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善游 父善游文言文翻译,父善游阅读答案,愚人食盐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父善游篇一
《父善游》

龙源期刊网

父善游

作者:

来源:《文理导航·点金作文》2012年第09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①善:擅长

②岂:难道

③这:的人

④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

⑤遽急:立即。

⑥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 ⑦悖:违反。

⑧过于江上:经过江边。

⑨引:带着,抱着。

⑩之:代词,指婴儿。

译文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赏析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父善游篇二
《《父善游》古文原文、注释及道理》

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注释】

①善:擅长②岂:难道③这:的人④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

⑤遽急:立即。⑥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

⑦悖:违反。⑧过于江上:经过江边。⑨引:带着,抱着。⑩ 之:代词,指婴儿。

【译文】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道理】

1.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否则就会犯错。

2.无论做什么事情,对待事物如果不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就必定会犯错误。

3.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做出 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4.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父善游篇三
《《父善游》古文原文、注释及道理》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注释

①善:擅长②岂:难道③这:的人④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

⑤遽急:立即。⑥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

⑦悖:违反。⑧过于江上:经过江边。⑨引:带着,抱着。⑩ 之:代词,指婴儿。

翻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

1.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否则就会犯错。

2.无论做什么事情,对待事物如果不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就必定会犯错误。

3.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做出 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4.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父善游篇四
《其父善游》

其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①引②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③善游哉?以此任④物,亦必悖⑤矣。

【注释】①方:正要,正在。②引:牵引,拉,领着。③岂遽:难道就。岂:难道。遽:就。④任:用,处理。⑤悖:不合事理,指犯错误。

8、解释加点词语。 人问其故 .其父虽善游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 国人道之 .B有过于江上者 问之于丁氏 . C此其父善游 及其家穿井 .

D以此任物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0、翻译下面句子。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③善游哉?

父善游篇五
《10其父善游》

10:其父善游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①方:正要,正在。②引:牵引,拉,领着。③之:代词,指代婴儿。其后有忽略介词“于”。④遽:迅速。岂:难道。⑤任:用,处理。⑥悖:荒谬,指犯错误。

【译文】有人在经过江上时,看见一个人正抱着一个婴儿要把他投到江里去,那婴儿啼哭着,(经过江的人)忙问什么原因,那个人说:“他父亲擅长游泳。”他父亲(即使)擅长游泳,儿子难道就很快擅长游泳吗?用这种不合理的方式处理事物,是一定会犯错误的。

【寓意】处理任何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父善游篇六
《引婴投江阅读答案》

引婴投江阅读答案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编辑本段译文

有一个从江边上经过的人,看见有个人正在拉着一个小孩想要把他扔进江里去。小孩放声大哭。于是过江的人就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能马上擅长游泳吗?用这样的方式处理事情,一定是荒谬的了。

编辑本段哲理

(1)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事物环

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 三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2) 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要酿成大错。

编辑本段词解

词解

过:经过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欲:想要 婴儿:这里指小孩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岂:难道 遽:就,遂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必:一定 悖:荒谬 有...者:有....(什么样的)人 虽:即使 此:这 见:看见 之:代词,代“婴儿” 以:用

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父善游篇七
《引婴投江阅读答案》

引婴投江阅读答案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过:经过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欲:想要 婴儿:这里指小孩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岂:难道 遽:就,遂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必:一定 悖:荒谬 有...者:有....(什么样的)人 虽:即使 此:这 见:看见 之:代词,代“婴儿” 以:用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道理):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 三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2) 启示: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要酿成大错。

父善游篇八
《文言文阅读(一)》

文言文阅读(一)

[推荐时间:3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15分钟(文言文)]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属望/前后相属 埋怨/隐姓埋名 曝光/一曝十寒 ......

B.轧钢/相互倾轧 大度/度日如年 杂沓/纷至沓来 ......

C.吭声/引吭高歌 差额/差强人意 呼吁/长吁短叹 ......

D.刹车/名山古刹 效率/率性随心 没收/没精打采 ......

2.(2010年长沙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丹清 构架 晴空丽日 虚无缥缈

B.蓄志 讲座 危如垒卵 添枝加叶

C.静穆 缱绻 蓬头垢面 了如指掌

D.荧屏 陨落 不明就里 押卷之作

3.(2010·课标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

高,品质好。

B.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

有大的作为。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

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

纷经常发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实现。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的称号,这是全世界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首个中国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

C.1~11月,我国CPI同去年相比,同比上涨6.3%,涨幅比1~10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

D.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护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___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三、文言文阅读

(2010年常德一中高三四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 ) ( ) ( ) A.众望所归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于12月15日正式开始,两岸同胞魂牵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

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

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

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选自《吕氏.

春秋·察今》)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益之 益:认为„„好 .

B.使人先表澭水 .

C.向之寿民 .

D.遽契其舟曰 . 表:标志,标记 向:从前 契:用刀刻

( ) (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夜涉循表而.A.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楚人有涉江者.B.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此,不亦惑乎求剑若.C.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为政,有似于此荆国之.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B.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C.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D.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也不可以效法,因为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B.荆人要去偷袭宋国,水突然上涨,荆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士兵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大叫,震塌了不少房屋。

C.作者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以病情比时代,以药物比法令;药用来治病,法用来治世;病变那么药就要变,时代变那么法也就要随之而变。

D.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就会像牵小孩投江一样可笑,这个故事嘲笑了拘泥古法的幼稚和荒唐。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A 4.A

5.(1)赢得仓皇北顾 (2)凌万顷之茫然 (3)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6.A 7.D 8.A 9.B

10.(1)因此要抛弃先王的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2)这个时代已经和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3)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 参考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

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水里设立标记。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这个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以前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牵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小孩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像这种情况。

父善游篇九
《《塞翁失马》译文辨正及“父”的读音》

《塞翁失马》译文辨正及“父”读音

《塞翁失马》译文辨正

(《中学教学参考》)(2010-03-30 11:0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教材对关键文言词语并未加以注释,而教参的译文又十分别扭,直译意译互渗,难于向初一的学生讲解。上网查询,更是众说纷纭,争讼不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译文如下:

(甲)“靠近边塞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

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乙)“靠近边塞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如果仔细比对一下的话,译文差异的焦点在于 (1) “其”字指代的“善术者”是谁?怎样翻译?(2)“其父”中的“父”读音是三声还是四声?怎样翻译?这两个问题又都归结为对“善术者”的理解。 (甲)、(乙)两文都把“善术者”翻译成“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也就是塞翁。依(甲)文翻译,“其父”就是“善术者”的父亲,“其子”一定指“善术者”的儿子。一家共有三口:善术者—善术者的父亲—善术者的儿子。这明显矛盾,因为文中的“其父”料事如神,几次“贺”、“吊”均在其意料之中,据此他(塞翁之父)应该是“善术者”,这塞翁之智慧又何从体现呢?结局也不是“父子相保”,而是“三世相保”了!(乙)文翻译正是力图规避此矛盾,把“其”字

翻译成“那”,“父”读为三声,译为“老人”,“其父”翻译成“那老人”(即塞翁);顺理成章,“其子好骑”中的“其”就译为“他(塞翁)”了!

如此,问题就圆满解决了?大大的不然!文中明明“其父”、“其子”相对,文末“父子”相合,为什么生扯死拉地把“父”字译成“老人”、“父亲”?“其”字又指代为“那”或“他”两义呢? 笔者以为,(甲)、(乙)两文皆失当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善术者”文义理解的错误。而(乙)文变“父(四声)”为“父(三声)”,更是错上加错。下文逐项辨析。

一、受拟题《塞翁失马》和节选文的负面潜引。

本文多数译者以为,既然拟题为《塞翁失马》,那么主人公当然就是塞翁了,所以一律将“善术者”翻译成“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从而导致译文时的困难。其实本文是一篇寓言。所谓寓言,就是寓有寄托的言辞,是作者借用简短的故事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期通俗易懂,故多含比喻或象征义。简言之,是借事喻理,文以载道的,所以寓言中的人物多无形神刻画,情节也十分简约。本文的“其父”、“其子”就是两个抽象的角色(当爹的和做儿子的)。“其父”为道体的言说者(如“此何遽不为福乎?”之类),“其子”为道体的迹显者(如:失马-得马-堕马-相保)。其主题凸显的是“道”,是“祸福相依”的道理,而绝不是所谓的塞翁。节选文删减了文章对“道”的叙述部分(“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所以容易产生误解。误解的产生也源于《塞翁失马》式的拟题。“塞翁失马”作为成语,据有限资料,最早或出自 北宋·魏泰《东轩笔录》:“鲁公有柬别之;略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为福。’”——而《淮南子》中根本没有“塞翁”的提法。所以不能根据拟题《塞翁失马》,就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就是塞翁了,就一定要把“善术者”翻译成“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了!笔者设想,如果把“善术者”翻译成“有一户精通术数的人家”,那么译文就脉络贯通了,也较符合寓言“讲故事”式的文气。

二、读“父(四声)”为“父(三声)”,其实错误。

(乙)文变“父(四声)”为“父(三声)”,看似变通,其实多此一举,更是错误。但从译文自身,难以批驳。现尝试从统计学的角度,引《淮南子》等诸子书,加以旁证。

《淮南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仿《吕氏春秋》,多取先秦材料,以“道“统御,思想驳杂,是谓杂家。擅长说理,善用寓言(约140例)。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讲:《淮南子》取法诸子,杂糅百家,旨归于道家,至为精深。所以本文统计旁证,除《淮南子》外,亦征引《庄子》(约200例)、《列子》(约100例)、《吕氏春秋》(约300例)等富含寓言之诸子百家。

据笔者检索、统计、辨析,《淮南子》全文含“父”字90个,除“夸父”、“造父”、“梁父”、“ 亶父”等几个专有名词读三声外,其余都读四声,为“父亲“义,并多与“子”或“母”并举。

如“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 父慈子孝,兄良弟顺”、“ 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 孝于父母,弟于兄嫂”等等。含“其父”词组计有11个,多与“其子”对举。如“黑牛生白犊”的寓言: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懈。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以飨鬼神。”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其事未究,固试往复间之。”其子又复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也,复以飨鬼神。”归致命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

持本例与《塞翁失马》文相对照,结构及义理是何其的相似!“宋人好善者”也只能译为“宋国有一户积善行德的人家”,而不是“宋国有一个积善行德的人”,不然如何翻译“三世不懈”。

另统计:《庄子》全文含“父” 字57个,“其父”词组5个。《列子》含“父” 字41个,“其父”词组9个。《吕氏春秋》含“父” 字140个,“其父”词组17个。情况均与《淮南子》类似。“其父”的含义都是“他的父亲”,而不是“那老人”。

父善游篇十
《文言文》

若不受谏,安能谏人

【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也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1.翻译此文。

译文: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子贡论孔子

原文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师谁?”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若何,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译文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孔子。”齐景公问:“孔子好吗?”子贡回答说:“好。”齐景公问:“他好得怎么样?”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孔子好,却不知道他有多好,这又是怎么回事?”子贡回答说:“(这就像)现在都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可是)天有多高呢?却都说不知道。因此(我才说)孔子很好但(我)却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好。”

编辑本段启示

借天之高,比喻孔子德高,贤能;使人不知道高到了什么地步,真是仰之弥高

长安小乞丐

汉阴生者,长安渭桥下乞小儿也。常于市中匄。市中厌苦,以粪洒之。旋复 在市中乞,衣不见污如故。长吏知之,械收系,著桎梏,而续在市乞。又械欲杀之,乃去。洒之者家,屋室自坏,杀十数人。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在汉阴生活的人,长安渭桥下有一个小乞丐。经常在集市中徘徊。集市中有讨厌他的人,用粪泼他。他很快就又在集市中乞讨,衣服上像原来一样没有污渍。管事的官员知道了,把他抓起来,关在监狱里,而他竟又在集市中乞讨。又想杀了他,他就离开了。用粪泼他的人家,房屋破坏了,死了十几个人。长安中有谣言说:“见到乞丐,就给他美酒,以免除家破人亡的灾难。”

外科医生

外科医生①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②。一裨将阵回③,中流矢④,深入膜内⑤,延使

治⑥。乃持并州剪⑦,剪去矢管⑧,跪而请谢⑨。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⑩。”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⑾。” 〔注释〕 ①选自《雪涛小说》。作者江盈科,明代人。 ②善:这里有精通的意思。 ③裨将:副将。 阵回:从阵地回来。 ④中:受到。 流矢:飞箭。 ⑤膜:这里指皮肉。 延使治:请这位外科医生治疗。延,请。 并州:古代地名,生产锋利的刀剪。 ⑧矢管:箭杆。 ⑨请谢:请求赏钱。 ⑩簇在膜内者须亟治:箭头还在肉里,必须赶快治疗。簇,箭头。亟,赶快。 (11)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取肉内的箭头是内科的事,没想到也一起要求我来治疗!并,一起。责,要求。 (12)持:拿着 〔指要〕 这个医生太差劲了!只把露在外面的箭杆剪下来,留在伤者皮肉里的箭头却不管了。我们做事可不要像他那样不从实际出发,只从表面看问题,而要认真负责,讲求实效。 [古文选读]外科医生 【原文】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①阵回,中流矢,深入膜②内,延使治。乃持并州③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镞④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摘自《雪涛小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译文】 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医术.一个副将从前线回来,被乱箭射伤了,一直刺入身体里,把这个医生叫来让他治疗.这个医生手里拿了一把大剪子,把露在身体外面的箭身剪掉,便跪着等着将军的奖赏.将军说:“箭头还在身体里需要尽快治疗啊。”医生说“取肉内的箭头是内科的义务,没想到也一起要求我来治疗!” 【注释】 ①裨(pí)将:偏将,副将。②膜:皮肤③并州:古地名,今山西太原一带。该州冶炼发达,刀剪有名。④簇:箭头。⑤流矢:乱箭。⑥延:请。⑦不意:料想不到。

王逸少听支道林谈玄

原文是: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否?'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可未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解襟披带,留连不能已。

文言文翻译!!

王逸少到会稽任职,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那里。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的见解新颖,对问题有独到的体会,心里所考虑的实在美妙,你要见见他吗?”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是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一同乘车到王逸少那里,王逸少都着意矜持,不同支道林交谈,不久支道林便告辞了。那次之后适逢王逸少要出门,车已经在门口了,支道林对王逸少说:“您先别走,我有些问题想跟您稍微探讨一下。”于是谈论到了《庄子·逍遥游》,支道林谈起来就说了几千句话,词语用的新奇,像是繁华一样绚烂。王逸少于是脱下外衣不出门了,流连于与支道林的探讨之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

译文: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会胜利;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的会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

力的会胜利;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会胜利。以上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察今》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2 《察今》原文译文赏析 zt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赏析】

《察今》的思想和艺术

卫思捍 王刘纯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吕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平不详,死于公元二三五年。他是秦王政(秦始皇)的相国。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加强国力,吕不韦厚相结纳,蓄士三千人。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著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言。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又因为有“八览”,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

《吕氏春秋》的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察今》篇就反映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作为政论文,每篇各有主旨,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问题。作者善于运用历史事例、精巧的寓言故事或贴切的比喻,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精达,十分透辟。行文逻辑联系缜密,结构组织严谨,语言流畅自然、生动有力,尤其是其中的许多寓言故事,至今仍不失其劝戒教育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著名的《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引婴投江》、《割肉自啖》等。 据说秦始皇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吕氏春秋》著成的时候,吕不韦把它悬挂在秦都咸阳的城门上,并悬赏说:“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当时没有人能动它一字。但这并不说是《吕氏春秋》真的就尽善尽美了,汉人高诱说过:“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可悬赏一事也说明了著书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察今》是一篇以立论为主的政论散文。作者紧紧围绕“察今”这个中心论点有议论有例证地组织文章,告诉人们要明察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时而治法。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旨在说明制定法令制度应该明察当今的社会实际情况,不能拘泥于古人成法。

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并没有直接点出“察今”的论题,而是从反面立论,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主张。文章开篇就用一个设问句——“上胡不法先王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7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