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第二框题的教学:
展开教学:
一、“谁都不能违法”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哪?
2、学生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学生讨论并填写P93页的表格: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
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4、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
二、“犯罪必受惩罚”
1、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4)学生讨论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3、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拾金而昧违法吗?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
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忆一忆,说一说,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景。(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 引导思考回答: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全国人民在欢呼雀跃,从心底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为什么?
教师小结: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倍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二)教学过程: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板书)
1、我国国家性质(板书)
情景活动一:从国徽开始了解我们的国家
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 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①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见教材P4页)
②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③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见教材P4页)
(1)国家的性质
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情景活动二:畅所欲言话主人——
想一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那么,你感受到或了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体现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如各级人代会,信访举报,各种听证会,免征农业税等。)
2、人民的构成
情景活动三:
想一想:人民具体包括哪些人?(教材P4页)我们中学生是人民的一员吗? 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
教师讲述:
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人;我们中学生是人民的一员。
3、与极少数敌对分子做斗争,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学生阅读教材P5页第一段)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景活动四:(见教材P5页材料)
说一说: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
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上述情景表现的就是,人民代表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
公民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什么是公民权利呢?什么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呢?
1、公民权利谁赋予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是宪法!我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中国各族人民奋斗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公民权利的含义
公民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有物质保障。(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财产权等)【八年级下思想品德人教版法不可违教案】
3、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例如:人身自由权利、受教育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等。)
4、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情景活动五:人民公民我来辨(见教材P6页图文材料)
辨一辨: ①人民与公民是一回事吗? ②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能否享有公民权利?
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比人民的范围广泛。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也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
板书: 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
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在押犯人是公民,但不一定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4、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我们权利,但有的人享有的权利却无法实现,可见,光有权利还不行,还必须有权利的保障体制。
情景活动六:(见教材P6页材料)
议一议:
(1)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2)小寒作为公民里应享有各种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
的保障)
教师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否则就要落空。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1)立法保障(见教材P7页)
(2)司法保障(见教材P7页)
情景活动七: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见教材P7页材料)
议一议:
① 傅某把6名学生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是的)
② 6名学生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 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呢?
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被侵害的权利,赔偿造成的损失,惩罚侵权者,讨回公道。
情景活动八:法律与保障我们的权利之间的关系(见教材P7页材料)
※ 下列具体法律与保障我们的权利之间有什么关系?
⊙行政复议法:保障公民不受违法行政行为侵害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保障消费者作为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享有的各种权利。
⊙婚姻法: 保障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
⊙民法通则:保障公民合法民事权益(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等)。
⊙刑法: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民主权利及其他权利不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权利。
⊙民事诉讼法:保障公民在民事案件中行使诉讼的权利。
⊙劳动法:保障公民在劳动关系中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继承法:保障公民对私有财产依法继承的权利。
(三)课堂小结: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威权的利剑。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树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阳光。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了解我国公民的权利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提高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学会寻求法律的保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合法、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并予以保障的公民权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有哪些权利呢?
二、讲授新课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案例分析:甜甜成长的经历 (学生阅读P8页:材料1,思考回答问题)
①上述材料中的甜甜享受到哪些权利?
②这些权利对他有什么益处?
③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教师小结: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1)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广泛性特征
公民权利 :涉及政治、经济、家庭生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涵盖学校生活等领域——广泛性
(2)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宪法规定的九个方面)
资料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集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要求:
本单元两课内容对应的课标依据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课程目标是“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具体的内容标准是: “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
2、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国家性质、公民、人民、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体制等概念和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虽有所接触,但非常有限,往往是一知半解,特别是从法律角度的理解更是非常缺乏,另外,初中生是弱势群体,又缺乏法律知识,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去保护。有的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但顾虑到对方是成年人,甚至是家长和老师,所以只好忍气吞声,用法律维权的意识比较淡漠。
2、学生的需要:作为当代中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家性质、能区分公民与人民的不同,树立起公民权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学生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并仔细观察。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计划用两课时授完。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1) 引导学生忆一忆,说一说,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景。(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 引导思考回答:
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全国人民在欢呼雀跃,从心底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为什么?
教师小结:
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倍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2、板书课题:
板书: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二)教学过程: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板书)
1、我国国家性质(板书)
情景活动一:从国徽开始了解我们的国家【八年级下思想品德人教版法不可违教案】
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 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①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见教材P4页)
②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③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见教材P4页)
(1)国家的性质
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情景活动二:畅所欲言话主人——
想一想: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那么,你感受到或了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体现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如各级人代会,信访举报,各种听证会,免征农业税等。)
2、人民的构成
情景活动三:
想一想:
人民具体包括哪些人?(教材P4页)我们中学生是人民的一员吗? 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
教师讲述:
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人;我们中学生是人民的一员。
3、与极少数敌对分子做斗争,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学生阅读教材P5页第一段)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景活动四:(见教材P5页材料)
说一说: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
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上述情景表现的就是,人民代表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
公民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什么是公民权利呢?什么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呢?
1、公民权利谁赋予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是宪法!我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中国各族人民奋斗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公民权利的含义
公民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有物质保障。(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财产权等)
3、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例如:人身自由权利、受教育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等。)
4、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情景活动五:人民公民我来辨(见教材P6页图文材料)
辨一辨: ①人民与公民是一回事吗? ②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能否享有公民权利?
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比人民的范围广泛。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也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
板书: 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
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在押犯人是公民,但不一定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4、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我们权利,但有的人享有的权利却无法实现,可见,光有权利还不行,还必须有权利的保障体制。
情景活动六:(见教材P6页材料)
议一议:
(1)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2)小寒作为公民里应享有各种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教师小结:
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否则就要落空。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1)立法保障(见教材P7页)
(2)司法保障(见教材P7页)
情景活动七: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见教材P7页材料) 议一议:
① 傅某把6名学生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是的)
② 6名学生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 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呢?
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被侵害的权利,赔偿造成的损失,惩罚侵权者,讨回公道。
情景活动八:法律与保障我们的权利之间的关系(见教材P7页材料) ※ 下列具体法律与保障我们的权利之间有什么关系?
⊙行政复议法:保障公民不受违法行政行为侵害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保障消费者作为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享有的各种权利。 ⊙婚姻法: 保障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
⊙民法通则:保障公民合法民事权益(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等)。
⊙刑法: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民主权利及其他权利不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权利。 ⊙民事诉讼法:保障公民在民事案件中行使诉讼的权利。
⊙劳动法:保障公民在劳动关系中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继承法:保障公民对私有财产依法继承的权利。
(三)课堂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威权的利剑。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树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阳光。
(四)本课知识点
见《资源与学案》P1页——“我的新知识”: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2。
(五)作业:
《资源与学案》上:“我的收获”一、请你选一选:1、2、3。
作业本上:
1、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
2、在我国,人民包括哪些人?
3、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4、我国建立了怎样的权利保障体制?
5、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呢?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
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
家的知识。
新授: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八年级下思想品德人教版法不可违教案】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
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
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书本田甜的案例导入。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学生讨论完成书本的填空,回答书本的问题:1、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新授:板书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请同学们齐读,老师做简单解释。
(二)正确行使权利
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要注意,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作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1、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
2、提问:
(1)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有)
(2)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
(3)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
结论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作简要解释)
3、学生阅读书本非典的案例
(1)提问: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其危害是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结论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
4、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
(1)提问: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
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重点讨论)
(2)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
结论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2、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
(1)提问: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
(2)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3)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
(4)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
结论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6、学以致用
(1)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
(2)学生回答书本问题,教师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四个方面,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
新授: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
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
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书本田甜的案例导入。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学生讨论完成书本的填空,回答书本的问题:1、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新授:板书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请同学们齐读,老师做简单解释。
(二)正确行使权利
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要注意,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作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1、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
2、提问:
(1)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有)
(2)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
(3)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
结论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作简要解释)
3、学生阅读书本非典的案例
(1)提问: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其危害是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结论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
4、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
(1)提问: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
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重点讨论)
(2)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
结论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2、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
(1)提问: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
(2)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3)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
(4)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
结论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6、学以致用
(1)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
(2)学生回答书本问题,教师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四个方面,即四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