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糊造句

| 专四专八 |

【www.guakaob.com--专四专八】

用模糊造句篇一
《模糊性与精确性》

用模糊造句篇二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彭 立

公文,全称公务文书,是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事务作用的文书。由于其功能的定位造就了公文严谨、准确的写作风格,所以有“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之说。但是通过对具体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公文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甚至于可以说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与否成了衡量一篇公文写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 模糊与模糊语言

模糊一词作为一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机电工程系和电子研究室的教授查德于1965年在《信息和控制》一书的《模糊集》这篇论文中提出的。查德认为自然界中存在很多难以精确分类的事物如“高的房屋”、“大的整数”、“绿色”等,他将这些事物称为“模糊集”即不能泾渭分明地确定的类别。模糊性存在于人的认识中,是关于事物边界的亦此亦彼的属性。

语言是音意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是人认知的产物。语言由于表达的工具性导致其具有精确的一面。与之相对立的,语言也具有模糊的一面。精确性和模糊性就好像硬币的两面共同组成了语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属性。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或者说中介过渡性)的词语。

二、应用文中存在模糊语言的原因

(一)、人的认知是模糊化的。近代认知科学发现人类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范畴化的过程。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归类将事物定位。这种主客观相结合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尽管我们希望把所有的事物都完美地分门别类,但由于世界万物的普遍联系导致很多事物是人类难以明确判断的,一些事物既属于此又属于彼,或既不属于此又不属于彼,因此人类的范畴实际都是模糊的。除范畴内部的模糊之外,范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一个范畴在边缘上与其他范畴相互交叉。

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现实生活的文章也自然将这种认识的模糊性表现了出

来。如“胖”、“瘦”“好”、“坏”、“高楼”、“早上”等词语是无法明确地鉴定的。而读者也会用这种模糊的认知方式去解读文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模糊语言是一直伴随着应用写作的始终。

(二)、词语本身表达的模糊性。词语作为概念的承载物也具有模糊的特点。文章的遣词造句是对词语内涵和外延的限定。但即便如此,写到文章中的词语,其本身的表达也会存在着一些模糊。除了历时性的语义流变(如词的历史意义的变更等)外,词语的模糊现象主要有:1.词语本身存在的内涵和外延无法被足够精确化。如公文中常出现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这个短语就是一个模糊语言,因为读者不知道加大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确切含义。2.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如“近来”、“左右”、“上下”等词语其本身所表达的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

(三)、公文的行文功能导致了模糊语言的产生。公文的功能是处理公务活动。公务活动往往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很多因素无法事先完全精确量化。相对于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模糊词语能让公文更加地客观和准确。如公文中常用的“增强”、“确保”、“十分”等词很难精确实施。随着公务活动的展开相应标准也会发生改变。公文中谈到具体数量时往往需要用“左右”、“上下”等模糊语,这是为了让数据显得更加客观。而一些号召和鼓励也需要用模糊语来实现。

三、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类型

何自然先生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中将语用模糊分成了四大类:1.连续体型、

2.范畴类型、3.命名评价型、4.模糊限制型。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后面三种(其中由模糊限制语造成的模糊是最普遍的)再加上成语等固定结构的模糊语言,共有四大类:

(一)模糊限制型

模糊限制型模糊主要是由模糊限制语导致的,模糊限制语就是把句子的意义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可以对讲话的真实程度和话语内容涉及的范围进行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做出间接评估。其又可分成两大类四小种:

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性模糊限制语属于语义范畴,可以改变句子的原意,或对话题意义进行

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修正。又可以分为两种:

A.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限制变动程度的模糊性词语或结构。它可以把一些缺乏完全把握的话语说的更加客观,更加接近事实,避免非此即彼的武断。在公文中主要有相对、进一步、加快、大力、切实等词语。

B.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即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性词语和结构,常常在说话者为了描述一个情况但又不能或者不便实际量化时使用。它通过限定范围,牺牲掉具体数量来实现交际意图。在公文中常用的有:左右、上下、一些等。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公文中使用频率很高,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为例。其中变动型模糊语出现的次数为:加大(9次) 减少(2次)、一些(11次)、相对(1次)、切实(12次)、进一步(10次)、深入(14次)、加快(3次)、大力(7次)、必须(20次)。文中一些词语,如“必须”、“大力”等看似不是模糊词语,但却可以改变句子意义的范围或者程度,而对于其理解还存在着一定模糊性,因此作者也将其划入变动模糊限制语之中。

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原话的意义而只是对原意作了补充说明。表明这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或者是第三者的看法从而使得原来话语中肯定的语气趋于缓和。从是否直接表达说话人自己态度的角度又可将其分为两种:

A.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直接猜测或本人所持的态度。在述职报告等第一人称公文中时常出现如“我相信······”、“我认为······”等词语就属于此类。

B.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间接引用第三者的看法从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从形式上都不是作者自己亲口所说,但当使用这种形式时,作者肯定是同意第三方观点的。选择就是一种意义的传达,事实上作者往往借他人之口传达自己的观点,如报告等公文中出现的“据有关调查”、“专家指出”等。

(二)命名评价型

指说话人对命题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含糊。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名物判断价值含糊。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是导致这种语用模糊的原因。如公文中出现“我市经济发展良好”中经济到底怎样才算良好,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很难绝对地精确。

2.抽象概念模糊。一些词语如“人权”、“民主”、“科学”等概念由于人们所处的立场、观点、理解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别。如“建立民主的社会”、“建立科学的消费模式”等。

3.相对概念含糊。指的是一些修饰语形容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可能出现绝对一致的标准。公文中“私有化程度很高”和“市民收入很高”中两个“高”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人们只能通过联想来取得一个大致的概念。

4.近似概念含糊。这里指一些习惯固定的概念,如“前”、“后”“三角形”、“六角形”等。这些词语在语用上不求精确,或者说它们的隐喻功能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是精确的。如“这个小区呈四边形”。这里只能将四边形理解为一个近似概念,决不能将其理解为几何学上的四边形。

(三)类属范畴型

指在一个范畴内部产生的含糊,多是由上下位范畴所引起的。例如在公文中写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中的“公共交通”就属于一个上位范畴。公交车属于公共交通,地铁也属于公共交通,在认知时就会产生差异,如果实际的语境中这个地方没有地铁则公共交通中就不包括地铁这一项。

(四)固定结构型

这里指的是一些成语和一些固定的搭配,如寒暄语和口号性话语,其作用是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或者是出于礼貌让读者更好的接受公文所提出的事项。如“请酌情办理”、“请研究执行”等。

四、公文模糊语言的使用模式

与公文写作的格式性相一致,公文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由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命名评价型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言组合而成。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固定结构的模糊语言则一般单独使用。 现将主要组合模式陈列如下:

1.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命名评价型模糊语(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

如 “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中“加强”属于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我们不知道怎么才算加强或者要加强到何种程度。而“党的建设”也没有具体指出,这属于类属范畴的模糊。

2.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命名评价型模糊语(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

如“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应在40万元左右”中“公共设施”是一个模糊语言,因为在一个狭隘的语境中我们并不能知道其具体的所指,而“左右”则属于范围型模糊限制语。

3.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命名评价型模糊语(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

如“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中“进一步”是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扩大”是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抽象名词,属于命名评价型中的抽象概念模糊语。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使用很频繁,但是其必须与精确语言一起使用才能发挥价值。如上面几种组合模式的模糊语句多出现于公文段落中的开头,起到一种总领本段的作用。而展开内容时则往往用精确语言。这说明了我们在使用模糊语言时候要注意与精确的语言相结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映生辉,不可一味搞模糊而使得公文丧失了应有的精确性和执行力。

用模糊造句篇三
《模糊性与精确性PPT》

用模糊造句篇四
《模糊语义学》

用模糊造句篇五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 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 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 “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 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 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 客体( 诗中女子)是谁? 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 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不是作者, 也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 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本中有许多空白, 召唤读者去发挥想象力。文本反映的思想内容往往具有多义性, 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认知方式去理解和把握,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汉语本身内涵丰富, 具有不确定性

汉语词汇的伸缩性很大, 内涵的自由度很大。随着汉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 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 又派生出其他的义项, 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这就是汉语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 “顾”本义是 “回头”, 其他如: “看”、“拜访”、“照顾”、“关心”、“顾虑”等义项都是由它引申而来的, 都是“顾”的引申义。“但是”, “反而”两个义项与“回头”这个本义毫无关系, 只是由于同音产生的假借义。同义词、近义、一词多解、一词多用等现象, 既增加了汉语言的复杂性, 也使汉语言具有了模糊性。

二、文学作品中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表述上的所谓精确是相对的,模糊是绝对的,而这种模糊的绝对性和精确的相对性, 其功用并非刻意制造思想或意境上的混沌,而往往在于:通过这种“模糊”或“非精确”话语形式的运用,来创造或增强相关作品的语言之美, 进而达到刘勰所倡“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之终极艺术效果。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者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这类现象 ( 俞东明1993)。英国语言学家 Leech 认为, 语用模糊, 即谈话话语的这种不确定性, 使话语的言外之力不明确是带有动机的, 是为了交际双方的共同利益。说话人让听话人对其话语的意图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为其承担由该话语引起的后果的一部分责任, 使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Leech 1983)。由以上对语用模糊定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语用模糊是言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一部具有史诗性意义的大作, 该书中人物众多, 事诸纷繁, 时代生活内容较为丰厚, 社会风俗画色彩浓郁。其中了木兰和素云是两个主要人物。木兰嫁入曾家, 由于性格愉快, 慷慨大方,又生就的魔力, 获得了家人以及仆人的欢心。当大家都对木兰从娘家陪嫁的表感到好奇和赞赏, 且爱莲央求木兰要她爸爸帮她从新加坡买一个时, 木兰的妯娌牛素云觉得自己在曾家原先那最富的儿媳妇的地位, 如今受到威胁了, 心里很不痛快, 于是对小爱莲说: “你若买, 就买两个。一个自己用, 一个送给将来的公公。不然将来结婚的时候儿, 还得再从新加坡买, 不是麻烦吗?”作者是通过素云的嘴, 用模糊的方式, 给读者留下了一些理解素云话语的想象空间, 不同的读者在分析过后完全可以体会到, 素云此话一方面影射木兰把表送给公公是为了讨好他, 一方面也表达自己对木兰这种行为的不以为然, 当然还有对爱莲表面上的建议 这很好地刻画了素云吃味计较而且虚荣的形象, 也衬托出木兰的大度与从容。

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与审美功能

文学形象不同于其他种类(如音乐、美术等)的艺术形象之处,在于语言作为感性材料的间接性,它不是以声音色彩等物质材料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要通过读者对语言的经验唤起多种心理功能构成想象中的形象。这种形象虽然没有直观可感性和明晰性,但是却能表现更为复杂的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

创造的空间。因此,如果作者所表现的感受十分复杂,模糊词语无法表达或笔意未到时,就会采用形象描述的方法。

王蒙就是经常运用形象来表达感受的作家,如《蝴蝶》中写秋纹医生救醒张思远后望着他的微笑:“这微笑里充满了理解,充满了悲哀,充满了凝结着悲哀的清冷的自信,好像是雪天里的辣火,天与海的尽头的白帆,月光下的一株老胡桃树。”这三幅画面给人的感受是与寒冷的雪夜对比的温暇、光亮以及给人带来的希望和鼓舞;天与海的明净、开阔和白帆的幽远、圣洁;胡挑树的饱经抢桑、坚韧和月光下半隐半现的朦胧„„,这不仅比“微笑”中隐含的“理解、悲哀、清冷、自信”等意味远为丰富,而且自然使人联想到秋纹的性格以及上下文语境中关于她的特殊经历和处境,使形象中包蕴的意味不断充实和扩展。文学形象的构成不仅要经过读者对语言的感受和想象,而且它还使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意义发生间离和延伸,读者需经过对形象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握其中的意蕴,这就使语言的意义更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读者因个体经验的不同获取的意义也不同,因此读者在由语言到形象和由形象到意义的过程中就会获得更大的创造空间和审美愉悦。

文学语言审美功能的特征是它表达情感的模糊性。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具有只可愈会而难以言传的特性,即很难用语言的直接意义来传达,而只能通过引发读者类似的体验进行交流。因此除情感自身的模糊性外,这种情感体验的类似性也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喻体“神、仙、情、梦”不仅模糊而且完全虚化,作者把置身千姿百态的桂林山中的那种神奇美妙的体验比作恍若仙境,又把欣赏澄澈迷人的漓江水的感受喻为如在最美好的情思梦幻中,因此比喻虽空灵却统摄了强烈而丰富的感情,能通过人人都曾有过的这类想象和体验使读者感同身受。

不过,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渗透的辩证关系。文学常常要借助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去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隐蔽性、曲折性和复杂性。《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临终前得知宝玉和宝钗正在举行婚礼,一反常态地“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这“你好”两字,含义复杂,模糊不定,可能是“宝玉!宝玉!你好狠心!”“宝玉!宝玉!你好无情!”也可能是“宝玉!宝玉!你好叫我痛心!”„„女主人公这一声不寻常的呐喊,饱含着几多悲愤,几多无奈,又使几多的读者热泪盈眶,心潮难平。只有把握了这“言外之旨”,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为何要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特点,是就语言的艺术表现而言,因此,它不同于语言运用中的“含糊”、“混乱”。“含糊”、“混乱”是指由于思维混乱而造成遣词造句的失误,语言表达不清楚,令人不知所云,糊里糊涂等等。所以,在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既要准确凝炼,又要含蓄动人,就需要经常借助于语言的模糊性特征。但如果故弄玄虚,隐晦不清,以至于谁也看不懂,这样的语言也就失去表达价值,失去了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

参考文献:

[1]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综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6).

[3]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4] 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6]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4).

[7]吴世雄.论从认知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1).

[8]文旭.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J].福建外语, 1999(2).

[9]赵振宇等.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基础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0] 刘宓庆. 再论中国翻译理论模式问题[J].中国翻译,1993(2).

[11]苗东升.全方位地探讨模糊语义问题[J].福建外语, 1999(4).

用模糊造句篇六
《造句》

一丝不苟——今天,我做完功课,看见妈妈在一丝不苟地绣花。我连忙倒杯水,说:“妈妈您先歇会儿,待一会儿再绣吧!”(菁雯)

一丝不苟——我走在路上,看见一位清洁工阿姨正在认认真真地扫地。一阵秋风吹来,树叶纷纷落下来,但阿姨却依旧一丝不苟地扫树叶。(天怡)

一丝不苟——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听课、做作业,决不能马马虎虎。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彦青)

一丝不苟——我们的班长是一个小女孩。她对学习一丝不苟,成绩在我们的班级一直是名列前茅。每个老师都非常喜欢她,都想选她当课代表。我一定要向她学习。

(逸柠)

一丝不苟——老师批改作业和考卷时,总是一丝不苟,任何细小的错误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知上)

一丝不苟——上个星期是我做值日生,我一丝不苟把教室扫得干干净净,吴老师夸我做得好,我心里甜滋滋的。(佳韵)

模模糊糊--我做梦醒后,脑子模模糊糊一片空白,一点儿记不起梦中的情景。(睿哲)

模模糊糊——查视力时,我总有芒刺在背的感觉,好在查下来是不错的。妈妈告诉我:“要是你写字姿势再不端正,视力就会下降,那时就模模糊糊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我答应妈妈会努力保持正确姿势的。(天怡)

模模糊糊——每当大雾天来临,对面的房屋、道路都会模模糊糊看不清。我总是提醒爸爸车要开慢点,红绿灯要看清楚,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彦青) 模模糊糊——每学期我们都会去钟老师那儿检查视力。记得一年级上的时候,当钟老师给我看最后一行时,我觉得模模糊糊看不清。因此,从那时起我就十分注意并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终于在二年级时,我又能看清视力表的最后一行了。(逸柠)

模模糊糊——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我发现黑板上的字总是模模糊糊的,我告诉了妈妈。妈妈带我去眼科医院检查,结果诊断我已经近视了。医生说这都是平日不注意用眼卫生的后果,不过好在度数不深,现在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还来得及。(文昊)

模模糊糊——晚上,道路两边的灯亮了,发出淡淡的光。在夜色中,树木和高楼大厦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子欣)

模模糊糊——拍相片的时候,手一定要拿稳相机,不能晃动,不然拍出来的相片会模模糊糊的。(欣语)

模模糊糊——大雾天,我站在窗前向外眺望。本来远处的树木看得一清二楚,现在却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了。(冠廷)

毫无收获——妈妈以为今天能拿到奖金,可是上了一天的班,毫无收获,连一分钱都没有发,好扫兴。(铭禹)

毫无收获——暑假里,我和舅舅、舅妈一起去池子边捞鱼。可是,老半天毫无收获。一会儿,好不容易捞到一条鱼,却让这个“调皮”的小家伙给活生生逃跑了。还好,我们最终捞到了一些可爱的小金鱼们。(天怡)

毫无收获——老师总教导我们,在学习上只要努力、勤奋,就一定会得到回报,不然就会毫无收获!(彦青)

毫无收获一一看书的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不要有口无心,一目十行。这样会毫无收获。(小睿)

毫无收获——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妈妈和我一起去商场里购物。可是,逛了一圈毫无收获。(芸冕)

毫无收获——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讲,如果整堂课都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就会毫无收获,什么知识也学不到。(知上)

毫无收获——一天,妈妈和我一起去逛街。我俩逛了整个商厦,都没有找到一件适合我的衣服。最后,我们只能两手空空,毫无收获地回家了。(佳韵)

毫无收获——一天,我们去世纪公园钓鱼,那里的鱼儿很机灵,钓了半天一条也没有上钩,我们毫无收获地离开了。(欣语)

毫无收获——一天,我去图书馆里借书,结果毫无收获。因为图书馆里没有适合小孩子读的书。(冠廷)

毫无收获——小猫钓鱼的时候三心二意,一会捉蜻蜓,一会捉蝴蝶,最终毫无收获,没有钓到一条鱼。(轶扬)

毫无收获--我每周日要去上写字课练字,可平日写的字有时会一塌糊涂。所以妈妈很生气,说我学了很多,由于态度不认真还是毫无收获。(睿哲)

渐渐——有一次,我拿到一本书,一开始觉得没什么意思,渐渐越看到后面越吸引人,因为很好笑。例如大炮不再发出炮弹了而是发出花等。我一口气看了好几章。(铭禹)

渐渐——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我边走边看,小鸟在我的目视下渐渐飞远了。(佳音)

渐渐——一天,我和妈妈去长风公园玩。那里热闹极了!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耍。我们先划船,再看表演。可一转眼,天渐渐黑了,我们要回家了。我依依不舍离开了公园,心想:下次一定还要再来。(嘉璘)

渐渐——我家有盆植物,它的名字叫“小绿”。在我的照料下,这几天“小绿”渐渐地长出了新叶子,我很开心。(芸冕)

渐渐——我们渐渐长大,爸爸妈妈却渐渐老去。现在爸爸妈妈养育我们,我们将来要好好报答爸爸妈妈。(知上)

渐渐——12月10日晚上有月全食,我们一家去花园观看。我发现月亮被一个黑影渐渐地遮住了,到10点完全被遮住,我赞叹道:“多么奇妙呀!”(文昊) 渐渐——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盆盆景,我每天为它浇水,修剪黄叶。在我的细心照顾下,它渐渐地长出了嫩嫩的绿叶,越长越好了。(佳韵)

渐渐——一天早上,我从床上爬起来,看见外面下着小雨。等我洗完脸时,小雨渐渐地停了。地上出现了很多小水坑,我小心翼翼地向学校走去。(子欣)

渐渐——天渐渐变冷了,寒风凛冽的冬天到了。“这个季节正是感冒的高峰期,你得多穿些。”妈妈说。所以,我这些天穿得暖暖和和的。妈妈多爱我啊!(天怡)

渐渐——我在路边散步,忽然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彩虹。看着看着,彩虹渐渐地消失了。我想:多美啊!(天浩)

渐渐——太阳渐渐地落山了,我们放学后,边走边欣赏天上的云朵,有的同学说:“这朵云像狗。”有的同学说:“这朵云像鸭子。”„„(轶扬)

心事重重——隔壁的阿婆最近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向她问好她都没有回应。后来才知道是她家的小狗生病了。(彦青)

心事重重——今天放学回家时,外公见我心事重重的样子,就问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说:“今天吴老师奖励了我一颗糖,可是当我理书包的时候却发现糖不见了。”外公听后安慰我说:“没关系,,没了就没了,以后再争取。” (逸柠)

心事重重——我生病了,几天没去上学,因为怕落下功课,所以有些心事重重。幸亏老师

安排同学给我送作业,妈妈给我辅导,才让我跟上学习节奏。(文昊)

心事重重——吴老师让我组织同学们排练一个舞蹈节目。那天晚上,我心事重重,因为我有很多舞蹈队型,不知道该用哪个才好?最后,我和妈妈商量决定排成一个正方形。(子欣)

心事重重——有一次,妈妈回家后,我看见妈妈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赶紧问妈妈:“你心里有什么事情?”妈妈说:“对呀,今天碰到一个晚期的病人,心里很难过。”(轶扬)

兴致勃勃——放暑假的时候,我兴致勃勃地到居委里去学画画。我画了几个小朋友在做游戏,画了高大的房子,还画了小猴子抓着藤条荡秋千等等。(子阳) 兴致勃勃——上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丁丁历险记》,影片很精彩。(伟涛)

兴致勃勃——每个星期六,我要去上美术组。每次去之前都是兴致勃勃的,因为我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菁雯)

兴致勃勃——星期六,我们一家人兴致勃勃地来到美罗城的“斗牛士”吃牛排。我的那份套餐可是我的奖品哦,所以我吃得特别香,也特别开心!(彦青) 兴致勃勃——今年暑假,我在北京参观了军事博物馆。我兴致勃勃地看了每个武器,有炮、战机、导弹、越野车、枪和坦克,真让我大开眼界。(冠廷)

兴致勃勃——几个星期前,我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去了酷贝拉开展实践活动。我不仅当了一回小记者,而且又成为了一位美丽的公主,穿上了带有翅膀的纱裙,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活动。

(逸柠)

兴致勃勃——每个星期日,我去上桥牌课时,总是兴致勃勃的,因为我对桥牌有着浓厚的兴趣。(文昊)

兴致勃勃——上周,我们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二年级组的“赶小猪”比赛,比赛紧张又有趣,我们开心极了!(知上)

兴致勃勃一一暑假的时候,舅舅带我到少林寺玩。一进寺院的门,我就兴致勃勃跟着寺院里播放的歌一起哼了起来! (小睿)

兴致勃勃——今天,我们要去春游啦!早上,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教室里热热闹闹的,有的同学在说说笑笑,有的同学在看书,还有的在闭目养神„„(子欣)

兴致勃勃——在快乐活动日那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酷贝拉。在那儿,同学们有的当起了一名忙碌的邮递员,有的成为了一名能干的小记者,还有的变成了一位威武的警察。这真是个快乐的小世界。(佳韵)

兴致勃勃——夏天的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人兴致勃勃地来到阳澄湖。在沙家浜风景区游玩了半天,由于太开心了,都舍不得回家了。(欣语)

兴致勃勃——上个星期四中午,二年级的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上参加赶小猪比赛。大家你追我赶都不甘示弱,啦啦队员们也在旁边呐喊助威,这真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呀!(何妍)

兴致勃勃——有一次,我和妈妈穿着漂亮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准备去参加妈妈同事的婚礼。(佳音)

数不胜数——在我们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好事。一学期下来做过的好事数不胜数,老师都一一记录在红星榜上。(彦青)

数不胜数——上海有名的小吃数不胜数,有南翔小笼包,城隍庙的五香豆,年糕糖等。(子阳)

数不胜数——雷锋叔叔一生做过的好事数不胜数,我下决心要向他学习,一辈子做好事。(文昊)

数不胜数——好看的儿童电视节目数不胜数,可我最喜欢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超级变变变”。(知上)

数不胜数一一元宵节的夜晚,我和妈妈去城隍庙玩。那里的花灯数不胜数!池塘里有金鱼,金鱼的嘴里喷着水。青蛙在池子里唱着歌。荷花慢慢地开了,夜晚就像白天一样明亮!城隍庙真热闹!(小睿)

数不胜数——我有一个收集橡皮的爱好,在我的橱柜里放着数不胜数形状奇特的橡皮,有可爱的青蛙橡皮,有逼真的针筒橡皮,还有让人看得直流口水的冰激凌橡皮,这些橡皮真让我爱不释手。(佳韵)

数不胜数——晴朗的夜空中有数不胜数的小星星眨着眼,亮晶晶的像一颗颗的钻石。(欣语)

数不胜数--晚上,我透过窗户看天上的星星,想知道到底有多少颗星星。“一、

二、三、四、五„„”妈妈进来了说:“傻孩子,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你是数不过来的。”(铭禹)

数不胜数——有一天,小兔去森林里采蘑菇。到了那里,看到蘑菇数不胜数,它高兴极了。东采西采,采完以后,它满脸带笑地跑回家了。(逸枫)

数不胜数——一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就开始数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数着数着,我就睡着了。(奕扬)

争论——春天来了,春雨沙沙地落在大地上,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着春雨的颜色。(政屹)

争论——我和妈妈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样,因此争论起来。爸爸说:“你们不要再争论不休了,上网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吧。”(知上)

厉声——有一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公园里看花。这时传来了一阵吵闹声,原来是一名游客踏进花丛中拍照,一位管理员正在厉声制止他,不许他伤害花草。(思昊)

厉声——下雨了,同学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自觉地把雨披放进脸盆里。突然,一位小学生穿着雨披走进教室。老师看见了,厉声说道:“你把雨披穿进来,雨披里的水都会流到地板上,那教室不是就变脏了吗?”那位学生听了,再也不敢

用模糊造句篇七
《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

分类号:

密级:内部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位代码:10183 研究生学号:9713024 题目: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 作者姓名:严功军 专业:俄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曹文学 教授 吉林大学 二零零零年一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0  ???? 

 

 

目 录

 一、 引言 

       二、 文学翻译模糊性的认识论 

          (一)从认识的规律来看 

          (二)从文艺作品的特点来看 

          (三)从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来看 

          (四)从译作的风格和翻译的相对性来看 

       三、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与模糊性 

          (一)文学翻译近似论与模糊性 

              1)模糊性与译作风格的近似 

              2)模糊性与文学翻译形象的近似 

              3)模糊性与文学翻译效果 

          (二)文学翻译方法论与模糊性 

              1)直译、意译基本定义的模糊性 

              2)在直译和意译之间取值 

          (三)文学翻译标准是一种模糊测度 

        四、 文学翻译与模糊美 

        五、 文学翻译实践中模糊性的处理 

          (一)有关模糊概念意义的处理 

          (二)联想意义模糊性的处理 

          (三)语用意义模糊性的处理 

        六、 结束语  

        七、 参考书目  

引 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分析为主的确定性的现象研究进行到以综合为主对不确定性现象的研究。各门学科在充分研究了本领域那些非此即彼的典型现象后,正在扩大视野,转而研究那些亦此亦彼的非典型现象。模糊学创始人查德教授(L.Zadeh)1965年发表了著名论文《模糊集合》。查德的模糊学理论向我们提示了客观事物类别之间除了广泛存在的精确的一面以外,也经常存在广泛的非精确的一面的事实,特别是有关生命现象、社会现象的学科,如哲学、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社会学等,它们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事物,不允许有非此即彼的判断,不能进行精确的测量。从而说明在认识活动中除了精确性以外,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推理也常常是人们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必须遵循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精确性和模糊性。恩格斯早就指出: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迫使人们不得不“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们从人脑和电脑的比较中受到启发,把精确性、模糊性一分为二,在实践中注意研究事物的模糊性和模糊方法,注意把模糊学这门学科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文学翻译同模糊性的结合仅属一例。

模糊性是模糊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事物,我们无法找到精确的标准把它们进行分类。关于某一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很难作出明确肯定的断言。高山、大河、远亲、近邻等就是这种事物类。由于这种事物从属于某一类到不属于该类是逐步过渡而非突然改变的,

不同类别之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因而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归类。我们把事物这种类属的不清晰性,这种亦此亦彼性称为模糊性,把这类事物称为模糊事物,这是客观现实广泛存在的一种特征。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区别是相对的,有些事物从一方面看是精确的,从另一方面看则又是模糊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确性是相对的,只有模糊性才是绝对的。模糊性不同于近似性、随机性、含混性,它来源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来源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来源于对事物的整体分析。它是主客观结合的结果,具有非爆发式质量互变规律的特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模糊性无处不在,引起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注意。

文学翻译是翻译学的分支,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它具有复杂性、 整体性、动态性的根本客观属性。俄罗斯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在他的《语言与翻译》一书中引用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兹的一句话:“很可能我们在做的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最复杂的工作。”(理查兹《翻译理论探索》)。这句话道出了翻译工作的艰辛和复杂。茅盾指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和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过程,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而为一,好象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这是对文学翻译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说明了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完整性、动态性。它不

用模糊造句篇八
《如何造句》

造句,是目前小学生的一个重要项目。很多家长都感觉到对这个训练项目比较苦恼,要么是孩子无话可说,要么造出的句子干干巴巴,毫无看头。今天,给大家一些家庭指导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孩子们及家长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万丈高楼平地起,抓好作文就必须从造句开始。

第1招:词语理解是重点

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一个句子是由若干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组成。因此,要想写出好句子,必须要理解自己所运用的词语,能够准确理解所要运用词语的含义,包括其词性和感情色彩,才能够更加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01.

造句这个技能在训练上,需要三个多,即:多听、多思、多模仿。多听,就是要让孩子多见识好词好句,孩子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让他们能够凭借大脑的“模糊识别功能,凭着语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词语的含义。当我们要求他们造句时,他们才不会感觉到陌生而无从下手。

我多次在自己的推文中告诉各位:语文书就是范本,虽然我们对目前使用的语文书还有很多诟病,但是目前我们学习的这本教材如果能够发挥其优势,恰当地发挥好它的价值,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直接的提升他们写作能力的方法。

例如:沪教版语文书第二册书中的第22课《蜘蛛织网》中的第一节:清晨,蜘蛛从身上抽出银闪闪的丝,在农庄的篱笆上织起网来。

教学时,我就充分抓住这个句子中的三个要素:谁,在哪里,干什么。这三个要素是组成一个完整句子的必要要素,缺一不可。而目前的练习题目当中,又

有些是属于按照”谁——在哪里——干什么“这样的句式来连词成句的。所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三个要素构成完整句,是必要做的功课。下面写的是我在我课堂上指导孩子认识并学会如何说好一个完整句子的过程,家长朋友们可以在家里进行拓展性实践,应该会有借鉴意义。

步骤一:熟读这个句子

清晨,蜘蛛从身上抽出银闪闪的丝,在农庄的篱笆上织起网来。

步骤二:依次提问(1)句子里有”谁“?(2)它在哪里?(3)它在干什么? 经过这三个问题,孩子们明白了:谁——蜘蛛;在哪里——农庄的篱笆上;干什么——织网。

步骤三:进一步提示,蜘蛛会织网,那如果换成”蜜蜂“呢?

有孩子答:蜜蜂可以采蜜。

我问:那蜜蜂会在哪里采蜜呢?

又有孩子答:蜜蜂会在花丛里采蜜。

我提示:除了在花丛里,还可以在哪里?

孩子立刻七嘴八舌:在花园里,在公园里,在树林里……

我肯定他们的答案,并适时表扬勤于思考的孩子们。

继续提示:蜘蛛可以抽出银闪闪的丝,”银闪闪“是个形容词,是形容什么的呢? 孩子答:银闪闪是形容”丝“的。银闪闪的丝。

我肯定:对,银闪闪这个词啊,让句子变得有亮光了,你们能不能帮助小蜜蜂也让它的句子变得有亮光或者有色彩、有味道呢?

孩子们答:蜜蜂在红艳艳的花丛里采蜜。蜜蜂在黄澄澄的花丛里采蜜…… 我肯定: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步骤四: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

提示:如果不是蜜蜂,也不是蜘蛛,换成小朋友。你觉得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小朋友会在花园里干什么呢?

孩子们的思绪飞扬起来!(后面的训练都是遵循着前面的训练拓展开去的,我这里不再赘述。)

更多学习资料请关注ABC 微课堂

多理解词语,多积累词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除了号召学生多读课外书,再就是好好钻研教科书了。于永正老师撰文曾写道”阅读不但能加深对学过的词语的理解,而且能够获取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当然也包括造句)的素材。这就是多读书的孩子造句难不倒他的原因所在。作为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这种功夫的训练,作为家长,也一定要注意从小处着眼,从根本入手,引导孩子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文本的遣词造句和精彩片段的积累,低年级孩子尤其要在对好的词语的积累上下功夫。一般来说的好词语,都是在造句中充当着华彩意义的词语,就像是一首好的曲子的高潮部分一样,缺少了好词的修饰,句子再长再含义丰富那也无异于一杯白开水一般毫无味道。

找到好的词语没有那么困难,实际上,就是读书时带着思考和一支笔就可以了。读句子时,发现哪个词语不理解,就翻开字典查一查,了解了那个词语的意思,随手写一遍,可以在书上做批注。【顺便说一下,让孩子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是非常棒的一种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方法,如果读书不带笔,就相当于燕子飞过,云彩飘过,风儿吹过一样,了然无痕。如果读书带着笔,圈圈画画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点也就谙熟于心了。】

例如沪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24课《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有一个句子“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我抓住了“连忙”这个词,一是因为这两个字都是本课生字,需要重点学习,二是因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到这里已经发展到第二个层次了,也就是说小蝌蚪找到鲤鱼妈妈发现它不是自己的妈妈时,再次看到一个大

概符合自己妈妈特征的乌龟出现时,心里时着急的,所以才用了“连忙”,而这个词的理解对于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是有帮助的,也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因此,我就这个词的教学给大家一点拓展词语积累的建议。

步骤一:找到带有“连忙”这个词语的句子,孩子们用直线划出。

步骤二:提示“连忙”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就是很快的意思。

我问:很快,对,是很快。小蝌蚪找了鲤鱼妈妈,发现不是自己妈妈,这次看到乌龟了,他们心急地游过去。所以速度要快。连忙就是表示速度快动作快。那你看老师也是很快很着急地走(我示范从门外快速走上讲台),那你们觉得我这里的快速走上讲台的动作还能换成什么词?

学生答:赶快,赶忙,急忙……

我肯定:太好了,咱们班的娃娃都是词汇丰富的好娃娃!

我的感悟:实际上不是孩子们不知道词语,也不是不理解词语,而是家长们没有用上恰当的方法启发孩子把积累在脑海深处的词汇调去出来使用。家长要耐心启发,并于同时拓展孩子对同义词和反义词的积累,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的理解是比单独的词对词的认识理解要容易得多的,所以,建议您平时在跟孩子在进行亲子阅读时,需要多提示孩子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并指导孩子换一个词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运用,那么我想这样日积月累的,就会这正的把书读“厚”了。

第2招:词语大串连

教学时,我常常把一些相关的词和标点进行结合,引导学生模仿文本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

例如教学沪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25课《两只小狮子》时,我抓住“刻苦”这个词,结合句子中的四个动词以及顿号,展开了一次说话写话训练。家长不妨也在家庭中指导孩子从一个词开始,把那个词相关的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这样就能够积小流汇江河了!

步骤一:读熟这个句子“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步骤二:这里的小狮子因为要成为真正的狮子而努力练习,那它会什么本领? 学生答:滚、扑、撕、咬。

我问:那小朋友们有啥本领吗?

一学生答:我会游泳、画画、写书法。

我肯定:嗯,本领真多。那你能像这个句子说的那样说说你的本领吗? 学生答:我会游泳、画画、写书法。

我问:那你学习了这些本领时,一定很努力,很刻苦,就像我们这篇课文里说的小狮子是一只用心练功的狮子。也可以用”用功“这个词描述哦!

学生点头,表示明白了。

我继续追问:那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努力或者刻苦说清楚呢?

学生:我会游泳、画画、写书法,真用功!

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写话和说话(造句)时,可以用几个相关的词语引导孩子造句。例如”湖水、倒映、高山“,这三个词都在一个语境中,就可以启发孩子写”一座高山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然后家长再进一步启发,湖水是什么颜色?(碧绿)湖水是什么样子?(平静),启发孩子把这些描绘湖水的词用进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就既完整又优美了:一座高山的影子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不缺乏感受和体验的机会,缺乏的是父母总是盲目地带着孩子东游西逛的,游历的过程中,没有做一个有心人,常常在口头上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也就是每到一处,就引导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去描绘所见所感。实际上如果家长做个有心人,把孩子平时游历的过程除了用相机记录下来,还应当用笔记录下来。孩子爱写,就让孩子自己写,孩

用模糊造句篇九
《0.造句(1-15)》

造句(Lesson One ~ Lesson Ten)

Lesson One

1. 毛利(gross profit):营业销售中,只除去成本,而尚未扣除其他费用支出时的利润。与“净利”相对。

2. 大幅(significantly): 大幅度地,大量地。

3. 走私(smuggle):指非法运输或携带金、银、外币、货物等出国境的行为;也指不依法纳税而在国内私运货物的行为。

4. 垄断市场(corner the market):垄断市场,是一种与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垄断市场也叫做纯粹垄断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垄断一词出自于希腊语,意思是“一个销售者”,也就是指某一个人控制了一个产品的全部市场供给。因而,完全垄断市场,就是指只有唯一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类型。

5. 无利可图(unprofitable):没有利益可谋求。

Lesson Two

1. 利润(margin):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企业出售商品的收入在扣除成本和缴纳税金后的余额。

2. 惯例(convention, tradition):一向的做法,常规。司法上指无法律条文规定,但过去曾经施行、可以仿照办理的做法或事实。

3. 畅销(active demand):货物销路广,卖得快;也指事物传播得既广又快。

4. 营业执照(business license):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简称,是企业或组织是合法经营权的凭证。

5. 营销策略(marketing strategy):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6. 逾期无效(invalid after the specified date):超过所规定的期限而失去效力或没有效果。

Lesson Three

1. 信用(credit):信任并委用;以能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不立即支付现金,而凭信任所进行的。

2. 财务(finance):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3. 财力(financial resources):拥有资财的实力;金钱的数量。

4. 景气(prosperity):通常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也泛指兴旺。

5. 归咎(impute to):归罪。

6. 据我所知(as far as I can see):根据我所知道的,在叙述事情或事物时,有主观臆想和猜测成分。

7. 当务之急(urgent affairs):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Lesson Four

1. 核对(check):审核查对;检查或核实以确认;放在一起仔细比较;批评地

比较,仔细注意详情细节;对照原文校正。

2. 手头紧(short of money):手边缺少钱用的委婉说法。

3. 存档(on file):把已经处理完毕的公文或稿件资料等存入档案,以备查考。

4. 附件(accessory):随同主要文件一同制定的文件;随同文件发出的有关文件或物品;组成机器、器械的某些零件,部件;机器、器械成品的零件、部件。

5. 启用(enable):开始使用。

6. 作废(invalid):因失效而废弃;弃置不用。

Lesson Five

1. 垫付(advance payment):暂时替别人付款。

2. 转让(assignment):把自己的东西或应享的权利让给别人。

3. 结算(settle accounts):对一个时期内商品交易、劳务供应等方面发生的经济收支往来进行核算和了结。

Lesson Six

1. 账户 account

根据管理需要和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再分类,并给每一类别标准的名称和相应的结构。

2. 延误 delay; incur loss through delay

指缓慢移动或行动,以致未按预料的进度进行,或使预料的工作留下来未完成。

3. 欠款 balance due; money that is owing; the amount money owed

债款,欠别人的金钱。

4. 远景 long-range perspective; distant view

远处的景物或将来的景象

5. 分期付款 Payment by installments; installment plan

分期付款的做法是在进出口合同签订后,进口人先交付一小部分货款作为订金给出口人,其余大部分货款在产品部分或全部生产完毕装船付运后,或在货到安装、试车、投入以及质量保证期满时分期偿付。

6. 付款方式 means of payment

贸易中付款方式是指在买卖双方交易达成之后的一种结算方式,即买方如何将货物的费用支付给卖方的方式。

Lesson Seven

1. 限制(impose restreictions to, astrict, restrict):规定的范围,不许超过的限度;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不得超过;约束。

2. 体积(volume):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指占一定空间的物体。

3. 趋势(trend):指事物发展的动向。

4. 保存期限(storage life):在标签指明的保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能保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的最长期限。

Lesson Eight

1. 延迟(delay):拖延时间;推迟。

2. 瘫痪(paralysis):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通称风瘫;比喻机构因某种原因无法正常运转。

3. 民营化(privatization):指政府将持有权益转让给私人企业。是日本政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日本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是指变国有为国私混合所有,其组织形式为股份公司。

Lesson Nine

1. 引荐(recommend):指对人的推荐;荐举。

2. 陆续(in succession):先后相续不绝。

Lesson Ten

1. 代理(agency):暂时代任某项职务;受别人委托,代表其进行某种活动。

2. 扣留(detain):保留;用强制手段把人或物留下。

3. 罚款(impose a fine):司法或行政机关强制违法或违反规定者缴纳一定数量的钱,作为处罚;也指被罚者缴纳的钱;订合同的一方处罚违反合同的一方以一定数量的钱。

4. 现场(scene, spot):发生案件或事故的场所及当时的状况;直接从事生产、工作、试验的场所。

5. 审核(examine and verify):审查核实;审阅核定。

6. 最惠国(most-favoured-nation):最惠国即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贸易、航海、关税、国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的优惠待遇不得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待遇。该项待遇的给予通常是通过签订双边贸易条约并在其中订入最惠国待遇条款得以进行。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为受惠国,给与最惠国待遇的国家为给惠国。

7. 推广(popularize, extend):推衍扩大;扩大施行或使用范围。

Lesson Eleven

1. 检验(inspection):检查验证。

2. 势必(be bound to):根据事物发展趋势推测必然怎样。

3. 预期(anticipate):预先期待。

4. 优先(priority):放在他人或他事的前边。多指在待遇上占先。

5. 货真价实(bang for the buck):货物质地优良,价钱公道。是商人招揽生意

的习惯用语;也泛指事物的真实地道,无虚假。

Lesson Twelve

1. 风险(risk):可能发生的危险;也泛指危险。

2. 承担(undertake):担负;担当。

3. 申报(declare):向上呈报。

4. 赔偿(compensate):由于自己的行动而使他人蒙受损失从而给予补偿。

5. 意外事故(accident):料想不到;意料之外;也指意料之外的不幸事件。

Lesson Thirteen

1. 索赔(claim):索取赔偿。

2. 追究(investigate):查问根由;推求原因、责任等。

3. 遗憾(regret):遗恨;不称心;大可惋惜。

4. 保障(guarantee):起保护防卫作用的事物;保护、防卫,使之不受侵犯或

破坏;保证。

5. 赊销(sell on credit):用赊欠的方式销售。

6. 模糊不清(blurred and indistinct):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Lesson Fourteen

1. 争议(argue):争论。是指交易的一方认为另一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

规定的责任而引起的业务纠纷。

2. 仲裁(arbitrate):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

3. 起诉(sue):向官厅提出诉讼。今专指向法院提出诉讼。

4. 胜诉(win a lawsuit):诉讼当事人的一方受到有利的判决。

5. 违背(violate):违反;不遵守。

Lesson Fifteen

1. 和解(compromise):平息纷争,重归于好。

2. 纠纷(dispute):纷乱,杂乱;犹争执;争执的事情。

3. 裁定(adjudication):斟酌决定其去取可否;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就程序问题

或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4. 协调(coordinate):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5. 履约(honour an agreement):履行约定的事,践约。

用模糊造句篇十
《造句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98634.html

    【用模糊造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