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风

| 专四专八 |

【www.guakaob.com--专四专八】

咏风篇一
《咏风》

咏风篇二
《王勃、虞世南《咏风》赏析》

王勃、虞世南《咏风》赏析

高考新视野

2010-09-26 0907 5cc149a20100liwj

王勃《咏风》赏析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赏析1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赏析2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

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虞世南《咏风》赏析

咏风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羹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出身望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出身望族。从三国到唐代。馀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

233),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还有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如南朝宋泰和年间书法家虞(龠禾),他著有《论书表》传世,论古今妙迹,正行草书,纸色标轴,真伪卷数,无不毕备。又曾奉明帝诏与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编次二王法书,再一个是虞世基(?—618),兼善草隶,曾经在陈朝、隋朝做过官,他就是虞世南的胞兄。

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虞世南。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虞世南从小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因而取字伯施,世南生性沉静。笃志勤学。少年时与胞兄世基同受业于吴郡顾野王(519—581〕,有十余年,顾野王字希冯,南朝陈书法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他对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可惜他的书迹今未之见,虞世南勤奋好学,精思不懈,他敬慕南朝梁文学家、尚书左仆射徐陵(507—585),作文学习徐陵,婉约绮丽。且为徐陵本人所认同。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中,生父虞荔去世,文帝表彰虞荔的

德行,知道他两个儿子都非常博学,便派遣使者到虞家慰勉审视,等到世南服丧期满,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但因养父虞寄身陷叛军之中。仍布衣蔬食。直到太建末年陈宣帝平定叛乱,虞寄回来,“方令世南释布食肉”。陈朝灭亡(589)后,世南与世基兄弟二人同入长安,文名重当时,人们比作晋代二陆(陆机、陆云)。隋炀帝为晋王时就听到虞世南的名声,打算聘为书记,世南以母老固辞。炀帝即位后,大业(605—618)中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隋炀帝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实际上并不重用他。当时虞世基执掌朝政,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家庭生活豪奢。虞世南虽与其兄住在一起,仍然生活俭朴,不改旧习。隋朝灭亡前夕。宇文化及将杀炀帝并及虞世基,世南抱持号位,请求以身代兄而不得,时人称颂其义。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又在起义军窦建德部下任黄门侍郎。直到秦王李世民消灭窦建德,引虞世南为知己,才被起用。

晚遇明主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先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文翰。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写出来,竟然一字不差。李世民立为太子,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近古稀,他请求告老还乡,太宗不许,迁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辞不受,仍被任命为秘书少监。贞观六年(633)升秘书监,掌管图书著作等事,世称“虞监”。贞观八年进封永兴县公。因而史称“虞永兴”。

唐太宗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以视高祖刘邦墓——长陵为模式,极其隆厚。劳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唐太宗爱好打猎,虞世南也上疏屡次劝阻,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叫群臣应和。虞世南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拒绝作应制诗。凡此种种,都可看出虞世南刚直忠贞的品性。太宗常称虞世南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对他评价极高。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致仕(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文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并下手诏给魏王泰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又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命起居郎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诵读焚化,君臣情谊之深厚无过于此了。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

王书传人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圣”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书学之盛可渭亘古未有。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习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虞体”流韵

纵观书法史,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中国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据传,早在汉代,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学到了“八角垂芒”的秘法,成了笔法传授的始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传授笔法人名》一文,附在《古来能书人名》文后,记述了笔法传授的谱系,共有二十三人。他们是由蔡邕传给崔瑗和女儿蔡文姬(琰),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子王献之,献之传给羊欣,羊欣传给王僧虔。王僧虔传给萧子云,萧子云传给智永,智永传授给虞世南。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颜真卿〕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虽然如此,初唐四家也各有自己的面貌。虞世南的字继承多于创造,从东魏《高归彦造像记》一类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的楷法之源。他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器宇轩昂,无一点雕琢和火气。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学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如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也说“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周星莲《临池管见》说;“王羲之、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虞世南和智永的字,基本上都比较圆融而含蓄。虞字形稍长一些,较多婉媚之趣,他用中锋圆笔,内含刚柔。尖处不削,圆处不匀。行笔不徐不疾。欧阳询的字拐弯处作折笔,虞世南拐弯处作转笔。他的‘戈’法特别有特色。书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习书法,但因为“戈”脚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赞叹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别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虞世南和欧阳询都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殊的贡献。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陆柬之有《文赋》、《兰亭诗》墨迹传世,有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子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能若此者?”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君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固可贵尚。”冯班《钝吟书要》说“若死学柳(公

权〕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诸、薛打做一团方好也。”可知柳公权也曾学习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习虞世南。上海博物馆藏《赵构真草千字文》墨迹,就是临虞世南的。赵构自跋认为虞书(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时,所以“民”字、”渊”字都缺笔以避讳。但据近人陈垣《史讳举

例》,认为唐代书法缺笔以避讳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千字文》墨迹,揭傒斯没有自识临自何本。从风格上看,很有可能是临虞世南所书的《千字文》。

咏风

诗人董思恭 朝代唐

萧萧度阊阖,习习下庭闱。花蝶自飘舞,兰蕙生光辉。

相乌正举翼,退鹢已惊飞。方从列子御,更逐浮云归。

咏风篇三
《咏风》

咏风

诗人:王勃 朝代:唐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风的意思

咏风古诗赏析

【注释】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赏析】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诗眼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了。

咏风篇四
《咏风》

《詠風》唐.虞世南

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 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咏风篇五
《咏风[精品]》

咏风篇六
《咏风》

《咏风》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咏风篇七
《咏风 王勃》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了。

(1)清爽,对人有情,给人带来快意和欢娱。

(2)诗歌通过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具灵性,慷慨无私。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有情”,惟妙惟肖。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1] 作品译文

老屋清冷躺不住,坐起来披着破皮袄意兴阑珊。 夜半的明月照耀着群山,恍如白昼,山谷中的泉水淅沥作响,仿佛秋天的风雨声。

很惭愧自己为尘世所累,心虽超然物外,又想干什么呢? 明天走在松荫路里,我肯定会惆怅的,怎么能没有诗作为留念呢。[2] 作品赏析

该篇是王安国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所作。庐山佛寺颇多,有五大丛林,栖贤寺是其中之一,为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屡经兴废,遗址在今三峡涧玉渊潭北。当时诗人踯躅庐山,独宿佛寺,古屋萧索,四顾寥落,顿起遗世独立之想。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登览庐山的洒脱襟怀和情趣。

首联紧扣“宿栖贤寺”,以直叙入题,由于寺殿年久失修,故山风吹入,萧萧作响,而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弊裘”句由上文生出。因寝卧不宁,故而“弊裘起坐”,由“古屋萧萧”,而生“绸缪牖户”之想。“绸缪牖户”出自《诗经·豳风·鸱鸮》,意思是缠绕柴木,修补门窗。这一联切题叙事,且渲染出一种夜宿深山古寺的萧索阒静气氛。 由于中夜不眠,得以目睹深山夜景。次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层峦叠嶂中,皓月当空,皎洁的清光,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寂净的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说王安国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这两句的独特气韵。 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诗人忘却俗念,烦恼顿消,干是脱口咏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尘中”,犹言尘世、尘网,包括世俗社会和市井闹区。踪迹进入尘世,则会有俗务牵累、世事羁绊,着一“惭”字,表示了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就会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唐书·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诗人则是虽“迹入尘中”,却能“心期物外”,而达到泊然无求的境界,显得更为通达。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虽然“心期物外”,却也可“迹入尘中”,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感慨,因而尾联有“须惆怅”之语。庐山长松林立,到后世仍然有“松树路”之名。天明登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诗人更会惆怅不已。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此时诗人留驻片刻,他才会写诗记叙此行。这两句,“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颇有余音袅袅之致。[1] (1)这一联写深山夜景,出句写山中月色,着眼于视觉,对句写壑间泉声,着眼于听觉。视觉写静景,听觉写动景,动静结合,构造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 (2)颈联出句是说踪迹进入尘寰,难免有俗务牵累,句中“惭”字,表示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这是“行迹”;对句是说期望达到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的境界:两句由“惭”而“期”,内容相反,意义上递进。

咏风篇八
《咏风 王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3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4.(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评分标准】点出“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得1分,点出“拟人化的描写”得1分,分析效果得1分。

(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评分标准】点出“托物言志”得1分,点出“普济天下苍生”(意思对即可)得2分。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咏风篇九
《绝句大全》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唐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劳劳亭 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前出塞 唐 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绝句 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中 唐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栾家濑 唐 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洛中访袁拾遗 唐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相脱赠, 平生一片心。 夜雨

唐 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 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声。

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嘲桃

唐 李商隐 无赖夭桃面, 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 却似笑春风。

咏风

唐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送灵澈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弹琴

唐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送上人 唐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田上

唐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 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 东方殊未明。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送崔九 唐 裴迪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 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霞

唐 王周

拂拂生残晖, 层层如裂绯。 天风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田家

唐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秋夜寄邱员外 唐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听筝 唐 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郞顾, 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唐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唐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 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 莫是藁砧归。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何满子 唐 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渡汉江 唐 李频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春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唐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长干行之一 唐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长干行之二 唐 崔颢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江南曲 唐 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 唐 卢纶

野幕敞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塞下曲 唐 卢纶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雪

唐 罗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送郭司仓 唐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缘, 春潮夜夜深。

洛阳道 唐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 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 双双鸣玉珂。

观永乐公主入蕃 唐 孙逖

边地莺花少, 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 龙塞始应春。

左掖梨花 唐 丘为

冷艳全欺雪, 余香乍人衣。 春风且莫定, 吹向玉阶飞。

思君恩 唐 令狐楚 小苑莺歌歇, 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辇不曾过。

题袁氏别业 唐 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夜送赵纵 唐 杨炯

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 明月满前川。 咏史 唐 高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罢相作 唐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 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 今朝几个来。 逢侠者 唐 钱起

燕赵悲歌士, 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 前路日将斜。

江行无题 唐 钱珝

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 犹有六朝僧。

秋风引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日 唐 耿玮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唐 薛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唐 唐文宗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唐 苏颋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蜀道后期 唐 张说

客心争日月, 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 先至洛阳城。

赠乔侍御 唐 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 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 白首为谁雄?

答武陵太守 唐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婕妤怨 唐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 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 双蛾几许长。 题竹林寺 唐 朱放

岁月人间促, 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几回过?

三闾庙 唐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别卢秦卿 唐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 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 不及石尤风。

答人

唐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曲池荷 唐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

中秋月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思归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见晚, 山山黄叶飞。 郭隗

唐 陈子昂 逢时独为贵, 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 遂起黄金台。 马诗 唐 李贺

催榜渡乌江, 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 何处逐英雄?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公子家 唐 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 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 去之为恶草。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陶者

宋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田家

宋 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 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 无物充煎釜。

得山雨 宋 梅尧臣 急雨射苍壁, 溅林跳万珠。 山根水雍壑, 漫窍若注壶。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和梅圣俞杏花 宋 欧阳修 谁道梅花早, 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 独自占芳辰。 城西书事 宋 韩维

蔬畦绕茅屋, 林下辘轳迟。 霜蔓已除架, 风飘空挂篱。 寄兴

宋 戴复古 黄金无足色, 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 妾愿老君家。 商歌

宋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 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 燕语似讥人。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酌贪泉诗

东晋 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吴歌

南朝 鲍照 夏口樊城岸, 曹公却月楼。 观见流水还, 识是侬泪流。 赠范晔诗 北魏 陆凯 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王孙游 南朝 谢朓 绿草蔓如丝, 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 君归芳已歇。

相送

南朝 何逊 客心已百念, 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

别诗

南齐 范云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山中何所有 南朝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白云多。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九月九日行薇山亭南梁 江总 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 今日几花开。

咏风篇十
《各年级晨诵内容》

一年级晨诵篇目推荐一览表

1

一年级晨诵内容

2

3

4

5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94534.html

    【咏风】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