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

| 六年级 |

【www.guakaob.com--六年级】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一: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教学小结

一、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二、对本单元的教学总结如下:

1.《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2.《杠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

4.《轮轴的秘密》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轮和动滑轮》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从课的深度来看,本课挖深一层就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

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轮组》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7.《斜面的作用》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课堂教学3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没有时间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小的利弊关系。时间没有安排好,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学小结

一、《形状与结构》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单元。木单元是从不间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木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二、对本单元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本单元活动涉及了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和制作、搜集信息、思考与推理、表达与交流,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这些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要注重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的设计、制作。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促进儿童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

1.了解一些常见的结构,知道物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2.能说明结构上的力的作用,知道力有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

3.知道不同形状结构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改变形状结构可以改变承受力的大小;

4.能设计、制作桥的模型,能够对桥模型的结构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加深对设计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

5.经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6.通过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桥梁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7.通过了解物体的形状结构,感受形状结构的美;

8.逐步养成注意观察物体结构,分析受力状况的习惯。

(二)经过本单元实验教学,我发现在今后实验素材的准备上,我要更加地仔细,清楚讲明要求。

第三单元《能量》教学小结

一、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二、对本单元的教学总结如下:

1、《电和磁》本课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强调通电直导线的方向应该和小磁针南北指向水平。告诉学生短路的危害,提醒学生不能长时间把导线接在电池的正负极上。

2、《电磁铁》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都可以使小磁针偏转,但是除了电之外,又没有能使小磁针偏转的磁或磁性物质存在。所以引导学生推断只能是电产生了磁。进而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这节课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好材料,课堂上浪费很多时间,安排的内容没有上完,没达到预期效果。

3、《电磁铁的磁力》对于线圈的圈数,在学生讨论的前提下,我做了个统一,20圈、50圈、80圈为宜,因为圈数太少,效果不明显,圈数相差不多对比数据不明显,圈数太多又太费时间。此外,还应强调时间中的注意事项,如多做几次,取平均数以此来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接触电池的时间不能太长且要一致等。在全班交流中完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探究后,对全班10组的数据进行汇总,全了板书在黑板上,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强这个规律。这个规律还是比较明显的,全班能达成一致意见,这个规律也是这节课需要达成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得来的结论印象更深刻。

4、《电磁铁的磁力(二)》本课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研究电流大小、线圈管粗细、铁芯长短、铁芯粗细这四个因素,对于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个因素,研究的数据基本一致,能够说明问题,证明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力越大这个关系。

5、《神奇的小电动机》本课的遗憾就在于没有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亲自拆开电动机探究一下,安装个支架电路来试试使转子转起来。在集体议课的时候也为下一年将要上到这部分知识的周老师作了提醒:希望今后能准备更多的小电动机,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探究的机会。所以这次课就只能将这个活动安排在课外,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外进行了。

6、《电能和能量》本课,通过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能量——电能,使学生了解到电能、能量,以及各种能量相互转化的关系。对于电能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学生还是能够较好地掌握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关键是多举些实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7、《电能从哪里来》这课是比较简单的,我让学生研究普通电池,把以前用旧的电池砸开来,研究内部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能的初步感知

8、《能量与太阳》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太注重知识的讲授,自己说的太多。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很重要,还有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说不完整也要注重让他自己组织语句。

2、提问不够谨慎,学生回答完问题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要多表扬。

3、讨论不够充分,突法发事件处理不够妥当。

4、重点环节安排可以再详细一点。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二: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小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小结(注意保存)

一填空:

1、科学家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的( )和( )情况进行调查。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很小的区域,也要像科学家那样调查,弄清校园中的动植物( )和( )。

2、我们发现校园里动植物( )较多。藏羚羊分布在( ),大熊猫分布在( ),白鳍豚分布在( ),扬子鳄分布在( ),珙桐分布在( )。

3、植物可分为草本植物和( );还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 );更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 )植物。那开花植物的身体是由( )、( )、( )花、果实、种子组成。不开花植物中( )、( )、( )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 )作用制造养料。

4、( )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分为野生动物和( )动物;也可以分为水中游的动物( )、( 天上飞的动物)。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特征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 )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柱的动物叫( )动物。

5、脊椎动物的构造复杂,它又可以分为(鱼类)、( )、( )。无脊椎动物像(蚂蚁)、( )、( ),身体上有三对足是( )类。

6、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种类有( )多万种,开花植物约占( )以上。而在动物王国中,已发现有( )多万种,昆虫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达( )万种,约占( )﹪。

7、我们观察我们班的同学,我发现我的相貌是( )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与我一模一样。

8、植物与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 )相适应的。金鱼生活在水中,它就用( )来呼吸,而鸟在空中飞行,它就长了一对( )便于飞行。猫的脚上有(肉垫)在地上跑的时候不发出声音来,鸭的( )脚可以用来划水,蒲公英的种子上有毛可以随风飘移,苍耳带有刺,在陆地上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

9、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在这个地球上,是( 大自然 )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

10、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 的现象,同一种生物,越冷的地方,个体就越( ),身体接近( )形,并且( )、( )、( )等露在外面的器官就越小。

11、从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简单生命体开始,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变化是重要的原因。人类对于生物生存( )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 )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2、生物的( )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珍稀生物有:( )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 )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新疆等地)。

A、扬子鳄 B、珙桐 C、白鳍豚 D、大熊猫 E、藏羚羊

2、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40万种之多,( )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A、结果 B、不结果 C、开花 D、不开花

3、( )却是一个特殊的类别,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靠吸收其他生物体或土壤里的养料而生存。A、蕨类 B、藻类 C、苔藓 D、菌类

4、在动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已经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而( )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 )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A、鸟类 B、鸟 C、昆虫类 D、昆虫

二、多项选择题。

1、植物可以分为( )。

A、结果植物 B、开花植物 C、不开花植物 D、不结果植物

2、不开花植物包括( )。A、蕨类 B、苔藓 C、藻类 D、菌类

3、动物分为( )。A、脊椎动物 B、雌性动物 C、雄性动物 D、无脊椎动物

4、( )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A、鸟类 B、鱼类 C、昆虫 D、哺乳动物

5、( )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A、环境选择 B、人为选择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6、生物多样性对于( )具有意义。

A、人类文明 B、人类生存 C、其他生物的生存 D、维护地球环境

7、在不开花的植物中,( )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A、蕨类 B、藻类 C、苔藓 D、菌类

8、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是动物身体中生

有脊椎,构造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又可以分为( )……

A、鱼类 B、鸟类 C、哺乳类 D、昆虫类

9、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因为植物可以( )。A、提供给人类做食物 B、供人类欣赏 C、提供给人类做药材D、做成生活及学习用品 E、可以净化空气 F、提供给动物做食物

三、填空题。

1、动植物具有与( )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2、( )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 )。

4、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 ),没有脊柱的动物叫( )。

5、像蚂蚁、蝗虫、蜜蜂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 )。

6、像金鱼、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 )。

7、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 )。

8、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是( )。

四、判断题。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

3、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差异。( )

4、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

5、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

6、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不会有所不同。( )

7、如果猫妈妈和猫爸爸生出不同花色的小猫一样,青蛙的后代体色也是不同的。( )

8、在田野中,绿色青蛙因为有好的伪装而被保留下来,其他颜色的青蛙因为过于显眼而被猎食者吃掉。环境变化,绿草枯死,田野变成了沙漠。绿色青蛙在黄色的沙地上异常显眼,很容易被猎食者发现。这样,后代中的黄色青蛙就被保留下来,以后这里的青蛙也就成为以黄色为主的青蛙了。( )

9、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

10、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

11、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

12、生物生存是自然赋予的权利,也是人类赋予的权利。( )

13、《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行。( )

14、蚂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所演化出来的最成功的生物之一。( )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三: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小结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小结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

3、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生长具有向阳性),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 叶片 )蒸发到空气中。

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7、引起植物倾斜生长的原因是光源方向、水份供应方向和距离。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2、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3、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4、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到一个点上。人们利用这个属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有时装满水的圆形瓶子也能产生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

5、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多试几次,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6、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普通的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红花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他光则被吸收了。

7、五彩玻璃具有变色效果、调光玻璃根据需要调节透明程度,从而改变透进光的强

度。

8、(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9、自动调控房间采光的(传导器)是由(接收器、光导纤维、散射器)等三部分组成。传动器由电脑控制,接收器安装在屋顶,并且能全天自动跟踪太阳。这种装置不但能解决高层建筑群中背阴房间的采光问题,还能应用于日光浴及花卉栽培等。

10、美国研制开发的“太阳能窗”,是由嵌入两个大玻璃天窗的多个透明塑料板构成的。每个小塑料板都有几十个小金字塔的模块。

11、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光明,乐观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病人康复。

12、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人们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业。

13、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光源,我们就看不到周围的物体。 第三单元 大家动手做乐器

1、音乐是流动的诗篇,编钟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古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

2、我国古典《流水》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外太空。

3、常见的管弦乐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弦乐器),如小提琴;(管乐器),如小号;(打击乐器),如木琴。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高度的声音叫乐音;振动无规则的、无固定音高或音高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噪声。

5、一件乐器仅仅能发出声音是不够的,还必须能使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演奏音乐。

6、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或音量)、音高(或音调)和音色。(乐音的强弱叫响度),(乐音的高低叫音高)。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7、弦乐器是通过弹拨琴弦、击打琴弦或用琴弓拉琴弦,使之振动发声的。

8、用手指弹拨琴弦,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琴弦下盒内的空气产生振动,同时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盒本身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鸣。共鸣使得声音变大。所以,弦乐器都有一个共鸣箱。

9、什么叫音乐疗法?就是利用音乐的特殊功能,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音乐,使其产生治疗的作用。如:悠扬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全身心投入于乐曲之中,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使肌肉放松,消除神经紧张,帮助驱散烦闷,减轻人们工作、生活上的压力。

10、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测量声音的响度(音量)。0分贝是人能听见的左微弱的声音。落叶声10分贝,耳语声30分贝,图书馆中40分贝,正常谈话65分贝,吸尘器工作80分贝,摩托车发动95分贝,耳机的最大音量100分贝,民用喷气式飞机起飞120分贝,军用喷气式飞机起飞140分贝。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分贝。

11、人能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传递声音的物质(介质)和能够接收声音的听觉系统。

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在水中时每秒1400米,在钢铁中是每秒5000米。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13、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里,耳朵通过听觉系统把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了。)

14、什么叫噪声?(指嘈杂、刺耳的声音。)

15、噪声有什么危害?(噪声使人感到厌烦,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比较强的噪声,使人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耳聋。极强的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假如一个人突然置身于极强的噪声中,听觉器官就会发生急性外伤,并且整个肌体会受到严重损害,双耳变聋,语言混乱,神志不清,甚至会造成脑震荡、休克或死亡。)

16、如何控制噪声?(一、在声源处控制:如禁止鸣笛,给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二、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如在路边植树形成“绿色音屏”、或安装隔音板,三、在接收处控制:如人佩戴耳塞或者耳机状消声器。)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1、在人体内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脊髓在人体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从脑和脊髓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全身各处。

2、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脑掌管着人体的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

3、人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的作用类似于“水泵“,使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4、我国青少年一般从10~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5、青春期的第一个生理变化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第二个生理变化是第二性征的出现。

6、青春期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个人考虑问题、自我感觉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开始有所变化。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经历的一些变化有许多复杂的感受。有时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又感到害羞和困惑。有的青少年会提出存在心中已久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有的青少年开始尝试新的体验,如无偿地帮助他人、交朋友或打扮自己,穿一些时髦的衣服等。

7、青春期应补充哪些营养?(1、蛋白质,2、糖类和脂肪,3、维生素,4、矿物质和微量元素,5、水。)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的基础身体的细胞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维生素不仅可以预防某些疾病,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8、什么叫做亚健康状态?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症状,但医学检查并无明确的疾病,这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医学上称为亚健康状态。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1、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2、我们进行探究过程包括: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四: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小结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小结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

3、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生长具有向阳性),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 叶片 )蒸发到空气中。

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7、引起植物倾斜生长的原因是光源方向、水份供应方向和距离。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2、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3、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4、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到一个点上。人们利用这个属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有时装满水的圆形瓶子也能产生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

5、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多试几次,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6、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普通的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

红花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他光则被吸收了。

7、五彩玻璃具有变色效果、调光玻璃根据需要调节透明程度,从而改变透进光的强度。 8、(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9、自动调控房间采光的(传导器)是由(接收器、光导纤维、散射器)等三部分组成。传动器由电脑控制,接收器安装在屋顶,并且能全天自动跟踪太阳。这种装置不但能解决高层建筑群中背阴房间的采光问题,还能应用于日光浴及花卉栽培等。 10、美国研制开发的“太阳能窗”,是由嵌入两个大玻璃天窗的多个透明塑料板构成的。每个小塑料板都有几十个小金字塔的模块。

11、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光明,乐观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病人康复。 12、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人们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业。

13、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光源,我们就看不到周围的物体。 第三单元 大家动手做乐器

1、音乐是流动的诗篇,编钟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古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

2、我国古典《流水》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外太空。

3、常见的管弦乐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弦乐器),如小提琴;(管乐器),如小号;(打击乐器),如木琴。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高度的声音叫乐音;振动无规则的、无固定音高或音高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噪声。

5、一件乐器仅仅能发出声音是不够的,还必须能使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演奏音乐。 6、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或音量)、音高(或音调)和音色。(乐音的强弱叫响度),(乐音的高低叫音高)。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7、弦乐器是通过弹拨琴弦、击打琴弦或用琴弓拉琴弦,使之振动发声的。

8、用手指弹拨琴弦,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琴弦下盒内的空气产生振动,同时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盒本身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鸣。共鸣使得声音变大。所以,弦乐器都有一个共鸣箱。 9、什么叫音乐疗法?就是利用音乐的特殊功能,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音乐,使其产生治疗的作用。如:悠扬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全身心投入于乐曲之中,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使肌肉放松,消除神经紧张,帮助驱散烦闷,减轻人们工作、生活上的压力。

10、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测量声音的响度(音量)。0分贝是人能听见的左微弱的声音。落叶声10分贝,耳语声30分贝,图书馆中40分贝,正常谈话65分贝,吸尘器工作80分贝,摩托车发动95分贝,耳机的最大音量100分贝,民用喷气式飞机起飞120分贝,军用喷气式飞机起飞140分贝。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11、人能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传递声音的物质(介质)和能够接收声音的听觉系统。

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在水中时每秒1400米,在钢铁中是每秒5000米。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13、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里,耳朵通过听觉系统把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了。) 14、什么叫噪声?(指嘈杂、刺耳的声音。)

15、噪声有什么危害?(噪声使人感到厌烦,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比较强的噪声,使人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耳聋。极强的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假如一个人突然置身于极强的噪声中,听觉器官就会发生急性外伤,并且整个肌体会受到严重损害,双耳变聋,语言混乱,神志不清,甚至会造成脑震荡、休克或死亡。)

16、如何控制噪声?(一、在声源处控制:如禁止鸣笛,给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二、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如在路边植树形成“绿色音屏”、或安装隔音板,三、在接收处控制:如人佩戴耳塞或者耳机状消声器。)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1、在人体内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脊髓在人体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从脑和脊髓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全身各处。

2、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脑掌管着人体的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 3、人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的作用类似于“水泵“,使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4、我国青少年一般从10~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5、青春期的第一个生理变化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第二个生理变化是第二性征的出现。

6、青春期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个人考虑问题、自我感觉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开始有所变化。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经历的一些变化有许多复杂的感受。有时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又感到害羞和困惑。有的青少年会提出存在心中已久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有的青少年开始尝试新的体验,如无偿地帮助他人、交朋友或打扮自己,穿一些时髦的衣服等。

7、青春期应补充哪些营养?(1、蛋白质,2、糖类和脂肪,3、维生素,4、矿物质和微量元素,5、水。)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的基础身体的细胞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维生素不仅可以预防某些疾病,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8、什么叫做亚健康状态?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症状,但医学检查并无明确的疾病,这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医学上称为亚健康状态。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1、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2、我们进行探究过程包括: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五:六上知识小结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六:2014上六年级年级教研小结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育才家园小学 六年级 李春红

时间匆匆,一学期又很快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工作勤勉踏实、积极进取,我们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从规范入手,以构建活力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以全面提高本组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量。一学期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开学之初,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能够借助新课程标准学习实施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思考》、《素质教育理论教程》、《小学教学常规》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观看了相应的录像资料,切实加强了业务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每位教师在本学期中都不少的理论学习笔记、教学札记和网络日志;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还积极地参加听课互评活动,每人听课都能达到十六节以上,真真正正把理论学习运用到教学实践上,切实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业务能力 本学期中能够根据上级提出的教育教学目的,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教师都能在开学之初制定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领会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把握教材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每位教师都能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以“五个精心”、“四个统一”、“三个准备”为目标,高标准地完成了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及时对全册教材进行集体教研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明确了教学思路。除此,我们教研组还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教育教研的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研工作总结如下:观摩学习了薛琪、周萍、周洁、杨柳、李春红等老师的教研课,及时进行了教研探讨,并把学习到的教育新理念运用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推进了素质教育在我校的发展,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有效备课,扎实上课,努力构建活力课堂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我们教研组成员能立足课堂,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努力实现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形式与效益的统一。

1、有效备课。充分利用每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备课做到“四突出”:突出对教材的理解,务必正确、全面、深刻;突出对方法的选择,既要选择教法,又要选择学法;突出对练习的设计,练在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力求有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突出对班上后进生的关注,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学设计追求“同中求异”,注重教学后记、教学随笔的实效性。

2、扎实上课。磨课做到:结合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结合课题研究,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结合现代技术,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评课做到:上课教师说课、听课教师议课、骨干教师点评。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发言,人人受益”。

3、充分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充分挖掘组内教师的工作潜力,按“用人

之长,人尽其才”的原则进行分工合作,积极营造“自觉学习、学人之长、人人善思”的学习氛围,积极切磋教法学法,积极上好课改实践课、研究课,开展评课交流,及时总结经验。

(三)团结合作,众志成城,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六年级,面临着巨大挑战与考验的一年。这一年中,我们全体六年级7个语文教师发挥团队精神,众志成城,团结合作,有问题大家讨论,有困难大家帮助,有成功经验大家分享。在竞争、合作中,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培优阶段,在复习阶段,每个组员敢挑重担,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回顾整个过程,虽有收获,但也有遗憾。我们离新世纪新的教育教学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教学中还没有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有时也存在着教师传授中的灌输现象,没有完全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这一教育教学首位„„当然这也是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一学期来 我们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工作,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马虎;在优秀学生的培养上,花得时间也不多;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还不够活跃……

因此,下学期我们还将继续立足课堂这一主阵地,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让每一个孩子爱上语文,享受语文,享受祖国的语言和文字。这是我们六年级教研组所有成员共同的心愿。

2013-12-22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七: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小结

学习了本组课文,学生学会了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优美的语句、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教学本组课文,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单元小结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每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

第三单元小结

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四单元小结

本组教材的目的,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五单元小结

本组课文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少年闰土》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使人历历在目。《一面》《有的人》的学习,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了鲁迅先生,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了解鲁迅先生的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写作的方法,通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来更深刻的刻画一个人,将这种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作文更加的生动、有趣。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八:长策学部第2周工作小结

长策学部第2周工作小结

(2013年3月9日)

春光旖旎明媚,长策学部全体师生度过了充实、向上的一周。本周各项工作均有序完成,其中“学雷锋,在行动”活动及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掀起热潮,成为两大亮点。

一是“学雷锋,在行动”成为主旋律。三月是“学雷锋”月。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刘贵华校长发起了“学雷锋,在行动”的倡议,全校师生大声唱响《学习雷锋好榜样》,并背诵雷锋精神。随后,践行县教育发起的“六个一”,一堂课、一次班会、一篇心得、一期板报等,并根据农村孩子对雷锋事迹了解不多的情况,利用“班班通”各班观看了电影《雷锋》。接下来几周时间里,将组织少先队员打扫长策街道、看望陈家塘敬老院老人、寻找身边的雷锋等系列活动。

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热门事。上期,各班安装好了“班班通”。开学伊始,部分年轻教师(欧南燕、欧盼丽、李红玉、李兰丽等)就开始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回答问题也更积极;本周三下午,开学第一次教研活动,教研室就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使用,如何下载、上传资源、在线备课等;并给每位教师配发了8G的U盘。年级稍大的老师们也对这现代化教学手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主要完成工作

(一)安全教育再强化。时时绷紧“安全弦”,是全体师生牢记、注意的安全原则。争对新闻上报到“湖北老河口校园踩踏事件”,政教处利用集会时间对上、下楼梯加以教育,要做到“轻步慢行”,不能跑、追、打闹 ,并在班上召开主题班会强化教育。

(二)作息时间再调整。本周始,改用春季作息时间表,为确保学生充足的睡眠,保证学生晚上睡眠时间9个小时,午休1个小时。

(三)毕业班成绩提高再研讨。为切实提高六年级学生毕业成绩,周二下午召开了“毕业班成绩提高研讨会”, 行政人员、毕业班科任老师参加。会上,刘贵华校长对六年级上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了分析、总结,全科合格人数60%以上、全优人数15%以上定为本次毕业会考目标。为确保毕业班充沛的学习时间,各科要在期中考试之前结束新课,并进行“无偿”补课,下午加一节课(除星期五外)、晚上上两节晚自习,加补的课由各科任老师分工上。届时,还将举行“毕业班动员大会”,鼓舞学生努力学习。

(四)“三八”节再添彩。周五是“三八”妇女节,周四下午总校送来(100元/人)慰问金,周五上午在学校食堂举行了全体教师会餐,当天下午女教师组织跳广场舞共度节日。

二、不足的方面

1、安全工作“百密一疏”。本周,政教处抓到四(2)班学生谢作福、欧阳鹏等5名学生,午休时间到新屋河里洗冷水澡。气温逐渐回暖,私自下河塘洗冷水澡安全问题需全体师生警戒。

2、行为习惯有待提高。有新屋村民来校反映,有学生破坏正值盛开的油菜花。政教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做到爱惜粮食,厉行节约。

三、下周工作部署

1、继续开展“学雷锋,见行动”

2、教研开展“小课题”探讨

3、开始装备“小学科学实验室”

4、行政人员开始值班学生宿舍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九: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各课小结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各课小结

1《山中访友》

课后小结: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都是自己的挚友,从而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2《山雨》

课后小结: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山雨带来的独特的音韵美和色彩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

课后小结: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游历草虫村落的全过程,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4《索溪峪的“野”》

课后小结: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5《詹天佑》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记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怀念母亲》

课后小结:作者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7《彩色的翅膀》

课后小结:文章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8《中华少年》

课后小结: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热情歌颂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9《穷人》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困苦中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课后小结:本文主要叙述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故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11《唯一的听众》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

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默默地关怀、真诚地帮助、持久地关注、热情地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练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12《用心灵去倾听》

课后小结:本文记叙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的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

课后小结:本文介绍了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证明了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生活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14《大瀑布的葬礼》

课后小结:课文主要讲述了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说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课后小结:本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河水、空气、动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16《青山不老》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

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赞扬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17《少年闰土》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19《一面》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是,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20《有的人》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对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21《老人与海鸥》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描写老人生前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以及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表现了老人对海鸥那份无私的爱,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课后小结: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松鼠落户“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了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及全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3《最后一头战象》

课后小结:本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配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白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赞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24《金色的脚印》

课后小结:本文讲述了老狐狸给被抓的小狐狸喂奶,为了救小狐狸在正太郎家地板下做窝,和正太郎日益亲近,并救了正太郎的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

25《伯牙绝弦》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描写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反映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26《月光曲》

课后小结: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贝多芬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的故事,既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

六年级科学上策小结篇十: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策教学反思(四个单元齐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四个单元齐全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放大镜》教学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 40 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臵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

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 4 只眼睛,还有6 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上帝保佑,希望我解释的对!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 摄氏度,糖的熔点 185--186 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感谢上帝!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哈哈,“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啊!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过程后,自己对本课教材理解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不断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趣味性。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是非常浓厚,但是实验操作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认识显微镜的过程中,兴趣也会有所降低。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需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对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方法上,采取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对显微

镜知识的巩固。进一步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发现微小世界的乐趣。

2、实验指导体现实用性。尽管学生对显微镜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步骤相对比较复杂。在试教后,发现学生对于实验方法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在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降低难度,将实际要用的步骤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并用概括性的词汇表述实验步骤:“取镜——对光——放片——观察——放镜”,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3、调整实验仪器,减少干扰因素实验中,学生的注意往往会受到实验材料的影响。实验使用的显微镜一般都配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两个物镜,在试教中,尽管强调学生使用低倍镜进行观察,可还是有部分学生在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产生光线不够亮,找不到物体等问题,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因此,在试教后,对显微镜进行调整,取下高倍镜,减少对实验观察的干扰。同时,对在教学的环节中存在的其他干扰因素进行调控,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六年级上课学课,讲的是第二单元第一颗《我们身边的物质》。当我们学生学习到世界是有物质构成的,这是一个学生发辫了自己的见解:时间也是物质。另一个同学立刻反驳:不对,时间不是物质。我给了学生一个判断是不是物质的标准:第一,是否经历了一段时间;第二,是否占据一定空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学,发现了问题,在老师指点下,获得了新知识。学问,现学习,然后产生疑问,通过探索,获得了能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产生争论,并能讲清自己的理由,自圆其说,这样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共同学习,互相启迪,产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说白了,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启迪智慧,血或做人的一个过程。

学生通过体验教材,研究教材,升华教材,在争论中丰富了康堂教学的内涵。 其三,是否有质量。同学们这才明白了,各自谈自己的收获和问题。

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

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更细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简单的两个实验,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混合分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导,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教学前,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再来进入课堂学习。并且,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内容在问题设臵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孩子们的前概念知识,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疑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分离和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能否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还有哪些适合的实验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科学概念,毕竟加热白糖的实验涉及白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学生全面观察的难度比较大,而让学生马上利用刚学的概念来解释物质变化的现象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所要观察的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特别是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我由这个日常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

我们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教科书提供的图中有十多种食物,目的是提醒学生,可以检验的食物很多,要尽量利用实验手段进行检验,增加自己的经验。

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实验过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较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气中,而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391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