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冬过吴松作

| 专四专八 |

【www.guakaob.com--专四专八】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一
《点绛唇⑴·丁未冬过吴松作⑵》

点绛唇⑴·丁未冬过吴松作⑵

燕雁无心⑶,太湖西畔随云去⑷。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⑸。

第四桥边⑹,拟共天随住⑺。今何许⑻。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⑼。[1] 2注释译文

⑴点绛唇:词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⑵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⑶燕(yān)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燕,北地也。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⑷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⑸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⑹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⑺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⑻何许:何处,何时。

⑼参差:不齐貌。

白话译文

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一起隐居。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2] [3]

3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时,乃作此词。姜夔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1] [2]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从此词可知其所言非虚。

燕雁无心⑶,太湖西畔随云去⑷。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⑸。

第四桥边⑹,拟共天随住⑺。今何许⑻。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⑼。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首句“燕雁无心”,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京口》:“雁频辞蓟北。”《金陵道》:“北雁行行直。”《雁》:“南北路何长。”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此词。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陆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此亦化用陆龟蒙诗意。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云似无心水似闲。”《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下句紧接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宋陈郁《藏一话腴》云:白石“襟期洒落,如晋

宋间人。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轻盈,望之若神仙中人。”但姜夔与晋宋名士实有不同,晋宋所谓名士实为优游卒岁的贵族,而姜夔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实非晋宋名士可比。故下文写出忧国伤时之念。太湖西畔一语,意境阔大遥远。太湖包孕吴越,“天水合为一”(陆龟蒙《初入太湖》)。此词意境实与天地同大也。“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此句的数峰之清苦无可奈何反衬人之万千愁苦。从来拟人写山,鲜此奇绝之笔。比之辛稼轩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又是不同的况味。

下片之境,乃词人俯仰今古之境。“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第四桥所在地是陆龟蒙的故乡。《吴郡图经续志》云:“陆龟蒙宅在松江上甫里。”松江即吴江。天随子为陆龟蒙之自号。天随语出《庄子·在宥》“神动而天随”,意即精神之动静皆随顺天然。陆龟蒙本有胸怀济世之志,其《村夜二首》云:“岂无致君术,尧舜不上下。岂无活国力,颇牧齐教化。”可是他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又不第,只好隐逸江湖。姜夔平生亦非无壮志,《昔游》诗云:“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永遇乐》:“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但他亦举进士而不第,飘泊江湖一生。此陆、姜二人相似之一也。陆龟蒙精于《春秋》,其《甫里先生传》自述:“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大籍识大义”,“贞元中,韩晋公尝著《春秋通例》,刻之于石”,“而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人不敢指斥疵纇,先生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姜夔则精于礼乐,曾于南宋庆元三年“进《大乐议》于朝”,时南渡已六七十载,乐典久已亡灭,姜夔对当时乐制包括乐器乐曲歌辞,提出全面批评与建树之构想,“书奏,诏付太常。”(《宋史·乐志六》)以布衣而对传统文化负有高度责任感,此二人又一相同也。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上的认同感,使姜夔有了“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诗),及“三生定是陆天随”(《除夜》诗)之语。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即是这种认同感的体现。

第四桥边,其地仍在,天随子,其人则往矣。中间下拟共二字,便将仍在之故地与已往之古人与自己连结起来,泯没了古今时间之界限。这是词人为打破古今局限寻求与古人的精神句诵而采取的特殊笔法。再如刘过《沁园春》之与东坡、乐天、林和靖交游,亦是此一笔法。以上写了自然、人生、历史,笔笔翻出新意结笔更写出现时代,笔力无限。“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何许有何时、何处、为何、如何等多重含义。故“今何许”包含今是何世、世运至于何处、为何至此、如何面对等意。此是囊括宇宙、人生、历史、时代之一大反诘,是充满哲学反思意味一大反诘。而其中重点,主要在“今”之一字。凭栏怀古,笔力雄劲,气象阔大。古与今上下映照成文,补足“今何许”一大反诘之历史意蕴。应知此地古属吴越,吴越兴亡之殷鉴,曾引起晚唐陆龟蒙之无限感慨:“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吴宫怀古》)亦不能不引起南宋姜夔之无限感慨:“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除夜》)

怀古正是伤今。“残柳参差舞,”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隐然包含着虽已残破仍不甘灭亡的意味。这与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象征唐朝国运的不可挽回有同工之妙。而其作为自然意象之本身,则又补足“今何许”一大反诘之自然意蕴。结笔之意境,实为南宋国运之写照。返观数峰清苦二句,其意蕴

正为结尾之伏笔。在此九年之前,辛稼轩作《摸鱼儿》,结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乃是同一意境。姜夔此词用舞字结穴,蕴含无限苍凉悲壮。 善于提空描写,从虚处着笔,是姜夔词的一大特点。此词将身世之感、家国之恨融为一片,乃南宋爱国词中无价瑰宝。而身世家国皆以自然意象出之,自然意象在词中占优势,又将自然、人生、历史(尚友天随与怀古)、时代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尤其“今何许”之一大反诘,其意义虽着重于今,但其意味实远远超越之,乃是词人面对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所提出之一哲学反思。全词意境遂亦提升至于哲理高度。“今何许”,真可媲美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首词无限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意愈切而词愈微”,这种写法,易形成自我抒写之形象与所写之意象间接开距离,造成朦胧之美感。此词声情之配合亦极精妙。上片首句首二字燕雁为叠韵,末句三四字黄昏为双声,下片同位句同位字第四又为叠韵,参差又为双声。分毫不爽,自然天成。双声叠韵之回环,妙用在于为此一尺幅短章增添了声情绵绵无尽之致。[1] [2] 名家点评

卓人月《词统》:“商略”二字,诞妙。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陈思《白石道人年谱》:案此阕为诚斋以诗送谒石湖,归途所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白石泛舟吴江,见太湖西畔诸峰,阴沉欲雨,以此二句状之。“凭阑”二句其言往事烟消,仅余残柳耶?抑谓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杨无情,犹是临风学舞耶?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1]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二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三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1.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 2.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3.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4.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5.商略:商量、酝酿。 6.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7.天随:唐代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8.何许:何处,何时。 [评析] 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 年) 。当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这年春天,由杨万里介绍。 前往苏州见范成大。此词作于丁未年秋冬间,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淞时。这首词以移情手法 使眼前景物附着作者自身的感时伤事之情。小词清新蕴藉,寓情于景,即兴抒感,表达了怀 念古人和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着自己的身世之感。姜夔一生倾慕晚唐诗人陆龟蒙,陆对 当时的黑暗深恶痛绝, 不赴朝廷征召, 曾在松江隐居, 这是本词抒情的出发点。 上片中用 “清” 、 “苦”二字赋予寒山以感情色彩。下片中的“桥”“柳”等物象,无不是诗人情感之外化。 、 陈廷焯赞云: “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 ‘凭栏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 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白雨斋词话》。 ( ) 本词只写眼前景物以寓情思,化实为虚,意在象外, “无穷哀感,全在虚处” 。意象高远,笔 致清峭,气韵生动。 [作者介绍] 姜夔(约 1155-约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 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 、 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 。 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 、 、 曲》等。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四
《古典诗歌鉴赏6》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韩元吉[注]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注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名流和爱国志士相交,力主抗金。(1)词的开头两句写景,词人边走边看,随步换形,写景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答: (2)试分析一下词人所说的“愁与恨”的内容。答: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 店卢 纶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注]隔秋云。注 松火:即燃烧松木以照明的火。(1)这首诗题为“山店”,全诗是怎样写山店的?试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答: (2)全诗写景状物中隐含了叙事,从中反映出诗人心情的变化。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答: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 夔燕雁①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 ①燕雁:北来之雁。②商略:商量,酝酿。③第四桥:又称甘泉桥。④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1)“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以什么修辞手法写群山的?有何作用?答: (2)这首词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将自然、人生、历史、现实融为一体,试从内容上作简要评析。答: 19.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1)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答: (2)此诗颈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豪情、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跌宕雄健的风格。颈联是如何表现这一主旨的?答: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野 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注 李贺(790~816),808年遭谗落第回到家乡,同年秋天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此诗写于落第回乡之时。(1)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2)该诗在叙事中抒情,于情中绘景,使得整首诗歌充满形象美与意境美,请简要分析。答: 16.(1)先是仰视后是俯视。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2)他愁的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即将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复,家园沦丧,有家不得归。17.(1)诗中先写听到山犬吠,然后写看到远处的几家松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巧妙地暗示了山店就在前面。(2)前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急匆匆地赶路,天色将晚而不见有店,内心感到焦急。第三句写听到狗叫声,说明前面有人家了,诗人内心充满希望。末句写望见隔着秋云的山店,那松火虽远却让诗人十分欣喜。18.(1)以拟人手法写群山。这既写出了雨意酣浓、垂垂欲下的江南烟雨风景,又写出了山峰无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的情态。(2)词的上片俯仰天地之境,写的是眼前自然之景;下片是词人俯仰古今之境,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向往。“今何许”一句写出了时代感,又以自然物象作结语。19.(1)首联构思用拟人手法,首联中的“我”指秋风。用拟人的好处:一是物我共知,二是秋风有知有情,便于对话。(2)①炼字上,一“思”一“眄”从精神上写出雄心壮志;一“动”一“开”从动作上写出蓄势待发。②造意上,秋的背景,衬托“马”和“雕”,意境肃杀,形象雄健。③手法上,“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是比兴,是诗人精神的物化。20.(1)大丈夫虽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2)整首诗扣题叙事,因事抒怀,叙事有感,移情于景:诗中描绘了援箭引弓、饮酒高歌的形象,借助大雁哀鸣、北风呼啸的意境为诗人的高歌作渲染,借助情景抒发虽遭遇困窘却不甘沉沦

的壮志,又将内心表白借助于艺术遐思融入憧憬之情与想像之境之中。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五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一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模块一考试语

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自主保洁沦为闹剧背后的共识困境

张 剑

南昌大学本学期全面推行学生自主保洁,称是为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但

该举措引发学生不满,不少宿舍垃圾成堆。有同学直言,自己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厕所。还有

同学认为应该把行政楼保洁员也撤掉,校长带头自行保洁。

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的“自主保洁”政策,没想到引来的却是学生

的集体反对和舆论的如潮口水。这尴尬的自扇耳光,不知道南昌大学有没有从中悟出“失败”

和“难堪”的意味?有没有看到高校自我决策与学生权益之间所需面对的共识困境?

这样的困境,首先体现在这一政策的出台过程中。按理说,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

上,高校的每一个举动,都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遗憾的是,从这一政策

的起草到试行,再到最后的执行,其充斥的始终是一股浓烈的命令口吻。试想,如果学生能

够充分参与到这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来,那么,这一政策中的许多弊端或许就可以有效规

避,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也就可以提前化解。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反对的,其实并

不是政策本身,而是这一政策背后的一意孤行。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南昌大学糟糕的回应方式。学生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他们不过是

希望学校能够坐下来听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切面对这项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诸多问题。然而现实总是显示了别样的图景,在面对学生一致的反对时,该校校长还偏执地

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师生认识不到位、学校管理部门与学院班级之

间衔接不到位引起的。表面上看,这样的回应并没有错,但这种缺乏地气、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空洞话语,并不能平息学生心头的诸多怒火,也不能消解他们心中的真正疑问,相反,它

反倒会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诸多矛盾冲突的导火线。

而抛却政策出台与执行上的失败,南昌大学对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其实也误

入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图景。学生自主保洁本没有错,但妄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与责任意识,难免就有点情绪化的意味了。再说,现代社会早已实现了精确的分工定位,各

司其职,各尽其责,才应该是理想的运作图景。如果偌大的校园都需要学生去清理,各个区

域都需要他们去打扫,这强制中体现的,并不是一所大学的情怀,相反,它剥夺的是学生课

余时间自由安排的权利,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他们的学习时间。

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而在改革方面,不管是基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单方面培养,还是缘

于高校自身责任的直接体现,其逻辑都应该是在沟通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南昌大

学所做的,不过是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它看起来美好,实质上却

不受待见。这闹剧中的共识困境,在当下的高校生态里,其实还比较明显。 (来源:光明

网)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南昌大学为了切实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于本学期全面推行学生自主

保洁,引发了学生的强烈不满。

B.有些同学有攀比心理,认为只要也撤掉行政楼保洁员,校长带头自行保洁,他们就

会配合自主保洁。

C.一项“自主保洁”政策,引来学生的集体反对和舆论的如潮口水。南昌大学虽然尴尬

地自扇了耳光,却从中悟出“失败”和“难堪”的原因。

D.南昌大学由于没有就自主保洁问题和学生达成事前共识和事中共识,最终导致自主

保洁政策流产。

2.不属于自主保洁政策失败原因的一项是( )

A.南昌大学从自主保洁政策的起草到试行,再到最后的执行,使用的始终是浓烈的命

令口吻。

B.在面对学生一致的反对时,南昌大学校长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是

部分师生认识不到位、学校管理部门与学院班级之间衔接不到位引起的。该校长偏执的想法

使得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C.南昌大学对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其实也误入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图景。

D.让学生去清理偌大的校园,甚至到校园的各个区域,不仅剥夺了学生课余时间自由

安排的权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3.下列推理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这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来,那么,这一政策中的许多弊

端就可以有效规避,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就可以提前化解。

B.学生反对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政策本身,更是这一政策背后的一意孤行。

C.学生自主保洁虽然没有错,但妄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根本

就是无法实现的。南昌大学自主保洁的失败就是力证。

D.只有在沟通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教育改革才会取得成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

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

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今天下为一,万里

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

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

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

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

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

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

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

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

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

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专之可也 专:专有 .

B.干名采誉 干:求取 .

C.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辞:托辞 .

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致:送达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

之宜;

B.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

之宜;

C.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

之宜;

D.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

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

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

审理此案,接连几次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

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

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5分)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商略:

商量、酝酿、准备。 ③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

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8.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5分)

9.前人说“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请简析其含义以及在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

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2)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3)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背负青天,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

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

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

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

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

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

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

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

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

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

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

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臵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

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

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

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

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

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像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

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

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

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

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

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

老周把前后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6分)

(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六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一测试语文试卷》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模一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李长城 潘丽 吴娇 姜巍 李文海 徐涛 刘思鹏 审题人:张国红 肖鹏程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自主保洁沦为闹剧背后的共识困境

张 剑

南昌大学本学期全面推行学生自主保洁,称是为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但

该举措引发学生不满,不少宿舍垃圾成堆。有同学直言,自己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厕所。还有

同学认为应该把行政楼保洁员也撤掉,校长带头自行保洁。

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的“自主保洁”政策,没想到引来的却是学生

的集体反对和舆论的如潮口水。这尴尬的自扇耳光,不知道南昌大学有没有从中悟出“失败”

和“难堪”的意味?有没有看到高校自我决策与学生权益之间所需面对的共识困境?

这样的困境,首先体现在这一政策的出台过程中。按理说,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

上,高校的每一个举动,都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遗憾的是,从这一政策

的起草到试行,再到最后的执行,其充斥的始终是一股浓烈的命令口吻。试想,如果学生能

够充分参与到这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来,那么,这一政策中的许多弊端或许就可以有效规

避,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也就可以提前化解。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反对的,其实并

不是政策本身,而是这一政策背后的一意孤行。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南昌大学糟糕的回应方式。学生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他们不过是

希望学校能够坐下来听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切面对这项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诸多问题。然而现实总是显示了别样的图景,在面对学生一致的反对时,该校校长还偏执地

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师生认识不到位、学校管理部门与学院班级之

间衔接不到位引起的。表面上看,这样的回应并没有错,但这种缺乏地气、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空洞话语,并不能平息学生心头的诸多怒火,也不能消解他们心中的真正疑问,相反,它

反倒会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诸多矛盾冲突的导火线。

而抛却政策出台与执行上的失败,南昌大学对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其实也误

入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图景。学生自主保洁本没有错,但妄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与责任意识,难免就有点情绪化的意味了。再说,现代社会早已实现了精确的分工定位,各

司其职,各尽其责,才应该是理想的运作图景。如果偌大的校园都需要学生去清理,各个区

域都需要他们去打扫,这强制中体现的,并不是一所大学的情怀,相反,它剥夺的是学生课

余时间自由安排的权利,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他们的学习时间。

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而在改革方面,不管是基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单方面培养,还是缘

于高校自身责任的直接体现,其逻辑都应该是在沟通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南昌大

学所做的,不过是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它看起来美好,实质上却

不受待见。这闹剧中的共识困境,在当下的高校生态里,其实还比较明显。 (来源:光明

网)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南昌大学为了切实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于本学期全面推行学生自主

保洁,引发了学生的强烈不满。

B.有些同学有攀比心理,认为只要也撤掉行政楼保洁员,校长带头自行保洁,他们就会

配合自主保洁。

C.一项“自主保洁”政策,引来学生的集体反对和舆论的如潮口水。南昌大学虽然尴尬地

自扇了耳光,却从中悟出“失败”和“难堪”的原因。

D.南昌大学由于没有就自主保洁问题和学生达成事前共识和事中共识,最终导致自主

保洁政策流产。

2.不属于自主保洁政策失败原因的一项是( )

A.南昌大学从自主保洁政策的起草到试行,再到最后的执行,使用的始终是浓烈的命

令口吻。

B.在面对学生一致的反对时,南昌大学校长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是部

分师生认识不到位、学校管理部门与学院班级之间衔接不到位引起的。该校长偏执的想法使

得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C.南昌大学对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其实也误入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图景。

D.让学生去清理偌大的校园,甚至到校园的各个区域,不仅剥夺了学生课余时间自由

安排的权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3.下列推理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这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来,那么,这一政策中的许多弊

端就可以有效规避,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就可以提前化解。

B.学生反对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政策本身,更是这一政策背后的一意孤行。

C.学生自主保洁虽然没有错,但妄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南昌大学自主保洁的失败就是力证。

D.只有在沟通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教育改革才会取得成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

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

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

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

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

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

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

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

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

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

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

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

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

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专之可也 专:专有 .

B.干名采誉 干:求取 .

C.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辞:托辞 .

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致:送达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

之宜;

B.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

之宜;

C.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

之宜;

D.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

己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

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

理此案,接连几次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

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

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5分)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商略:商

量、酝酿、准备。 ③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

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8.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5分)

9.前人说“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请简析其含义以及在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

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2)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3)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背负青天,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

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

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

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

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

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

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

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

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臵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像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

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

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

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

老周把前后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七
《历年试题》

C.“四大传奇”之一

D.“南曲之祖”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

课程代码:053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宋初诗派中,王禹偁的诗应归入的诗派是( ) A.白体 C.晚唐体

B.昆体 D.山谷体

12.剧作家郑光祖是( ) A.元代前期剧作家

B.元代中期剧作家 D.元代后期剧作家

C.元代中后期剧作家

13.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高祖还乡》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A.反讽手法 C.隐喻手法

B.象征手法 D.夸张手法

14.明初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以诗齐名,其称号是( ) A.吴中四杰 C.吴中四士

B.吴中四才子 D.吴中四友

2.苏轼的诗歌现存数量是( ) A.二千二百余首 C.二千七百余首

B.二千五百余首 D.二千九百余首

15 ) A.《集异记》

B D.

C.《剪灯新话》

3.黄庭坚作诗学杜甫,喜欢用拗句,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诗体。这种诗体是( ) A.东坡体 C.后山体

B.山谷体 D.简斋体

16 ) A

B.明中期诗人 D

C

4.著名诗论“无一字无来处”说的提出者是( ) A.吕本中 C.陈师道

B.陈与义 D.黄庭坚

17 ) A. .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D

5 ) A C

B D

18. ) A C.明中期人

B D

6 ) A C.樵歌体

B.易安体 D.诚斋体

A.李林甫 C.严嵩

BD

7.下列文人雅号中属于陆游的雅号是( ) A.晦翁 C.醉翁

B.放翁 D.涪翁

20 ) A. C

D.8.江西诗派“一祖三宗”说的出处是( ) A.《沧浪诗话》 C.《后村诗话》

B.《二十四诗品》 D.《瀛奎律髓》

21.李渔戏剧理论著作的名称是( ) A.《曲律》

B.《曲论》 D.《论文偶记》

C.《闲情偶寄》

9.严羽《沧浪诗话》提出的著名诗论观点是( ) A.点铁成金 C.以俗为雅

B.别材别趣 D.别是一家

22.被胡适称为“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的清初家庭生活小说是( ) A.《歧路灯》

B.《林兰香》 D.《醒世姻缘传》

C.《平山冷燕》

10.元代诗人杨载诗作的主要特点是( ) A.诗学李白 C.诗学陶渊明

B.诗学杜甫

23.描写英雄好汉重聚梁山,抵抗金兵并在海外立国的《水浒》续书是( ) A.《水浒后传》 C.《水浒叶子》

B.《后水浒传》 D.《结水浒传》

D.诗学王、孟、韦、柳

1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里收录的《张协状元》是( ) A.早期南戏剧作

B.元人所作传奇

24.清代骈文复兴的特定文化背景是( ) A.朴学的兴盛

B.宋学的兴盛

C.理学的兴盛

D.玄学的兴盛

35.下列作品属于狭邪小说的有( ) A.《九尾龟》 C.《黄绣球》 E.《新石头记》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稼轩体 37.话本 38.南施北宋 39.南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520分) 40 41

42 4321428

B.科幻小说 D.政治小说

44

!!()

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B.五绝 D.七绝

45。试结合

B.《花月痕》 D.《孽海花》

25.《桃花扇》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 A.安史之乱时期 C.宋元易代时期

B.南北宋之交时期 D.明清易代时期

26.阳湖派的代表作家有( ) A.恽敬、张惠言 C.姚莹、方东树

B.管同、梅曾亮 D.郑燮、沈复

27.下列弹词作品中,女诗人陈端生的作品是( ) A.《天雨花》 C.《笔生花》

B.《再生缘》 D.《义妖传》

28.曾国藩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 A.新诗派 C.同光体

B.湘乡派 D.湖湘派

29.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收集的文章主要是( ) A.翻译文学 C.域外游记

B.报章文体 D.科幻小说

30.《老残游记》属于( ) A.公案小说 C.谴责小说

52分,共10分)

多选、 31 ( ) A.五律 C.七律 E.古风

32.纳兰性德词的主要特征有( ) A.词风上承李煜

B.善用白描手法抒情 D.情思幽婉、缠绵、真挚

C.有浓浓的感伤情调 E.遣词造语清丽自然

33.清初传奇创作形成了若干流派,这些流派有( ) A.常州派 C.文人派 E.复古派

34.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文学界革命运动包括( ) A.革命诗潮 C.诗界革命 E.小说界革命

B.经世文风 D.文界革命

B.苏州派 D.形式派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

课程代码:053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的穆修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是( ) A.先驱者 C.过渡者

B.响应者 D.集大成者

12.文学史上所称的“吴蔡体”是指( ) A.诗

B.词

C.曲

D.散文

13.尚仲贤《柳毅传书》和李好古《张生煮海》被认为是( ) A.爱情剧双璧 C.神话剧双璧

B.公案剧双璧 D.历史剧双璧

14.元代散曲作家乔吉是( )

A.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 B.元代散曲本色派的宗师 C.存世作品最多的元代散曲家 D.元代散曲家中的宦达之士 15.“元诗四家”在诗歌创作上的一致追求是( ) A.学习汉魏

B.学习盛唐 D.学习宋诗

2.柳永对宋词发展最具贡献的方面之一是创作了大量的( ) A.小令

B.慢词

C.豪放词

D.雅词

C.学习汉魏、盛唐

3.王安石以政治改革家的眼光论文,主张为文要( ) A.以实用为本 C.以娱悦为本

B.以教化为本 D.以宣泄为本

16.高启诗歌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 A.兼师汉魏六朝各家 兼师汉魏以来各家

B. D.

4.苏洵散文的一大特点是( )

A.追求冲淡平和的中和之美 B. C.带有战国时代纵横家色彩 D.

5. ) A.东坡体

B.简斋体

C.后山体

D.诚斋体

17. ) A.闽中诗派 C.江右诗派

D.粤中诗派

) A.

B.茶陵派

C.

6. )

A. B.C. D. 7. )

A.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B.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 8.史达祖咏物词的艺术特点是( )

A.以用典见长 B.以工丽的白描见长

C.以浅近俚俗的语言见长 D.以近似于意识流的结构方式见长 9.严羽主张学诗当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理想的师法对象是( ) A.初唐诗

B.盛唐诗

C.中唐诗

D.晚唐诗

19. ) A.情真说

B.童心说

C.性灵说

D.神韵说

20. )

C. D. 21. ) A.

B.游戏说 D.滑稽说

22.明代神魔小说的起源是( ) A.小说

B.讲史

C.说经

D.说铁骑儿

23.明代传奇剧中,经过魏良辅改造的声腔是( ) A.海盐腔

B.余姚腔

C.弋阳腔

D.昆山腔

10.辽代女诗人萧观音的诗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的特点是( ) A.诗风雄健 C.诗风典雅

B.诗风婉约 D.诗风清新

24.临川派传奇创作的特点是( ) A.注重合律依腔 C.强调场上之曲

B.推崇语言本色 D.注重文采才情

11.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时代是( ) A.宋代

B.辽代

C.金代

D.元代

25.清初著名词人朱彝尊是( )

A.云间词派领袖 C.浙西词派领袖

B.阳羡词派领袖 D.常州词派领袖

A.桐城派是清代中期的散文流派 B.桐城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

C.桐城派散文理论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 D.桐城派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 E.桐城派之得名,是缘于其代表人物都是桐城人

B.格调派的同道 D.性灵派的同道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后山体 37.散曲 38.拟话本 39.子弟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B.汪中的骈文 D.袁枚的骈文

40.简述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色。

41. 42.简述《三国演义》 43.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1428

、,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

D.南社

“山谷体”

()()

26.赵翼论诗力主创新,可以视之为( ) A.神韵派的同道 C.肌理派的同道

27.清初至中叶的几部重要的历史演义小说,其故事题材是( ) A.汉魏晋的故事 C.唐宋元的故事

B.隋唐宋的故事 D.宋元明的故事

28.代表清代骈文最高成就的是( ) A.陈维崧的骈文 C.胡天游的骈文

29.同光体成就最高的诗人陈散原面对世运衰飒而心境悲凉的诗句是( )

A.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B.一庭暝色苍然至,独向天边驻夕阳 C.犬衔朱邸焚余骨,鸟啄黄骢战后疮 D.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30.中国第一个具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团体是( ) A.复社

B.桐城派

C.新诗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 ) A.抒写爱国情怀 C.体物言情 E.抒发闺情

32. ) A.烟粉类 C.历史类 E.公案类

33.宋濂是明代享誉文坛的作家,其称誉包括( ) A.开国文臣之首 C.文坛领袖 E.当今文章第一

34.明代前中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类型包括( ) A.历史演义 C.世情小说 E.才子佳人小说

35.以下有关“桐城派”的叙述,正确的有( )

B.神魔小说 D.英雄传奇小说

B.一代文宗 D.文章之祖

B.灵怪类 D.传奇类

B.描绘田园风光 D.描写羁旅行役

15.元代“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四剧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

课程代码:053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欧阳修作诗以气格为主,宋诗风气为之一变,其诗体被称为( ) A.香奁体 B.西昆体 C..古文体 D.元祐体 2.下列文人雅号中,属于苏轼的雅号是( ) A.六一居士 B.淮海居士 C..后山居士 D.东坡居士 3.曾巩素以见称的散文风格是(

A.气势磅礴 B.古雅平正 C..平易流畅 D.瘦硬简健 4.朱敦儒的词自成一体,被称为( ) A.稼轩体 B.易安体 C..樵歌体 D.诚斋体 5.张炎在《词源》中提出的词论观点是( )

A.清空骚雅说 B.词为艳科说 C..有言有文说 D.以俗为雅说

6. ) A.稼轩词派 B.清雅词派 C..大晟词派 D.婉约词派 7. ) A.点铁成金 B. C.. D.别材别趣 8. ) A.浅近俚俗 B.以文为词 C..沉郁豪放 D.章法绵密

9. ) A. B. C..南宋中后期 D.南宋初期

10.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中所说的“借才异代”是指( )

A.由辽入金的文臣 B.由宋入辽的文臣 C..由宋入金的文士 D. 11.元好问《中州集》中所说的“国朝文派”是指( ) A.金代作家 B.辽代作家 C..由宋入金作家 D.元代作家 12.元杂剧作家白朴的著名杂剧作品《梧桐雨》属于( ) A.家庭伦理剧 B.历史剧 C..公案剧 D.神仙道化剧 13.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的散曲集是( ) A.云庄乐府 B.酸斋乐府 C..东篱乐府 D.小山乐府 14.元代作家虞集的诗歌主张是( )

A.诗必盛唐 B.宗唐宗宋 C..宗唐宗古 D.诗必苏黄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宣扬道德教化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16.明初诗坛以高启、杨基、张羽、徐贲为代表的诗派是( ) A.闽诗派 B.吴诗派 C..江右诗派 D.粤诗派 17.明代刘基的诗歌风格是( ) A.豪放 B.清新 C..沉郁 D.典雅 18.明代竟陵派的文学主张是( )

A.直抒胸臆,信手写出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视古修辞,宁失诸理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19. ) A.小说 B.讲史 C.. D.说铁骑儿

20. ) A.嘉靖刻本 B. C..容与堂刻本 D. 21. )

A. C..反映现实政治斗争 D. 22. ) A. B.七言律诗 五七言绝句 七言歌行 23. ) 神韵说 本色说 C..肌理说 D.性灵说 ) A.南唐李煜 B.北宋苏轼 C.. D. )

B. C.. D. 26. ) A. B. D. 27.在小说发展方面,《施公案》体现的是( )

A.公案小说与艳情小说的合流 B.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合流 C..公案小说与英雄传奇的合流 D.公案小说与历史演义的合流 28.以王闿运为首的湖湘诗派又称为( ) A.汉魏六朝诗派 B.晚唐诗派 C..宋诗派 D.同光诗派 29.近代文学家梁启超在散文方面提倡的是( ) A.骈体 B.选体 C..新闻体 D.新文体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八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理解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

2、欣赏散文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寄托于“雨”的情思。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雨,是大家熟悉的。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淅沥,冬雨迷蒙。雨,落在地上,有时也会落在人的心上。雨,会引人遐想,勾人情思。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雨,描写雨景、雨声,议论“雨”引发的思索,抒发他独特的感受,给我们奏响了一首动听的“雨中曲”。这首曲子优美动人,委婉多情,聆听雨,聆听这首曲子,会引起读者多少共鸣,多少遐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写作讲学。他是大学英文系毕业的,却成了文坛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他曾到母校参观,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余光中对大陆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同寻常的。

他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我们读的这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就是抒发了作者的乡愁乡思,写作者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三)理解掌握字词

本文宜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字词。先给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字词,老师讲解一番。字词学习不能作为课文的附属,有时可单独列出学习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

字词有: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三月5,6或7日。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比较:蜇,螫。

料峭:形容微寒,多形容春寒。春寒料峭。(汉语词汇是多么丰富!)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例: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霏霏细雨:霏霏,雨雪纷飞;烟云很盛。比较,菲菲:花草茂盛、美丽。

安慰孺慕:孺慕:爱戴、怀念。

仓颉:见书下注释。

滂沱:特别要注意前一字读第一声。

百读不厌:厌,为满足。

舐区别。鸹犊情深。

蜗牛:比较才学的“蜂房水涡”。

蠢蠢而蠕:蠢蠢,形容蠢动的样子。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功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云气氤氲:见书。

岑寂:见书。比较 涔涔

雨意迷离:迷离,模糊和难以分辨清楚。

宵寒袭肘:宵,夜。比较,霄:云,天空。

石破天惊: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现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本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湿黏黏:黏同粘。

忐忐忑忑:心神不安。

羯鼓:见书。

寒濑:见书。比较“水獭”。

舐 :舔。

翩翩:很快地飞。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擎天:读法注意。意为向上托举。

嘈嘈切切:前字读第二声。

苔藓:阴花植物一类。

沉思冥想:冥,深。

鸟声啾啾:读法注意。

讲解诗句和学习一下原诗:

1、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2、商略黄昏雨

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附原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王维的《终南山》,简练的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诗人完全不采用通常的山水诗中突出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连山到海隅”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极远以致无法见其端际;“阴晴众壑殊”又把人们视野展到极宽以致难以穷其变化的境界。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两句,又使画面的构图留有足够宽广的天际,一则不使人感到充塞,二则烘染云气的变化又会反衬山势的开扩。可谓“展或大或小之图,写百里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说郭·画学秘诀》)诗的结尾“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则形同山水画中随意点缀的一两个小小的人物形象,虽写了人,但使我们感到在这广阔的山区实在是难以见到人。这种随处点染的构图效果,更突出地反映了这首诗完全用的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充分体现了绘画的构图美。)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 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赏析: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之冬,白石往返于 湖州苏州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县)时,乃作 此词。为何过吴松而作此词?因为白石平时最心仪于 晚唐隐逸诗人

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燕雁即北来之雁。时值 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劈头写入空 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白石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实非晋宋名士可比。故下文写出忧国伤时之念。太湖西畔一语,意境阔大遥远。太湖包孕吴越,“天水合为一”(龟蒙《初入太湖》)。本词意境实与天地同大也。“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商略一语,本有商量之义,又有酝酿义。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此句的数峰 之清苦无可奈何反衬人亡万千愁苦。从来拟人写山,鲜此奇绝之笔。比之辛稼轩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又是何种不同的况味。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是陆龟蒙的故乡。自述:“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大籍识大义”,白石则精于礼乐,以布衣而对传统文化负有高度责任感,此 二人又一相同也。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上的认同感,使 白石有了“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即是这种认同感的体现。怀古正是伤今。“残柳参差舞,”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白石本词用舞字结穴,蕴含无限苍凉悲壮。 )

(四)布置课后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

第二课时

(一) 同学们课后读了课文吗?感受怎样?有没有体会语言之美?

请学生谈谈体会感受。畅所欲言为好。批评文章也可。

(二)阅读欣赏课文内容。

同学们,听听那冷雨,题目看作者着重于听觉来感受雨。那么除了听雨,有没有写观雨呢,文章哪些段落写观雨嗅雨?

1——4段。

那么5——12段,大体上是写听雨。其实听雨只是作者感悟雨的方式,作者要借雨来表达他的情怀。所以这里的雨不管是观的、嗅的、听的,都形成了很美的诗的意境,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思,我们要深加体会。

1、 学生读1——4节思考:

第1——4段从哪里的雨写到哪里的雨?这些雨有何特征,有没有看出作者的情怀? 这1——4段中,有没有你不懂的句子和词语,可提出来讨论。

——解读这部分内容。着在讲解,从台北的雨写到对大陆的怀想,从雨的中国意蕴写到雨的特点滋味,再写到美国的雨,又详写中国雨的情味和古典的意蕴。

——突出了什么情怀?怀想中国之雨,突出乡思之愁和故国之恋。余光中笔下的雨,是中国之雨,乡愁之雨,也是文化(引用古诗文意境)之雨。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细加体会,才能领略文章妙处之一二。暂时没领会不要紧,以后还可多读多领会。

——具体有哪些句子理解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

2、 学习5——12段内容。

哪句话承上启下?第5段第一句。这部分作者听了那些特别的雨声?

A古典之雨 少年到中年到白头之雨

B树上屋上之雨

C日式古屋上之雨

D伞上之雨

——再读一遍5——12段,体会这部分你最欣赏的好句子,说说句子的内涵和意境。

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如何理解这句中的四个词?各有什么意味,结合句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中国曾经多难,雨声缠绵,让人感觉凄凉,凄清,凄楚,如今故乡离得远,于孤岛上,听雨,便是凄迷,就有些迷茫了,大陆多年不年,于今会是怎样,不是有些迷茫吗?

B.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文人雅士的爱好,与雨交融写,突出了他们的雅兴。竹楼之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

C.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形象地写出了台风台雨的特征,声响巨大,翻天倒海。语言极为生动。

D.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为什么这里的句子不用标点符号?这样断句形成一种怎样的意韵,你觉得好不好?

这里的句子一气呵成,循的是诗的节奏,给人一种诗的意境。意象密集地闪现,仿佛一个个镜头闪过,组合成一个画卷,突出雨下得酣畅淋漓,下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这正表现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九
《听听那冷雨》

丁未冬过吴松作篇十
《意境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98413.html

    【丁未冬过吴松作】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