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相送的诗句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友人相送的诗句篇一
《赠友送别诗》

一、类型特征 赠友送别诗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 “人世死前惟有别。” (李商隐) 。 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友情难别(如李白《赠汪伦》)、亲情难分(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爱情难舍(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有名家言:“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在这些“情”中,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

二、历史渊源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从“送别”的角度来说:

首先,交通不便。中国古代土地辽阔,交通却十分落后,行舟骑马耗时巨大,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此,中国自古就有盼团聚,苦别离的传统。

其次,通讯滞后。由于交通影响,科技不兴,亲朋好友一旦别离就无法及时联络,难报平安,也难知晓对方的近况,即使书信送达也已时过境迁,这不免也给离别蒙上了一层浓雾。

再次,社会混乱。漫长的路途上,且不说荒山野岭,波涛汹涌这些“天灾”,就是盗贼横行,战乱频发这些“人祸”也使前途难测的阴影袭上离人心头,每一次的分别都有可能是永诀,因此古人常把“生离”与“死别”联系在一起,更添一层痛楚。

再者,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从“诗”的角度来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兴起较早,发展较快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无疑成为送别的最佳载体。所谓“吟诗话别”,人们重视离别,逢别必送,赠之以诗,以诗为礼成为古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这也为送别诗的繁兴奠定了基础。

三、常见意象

1、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①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②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③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④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如: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地 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长亭送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劳劳亭。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如: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如: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李白《谢公亭》。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

如: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楚辞·九歌·河伯》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芳菲肠断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朱淑贞《江城子》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3、杨柳,草,酒——物

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其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如: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歌》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草。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溆》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

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5、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常用技巧

1、直接抒情

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即寄托,“寓情于景”顾名思义,即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上,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技法之一。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将离愁别绪寄托于眼前之景,即景抒情,借景表意。景物或作为环境背景烘托离情,如高适《别董大》:“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或直接借景言情,情从景出,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看出景物在送别诗中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也是主观情感的写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鉴赏送别诗时一定要抓住景物及其客观特点、主观寄托进行分析。

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借乐景衬哀情。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先实写眼前之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接着虚写别后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推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千古绝唱。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4、托物寄情,多用比喻

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借冰心、玉壶比拟自己的操守和品格,以此告慰亲友。

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也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送别诗里,甲事物就是送别之情,诗人用乙事物来比喻送别之情,更添思念之切。如严维在《丹阳送韦参军》中写道:“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就用“水悠悠”来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如:

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如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的诗歌: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白居易《南浦别》。

如: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3、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 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胸怀和坚强性格。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4、前途艰险的担忧。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泊河处?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5、以别为名的感慨。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注: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

友人相送的诗句篇二
《送友人》

友人相送的诗句篇三
《送别诗词鉴赏》

友人相送的诗句篇四
《古诗欣赏大家讲堂》

古诗词欣赏

一、古诗词与古人生活

古人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短短几句描写的淋淋尽致。

如果古人暂时分开时就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久别重逢时会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正是江

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古人赞美女孩子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

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还有我们知道的: “回眸一笑

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我想现代人用古人的诗句追女孩子成功

率会大大提高。在座的男士如果用古诗赞美妻子家庭会更加美满和

谐。

结婚了,美好的祝愿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身无彩凤双

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失恋之人就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在落花微雨之时目

睹双飞燕的相亲相爱,顾影自怜让人欲哭无泪

送朋友时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被朋友送还有诗,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

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短短四句,充分表

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

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汪伦是

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

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说:“先生好

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来后

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就这样款留数日,赠名马、官锦。

李白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就是《赠汪伦》。

我们看到李白旅游很潇洒,其实古人旅游可不像现在这么潇洒,

常常是:“仰天大笑出门去” “白首难得再尸还”为什么呢?因为

古人出行不方便,出门就走路,就用两条腿。大家说,可以骑马呀?

骑马可不是一般人能骑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给

皇帝妃子送荔枝才可以骑马。出了门要和家里人联系就很难了,一

般都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一年没有任何消息太平常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又老又病,坐在船上却没有人问候,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以古人对写家书是十分重视的,张

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封信突显出古人对家人联系的重视。

古人去一个地方不容易,所以不能白去,去一个地方就写诗词,

风景名胜、名山大川是古人题诗词的地方。李白到了黄鹤楼就要作

诗,但发现有一个姓崔的人写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狂傲的李白登黄鹤楼本欲

赋诗,因见此作,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

头”。不低人一头的李白败在了崔颢的手下。李白在黄鹤楼没能题诗,

他知道自己很难超越崔颢所以就去金陵凤凰山,写了《登金陵凤凰

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

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

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对这首诗很得意。”

古代对女人的看法和现在不同,现在女人是半边天,可古代时

是很悲剧的。“自古红颜多薄命”,如李清照,那么伟大的词人一生

都那么清苦。还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当上了皇帝也常被人骂:“伪临朝

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

乎晚节,秽乱春宫。”可是武则天很大气,说:“这人很有才,能否

在我帐下效力呢?”一个女人如此大气?

可是古代男人很喜欢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上,男人不敢承担责任,

如吴三桂当年领清军入关是说;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说是为女人。古代唱词调里写:“殷纣王宠妲己,使黎民受灾,周幽

王博褒姒一笑,烽火台三戏诸侯;还有说吴国的战败是因为西施“一

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西施的笑脸刚刚转过来,吴王的

十万精兵都倒戈投降了, 其实一个朝代灭亡有很复杂的原因,为什

么把责任推到一个个女子身上呢?

不过也有为女人说话的诗:唐朝末代皇帝僖宗逃难再一次经过

马嵬坡,有人在驿馆题诗讽曰:“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说是这一回你们的后人逃到马

嵬坡,不能再埋怨杨贵妃了吧!还有“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

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一个家庭、一个

国家的兴盛与灭亡都是有时运的,吴国人又何苦埋怨西施使他们的

国家覆灭呢?西施如果知道怎样倾覆吴国,那灭亡越国的又是谁

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诗词是用精炼的语言总结了古人的生活、思

想,读古诗词就是在深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

二、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

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诗歌依然被人们所热爱,还表现出

它的新的生命力。比如看电视里的主持人大赛、青年歌手大赛中有

一个测试的题目就是测试你的古典诗词名篇名句懂得多少。这是衡

量我们素质的重要一个因素。电视是如此,那我们旅游呢,也看到

到处都是古典诗词的,旅游不仅看自然景观还要看人文景观,比如

说:大家到岳阳楼,那里有一副对联是诗歌的形式,而且有关诗的

典故,岳阳楼的对联是这样的:“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

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

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

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

谁领会得来。”上联中的“一楼何奇?”,岳阳楼奇在哪里呢,奇就

奇在“杜少陵无言绝唱”奇就奇在杜甫的一首五言诗《登岳阳楼》“昔

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岳阳楼因为这首诗而名声

大振、声名远播。“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就是范仲淹,他的《岳

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

所传诵,两字关情指其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即滕宗谅,他

被贬到岳阳,主持重修岳阳楼。吕纯阳三过必醉:

吕纯阳就是吕洞宾。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

字。他的《绝句》:“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这是改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

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如果我们没有学过古诗,这个景观、这个人文景观中你得不到享

受,你的旅游价值就大打折扣。

我们的流行歌曲中也有诗词,如一首流行歌曲是这样唱的“昨日

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这是化用了李

白的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其实现在直接唱的更多,如安雯的《月满西楼》、王菲的《但愿人长

久》、杨洪基的《大江东逝水》,李玲玉的《圆圆曲》、徐小凤的《相

见时难别亦难》,等都很好听。

还有我们爱看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有一位江湖上闻之色

变的女魔头名叫李莫愁,她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问世间

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这是辽金时期的一位词人叫元好问的

词《摸鱼儿》的开头就是这样写的。还有《神雕侠侣》中瑛姑想念

老顽童做了一首词叫《四张机》《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

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这并不是瑛姑创作

的,是一首宋词《九张机》里的一段。

通过以上的例子看出,古典诗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还依然焕发

出它的新的生命力。

三、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意境美:意境就是真情真景,欣赏一首诗看他怎样写真景,

怎样把思想感情融汇于其中。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友人相送的诗句篇五
《高三古诗鉴赏全复习》

友人相送的诗句篇六
《古诗》

古诗《别董大》教案谈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86

古诗《别董大》教案谈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

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

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道出了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

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

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

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

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

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

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

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

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

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

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

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

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1、分别总是一个断肠的场面,总有千丝万缕的愁绪在心头,这首诗中有愁绪吗?诗人和董大此时此刻心里在

想些什么?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

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

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

,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

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

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2、在送别诗中,有的是以酒相送,如《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以歌相送,如《赠汪伦》;有的是以泪相送

,如《雨霖霖》,有的是以柳相送,如《青门柳》,那我们今天的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的呢?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

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

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

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

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

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

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

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

,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

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

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

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

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

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

,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

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

摩!)

附板书 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豪情句间藏!

友人相送的诗句篇七
《关于送别的古诗》

友人相送的诗句篇八
《关于送别的诗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际流。

2、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6、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8、送元二使安溪

王维

渭城朝雨沪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9、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11、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2、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3、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4、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 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 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 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 离别何足叹。

15、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16、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7、送李侍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8、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9、送别诗

隋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4874.html