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一双手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描写一双手篇一
《一双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概括张迎善这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如此异

常的原因。

2、能归纳本文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的方法和作用。

3、能通过讨论,感悟“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以小见大法,即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预习:通读课文,解决字词,标好节数,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描写人物,可以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但作家姜孟之却别开生面,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双手》。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感知:

导入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师生连读(5分钟),要求:1、其余同学认真听,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具

2、思考并选用文中的语句简要回答:文章介绍的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教师巡视点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批注。 (板书:天下第一手 纹络深粗 )

三节老甘蔗 奇、大

关节缠着线

坚硬又粗糙

三、品读感悟:

导入语:文章写了一位林业工人的一双粗糙的、肥圆的、布满老茧的“奇”手,表现了林业工人的奉献精神。作者姜孟之说:张迎善这个人令我激动,细想,这“激素”主要来自他那双大手,于是我舍弃了其他,集中笔墨写他的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是怎么来写这双手的?为什么写一双手来写人?

要求:本单元安排 4篇课文,第一篇《绿》做了旁批示范,后面3篇要求同学们自己圈点批注,批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划出生字词、关键词句,二

是提出问题,三是点出妙处。同学们刚才做了第一方面的有关批注,现在再围绕第二、三方面试作批注,探讨一下作者是怎么来写这双手的?为什么通过写一双手来写人?

教师出示范例。(投影)

教师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并巡视批注情况,给以相应指导。

组织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写得精彩到位的批注,选代表全班交流。 交流鉴赏: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议后再读。

(板书:怎样写:抓住特征,具体可感的细节,正侧面描写,虚实相生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

总结:课文看上去写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着意雕琢的地方,但平中见“奇”。 《一双手》是深入生活的产物。作者采访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什么写手而忽略了其他?是这双手太有特征了,很能表现人物的精神风采。所以表现人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从多个角度表现,调动感官、正侧面描写、虚实相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与众不同通过细节体现,人物的心灵就这样被艺术地表现。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文章的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四、拓展延伸:

导入语: 本文在选入课文时,删去了结尾处的一句话:“我隐约悟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这句话中的“美”和“丑”各指得是什么,并就自己的理解和结合实际谈谈“美”和“丑”之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谈这双丑手的美,畅谈自己的感悟。

(板书:礼赞这双手:一双手,数片林——不畏艰辛、乐于奉献)

五、总结全文:

《一双手》只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部分,有人说:“一千来字的《一双手》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万多字的《乌马的传说》,真是以一当十。” 《一双手》透过手去写人,写得集中,开掘得也深。我们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学习了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同时也能辨证地看待美与丑的关系。

六、课后学习: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妙手回春白衣天使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放学后,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 的手》。

【学习目标】

1.体会和理解作者对林业工人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懂得只有养成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作文

的道理。

作者简介

姜孟之,1938年生于山东省乳山县河崖村。20世纪50年代初到伊春林区。曾任小学、中学教员,中学校长。现任伊春市《绿地》杂志主编、文联主席、

党组书记、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1989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本文原是作者写的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个部分,后经作者精心修改成为一篇精美的散文,

曾被翻译为英文和法文介绍到国外。

【问题说明】

题目中的“一双手”是指伊春林区32岁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一双手。作者通过描写这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抒发了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的敬仰之情。

【课文分析】

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①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

留下很深的印象。

段解:第一部分(第1段):明写“各种各样的手”,暗写“一双手”。在对“各种各样的手”的罗列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六种手构成三组,从各个角度去衡量,但都未留下很深印象,从而烘云托月般地突出了下文

的“一双手”。

1998年5月,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忪②的睡眼,林区人扛镐③上山。〔句解:交待发现“一双手”的时间、地点。〕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④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句解:点题,交待谁的手,对手的总感受。〕 和素常⑤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⑥,我惊讶⑦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句解:用比喻手法

总描写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⑧。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句解:突出手大而有力。〕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⑨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句

解:对手爱不释手。〕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⑩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句解:从颜色、纹络刻画手

背。〕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句解:手掌硬,是久经劳动的手。〕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句解:手指粗圆,比喻

贴切。〕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句解:设下悬念,

引出下文。〕

段解:细摹手指的各个关节,突出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 000多棵。”〔句解:从一个典型侧面认识了林业工人。〕

一天能栽1 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句解: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突出了张迎善手的坚硬和他坚

忍不拔的精神。〕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

一号大手。

段解:写自己动手去量手,用数字表现手之大。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

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段解:写手坚硬耐搓,粗糙无比。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l

300立方米,枝丫3 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句解: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段解:通过林业局工会负责同志的介绍,指出这双手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19段),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一双手”,突出表明“那是天下第一奇手”。作者由整体而部分,由外形而内质,由所见而所闻所想,

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朴实的形象。

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句解:意味着这双手绿化了无数荒山秃岭,为祖国大地披上了绿色盛装,洋溢着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

之情。〕

段解:第三部分(第20段),通过想像,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赞颂一个

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字词诠释】

②〔惺忪(xngsng)〕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③〔镐(gǎo)〕刨土用的工具。

⑤〔素常〕平常。

⑥〔瞬(shn)间〕转眼之间。

⑦〔惊讶(y)〕感到很奇怪。

⑧〔得逞(chěng)〕(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⑨〔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⑩〔皂〕读zo。

〔老茧(jiǎn)〕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蔗〕读zh。

〔染〕读rǎn。

描写一双手篇二
《一双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

曹集中学 蔡敦平

一、 研究主题:

清晰的教学——清晰的目标、清晰的内容、清晰的过程、清晰的练习„„

二、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主要学习任务是在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文章抓住了最具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从对“一双手”的描写,获取了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刻画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因此,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开展阅读,从中体会出人物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动笔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2、能掌握并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五、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看下列两段文字,猜猜他是谁?

1、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

2、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于勒)

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水手的手,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人物的手?

教学板块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

(提示:简历就是个人的经历。)

要求:放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编写人物的主要经历。(60字左右) 张迎善:林业工人。1981年至于1985年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是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导入下一环节:本文是一篇写林业工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接下来,我们就组合要言,点评人物。

教学板块二:组合要言,点评人物

1、请自由阅读课文,对文中有关这双手的字词句做适当的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明确:(一)视觉 ①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总体

②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手背

③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心

④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

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手指

⑤手大无比,真是我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二)触觉⑥手坚硬耐搓。

2、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并根据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文章写了一双 的手。

概括:

3、造成张迎善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张迎善要用手拣出穴里的草根、石块,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4、仔细阅读课文,画出人物言行的语句。

概括:文章塑造了一个 的人。

明确: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的劳动者。

导入下一环节: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用自己的一双手为大地穿上绿色的衣裳。我们有何感想呢?

教学板块三:抒发感受,写颁奖词

创设情境:假如张迎善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你借鉴下面两段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提示: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100字左右。)

丛飞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张迎善

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

总结: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能抓住林业工人最具特征的部分——手来写,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那么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

课后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选取最具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人物形象。2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二、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不会读的字词请查字典)

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并读一读。

质疑: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和不懂的句子吗?

讨论:这是一双 的手?(天下第一奇手)

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的最初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粗——松木表皮粗糙

老——老松木

干、硬、色深、厚等。

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大)

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否找出来?(三处)

“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为什么裹不起来?为什么又用“紧紧”呢?可否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否换成“包”?(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

用数字写手大有什么好处?如果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太空洞、太笼统)

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里?(7、8、9三段)这里写了张迎善的手的很多细部,小的部位。哪些部位?说一说。

现在再来看一看“天下第一奇手”奇在哪里?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知为张迎善的这双手建立了一个档案。

主 人 张迎善 身 份 林业工人

手 感 “半截老松木”、“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的肤色 呈木色

纹 络 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 面 鼓皮样厚

手 指 特别肥大粗圆、三节老甘蔗 手的大小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指细节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别号 天下第一号大手

手的特点 大、粗糙、硬

手的价值 “创造绿色宝库”

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张迎善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大……)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 手。张迎善的手丑不丑?[板书:丑(所见)]在你的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作者的眼中,张迎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按照通常的理解,铁是坚硬耐磨的,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好和钢铁相比的。但在这句话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用“铁铸”衬托人“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这就极为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

2、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绿色宝库美不美?正是张迎善的“一双手”创造出绿色宝库的美。[板书:美(所闻)]

三、精读课文,品悟人物精神

那么,造成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齐读体悟。

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现在,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

(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际上美。)他的手为什么会丑?创造绿色宝库。绿色宝库为什么能这样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

以张迎善“一双手”外表的丑换取绿色宝库的美,值不值?[板书:值(所感)]

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张迎善的赞美之情的呢?

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一双手来表现一个人物。

四、拓展延伸

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正是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也是这样。请看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和方永刚的颁奖辞。

如果推选张迎善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五、小结:

独具慧眼的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我们作文应该非常注意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描写一双手篇三
《一双手》

描写一双手篇四
《一双手》

描写一双手篇五
《一双手 (5)》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 )瞬间( ) 得逞( )火燎燎( )铁铸( )

一垧( ) xīngsōng( ) cuō( )手 纹luò( )

二、填空

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 ”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 从而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手的皮肤呈 ;形状 ;一只手指 ;写手大用了一个“ ”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 ,一个衬托 , ;写手裂写了一个特征 。

l 课堂达标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 )

二、体会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1、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这段话中包含了丰富的植树经验,表现了张迎善 的感情。

2、“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一句中充满了对这位林业工人 之情,洋溢着为林业工人队伍中有这样一位模范人物而 的感情。

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一句中“铁铸”和“肉长”比较,意在突出 ,“亏得”一词包含了 感情。

4、“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翠的山林,听到了‘嘎嘎’的树倒声„„”这一结尾有何深意?

l 课堂提高训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和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 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五里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1、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素常:

得逞:

2、按比喻的种类不同,选出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

A、那简直就是半截老松木!

B、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C、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D、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

3、本文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 、 。

4、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3)“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一个“缠”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几个数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这一对比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5、简答题

(1) 课文对张迎善同志的外貌是抓住什么描写的?有何作用?

(2)从张迎善的回答为什么不贴胶布涂手油的谈话中,我们除了看到他丰富的植树经验外,还可以看到什么?

(3)这一选段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 课堂检测

一、阅读理解

“你一天能栽多少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五里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到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变清了。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反复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听到了“嘎嘎“的树倒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铸( ) 燎( ) 垧( ) 嘎( )

2、文段中“一双手“和普通的手相比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 ,二是 。

3、文中画线句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血肉胜过钢铁,这就突出了手的 的特征和人的 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 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

4、最后一段,通过 ,抒发“我”内心的感受,洋溢着对具有 、

精神的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

5、“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一句的含义是:

▲ 课外强化训练

一、本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手的特征,请用描写的方法扩展“阳光照射下的小溪的美丽景色”

要求:①其中要写到“游鱼”“细石”,要表现出“水清”;②不超过40个字。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师的眼睛

①我永远也忘不了陈老师的那双意见。尽管这双眼睛并不大,也不是“双眼皮”,不相识的人也许会以为这不过是一双挺普通的眼睛罢了。可在我和同学们的心目中,这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眼睛。

②许多人说,影星的眼睛很美。可我总觉得她们的眼睛缺少了点什么。而陈老师眼里有的,正是这个。

③有一次,我病了,很重,在家躺了一个星期。当我重新坐在课堂上时,那双眼睛总不时地看我几眼。我觉得它仿佛在问我:“身体怎么样,能行吗?”还有一次,我摔坏了腿。陈老师知道了,到家里看我。见我为功课苦恼,就柔声劝慰我别担心功课,安心养好伤,落下的功课她给我补„„听着这亲切的话语,望着正在帮我削苹果的老师,我抬起模糊的泪眼,望着那双已经。我觉得陈老师的目光里,有一种软乎乎、甜酥酥的东西包住了我的全身。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爱”啊呀!神圣的爱!是师长对学生炽诚的爱!母亲不也正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吗?我第一次将“母亲”——“老师”这两个词联系起来,觉得那么自然、贴切! ④陈老师的眼睛也不总如此。有时竟会那么严厉!有一次测验,她告诉我们最后一道题很难,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前面的。做着做着,我忽然发现有两道应用题在作业上做过。年知怎的,我那不争气的手怎么会放到了作业本上!A可还没等翻开,心就跳得很快,手指也颤得厉害。同时感到有一双严厉的眼睛盯着我,紧紧地盯着我。我一抬头,正与那目光相遇。那目光里充满了责备,B使我的背上像遭了芒刺一般;又像一个正在偷东西的小偷当场被抓住一样惶恐、窘迫、难堪。我的手无力地从作业本上滑落,胆怯地垂下眼睑。我不知自己是怎么交的卷,C只觉得脸上红得厉害,发高烧也未这样难受过。下课了,陈老师问我刚才想什么,我无言辩解,也无法辩解。我偷偷看了陈老师一眼,突然从那目光中看出一种期待,急切的期

待。我不敢正视那目光,慌乱地低下头,在那充满期待的目光的注视下,羞愧地,但又是勇敢地承认了错误。陈老师托起我的头,又帮我整好衣领,愉快地说:“这才是个好孩子呢!去把,好好复习功课,祝你下次考好!”我又望了望那双眼睛,那里流露出欣慰与抚爱的笑意。泪水迅速盈满了我的眼眶。含着悔恨与感激交织的泪水,D不知为什么竟会对老师笑了笑,真想对老师说声:“谢谢您!”可不知为什么,又没说出来。

⑤每当我想起这件不光彩的事,就脸上发烧;每当我想起陈老师那双美丽的眼睛,就会浑身充满了力量。

⑥哦,陈老师的眼睛,所以老师的眼睛,是人类最深邃的,最富有洞察力的眼睛!

1、 借助语境推断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炽诚 : 惶恐:

窘迫 : 深邃:

2、给本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②③④⑤/ ⑥ B、①② /③④⑤ /⑥

C、①② /③④/ ⑤⑥ D、① /②③④ /⑤⑥

3、本文的记叙顺叙是 ( )

A、顺叙 B、倒叙 C、顺叙中插叙 D、倒叙中插叙

4、写出第二件事的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5、本文的记叙线索是( )

A、陈老师的眼睛 B、“我”的敬佩之情

C、老师的眼睛 D、陈老师对学生的热爱

6、“陈老师的眼睛里有的,正是这个”一句中“这个”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作者通过描写这些眼光赞美了陈老师怎样的精神?

8、真切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情就文中加横线的心理描写分析“我”的思想感情。

A、 B、

C、 D、

9、分析眼睛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关系,正确的一项( )

A、 描写陈老师的眼睛是为了衬托“我”的心理。

B、 描写“我”的心理是为了衬托陈老师的谆谆教诲。

C、 这两个描写是并列的,各有各的作用。

D、 眼睛描写是线索,心理描写是具体内容。

10、本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一双手

预备训练:一、略 二、奇 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 对林业工人的热爱、敬仰

和赞颂 木色 半截老松木 像三节老甘蔗 裹 掌面鼓皮样硬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他的手仍呈木色 手指关节都缠着线。

课堂达标训练:一、1、比喻、设问 2、比喻 二、1、对树苗深厚的感情 2、赞美 自豪

3、手硬的特征和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庆幸赞叹 由衷地赞美

4、以为着无数的树木正被砍倒运往四面八方,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洋溢着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

课堂提高训练:1、略 2、B 3、语言、外貌 4、奇大无比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老茧特多 手指裂口多 奇大无比 坚硬耐搓

5、(1)是抓住最具特征的“一双手”写的,写“一双手”就从另一个侧面认识了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还可以看到一个造林工人对树苗的深厚感情和无比热爱造林事业的赤诚之心。 (3)具体细致地描绘了一双手,表现了张迎善同志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精神。

课堂检测:1、略 2、大 坚硬耐搓 3、坚硬 坚忍不拔 庆幸、赞叹

4、想象 不畏艰辛、无私奉献 5、赞扬了这双手为造林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课外强化训练:一、略 二、1、热烈诚挚 惊慌害怕 十分为难 深刻而透彻

2、B 3、B 4、一次测验时 教室里 陈老师和“我” “我”想偷看作业 陈老师制止并教育了“我” “我”悔恨自己的行为,并感激陈老师 5、A

6、神圣而炽诚的眼光、严厉的眼光,欣慰和抚爱的眼光 7、赞美了陈老师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精神 8、A、写出了“我”作弊时的紧张、胆怯 B、写出了“我”被发现的惶恐、窘迫、难堪C、写出了“我”极端羞愧 D、写出了“我”悔恨和感激交织的无比激动的感情。 9、B 10由赞美陈老师到赞美所有的老师,升华了中心思想。

描写一双手篇六
《一双手》

——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1

2

3

4

5

描写一双手篇七
《一双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