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崔液赏析

| 法国移民 |

【www.guakaob.com--法国移民】

篇一:《诗歌赏析专练》

诗歌赏析专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舟行 [明]吴承恩

①②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释】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

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 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

机的画面。 (评分说明:“白鹭”、“水边”、“翻飞”、“充满生机”作为赋分点,缺一

项扣1分,扣完为止。)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评

分说明:“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1分,情感1分)

2、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惊喜(喜悦、喜爱)之情。

3、 野 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植物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4、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愉快(髙兴、愉悦等)。 “人意好”(“好”“意 好”)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 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

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5、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去雁(仅答“雁”不给分)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

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

6、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①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 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 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

活的艰苦。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①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边塞生活的艰苦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 化用典

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①7、 秋夜曲 张仲素

②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

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

限的关心之情。(,“思念”“关心”各1分)

8、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9、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

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10、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全文: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

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

明净(清澈)的状态(答山1点给1分)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

哪个季节的图画? 垂杨、荷叶,春季(答对1点给1分)。

1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燕子衔泥筑巢(1分,答:“燕子于飞”不得分),鸳鸯在恬然静睡(1分)。

(2)本诗描绘的事初春景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满2分为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看到初春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喜

悦、闲适的心境之情。(答出“安适”、“喜悦”的意思即可)

12、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13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一种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旷静寂,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明月的清辉洒

落松间,淙淙的清泉轻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浣纱女归来的欢歌笑语,莲叶的摆

动下正有小渔舟缓缓穿行。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清静

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4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

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

非的感慨。”

15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①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 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

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②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16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古诗鉴赏专题

(一)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羡”与“醉”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

2.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

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

万物复苏的活力。“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

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二)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 上祝明妃③ 。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

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8.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C )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9.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

(1)思乡之情。(1分)(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1分)

(三) 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 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

壶之法计时。

8.诗中“且莫催”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上元夜崔液赏析

9.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

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四) 渔家傲 咏梅 宋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上元夜崔液赏析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

5.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2分)

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

6. “此花不与群花比” 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

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

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

(五) 新 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9.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 的情境。(1分)

10.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

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1分)。

(六) 春思二首(其一)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 愁和恨。(2分)

(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

七.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② ,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2分)

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内容1分,描写1分)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分)

八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8.用自己的话说说“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的意思。(2分)

天上飘着细细的春雨,燕子的小翅膀被淋得湿漉漉的,嘴上衔着的用来筑巢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C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上元夜崔液赏析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九 示秬秸① 【北宋】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 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jù)秸(jiē):张耒(lěi)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任太常寺少卿。

(1)诗中对两个儿子提出明确告诫,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分)

(2)赏析下面诗句(3分)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空寂,衬托出卖饼儿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同情。

十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 弄”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十一、柄柄芰① 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 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不是路行人,怎谙③ 秋滋味。

【注】这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歌。①芰(jì):古书上指菱。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③谙(ān):熟悉。

篇二:《古诗鉴赏专题》

古诗鉴赏专题

(一)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羡”与“醉”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

2.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 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二)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8.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C ) ...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9.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

(1)思乡之情。(1分)(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1分)

(三) 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且莫催”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2分)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四)渔家傲 咏梅 宋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

5.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2分) 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6. “此花不与群花比” 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 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

(五) 新 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

9.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 安静(幽静 ) 的情境。(1分)

10.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1分)。

(六) 春思二首(其一)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 愁和恨。(2分)

(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写法1分,内容1分。意同即可)

七.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②①①②③上元夜崔液赏析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2分)

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内容1分,描写1分)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分)

“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与 “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

八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8.用自己的话说说“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的意思。(2分)

天上飘着细细的春雨,燕子的小翅膀被淋得湿漉漉的,嘴上衔着的用来筑巢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九 示秬秸

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jù)秸(jiē):张耒(lěi)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任太常寺少卿。 (1)诗中对两个儿子提出明确告诫,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分) (2)赏析下面诗句(3分)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或:运用比喻,将“霜”比作“雪”),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同情。

十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 弄”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十一、柄柄芰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

【注】这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歌。①芰(jì):古书上指菱。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③谙(ān):熟悉。

9.诗歌着力描绘“秋滋味”,烘托出宋江怎样的心情?选择恰当的一项(A ▲ ) (2分)

A、凄凉苦涩 B、寂寞难耐 C、洒脱浪漫 10.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2分)

宋江杀死了阎婆惜,官府追缉得很紧(1分),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投奔了柴进

十二、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如何 ”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1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分)

(2分)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③①②① ①②【北宋】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

篇三:《2014年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编》

2014年中考复习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9.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 ”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

10.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2分)羡 醉 10.(2分)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4分)

题木兰庙上元夜崔液赏析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8.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9.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2分)C 9.(2分)(1)思乡之情。(1分)(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1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3题。(15分)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1分)且莫催 9.(2分)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10题。(17分)

渔家傲 咏梅

宋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

5.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2分) ▲

6. “此花不与群花比” 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2分)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答出一句给1分,意对即可)(若是翻译亦可,但必须要写出“琼枝”和“腻”的注释,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6. (2分)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一点1分,意对即可。只答出修辞手法不得分。)(1.梅花特质的点写“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俏也不争春”等均可;2,情感部分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可,若结合诗句写“表现造物主对梅花的偏爱”等也可。)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9—14题。(15分)

新 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9.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 ▲ 的情境。(1分)

10.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1分)安静(幽静)(意对即可) 10.(3分)“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1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9-14题。(15分)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春思二首(其一)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

是 ▲ 和 ▲ 。(2分)

(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9.(4分)(1)(2分)愁 恨(2)(2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写法1分,内容1分。意同即可)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②,满船清梦压星河。

上元夜崔液赏析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2分)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4分)(1)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内容1分,描写1分) (2)“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与 “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1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3题。(15分)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8.用自己的话说说“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 天上飘着细细的春雨,燕子的小翅膀被淋得湿漉漉的,嘴上衔着的用来筑巢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2分,每句1分) 9.C(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5分)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示秬秸①

【北宋】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jù)秸(jiē):张耒(lěi)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任太常寺少卿。

(1)诗中对两个儿子提出明确告诫,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 (1分)

(2)赏析下面诗句(3分)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4分)(1)(1分)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2)(3分)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或:运用比喻,将“霜”比作“雪”),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同情。(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4分)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3分)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 ▲ ”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3分)(1)弄(1分)(2)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

意。(2分)(每处1分,意对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题。 (16分)

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③秋滋味。

【注】这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歌。①芰(jì):古书上指菱。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③谙(ān):熟悉。

9.诗歌着力描绘“秋滋味”,烘托出宋江怎样的心情?选择恰当的一项( ▲ )(2分)

A、凄凉苦涩 B、寂寞难耐 C、洒脱浪漫

10.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2分)A 10.(2分)宋江杀死了阎婆惜,官府追缉得很紧(1分),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投奔了柴进(1分)。

(一)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8—12 题。(17分)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 ▲ ”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1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4分)(1)(1分)如何(2)(2分)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

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篇四:《巫山高翻译赏析_作者无名氏》

<巫山高>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无名氏。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巫山高翻译赏析_作者无名氏。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鉴赏]
<巫山高>是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歌辞之一。这是游子怀乡的诗。怀乡而欲归不得,阻山隔水,于是感极下涕。<乐府解题>说:“古词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望,思归而已。”大致概括了此篇的诗意。
诗中有一个矛盾,就是将“巫山”和“淮水”同地并称。巫山高翻译赏析_作者无名氏。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南部新书>庚:‘濠州西有高唐(原误塘,从<封氏闻见记>、<诗话总龟>改)馆,诗的前四句写山高水深。山是巫山,水是淮水,写水深山高的同时,交待了诗人所在的地域,与下文“欲东归”相照应。山不独高,而且广大,着力写道路险阻。写水,强调其深,因为深,难以渡过。“山高”与“水深”相对应,山高是虚写,用作水深的陪衬,对水深有加重和渲染的作用,给人造成难以逾越的意念。这四句为全篇作铺垫,或者叫“造势”。
以下六句从“难以逝”一句发挥,集中写水。从“我欲东归”一句,可知诗人的家乡在淮水下游,他要归家,必得走水路。在他产生“欲东归”的想法的同时,残酷的现实便像特写镜头一般推到他眼前,他不禁惊叫:“害梁不为?”原来这淮水没有桥梁。他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然而,诗人心中尚存一星希望之火,就又想:我何不乘船归去?可是,船呢?“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二句含着悲和怨。上一句是悲伤的自语;下一句则衔怨于淮水:你为什么老是那样“汤汤回回”地奔流不息,莫不是有意跟我作对!这是一种绝望的心情。过河没有桥,渡水没有船,满心希望全化作泡影。无奈,诗人唯有“临水远望”:水天的尽头,有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此时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激动极了,像涨起很高的潮水,无法平静下去;终于两行热泪涌出眼眶,潮水冲出了闸门。
最后两句:“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扣住怀乡思归的主题。但其作用不仅止于此。上面六句都是具体写思归,这两句则在于提高感情的强度,犹如一支乐曲用高八度的复唱作煞尾;正因为如此,“谓之何”三字是那样铿锵有力。
这是一篇杂言诗,其中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类句式。开头四个三字句,两两对仗,一气连作,表现山高水深,气势逼人。再用两个四字句将节奏放缓,跟着一个五字句,一个六字句,这同诗的感情变化起伏相一致。下面又是两个四字句,语势再度趋于平缓。接下一个七字句,陡起波澜,紧逼出一个顿挫有力的三字句,全诗嘎然而止。感情的抒发如直接从诗人胸中流出,略无掩饰,显得朴实深厚。字句上绝无半点斧凿痕迹;不见用力,却字字有斤两。所有这些,形成这篇诗古朴真至的风格。
在汉乐府中,游子怀乡、欲归无因已成为一类歌辞的母题。如<悲歌>中有四句作:“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又有一篇<古歌>说:“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些诗句,与此篇似乎有某种联系。

篇五:《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翻译赏析_作者钱惟演》

<木兰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钱惟演。其诗词全文如下: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翻译赏析_作者钱惟演。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前言]
<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是宋代词人钱惟演的暮年遣怀之作。此词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全词上片伤春,下片写人,词中“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翻译]
城上春光明媚莺啼燕啭,城下碧波荡漾拍打堤岸。绿杨芳草几时才会衰败?我泪眼迷蒙愁肠寸断。人到晚年渐觉美好情怀在衰消,面对鸾镜惊看红颜已暗换。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翻译赏析_作者钱惟演。想当年曾因多病害怕举杯,而如今却唯恐酒杯不满。
[鉴赏]
词在上片前两句写景,意思只是说,城头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80975.html

    【上元夜崔液赏析】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