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果组句子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用如果组句子篇一
《“如果……那么……”句妙用四招》

“如果„„那么„„”句妙用四招

如果我们把一篇好文章比喻为一

株绽放的鲜花,那么,“如果„„那么„„”这一句式就如同是一片绿叶。一般情况下,这片绿叶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存在与否往往不为我们同学所关注,更谈不上带有目的性的重视。然而,就是这片小小的绿叶,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文章的结构还是内容上,都有它展示风采的舞台。倘若你能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将它运用得恰到好处,它便能呈现出风采,便能衬托出花儿的美好与鲜妍,给人以新颖别致的美感体验,或是给读者以全面深刻的理性启迪。

在具体运用“如果„„那么„„”

这一句式时,常见如下四招:

第一招: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如果„„那么„„”一般用来

表假设关系,因句式本身的特点,它在文章中的过渡功能十分突出。“如果”用以承上,回点上文,“那么”用以启下,引起下文。前后句各司其职,既能做到自然过渡,又使得文章脉络清楚。我们且看下面的例句:

如果说唐诗宋词的墨香里还氤氲

着他们的无奈与彷徨,元曲羌笛的音韵里尚弥漫着他们的叹息与感伤,那么,现实生活中又留下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轨迹呢?

“如果”句是对“唐诗宋词”与

“元曲”中所展示的人生的概述,是对上文的简略小结,“那么”句则开启了下文,用设问的形式引发了对“现实生活中”人生的思考。如此表达,

条理清晰,井然有序。

上面讲的是“如果„„那么„„”

句在段落间所起的过渡作用,其实,在某一段落中,此句式同样可发挥作用。下面又是个很好的例子,就不多作阐释了。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大家庭中的母亲,如果你有一个如贾宝玉般“于国于家无望”的儿子,如果你正要为这个不求上进、不听规劝的儿子娶媳妇,那么,面对一个贤淑、温柔如薛宝钗者,一个任性、刁蛮如林黛玉者,你最终将作何选择?„„

第二招:多面列举,丰富内容。

许多同学仅仅把“如果„„那么„„”看作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句子,其实它的功用远不止于此。它还

可以用来进行多面列举,以丰富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

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芦笛中吹出的放牧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梵阿玲上奏出的小夜曲,那么,“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便是管弦乐组成的大合奏。

上例是用“如果”列举出多面,

“那么”只引出一面。其实若根据需要,也可以倒过来,用“如果”列举出一面,“那么”引出多面。例如:

如果说历经千年沧桑的乐府是古

老而厚重的,那么,我凝眸而视,便看见了《病妇行》里槁项黄馘的垂老父亲,看见了《陌上桑》中聪明智慧的罗敷;我倾耳而听,便听见了《兵车行》中“直上干云霄”的哭声,听见了木兰“对镜贴花黄”时的欢笑。

虽然二者在形式上有差异,但是

其表现的方式可谓异曲同工,在丰富文章思想内容方面所起的效用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招:浓笔摹画,抒发情感。

“如果„„那么„„”句不仅可

用来列举、议论,也可用来抒情。因其句式自身特点,抒发情感往往能显得集中紧凑,所以我们可用浓笔摹画,使之具有凝神聚情之效。倘若再适当融入修辞手法,对之进行一番语言修饰,自然更能流光溢彩。例如:

如果说泉水如“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般淡雅,那么,潮水便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澎湃;如果说江水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般从容,那么,海水则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浩渺。

上面的句中融入了比喻、对比和

用如果组句子篇二
《写作-如何用复杂句子》

用如果组句子篇三
《第4章 用如果造句——条件语句》

用如果组句子篇四
《如何仿照例句造句》

如何仿照例句造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已的意思”。语言的实际运用核心是语言的表达。仿写题型为什么如此受到出题专家的青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题型能综合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符合加强语文素质的新要求。例如仿写题,要求以“希望”为本体,造出与“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和“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意思、句式对应的两个句子,这就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悲观者”和“乐观者”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抽象的“希望”和具体的“风”进行合情合理又要呼应前文的想象,然后用明白流畅的语句表达出来。这三种思维过程,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只有语文能力较高的考生才能处理得有条不紊,酣畅淋漓,而那些语文能力一般或较低的考生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由此看来,仿写题区分度高,有利于高素质的考生发挥正常水平,符合语文科“以考察能力为主”的出题原则。对仿用句式的考查成为近几年中考一种比较稳定的题型,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判断、表达等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创新思维等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从历年中考及平时训练的反馈信息来看,要回答好这类试题关键要审好题。仿照例句造句形式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考查修辞的一种新题型,它灵活多样,不仅考查学生造句所需要运用词语能力,而且对学生修辞手法理解,对语言内容把握能力,片断作文写作能力等等都有所涉及有所考查,因此,仿照例句造句成为如今新课程下考查修辞能力,考查语言积累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形

式,指导学生仿照例句造句,也能够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水平。

仿写句式是指根据提供的例句,按照命题要求以及例句所隐含的若干要求,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情境、中心语意、表达意图等特点,再写一个或几个与例句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仿写的常见类型有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按要求另外拟写一个与例句意思不同的句子。主要运用类比联想思维,要求把握例句句式特点;抓住提供的情景要求,明确仿句的具体内容。在语段中,仿照上下文的句式特点,根据语段的中心语义、情境风格补写语句,要求补写句与上下文句式一致,意义相同,衔接自然紧密,共同组成一个语意明确、结构完整的语

段。符合修辞。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符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要求,对促进学生语言的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

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学生先要熟悉句子的格式,对仿照的原句,要注意分析看哪些词语是重复出现,必须再次出现的词语,注意运用相同字数的词语,训练中应能够明确把握这些词语,看这些重复的词语是否需要再次出现,或者需要更新创造类似词语,或者不能再次重复这些词语,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些关键词语,才能做到“形似”“貌合”,否则“仿照”也就不存在了。结构要一致,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

须合规则。如“一棵树,是一艘大地的船;大地的船,为春风升起绿帆。 , ; , 。”可答:

一本书, 是一把智慧的钥匙 ;智慧的钥匙 ,为成功打开大门。

其次在把握句子格式时,也要理解原句中词语意义,有些运用了一组近义词、同义词,有些是反义词,有些只是类似词性的词语,根据原句中意义相近或相反,从而寻找一些近义词或反义词补充句子造出新的句子。加上句子意义的相互联系,使仿照的句子开始贴近原句而不仅仅是“形似”“貌合”了。如“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

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 ,依旧遗

憾; , ,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可答: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

遗憾;见了大漠的广漠,没见过森林的神奇,还是遗憾。

在造句的关键时刻,要理解原句内容,含意甚至中心,部分仿造上、下句补造中间部分句子的题目,在这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把握了语段的中心,仿造例句过程,就是顺着上下文造句,根据上下文语境、语意要连贯,不能脱离所要表述中心另起“炉灶”,结果虽然“形似”但完全脱离了所要表述意思,这样的造句不能达到要求。如:“湖泊、山泉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因为有了水而有了

灵性,有了生机。水是有灵魂的。水的灵魂如少女一般,韵味十足,如 , ,如 , 。” 可答:如仙人一般,变幻莫测,如

婴孩一般,清新自然。

完成了“形似”到“意合”后,就要进入修饰阶段,即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法。仿照例句造句题目往往要求学生使用原句同样的修辞手法,大体上考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等,运用比喻又要注意是暗喻、借喻还是明喻,使用相同方法,相同的比喻词,使用排比句,则要看原文用了几个分句,题目还要求造几个句子,用拟人句则要注意原句语意使句子连贯些。如:“如一位良医,它能抚平我们心

中的忧烦愁苦;时间如一面镜子,它能折射人性的善恶美丑。书籍

如 ,它能 ;书籍

如 ,它能 ;” 可答:书籍如一艘航船,它能引领我们抵达知识王国;书籍如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再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对“叶(绿叶、红叶、落叶„„)”进行想像描写。(灵活表达,写一句即可) [ 示例 ]对“花”的想像描写:例①:你是大地的微笑。例②:天边的彩霞怎么跑到地面玩耍来啦? 可答: 例①(绿叶)你是护花使者。 例②(红叶)枫树枝头秋意闹。 例③(落叶)我和你缠缠绵绵翩

翩飞,飞越这红尘永相随。

在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中,题目往往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力,发挥丰富想像力,对所描述对象做一些形象的描写,这也是写作能力体现,学生只有根据原句形式,内容,语意联系、修辞手法等,充分发挥自己写作水平,展开相关事物联想,发挥自己丰富恰当的想像力,用优美语言作生动形象的描写。如阅读下面的语段,从你的积累中也选择一个妙用量词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将语段补充完整。“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许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线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

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

如 。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传达出来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横线可填:(1)一“缕”轻

风,就这么一“缕”,那本来无形无影的轻风就变得如锦般纤柔,如纱般轻灵了。

(2)一“抹”晚霞。夕阳西下,那渐渐褪去的晚霞,仿佛是哪位仙人拿着画笔,

只那么轻轻一“抹”,就给天边涂上了美丽的色彩。

另外,考查学生仿照例句造句有一种形式是出对联,如已有上联,要求对出下联,反之亦然,或者直接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设置写出一幅对联,也有根据题目设置写广告词、标语、短信等题目,对以上这些与仿照例句造句联系紧密,有些类似的题目,学生应懂得一些浅显的对联知识,如运用对偶修辞、上下句词性相对,意义相关,字数相同,词语尽量不重复,平仄相对(要求不是太严)等要求。广告词、标语、短信也要讲究对称、语句简洁醒目,有创新意识,内容独特等等。拟写标语题要求语句必须简短、精炼,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如: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临绿水的轩斋。根据对联的有关常识,我们可以把后半句改为: 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又如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弘扬湖笔文化,宣传湖州,开发旅游事业,发展湖州经济,湖州市政府将举办“湖笔文化节”,请你试着拟写一条宣传语。20字以内。可

答:笔墨江南,清丽湖州。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好的仿句还要求思想健康。比如,有学生在仿写雨果的名言“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时,说“升官好比登山,金钱是登山的阶梯,没有阶梯,只好掉了下来”。句子虽然“形似”,但不能算好的仿句。原句是从正面阐述深刻的人生道理,而仿句却是宣扬不健康的处世哲学。仿句题虽有规律可循,但并非是在复习期间练习评讲几个典型例题即可,它不仅是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提高学生仿句题写作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和积累习惯,仿写题中有许多抒情类、哲理类、议论类的仿写,很多来自平时读书中的积累和筛选,这就要平时掌握一些名言警句,了解一些名人的典型事例,留心一些生活现象,积累一些必要的素材。要提高学生语言修养,平时应多做这类题目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的目的。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合理的想象力,应多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还要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单一的修辞手

法仿写,词语的造句入手,逐渐过渡到复杂的修辞手法组合,从单纯的形似过渡到既形似又意谐,这样才能达到既学会了仿句题的答题,又提高了语言修养的目的,从而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总之,通过加强仿照例句造句训练,注意讲究形式、内容,修辞等,学生必能较好掌握这一题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语

言实际运用能力。

让孩子“说”起来

——探究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模式

内容摘要: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即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中小学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为此,教学中要训练每个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与人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强调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上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双向互动 思维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随之变成一个迅

猛发展信息时代,在这种社会形势之下,口语交际成为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部门发现,当今社会形势如果还只重读写轻听说的话,那将会为人才的培养带来极不良的影响。当今社会许多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原来的专业人才,变成现在需求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又要能说、能写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各学校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口语交际教学的加强就成为了现代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虽然口语交际训练纳入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但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师对此都引起重视。口语训练还只是当做一种形式,走过场的样子而已。甚至是有的根本不予理睬,从未正视组织口语交际训练。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根本不会运用口语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部分学生到了毕业时,还不敢大声地对别人说话,更不用说如何表达准确自己的想法了。为此,学校的口语交际教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各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把口语交际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切不可忽视。

一、 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用如果组句子篇五
《关联词造句大全》

关联词造句大全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第一,作为联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

第三,说话时很容易发现必须带有的一到二个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连在一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很舒服。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即使……便…… 、要

是……那么…… 、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 、论……都…… 、管……也…… 、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无不即所

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

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目的是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例: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取舍

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 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也)不(不愿)。 其次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

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封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也可以把“就”移到“因为”前面)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注意辨别非关联词的连续语:

有些短语看起来比较像关联词,但是并非关联词。譬如像“一会儿……一会儿……”“一下子……一下子……”等等,这些都不是关联词,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是拥有三个或三个地方以上的相同词语连成的词语。像这种词语相同却不到三个的词语只能算是连带词或者连续词。

常见关联词:

1.因为……所以、2.不但……而且、3.与其……不如、4.宁可……也不、5.宁可……也、6.之所以……是因为、7.如果……就、8.只要……就、9.既然……就、10.即使……也、11.无论……都、12.不管……都、13.不仅……还、14.不仅……而且、15.不但……还、16.虽然……但是、

17.不是……而是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用如果组句子篇六
《选用、变换句式》

用如果组句子篇七
《怎样变换句式》

怎样变换句式

汉语句子从结构上看,有些结构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适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说话写文章也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变换句式。

(一)、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

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即发出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就叫被动句。例:

①大雨淋湿了同学们的衣服。主动句,强调“大雨”如何。

②同学们的衣服被大雨淋湿了。被动句,强调“衣服”如何。

两个句子表达的重点、角度不同。主动句着重说明施事者发出什么动作行为,如第一句,被动句说明受事者遭到什么样的动作行为。

怎样变换?

1、主动句、把字句变被动句:用主动句的主语做“被”的宾语,即把原句中的主语前加“被”作动词位于的状语;用把字句的宾语或动词的宾语做主语,主动句就变成了被动句,简言之,变换陈述对象的位置。例:

我们引进来新技术(主动句)

新技术被我们引进来(被动句)

我们把新技术引进来(把字句)

2、被动句变主动句、把字句:用被动句的主语作介词“把”的宾语或动词的宾语,用“被”的宾语做主语,被动句就变成了主动句。例:

大风吹倒了树木 (主动句)

树木被大风吹倒了(被动句)

大风把树木吹倒了(把字句)

强调什么就选用什么句式。强调主动者发出什么动作行为,就用主动句。强调被动者遭受什么,就用被动句。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做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的标志是用否定词“没有”、“无”、“不”等。例:

今天天气好。(肯定句,语气强)

今天天气不坏。(否定句,语气弱)——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

这个问题容易解决。(肯定句,语气强)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否定句,语气弱)——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

怎样变换?

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肯定句变否定句,先找出中心词的反义词,再加上否定词“不”或“没有”等,就变换过来了。如上例。

2、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先用否定词予以否定,再用一个否定词对前一个否定进行再否定。例:

每一个人都佩服他。(肯定句)

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双重否定句)

注意:双重否定句中两个否定词之间要一语贯通,即无语音停顿,句中又无点号隔开。

3、反问句的否定和肯定:反问表示一种否定。否定的反问是肯定,肯定的反问是否定。反问句的特点是: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例:

难道是这样吗?(肯定中的否定)不是这样。

难道不是这样吗?(否定中的肯定)是这样。

单重否定句的语意比肯定句弱,双重否定句的语意比肯定句语气强,反问加否定或反问加肯定的语气更强。选择哪种句式,要根据语意表达的强弱之需要来确定。一般语气,用肯定句,特强语气,用双重否定句或反问句。

(三)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长句是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

1、怎样将长句变短句——长单句变复句

①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中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例:

本着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可缓开的会议缓开,必须开的会议作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能下去开的会议就下去开的精神,第一季度就减少了四次全县性的会议,需要召开的会议也缩短了召开时间。

这个句子的中心词“精神”带了四个并列的动词词组作定语,介词“本着”与中心词“精神”相距太远,句子显得冗长,可改动如下:

本着精简会议的精神,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可缓开的会议缓开,必须开的会议作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能下去开的会议就下去开,这样,第一季度就减少了四次全县性的会议,需要召开的会议也缩短了召开时间。

②把联合的成分拆开,去掉连词,重复动词谓语,形成叠用句式。例: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

根据上述方法,可把这个长单句改成联合复句: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展现了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

2、怎样将短句变长句——复句变单句

基本原则:定主干,添枝叶。

①将几个分句的谓语合并,相同的词语合并,以其中一个短语作主干,把其余的短句变成短语作修饰成分,有的作定语,有的作状语,根据不同的语意而定。

例: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