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牲畜林》教案
一、设计思想
《牲畜林》选自高中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它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讲的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战争是残酷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将此类小说的解读置于沉重的政治话语中,使学生无法体会到现代小说的魅力。卡尔维诺《未来千年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本课从作者的写作宗旨出发组织教学,解析作者如何将战争的沉重用文学的轻松和谐表现出来,以求更贴近小说创作本身,还原小说教学青春本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体会平实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掌握小说创作中“延迟法”的运用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过程:
①课前准备:掌握课文重点字词、概述故事主要内容、找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写出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和感受;
②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③师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
2.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发扬反法西斯战争中人们的乐观和善良。
三、教学重点
分析和掌握作者“化重为轻”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延迟法”的定义以及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朴树《白桦林》,并展示相关战争的图片,PPT展示学生代表课前对战争的文字感受,全班齐读)
设计的导语如下:是炮火,是战争,毁了我们拥有的一切,一个个生命在战争面前,在炮火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但有这样一个人,他绚烂多变的小说没有硝烟的味道,而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时间、欢笑或者悲怆(chuàng)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他不如莫言幸运,因突然辞世而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小说《牲畜林》的作者卡尔维诺。(73页课下注释强调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
师:同学们之前都预习了课文,下面我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准备好了吗?
环节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掌握重点字音
膘肥体壮 ( ) 大腹便便( )( )
骡子( )( ) 圈( )养 毡( )帽
马厩( ) 哞( ) 蹩( )脚
岔( ) 路 鹪鹩( )( )
咩( ) 豚( )
腼腆( )( ) 蹑 ( ) 手蹑脚
师:好,非常不错,加2分,全班大声齐读一遍。
2、《牲畜林》的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索取原文信息,进行回答。 师:声音很响亮,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阅读过这篇小说之后,你们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72页开头) 德国鬼子进村了(第七段)
最伟大的游击队员(最后一段)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入侵意大利
3、这篇小说你读后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明确:各抒己见,同学们谈对作品的感受
结局皆大欢喜 诙谐幽默 轻松愉悦
环节3:探究合作,代表发言
师:这正和卡尔维诺的写作方法相映合,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下面我们就尝试着从人物形象、环境、情节、语言四个方面解读《牲畜林》。
要求(1)联系课本,找到依据;(2)联系你曾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下位指导,激发学生思维。
人物形象:
师: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
明确:自古以来,我们总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
师:那么《牲畜林》里有英雄吗?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1、朱阿
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
【明确】(集中描写,第72页)“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分散描写)(1)惜财(为花母牛冒险回村)(2)爱喝酒(早就有手颤的毛病)(3)最蹩脚的猎手(第73页最后1段)、劣等射手(第76页最后1段)
【结论】朱阿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惜财、爱喝酒,最蹩脚的猎手。
师:外貌、衣着,以及他性格的零星描写让你想到了什么?朱阿是英雄吗?和我们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
【明确】(学生回答是否都能自圆其说即可)朱阿和传统英雄不一样,他更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将牲畜林里各种动物的表演串连起来。(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 德国兵
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
【明确】(集中描写,第73页倒数第4段)“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分散描写)贪婪、愚蠢(颇像中国民间故事里“猴子掰玉米”)
【结论】(这是一个)贪婪、愚蠢的德国鬼子
【赏析】印象中德国人多是身材高大很威武,但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此时的敌人也成了一个小丑。
教师小结:朱阿和德国兵都成了小丑(或者说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热闹的市集,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消解在作者对文学形象的刻画中。
环境
一二自然段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
不管在哪里,栗树越是稠密,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就越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山羊的处境则好多了。但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猪专拱地,结果长鼻子上扎满了栗子壳。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由于多年圈养而不会挖洞做穴的兔子,只好钻进树洞里,但有时会遇到咬它们的睡鼠。
师:狂欢般的逃难,童话般的动物世界,和谐的气息,自由自在的动物世界。这些都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在阅读理解题型中很重要,下面大家把环境描写的作用写下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号入座。
故事情节:
师:打一枪非常容易,朱阿每次举起猎枪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共有几次射击? 都是害怕伤了哪些牲畜?(小组团结协作,一个找答案,一个在黑板上写答案)
【教师明确】1、(第74页第1段)“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2、(第74页倒数第3段)“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3、(第74页倒数第2段)“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
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
4、(第75页第2段)“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5、(第75页第5段)“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6、76页第六段 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
师:其实呢,这在小说创作中属于一种写作方法——延迟法。
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大家还读过哪些作品或故事运用延迟法的?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猴子掰包谷 ”等
师:延迟法的运用有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那么他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小说屡次提到了“唯一财产”这个词语,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明确:1.“延迟”使紧张情节舒缓,使之张弛有度。
2.“延迟”使各种动物登台表演,成为真正的主角。
3.“延迟”使战争的阴影被自然的生命力挤到一边
语言:
(第75页第3段)“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然而,正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上的轻松。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着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师: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令人捧腹大笑的一段大家能找到吗?朱阿终于开枪了,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将德国兵的愚蠢丑态表现无遗。
(第75页最后1段)“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
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
【提示】朱阿是个劣等射手,可是鸡比德国兵小多了,鸡都打到了,为什么一枪都没有打中德国兵?联系后文与德国兵一起滚下悬崖的野猫(这只野猫是家畜吗?)。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了一直凶恶的野猫,让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师:小说中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好好去品味。语言的轻松幽默也减少了战争的残酷。
总结:小说的主题
“牲畜林”里洋溢着生命与和谐,善良与人性,给反法西斯战争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这希望和力量,正是杀死“战争妖魔”的基础。之所以选择牲畜林,也恰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环节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二战不仅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痛,也是一段不能逃避的历史。而我们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描写对日寇进行英勇反抗的相关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这种 “化重为轻”的手法不仅在小说中,在影视中也大量存在。通过播放《举起手来》视频,加深学生对这种手法的印象。
师:像这样的影视作品还有很多,如《美丽人生》、《虎口脱险》等等,大家下去之后可以抽时间看一下。
环节5::课堂巩固与演练(作业)
对于现在的你们来说,所要打的战争即是高考,学了本课之后,试用乐观主义的精神,以“笑傲高考”为话题,说出你的感受,字数100字以上。
六、小结
师: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只要目标希望在,我们就应该无所畏惧。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打造美丽的人生!加油!(播放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
七:板书设计
牲畜林
背景 二战 纳粹德国入侵意大利
人物 近乎小丑
穿针引线
手法:化重为轻
环境 自然和谐
情节 层层推进
延迟
语言 轻松幽默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体会平实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递进的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结构的“延迟法”特点。
难点:作者是如何减少小说主题的沉重性的,即“减少沉重”在小说中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我们学过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桥边的老人》,这些作品,让你对战争有怎样的感受?(死亡、沉重、残酷、悲伤、痛苦……) 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触呢?(轻松、幽默、搞笑……) 师:阅读过作品后,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它从属于小说的那个母题?
【明确答案】(第72页第1段)“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第73页)“德国鬼子”(第76页)“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属于“战争与和平”母题。
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PPT1】(主题展示)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
——[意大利]卡尔维诺《牲畜林》赏析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关于生活的态度有这样一句话:“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生活中的战争是残酷的,但作家卡尔维诺却巧妙地运用文学的轻松化解了这种浓郁的沉重,接下来我们尝试从“轻松与形象”、“轻松与语言”、“轻松与结构”三个角度理解《牲畜林》减少战争沉重的方法。
二、文本研读
师:小说中有两个关键人物,是谁?
【明确】朱阿和德国兵
【PPT2】1、朱阿
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
【明确】(集中描写,第72页)“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赏析】这是一段肖像描写,通过他的外貌、衣着写出了一位农民的形象。 (分散描写)(1)惜财(为花母牛冒险回村)(2)爱喝酒(早就有手颤的毛病)(3)最蹩脚的猎手(第73页最后1段)、劣等射手(第76页最后1段)
【结论】【PPT2】朱阿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惜财、爱喝酒,最蹩脚的猎手。
师:小说结尾说“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朱阿是英雄吗?和我们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
【明确】(学生回答是否都能自圆其说即可)朱阿和传统英雄不一样,他更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将牲畜林里各种动物的表演串连起来。
【PPT2】2、德国兵
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
【明确】(集中描写,第73页倒数第4段)“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赏析】印象中德国人多是身材高大很威武,但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此时的敌人也成了一个小丑。 (分散描写)贪婪、愚蠢(颇像中国民间故事里“猴子掰玉米”)
【结论】【PPT2】(这是一个)贪婪、愚蠢的德国鬼子
教师小结:朱阿和德国兵都成了小丑(或者说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热闹的市集,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消解在作者对文学形象的刻画中。 除了通过文学形象“减少沉重”之外,作者还运用语言化解战争的沉重。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品味出卡尔维诺努力实践的语言的“轻松”。(同桌间相互讨论,形成答案)(请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边读边思考)
(ppt展示)(第75页第3段)“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教师要点提示】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然而,正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上的轻松。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着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ppt展示)(第75页最后1段)“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
【提示】朱阿是个劣等射手,可是鸡比德国兵小多了,鸡都打到了,为什么一枪都没有打中德国兵?联系后文与德国兵一起滚下悬崖的野猫(这只野猫是家畜吗?)。
【教师要点提示】这应该说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朱阿终于开枪了,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将德国兵的愚蠢丑态表现无遗。(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了一直凶恶的野猫,让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师:小说中类似的语言还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好好去品味。
语言的轻松幽默也减少了生活中战争的残酷,除此,作者还通过层层推进的结构安排巧妙地化解战争的阴霾。
【PPT4】三、轻松与结构
师:我们上节课说过,小说的结构好比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富的内涵,《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集体回答)
(ppt展示)容器:牲畜林
师:故事的触发点(生发点)是什么事件?(个别回答)
(ppr展示)生发点:母牛(找母牛,母牛将鬼子引入树林)
师:小说的结构是由情节构成的。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采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结构上称为什么?
(ppt展示)结构特点:延迟法(情节上称之为“摇摆”)
(教师补充)“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展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师: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结构上共有几次延迟?找出延迟的原因。
(学生可能会答六次,提醒学生注意最后一次开枪了没有。)
【教师明确】
1、(第74页第1段)“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2、(第74页倒数第3段)“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3、(第74页倒数第2段)“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
4、(第75页第2段)“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5、(第75页第5段)“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ppt展示) 五次
师:五次延迟为什么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这就要归功于作者将五次延迟写得各有特色,笔法各不相同。
(每位学生各找两处延迟,比较分析写作特点)(提示:三个方面考虑——被抓的家畜,恳求的人,朱阿 或者笔法、详略、细节)
【教师明确】被德国兵抓住的家畜各有特色;恳求的人物各不相同,说话的语气也不一样;被恳求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也各具特色。
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
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的表现。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同,一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表情,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师:“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ppt展示)延迟法的作用
(学生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回答)
【教师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小说屡次提到了“唯一财产”这个词语,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教师总结】《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
【PPT5】“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更令人深思,更有力量。不仅文学作品,而且,影视作品有时也通过这种戏剧化的轻松去净化战争的残酷。比如《举起手来》(超级链接)
三、作业
【PPT6】作业:1、找出文中写到的《圣经》故事,思考“牲畜林”的象征意义
2、思考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3、完成同步作业本选择题和课内阅读题
第二课时
一、作者卡尔维诺简介
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限、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卡尔维诺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牲畜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分析《牲畜林》的结构,体会其结构特点;
3.进一步认识情节的重要作用及与结构在概念上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二、教学重点:
小说的内容与题旨,作品的结构艺术。
三、教学难点:
小说高潮部分的特点及设计意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概括小说题旨。
二、教学过程:
〈一〉由“猴子掰包谷”和“拣贝壳的小孩”两故事导入课堂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
〈三〉分析课文内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指导学生在复述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
2.教师小结: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传奇故事:农民朱阿德小母牛“花大姐”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包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最后,德国兵在和野猫的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 〈四〉概括小说题旨。
1.学生围绕着“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牲畜林‟这一意象来结构全篇”这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小说题旨。
2.教师小结:
《牲畜林》是一篇写反法西斯战争这一题材的小说﹙小说开头一句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卡尔维诺没有按照一般的写法来写,而是选择了“牲畜林”这一意象来结构全篇。透过“牲畜林”这一面“帕修斯”盾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但又不受这个世界的危害,不会因此而变得僵硬,面对战争,“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妖魔的基础,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五〉分析故事情节。
1.学生回顾有关情节方面的知识,概括《牲畜林》的情节内容。【牲畜林教案与配套ppt】
明确:
序 幕:村民带着自己唯一的财产——牲畜逃难进入树林;
故事的开端:德国鬼子进村扫荡,朱阿德奶牛还没有藏起来;
故事的发展:朱阿拙劣的射技,使得牲畜林的牲畜林的牲畜接连出场;
高潮、结局:朱阿射中了衰老的母鸡,德国兵和野猫一起掉下了山崖;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尾 声:朱阿成为“英雄”。
2.学生思考:小说的高潮和结局这样安排,作者有什么意图?如果改成“朱阿终于开枪打死
了德国兵”小说的意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作者把高潮设计成朱阿的子弹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家的理想: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让敌人自取灭亡,善良的人连手都不需弄脏。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那”也得到了补偿。综观全文,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一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好像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风浪后,它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搬的神奇,成为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六〉学生阅读体会。
〈七〉布置作业。
思考:《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其中作者使用了几次“延迟”?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着重分析《牲畜林》的结构方式,体会卡尔维诺小说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过程: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一〉复习第一课时的有关内容,导入课堂教学。
〈二〉分析《牲畜林》的结构方式。
1.学生阅读单元话题:“结构”,整理知识要点。
2.师生共同分析《牲畜林》的结构方式
明确:“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
的 劣等射手。他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把一个个节目衔接起来。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 母牛“花大姐”), 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 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 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3.学生思考讨论:《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牲畜林》 , 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 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 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内。首先, 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 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 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 使他( 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 鼻子被荆棘划破, 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 本来就双手发抖, 瞄不准, 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 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跑出”的一只小羊, 被德国兵抓住之后, 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一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 “简直给搞糊涂了, 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 ——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 ,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 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 ( 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写得更鲜活; 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 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 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 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 而它自己却“ 挺着胸脯, 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 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 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 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 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 它圆鼓鼓的, 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 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同, 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 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状, 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然后是第六次, 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 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 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 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三〉概括本小说的结构特点:
明确:小说《牲畜林》在结构上有四个特点,一是让牲畜林成为一个“容器”;二是在情节上设置危机;三是运用了“延迟”手法层层推进;四是运用显性的结构因素构建全文。 卡尔维诺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使他的小说别有情趣。请课外思考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牲畜林》教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体会平实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掌握小说创作中“延迟法”的运用及特点。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朴树《白桦林》,并展示相关战争的图片,PPT展示学生代表课前对战争的文字感受,全班齐读)
设计的导语如下:是炮火,是战争,毁了我们拥有的一切,一个个生命在战争面前,在炮火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但有这样一个人,他绚烂多变的小说没有硝烟的味道,而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时间、欢笑或者悲怆(chuàng)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他不如莫言幸运,因突然辞世而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小说《牲畜林》的作者卡尔维诺。(73页课下注释强调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
2、《牲畜林》的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索取原文信息,进行回答。
师:声音很响亮,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阅读过这篇小说之后,你们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72页开头) 德国鬼子进村了(第七段)
最伟大的游击队员(最后一段)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入侵意大利
3、这篇小说你读后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明确:各抒己见,同学们谈对作品的感受
结局皆大欢喜 诙谐幽默 轻松愉悦
环节3:探究合作,代表发言
师:这正和卡尔维诺的写作方法相映合,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下面我们就尝试着从人物形象、环境、情节、语言四个方面解读《牲畜林》。
要求(1)联系课本,找到依据;(2)联系你曾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下位指导,激发学生思维。
人物形象:
师: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
明确:自古以来,我们总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
师:那么《牲畜林》里有英雄吗?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1、朱阿
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
【明确】(集中描写,第72页)“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
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分散描写)(1)惜财(为花母牛冒险回村)(2)爱喝酒(早就有手颤的毛病)(3)最蹩脚的猎手(第73页最后1段)、劣等射手(第76页最后1段)
【结论】朱阿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惜财、爱喝酒,最蹩脚的猎手。
师:外貌、衣着,以及他性格的零星描写让你想到了什么?朱阿是英雄吗?和我们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
【明确】(学生回答是否都能自圆其说即可)朱阿和传统英雄不一样,他更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将牲畜林里各种动物的表演串连起来。(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 德国兵
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
【明确】(集中描写,第73页倒数第4段)“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分散描写)贪婪、愚蠢(颇像中国民间故事里“猴子掰玉米”)
【结论】(这是一个)贪婪、愚蠢的德国鬼子
【赏析】印象中德国人多是身材高大很威武,但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此时的敌人也成了一个小丑。
教师小结:朱阿和德国兵都成了小丑(或者说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热闹的市集,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消解在作者对文学形象的刻画中。
环境
一二自然段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
不管在哪里,栗树越是稠密,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就越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山羊的处境则好多了。但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猪专拱地,结果长鼻子上扎满了栗子壳。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由于多年圈养而不会挖洞做穴的兔子,只好钻进树洞里,但有时会遇到咬它们的睡鼠。
师:狂欢般的逃难,童话般的动物世界,和谐的气息,自由自在的动物世界。这些都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在阅读理解题型中很重要,下面大家把环境描写的作用写下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号入座。
故事情节:
师:打一枪非常容易,朱阿每次举起猎枪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共有几次射击? 都是害怕伤了哪些牲畜?(小组团结协作,一个找答案,一个在黑板上写答案)
【教师明确】1、(第74页第1段)“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
怎么办?”
2、(第74页倒数第3段)“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3、(第74页倒数第2段)“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
4、(第75页第2段)“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5、(第75页第5段)“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6、76页第六段 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
师:其实呢,这在小说创作中属于一种写作方法——延迟法。
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大家还读过哪些作品或故事运用延迟法的?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猴子掰包谷 ”等
师:延迟法的运用有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那么他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小说屡次提到了“唯一财产”这个词语,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明确:1.“延迟”使紧张情节舒缓,使之张弛有度。
2.“延迟”使各种动物登台表演,成为真正的主角。
3.“延迟”使战争的阴影被自然的生命力挤到一边
语言:
(第75页第3段)“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然而,正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上的轻松。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着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师: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令人捧腹大笑的一段大家能找到吗?朱阿终于开枪了,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将德国兵的愚蠢丑态表现无遗。
(第75页最后1段)“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
【提示】朱阿是个劣等射手,可是鸡比德国兵小多了,鸡都打到了,为什么一枪都没有打中德国兵?联系后文与德国兵一起滚下悬崖的野猫(这只野猫是家畜吗?)。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了一直凶恶的野猫,让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师:小说中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好好去品味。语言的轻松幽默也减少了战争的残酷。
总结:小说的主题
“牲畜林”里洋溢着生命与和谐,善良与人性,给反法西斯战争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这希望和力量,正是杀死“战争妖魔”的基础。之所以选择牲畜林,也恰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环节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二战不仅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痛,也是一段不能逃避的历史。而我们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描写对日寇进行英勇反抗的相关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这种 “化重为轻”的手法不仅在小说中,在影视中也大量存在。通过播放《举起手来》视频,加深学生对这种手法的印象。
师:像这样的影视作品还有很多,如《美丽人生》、《虎口脱险》等等,大家下去之后可以抽时间看一下。
环节5::课堂巩固与演练(作业)
对于现在的你们来说,所要打的战争即是高考,学了本课之后,试用乐观主义的精神,以“笑傲高考”为话题,说出你的感受,字数100字以上。
六、小结
师: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只要目标希望在,我们就应该无所畏惧。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打造美丽的人生!加油!(播放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
七:板书设计
牲畜林
背景 二战 纳粹德国入侵意大利
人物 近乎小丑
穿针引线
手法:化重为轻
环境 自然和谐
情节 层层推进
延迟
语言 轻松幽默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如果现在你手里有半张纸,你会用它来做什么?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作品《半张纸》,看看他用半张纸做了什么。
二、作者介绍:【牲畜林教案与配套ppt】
斯特林堡: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代表作:戏剧《朱丽小姐》 小说《红房间》
《牲畜林》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朱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分析人物形象。
3、掌握小说创作中“延迟法”的运用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过程:
①课前准备:概述故事主要内容、排演课本剧,找出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③师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
2.方法:课堂表演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发扬反法西斯战争中人们的乐观和善良。
二、、教学重点
分析和掌握作者“化重为轻”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延迟法”的定义以及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本剧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意大利现代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牲畜林》,课前大家预习了小说,那么《牲畜林》到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前有几位同学把这篇小说中的几个情节演成了课本剧,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精彩的表演。
2、教师过渡语言:刚才这几位同学表演得很精彩,我刚才听到饰演朱阿的同学在简介这篇小说情节时说到了这篇小说的背景,是什么?对二战期间,说到二战,我想同学们肯定不会忘了我们高一时学过的一篇文章,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会印象如此深刻呢?因为里面集中二战的血腥和杀戮,所以读到那篇文章时大家的心情是沉重的,那大家读了卡尔维诺的这篇小说,心情是沉重的吗?不是,那又是怎样的呢?轻松,愉悦。其实这也与作者的写作方法是相应和的。
3、课件展示作者的写作方法
我得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用文学的轻松来对抗生活的沉重,化重为轻,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探讨的中心。
环节二:合作探究
思考:面对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呢?(试从人物形象和结构两方面来解读《牲畜林》)分两大组讨论
1、 人物形象探究
朱阿
人物性格特点:小丑形象 爱喝酒 最蹩脚的猎手 善良(集中描写和分散描写) 农民模样的德国兵
人物特点:丑陋 贪婪 愚蠢
总结:作者在这里有意在这里把这两个人物写成小丑似的的人物,营造小说的轻松氛围,增强喜剧效果,把德国鬼子丑化是对他得讽刺,那为什么要把正面人物朱阿也写成小丑似的人物呢?学生思考,可联系孙犁《荷花淀》,里边没有塑造游击队英雄,只写了一群妇女,连当时最没地位,最受压迫,觉悟较低的妇女都站起来了,那么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连像朱阿这样最蹩脚的猎手都敢站起来和敌人反抗了,那反法西斯的胜利还会远吗?
2、 结构探究
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反复延迟,什么是延迟法?见课本后话题部分。小说里有几次延迟?六次,老师和同学一起读出来。
明确:延迟法的运用有没有减少战争带来得沉重感呢?
延迟法使紧张的情节舒缓,使之张弛有度,使各种动物登台表演,成为真正的主角。使战争的阴影被自然地生命力挤到一边。
在中国传统小说中有没有用到延迟法,请举例。
环节三:主旨探究
探究一: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安排德国兵与野猫一起滚下悬崖?从中国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探究二:作者笔下的牲畜林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牲畜林这个意向来结构全篇呢?
明确: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只要有正义和善良存在的地方,敌人的侵略是无法得逞的,只要有生活的希望,就能战胜战争这妖魔。
环节四:总结
在《牲畜林》里,我们没有看到血腥和杀戮,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人物,只看到滑稽的人,可爱的动物,热闹的林子,其实,作者面对战争不是没有愤怒、哀伤、沉重,他曾与弟弟积极参加过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战争中的炮火,他再熟悉不过了,悲剧固然有悲剧的力量,喜剧也能深刻反映小说的主题,作者跳开常人对战争惨痛的描述,用他独特的文学视角。化重为轻,从而使他得小说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可能就是他,可是他却在那一年去美国演讲的前夕猝然离世。西方评论界说:“卡尔维诺的逝世如太阳的坠落。”足见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学了牲畜林,让我们铭记这样一位以独特的方式来反思战争与众不同的作家。
上一篇:在竞争中和平发展21
下一篇:分式的乘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