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不被理解的诗句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表达不被理解的诗句篇一
《诗歌比较阅读》

表达不被理解的诗句篇二
《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2)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称赞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为“入神之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在分析这个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出句子所 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个句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词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在分析时还是要先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1)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2)该句抓住“思妇手弄灯花”这一传神细节,使词意更加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更加清晰,从而使整首词的主题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颇有意趣。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1) 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4分)

答:

(2)

分)

答:

16、(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6分) 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

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3分)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3分)

16、(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

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2)简析本词的浪漫主义艺术特点。(5分)

答:

13(1)本词表现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中用的英雄内心的愤懑和矛盾,也表现了诗人扫荡黑暗 、把光明带给人间的愿望。(得分点:怀才不遇 愤懑矛盾 扫荡黑暗的愿望)

(2)本词巧妙地运用深化传说,借助于象征和大胆想像,构成了一幅瑰丽宏大、气势磅礴的超现实艺术境界,有力地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得分点:神话传说 想像象征 超现实的或理想的世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长信秋词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原指汉代长信宫,这里指皇帝的后宫。“漏”,宫中的滴漏,古代的计时器。)

(1) 分析一二句景物的特征及写景的目的。(2分)

答:

(2) 第三句“无颜色”三字用得好,有实有虚,试作分析。(3分)

答:

(3)

答:

15、答案:(1),深秋黄叶,夜寒霜重。景物描写渲染了萧瑟冷寂的色彩,烘托了人物孤独,凄凉的怨情。

(2),实写冷宫里室内用具的陈旧,色彩黯淡。虚写人物心情的暗淡凄凉。

(3),暗示诗中人心境凄清,幽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菊 花 黄 巢 末句中的“清”“长”二字充满暗示,分析诗中人物的感情。(3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1、前两句中的“我花”和与之相对应的“百花”在此诗中喻指什么。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深刻寓意?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前两句中“我花”将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对立的“百花”则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浓香直冲云天,浸透全城。其寓意是对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前景的展望。全诗表达了黄巢作为起义领袖对起义胜利的憧憬和必胜的壮志豪情。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太学士,宋亡后隐居吴下,画兰不画土,意谓土地已被外族人夺去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解析】菊花形象: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精神的赞美和遗世独立的情怀及对故国的忠贞与热爱。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4分)

2、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2分)

【解析】1题:①陶渊明喜欢菊花,菊花围绕着房舍,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②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2题: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情,也含有对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

注:①蓬蒿,一种野生的杂草。②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菊花插戴于鬓上。③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本诗第三句中的“湿”和“香”字用得很讲究,说说它们的好处。

2、联系全诗分析一下“对比”手法的运用。

3、说说诗中“菊花”这一形象的特点。

【解析】首二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第三句写秋晨太阳初升,丛丛菊花包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湿);缕缕花香,飘满池岸(满),令人心旷神怡。

表达不被理解的诗句篇三
《2002-2013年北京高考诗歌题答案及解析》

一、(2002年)【试题解析】

《登鹳雀楼》一诗的阅读鉴赏共设两首小题。

第①小题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是B、E两项。B项言“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其中“真实客观”的认识有误:通过诗后注释可知,鹳雀楼只是一座三层的楼,即便很高,也不可能真正“耸入云天”,这是从事理角度说;诗作首句是夸张的笔法,意在逼出二句的“高出世尘间”,表达作者的一种况味,并非实景,这是从诗理角度说。因此“真实客观”的认定,无论如何是难以讲通的。E项言“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这首诗从整体上说是“状景”之作,写作者登临所见,意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壮阔、伟岸,将其定性为“抒发诗人胸中涌起的壮志豪情”,有拔高、妄说之嫌。

第②小题“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且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境界显得更加高远。同为写景诗,畅诗为即景抒情诗,王诗为即景言理诗,哲理的深刻与超逸正是王诗与畅诗的最大不同。

二、(2003年)

答案:①B、E

②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回答绝句也对。回答是七言诗或旧体诗的,不得分。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

(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泛泛回答“都做到情景交融”的,不得分。

体裁、内容、写法三方面答对一方面得1分,答对两方面得2分,答对三方面得4分。

三、(2004年)

[参考答案] 12、①C ②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前者侧重于对字句含义的解说,包括对字面义与“诗家意”两个层次的领会;后者侧重于对作品文学意味的鉴赏,包括对意境与手法的体认。第①小题C选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不确。“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第②小题A选项说“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

[参考答案]13、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1个要点1分)。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答出①或②中的1个即得2分,答出③得1分。(3分)

四、(2005年)

参考答案:

① D

② C

③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

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五、(2006年)

参考答案:

①(3分) 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主来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作品写作技巧的鉴赏。所给的答案虽是主要“乐趣”,却也只是“乐趣”之一。通过“文本解读”,我们似乎可以做出如下判断:本文的乐趣非指一端,有登高赋诗之乐,有率性交游之乐,有劳作自给之乐;这三者中,率性交游之乐虽着笔最多,却不一定是最大的乐趣。由于本题两问相连,因此,考生的答案可能与命题者的预设存在较多差异。连日阅卷中所出现的大量考生答案也证明了这一点。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的弹性因素再一次使“读者未必不然”。

今年的古诗鉴赏考查,选诗平易,与教材所学相勾连,符合学生实际;命题大方,设问平实,作答难度不大。由于未考比较阅读,考生的压力也不大。

六、(2007年)

参考答案: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试题解析:

①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知识方面。

本题考查诗学知识,将答案锁定为单纯的“赋”,略显苛严。对于上古先民的东西,对于表现复杂的事类,统一认识,恐怕很难。因此,对于《芣苢》的手法,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

②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怎样具体表现”这样一个设问,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手段、技巧。 ③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

七、(2008年)

参考答案:①(2分) A

②(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1分)阅:见证。(1分)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分)

③(4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

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2分)

【试题解析】

①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A项中对“是日”的理解有误。“是日”特指诗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中的“九日”,即重阳佳节。下文中的“惊秋老”“销浊酒”“见黄花”等文字也透露出这个特殊的日子。古人向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选项中将“是”解释成判断动词,表面看是古今词义的差异问题,实际上还是对诗意的理解问题。

②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通过诗下注解可知,顾炎武乃爱国诗人,且对恢复前朝念念不忘。故这里的“肝胆”二字是向朋友袒露志向,后又有“江山”“逐客”作保,因此“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的结论不难得出。而面对朝代更替,因“江山”而人老,“阅”字取“看”的意思,再引申为“见证”,与上文的“肝胆”相连,便有“故国山水知我心”的意味。因此,“阅”作“见证”讲,是可以通过上下文推出的。“肝胆”“阅”的意思确定了,这两句诗的思想情感亦顺理成章:人虽老,但心未老,即使复国(诗下注解提示)无望,亦坚持到底。一题多问的妙处即在这里——答案之间的因果关系颇鲜明。(本题考查对词义句义诗意的理解,答案合理,但也许并不唯一。)

八、(2009年)

参考答案:12.①(2分)D ②(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答案示例】第二问

1.“波神留我看斜阳”一句,作者把遇到的大风大浪,道路受阻的情况想象成水神有意留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足以体现他乐观的心态。

2.“唤起鳞鳞细浪”,作者把滚滚波涛比喻成鳞鳞细浪,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他的豪迈胸怀。

3.“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期待明天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4.“水晶宫里奏霓裳”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成龙宫的欢庆音乐,表现了他开朗达观的胸怀。

5.“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对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信心满怀,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九、(2010年)

参考答案:①(3分)A

②(4分)要点:

 ①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 ②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 ③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 【评分参考】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的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十、(2011年)

参考答案:①B

【试题解析】

① 该题考核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理解。

“序”里说得已经够明白了: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此“卖饼儿”辛苦劳作,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使人观此情景,于是作诗一首,目的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对提出了谆谆告诫.B选项中说“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符全诗情调。

②【参考答案】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孤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13.

第一问:

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十一、(2012年)

10、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

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十二、(2013年)

12.①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能力。B项“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诗中“后世仰末照”一句形容鲁仲连的功绩留下的光芒能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令人景仰。

②[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诗歌赏析】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解围。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开篇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高妙”二字,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视为明月出海,极度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非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记载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令人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更因为其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生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合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的重要部分,在这一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仲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写法很质朴。寥寥数句,就刻画了一个“高妙”的历史人物形象,且寄寓自己理想的人格于其中。

表达不被理解的诗句篇四
《古诗鉴赏》

表达不被理解的诗句篇五
《鉴赏诗歌首先要读懂诗歌》

表达不被理解的诗句篇六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表达不被理解的诗句篇七
《古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     对古诗的赏析,《考试说明》的要求是覆盖所有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其实这些概念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很多时候又是互相包含的。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一、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通常包括哪些内容?①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抒情有的直接(直抒胸臆),有的间接(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②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二)诗歌中的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高考一般不单独出现这一类的题。)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三)诗歌中的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诗歌中的议论常常又和抒情联系在一起。(高考一般也不单独考诗歌议论句的赏析。)例如:菊花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最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四)诗歌中的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这是高考出题的重点。1、直接抒情——不借助任何物,直接抒发情感。术语——“直抒胸臆”。例如: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后两句直接表达对朋友的关怀。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移情于物。(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往往是通过描写景物,创设意象,营造气氛,形成意境,暗中含情。田园乐 (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首诗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借景物描写,体现了诗人内亲近大自然的乐趣。(2)移情于物——常常借助于情景中的“物”来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句描写,有什么用意?  答:这一句关联到上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此句“马不前”,说马也不肯向前走了,实际上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自己左迁远离家乡的沉痛和悲伤之情。(3)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注) 赵彦端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答:以景做结(1分)寓情于景(1分),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分)。(4)托物言志——借托咏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情感。卜算子·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答: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的是“寂莫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悲伤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弧微和清高。托“梅”这个物表达了纵使遭受重大打击也不改初衷的志向。(5)用典抒情——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某种感情。例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含义。答:这一句用典故,以廉颇自比,一方面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表达自己饱受冷落的悲愤。(6)借古讽今——借古代史事,讽喻当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王浚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⑧,一片降幡出石头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⑥萧萧芦获秋。【注】①西塞山:三

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黄石市长江南岸。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铁链,扬棹鼓帆,顺流直取金陵(吴都,今南京)。④石头:即石头城,今址在南京市石头山后。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⑥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答: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四句虚写晋将王浚伐吴,截取攻破“千寻铁锁”这一历史画面。“往事”,实指东吴和六朝破亡。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沉痛地表达了对国家处于藩镇割据局面,摇摇欲坠的情景的哀伤。诗人警醒最高统治者,如果不思振作,将蹈东吴和六朝覆辙。3、赏析抒情手法高考题样式(1)题样例1[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答: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完成第一步)。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邕思念;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完成第二步)。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完成第三步)。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完成第四步)。例2(2007年高考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2)答题方法和步骤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要点: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

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③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当然,有时不必这样繁琐,根据所问作答,有一步两步就可以了。以上例2就是。(3)演练实践题1(2008浙江卷)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答: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首联写法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题2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用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寓情于景。写景之中抒发了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题3苏幕遮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如何抒写羁旅相思之情的?答:词作上片写景,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题4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结合整首作品,谈谈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妙处。答:写景集中在上阕:风光好总起,生机勃勃表现得颇为传神,为下阕抒情铺垫,设定情景蓄势。题5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歌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自然界中的蝉的特征,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的思想情感。题6墨 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歌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四)诗歌中的

描写——在作品中描写景物、人物等。这一类的赏析考题也经常出现。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考题以侧面描写多见。)例1(2008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问题: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例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答: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虚化出幻觉,却从侧面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2、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 闻 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传说元稹读了这首诗唏嘘不已,有一句特别让他感动,“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想一想,是哪一句?为什么?答:是“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3、动静互衬——将动态之景衬托静态之景,将静态之景衬托动态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0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