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女人对爱的诗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描述女人对爱的诗篇一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中_爱情_主题的嬗变及女性意识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中“爱情”主题的嬗变及女性意识的发展

⊙方雪梅[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要:新时期以来的女性诗歌在“爱情”主题的书写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人舒婷、

性别世界

翟永明、路也的爱情诗为范本,梳理出“爱情”主题的发展脉络,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新时期以来直至新世纪初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关键词:新时期以来

女性诗歌

女性意识

爱情主题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诗歌,经由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再到90年代直至跨入新世纪不同的发展时段,在“爱情”主题的书写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呼吁平等的爱情到深刻的质疑与颠覆再到近乎古典的爱情复归,这样的回旋上升折射出了女性主体对男权话语专制的逐渐认识与反抗的过程,而理性回归尤其预示了女性诗歌逐步走向了开放大气,实现了唐晓渡先生“从黑夜走向白昼”的预期。①

一、新时期女性爱情诗歌出现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之间,中国基本上没有爱情诗,女性诗人的爱情诗更少,而且是公式化、概念化的诗歌,几乎只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道德的高尚的爱,是远离人的身体欲念的。爱情是劳动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爱荣誉联系在一起的。情是和劳动、

最典型的莫如20世纪50年代女诗人黄雨的《我不知道怎样爱上他》“我不知道怎样爱上他/当他为通红的:炉火所照亮/在一千八百度高温的旁边/凝视着沸腾的青蓝的钢水/我的眼光就一刻也离不开他//……他爱钢胜过自己的生命/我爱他,像他爱钢一样忠诚。”“我”对“他”的爱和忠诚是因为“他爱钢胜过自己的生命”,他的热爱“劳动”成为“我”爱“他”的唯一基础和标准。女诗人并不是要为表达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真实体验和渴求,也不是要探讨新的人生处境中人们的情感变迁,“爱情”从两性关系中退场。因而,私人性的表达消失了,我们只感受到一种明快的情绪,却无法进入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单纯、

此间,林子写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新时期才见天日的《给他》爱情诗十二首,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诗。这本是一组写给恋人并不预备发表的诗,因而具有了真实动人的心灵自白和情感体验:“只要你要,我爱,我就全给,/给你———我的灵魂、我的身体。/常春藤般柔软的手臂,/百合花般纯洁的嘴唇,/都在默默地等待着你。”惊世诗歌中女性的自我骇俗的情欲独白和私语,对于一个充满伦常教礼的社会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反抗力量。但是,主体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是女性绝对“无我”的奉献,不乏女性传统的荏弱与被动,是一种性别无意识的表现。②

二、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爱情”主题变化分析

新时期以来,政治的清平、时代的开放,使获得新生的一代女诗人在爱情抒唱中进入了全新的境界,挣脱藩篱的女诗人扬眉吐气地吼出了压抑了太久的心声。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温柔敦厚的爱情抒唱与男女平等的自立意识

20世纪80年代初期,林柯、张烨等女诗人开始致力于歌颂甘美纯洁的爱情,而舒婷写于1977年的《致橡树》,则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审视男女情爱,为长期遭压抑的女性倾吐了崭新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里,诗人不像攀春雨,因为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援的凌霄花,不学痴情的鸟儿,甚至也不止像日光、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显然,舒婷已不像林子那样“只要你要,我爱,我就全给”,此时的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以一个独立人的身份出现,这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与张扬。有论者称:“这是女性、女

性诗人的人格意识在新时期走向独立的宣言书,是新时期女性意识上升到一个崭新台阶的标志。”

当然,舒婷的爱情观带有理想成分。在稍后的女性诗人看来,她笔下端庄贤淑的女性形象,恰恰投合了男性中心主义的视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如著名的《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着我/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用你宽宽的手掌/暂时/覆盖我吧。”这种小女生般的感受、依附的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性别世界

85

温柔与多愁善感,恰恰落入了男性对写诗的“才女”的规舒婷的爱情诗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范化想象中。可以说,

识还没有觉醒到现代意义上的高度。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爱情大厦的质疑颠覆与俯视男性的自省意识

1984年以后,摄纳了当代意识的女诗人,深受西方女权主义诗歌的影响,极端地与东方古国根深蒂固的男性文化对抗,使女性意识自觉化、白热化直到神化。于是,有了海男在《今天》中对男性极为从容的观赏,也“黑色系列”中对爱情大厦近乎绝望的解有了唐亚平在

构。翟永明则以先锋的姿态,不再幻想与男性来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对爱情也完全不是舒婷式的理想主义的歌吟,而是一种大胆的嘲弄和尖锐的反讽,显示了一个生活在男权文化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深刻觉醒。

如她的《独白》(1986)“:太阳为全世界升起!我只为了你/以最仇恨的柔情蜜意贯注你全身/从脚至顶,我有我的方式。”这是一种爱恨交织的近于疯狂的爱情,女性由弱而强大,由被抛弃而主动承担,体现了一种成熟女性所独有的姿态。这种东方女性“内柔外刚”的精神特质使女性拥有了强大的自信:“我是软得像水的白色羽毛体/你把我捧在手上,我就容纳这个世界/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我是如此炫目,使你难以置信/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切。”但是,翟永明又是清醒的,她并不盲目地自高自大,她冷静地认识到,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是难以医治的,像痼疾,像病毒,深刻地纠缠在女性的内心深处:“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女性的独立,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悬空的神话。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这种惨败似乎是一种必然。这里,诗人不断地潜入女性的“黑夜”,大胆她地揭示女性隐秘的爱与恨,爱情不再是女人的宗教。“我们甚至以一种调侃、挖苦的语气嘲笑世俗的婚姻:姐妹四人我们日新月异/婚姻依然是择偶的中心/卧室的灯光使新婚夫妇沮丧/孤注一掷我对自己说/家

是出发的地方”。(《人生在世》)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日常生活中孕(三)育的爱情与两性和谐的平权意识

,20世纪区别于翟永明等人呈现的爱情“荒原”90年代以后,不少女诗人对爱情进行了冷静的反思和积极的探索,以更包容省察的姿态反观来路,继而淡化了性别对抗色彩,理性地选择了“让爱情回归”,并开始关注脚下的现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最琐碎的小事中挖掘爱情元素,创作出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又女人味十《手镯》就是以女性的小小饰足的爱情诗歌。如李琦的

物,以贴近女性自身本真的生活细节,来表达自己对爱的情思:“所有的远行我都未阻拦/爱的就是那颗流浪的心/扬起手我还朗声再见/手镯它听到了/忧伤在血液里潺潺流动……”

最典型的是路也的《江心洲之歌》组诗。组诗写于2004—2005年间,以具体的日常生活为展开的起点,敬畏,也凸显了深蕴既对凡俗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热爱、

其中的古典的浪漫情怀。“这是两只江苏的蝴蝶/它们有秦淮风韵,有才子才女之相/属于这江心洲上的小资/它们身穿苏绣的丝绸薄衫/用吴侬软语说着海誓山吟了一首《蝶恋花》”(《两只盟/甚至还唱了一段昆曲,

蝴蝶》)。“历经无数个烟花三月的是那些阁那些寺那些我想把弹琴当功课,把栽花当种田/而你呢,亭/我说,

就去做一个文章太守。”(《忆扬州》)诗歌将路也和她深爱的扬州男子的爱情描绘得绚烂又朴素,既有如小令自然融为一体。路也从不架般婉约的情怀,又与大地、空自己的感情体验,在《诗歌的细微与具体》一文中,作者写道:“我害怕那种诗,在那种诗里生命大而无当,连谈一场恋爱都那么虚幻,没有皮肤的快感……”路也的诗大多立足琐碎和细微的生活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来一盘煮干丝,两个狮子头,一壶碧螺春/如果没有琼花露,那就上两瓶茉莉花牌啤酒吧/我们喝了一杯又一杯/这是我和你的扬州。”(《忆扬州》)此外,路也还固)执地持有仰望的姿态,这使得她的爱(下转第124页

编者手记:郭子君

在文学世界里,基于男女地位严重不平等的时代背景之下,神化女性与男权批判成为新。对女性的神化,或许是一种十分可疑的女性自

但对其的认真分析却是十分必要的。对懦弱无能的继承者、寡情薄义的丈夫与自私1940或许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而女性笔下爱情主题的嬗是最能表现女性意识发展的轨迹的,方雪梅的文章,对此的梳理,值得一读。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性别世界

86

话》中,出现了寻找圣杯拯救鱼王的神话。在《河岸》中,作为鱼的化身,库文轩曾经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但当他烈士遗孤的身份遭到剥夺,当他过往的光荣此时成为他的罪证,他就阉割了自己,其生命力也就遭到了重创。赋予了作品某种血腥的罪恶也是苏童作品中常见的手法,这一点在这部作品中也不例外,例外的是他让这种罪恶具有了一种广泛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一人一事扩展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

这是苏童以往长篇小说创作中难得的一种文学表达。他让这部作品中的叙事话语构成明确的象征和寓言关系,并在故事表层下面寄寓着深厚的寓意指向,因此整部作品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寻找母亲的寓言,而且这个寓言故事将会以不同的版本被不断地讲述着。很高兴的是,作家本人也是持这一看法的,苏童在一次访谈中明确地说道:“这部小说我可以整理出很多关键词。比如说,河与岸,这一组词启示是一个互相寻找的关系,它们并不是对立,或者说它们互相寻找的意味大于互相对立的意味。所以我常说,《河岸》里有一个庞大的寻找主题。甚至整个小说的写作也是一次寻找,不仅仅寻找这些所谓的小说元素,也是在寻找自己更大的

③小说空间。”

地说出谜底时,作家的失望可想而知。三个或者说是四个弃儿的身份如此明显而确凿,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恐怕就不该产生过多的分歧了。母亲是缺位的,父亲是自我阉割的,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注定了库江慧仙等,都是一个流浪儿和弃儿。而他们,实则东亮、

代表了现代的每个人都在那个关于“遗弃———寻找”的悖谬关系中流浪着,找不到自己的家园,找不到自己可以登陆的“河岸”,而“母亲”,已然化身一块冰冷的石碑沉入河底,打捞也好,寻找也罢,都只能是徒然,因为,母亲早已化身为一个符号,存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①②③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第130页。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苏童:《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梁海:《寻找“河”与“岸”的灵魂———苏童访谈录》,《作家》2010年第13期。

基金项目:“中西文化视域下的新时期文学”成果之一,项目

号为DUT10RW407

者:蒋书丽,文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赵静,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如果说把作家创作的小说比作是谜语的话,那批评家应该被看做是揭示谜底的人,当批评家一再错误(上接第86页)情诗一再呈现出对当下的眷恋又不断向“彼岸”张望和想象的特征:“离开这边广阔得让人烦恼的陆地/到彼岸去,日子将在一棵枇杷树下/重新开始”(《渡船》)。诗人没有在爱情中一味沉溺,失去自身对未来日子在枇杷树下重新开始的设计,体现出了对男性既不是弱弱的依附,也不是盲目的蔑视,而是与之和谐共处的平权意识。至此,舒婷所倡导的崭新的爱情因此,女诗人观在路也的诗歌中逐渐变成了一种现实。

鲁西西评价说:“路也的诗歌很好地标志着‘女诗人’和‘爱情诗歌’的天然关系。看路也的诗歌我们一起享受

着幸福。”

岸世界的投身而入。或许,从舒婷到翟永明再到路也的爱情诗歌写作实践,不仅为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爱情”主题的书写留下了清晰的履印,也为新世纪女性诗歌的“爱情”主题表达提供了一个方向与可能,而诗歌中强调的“男女平等”“、爱情美好”等观念也为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范本与积极的启示。

訛譹

唐晓渡:《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唐晓渡诗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②《女性爱情诗歌:小草

2007-09-30。③④

胡兆明:《新时期女性诗歌的嬗变》,《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94页。崔勇《诗歌驻校

诗人驻校———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

,《诗探索·理论卷》2007年路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第1期,第119页。

基金项目:《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研

究》,编号12-A-XZ-12。

者:方雪梅,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女性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木棉

面包与玫瑰———与著名

诗人李小雨、旅美诗人罗露西做客人民网,“情感时空”》,

当然,“爱情”作为女性诗歌中较为突出的主题,毕竟不是“匡时济世”的黄钟大吕,也不是忧愤深广的—从女性呼唤甜蜜的社会批判,它只是从一个侧面——

爱情到质疑颠覆爱情再到追寻充满烟火气又不失浪漫的古典爱情,反映了新时期到21世纪初30年来女性意识逐步发展的过程,即由最初的渴望男女平等、女性自立到女性独立自强到足以俯视男性、蔑视男性并经过反思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回归,在日常生活中重拾浪漫的古典情怀,追求与男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而这种理想状态,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爱情的温热情怀与理性思考,又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诗人向彼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小说论丛124

描述女人对爱的诗篇二
《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或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名言和诗句》

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或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名言和诗句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母爱篇: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拥男牧榻?且黄?哪?(英国)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

---高尔基

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描述女人对爱的诗篇三
《关于美女和爱情——《诗经》中忧伤与欢乐》

关于美女和爱情——《诗经》中忧伤与欢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为中国第一部纯文学的专著,它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称“纯文学之祖”。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称“总集之祖”、“诗歌(韵文)之祖”。也是北方文学的代表,他所代表的区域是黄河流域,称“北方文学之代表”。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

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论语》中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2]

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胡适认为《诗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13]。胡适强调训诂,“如戴震、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等,凡他们关于《诗经》的训诂著作,我们都应该看的。”例如:“黄鸟于飞”之句,“于”字不是“往”,而是“焉”,指“在那儿飞”。胡适还认为《嘒彼小星》一诗是描写妓女送铺盖上店陪客人的情形。李敖认为《诗经》中《蹇裳》一文中最后一句是“狂童之狂也且”,是指“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白话为“你这小子神气什么!”[14]

王得臣《麈史》称:“《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者也,然花不及杏,果不及梨、橘,草不及蕙,木不及槐。《易》

之象近取诸身,《爻辞》说卦,罔不该矣,而独不言眉与领。以余观之,若花之桂、楝、鞠,果之菠芰,草之蘅、芷、葱、蒜、苔,木之枫、楠等,《诗》皆未之见。至《易》所不载者,如须、唇、肩、乳、脐等,亦未可悉数。又《尔雅·释鸟》不及鹤,《释虫》不及蝶。物类至繁,偶有遗焉,无足异也。”[15] 现在对诗经的研究更多用来考察古今音韵的不同,或者用来研究上古时期的历史。而古今研究《诗经》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其中关于美女论述又让人„„„„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那些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一、淑女,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开篇的《国风·周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鸟儿在河中沙洲鸣叫,美丽的女孩展示着自然之美,让谁见到都会动心,何况那原本爱美的君子呢?淑女,远古至现在都被人们追崇的美丽健康、自然清新的形象。千古以来,“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人们对美丽不懈追求的明证,也让人内心泛起无限的憧憬与想像,那是一副多么美丽的景象。乡村,清新空气,邻家女子,不矫揉造作,无须胭脂水粉装点,美在劳动中,美在自然中。

想想现代人对美无尽的追逐,瘦身减肥,隆胸抽脂,整容化妆,雪白的粉,浓黑的眼影,闪光的唇膏,又怎敌得过河之洲不饰不掩的女子?人们失掉的是什么,现代化的工业进程,磨灭了女性身上应有的一份雅致、清纯。

二、美女,给一个背影,让人去追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女子是副什么模样,也许怎么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颜,但她总令人向往,让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险阻也要去追寻,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路途艰险,怎样才能够到达彼岸,对心中的女子表达爱意。隔岸观花,可以想像得很美。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吧。水草的深处氤氲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让我们遐想万分。蒹葭,诗经里最令人心动与心痛的草,离爱情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萦回在梦里,却是灵魂不能轻易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

想想现代人总是那么迫不及待的追逐着,什么都是加速度。浮华的世界,浮躁的心灵,又怎能把握美及爱呢?流行语说:“审美疲劳”,再美的东西在浮躁的人心里也无法激起

浪花,快节奏的生活与快速变化的世界日渐淘空人的心灵,物质丰富着服装,改变着住房,填充着肚子,却不知精神的花朵在何处散落。水中央,有花,很美,有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可是,追寻的路崎岖而漫长。

三、静女,少女的天真烂漫凝集着一种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位静雅温柔的女孩子,与情人相约在城隅,男子赶到时,她她偷偷地藏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这时她出来,赠给那男子一根野草——“彤管”,这爱情的信物,令男子不禁惊喜交集,因为这“彤管”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 她轻轻地把红管草递给男子,心里想着傻哥哥知不知道那究竟代表着什么?还有一支芍药花,她在放牧的时候悄悄采摘的,一起送给他。小女孩顽皮而羞涩的形象跃然面前,一份浓浓的情意静静蔓延。女子的恬静、典雅、活泼、羞涩都让人感知她的纯朴。哪像现在人认识不到三两天,就可以搂搂抱抱,热情过后感情随即烟消云散,爱情少了过程,少了回味。

四、人妻

一部诗经,多少美丽的女子穿梭其间,当然少不了漂亮的新嫁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开了,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应该是出嫁时,爱有了依靠,心有了港湾,女人的快乐是写在

描述女人对爱的诗篇四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吕安宁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070114095 指导教师:尹雪华副教授)

摘 要:《诗经〃国风》里160篇作品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诗真实的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和感情历程,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热情、坦率、孤苦、决绝。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国风吟唱男女恋情,即一种用地方声调来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1。因此表现女性生活的诗篇很多。“十五国风”中有大量情诗,着重描写女性情感生活。“一百六十篇中关涉到两性世界的诗作,基本肯定的有六十八篇,所占比例为42.5﹪,数量可谓蔚为大观。2”也可以说《国风》是《诗经》中有关女性形象最精彩全面深入的部分。“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3”。诗歌中记载她们的感受,抒发内心的体验,恋爱与婚姻中的喜怒哀乐。有对爱的憧憬,对爱的执着,对爱的誓言,对爱的决绝。这些都呈现出鲜活的女性形象。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评析。

一、美德美貌 美好纯真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离不开一个“美”字。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令人赏心悦目,美好女子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正是《国风》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窈窕淑女”。“窈窕”即娴静美好的样子,包含有身段苗条之意,而“淑”指善、好。因此“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的好配偶,令其“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倾心。在《卫风•硕人》中,女子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人姚际恒极为推赏此诗,称言“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4” 。在此诗中历来被推崇的就是描写庄姜之美的几句,细致地刻画了庄姜美丽出众的容貌,娇媚的情态。连用六个比喻来刻画庄姜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作者用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首、蛾眉来比拟形容庄姜的双手、皮肤、颈项、牙齿、前额和眉毛,不仅贴切同时更显得形象生动。描写到这里已经很精彩了,作者接着描写她的情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极尽形容其目光顾盼的动态。到此庄姜那楚楚动人的笑靥以及脉脉含情的眼眸早已叫众人的心都沉醉进去了。

当然美好的女子,还在于品德与修养。《诗经•卫风》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其内在的涵养以及美德的展现也不乏其篇。《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这里用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比喻新娘的青春美丽,言行以及德行之美。

《诗经•国风》中的《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诗中描绘了女子获葛治葛到纺织成布,展现其勤勉。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四德,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位勤劳、善良、孝敬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窈窕”、“淑”、“勤”等美德都是长久文化积淀而成的女性美好形象。对于具有优秀品质的女子不得不提的就是许穆夫人,一个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奇女子。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不顾自己的安危,她有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精神。 公元前660年,冬天的十二月,北狄侵犯卫国,卫国败兵。卫懿公也由此阵亡,卫国覆灭。卫人拥立戴公做为他们的国君,第二年戴公也去世了,于是文公继位。许穆夫人为戴公亲妹,远嫁许国穆公,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悲痛欲绝,不禁产生家国破灭之感。她毅然决定要挽救自己的祖国,决心冲破重重阻碍,赶回祖国,吊唁卫侯,并为拯救灾难深重的卫国尽自己一份力量,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载驰》一诗便是许穆夫人这一历史斗争的形象写照。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为了拯救祖国不顾个人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后来被录进《诗经•鄘风》里,许穆夫人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

的爱国女诗人。她那刚烈坚毅的气概,在古代妇女中可说是一个超群拔俗的形象并散发着传奇的色彩。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载驰》这首诗分四章,第一章开头,“载驰载驱”直接展开许穆夫人驱车出场,风驰电掣而过。“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一个忧字写尽了许穆夫人的焦急心情。第二章衔接上文,爱国而违礼的许穆夫人和保守遵礼的许大夫相继出场后,双方展开激烈的论战。许穆夫人表现了自己的决心:“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突出了女主人公的爱国激情。第三章“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许穆夫人经过努力冲破重重阻拦终于登上祖国阿丘的山坡。同时经过深思熟虑,“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穆夫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故发此感。第四章主要描写自己拯救祖国、设想的壮志宏图。主人公思考着要向大国求援,这关乎于卫国的兴衰成败的大策。更显现出许穆夫人卓越的政治远见以及超越于平常女性的胆识、智慧。第五章她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你们一百个所思虑的,都不如我所选定要走的道路。”全诗就在这铿锵有力的语句中戛然而止,一个爱国女诗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二、言或不言 痴情坦荡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一词尤为凸显。情感表达比较委婉,不那么直接,人们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男女的感情世界里,男人往往处于攻势,而女人以含蓄为美,为德。喜欢一个男子不会轻易开口,只是等着被表白。即使是在知晓心爱男子的心意后也不会给以明确回应。羞怯本是女子的天性,心中思念心上人却不敢说出来,娇羞中又有一篇痴情。如《郑风•东门之墠》“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女子很想念所喜欢的男子,又觉得他无情于她,故觉得咫尺天涯。从“室迩人远”的反差中,展现了女子感情虚掷的委屈,爱情失落的痛苦。女子很思念对方,但却不去主动找他,只是想着“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内心的彷徨,欲语还休的羞怯、埋怨以及那份深深的情感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如《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有一颗不安定的心,小鹿般突突跳着。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女子无限猜想,激起心中层层波澜。但又不去问,不敢肯定,内心焦虑又寝食难安。《狡童》中的这位姑娘就是如此,

为了爱慕的小伙子竟食不甘,寝不安,内心默默承受这份痛楚。

然而,大胆吐露思念情怀的女性、热切的表达自己的好感与爱意的女性也比比皆是。

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此诗中女主人公很想念未归的丈夫,宁可思念到头痛也不愿改变自己的意志。“不去思念则又压抑不住自己想念的心,所以思念以致头痛却乐而所为。相思成疾而心甘情愿,可见用情之深沉感情之坚贞。5”相思成疾而心甘情愿,并且由“‘首如飞蓬’到‘甘心首疾’再到‘使我心痗’,相思之苦不断加深,这种痛苦已经演变成一种甜蜜的痛苦6”,可见用情之深沉感情之坚贞。

又以《郑风•褰裳》为例:“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也狂也且!”《褰裳》里的女子大胆泼辣,对徘徊不定的情郎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想念我就来,不要磨磨唧唧,你如果不来找我,还有很多人等我选择。诗中的女主人公在爱情上占有主动性,这样的性格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多么直率的女子,痛快又不失自尊令人眼前一亮。与此相似的在《召南•摽有梅》中,热情大胆的女子当众向男子示爱,“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可见女子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与强烈期盼。“因为对时间有着天然的关注,这位女子越来越迫切希望南方及时相迎娶,唱出了‘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最强音,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积极主动性。7”

在《柏舟》中也有强烈的体现:“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他!”此诗主要表现一女子怨恨其母对她婚姻的干涉,呼天唤地,诉其怨愤之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规则与框架下的爱情循规蹈矩,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孟子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8”《柏舟》中的女子却偏偏有着自己的心意:我就喜欢那个男孩子,就想嫁给他。母亲啊,苍天啊,为什么不体谅我呢!诗中女主人公是持着“至死誓靡它”的态度,在抵抗家庭的阻挠时,态度坚决,勇于追求自己的婚姻上体现了率真的个性。

诸如此类的大胆主动吐露情怀的女子,《诗经•国风》中还有很多。她们感情明晰、纯粹都是痴情坦率的女子。有的对于爱情不敢言,有的直言不讳,果断喊出爱的讯息。言或不言都是痴情一片,坦率自然地女子。不论是率真大胆泼辣的还是性格柔婉动人的女子,都是一片痴情,坦率清新,都令人喜爱。

三、命运孤苦 哀婉决绝

《诗经•国风》一类很突出的女性形象便是命运不济的女子了。然而她们在面对自己坎坷被弃的命运时,诉说着的不仅仅是对丈夫的爱恨交加、命运的不公更有点滴的自我安慰与鼓励。当她们遭遇不幸时,并不是一味的低沉与消极,而是转向内心世界,寻求精神上的力量,鼓励自己自重、自爱、自立。

在《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显得尤为突出。诵读此诗时,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全诗共六章,弃妇自述身:三年前自己和氓相恋之后喜结连理,然而她三年如一日的辛苦操劳并没有让丈夫对自己从一而终,相反她容颜的渐逝最终被负心的丈夫所抛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悔恨的心情以及与氓决绝的坚定态度。“从‘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种恋爱的快乐及相思与‘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种伤心都反映妇女逐步有自己的在爱情、家庭中的精神期望值了。9”

诗从三年前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甜蜜回忆写起到婚后三年女子的日夜操劳和被弃的遭遇。“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变得不仁与凶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她意识到自己是因为颜色故而见弃于人,但女主人公并没有一味的沉浸在这巨大的痛苦之中。她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三年婚姻生活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作为女子和男子相比更容易沉溺于男女之情不可自拔。女主人公决定要告别往事。虽然要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现实状况以及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她还是决定“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可贵之处在于在伤感沉痛中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因此,“亦已焉哉”的决绝也显得尤为痛快,令后世击节。《氓》中的女主人公是自我的、独立的,无论在感情上还是人身上有一种难得的独立精神。10”

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有许多反映妇女不幸的婚姻的诗,如《邶风•日月》、《召南•江有汜》等,那么《卫风•氓》中女主人公是当断则断,誓不回头的,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而另一篇《邶风•谷风》虽同是弃妇自述自己的经历、生活的艰辛和痛苦的心情,但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真实的反映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时代妇女悲惨的命运。在《谷风》中,正如这个弃妇诗中所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自己的苦比苦菜还要苦。女主人公平日勤劳贤惠与亲临相处也很友善“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描述女人对爱的诗篇五
《简论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第22卷 第4期

2001年7月益 阳 师 专 学 报

JOURNALOFYIYANGTEACHERSCOLLEGEVol.22 No.4

Jul.2001

简论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王 泉1,龚 蕾2

(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南益阳 413049)

摘 要:舒婷的爱情诗突破了“文革”时期文学的禁区,体现了她对完美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人格和命运的关注,使舒婷的诗歌洋溢着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舒婷;爱情诗;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59-03

  。又如一诗中“:‘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向;,纽扣。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你快乐吗?’《致橡树》,标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快乐,但我不告着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崛起,宣告了在荒野流放了诉你。‘你在爱着。’我悄悄叹气,是的爱着。但我许久的女性的复归。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不告诉你他是谁。”热恋中的少女沉浸在爱河,情不仅在“朦胧诗”领域有开山之功,从性别视角看,绪十分激动又不免夹杂着一丝惊慌。这一切,女因有了她,新中国女性在诗坛上才真正有了自己孩是清楚的。可是当小伙子亲昵地问她时,她却的代言人。作为一个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了三个连续否定。表明了女性自觉,而这种表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在她的诗歌中渗透情方式又完全是女性的。同样《,“?。!”》以新奇的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形式表现出女性对爱的执著“;当宽阔的银河冲开

关于“女性意识”,曾经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我们/你还要耐心等我/扎一只忠诚的小木筏”。

[1]是指“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和深层意识”,但这这些诗从剖析女性心理入手,把长期以来没有机

毕竟语焉不详。我比较认同这样的一个观点,即会得以表述的女性经验、视角书写出来,为女性赢女性意识包括女性文学和文化两个层面。“就文得了真正的话语权利,构成了女性主体对爱情、人学层面讲,应当是自觉的独有女性视角、女性经生的真切感悟。

验、认识和体验的语言范式;就文化层面讲,应当如果说《赠》《无题》等较好的体现了舒婷早期是以‘非暴力’‘、同情感’、‘平等及和谐意识’等为爱情诗作的典型风貌,那么《致橡树》,则对新时期主要标志的女性特征,对抗和解构以父权制为主女性诗歌产生了开拓性的影响。诗篇开头,女诗要标志的传统男性霸权文化,建构男女两性真正人以“木棉树”的口吻,含蓄而果决的向自己爱人意义上的‘平等.和谐.进步’的社会文化模式之意的化身———橡树开始个性鲜明的诉说。诗人以”

[2]义和追求。”我如果爱你”领起全诗,既明白无误的传递了爱的

舒婷在自己的创作中用爱的胸怀拥抱整个世信息,又不失追求独立不羁的人格的现代女性的界,用爱的温暖抚慰多难的人生,她对世界,对人风度美。在诗中,诗人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凌霄类的爱表现得最动人而多彩的,当推她的爱情诗。花”攀援高枝和鸟儿依托绿荫的爱情方式。这实其中《赠》这首短诗,从日常生活的情景与思绪着质上是对传统女性的依附心理的否定!在长期的笔,将女性的柔情表现得细腻,真切,极其动人。封建社会里,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在温婉中透露出情感的热烈,在娴静中蕴藏着心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根

灵的激动,在默默无语中表现了对于爱情的执著。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

收稿日期:2001-03-14

作者简介:1、王 泉(1967-),男,湖北洪湖市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龚 蕾(1978-),女,湖南沅江市人,98级学生。

60                      益 阳 师 专 学 报               2001年第4期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治者所需要的妇女典型,人们歌颂她的坚贞,是需女人的生活理想。另外,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要她从一而终。于是,高大的神女峰实质上就成托威仪,也还是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同了一座巨大的贞节牌坊。“神女峰”是一个被异化样是诗人所鄙弃的,那么,诗人所追求的是一种什的妇女形象,她的人间味、儿女情再也见不到踪么样爱情理想呢?诗人坦诚的宣示“:我必须是你影。而更可怕的是,这种封建意识代代相传逐渐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积淀在人们头脑中。诗人舒婷是清醒的,当人们

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她不甘心仅仅是还在向“神女峰”———坚贞的化身(其实是封建意作为对方的铺垫和陪衬,而要求有一个平等独立识的化身)致意和瞻仰时,一种与传统的情感截然的地位。在这里“,橡树”被灌注了一位现代女性不同的强烈情绪,激荡在她的内心,心/真的精神境界,就成了被心灵太阳重新照亮的橡树。(不论是从这诗的世界里,我们体验到现代女性对独立人)格的向往。诗人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虽然可作为封建礼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却永远也不能享受“今天,、。在一个活生生的女性看来,作一。”个享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人,远比做一具受人瞻,,仰的石头像好。这种女性的觉醒意识和追求平等,这独立的人格宣言,凝聚成震撼人心的诗行:当代型的爱情关系,爱的双方彼此是平等的。这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平等的基础独立不倚的人格,既是互不依托的,又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是“站在一起”,深深相知的“根,紧握在地下,/叶,在这种看似简单,实为艰难痛苦的决择中,不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仅体现出诗人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否定,反叛,而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有了彼此的沟通,沟且体现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这在当时是难能可通得深沉“:根,紧握在地下”;才有双方形体的结贵的。

合,结合得高尚:“叶,相触在云里。”他们心心相舒婷对女性意识张扬是全方位的。在《惠安印,息息相通“: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女子》一诗中,作者把目光投向中国当代女性的命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运。诗人用富有立体感的语言,为惠安女子塑造的红硕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了一座雕像:“琥珀色的眼睛”里燃烧着火一般的炬。”———双方各自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价值,相互期待“,柔软的腰肢”束着古老部落的银饰“,把头理解又相互辉映———这就是“仿佛永远分离,/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裸足踩在海天之间的礁石又终身相依”的当代爱情观的形象体现。在诗篇上。

但诗人的目的不仅在于塑造女性的美丽形的最后,诗人把这种亦即亦离,貌分神契的爱情上象,更多的是要人们关切惠安女子的命运。诗人升到理性的高度,抒情议论:在《碧潭水———惠安到崇武公路所见》中写过这样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的场面“:两位黄花斗笠少女/被请去拍彩照/说是坚贞就在这里:为一家旅游杂志/关于要不要擦去颊上的泪痕/他爱———们争论很久很认真。”惠安女子最终成为供人欣赏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的封面和插图,这充分显示了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女性对真实生命的要求和理解与男性的猎奇心理这样舒婷在《致橡树》这首诗的爱情外观上,所构成的巨大反差。数年以后,舒婷在一篇题为蕴涵了追求人格独立与尊严的思想内核,这是一《惠安男子》的散文中呼吁:但愿“千百人将猎奇的个比爱情更广泛也更深刻的主题。目光从杂志封面、摄影展览收回……从惠安妇女

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腕上银镯的叮当声里,倾听被咸涩的海风和潮音

[3]言,那么《神女峰》则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背所掩盖的年代悠久的颤栗和微语”。可见,舒婷

叛。千百年来,神女峰日复一日地被涂上各种色对现代商业社会中女性的命运的关注是始终不渝彩,并最终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而成了一个封建统的。

第22卷               王 泉 龚 蕾:简论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61

舒婷在1981年创作的《会唱歌的鸢尾花》中一

方面在诗歌中强化了个人经验,另一方面还在努

力把个人经验提升到一代人的追求上来。”我的名

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

单项记录/我没有权利休息/生命的冲刺/没有终

点,只有速度。”诗人在后来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忧

伤的明亮透彻沉默》中写到”无论在感情上,生活

中我都是一个普通女人”,”如果可能,我确实想做

[4]个贤妻良母。”这表明此时诗人已经把自己定位

成一个普通女性,正是从女性本体体验出发,并进

一步强化了这种体验。进入中年的她,背负着“诗

歌的十字架”,对人的灵魂、追踪、探索,也随之变得深沉起来的虫蜕》一诗中写道:“去”,。在

“自我”

形象。经历了“肉体和词汇的双

重死亡”,但她绝不放弃“一个诗人的独立生存”,

而要作出自己生命的“表达”。《立秋年华》同样给

人以庄严深沉之感,呈现出女诗人力图将语言、生

命和诗融汇为一体的渴望,凸现出强烈的现代意

识。诚如评论家盛英所说“:舒婷的诗旨文意对人

的尊严和价值的提升方面,确具浓郁的性别色彩:

(包括追求理想,伸她那母性的爱,使‘人的自觉’

展个性,崇尚善良,抗争命运,享受亲情)变得温暖

(包括母性,而贴心:她那母性的爱,使‘女性自觉’

妻性,女儿性的统一)变得完整而协调;两者又自

然地交融在一起。舒婷在女性文学史上自有其崇

[5]高的地位。”总之,舒婷的诗充满了女性的梦想,带有强烈的个人使命意识和时代色彩。舒婷的诗可谓梦幻纷呈。《神女峰》里“美丽的梦”《惠安女子》,里“少女的梦”《馈赠》,里“池塘的梦”《会唱歌的鸢尾,花》里更是梦象迭起“:宁静的梦”“安详的梦”,“荒唐的梦”“狂悖的梦”……这些色彩缤纷的梦构成舒婷诗歌奇特的意境:人的尊严感与忧伤氛围并存;人的坚韧性与女性的温柔互相渗透,补充。在,尊阳贬阴,男尊女卑,,“,摆脱了,成为新时期诗坛的一道奇异的风景!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舒婷诗歌中“简[6]单而又丰富”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就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唐亚平、翟永明、陆忆敏和伊蕾等为代表的女性诗歌的繁荣与纵深发展。参考文献:[1]陈慧.女人,为什么写作[J].文学自由谈1996(1).[2]谭湘.理性与激情[N].作家报,1998-09-17.[3]舒婷.惠安男子,舒婷文集2[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4]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舒婷文集・2[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5]盛英.我读舒婷,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6]舒婷.馈赠,黄邦君编选.当代青年抒情诗三百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ABriefReviewofTheFeminineConsciousnessInSHUTing’Poems

WANGQuan,GONGLei

(ChineseDepartmentofYiyangTeachersCollege,Yiyang,Hunan,413049,China)

Abstract:ThelovepoemsofSHUTingbrokethroughtheforbiddenzoneofliteratureduringtheGreatCulturalRevolution,stickingoutwarmanddaringseekingforperfectlove.It

madeherpoemspermeatedwithbrightfeminineconsciousnessthatSHUTingpaidcloseattentiontoindependentcharacterandfateoffeminine.ThishasbecomeamarvellousspectacleinChinesepoetry.

Keywords:SHUTing;Lovepoems;Feminineconsciousness

(责任校对:白 水)

描述女人对爱的诗篇六
《喜欢的描写女子美态的古诗词》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描述女人对爱的诗篇七
《女性诗歌1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