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设
淮南第28中学 万其兵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实际情况所任教班根据课程标准及我级学生的,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
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
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课前准备
①教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多媒体课件
②学生:每人分发一张参考资料(内含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附图1《世界主要大洋的洋流分布模式图》、附图2《世界地理地图》)
(二)、说学法
1、角色扮演法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发挥“角色效应”,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2、师生互动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
3、探究性学习法
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准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席慕蓉 《七里香》【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
预期目标:创设文学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承转过渡:播放视频——《波浪与潮汐》,进一步引出海水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洋流。
【新课教学】【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于洋流比较抽象,故而可以把它形容成海里的河流,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其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
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理解突破:以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师生归纳:寒流:水温低海区→水温高海区,高纬→低纬
暖流:水温高海区→水温低海区,低纬→高纬
预期目标:学生学会并能够判断洋流性质。
→◎承转过渡:
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并设计提问:“鸭子们”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呢?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进而将学生带入第三个学习层次“洋流的形成”。
3、洋流的形成( 读图3.6 “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 )
受盛行风(低纬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季风)、地转
偏向力及海陆轮廓等的影响。
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
自学洋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当
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
流的成因(见插图1)。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
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
生的参与意识。
预期目标: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
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第四个层次
“洋流的分布规律”。 插图1
4、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
教学手段: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对比教学法
难点突破:结合课本第58页活动题,分组活动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洋流的分布规律非常抽象,结合活动及多媒体动画,从动态角度完整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
[归纳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点评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课堂巩固】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 )
附图1
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案例1—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说明---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利用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来说明—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的影响。
寒流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带到表层,有力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鱼类聚集,易形成大渔场。如世界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而秘鲁渔场则是上升的补偿流形成的
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流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流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4 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进化的速度。但是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总结:板书小结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佛山二中的宋其正,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整个说课有以上六个部分有机组成。 首先来看:一、教学目标:共分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问题、运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环保意识;
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②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的水体和水循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本节课采取了“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的成功教育理念来设计本节课。
2、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难点:落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我从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分析现在高一学生在学这节课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及我是怎么针对这种现状组织教学的。
(1)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图知识但不理想:运用读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合作探究尚欠缺,为此我采用小组竞赛形式来达到提高
(3)有一定的环境知识,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为此联系实际树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三、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理念:
构建主义理论与诱思探究理论都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最终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思考的乐园,教师至始致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知识的梳理者凝问的解惑
2、教学思路:以此为依据,设计思路如下:
通过:A、课前预习,B、小组竞赛,C、当堂练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用: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归纳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3、教法的运用与学法指导
我运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1)体验法(2)合作探究法:的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这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的
5、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引用两个小故事
(1)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以东的海域。经过50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如:是你把它踢过去的吗?还是它坐飞机飞过去大的?还是科学家在地下挖了一个洞,漂流瓶自己“走”过去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带有颜色的漂流瓶到达了美国西海岸呢?
教师总结:说明世界大洋是一个连续运动的整体。
(2)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它第一次从欧洲出发用了37天:第二次用了22天。 提出问题:同学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5天呢?(可以引导:如那么这种海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它又有何规律呢?)
(设计两个故事的目的是在开始上课就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自己总结世界大洋的海水不仅是连续运动的整体,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方向的。)
二、情景创设落实知识点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61页的内容,从教材对洋流的定义的描述终总结概念中的关键词;
(2)讲解洋流的分类,指出按温度性质将洋流分为两种--寒流和暖流,相对的概念;
三、提出问题小组竞赛
1、竞赛突出体现合作探究性学习:它是由老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研究,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汇总解答,完成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采用这种方式,既能落实知识点,又能一改常规教学的呆板、沉闷,使得课堂“动”起来。竞赛过程时而紧张刺激,时而欢声笑语,既也是落实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竞争、合作能力的过程.整个活动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
2、下面就小组竞赛的设计理念阐述一下:
(1)分组风格别出心裁(以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2)各个小组利用地图,并在画图本上画出自己找出的规律,可以锻炼读图和画图的能力。
四、回归课本
教师总结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比赛是个体验,基本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但零散,没有结构不成体系。通过总结,重建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全局。知识的梳理这一块,突显教师的引导作用。
五、评价反馈
那么学生在经过竞赛及教师总结,知识掌握得如何呢?
为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我用了当堂检测的方法,设计两道题目每人写出答案,任意抽取四名同学的答案进行比较。
当堂检测,采用随机抽取答案的方式能够准确的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查漏补缺,可以清除教学盲点,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课堂延伸
拓展知识接合热点搭建旁通点
1、提出问题--洋流的形成受到大气的影响,如果气候变暖洋流会有什么变化呢?
2、学生查阅资料,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
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接合当前的热点问题给学生搭建旁通点。
教学评价
本节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各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并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不足之处:
活动较多,知识容量较大,教学时间不好把握。较难兼顾个别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好,这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它是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的内容。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要求如下:
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
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简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规律,能画出表面洋流的分布模式简图——分组合作学习法;
(3)对比自己画的简图与教材中的模式图,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4)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运用于反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说学情:
初中地理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电视、网络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阅读3.5——“世界表面洋流的分布”来熟悉洋流的名称,把握洋流的分布,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 、对比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四、说学法:通过合作与交流,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第二模块:以问题导学,学生自主构建知识(15分钟)
第三模块:归纳总结 绘制简图(10分钟)
第五模块:例题示范、突破难点(8分钟)
第六模块: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六、说板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中的内容,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的深化和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画出表层洋流分布简单模式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根据规律画出洋流分布图,运用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洋流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气压带风带说明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 教法分析
1、读图分析 通过指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分布规律,
2、案例分析法,通过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学法指导
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定位能力、想象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来增强直观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形成结论。
四 教学过程
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
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
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
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通过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解决课前留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回答相关问题。
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解释洋流概念,按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洋流的成因与盛行风的关系,最后结合风带分析洋流的形成,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中的内容,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的深化和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画出表层洋流分布简单模式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根据规律画出洋流分布图,运用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洋流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运用气压带风带说明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 教法分析
1、读图分析 通过指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分布规律,
2、案例分析法,通过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学法指导
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定位能力、想象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来增强直观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形成结论。
四 教学过程
导入 用小鸭漂洋过海的例子,导入新课,了解洋流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例子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强调洋流运动是有方向性的。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提出问题:
1、北半球形成几个环流圈、在什么位置?什么方向?
2、南半球有几个环流圈?
3、北印度洋的冬季和夏季环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海水运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画出全球风带分布图,分析讲解: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形成洋流的重要原因:
在赤道两侧,南北半球的信风分别驱动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到陆地阻挡,一小部分回头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向较高纬度流,至中纬度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到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折向高纬度,加入极地环流,一部分折向低纬度,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全球形成了分别以副极地,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和概括能力,其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讨成因。
(二) 学生识记主要洋流
1、学生画出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图。
2 、观察这些洋流有什么规律?
总结;中低纬度大洋东侧是寒流,西侧是暖流。中高纬度反之。
北半球中低纬度形成顺时针环流,中高纬度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形成逆时针环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环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读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提高了空间定位能力。
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用多媒体展示几处同纬度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景观,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洋流对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再结合洋流分布分析具体情况。得出结论洋流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暖流增温曾湿,寒流降温降湿。
2、用“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总是选择在冬季出发”引起学生对航行的兴
趣来学习洋流对航海 的影响。
总结:洋流影响航海,顺流航行船速快,逆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会容易形成大雾,对航行造成不利。
【设计意图】用图片可以直观显示当地的情况,使学生觉得身临其境,提出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3、讲解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也有影响。指导学生从洋流图上找到寒暖流交汇处,识记主要渔场。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生疏,通过讲解,使其接受新知识,而结合地图很容易找到寒暖流交汇处,加深了对洋流影响海洋生物的理解。
4、结合热点墨西哥湾的石油污染,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总结:洋流会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同时把污染带到别处,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从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形成结论
拓展 洋流深刻地影响了地理环境,甚至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近些年来,人们非常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就是一个例子。
阅读: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那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当前人们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加强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略)
以上内容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由于经验有限,这节课难免有些考虑不周,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帮我提高教学水平,谢谢大家!
上一篇:人教A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