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仁的句子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论语中有关仁的句子篇一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 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 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 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 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于下位 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

2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

2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 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3、君子周急不继富。

品德高尚的人,对于穷困危急之人的帮助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富贵人家的帮助并非锦上添 花。

2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25、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26、曾子曰:“君子以义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2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2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 意见。

29、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说: 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 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30、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 恰当,便怎样干。”

3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 敢的人不惧怕。

32、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人渊博广泛地学习文化、文明,并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3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34、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 谨慎。

3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 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3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有敬畏之心。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有道德学问的人,三是敬 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而无敬畏之心,对大德之人怠慢不敬,对圣人之言侮辱不 敬。”

3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39、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4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

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41、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只计谋于道,不计谋于食。耕田也有饥饿的时侯,学道也可得禄食。所以君子 只忧道之不明不行,不忧贫不得食。

4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

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4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 这就是君子啊!

4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 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45、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说:“那怎么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4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 仰望着。 47、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虽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会有值得欣赏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远恐怕就 会有泥泞了,正因为这样,明智的人才不会这么做。

48、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49、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就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的礼义礼节,就不能立足于社会; 不懂得分辩言语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50、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有德行的君子,与人相处恭敬谦逊,与世无争。如果一定要找他有所竞争的地方,那一定是见他在比赛射箭的时候。 仔细观察他将要开始射箭的时候,一定是先行礼,后上场, 射完之后,必与一同射箭的人一同下场来,胜者敬酒, 君子之争就是这样的情形。

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

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般的器皿,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宏富的学问,无所不通。所以孔子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除了广博的学识,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还再一次强调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一个人如果能遵循着‚三戒‛,‚三畏‛,‚九思‛去做,那就可以完成君子的德行了,这与‚修己以敬‛是一致的。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都能修成君子之德,那么人际关系就能和谐,人的欲望就能得到合理的节制,天下就会实现大同之治。

三、孔子的“仁”的思想

仁的内涵:爱人;仁的出发点:正名;仁的本--孝悌;仁的标准--礼

(一)、“仁”的修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恢复、实践)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归向)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二)、“仁”的行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诸侯),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诸侯领地)无怨,在家(大夫领地)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三)、仁的态度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守信)则人任(信任)焉,敏则有功(效率),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四)、仁的语言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谨慎、慎重)。”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实践)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论语中有关仁的句子篇二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

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

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论语原文]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6.[论语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译文】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论语中“礼”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2.[论语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3.[论语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4.[论语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评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5.[论语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宽容,向人行礼没有敬意,面对丧事毫不悲伤,我还有什么期待呢?” 6.[论语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7.[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8.[论语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论语中“智”的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译】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论语中“信”的名句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论语中有关仁的句子篇三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

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论语原文]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6.[论语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译文】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论语中礼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2.[论语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3.[论语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4.[论语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评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5.[论语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宽容,向人行礼没有敬意,面对丧事毫不悲伤,我还有什么期待呢?

6.[论语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7.[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8.[论语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论语中智的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译】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论语中信的名句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

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论语中有关仁的句子篇四
《论语中的仁》

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学而》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公冶长》

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

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18、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2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泰伯》

2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子罕》

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3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3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中有关仁的句子篇五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论语中有关仁的句子篇六
《论语中的仁与礼》

《论语》中的 “仁”

说实话,我感觉老师有点为难我们了,本来精读过论语的人就不会多,更何况要讨论的是《论语》中最核心最高深的话题。我之前是没通读过《论语》的,这次特地读了几遍,可惜的是自己早已静不下心,生活阅历又太少。即使读得再多,也很难有深刻的心得。 仁是否是论语的核心,这个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有很多大家认为是“礼”,是“忠君”,是“三纲”,是“孝”说,是“仁孝” “忠恕” “中庸” 或“仁恕”等等,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以我的能力,我是没资格去驳斥上述任一种说法的,但是我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曾经支持”仁”的观点.但是现在我更偏向于这样的观点:仁和礼都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不可否认,”仁” 在论语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单从出现的次数上看,仁要超过其他字眼。也许出现的次数说明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的每次出现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出自《论语 颜渊》)

这句话是孔老先生对仁的一个定义,最基本的定义:仁就是爱他人,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和《说文》中的“仁,亲也”(2)意思相近。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从古至今也寥寥无几,然而做到这一点的能否成为仁者呢?论语给的答案是不能,因为仁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3)(出自《论语 子路》)

从这句话看,孔子对仁德要求提高了,同样是一个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和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或是自身认识的提高。言归正传,孔子在这里一下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恭”“敬”“忠”,平时态度端正,做事尽心,对人忠诚有信用。更重要的是后面这句“随之夷狄,不可弃也。”即便是到了未开化的地方也不能因而忘记恭敬忠,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的“慎独”。

樊迟第三次问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4)对于这句话,网上似乎有些争议。我的理解就是他的字面意思:仁者先经历苦难,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也不知是我对仁德理解有误,还是孔夫子的回答的确答非所问,总觉得这句话挺别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5)(出自《论语 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大概就出于此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论语 雍也》里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事实上这两句确实也经常连用,都是讲仁,都是讲“己与人”,只不过一个是讲“己欲”一个是“己所不欲”。两个连用意思就相当完整了。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7)大宾,指公侯和诸侯国使节大臣等。大祭,褅郊之祭,即王、侯祭祖和祭天地之典。出门办事要像接待大宾那样恭敬严肃,役使民众要像承担大祭那样小心谨慎。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8)邦,指诸侯国。家,指卿大夫之家,即其封地。在国家朝廷或卿大夫封地任职、办事,不要埋怨、怨恨什么。“无怨”,从大处说是有坚 定信仰、远大目标,一心前行,不为一时一事所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9)(出自《论语述而》)。具体说,遇到不顺、不利之事,遇到挫折和困难,遇到失败,保持冷静心 态,多从自己找原因,不要苛责于人或强调其他客观原因,更不要埋怨、怨恨。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如“躬

自厚而薄责于人”(10)(《论语 卫灵公>),如“不怨天,不尤人”(11)(出自《论语宪问》)。孔老先生对仁的定义愈加广阔了。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出自《论语 颜渊》)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13)(另一种说法是司马牛身分特殊,他的哥哥曾经谋杀孔子未遂,身在孔门的他身份便显得有些尴尬,终日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孔子说仁者言讱,必定是针对他所说。讱是什么意思呢?《辞源》解为“言不易出,说话谨慎”。(14)《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讱,顿也”,

(15)现在解释为“出言缓慢谨慎。”大致都是一个意思,是孔子针对司马牛的缺点所提的意见。

孔子和他的儒家学派一贯主张说话谨慎,言行一致,少说多做,先做后说,李泽厚先生说过:“言在儒门即是行动本身,所以《论语》一书多次强调慎言、讷于言等等。”(16)因此孔子表达这一主张的言论还有很多。如:“巧言令色,鲜仁矣。”(17)(《学而》、《阳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8)(《里仁》)“刚、毅、木、讷近仁。”(19)(《子路》)等等。说与做,不仅涉及到学风,也涉及到了人品问题。看来仁者还应该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

写到这里,仁者的真相愈发扑朔迷离了,而且还有很多提到仁德语句我没有列出。仁的定义已经超出我的预料了,其实这种感觉在我第一次读完论语时就有了。我只能承认,以我目前的水平我实在无法准确解释论语中的仁是什么意思。但是仁的地位也因为它复杂的定义而凸显出来。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0)“在这里孔子将仁定义为“恭宽信惠敏”的综合 。而在颜渊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1)。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孔子曾经很大方的夸他:“会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22)又有 “颜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23)这是孔子对他的极高评价,绝对没有其他弟子曾获此殊荣。因此孔子对他最优秀弟子的回答也必定最为深刻,最接近孔子自身的思想。这句话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这八个字。克制(或作战胜)自己,回复周礼(朱熹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24)),最终天下归于仁。这个应该是孔子始终坚守的信条和终身奋斗的目标了。而且这句话以及后面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5)等话明确道出了礼与仁相辅相成的关系。 “礼”是《论语》中又一重要的思想,关于《论语》核心思想的争论主要就发生在礼和仁这两者之间。礼是什么,是一种仪式吗?不是,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6)翻译为: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可见礼是一种

更为深入的东西。

《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27)而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可以看出,它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约束人的秩序,是制度,法律,道德,习俗的集合体。孔子一直想恢复周礼,其实就是想套用周朝伦理纲常民风民俗。与仁不同,仁是一种偏向于自身修养的东西,你可以称之为一系列高尚的品格,是内在的;而礼是外在的。现在有“纳仁入礼”和“纳礼入仁”之争,又有“礼为目的,仁为手段”和“仁为目的,礼为手段”之辩,我不敢当然也不能发表什么见解,水平有限。但是想成为君子,或者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仁和礼是缺一不可的。下面我列出《论语》中几条有关“礼”的句子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第三章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28)同样的话孔子说过不止一回,还有,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9) 这两句话都提到了“不学礼,无以立”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畅,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理则心泰。”(30)一个国家注重礼节礼仪,将会文明于世界;一个家庭注重礼节礼仪,将会团结和睦,幸福美满,其乐融融;一个人注重礼节礼仪,他将品格高尚,心胸豁达。可以说,有礼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论语•颜渊第十二》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条说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31)此条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一套作为社会正常伦理秩序的礼,也是孔子心中理想社会的样子。

同样是在颜渊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2)又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3)而这里的“礼”可以理解为人们遵守的准则。只有遵守礼才能去其野、弃其史、抛其蛮、掷其矫,才能“文质彬彬,而后君子”(34)。这是礼在个人修养方面所能起的作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5)这里将礼和刑并列了,说明两者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这句话在讲礼的政治用途,即如何使民。还有一句,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6)这也是礼在政治上的作用,即如何役使臣下。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37)这句的含义是:能够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礼又有什么用呢?是讲礼在治国上的作用。

《论语,学而》中说,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38)有子是论语孔子弟子中少数被称作“子”的人,而且在孔子死后一度被其他弟子推做老师(《史记》记载“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39)),可见其人才能也是卓尔不群。这句话自然也不同凡响,他道出了如何用“礼”。首先是以和为尚,其次不能盲目的“和”。这在今天是很

有借鉴意义的。和为贵,自然就是和谐为贵了,和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一致。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下当今社会的“仁和礼”,(其实我还是没多少资格谈这个的。“十二年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生活阅历比不上一个普通的百姓。我从来不是一个谦虚的人,但是写完这篇文章就自卑多了,知识不足,阅历不足,思想深度不足。同志仍需努力啊。)现在是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引用一句套话“ 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生活大提高的黄金时代”。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也许党和国家领导人能预料到经济的繁荣,但没预料到文化和思想的高速变化,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冲击太大了。我记得上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贺老师略带无奈的话“在中国,发生什么都是可能的”,老师以这句话来嘲讽批评当今畸形的社会。但是我觉得中国还没有到“礼崩乐坏”的地步。也许一些流行的歌曲越来越不堪入耳,也许孝悌已经为一部分人所轻视,也许中国古代文化真的被更多的“洋奴”们抛弃,仁义道德被金钱和眼前利益取代,规则被恶习埋没。但是可幸的是,我们始终能听到对这些现象的批评声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实一直都根植于大部分人心中。

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孔子的理论不是万能的,至少周礼完全照搬到今天是肯定不行的完全照着《论语》是不可能“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说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我始终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也许是我对孔子的智慧不了解所致吧。颜渊感叹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40),颜渊这样的贤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孔子,我做不到似乎也情有可原了。

我对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41)是始终深信不疑的,没有什么金科玉律可以永恒不变且始终正确,孔子不是圣人,他的理论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应当珍视古人的智慧,但前提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性的继承”。《周易-系辞下》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42)只有会变通才能长久。儒家思想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只有抛弃过时的,融入现代的,才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论语中有关仁的句子篇七
《论语仁的语句》

《论语学而》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公冶长》

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

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18、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述而》

2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2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泰伯》

2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子罕》

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颜渊》

3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3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3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3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子路》

37、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宪问》

40、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4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4、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4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卫灵公》

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8、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5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阳货》

5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5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3、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5、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21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