直做事,我认为雍州司田官是我最好的官职了!王长官拿他一点办法也没

有。因为,当时朝廷有“身言书判”的选拔官员标准,“身”就是陆大同所说的“身材”,是指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这能为升官“加分”。按照陆大同的说法,他没有好相貌身材,所以也不指望当大官,实际上既是堵王长官的嘴,也是对当时官场用人机制的一种嘲讽。

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北宋前期的大将王德用出身行伍,善抚将士,军功显赫,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官至宰相,当时人称呼他为“黑王相公”——他相貌奇伟,面色黑如深墨,在当时朝野是出了名的。于是,在“黑王相公”出行的路上,“以其貌异,所过间里皆聚观”,大家都争着一睹“黑王相公”风采。当时有个朝廷“智囊”苏仪甫,就曾悄悄写报告给宋仁宗说王德用相貌“宅枕乾冈,貌类艺祖(宋太祖)”——意思是说,王德用的相貌非同常人,不是做大臣的相貌,是能当皇帝的面相,将来恐怕会篡权夺天下。后来,御史中丞孔道辅又拿王德用的“帝王”相说事,宋仁宗虽然有些惜才,但还是解除了王德用的兵权,让他担任地方官。王德用很识趣,于是夹着尾巴做人,处处低调,后来,又起复为宰相。王德用因相貌与众不同而得“祸”,但好在他善于“解祸”,终于逢凶化吉。

晚清、民国诸多史料记述,瞿鸿禨因为长相与同治皇帝相像而升迁很快,并登上相位。刘体智的《异辞录》记载:“止庵(瞿鸿禨)体类穆宗(同治皇帝)”。《新语林》中也记载:“瞿子玖(瞿鸿禨)貌酷肖清穆宗„„孝钦后(慈禧)见之尝呜咽曰:卿与穆宗有虎贲中郎之似,余见卿如见帝,令余悲不自禁。”——据说,中年丧子的慈禧见瞿鸿禨长相同自己死去的儿子很像,因此重用他。在陈灨一的《睇向斋秘录》中直接就说:“瞿子玖协揆,与穆宗有虎贲中郎之似,为慈禧所悦。由词曹不数年入赞枢机。” 瞿鸿禨也曾笑着对人说:“予之显贵,全凭一付面具。盖孝钦以貌肖穆宗,遂不次超迁,宠极人臣。今予老而失其似,圣眷之衰,或由于此。”瞿鸿禨说这话,虽然有揶揄的成分在内,但也可见,其相貌与官职晋升不无关系。

其实,在历史上,当上皇帝的人极其忌讳别人也长着“龙相”。《资治通鉴》卷182记载:“(李)渊御众宽简,人多附之。(隋炀)帝以(李)渊相表奇异,又名应图谶,忌之。”——大臣李渊相貌奇异,不同寻常人,于是,隋炀帝就很想找个把柄除掉李渊,吓得李渊“因纵酒纳贿以自晦”,表示自己实在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料儿。618年,李渊接受隋恭帝的“禅让”,成为历史上的唐高祖。

隋炀帝没有杀“相表奇异”的李渊,让他成了“漏网之鱼”。那么,真的把有“龙相”的人杀了,情况又是怎样?

《宋史》卷三如此记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周世宗柴荣在历史上还算个过得去的皇帝,然而,他对于长相威严的将领也难以相容,生怕他们威胁到自家的江山,均下辣手给咔嚓掉。尽管如此,柴荣死后,他七岁的儿子坐龙椅没几天,还是被赵匡胤拉下台。

在古代官场,相貌有些时候帮助了某些人仕途顺畅,也使得某些人惨遭厄运,但是,人的命运绝非由相貌决定。

古风相貌第四篇
《古代十大最帅皇帝排行》

古代十大最帅皇帝排行

开国君主相貌出众的不多,一般来说是比较奇特、有特异出身啥的。但开国君主后代由于在母亲品种上得到了优化,长相相对来说就要出众些。如果古代有电视电影,那么中国历史上那些相貌出众的皇帝们,很有可能做到政治、娱乐人气双丰收。

第十名 东吴大皇帝孙权

《三国志》里是这样描述的: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说他眼睛是绿色的,头发胡子是紫色的。其实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是为了体现他有龙颜,异于常人!

孙权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五年(182),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孙权出生时“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当时还是下邳(今江苏邳州)县丞的孙坚见了十分惊异,认为有大贵之相。台湾学者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中的解说是:方颐,是方脸颊,大口,是大嘴巴,能吃四方;目有精光,是生命力十分充沛。《献帝春秋》的记载是:“紫髯将军,长上短下。” “紫髯”,即两腮长满了紫黄的胡须。有人认为孙权有返祖现象,祖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三国演义》中专门有一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小霸王指的是孙策,碧眼儿说的就是孙权。演义中更是这样描述孙权的,“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干脆把“目有精光”与“紫髯”联在了一起,说成是“碧眼紫髯”,看起来就象是有白种人血统的混血儿似的,其实这种观点不过是附会而己。至于“长上短下”,是躯体长,即上半身长;两腿短,即下半身短。黎东方的解说是:站起来,矮;坐下去,高。只有不需要站着侍候人,而坐着由别人侍候的贵人才是如此。刘备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去拜见孙权返回时,曾心有余悸地对左右说:“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匆忙昼夜兼程地返回。也难怪刘备见了孙权会有如此忌惮,英雄忌人啊!这是孙权贵相的一种说法。

曾经到过江东的汉朝使者刘琬也曾对人说:“我看孙氏兄弟虽然各自才华出众,深明事理,但都富贵不终,寿命不长。只有老二孙权,体态魁伟,相貌奇特,骨架不凡,有大贵的表相,寿命又是最长的,你们以后可以应验我说的话!”。

当然这些记述所说的大贵之相,我们不能当真,俗话说“人不可貌相”,用我们的凡眼,我相信是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的,何况当时的孙权还才是个弱冠之年的少年呢?人的命运应该不是由相貌决定的,而是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的。

但是,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倒是可以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的,即孙权的体貌特征:方脸大口,典型的国字脸,满腮紫黄的胡须;目光炯炯有神,一副不怒自威的形象;身材魁伟,骨格强壮,具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这也是孙权充满朝气活力,并能够长寿的原因吧。 最帅原因: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九名 北齐武成帝高湛

高湛(537~568年)是东魏权臣高欢的第九子,在位五年(561~565年)。高欢长得丑,但却生下了这个长相极不错的儿子,史书记载,高湛“仪表瑰杰,神武尤所钟爱。帝时年八岁,冠服端严,神情闲远,华戎叹异。”这样的赞美,除了军中帅哥独孤信之类外,在北南朝时期是很难见到的。

可惜这高湛虽然长得一副好外表,却昏庸无能,沉湎美色,不思国政,曾逼嫂子和自己私通。他在位时,北齐岌岌可危。565年,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任太上皇,最后自己也因为酒色过度而死,年仅32岁。

前面说过,高欢长得丑,但他的子孙却不一样,除了上面说的高湛外,高欢的孙辈中有个叫高长恭的,就很不一般。这高长恭就是后人所熟悉的兰陵王。高欢生高澄,高澄六子,兰陵王是老四。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于是北齐建立。 高长恭留下一桩八卦事: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美男子的眼光真是高,皇帝眼中的20个美女在他看来只有1个算美女。高长恭遗世的故事很多,最为著名的就是因为面相太柔美,觉得不足以威赫敌人,每次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不过,堂兄弟高纬看不爽兰陵王,一杯毒酒药死了他,终年也就三十出头。看来,战乱年代,“美男薄命”一词也是用得上滴。

最帅原因:仪表瑰杰,神武尤所钟爱。帝时年八岁,冠服端严,神情闲远,华戎叹异。” 第八名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生于685,卒于762年,712~756年在位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借着美貌的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在后代小说、电视、电影中十分风光,全都是以帅哥的形象出镜的。史实中,除去引发安史之乱外,李隆基绝对算是个文武兼备的天子,当然,他的文才在盛产诗人的唐代显得不突出。生于武则天时期的李隆基历经多次政治、祸乱大事件,即位后苦心经营,治国相当有一套,著名的开元盛世便是他的杰作,当时的中国人口增长到了五千二百多万。这位风流天子共有子女59人,数量在历代帝王中属上乘水准。 李隆基身高七尺三寸,(秦尺23CM,汉尺24CM略多。三国时诸葛亮身高八尺,按今天的说法是一米九三)。换算一下,李隆基的身高至少在1米75以上。

别的不说,光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戏,就可以让帅哥李隆基红遍半边天。而唐朝之所以让人追怀,李帅哥功劳不容磨灭。

最帅原因: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第七名 明成主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他五次亲征蒙古,巩固了北部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杀,在靖难之役后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亲信大臣诛杀并灭门,耿炳文、盛庸、铁铉等众多建文旧臣旧将被处死或受到迫害自杀身亡,后来又杀了解缙、景清等大臣,他去世后有16妃和数百宫女生殉。原庙号太宗,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十三陵之长陵。 史书记载,朱棣“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按古典的审美观来看,也可算是个军队中的帅哥——极有男人味的帅哥。靖难之役,朱棣夺走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自己当皇帝,在位时间和李世民相当。

朱棣雄才大略,军事能力杰出,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他一生中在军事方面的创造,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影响较大。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在他任期内,那时的中国海军笑傲全球,无有敌者。

最帅原因: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第六名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贞观文治几乎成为唐宋以后治国实践中理想境界的代名词。而唐太宗以其开创初唐繁荣的丰功伟绩,为后世帝王所效仿,为人民所景仰。他身上凝聚着时代赋予的特殊的英雄气度,有让人有所感悟却又难已说透的历史智慧,更有夺位登基的历史谜案,千古纷纭。

历来很多帝王的相貌总是被描绘得神乎其神,而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样也不例外,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那么,这个体貌特征是不是也是编出来的呢?根据史书的描述,李世民的长相,像是胡汉混血儿?

李世民的祖母和母亲窦氏(即纥豆陵氏)都是鲜卑人,李唐皇室属于胡汉混血的家族,即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李世民那种胡汉混血的体貌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世民与隋炀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祖母和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西魏一号帅哥独孤信的女儿。这两位皇帝之间还有近亲结婚的嫌疑——李世民娶了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表妹杨妃,生下一个同样英武的王子李恪。 老婆高达190cm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知道他自己多高?

新唐书卷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

《李世民私秘生活全记录》 李世民相貌清朗,风采翩然,文治武功,才俊脱拔,是后代帝王最为仰慕的楷模,也是后人穷尽褒扬的贤德明君。

最帅原因:1、龙凤之姿,天日之表。2、他表叔为杨广

第五名 陈朝皇帝陈顼

陈顼(530年—582年),字绍世,小字师利,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在位14年,年号太建。他是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陈文帝陈蒨的弟弟。他本来是陈废帝陈伯宗的辅佐大臣,后废掉了陈伯宗,自立为帝。

陈顼是陈高祖陈霸先的侄子、陈世祖陈蒨的弟弟。他本来是陈废帝陈伯宗的辅佐大臣,后来废掉了陈伯宗,自立为帝。史书记载陈顼“少宽容,多智略。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垂手过膝,有勇力,善骑射”。

这陈顼能废帝自立,能力自然不弱,长得帅、武艺又佳。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陈顼于太建十四年崩(582年),享年55岁。谥号为孝宣帝,庙号高宗。葬显宁陵(在今南京郊区)。他的儿子陈叔宝,就是著名的亡国之君陈后主。

最帅原因:少宽容,多智略。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垂手过膝,有勇力,善骑射。

古风相貌第五篇
《古风旧俗》

古风旧俗,温故鉴今

相 面

相面和测字同属一类,但又有所不同。一般农村人,特别是小青年,最相信相面的。相面先生比起测字先生来,在察言观色、看风调舵方面更是棋高一着。在相面先生的摊子前围着许多人,他能说出每个人的情况。其实,这全在于他会察言观色。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农民,夜里牛跑了,到街上找牛。这人走到相面先生的面前,相面先生说:“老王,快来吧!看样子,你是找牛的吧?”那人听了这话,便停了下来。于是,相面先生便给他相了面,说:“你家在东北方,今天该破财。牛向西南跑去了,你快去找吧。”事后,家里人私下问这个先生怎么知道得这样清楚,他说:“一大早,他慌慌张张的,手里还拿着个牛料口袋,不是找牛的吗?”人又问他:“你怎么知道他姓王的?”他说:“那牛料口袋上不是分明写着个‘王’字吗?”人又问:“你怎么知道他家在东北方的呢?”先生说:“你们真笨,早晨下了小雨,刮的是西南风,你们没见他胸前淋得湿漉漉的吗?他分明是从东北方来的!”当然,这些奥秘,相面先生一般是不会泄露的。相面先生自吹会观气色,看相貌,并且还有一套术语,什么“人中宽长,儿女满堂;人中一条线,有子不见面。”什么“贵人手如绵,不少银子钱;贱人手如柴,抓东补西来”,等等。有时,相面先生给人家相错了,人家当面揭露他,他马上解释说:“一命二运三风水。”说明人的命运不全在相貌。“一命二运三风水”,这不仅是相面、测字先生的赖话,也是风水先生的借口。

看风水

老年人死了,埋葬前要看风水地。有的老人还没死,很多年前就把埋葬的地方看好了,死后就一定要埋在那个地方。农村人对老坟的风水非常看重。解放前,有的人家自家地里没有风水地,就千方百计地去买风水地,甚至拿很大一块地去换人家的一棺风水地。大家为什么对风水这样讲究呢?这都是风水先生吹嘘的。他们说,家庭过得如何,包括生儿育女,升官发财,全在于老坟的风水如何。在历史上,风水先生们又编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趣闻,如说孔子的坟是倒相(头朝南,脚朝北)缺水,秦始皇要灭圣人,为了破坏孔子坟地的风水,就在他老坟后挖了一条河,谁知竟挖出一块石碑,碑上写着:“二百年后自有秦人送水。”这是孔子生前算着的。还有什么朱元璋葬母,说朱元璋从小跟母亲在凤阳一带要饭,后来母亲死了,就找几个穷人抬去埋,谁知还没抬到地方就下起了大雨,大家没办法,就把她掀在路边的一个坑里埋上了,不料这个坑是一名武状元挖的,因为这里落过一只凤凰。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地。武状元是来挖宝的,没挖到宝,就丢下一个坑。然而,武状元却不知道,原来这是一棺风水宝地。所以,朱元璋后来就坐了皇帝。诸如此类的故事多得很。农村埋上老坟之后,是不能轻易搬动的,说是动了老坟,家庭就要受影响,甚至会死人。所以,往往一些人,为了老坟的事,如谁在谁家老坟后边挖土了,谁在谁老坟旁边挖沟了,两家就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会闹出人命来。灵璧农村有句俗话,如某人说某人的短处,别人就说,这比扒他老坟还厉害!这说明,老坟土是不能扒的。

农村人不仅埋老坟讲风水,盖房子也讲风水。如谁家要盖房子,一定要先请先生来看宅基,看看这地方能不能盖屋,怎么样盖才好。有的人盖好了屋,一天也没住,风水先生说不好,他就不敢住,赶快扒掉重盖。自然,也有些人不信这些。他们的理由是,风水先生自己家该占了好风水的,为什么他们有的也很穷呢?所以他们就编出一段顺口溜,说:“看地先生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天下多少好风水,为何不埋你老祖宗?”(本篇与冉献强合作)

灵璧的青洪帮

旧社会,灵璧人要想走南闯北,不入青洪帮寸步难行。你如果犯了法,只要一露“你家理”(即入青帮):“西北乾天一块云,一朵莲花开满盆,上打君、下打臣,不打安清一家人。”四句暗语一道出,立即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如果途中遇到黑道上的劫匪,让你留下“买路钱”,只要向他们念道:“老大不必把我讯,三老四少话听真,金银财宝我没有,快刀不杀一家人。”对方一听是一家人,不但不要钱,有时还要帮你路费。蒋介石拜青帮头子黄金荣就是这个道理。

清朝雍正初年,安庆府一粮帮水手成立的秘密组织名字叫“安庆道友会”,简称“安庆帮”。由于清政府反对“反清复明”的洪帮,安庆帮为避免清政府怀疑青帮是洪帮的帮凶,于是把“安庆帮”改为“安清帮”。“安清帮”名义上“安清”,实际上是联合洪帮一起反清的。

加入安清帮,首先要请求介绍人代投“小帖子”,经本师同意,乃择期开“记名小香堂”,上过小香,就成为记名弟子,再上大香,才算正式弟子。入帮拜香堂,要手捧燃烛唱道:“一对明烛红又红,五湖四海集英雄,帮中出了英雄汉,专打世界抱不平。”还要唱:“一支信香到五台,迎接全祖下山来,安清子弟多义气,万朵莲花遍地开”。

民国间,灵璧地区张香普、张耀先为青帮之首。张耀先葬母,四乡八带的安清子弟数千人前来吊唁。

推翻清朝以后,青帮胜于洪帮,成为遍及全国各地江湖码头的黑社会组织。直到解放后,这个组织才云消雾散。

洪帮是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它的暗号是“明大复心一”,倒过来念就是“一心复大明”。它是以朱元璋的年号“洪武”为记而起的帮名,因此,它还有一个暗号“三八二十一”,即拆开的“洪”字。

传说,洪帮鼻祖名洪盛英,明崇祯四年进士。清军入主中原后,曾联络抗清志士,建立反清秘密组织,初称“汉留”组织,后推朱洪竹为盟主,随称“洪帮”。

洪门的组织严密,约束很严,其中10条帮规:一、尽忠报国;二、孝顺父母;三、长幼有序;四、和睦乡邻;五、为人正道;六、讲仁讲义;七、叔嫂相敬;八、兄仁弟义;九、遵守香规;十、互信互助。

灵璧东北杨家庄杨勇,外号杨飞侠,为灵璧洪帮之首,曾率众去劫了皇杠,震惊朝野。 洪帮的组织名称很多,有“三合会”、“哥老会”、“大刀会”、“白莲教”、“红灯照”等,辛亥革命时期有些地区的派系受同盟会领导,以后被反动势力利用,日趋没落。

灵璧人所说的“五花八门”

五花是指:一、金菊花,代表卖花女人;二、木棉花,代表走街串巷的治病郎中;三、水仙花,代表酒楼上歌女(歌妓);四、火棘花,代表玩杂耍的艺人;五、土牛花,代表挑夫(脚夫)。这些代号属江湖术语“春点”中的一部分,是各帮派内部的私语。

八门是指:一、巾门--算命、算卦、相面、测字、看风水等诸行皆属巾门;二、皮门--行医、郎中、治病、卖药(跳汉)等诸行;三、彩门--变戏法、魔术、耍把戏等;四、挂门--耍枪棒、打拳拉弓、打把式卖艺诸行;五、平门--评书、相声、大鼓、单弦、弹唱等;六、团门--街头唱卖、瞎子、乞丐、歌妓、串巷诸行;七、调门--搭棚扎纸活的棚匠、画匠、吹鼓手、扛房等;八、聊门--梨园高台唱戏的人,即各种戏曲团体等行业。

灵璧人所说的“三教九流”

关于“三教”

一、佛教。佛教讲究前因后果,崇尚生死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还能再生于来世,教人们不求今生修来世,把富人说成是前世修来的福,把穷人说成是前世造的孽。这就是所谓“前因后果”。要想来世好,今世行善;要想解除生死轮回的苦难,最好的途径是“皈依佛门”。号召人们出家、落发、受戒、吃斋、绝欲、念佛。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年)传入中国。唐宋时期,灵璧佛教盛行到清末,在全县建有寺、庙、观等140余座,有些寺庙僧人十多人。到清末,佛教在本县活动渐衰。

二、道教。道教教旨:“澄心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济贫扶苦,先人后私,与物无和。”道教追求长寿、成仙,认为人死后不再重生,只有成仙才能永远活在宇宙之间,要求教徒要看破红尘,不问世事,排除一切杂念,逐渐脱离凡尘,为入仙境创造条件,以求“长生不老”。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道教起源于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

三、儒教。儒教又称孔教,它提倡的是“中庸之道”,以“讲道德,说仁义”为基本特性。它对鬼神敬而远之。它承认鬼神的存在,但没有天堂地狱之说,也没有长生不老养生之道。孔教把孔子的思想视为经典。

关于“九流”

一、上九流

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

佛祖即释迦牟尼;仙指元天尊、通天教祖、太上老君及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皇帝指历代“真龙天子”、封建君王等;官指朝廷官府大小官员;烧锅即酒厂;当即当铺;商即经商行业;客即庄园主;种田即农夫。

二、中九流

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举子即科举应举之人;医即医生,过去叫郎中、大夫;风水即风水先生,专看风水阴阳宅之人;批即算命先生,算命靠生辰八字,因此也叫“批八字”,在同行中又称“子平”;丹青即书画;相即相士,俗称看相的,也叫“相面先生”;僧即和尚;道即道士;琴棋即文人们所娱乐的工具--古琴和围棋标志着文人。

三、下九流

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头的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

巫即巫师、巫婆,以画符抬神驱鬼为业的人;娼即娼妓卖淫的人;大神即所谓神仙附体,以唱跳舞形式治病的一种“神巫”;梆即更夫;剃头即理发师;吹手即鼓手、喇叭、乐队;戏子即唱戏的演员,包括戏曲、曲艺和杂技等;叫街即乞丐,也称“花子行”;卖糖即吹糖人的。

在九流中,不只这三九二十七行,而是每一流行业名称,都包括很多同行或类似同行的职业。例如,下九流的第五流,不光是剃头的,类似修脚的、搓背的、跑堂的、拉车的、按摩的、帮闲的以及店员、舞女等,凡属类似的行业,都算在内。

九流里的下九流,是被上九流、中九流所瞧不起的,即使同流里也有辈份高低之分。就拿唱戏的来说吧,属下九流的第七流,地位还没有第二流的娼妓高,按规定唱戏要称为阿姨。“金银红贷柔,狸猫戏子猴”,有钱阔爷把戏子当猴看,视为玩物。无怪旧社会有人公开骂:“王八戏子鳌吹手”,说什么有钱不嫁吹鼓手,有儿不娶唱戏的。这是因为怕他们有伤门风。

江湖行业,大都是下九流人的行业。在“下九流”这个名份的无形桎梏下,确实苦了江湖艺人和生意人,他们被压迫了千百年直不起头来,被“上九流”歧视、侮辱、玩弄、打骂,甚至出卖和杀害。同样在世上的人,“上流”在天堂,“下流”在地狱。

“老马子”一词的由来

现在,本县一般人对老年妇女称为“老马子”,这是把“老马子”一词作为尊称。孰不知,“老马子”一词原来是辱骂女人的一句脏话。

“老马子”一词,由贬到褒,有一段漫长的历史。

原始社会末期,母权由父权代替以来,广大妇女受神权、王权、族权、夫权四重压迫,她们一直处在社会最低层,处境与“马”这一牲畜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把“马”作为女人的隐义(语)了。

在这里略举几例:

马是供人骑的。《后汉书·方术传》:“冷寿光,行容成公,御妇人法”。御即骑,这不是把妇人当作马吗?

战国宋玉《讽赋》:“主人之殇兮徂玉床,横自阵兮君之傍,君不御兮妾谁怨?日将至兮下黄泉”。文内“主人之女”自认作马,要人来御。

《礼记·昏礼》:“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天子把一大群妇女当马饲养着,这样,男女交合很自然地称为“御女”。

唐白居易诗云:“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后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三年五年间,已闻换一主。”这是直接把雏妓当作瘦马,把长妓比作肥马。所以,后来扬州、苏州有人养处女卖给别人当小老婆称为“养瘦马”。

《水浒传》把为西门大官人和潘金莲拉纤(拉皮条)的王婆唤作“马泊六”。

《西游记》中,猪八戒以放马为由头去和情人调情,孙悟空语带双关地说:“没处放马,可有处牵马么?”这个“牵马”,即拉扯女人之意。

《西厢记》中,写红娘调侃张生唱词:“你本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跳龙门,学骗马(《得令胜》)”。这个“马”,即指莺莺无疑。张生欲娶崔莺莺,被戏称为“骗马”。 皇帝的女婿被称为驸马,皇帝女儿和“驸马”联系在一起,大概也把公主当作马了吧。 过去,我县称撮合一些男女淫乱的人为“拉马扯皮条”的,这个“拉马”不就是把男女拉近的吗?

由此,使人想到旧社会流传在本县的民谣:“娶来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以及谚语“八十岁老汉买嫩妻,花钱买马任人骑”。

《康定情歌》中,首句的“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里所说的“马”就是青年女子。你要是不知“马”字的隐义,很难理解“跑马”兴比之意。在旧社会,“马”隐义为女人无疑。 既然“老马子”是辱骂妇女之词,为什么在本县乃至华东地区,这一词语为广大妇女所接受呢?原因是,马的概念(隐义)在慢慢的社会发展中发生了变化。

马,在古代作战和驾驭中不可少,人们喜爱它,就把马加以美化。在我国古籍中,美化马之说“千里马”、“马踏飞燕”、“义马救主”、“龙驹”„„等频现,于是马被人们看成一种吉祥物,被人崇拜。西安昭陵就有“六骏”石雕像供人奉祀。凤阳朱元璋祖茔前也立有马的雕像。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兴比”的民族。牛,当人们把它看作是畜牲时,人们把“牛”当作贬词,把一些笨拙的人称为“笨牛”;当人们认识到“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对人

类作出了无私的贡献时,于是人们把一些乐于奉献的人称为“老黄牛”,鲁迅先生就“甘为孺子牛”。

马,被赋予新的含义吉祥之物,它在人们心目中的概念发生变化,于是不管你把女人称为马或把男人称为马,不仅被称呼的人乐于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一种尊称。三国曹操称自己为“老骥”(即马)就是一例。

“老马子”,由骂人之词,变成一种尊称人之词,以致流传至今。

缠足陋习始与终

现在,本县还有不少“三寸金莲”式的小脚老年妇女在世,她们都有承受过缠足之苦。 妇女缠足起于何时?自古说法不一,从宋代缠足已经流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始于五代之说较为可信。元朝陶宗议《南村耕辍录》云:“南唐李后主嫔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锦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品色瑞莲,令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形,素袜舞云中,回施有凌云之态。唐镐诗曰:‘莲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因媚娘作也,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卷十缠足)。五代时,缠足之风大约还只在宫中流行,至北宋中晚期在贵族妇女中已较普遍。“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仿效,以不为者耻也”(卷十缠足)。

缠足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小脚步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缠足过程中,妇女更要承受很大痛苦,但对于女子来说,如不缠足,将会受到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其中婚嫁都要成问题。

缠足,是社会原因而引起的:一是,视妇女为玩物的封建思想。元代伊世珍《琅环记》说:“吾闻圣人立女而役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阁之内,欲出则有帏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也”;二是,士大夫病态审美观。明清时代文人有许多咏小脚的艳句:“瘦欲无形,越看越怜惜,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头一对堪夸,新笋晚瓣,月生芽尖,瘦柔帮绣满花”。流行于灵璧曲艺唱段《美人赞》:

石榴裙花夹袄多可体,素裙罩着一对小金莲。金莲小,小的真好看,一不倒跟二不偏。 请问金莲什么样,好比那长的虾来把腰弯,两头着地中间悬;

请问金莲有多大,整整的二寸九分四厘八毫六忽三。

灵璧琴书中美化小脚的还有:

小姑娘,下楼棚,走起路,咯登登。红绣鞋,绣红缨,红缨里头绣蜜蜂;

蜜蜂嘴里含银铃,走起路来几样声。摔茶碗,打茶盅,画眉叫,百灵鸣,姑娘走路真好听!

小金莲,半小口,不肥不瘦,二寸零点儿,三寸不够。

素白绫裹脚,兰麝薰透,扳过来闻闻,光香不臭。

然而,对于大脚,灵璧琴书中也有一些贬词。如描写丫环下楼时,写道:

小丫环,下楼棚,脚又大,裹的松,走起路来扑通通!

草驴叫,母猪哼,烧熟的白芋猛一扔,丫环走路这么难听!

清朝初期,曾一度禁止缠足(因满人无缠足习俗),康熙三年有诏禁裹足,王宫大臣决议:“元年之后,所生之女不得裹足,违者枷责流徙,家长及管理者皆有罪。”(《陔余丛考·弓足》)。但不久即驰禁,妇女依然裹足如故。太平天国时期,也曾一度禁止过缠足,但没有彻底扭转这种风气,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妇女缠足才彻底被革除。

古风相貌第六篇
《中国古代文史中的容貌描写》

中国古代文史中的容貌描写

从爱美憎丑到以貌取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里的爱美,首先指爱自己之美。先看男子,《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有如下一段:

(列精子高)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丽。”列精子高因步而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喟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于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于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

西汉刘向《新序》中田巴回答齐君问政一段和《战国策·齐策一》中那段为人熟知的名文“邹忌讽齐王讷谏”均如出一辙。这些谏臣均是从自己丑的或至少不怎么漂亮的容貌中获得灵感,领悟了身居高位的孤家寡人身陷谄谀的危险,从而寻找到谏君之道。但他们起初是在干什么?揽镜自照,顾影自怜也!

顾影自怜之外,更多的是怜爱他人之美。男人一见美色即生非分之想的古不乏例。《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即为一例。《左传·桓公元年》的一句更见精彩。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之妻美,宋华父督见之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目逆而送之”五字,简直把其艳羡之情写活了。

女性又何独不然?亦有《诗》为证。《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耽彼两髦,实维我仪。”这位女子所爱之人,人品也许很好,学问可能不错,可诗中公然提及的只是“耽彼两髦”一句,所爱的不是外表又是什么?不光爱色,还有更过分的财色兼爱型呢。汉应劭《风俗通》:“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爱美没错,爱别人已爱之美就可能有错。《左传·昭公元年》记郑徐吾犯之妹美甚,公孙楚与公孙黑争聘之。徐妹选择了公孙楚,公孙黑一怒之下要杀楚夺妻,结果反被楚所伤。不知这是不是关于情敌的最早记载,反正后来情敌的故事是屡见不鲜的。引发较严重后果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两条。一是情敌吕布和董卓被美人貂蝉巧施离间,导致想篡夺汉家天下的董卓被杀。二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念曹操《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给周瑜听,激得周瑜当场决定联刘抗曹。当然,这些都是《三国演义》演义出来的,《三国志》及《汉书》等史籍中并无貂蝉其人,也没有曹操想霸占二乔的事。只不过“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还真有其人,那是本准备投降闯王李自成的明将吴三桂,因为闯王大将刘宗敏抢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怒而降清,引满入关,开启了三百年的大清历史。

爱美的另一面是憎丑。丑古又称“恶”。《尚书·洪范》中提出六种不吉利的事,“恶”竟居其一。憎丑之事,可大,可中,可小。小致家庭不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这个贾国大夫的妻子太势利了,在知道丈夫有射的本领之前,竟然不理不睬他达三年之久,就是由于他形象不佳之故。中至闹出人命。唐天宝间《琱玉集》卷一四引晋孔衍《春秋后语》记田文:“豪侠当世,养客数千,智策谋谟,名震诸国。后因至赵,赵人先闻其名,尽往观嘱,乃见其侳陋貌拙,诸人不觉一时大笑,田文乃怒,令士卒击之尽殪,遂即还返。”很难想像声名卓著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竟是如此的小肚鸡肠。大竟可以亡国。《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记陈侯派一位名叫敦洽雠麋的出使楚国,楚王见来使如此之丑,感觉受了侮辱,于是兴师伐陈,历三月而灭其国。那么这位先生有多丑呢:“椎颡广颜,色如漆赭,垂眼临鼻,长肘而盭”。颡者额也,盭者

弯曲也。长得确乎有些过火,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杀头灭国之罪啊。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爱美与憎丑高度结合起来了:“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容止》)此段下刘孝标注引《语林》又云:“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孟阳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这两段记载今天来看是出格的。 因为爱美憎丑,所以以貌取人,已成为人类的痼疾,连圣人孔子也不能幸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澹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后因德行颇佳,孔子自责“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不过孔子虽然以貌取人,却很快警醒,知过即改,不愧圣人。而晚唐宰相郑畋的女儿就不及远甚了。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八记载,晚唐名诗人罗隐常献卷于郑畋,其女每读隐诗,极慕其才。一日罗隐来访,郑畋“命女下帘窥之,女见隐为人丑陋,永不复吟隐诗矣”。这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女子版。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丑人

丑有多样,身短和肤黑为其中主要的两条。三国时的一代枭雄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容止》)。来使识破,他竟即刻追杀之。其实据南朝宋刘孝标注,曹操“神明英发”,只不过“姿貌短小”而已。更早还有春秋时齐国贤相晏子,《晏子春秋》卷五记载,他生就“不满六尺”的矮个,因此遭致出使国的嘲戏。到了敦煌的通俗故事赋《晏子赋》中晏子的形象被大大增饰了:“使者晏子,短小至丑,面目黑色。发不副耳,唇不附齿,袴不副踝,起不成人也。”尤其让人感觉趣味的是,晏子针对梁王“何以短小”、“何以黑色”的挑衅的回答:

梧桐树虽长里空虚,井水虽深里无鱼,五尺大蛇怯蜘蛛,三寸车辖制车轮。得长何益,得短何嫌?剑虽三尺,能定四方。麒麟虽小,圣君瑞应。箭虽小,煞猛虎。小能鸣大鼓,方之此言,见大何益„„黑者天地之性也,黑羊之肉,岂可不食?黑牛驾车,岂可无力?黑狗趁兔,岂可不得?黑鸡长鸣,岂可无则?鸿鹤虽白,长在野田。丧车虽白,恒载死人。漆虽黑向其前,墨锭虽黑在王边。采桑葚黑者先尝,方之此言,见白何益。

话说得多有说服力啊!由此也能看出古人视容貌丑陋的两大因素。肤崇白,个尚高,这也是古往今来共通的审美标准。钱钟书的小说《猫》中,主人公李太太最不满意的就是自己“皮肤不是上白”,一个爱慕她的诗人因而奉承:“一向中国人喜欢女人皮肤白,那是幼稚的审美观念,好比小孩只爱吃奶,没资格喝咖啡。”我们还能联想到小品《过河》中潘长江扮演的农业技术员,面对高他一头的对象,脱口说出“科学证明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名言,与数百年前《晏子赋》的幽默和智慧正可一比了。

相比丑男而言,秦汉史籍中的丑女尤多。这些丑女所以被提及,多因有其他才能足以补充其容貌之不足。比如多种典籍中均记载到一位叫嫫母的丑女,因品德高尚,黄帝娶她作妻。又西汉刘向《新序》卷二云:“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人,炫嫁不售,流弃莫执。”这位无盐女敢以此等尊容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面临的四种危险,结果宣王拜她为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这些貌寝而命济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人的才能不决

定于容貌,人的命运应当决定于才能。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襄阳记》,写一表人才的诸葛亮娶“黄头黑色”的黄家丑女,只为其“才堪相配”!此正所谓“盖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也!从传统到而今,对女性的基本要求总的说来都在美貌。《释名·释姿容》对“姿”的解释殊堪玩味:“姿,资也,资取也,形貌之禀取为资本也。”《三国志·荀传》裴注引《晋阳秋》:“(荀)粲常以妇人者,才智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到后来就自然发展

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论。相比起来,以上这类早期记载中体现出的妇女观是更具积极意义的,至少可以给天不假以容貌者以希望。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美人

中国古代典籍中更多的还是对于美貌的记载,且不单用于女子,也用于男子。先秦至三国间部分名人美男或名人笔下塑造出来的美男甚多。魏晋以降,品藻人物一时成风,所以《世说新语·容止》及《晋书》等汇聚了更多的美男子。嵇康:“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王恭:“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更有潘岳之妇人连手,王濛之老妪遗帽,不难推知这时的社会上存在着多么浓重的欣赏男人风仪的习尚。不过欣赏男子的可不光是女子,更不光是女子中的老妪。美男王矩“美姿容,每出游,观者盈路”(《晋书·王机传》附)。另一美男卫玠更厉害,“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世说新语·(容止》)。“盈路”、“如堵”,以至把人看杀,数量之多,当然不可能全是女人了。

虽然古代男子的姿容颇受关注,毕竟郎才女貌才是传统和正统。古代形容女性美的词汇特别丰富,即可说明这一点。艳称于后世的著名美女大都出现在先秦、秦汉及稍后的典籍中,如《庄子·齐物论》中的毛嫱、《庄子·天运》中的西施、《汉书》中的王昭君等。不过这些美女在这些典籍中多半没有具体的形象。号称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汉书·匈奴传》中于其相貌一字不提,《后汉书》中仅用十六字写她离汉宫赴匈奴:“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被称为“沉鱼落燕之美,闭月羞花之貌”的西施,在汉人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越绝书·越绝内经九术》中均只笼统冠以“美女”二字。《战国策·魏三》提到“晋文公得南之威”,荒废政务,三日不朝,后来南威便成为美女的代词,曹植就有“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与杨德祖》)的名句,但从来不知其如何漂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述杨氏的面貌,亦仅“姿色冠代”、“姿质丰艳”八字。甚至出自《三国演义》的貂蝉后来成了名媛,小说中也只有“年方二八,色伎俱佳”二句,再模糊抽象不过了。西汉末刘歆《西京杂记》卷一记赵飞燕姊妹:“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皆擅宠后宫。”《西京杂记》卷二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已算是水平较高的几条形容了。

秦汉典籍记载男女容貌,不论美丑,大都不是注重容貌本身,而是借美丑来说事,比如说重德不重貌之类。上举无盐女即如此。说重德不重貌,毕竟还有貌这一层。更有甚者,有些根本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拿《庄子》来看,《齐物论》中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是在阐发其相对论和齐物思想;《天运》中说西施捧心东施效颦,却一字不及西施之美究竟如何,是在告诉世人“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也”,不应固守盲从。真正堪称艺术的美人描写,还得到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找。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丑人与美人

我们也许不太关注的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一个塑造丑人形象的传统,并且这些丑人虽然间涉男性,大半却属女性。这个传统还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到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描况登徒子妻:“蓬头挛耳,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古人说天下无不可配对之事物,那么这位登徒子妻正可和《庄子·人间世》中那位脊椎弯曲、缩脖驼背的支离疏配成绝对了: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项,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汉魏六朝时期的丑人描写多为藉类书保存下来的一些零篇残句。如东汉时戴良的俳谐之作《失父零丁》(即寻父启事)竭尽丑化父亲之能事,又如东汉末辞赋家繁钦的《三胡赋》里的丑人三胡。唐代的丑人之作也不乏见。中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三录有初唐人长孙无忌嘲谑欧阳询的一首小诗:“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白描速写,简洁传神。另一篇文学史上描绘丑人的佳构,是另一位初唐人刘思真的《丑妇赋》:

肤如老桑皮,耳如侧两手。头如研米槌,发如掘扫帚。恶观丑仪容,不媚如铺首。暗钝拙梳髻,刻画又更丑。妆颊如狗舐,额上独偏厚。朱唇如踏血,画眉如鼠负。傅粉堆颐下,面中不遍有。领如盐豉囊,袖如常拭釜。履中如和泥,爪甲长有垢。脚皲可容箸,熟视令人呕。

唐代类似的作品更多借敦煌宝窟留传下来。赵洽《丑妇赋》是其中出色的一篇。再看变文《破魔变》中魔王那三位自恃貌美勾引世尊的女儿,“谩发强词,轻恼于佛,于是世尊垂金色臂,指魔女身,三个一时化作老母”:

眼如朱盏,画似火槽。额阔头尖,胸高鼻曲。发黄齿黑,眉白口青。面皱如皮里髑骨骼髅,项长一似筋子。浑身锦绣,变成两幅布裙;头上梳钗,变作一团乱蛇。身项缩,恰似害冻老鸱;腰曲脚长,一似过秋鹘。

钱钟书曾论及丑人描写之“易位他施”法,《破魔变》中的“发黄齿黑,眉白口青”,是也。 相对于丑人描写来说,文学作品描写美人更是理所必然。着意描写女性美貌的,以战国至魏晋的诗赋居多。《卫风·硕人》中,硕人指春秋时卫庄公夫人庄姜,其中一段著名的美人描写就是写她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整段描写都出色,但最受赞赏的是末二句。清人孙联奎的理解是:“‘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的请出来在书本上晃漾。千载而下,犹如亲其笑貌。此可谓离形得似者矣。”(《诗品臆说》)《诗经》这段描绘女子的早期作品,极简约而最传神地刻画了女子的眼睛,此其所以独绝千古也。

自此诗而下,但凡描写美女者多半不会漏掉她们的眼睛。曹植《洛神赋》写洛神“明眸善睐”、“转眄流精”,陶渊明《闲情赋》写美人“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杜甫《哀江头》写杨贵妃“明眸皓齿”,白居易《》写弹女“双眸剪秋水”,刘禹锡《观柘枝舞》写舞者“曲尽回身去,层波犹注人”,《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最让张生情不自禁的是“怎当她(崔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写说书女:

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眼睛写到这种程度,无以复加了。“硕人”而后,就要数到宋玉创造的“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此段之高明又与《硕人》不同。盖世之绝色佳人,能形容出来的往往不是其最美,所以聪明的做法是虚写,让读者有尽情臆想的余地。这种手法后来屡为诗家所袭用。《汉书·外戚传》记李延年以诗歌为其妹作媒妁之言:“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乐府《陌上桑》有更出色的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犂,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全诗并无一句正面道及罗敷的相貌,但罗敷在文学史上永远定格为美不可言的漂亮少女,正多赖这几句的神来之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将这种手法称作“就美的效果来写美”,他因此对《伊里亚特》中海伦形象的塑造大加赞叹。无疑,在“就美的效果来写美”这一点上,上引诸诗尤其李延年歌和《陌上桑》是足堪媲美荷马的。

另一篇值得提及的是曹魏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以下一大段,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比喻,以各种形式,描写、烘托、形容、夸饰洛神的美貌和风采,塑造其流光溢彩的形象。繁文缛节,稍嫌其实,是与上引《诗经》、宋玉之作不同的地方,但若论其气氛充足,大笔濡染,用墨如泼,又是那些作品所不能具备的。

先秦汉魏时期创造的这些美女及有关美女的描写随着时代推移,渐成后代文学家们所乐于采用的故实。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文系】

(摘自《文艺研究》2005年第7期,原文约15000字)

摘自:《新华文摘》2005年22期

作者:刘 石

古风相貌第七篇
《古代女子外貌服饰描写》

古代女子外貌服饰描写

【淡粉色华衣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见的锁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丝用发带束起,头插蝴蝶钗,一缕青丝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颜色,双颊边若隐若现的红扉感营造出一种纯肌如花瓣般的娇嫩可爱,整个人好似随风纷飞的蝴蝶,又似清灵透彻的冰雪。】

【身着淡粉色宫衣,发丝竖起。插着碧簪,娇小玲珑,浅浅的笑容绽放在脸上,肌肤白皙滑嫩,吹弹即破煞是可爱,遥看仙子下凡尘,广袖宽松,粉玉要带,蛮腰纤细,楚楚动人。】

【身着一袭浅紫百褶裙,裙摆刺着几只蝴蝶,眉间刺着耀眼的兰花,斜插一支紫色流苏,水灵灵的大眼睛仿佛能谱写一切,嘴唇不点自红,略施胭脂,长发随清风飘起来,伴随着垂坠的响声,仿佛荷花中的仙子,迷迷离离,让人不禁升起怜爱。】

【巴掌大的娇小无暇脸蛋,吹弹可破的肌肤,精致的五官有着地中海最澄净的深蓝双眸,拥有让人嫉妒的最美丽的蔷薇色飘逸长发。因自小服食过其母调制的凝心丸,以至于身上散发这淡淡的花香...身着一件象牙白拽地长裙,外罩一件镶金银丝绣五彩樱花的席地宫纱,秀发挽如半朵菊花,额间仔细贴了桃花花钿,更加显得面色如春,樱唇凤眼,鬓发如云。两边各簪了两只支掐金丝镂空孔雀簪,每只孔雀嘴下又衔了一串黑珍珠,既贵气又不张扬。】

【三千青丝如锦缎般披落在肩头,一对柳眉弯似月牙,却偏在眉尖染上了淡淡的冷清;一双美眸漆黑得不见底,眼角微微向上挑,笑起来的时候宛如黑夜般魅惑;睫毛在眼帘下打出的阴影更是为整张脸增添的说不出道不明的神秘色彩;鼻梁挺拔且不失秀气,将姣好的面容分成两边,使脸庞格外富线条感;一张樱桃小嘴颜色红润,仿若无声的诱惑。美好的五官被完美的脸部线条一直引到了尖尖的下颚。白皙的肌肤几近透明,胸前那狐族公主特有的一月亮印记还若隐若现。散发着女子与生俱来的体香,但这香的与其她女子不同,不知是什么味。一袭白色的曳地长裙,白衣如雪,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目光中寒意逼人。清丽秀雅,莫可逼视,神色间却冰冷淡漠,当真洁若冰雪,却也是冷若冰雪,实不知她是喜是怒,是愁是乐。】

【暗红的眸清澈见底又不失明媚,却透着神秘,另人无法琢磨,如柳般的秀眉,眉宇眼角满是甜甜的笑,水灵得能捏出水来,小巧精致的鼻子,如樱桃般轻薄如翼的小嘴,荡漾在精致无暇的脸上的笑颜,妩媚动人,集万千风情与一身,诱惑着人心,白皙的皮肤有两团淡淡的红晕,婴儿般的皮肤吹弹及破,刹是可 爱,丝绸般墨色的秀发随意的飘散在腰间,身材纤细,蛮腰赢弱,显得楚楚动人,三千青丝撩了些许盘成发髻,其余垂在颈边,更衬那白质修长的勃子。张的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疑是从天而来的仙女清丽出尘,不需粉黛便天姿国色,艳冠群妍。整个人秀美如画,清丽如仙。粉色繁花宫装,外面披着一层粉纱,宽大的衣摆上锈着金丝,额前有着一快月形的、雕刻着细细的神秘且古老的花纹的暗红色水晶,头上插着红玉珊瑚簪,莲步摇微微颤动,衬得别有一番风情美丽可人姿。】

【一袭淡紫色长裙及地,群脚上一只蝴蝶在一片花丛中翩翩起舞,。身披蓝色薄纱,显得清澈透明,亦真亦幻。腰间一条白色织锦腰带,显得清新素雅。秀眉如柳弯,眼眸如湖水,鼻子小巧,高高的挺着,樱唇不点即红。肌肤似雪般白嫩,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高雅的气势。头上三尺青丝黑得发亮,斜暂一支木钗,木钗精致而不华贵,与这身素装显得相得益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6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