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滥竽充数造句篇一
《滥竽充数教案》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边昭学校 高艳微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4、能对照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编课文续写故事 。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 学校举行运动会比赛,媛媛在鼓乐队中还没学会打鼓的方法,但她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2)佟老师的歌唱得很好,她却谦虚地说自己不怎么会唱歌,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六、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七、续编故事
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如果你遇见了南郭先生你会对他有怎样的劝告呢?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板书: 滥 竽 充 数
南郭先生
齐宣王 一齐吹 装
齐湣王 单独吹 逃
(真才实学,经得住考验)
滥竽充数造句篇二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 (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板书:
滥竽充数
宣王 必三百人 混
缗王 一一听之 逃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四)
——寓言《滥 竽 充 数》教学设计
浙江奉化市实验小学 郭昶
滥竽充数造句篇三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造句篇四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白银区第七小学 陶明明
教材简析:
文章通过讲述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在齐宣王那里混在乐队中度日,但到了齐湣王时,却吓得逃跑的事。告诉人们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靠不住的。
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靠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学习重点: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王”等词的字音。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学习难点:
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教师顺势板书《滥竽充数》。
2、齐读这个成语。
3、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二.师生研讨学习课文。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①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②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③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师生互动,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
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老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六、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宣王 必三百人 混
湣王 一一听之 逃
滥竽充数造句篇五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造句篇六
《四年级语文S版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长青路小学 邓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3.认识“滥、竽、郭、腮、腔”五个生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七个生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活用这个成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寓言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师展示寓言图片,学生看图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这些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寓言故事,就是23课《寓言两则》,两则是什么意思?(两个)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解题识字
1、理解题目意思(课件展示)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4、听写字词,纠正易错字,并指导学生书写。强调写字姿势。
三、细读课文 领悟寓意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
2、自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里描写齐宣王怎样听吹竽的句子,划出来。
3、学生汇报描写齐宣王听吹竽的句子(课件随机展示)
4、齐宣王听吹竽有个特点,他喜欢讲排场,讲排场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讲排场”)
5、文中是怎么写他讲排场的呢?(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6、指导朗读
7、同学们,齐宣王这么爱讲排场,请三百人一齐吹竽,你们想一下,如果有人吹不出声,能不能听出来?(不能)南郭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会吹竽,却说自己技艺高超,也混在队里充数,享受着很高的待遇。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自读课文第二段,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装腔作势)理解装腔作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出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
8、文中怎样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地吹竽的呢?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课件随机展示)
9、试着表演南郭先生“装腔作势”吹竽的样子。
10、指导朗读
11、在齐宣王那里,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结果怎样?(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12、但是好景不长,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又是怎样听吹竽的呢?找到描写齐湣王听吹竽的句子,划出来。
13、学生汇报(一个一个地吹)
14、这回南郭先生是怎样做的?(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15、南郭先生为什么急忙偷偷地逃走了?(因为他没吹竽的本领,齐湣王一来,他再也混不下去了。)
16、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不会吹竽充会吹竽,不懂装懂的人。)
17、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队伍里面充数,是不行的。我们千万不要做滥竽充数的人和事,要有真才实学,做个诚实的人。“滥竽充数”它也是一个成语,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18、根据“滥竽充数”的成语意思造句。
四、拓展练习
1、根据词义解释选择填空(课件展示)
2、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3、拓展阅读《鱼目混珠》
(1)学生自读故事
(2)指名读故事
(3)小组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讨论
(4)汇报
六、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七、板书设计
23、寓言两则
南郭先生 齐宣王 三百人齐吹 装腔作势 滥竽充数
齐湣王 一个一个吹 偷偷逃走 道理: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
滥竽充数造句篇七
《造句》
苛责 过严的责备
造句:作为贴身女仆和缝纫女工,亚森的母亲受尽伯爵夫人的苛责与侮辱。
茂密 茂盛而繁密。
造句:我家门口有一个茂密的花园。
痛楚 悲痛,苦楚。
造句:痛楚使他不能入睡。
妥帖 稳当;合适
造句:这篇文章语句通顺,用词很妥帖
偏废 重视某一方面,忽视或废弃另一方面。
造句: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不可偏废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造句:我是个虔诚而又敬畏上帝的人
缺陷 瑕疵;缺点欠缺不完美
造句: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或安装使用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思忖 思量;考虑
造句: 我正这么思忖,忽然发现王兰不住地用眼睛瞅我
内疚 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造句:我为自己对母亲撒谎感到很内疚。
井然有序 形容做某件事有条理
造句:比赛正井然有序的进行着。
妙手回春 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造句:总之我绝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也不是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的医生。
欺世盗名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造句:那个欺世盗名的坏蛋终于得到了应得的下场。
来龙去脉 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造句:这件事很麻烦,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失和伤害
造句:那次智利大地震,许多城市都毁灭了,但我叔父全家安然无恙,非常幸运。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造句:“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
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跋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劳苦
造句:地质勘探队员不怕艰苦,跋山涉水,为祖国寻找地下的宝藏。
百看不厌:对喜欢的人,事物等看多少遍都不厌倦。比喻非常喜欢。
造句:到了节日里,各个景区摆设的花朵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造句:你在著名作家的面前卖弄文采,岂不是班门弄斧。
搬弄是非: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造句: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变本加厉: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造句;他的坏习惯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了.
变幻莫测: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造句:草地的气候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怒吼。
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造句:这篇小说让人看了回味无穷,作者确实是别具匠心。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 造句:学习,不仅要做到虚怀若谷,还要做到不耻下问。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造句:他的问题很严重,已经不可救药。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造句:我看这那座小山觉得不可思议。
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造句;当我在橱窗外看到那双红色的球鞋时,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但想到禳中羞涩,不得若
有所失地离开。
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要征服一切的心情
造句:战士们不屈不挠的坚守在抗震第一线。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造句:也不必说有时趁你不防钻进防盗铁门登堂入室的不速之客。
。
滥竽充数造句篇八
《语文A版语文五上《滥竽充数》优质公开课课件》
滥竽充数造句篇九
《《滥竽充数》公开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