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过年的心情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表达过年的心情篇一
《过年的心情》

年的基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过年的心情,往往因人而异,因年龄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小时候过年的心情,就像久藏的佳酿,一提起它,立刻便有一股醉人的芬芳沁人心脾。且不说过一年就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单是过年的那个热闹,那个快活,就把孩子的心搅得痒痒的。

立冬刚过,就扳着手指头算,踮着脚丫儿盼,简直望眼欲穿。一个劲地追着大人问:“还有多少天就过年呀?”

后来,渐渐长大,竟然不再盼年了,觉得过年不过是和平时没什么区别的日子。看到那些老太太,刚进腊月就忙着打扫卫生,乐颠颠地去买中国结和灯笼,很是敬佩她们的热情,年复一年的过了一辈子了,居然还像小孩子一样欢喜。我对于过年不仅麻木,甚至有些厌烦,生性安静的我不喜欢迎来送往的那些繁文缛节。

如今,我常常问自己:过年是什么?也许,过年就是为了让人们团聚,释放久违的思念;过年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看看:哦,生活中还可以有这样的色彩;过年也是充分展示女主人忙碌与才干的舞台„„可是,面对现在的过年我为什么总会因为找不到自己而深陷迷惘?也会因为找到了自己而感受到丝丝的甜蜜?知道年年都要这样过,知道今后都将这样过每年。所以,我的年是恍惚与幸福交织的年。

于是,终于明白了:无论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还是需要过年,需要一年中有这样几天特定的日子,能够让我们袒露出孩童一般的快乐,表达出积压已久的情怀。同样,也需要这样几天,让我们面对自己,感受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惘,甜蜜或者疼痛。过年,与其说是一种节日,还不如说随心而生,它仿佛就藏在时间的某处,在你的心情与它相遇的时候,它就出现了。

表达过年的心情篇二
《过年的心情》

过年的心情

过年那天的傍晚时分,我和即将年满九周岁的侄子走在城市的街道上随意地说着话。周围到处是隆隆的鞭炮声,烟花在夜幕来临之前也迫不及待地闪亮登场了,绽放的色彩越来越鲜艳。听不见人们的言语,但是鞭炮和烟花已经将年味诉说得淋漓尽致了。

侄子问我:你知道乞丐一年当中什么时候最开心吗?

我漫不经心地回答:是别人施舍给他们很多钱的时候吗?

不对,是过年的时候。

为什么?

因为过年的时候,有很多人家放炮,有的鞭炮没炸完还可以捡起来再炸。那你知道乞丐一年当中什么时候最痛苦吗?

是被人打的时候吗?

不对,是冬天很冷的时候,因为乞丐没有家,被冻得很痛苦。

我们继续走着,侄子继续不停地问我问题,我找不到他的思维逻辑,就以自己的思路回答他。他总是否定我的答案,然后给我他的答案。终于到了卖鞭炮的店门口了,侄子便将所有心思都放在炮仗上了,回来的路上也顾不得问我问题了。

归途中,我一直思考侄子的问题和答案。他的答案大部分是他根据自己的切身情况拟定的,但也有一部分很真实,是这个社会人人司空见惯了的,真实的连小孩子都知道。乞丐会去捡没炸完的炮仗吗?他拥有一个点得着的打火机或一包火柴吗?他会开心吗?但是乞丐的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这除夕的晚上,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城里的、乡间的、幸运的、不幸的所有中华大地上的中华儿女究竟都是一副怎样的表情和一种怎样的心情。

表达过年的心情篇三
《过年的心情》

《过年的心情》今天是元月二十五,不,该是元月二十六了。天空是灿烂的,太阳也熠熠生辉,一切都是新的。这个时候,就快到春节了,也就是要过年了吧。走在街上,和太多太多的人挤在一起,觉得自己的呼吸都不能自由了,事实也是这样的,被迫着呼吸着空气中的水果味、酸臭味、火药味、烟酒味;看着一张又一张焦急的、匆忙的、兴奋的、喜悦的、无奈的、无所谓的和自得的脸;听着周围小贩的吆喝声、儿童们放鞭炮的声音、大人们互相交谈的声音,再加上大街上的大红大绿,各种红灯笼、彩灯和人们的新衣服,我想这就是年的概念吧。我们过年的心情应该是快乐的吧!因为每当过年,不但可以全家人围在一张圆圆的象征圆圆满满的桌子上享用平常在饭桌上吃不到的美味,还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玩儿,更重要的是惦念那几百元的压岁钱,得到这些的感觉那是十分惬意的。过年的心情也许是忧伤的。回顾上一年,我们又干了些什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吗?除了学习之外?我们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过去了一年,让人颇有一丝伤感。过年也许会是满怀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情。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了挑战,而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又什么高兴、伤心的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有一个好的收获。但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一年?过年的心情,也许就是把酸甜苦辣咸混合在一起那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吧!

表达过年的心情篇四
《过年是一种心情》

表达过年的心情篇五
《过年》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课堂实践和思考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高 凌

一、综合探究教材的分析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是新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综合探究,依据课程标准(二)中的《我们的传承的文明》(3-2)“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内容目标编写的,主要讨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来源、民俗、传承和变迁,挖掘蕴涵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美好情感等,探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要求学生体验对传统节日的历史和当前的社会现状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媒介收集、分析处理和评价资料,尝试用历史和辩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宣扬传统美德。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课题中关键的是“感悟”两字,“感”是感受、体验,通过回忆、交流讨论、观看录像、家庭调查等方式来感受和体验春节的民俗活动营造的热闹喜庆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亲情和友情。而“悟”是领悟,通过对春节民俗活动的讨论,了解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取向、审美取向,领悟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宣扬的传统美德和传递的美好情感,并拓展到其他传统节日,最终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主动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材料,通过思考、交流、讨论、评价、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

当我们把探究引入课堂,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将近于科学学习和发现的本来面目。一旦学生拥有探究的兴趣,初步获得探究的能力,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可以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具备对社会生活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课堂程序设计

一、情境导课

课间播放《过年日子》。

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过年的话题谈起。

二、感悟过年习俗

1.过年的起源、传说、历史。

2.学生介绍过年经历中最难忘的事。

3.观看电影《过年》的剪辑片段,学生列举过年的民俗活动。

4.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民俗活动的传承和演变。

5.网上投票数据──《除夕之夜怎么过》。

6.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录像片段,分析其发挥的作用。

7.讨论:春节的民俗活动中蕴涵的传统道德文化,传递的美好情感。

小结:对春节民俗继承和发扬应坚持的原则。

三、感悟传统节日文化

1.图片展示传统节日。

2.学生列举其它传统节日的民俗及其道德文化内涵。

(或讨论韩国申报端午祭文化遗产,或分析中国新放假规定)

四、交流提升

学生以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收获。

(以对联的形式来结尾)

参考讨论话题:列举学生家庭亲情的体验。

你们如何看待“洋节日”的冲击以及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课堂实录

课间播放MTV歌曲《过年的日子》营造谈话气氛,创设探究情境。

师:各位同学,当我拿着话筒面对你们时,感觉自己不像老师,更像一个主持人,今天就让我担任临时主持人,来主持一个谈话节目──《实话实说》。那我们今天谈什么话题呢,大家从刚才欣赏的MTV歌曲一定已经猜到了。

生:过年。

师:对,和杭州的同学谈过年,我很想知道你们对过年的哪些话题感兴趣?

生:压岁钱。

师:面对大庭广众,你们能实话实说真有勇气!

生:吃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等。

师:原来你们对过年的民俗活动很感兴趣啊!你们知道吗?这些民俗活动的产生和过年的起源和传说有关,听说过有关过年的传说吗?

生:我知道有关年兽的传说„„

师:这些传说为过年增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但是它不可信,你们知道过年经过历史考证的起源吗?

生:西汉,汉武帝时期。

师:你说得没错,汉武帝时,确实已经有过年的风俗了,但过年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生:西周。

师:那时农夫过年有何目的?

生:庆祝丰收的新年的到来。

师:三千年以来,过年逐渐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年复一年,中国人民经历着过年,每个人对过年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接下来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过年的经历,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生:我家在山西,我们山西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师生鼓掌。

师:感谢这位同学带我们一起到他的山西老家过了一个欢乐年。

生:我过年印象最深的是除夕夜吃年夜饭后,放鞭炮„„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外婆家拜年„„

师:从同学们对过年的幸福回忆中,我感受到你们想过年,盼过年的心情,但你们知道你们爷爷奶奶年少时快到过年是什么心情吗?解放前的穷人到过年时是什么心情?

生:穷人想过年„„又怕过年„„

师:从解放前穷人怕过年到现在老百姓盼过年,过好年,说明了什么?

生:社会发展了,中国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中国的春节,不但热闹、喜庆、欢乐,还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主要体现在农村过年的民俗活动中。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观看一部反映中国东北农村的过年影片──《过年》的剪辑片段,你们要注意观察影片中过年的主要民俗活动。

播放《过年》的影片剪辑。

师:影片剪辑中有哪些农村过年的民俗?

生:放爆竹、拜年、压岁钱、贴春联、吃年夜饭、扭秧歌。

师:其实过年的民俗很多,你们刚才谈了一些,也有个别没有谈到,让我们看屏幕。

展示文字: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师:你们刚才没有提到哪两个民俗?

生:祭祖和守岁。

师:知道这两个民俗的形式吗?

生:„„

师:这些春节的民俗千百年来在内涵或形式上已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我对影片中小孩拜年“讨”压岁钱的行为有看法。

生:我们不会像这小孩去讨压岁钱,现在大人给压岁钱都成为一种负担了。

师:压岁钱过去和现在的涵义有什么不同?

生:过去是压祟驱邪的,现在是爱幼,表达亲情爱意。

师:当小孩真诚尊敬地问候长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是什么心情?

生:觉得孩子懂事,有礼貌,会很高兴。

师:对啊,压岁钱给得高兴,拿得可以便开心嘛,你们说在过年时,小孩在家庭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生:开心果,大人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等。

师:你们过年时是怎么做的?

生:端茶给长辈等。

师:除了压岁钱外,你们说说其它民俗活动还有哪些发展变化?

生:放爆竹,原来恐吓鬼神,现在是表达热闹喜庆的气氛。

生:过年时祭祖的人少了,主要放在清明节。

生:年夜饭更丰盛了,从家里吃到了酒店里。

生:许多人都不知道守岁的民俗,我们也不知道。

师:北宋王安石的诗《元日》中有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现在的什么东西?

生:过去的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

生:拜年可以寄贺卡、发E-mail、打电话等。

师:过年的日子里,除夕夜是大家最重视的,你们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干什么?

生:看电视„„

师:除夕夜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现在请大家注意分析一份网上调查的数据《除夕

表达过年的心情篇六
《新年吉祥》

表达过年的心情篇七
《关于春节时的好词好句

1夜已经深了,窗外还是绚丽多彩的礼花,爆竹的“噼里啪啦”声也此起彼伏。好热闹啊!

2现在呢,每年的腊八节我们也会做上一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气腾腾、香香甜甜的腊八粥,聊天谈笑,享受天伦之乐。

3晚上,我们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喝着香喷喷的粥,聊着家常事,体会了平凡的幸福。

4也只有这绚丽礼花和声声爆竹才提醒我们新年快到了

5不过这剩下的烟花爆竹最能烘托节日气氛,亲友团聚也恰恰是春节最大的意义

6年到头,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有了春节这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家人欢聚一堂,享受团聚的幸福。朋友们也有了增进友谊的时间,三五个知心好友一起聚聚,谈天说地,友情也不会褪色。这样想想,春节还是挺好的。

7 窗外的天空更明亮了,鞭炮声也突然大了很多,原来不知不觉间时钟已经敲了十二下。新的一年来了!抓紧时间,在新旧交替时许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大家来年过得更好。

8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9向邻居们拜年,和大家分享春节的喜悦。平日里不常走动的邻居们此时都互送祝福。身在异地的朋友、同学也通过短信表达祝福。看着一条条拜年短信,心里满是温暖。

10春节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团圆。它还带来了邻居们的互相沟通,朋友们的团聚欢乐。试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共同欢度这一传统佳节,共同数着倒计时,留下自己美好的祝愿。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这一天真是亲情乡情甜醉了中华儿女。

描写春节的诗词佳句

1、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听到各处集市上不断响起的的爆竹声,人们常常会说:有年味了!春节的凌晨,家家户户开门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春节的脚步声,是走在雪地里发出的“沙沙沙”的声响,是瘦了许多的伊犁河依然顽强的流水声,是寒风吹过,是雪花飘过,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企盼。

3、春节不知不觉在忙忙碌碌中到来,每到这个时刻,每个人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好好和家人及亲戚团聚一般,以续亲情、以报亲恩、以示孝顺。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特有的文化情缘。

4、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她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除夕是母亲渴盼的眼睛,千万里外的游子为了她归心似箭、日夜兼程。不能和母亲团圆的孩子们,也能看到母亲的眼睛、听到母亲的呼唤、扑进母亲的怀中。

5、城市人叫过春节,乡下人叫过年。过年,应该指从除夕的晚上又过度到了新的第二年的年初了。过年,鞭炮声声辞旧岁,儿童欢笑迎新春!地球又绕着太阳公转了一圈,岁月提醒人们又过去了一年,生命的钟声告诉成人和老人们,你们又向坟墓走近了一步。

6、春节快到了,人们都忙碌起来。去集市上转转,就会发现市场上的年货很多,购置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甚是拥挤。偶尔注目各色各式的花炮,便有了一种冲动,似乎快过年了应该高兴起来,然而我却很少有喜庆的感觉和释然的心情。

7、春节是我们一切感情的归宿,春节是我们所有哲学的基础。有了春节,生活不再乏味,人生有了意义。有了春节,回家有了理由,喝酒有了主题。

8、人生的意义是企盼,没有企盼,人生便没有意义。严冬来临,我们微笑面对,坦然处之,因为知道后面接踵而来的是春节,是春天。“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春节会治愈我们手脚上的冻疮,春天会抚平我们面庞上的皱纹。为了换取母亲的微笑,孩子会加倍刻苦学习;为了春节脚步声的诱惑,很多时候,我们“砍头只当风吹帽”。

9、其实,春节年年都是这样过的。贴春联、贴福字。有的把带根带叶的甘蔗靠在大门边,说什么希望幸福甜蜜的生活像甘蔗一样节节高;也有的在院子里站立一棵树,进行了修饰之后,美其名曰“摇钱树”„„糖果、水果成了抢购货。一切摊点和铺子,都在为年货而忙碌。生意再冷的店铺,这几天,都会变得生意红火。出去打工的人,都尽量在年前赶着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的团圆饭,香喷喷的;家人团坐,小酒一杯,有笑有说。

10、年是一艘大船,每每停泊在腊月的港湾,让那些快乐的、忧伤的心思挤挤挨挨、上上下下。年是风,年是雪,年是吐着热气的呼吸,年是倒贴的福字,年是热腾腾馒头上鲜艳的红点,把问候和祝福捎给每一盏不眠的灯花,把温馨和感动送进每一扇敞开的心扉„„

11、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起鞭炮,放起礼花,辞旧迎新,释放一年的快乐。我当然也不例外,过足了放鞭炮的瘾。回忆起童年放鞭炮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2、过年了,年夜饭,一道红红火火的过年大餐。海鲜类,肉类,蔬菜类,各种山珍海味挤满了团团圆圆的餐桌。平时吃惯了油腻的大鱼大肉,过年时最想吃的却是清爽可口的绿色蔬菜,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亦或是人们饮食习惯的后退?

13、咄咄逼人的猜忌不会再出现,春风拂过牵挂的梦湾,虽然还带着料峭的寒意,但却足以温暖被爱包围的心扉。腼腆的心事写满新年的首页,愿来年的心海充满诗意的生机!

14、当我敲上“春节”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似乎尘埃落定。其实,如果按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还是“进行式”而不是“过去式”。在我的家乡,只有过了正月十五,那个盛满春节各类点心的圆形团盒才会从茶几上撤下,也就预示着“年”已过完,不再走亲戚拜年。

15、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6、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17、是大地的绿荫给我们带来大自然的美好,是天上的群星使我们感受到宇宙的神奇,是飞禽走兽使我们不感到寂寞,是春节的脚步声使我们有了生活的希望,生命的支柱。

18、贴春联,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第一重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9、我们其实是为了春节而活着,春节是我们的人生大典。人这一生,总得穿一次好衣服,总得吃一次美味佳肴,总得毫不心疼地挥霍一下,总得毫无顾忌的大笑一声,总得过上一天的好日子。

20、一年的日子是诗集,正月就是色彩斑斓的封面。封面上画着玻璃窗上喜鹊登梅、肥猪拱门的喧闹,画着脆生生的鞭炮炸响的粗门大嗓,画着大街上高跷、旱船的豪壮和潇洒。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